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作业帮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作业帮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作业帮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作业帮

人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第

一节钠及其化合物作业帮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金属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为紫色的是( )

A .钠

B .钾

C .镁

D .铁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钠熔成小球

B .钠剧烈燃烧

C .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D .生成淡黄色固体

3.已知四氯化碳(4CCl )不与钠反应,密度比水的大。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属钠可以保存在4CCl 中

B .3NaHCO 比23Na CO 稳定

C .22Na O 可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D .相同浓度的3NaHCO 溶液的碱性比23Na CO 溶液的强

4.下列有关金属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保存在煤油里

B .着火时用水扑灭

C .可用小刀切割

D .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23Na CO 溶液和3NaHCO 溶液

B .向23Na CO 、3NaHCO 的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均呈红色

C .将23Na CO 溶液、3NaHCO 溶液分别滴加到稀硫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同

D .等质量的23Na CO 、3NaHCO 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3NaHCO 产生的2CO 多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加热的方法区分23Na CO 和3NaHCO 固体

B .由矿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还含有24SO -等其他可溶性杂质)生产食盐,除去24SO -最

合适的试剂是2BaCl 溶液

C .用酚酞溶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纯碱溶液

D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7.下列有关 Na 2 CO 3 与 NaHCO 3 说法错误的( )

A .两者均溶于水,但 NaHCO 3 的溶解度小于 Na 2 CO 3

B .两者的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C .向两者同浓度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前者溶液红色比后者深

D .NaHCO 3 是发酵粉主要成分, Na 2 CO 3 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遇到22Na O 后,石蕊试纸最终变成蓝色

B .22Na O 与2H O 的反应中,2H O 是还原剂

C .22Na O 投入到2CuCl 溶液中有蓝色沉淀及气泡产生

D .向饱和烧碱溶液中加入2g 22Na O ,充分反应后,溶液中Na 的数目不变

9.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1.5g 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50g 质量分数为2.92%的盐酸中和,则该产物是( )

A .2Na O

B .22Na O

C .2Na O 和22Na O

D .不能确定 10.下列是某兴趣小组根据教材实验设计的一个能说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请观察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并判断下列说法和做法,其中不科学的是( )

A .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

B .要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C .加热不久就能看到A 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发现A 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氧化钠的钠块 5.4g ,投入 50g 水中,最多能产生 0.10g 气体,则原来被氧化的钠是

A .2.3g

B .3.1g

C .4.6g

D .5.3g

12.纯碱和小苏打是厨房中两种常见的用品,它们都是白色固体,下列区分这两种物质

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分别用砂锅加热两种样品,全部分解挥发没有残留物的是小苏打

B .用洁净铁丝蘸取两种样品在煤气火焰上灼烧,使火焰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的是小苏打

C .取两只小玻璃杯,分别加入少量的两种样品,再加入等量的食醋,产生气泡快的是小苏打

D .先将两样品配成溶液,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小苏打

13.下列物质各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于150℃时将产物通过足量的Na 2O 2固体后,固体增重大于3g 的是( )

A .HCOOH

B .CH 3COOH

C .C 2H 5OH

D .C 6H 12O 6

二、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4.A 、B 、C 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略去):

若A 是一种金属,C 是淡黄色固体,则B 的化学式为____,A→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5.实验小组利用传感器探究22Na CO 和3NaHCO 的性质。

(查阅资料)

溶液pH 越小,OH 的浓度越小,溶液碱性越弱。

(实验过程)

测量下面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测量下面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注:

23

Na CO溶液和

3

NaHCO溶液的浓度相等

(分析与解释)

(1)实验Ⅰ中,溶解时吸收热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实验Ⅱ中,23

Na CO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H 未参与该反应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Ⅱ中,滴加3

NaHCO溶液的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与滴加Na2CO3溶液的有明显差异,原因是滴加3

NaHCO溶液的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参与了反应。

16.实验室有一瓶淡黄色粉末,标签已脱落。某学习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提出猜想)淡黄色粉末成分可能是

猜想一:硫黄

猜想二:过氧化钠

(实验步骤)

①按下图组装仪器;

②………

③打开分液漏斗,滴加水;

④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气管的尖嘴处。

(实验现象)试管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小烧杯中的导管口

有气泡冒出;试管内最终得到无色溶液。

(结论与分析)

(1)实验步骤②迸行的操作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先加入试剂,后检查装置气密性B.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试剂

(2)根据上述现象分析,猜想________正确;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反应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

(4)小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淡黄色粉末与水反应是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5)淡黄色粉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NaHCO的质量分17.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含少量NaCl的小苏打固体样品中3

数。

(1)如何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同学所用装置,你认为除称量样品的质量外,还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有

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根据甲同学测得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结果很可能会偏高。为此,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还提出用D装置替换A装置,D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甲同学不赞成,他认为即使操作规范也会造成计算

