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社会主义实践:苏联与苏联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348.50 KB
- 文档页数:46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十月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为此,列宁领导俄共(布)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其结论是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走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之点是:必须从俄国是一个小农国家的实际出发,不能直接依靠法令而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视商业调节和货币流通,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桥梁,在农村则通过合作制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对俄国通过新经济政策走向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他说,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斯大林当初是赞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在列宁逝世后还为坚持新经济政策进行过斗争。
但1927年冬至1928年春苏联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使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发生了转向。
在这次粮食收购危机中,斯大林同昔日的盟友、新经济政策的忠实维护者布哈林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对立。
布哈林认为,发生这次粮食收购危机原因在于国家计划领导的失误,如谷物收购价太低、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太多太快,因而不能采用近似余粮征集制的办法收购粮食,也不能否定发展个体经济的重要性。
而斯大林则认为,这次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太慢,社会主义积累太少造成的,富农的投机倒把是“标志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的进攻。
”因此他提出,绝对不可以减缓工业的发展速度。
绝对不应当延缓重工业的发展,出路在于迅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保证国家所需的足够的商品粮。
不久,斯大林干脆直截了当的提出:农民必须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形式,为工业化缴纳“额外税”。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建国初期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成为社会主义的标志性国家,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无产阶级用来镇压剥削阶级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应该代表和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其他阶级的利益。
这一理论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
此外,列宁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新经济政策和计划经济。
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权宜之计,其核心思想是让私人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国家公有制并存,以期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
而计划经济则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苏联政府为加强国家经济实力而采取的一种全国性的经济计划体系。
计划经济在苏联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政府采取了众多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民和工人的生产效率,同时消除剥削和贫困。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重要的农业政策是集体化农业。
苏联政府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将农民组织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有组织地进行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而工业方面,苏联政府在建设重工业的同时,也注重了轻工业和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些措施奠定了苏联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逐渐成为了话题。
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苏联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人民民主、公有制、计划经济等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也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是维也纳会议(也称为“苏联模式”)发布的一套规则,从1917年起被实施在前苏联。
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系,它综合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原则。
这套体系由专制主义,集权主义和政治压迫组成,以及一些创新的政治设计,被视为一种建立起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建模。
首先,苏联模式由一组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概念组成,在当时的苏联社会构成了唯一的管理模式。
专制主义是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全国人民都受到了中央政府的严格管制。
这意味着苏联政府可以控制本国经济和政治生活,并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其次,苏联模式也强调了集权主义,这意味着政府集中对国民的经济和政治权力。
苏联政府控制着本国的金融政策,这在苏联共产主义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集权政治中,政府可以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的分配,并通过使用强制的方式来落实政策。
因此,苏联政府可以直接控制本国的经济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财政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等。
此外,苏联模式还强调了政治压迫,它确保任何政治威胁都受到禁止。
政治压迫有时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阻止社会运动以及抵制当局的反叛派系统。
最后,苏联政府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政治设计。
它们包括政治对立和民主参与。
政治对立意味着,苏联政府把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之间的政治冲突视为正常现象,一些公共政治结构也被设计用来促进政治平衡。
另外,民主参与也被采用,这使得民众可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并在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苏联模式实际上是一套独特的经济体系,它综合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原则,并作出一系列的政治设计。
因此,这套体系被视为一种建立起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建模。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重难点】重点:1.十月革命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难点: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十月革命(一)背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了俄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等《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师:根据材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生:经济基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在大城市集中,力量壮大。
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组织出现。
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
由于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师:根据材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生: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农民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少数民族与沙皇专制的矛盾1900年底,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
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也宣告了列宁主义的诞生。
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充分的物质基础,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环节。
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
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1917年(十月革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1936年:新经济政策1936年——1953年:斯大林模式1953年——1964年:(赫鲁晓夫延续)斯大林模式1964年——1982年:超级大国模式/“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勃列日涅夫主义,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1985年——1991年(苏联解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西方缓和关系,对华约国家推行辛纳屈主义,对国内实行“新思维”)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曾辉煌一时的“斯大林模式”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党内上层干部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
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
党内生活、选拔新人入党等活动被组织得过于死板且官僚主义化。
国家生活的许多领域,其中包括护法机构均在党和社会的监督之外,这导致社会主义法制在一定阶段上发生重大扭曲。
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威信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
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未再出现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做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