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社会主义实践:苏联与苏联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348.50 KB
- 文档页数:46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十月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为此,列宁领导俄共(布)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其结论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走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之点是:必须从俄国是一个小农国家的实际出发,不能直接依靠法令而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视商业调节和货币流通,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桥梁,在农村则通过合作制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对俄国通过新经济政策走向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他说,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斯大林当初是赞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在列宁逝世后还为坚持新经济政策进行过斗争。
但1927年冬至1928年春苏联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使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发生了转向。
在这次粮食收购危机中,斯大林同昔日的盟友、新经济政策的忠实维护者布哈林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对立。
布哈林认为,发生这次粮食收购危机原因在于国家计划领导的失误,如谷物收购价太低、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太多太快,因而不能采用近似余粮征集制的办法收购粮食,也不能否定发展个体经济的重要性。
而斯大林则认为,这次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太慢,社会主义积累太少造成的,富农的投机倒把是“标志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
”因此他提出,绝对不可以减缓工业的发展速度。
绝对不应当延缓重工业的发展,出路在于迅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保证国家所需的足够的商品粮。
不久,斯大林干脆直截了当的提出:农民必须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形式,为工业化缴纳“额外税”。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建国初期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成为社会主义的标志性国家,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无产阶级用来镇压剥削阶级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应该代表和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其他阶级的利益。
这一理论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
此外,列宁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新经济政策和计划经济。
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权宜之计,其核心思想是让私人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国家公有制并存,以期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
而计划经济则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苏联政府为加强国家经济实力而采取的一种全国性的经济计划体系。
计划经济在苏联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政府采取了众多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民和工人的生产效率,同时消除剥削和贫困。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重要的农业政策是集体化农业。
苏联政府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将农民组织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有组织地进行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而工业方面,苏联政府在建设重工业的同时,也注重了轻工业和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些措施奠定了苏联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逐渐成为了话题。
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人民民主、公有制、计划经济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也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是维也纳会议(也称为“苏联模式”)发布的一套规则,从1917年起被实施在前苏联。
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系,它综合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原则。
这套体系由专制主义,集权主义和政治压迫组成,以及一些创新的政治设计,被视为一种建立起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建模。
首先,苏联模式由一组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概念组成,在当时的苏联社会构成了唯一的管理模式。
专制主义是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全国人民都受到了中央政府的严格管制。
这意味着苏联政府可以控制本国经济和政治生活,并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其次,苏联模式也强调了集权主义,这意味着政府集中对国民的经济和政治权力。
苏联政府控制着本国的金融政策,这在苏联共产主义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集权政治中,政府可以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的分配,并通过使用强制的方式来落实政策。
因此,苏联政府可以直接控制本国的经济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财政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等。
此外,苏联模式还强调了政治压迫,它确保任何政治威胁都受到禁止。
政治压迫有时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阻止社会运动以及抵制当局的反叛派系统。
最后,苏联政府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政治设计。
它们包括政治对立和民主参与。
政治对立意味着,苏联政府把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之间的政治冲突视为正常现象,一些公共政治结构也被设计用来促进政治平衡。
另外,民主参与也被采用,这使得民众可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并在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苏联模式实际上是一套独特的经济体系,它综合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原则,并作出一系列的政治设计。
因此,这套体系被视为一种建立起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