结果偏低,为此,甲同学提出将圆底烧瓶的双孔塞改成三孔塞,在最前面添加E装置,实验结束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装置中盛放的试剂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在所有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过程中,稀硫酸应缓慢滴加,如果稀硫

NaHCO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填“偏

酸的滴加速率过快,会导致测得的样品中3

高”或“偏低”)。

Na O)中钠单质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反应18.Ⅰ.为测定金属钠样品(表面有2

CaCl用作干燥剂):

装置如图所示,U形管中的无水

2

①称量装置A、B的总质量

②称取一定质量的钠样品

③将钠样品投入锥形瓶中,迅速塞紧带U形干燥管的橡皮塞

有关数据:称取的金属钠样品质量为a g,装置A、B反应前的总质量为b g,反应后的总质量为c g。

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用a、b、c表示钠单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3)若没有装置B,则其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Na O,利用的装置如图所示。

Ⅱ.现用金属钠和空气制备纯度较高的

2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完成实验应将装置丁接在装置_______和装置______之间(填“甲”“乙”或“丙”),且装置丁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

(2)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

Na O,应先__________。

(3)为制得更纯的22

(4)点燃酒精灯后,观察到装置乙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焰色反应是金属元素特有的性质,不同的金属元素在火焰上灼烧时的焰色不同,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为紫色的是钾元素,故答案选B 。

【点睛】

蓝色钴玻璃是看钾的焰色反应时用的,钾盐中常混有钠离子,而钠的黄光会干扰钾的紫光,蓝色钴玻璃能滤掉黄光,所以不能透过蓝色钴玻璃看钠,镁,铁的焰色反应。

2.C

【详解】

钠在加热时,钠首先熔化成小球,继而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22Na O )。因此不能出现的现象是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C 项符合题意。

故选:C 。

3.C

【详解】

A .根据题给信息,()()()42CCl H O Na ρρρ>>,则Na 浮在4CCl 的上面,与空气接触而发生反应,A 项错误;

B .23Na CO 的稳定性大于3NaHCO ,B 项错误;

C .22Na O 能与2CO 反应生成2O ,可供人呼吸,C 项正确;

D .相同浓度的3NaHCO 溶液的碱性弱于23Na CO 溶液,D 项错误。

故选:C 。

4.B

【详解】

A .钠易和水、氧气反应,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且不和煤油反应,所以钠能保存在煤油中,A 项正确;

B .钠与水反应产生2H ,钠燃烧生成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能生成氧气,促进钠燃烧,故钠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B 项错误;

C .钠的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C 项正确;

D .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D 项正确。

故选:B 。

5.A

【详解】

A .澄清石灰水与23Na CO 溶液和3NaHCO 溶液均能反应且都产生白色沉淀,故不能用于二者的鉴别,故A 错误;

B .23Na CO 、3NaHCO 的溶液均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B 正确;

C .23Na CO 溶液与硫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322CO +2H =CO +H O ↑;3NaHCO 溶

液与硫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22HCO +H =CO +H O ↑,故C 正确;

D .2322Na CO +2HCl=CO +H O+2NaCl ↑,322NaHCO +HCl=CO +H O+NaCl ↑,由反应可知,1mol 碳酸钠即106g 产生1mol 二氧化碳,1mol 碳酸氢钠即84g 产生1mol 二氧化碳,等质量的两种盐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故D 正确;

故选:A 。

6.D

【详解】

A .3NaHCO 受热易分解,可以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3Na CO 受热不易分解,因此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区分23Na CO 和3NaHCO 固体,A 项正确;

B .除去24SO -

,一般用2Ba +,由于除杂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因此应加适量的2BaCl 溶液,B 项正确;

C .纯碱是23Na CO ,其水溶液显碱性,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其水溶液显中性,滴入酚酞溶液,饱和纯碱溶液呈红色,饱和食盐水仍为无色,C 项正确;

D .焰色试验只能鉴别出某物质中含有某元素,该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则无法确定,因此对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Na 元素,但不一定是钠盐溶液,D 项错误。

故选:D 。

7.D

【详解】

A.在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可生成NaHCO 3沉淀,可说明水中的溶解度:NaHCO 3< Na 2CO 3,故A 正确;

B. NaHCO 3和Na 2CO 3两种溶液与石灰水反应均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B 正确;

C.由于CO 32-的水解能力大于HCO 3-,所以同浓度的Na 2CO 3和NaHCO 3溶液碱性前者强于后者,滴加几滴酚酞,前者溶液红色比后者深,故C 正确;

D. 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碳酸钠碱性较强,不能用碳酸钠治疗胃酸过多,故D 错误。

答案选D 。

8.C

【详解】

A .22Na O 与2H O 的反应过程包括22222

Na O 2H O 2NaOH H O ++、222 2H O 2H O +2O ↑,NaOH 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中间产物22H O 具有漂白性,又会使蓝色褪去,A 项错误;

B .22Na O 与2H O 的反应中,22Na O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B 项错误;

