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要掌握人民大众,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大众的呼声与需求,努力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牢牢把握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品质,它集中体现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意志和追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牢牢把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和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充分吸收时代精华,有效应对时代挑战,始终走在时代前沿,更好引领时代发展。紧紧扣住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首要问题。紧扣时代主题、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越是紧扣时代主题、贴近时代实际,就越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越能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也就越能掌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紧扣住这一主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从世情、国情、党情有机统一的高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发展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属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使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思想武器的强大作用。体现人民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存在很多困惑与疑虑。在这一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切实转化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内在地决定了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根本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过程。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其学习、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只有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又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才能使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进而影响群众、掌握群众。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既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又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获得思想养料和前进动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坚持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就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为此,需要我们坚持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在感情上亲近人民群众、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在感情上亲近人民群众。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的通俗化,更重要的在于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的大众化。正如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的,大众化就是我们要和人民大众打成一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依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也需要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感情感染作用。只有把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满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深情厚意,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服务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的。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等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的有机统一、推进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中,既要讲清理论的时代性,又要讲清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既要阐述理论的科学性、合规律性,又要阐述理论的实践性、合目的性;既要展现理论描绘的美好前景,又要说明科学运用理论带来的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不但感到理论可信、可用,而且感到理论可亲、可近。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要在内容上靠近人民群众,还要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什么样的形式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实践证明,关键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民族化、通俗化、形象化,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

李秋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2010-08-30 16:20来源:人民网共0条评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一个地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为此,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努力做到三个第一:要把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第一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把落实管党责任作为第一职责。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改进管党方法,提升以党的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第一准则。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阳光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让普通党员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者,只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要用真情温暖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信仰的转变。坚持从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让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要用责任约束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围绕党员职责,提出履责目标,抓好督促落实,让每个党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要用典型激励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向示范的升华。大力推荐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闪光事迹引领广大党员更加积极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健全组织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覆盖面。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覆盖难的问题。要规范党建工作,突出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做到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注重新兴载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课堂;丰富表达形式,采取文艺创作、示范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手段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共同途径在于实践,共同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把握好这一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定能够全面普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大众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概念 在《辞海》中,“大众化”之词被用来指代“群众化”,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一词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化发展方向,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论断的教育及宣传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具体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范围,在内容上适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方法上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手段上开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真正内化于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标,外化于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经过数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导向和理论构建方向的优势和特长,为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供应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一些扭曲的金钱观、恋爱观等正不断地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和观念。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思想理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心中,使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思想不动摇、不滑坡。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合格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在公民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思想品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期间养成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地位,利用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着力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为使广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坚实的基础。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对我生活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上我自觉的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经验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经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鲜明的概念虽然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却是十分悠久。因此,我们有许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一)马恩列经典作家的大众化理论及其经验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其思想与实践主要是: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要掌握群众并能说服人,这样才能展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工人群众必须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先进的革命的阶级。 1.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任何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其话语说得再漂亮,也不能实际解决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解放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对实践的强调。 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过一段经典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这里,理论要想变成物质力量,就必须要掌握群众,即理论的大众化。恩格斯也曾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列宁也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的追求。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及其做法 理论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正如列宁所言:“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1工人不会自发的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是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最终“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3列宁提出,在进行“灌输”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式和方法。他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如下: 摘要: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 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变成物质力量。 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 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 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 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 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 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 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让群众对科学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是运用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想取 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需要借助大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试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试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研究、实践、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职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于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 人才培养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 及的重要阵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计2921,6733人,其中研究生153,8416人,普通本专科学生2231,7929人,成人本专科学生536,0388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高校在

青年学生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教育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1.2、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科学研究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 究的重要力量。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载体、路径、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等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1.3、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社会服务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 践的重要基地。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高校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载体、路径、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等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一,对马克主义价值观的初认识 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那时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论述。我们主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其次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最后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一是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重点掌握的部分,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限,到了大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对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再认识。 在大学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价值观的学习上主要是讨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该部分内容。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的现象的本质概括。当客体能够满足主题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样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优质简介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功能书上给予了很详细的说明。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首先,价值评价是不断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的发展的导向因素,他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行态的本质体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地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