C .22Na O 投入到2CuCl 溶液中,22Na O 与2H O 反应生成NaOH 与2O ,生成的NaOH 与2CuCl 反应可生成()2Cu OH 蓝色沉淀,C 项正确;

D .向饱和烧碱溶液中加入2g 22Na O ,由于22Na O 与水反应可生成NaOH 且消耗溶剂水,导致NaOH 析出,因此溶液中Na +的数目减少,D 项错误。

故选:C 。

9.C

【详解】

由题意可知,50g 2.92%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HCl 50g 2.92% 1.46g m =?=,若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全部为2Na O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2Na O 2HCl ,则氧化钠的质量

()262 1.46g Na O 1.24g 73?=

=m ;若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全部为22Na O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2Na O 2HCl ,则过氧化钠的质量()2278 1.46g Na O =1.56g 73

?=m ,由1.24g 1.5g 1.56g <<可知,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为2Na O 和22Na O 的混合物,故选C 。

10.C

【详解】

A.碳酸氢钠在小试管,碳酸钠在大使管,大试管直接加热,稳定较高,如温度较高的不分解,而加热温度较低的物质分解,可判断稳定强弱,故甲为小苏打、乙为纯碱,故A正确;B.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水显示蓝色,则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如果变蓝则说明有水生成,故B正确;

C.碳酸钠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分解,则连接A烧杯的试管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 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故C错误;

D.碳酸钠比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生成二氧化碳,则烧杯A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注意把握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性,根据二者的不同性质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案。

11.A

【分析】

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氧化钠的钠块投入水中发生的反应为2Na+2H2O=2NaOH+H2↑、

Na2O+H2O=2NaOH,根据生成氢气和Na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和水反应的Na的质量,根据氧化钠和被空气氧化的钠的关系式计算原来被氧化的钠的质量。

【详解】

设和水反应的Na的质量为x,由方程2Na+2H2O=2NaOH+H2↑,可列比例关系式:

46g x

=

2g0.10g

,x=2.3g,则氧化钠的质量5.4g-2.3g=3.1g;

设被氧气氧化的钠的质量为y,由方程4Na+O2=2Na2O,可列比例关系式:

92g y

=

124g 3.1g

y=2.3g,故答案选A。

12.C

【分析】

纯碱是碳酸钠,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详解】

A、小苏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所以分解完全时仍有固体剩余,错误;

B、二者均含Na元素,所以焰色反应均是黄色,不能区分,错误;

C、碳酸氢钠、碳酸钠与等量的醋酸反应,碳酸氢钠的反应速率快,所以产生气泡快的是小苏打,正确;

D、碳酸钠、碳酸氢钠均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区分,错误;

答案选C。

13.C

【分析】

水、二氧化碳和Na2O2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H2O+2Na2O2=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方程式知,水和Na2O2反应时固体质量增加量相当于H2质量,二氧化碳和Na2O2反应时固体质量增加量相当于CO质量,将可燃物写出H2或CO 或(CO)m·H n方式,如果恰好写为H2或CO或(CO)m·H n方式,则产物通过足量Na2O2时固体质量不变,如果改写化学式时O原子有剩余,则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减少,如果C原子有剩余,则固体质量增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 HCOOH可以改写成CO·H2·O,O原子有剩余,所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多少于3g,不符合,故A错误;

B. 该化学式可以改写为(CO)2?(H2)2,所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多等于3g,不符合,故B错误;

C. 该化学式可以改写为CO·(H2)3·C,C有剩余,则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多多于3g,符合,故C正确;

D. 该化学式可以改写为(CO)6?(H2)6,则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增多等于3g,故不符合,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水、二氧化碳和Na2O2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H2O+2Na2O2=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方程式知,水和Na2O2反应时固体质量增加量相当于H2质量,二氧化碳和Na2O2反应时固体质量增加量相当于CO质量,将可燃物写出H2或CO 或(CO)m·Hn方式,如果恰好写为H2或CO或(CO)m?Hn方式,则产物通过足量Na2O2时固体质量不变,如果改写化学式时O原子有剩余,则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减少,如果C原子有

剩余,则固体质量增加。

14.2Na O 2

22Δ2Na O Na O =+ 【详解】

由C 是淡黄色固体及A 是一种金属,结合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可推断A 是Na ,

B 是2Na O ,

C 是22Na O ;A→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Na O Na O +?。故答案为:2Na O ;2222Na O Na O +?。

15.3NaHCO 2233CO Ca =CaCO -+

+↓ 澄清石灰水中滴加23Na CO 溶液的pH 变

化曲线与滴加蒸馏水的pH 变化曲线基本重合 3HCO -、OH - 【详解】

(1)实验Ⅰ中,根据题图可知,3NaHCO 固体溶解时,溶液的温度略有下降,为吸热过程,23Na CO 固体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为放热过程。故答案为:3NaHCO ;

(2)23Na CO 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3CaCO 沉淀和NaOH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233CO Ca CaCO -++=↓;实验Ⅱ中,根据题图可知,澄清石灰水中滴加23Na CO 溶液的pH 变化曲线与滴加蒸馏水的pH 变化曲线基本重合,说明OH -未参与反应。故答案为:

2233CO Ca =CaCO -++↓;澄清石灰水中滴加23Na CO 溶液的pH 变化曲线与滴加蒸馏水的pH 变化曲线基本重合;

(3)实验Ⅱ中,滴加3NaHCO 溶液的烧杯中溶液pH 的变化与滴加23Na CO 溶液的有明显差异,说明OH -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3NaHCO 溶液中的3HCO -

能够与澄清石灰水中的OH -发生反应生成23CO -和2H O 。故答案为:3HCO -

、OH -。 16.B 二 氧气 放热 2Na 2O 2+2H 2O =4NaOH +O 2↑

【分析】

由实验现象可知,该淡黄色固体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 =4NaOH +O 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据此解答。

【详解】

(1)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试剂,如果先加入试剂,后检查装置气密性,会浪费药品,选B ,故答案为:B ;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猜想二正确,故答案为:二;

(3)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答案为:氧气;

(4)小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淡黄色粉末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气体受热膨胀,故答案为:放热;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 =4NaOH +O 2↑,故答案为:2Na 2O 2+2H 2O =4NaOH +O 2↑。

17.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稍稍加热烧瓶,导气管末端有气泡产生,移走酒精灯后,导气管中形成一段水柱 实验前后C 装置的质量 在C 装置后再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平衡分液漏斗和烧瓶中的气压,便于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下 把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赶入C 装置中从而被碱石灰吸收 NaOH 偏低

【详解】

(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稍稍加热烧瓶,导气管末端有气泡产生,移走酒精灯后,导气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需要知道3NaHCO 加热分解产生的2CO 的质量,故还需要测定实验前后C 装置的质量。

(3)空气中的()2H O g 和2CO 也会进入C 装置中从而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为此,可在C 装置后再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4)当圆底烧瓶内的反应有气体产生时,瓶内压强会比外界大气压略高,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无法顺利流下,用D 装置代替A 装置,可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下;

A 装置前面再添加E 装置,在反应结束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可把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赶入C 装置中从而被碱石灰吸收,达到减小实验误差的目的;

E 装置中应盛放NaOH 溶液,吸收空气中的2CO 气体,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

(5)若稀硫酸滴加速率过快,产生大量2CO 气体,导致2CO 被碱石灰吸收不充分而使结果偏低。

18.222Na 2H O=2NaOH H ++↑ ()

23100%a b c a +-? 偏大 甲 乙

浓硫酸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乙中 通空气后点燃酒精灯 Na 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详解】

Ⅰ.(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2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2Na 2H O 2NaOH H ++↑。故答案为:22

2Na 2H O 2NaOH H ++↑; (2)装置A 、B 和钠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就是反应生成的2H 的质量,为()g a b c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金属钠的质量是()

()46g 23g 2a b c a b c +-=+-,所以用a 、b 、c 表示

的钠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23100%a b c a +-?。故答案为:()

23100%a b c a +-?;

(3)若没有装置B ,2H 会带出水蒸气,导致测得的2H 的质量增加,测定结果会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Ⅱ.(1)22Na O 能与2H O 及2CO 反应,且钠能与水反应,利用NaOH 溶液可除去空气中的2CO ,利用浓硫酸可干燥空气,所以题述装置丁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为完成实验应将装置丁接在装置甲和装置乙之间。故答案为:甲;乙;浓硫酸;

(2)装置丙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2CO 进入装置乙中。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乙中;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为制得更纯的22Na O ,应先通空气后点燃酒精灯。故答案为:通空气后点燃酒精灯;

(4)点燃酒精灯后,可观察到装置乙中的现象为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故答案为:Na 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试卷

高一化学第一二章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54分) 4.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现有一瓶物质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表。物质分子式熔点/℃沸点/℃密度/ g·cm-3水中溶解性甲C3H6O2-9857.50.93可溶乙C4H8O2-84770.90可溶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A.萃取法B.升华法 C.蒸馏法 D.分液法 6.在标准状况下,将某X气体VL溶于水中,得到12mol·L-1的溶液500mL,则气体的体积V是( ) A.134.4L B.67.2L C.44.8L D.537.6L 8.配制250mL0.10mol·L-1的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9.在一定温度下,已知有关某饱和溶液的一些数据: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 液的体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⑤溶质的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利用下列各组数据计算 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算出的一组是( ) A.④⑤⑥ B.①②③④C.①④⑥ D.①③④⑤ 10.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①0.5mol·L-1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1硫酸相混合并振荡;②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 1 mL水玻璃加入10mL1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可行的是( )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 11.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微粒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胶体有布朗运动 C.胶体微粒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微粒间相互排斥 D.胶体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微粒小,不受重力作用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C.醋酸跟氢氧化钾溶液反应CH3COOH+OH-===CH3COO-+H2O D.碳酸镁跟硫酸反应MgCO3+2H+===Mg2++H2O+CO2↑ 14.下列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为H++OH-===H2O的是( )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第2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能源的分类 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比如火力发电 ①转化过程 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燃烧 热能??→?蒸汽 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②转化原理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因此燃烧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必定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拓展点1:火力发电的优缺点 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②投资少,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 缺点:①排出大量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 2以及导致酸雨的含硫氧化物,比如SO 2②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③能量转化率低④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 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不存在能量的损失)—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 指针偏向于 会逐渐溶解,而由Zn失去的电子则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因此Zn片上会带有大量的正电荷,Cu片上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阳离子(H+、Zn2+)以及阴离子(OH-、SO42-),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移向Cu片去中和Cu片上带负电荷的电子,阴离子则移向Zn片去中和Zn片上的正电荷,但是由于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比Zn2+强,所以H+就移向Cu片去获得Cu片上由Zn片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为H原子,H原子再结合成H分子即H2从Cu片上逸出,因此Cu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通过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偏向于Cu片这一边,可以得出该装置产生了电流(而电流的形成是因为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且电流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是从Cu片流出,Zn片流迚,即Cu片作为正极;Zn片作为负极.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总结归纳: ①原电池中电流的流向:正极→负极 ②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负极→导线→正极(注意:在该过程中,电子是永进都不会迚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电子只在金属内部运动并且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不能在导线中通过) ③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 ④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释放.(所谓自发就是指该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即本身就能够自己发生) ⑤原电池中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负极流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电子流入正极.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反应要自发) ①两极:正极和负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包括由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电极或者是由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构成的电极,一般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 ②一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 ③一回路(构成闭合的电路):即两电极由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以及两电极必须插入到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或者分别插入到一般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两种盐溶液中,两盐溶液之间用盐桥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比如以下装置: ④氧化还原反应要自发:指电解质溶液至少要与作为负极的金属电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反应. (3)电极反应式 ①定义:原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所发生的反应 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必修1高一化学同步测试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新课标高一化学同步测试(A)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A.Cu丝B.熔融的MgCl2C.NaCl溶液D.蔗糖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电离出酸根离子的是 ( ) A.Na2S B.Ba(OH)2C.KMnO4D.KCl 3.NaHSO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H+、Na+、和SO42-。下列对于NaHSO4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NaHSO4是盐B.NaHSO4是酸式盐C.NaHSO4是钠盐 D.NaHSO4是酸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HClO B.Cl2C.NaHCO3D.CO2 5.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X是一定为电解质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D.X可以是任何化合物 6.能用H++OH-=H2O表示的是()A.NaOH溶液和CO2的反应B.Ba(OH)2溶液和稀H2SO4的反应 C.NaOH溶液和盐酸反应D.氨水和稀H2SO4的反应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 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B.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指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此范畴 C.电解质在水中一定能导电,在水中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D.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8.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是盐 D.NH4Cl电离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l-、SO42-B.Ca2+、HCO3-、C1-、K+ C.Mg2+、Ag+、NO3-、Cl-D.H+、Cl-、Na+、CO32- 10.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A.Na+ 、K+、SO42-、HCO3-B.Cu2+、K+、SO42-、NO3- C.Na+、K+、Cl-、NO3-D.Fe3+、K+、SO42-、Cl- 11.已知某酸性溶液中含有Ba2+、Fe3+,则下述离子组中能与上述离子共存的是()A.CO32-、Cl-B.NO3-、Cl-C.NO3-、SO42-D.OH-、NO3-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A.氢氧化钡溶液与盐酸的反应OH-+H+=H2O B.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 + 2H+ = Ca2+ + 2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Ag+ = Cu2+ + A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3+2H+=Ca2++H2O+CO2↑ 13.在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能够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BaCl2+K2SO4=BaSO4↓+2KCl B.BaCO3+H2SO4 = BaSO4↓+CO2↑+H2O C.Ba(NO3)2+ H2SO4= BaSO4↓+2H NO3 D.Ba(OH)2+ 2KHSO4 = BaSO4↓+K2SO4+2H2O 14.重金属离子具有毒性。实验室中有甲、乙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液,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为有毒离子为Ba2+,如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则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Cu2+和SO42-B.Cu2+和Cl-C.K+和SO42-D.Ag+和NO3- 电解质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之分,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如弱酸、 弱碱在水中则不能完全电离,不能完全电离的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用其化学式表示,不能以离子的形式出现。请解答15、16两题。 15.下列溶液的溶质都是强电解质,这些溶液中的Cl-浓度与50 mL 1 mol ·L-1 MgCl2溶液中的Cl-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讲义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围之,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1)位置:VIIA (2)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F I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相似性: ①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 ②主要化合价为 -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 ③都具有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 + F 2 = 2HF (冷暗处爆炸) H 2 +Cl 2 = 2HCl (光照爆炸,点燃) H 2 +Br 2 2HBr H 2 +I 2 2HI 长期加热并不断分解 卤化氢: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①HClO 2 注意:将F 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 2先跟H 2O 反应.如将F 2通入NaCl 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 Cl 2 、Br 2、I 2与H 2O 的反应逐渐减弱,都是可逆反应。 (4)与金属反应 卤族元素与变价元素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但 Fe + I 2 = FeI 2 (碘化亚铁) (5)与碱的反应: 2F 2 + 2NaOH =2NaF + OF 2 + 2H 2O X 2(Cl 2 、Br 2、I 2)+2NaOH NaX + NaXO + H 2O (6)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 2 2Br - + C12 = 2C1- + Br 2 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 2的CCl 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 2 2I - + Cl 2 =2C1-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 和NaI 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 2 =2NaBr + I 2 2I - + Br 2 =2Br -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 2足量时)或NaBr 和NaI(Br 2不足量时). F 2 + NaX(熔融) =2NaF + X 2 (X =C1、Br 、I) 注意 将F 2通入含Cl -、Br -或I -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 2与H 2O 反应. (7)碘单质(I 2)的化学特性.I 2 + 淀粉溶液 → 蓝色溶液 说明 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 2的存在. △ △ 冷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CO 2 B. 石墨 C. K 2SO 4 D. NaOH 溶液 2.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 制得溶液的是 A. 食盐 B. 饱和FeCl 3溶液 C. 蔗糖 D. 碘 3.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化学反应有关,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铜铸塑像上出现铜绿[Cu 2(OH)2CO 3] B .铁制菜刀生锈 C .大理石雕像被酸雨腐蚀毁坏 D .铝锅表面生成致密的薄膜 4. NaHSO 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a + 、H + 和SO 42-。下列对于NaHSO 4的分类中不正确... 的是 A .NaHSO 4是盐 B .NaHSO 4是酸式盐 C .NaHSO 4是钠盐 D .NaHSO 4是酸 5.下列反应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 B .氢气还原氧化铜 C .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 D .一氧化碳的燃烧 6. 加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量显著减少的是 A. Cl - B. Ba 2 + C. NO 3- D. Na + 7. 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 用离子方程式Ba 2++SO 42-=BaSO 4↓表示的是 A. Ba(NO 3)2+H 2SO 4=BaSO 4↓+2HNO 3 B. BaCl 2+Na 2SO 4=BaSO 4↓+2NaCl C. BaCl 2+H 2SO 4=BaSO 4↓+2HCl D. BaCO 3+H 2SO 4=BaSO 4↓+H 2O+CO 2↑ 8. 下列物质混合后,不能.. 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 Na 2CO 3溶液与稀盐酸 B. CuSO 4溶液与BaCl 2溶液 C. H 2SO 4溶液与NaCl 溶液 D. 稀HNO 3与Ba(OH)2溶液 9. 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CO 32-+2H +=H 2O+CO 2↑ B.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6H +=2Fe 3++3H 2↑ C. 碳酸钙中加入盐酸 CO 32-+2H +=H 2O+CO 2↑ D.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H ++OH -=H 2O 10. 下列分离、提纯、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 3溶液

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导学案.doc

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导学案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氯气[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氯存在形态以及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2.能正确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3.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4.知道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能正确列出氯水的主要成分。 1.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________,氯原子最外层有____个电子,容易____________电子而形成cl-,表现为典型的____________性,其单质氯气具有很强的 ________性。2.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是 ____________,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矿中。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气体,经研究确认其为氯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知识点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探究活动]1.学习气体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等方面进行探究讨论。通过直接观察能够认识气体物质的 ____________;嗅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下表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空格: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嗅闻氯气 加水振荡 [归纳总结](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气____________,在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________)和固态。[迁移应用]1.cl2可用于消灭田鼠,为此,可将cl2用软管通入到田鼠洞中,这是利用了氯气下列性质中的( )①黄绿色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有毒④易液化⑤可溶于水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③④⑤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氯气用排水法收集b.闻氯气气味时,用手轻轻在集气瓶口扇动,使少量氯气飘进鼻孔c.氯水和液氯都是纯净物d.氯气和液氯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知识点二氯气与单质的反应 [探究活动]1.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把变价金属(如fe、cu)一般氧化到________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明反应现象:(1)与钠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与铁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与铜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第二章 第二节离子反应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练习题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 A .Cu 丝 B .熔融的MgCl 2 C .NaCl 溶液 D .蔗糖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电离出酸根离子的是 ( ) A .Na 2S B .Ba(OH)2 C .KMnO 4 D .KCl 3.NaHSO 4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H +、Na +、和SO 42- ,下列对于NaHSO 4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 A .NaHSO 4是盐 B .NaHSO 4是酸式盐 C .NaHSO 4是钠盐 D .NaHSO 4是酸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 A .HClO B . Cl 2 C . NaHCO 3 D . CO 2 5.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 ,X 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X 是一定为电解质 B .X 可能为非电解质 C .X 只能是盐类 D .X 可以是任何化合物 6. 能用H ++OH - = H 2O 表示的是 ( ) A .NaOH 溶液和CO 2的反应 B .Ba(OH)2溶液和稀H 2SO 4的反应 C .NaOH 溶液和盐酸反应 D .氨水和稀H 2SO 4的反应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 7.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B .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指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此范畴 C .电解质在水中一定能导电,在水中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D .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8.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是酸 B .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 .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是盐 D .NH 4Cl 电离的电离方程式是:NH 4Cl =NH 4++Cl -,所以NH 4Cl 是盐 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Na +、Ba 2+、Cl -、SO 42- B . Ca 2+、HCO 3-、C1-、K + C .Mg 2+ 、Ag + 、NO 3-、Cl - D . H + 、Cl - 、Na + 、CO 32- 10.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Na + 、K +、SO 42-、HCO 3- B .Cu 2+、K +、SO 42-、NO 3-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志强教育一对一讲义 教师: 王转转 日期: 星期: 时段: 学生签字:______ 课 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知道物质的分类,掌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 离子反应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学 习 内 容 与 过 程 一、 物质的分类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例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Na 2O C .NaClO D .FeSO 4 2、 按要求给下列物质分类: ?Ba(OH)2 ? AgNO 3 ? BaCl 2 ? BaCO 3 ? FeCl 3 ?Mg(OH)2 ? BaSO 4 ?AgCl ?Ag 2CO 3 属于碱的是_______ ___ ___ 属于硝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碳酸盐的是____ ____ 属于硫酸盐的是____ ___ 属于盐酸盐的是 ____ ____ 属于钡盐的是_____ ______ 以上题中的物质为例 ,填空。 易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于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二、离子反应 1、电离: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海水中的元素 镁与海水提镁练习题

高中化学--海水中的元素镁与海水提镁练习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中的常量元素有:Cl、Na、S、I等 B.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有:Li、V、I、Br等 C.锂是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是热核反应的原料之一 D.粗盐易潮解,是因为NaCl具有吸水性 答案 C 解析碘是微量元素,溴是常量元素,NaCl不潮解,粗盐易潮解是由于含有CaCl 2、MgCl 2 等物质. 2.为防止缺碘给人带来的危害,国家采用在食盐中强制加碘的办法为人们补碘.在食盐中所加的碘是( ) A.KI B.KIO 3 C.I 2 D.含碘的有机物 答案 B 解析食盐中加入的是KIO 3 . 3.下列关于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在海水中都能找到 B.1 L海水中所有元素的含量都多于1 mg C.常量元素的质量占海水总质量的99.9% D.尽管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碘,但碘是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答案 D 解析海水是化学元素的宝库,元素周期表中的80多种元素能在海水中找到.某些元素在1 L海水中含量超过1 mg,这些元素称为海水中的常量元素;大多数元素在1 L海水中含量小于1 mg,我们将其称为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的总量占海水所溶解物质总量的99.9%,而不是海水总质量的99.9%.虽然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但1 L海水中含碘量小于1 mg,所以碘元素是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4.在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中,下列化学反应不会涉及的是( ) A.Mg2++2OH-===Mg(OH) 2 ↓ B.Mg(OH) 2+2HCl===MgCl 2 +2H 2 O

C .MgCl 2=====通电 Mg +Cl 2↑ D .MgO +2HCl===MgCl 2+H 2O 答案 D 解析 海水提镁涉及的反应流程是:CaCO 3―→CaO―→Ca(OH)2―→Mg(OH)2―→MgCl 2―→Mg,故D 项反应不会涉及. 5.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②④⑤③① B .③②④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 D 解析 由海水中提取镁可知,先在海水中加入熟石灰,使Mg 2+沉淀出来,过滤得到Mg(OH)2,然后再加盐酸溶解、浓缩结晶,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最终得到无水氯化镁.故D 项正确. 6.物质的量为0.10 mol 的镁条在只含有CO 2和O 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 A .3.2 g B .4.0 g C .4.2 g D .4.6 g 答案 D 解析 发生的反应有2Mg +O 2=====点燃2MgO,2Mg +CO 2=====点燃 2MgO +C.当镁的量不足时,镁条完全燃烧,若0.1 mol 镁全部与O 2反应,则m (MgO)=4.0 g ;若0.1 mol 镁全部与CO 2反应,则 m (MgO)+m (C)=4.6 g ,故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4.0 g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高中化学 卤族元素及溴、碘的提取

卤族元素及溴、碘的提取 1.我们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碘酒、食盐、食醋、84消毒液(内含NaClO),不能完成的任务是() A.检验奶粉中是否加有淀粉 B.除去煮水锅中的水垢 C.检验自来水中是否有Cl- D.洗去白色衣服上的番茄汁 解析:选C可用碘酒检验买来的奶粉中是否加有淀粉,加入碘酒,如果变蓝色证明含有淀粉,A不符合题意;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食醋中含醋酸,碳酸钙可以与醋酸反应,B不符合题意;实验室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缺少硝酸银溶液,所以无法完成检验,C符合题意;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利用84消毒液可洗去白色衣服上的番茄汁,D不符合题意。 2.(2018·江苏高考)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解析:选B A项,灼烧碎海带应在坩埚中进行,不能用烧杯,装置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浸泡液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氯气需要加热,装置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吸收Cl2应用NaOH溶液,装置丁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3.在玻璃中加入溴化银(AgBr)和CuO可制得变色镜片,其中所含物质及变色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溴化银应避光保存 B.变色镜片可反复变色 C.变色镜片颜色变深的过程发生了化合反应 D.变色镜片中的氧化铜在变色过程中质量不变 解析:选C根据题图知,溴化银见光易分解,所以AgBr应该避光保存,A正确;根据题图知,在强光照射条件下,溴化银分解生成Ag和溴,在暗光下,二者反应生成AgBr,所以变色镜片可反复变色,B正确;AgBr分解生成Ag和溴是分解反应,Ag和溴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AgBr是化合反应,C错误;催化剂在反应中只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质量不变,CuO是催化剂,所以变色镜片中的CuO在变色过程中质量不变,D正确。 4.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处棉花球变成黄色,说明Cl2的氧化性比Br2强 B.F处棉花球变成蓝色,说明Br2的氧化性比I2强 C.E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D.G装置中NaOH溶液与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OH-+Cl2===ClO-+Cl-+H2O 解析:选B E处发生反应Cl2+2Br-===2Cl-+Br2,则E处棉花球变成黄色,说明Cl2的氧化性比Br2强,A、C正确;F处可能发生反应Cl2+2I-===2Cl-+I2,也可能发生反应Br2+2I-===2Br-+I2,F处棉花球变蓝色只能说明有碘单质生成,由于氯气的干扰,所以不能说明Br2的氧化性比I2强,B错误;G为尾气处理装置,装置中NaOH溶液与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Cl2===ClO-+Cl-+H2O,D正确。 5.海水综合利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联合工业体系(部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4.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一课时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科学史,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 同学们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氯化钠等) 你知道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什么? [引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含量很高的元素——氯。 [电脑播放引入] 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生动故事。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的过程中,用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且有强烈的刺鼻气味,使他感到非常难受,但他继续对该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可与很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再将这种气体溶于水,又发现该气体还能使有色的纸张、花朵、衣物等褪色。 通过以上的信息材料,讨论以下的问题: 问题1:推测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及反应。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后,再与课本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创设问题] 请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为什么?并与氧原子的结构及氧气的性质比较,有什么相似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讲解]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Cl2与金属的反应,并通过氯气与Na、Fe、Cu 的反应归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4-3: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 ①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怎样? ②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取H2,检验H2的纯度,将燃着H2的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③实验过程: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实验现象:H2在Cl2中继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出现。 ⑤实验结论: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 ⑥注意事项: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2在点燃前必须验纯;氢气导管要从集气瓶口慢慢地逐渐伸向瓶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氢气燃烧完毕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吸收HCl气体。(通过课件小结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钠、铁、铜、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分析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并验证前面推测的氯气化学性质是否正确? 问题2: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启发:金属和非金属氢气在氯气中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燃烧是否一定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其共同特点。 [得出结论]:1、氯气很活泼,具有强的氧化性。 2、燃烧的概念:凡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均可称为燃烧。4、作业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习题(附答案).doc

化学选修三第二章二节习题(附答案) 1、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 A、NH4Cl=NH3↑+ HCl↑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 CO2=2Na2CO3+O2 2.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A.H2O B.CH4 C.SiH4 D.NH4+ 3、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 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A.H2 B.HCl C.Cl2 D.F2 4.有关乙炔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B.两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C.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 5.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C之间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是π键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6、已知Zn2+的4s轨道和4p轨道可以形成sp3型杂化轨道,那么[ZnCl4]2-的空间构型为( )A、直线形式上B、平面正方形C、正四面体形D、正八面体形 7.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正确的是()A.每个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大π键B.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大π键C.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它形成三个σ键D.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与其它形成σ键 8.三氯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平面正三角形,下列关于三氯化磷分子空间构型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都相等B.PCl3分子中的P-Cl键属于极性共价键C.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键能,键角均相等D.PCl3中磷原子是sp2 D.丁认为如果上述的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π键是由两个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B.σ键是镜像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键全是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 D.H2分子中含σ键,而Cl2分子中还含有π键 10、.在BrCH=CHBr分子中,C—Br键采用的成键轨道是() A.sp—p B.sp2—s C.sp2—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