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1—7章word版

刑法学1—7章word版

刑法学1—7章word版
刑法学1—7章word版

刑法学(总论部份)

任课老师:陈珊珊

前言

一、刑法是什么

1、刑法学研究的内容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刑法(罚)的功能

?惩罚犯罪

?保护法益

?维护社会秩序

3、刑法的精神-----公平与正义

4、刑法不是万能的,破除重刑的迷信

?刑法不是提高人们道德意识的法律,只是保护一定社会秩序的法律二、如何学习刑法学?

刑法学学习研究有哪些方法?

学习刑法、学习法律是不是仅仅背背法条就行了?

老师讲的、书上写的,都是对的吗?

如何处理好课堂听讲和课后自学的关系?

三、课堂纪律

1、出入教室自由

2、随时可以提问(双向)

3、吃东西不要被我发现

4、睡觉请回寝室

5、抗干扰看闲书自便

四、刑法学体系(总论)

第一编刑法论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编犯罪论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五章犯罪客观方面

第六章犯罪主体

第七章犯罪主观方面

第八章刑法上的正当行为

第九章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第十章共同犯罪

第十一章罪数形态

第三编刑罚论

第十二章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刑罚概说

第十四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十五章刑罚裁量

第十六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十七章刑罚的消灭

五、刑法学体系(分论)

第一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二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三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四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五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六章侵犯财产罪

第七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八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九章贪污贿赂罪

第十章渎职罪

第十一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六、参考书目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第4版)(面向21世纪

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张明楷著:《刑法学》(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第2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

?张明楷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目(外国刑法、案例)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明楷编著:《外国刑法纲要》(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第2版),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刑事审判案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出版。

?《人民法院案例选》(每年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典型案例研究》(共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京平主编:《刑法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京平主编:《新版以案说法——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立众编:《刑法一本通(第7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编刑法论

第一章刑法学和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学概述

一、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最广义的刑法学(刑事法学)包括实体法、犯罪原因与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等?广义的刑法学包括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等

?狭义的刑法学仅指刑法解释学

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方法:注释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分类

一、刑法的概念

?一般来说,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性质

?规制内容的特定性

?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但也有不完整性

?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部门法律的补充性

?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三、刑法的分类

?1、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广义刑法包括:

?刑法典: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单行刑法:国家立法机关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对刑法规定进行部

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附属刑法:在其他性质的法律中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中附带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条

文。

?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

?2、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一行为同时符合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时,应采用特别刑法优于普通刑法的原则

第三节刑法的创制与完善

一、刑法的创制

?1979年刑法的创制

?1997年刑法的创制

二、1997年刑法的完善

?单行刑法

?刑法修正案

?1997年刑法生效以来颁行的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1998.1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1999.1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8.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1.12.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2.12.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5.2.2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6.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2.2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2.25)

第四节刑法的目的、根据与任务

一、刑法的目的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二、制定刑法的根据

?法律根据实践根据

三、刑法的任务(机能)

?行为规制机能: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

?法益保护机能: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与威胁的机能。

?自由保障机能:刑法具有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

?保护法益机能与自由保障机能存在冲突。在任何社会,两大机能应当协调统一。现代国家刑

法的发展是刑法社会保障机能与人权保护机能协调、对立的产物,刑法立法的发展是两大机能协调发展的结果。但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应当向人权保障机能倾斜,加重刑法的人权蕴含。

第五节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一、刑法的体系

?总则: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

?分则: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

?总则与分则的关系: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总则指导分则,分则体现总则,二者

相辅相成。

刑法的体系(总则)(章、节、条、款、项)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犯罪(下设四节)

第三章刑罚(下设八节)

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下设八节)

第五章其他规定

刑法的体系(分则)

第二编分则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下设八节)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下设九节)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渎职罪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三)前段、中段、后段与但书

?第56条[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

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

?第21条[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

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刑法的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概念

?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阐释和说明。

?

(二)刑法解释的必要性

刑法条文简约、概括,必须通过具体解释以适用具体案件

①用语的边缘模糊性和语言的多义性

例如:凶器、淫秽、重大结果

②条文的简短性和概括性

例如:国外杀人罪与我国杀人罪的比较

③刑法的相对稳定性与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的矛盾

命令可以根据情况不同而更改,法律不可随意更改,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稳定性。而犯罪形式是不断翻新的,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就应当把刑法条文相对狭小的语词空间通过解释扩大。

④刑法本身存在缺陷和法律漏洞

例如:走私废物罪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

(三)刑法解释的分类

1、有权解释与无权解释

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解释机关的不同: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解释的方法不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文理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字词含义以通常使用方式进行阐释。

论理解释即参照立法精神,联系相关事项,阐明刑法条文的真实含义。具体有:

1)文义解释

2)历史解释

3)体系解释

4)目的性解释

5)合宪性解释

3、解释的结果不同:

1)扩张解释:扩张刑法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但不能超出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这是其与类推解释的关键区别。

2)缩限解释:限制刑法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真实含义。

4、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别

第一,从形式上说,扩张解释所得出的结论并未超过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在刑法文义可能的射程范围之内,而类推则超出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第二,从着重上说,扩大解释是关于刑法规范本身的逻辑解释,类推是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比较。

第三,从与立法者的意思关系上说,扩大解释是为了使立法者的意思明确,类推是在立法者意思之外主张解释者自己所设定的原理(这点理由不充分)。

第四,从论理方法上,前者是扩张性地界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其中,后者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这点理由不充分)

第五,实质上说,前者并没有超出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畴,类推则超出。

选择题

?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

?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

?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

?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

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是指贯穿于刑法始终,体现刑事法治精神,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

准则。二、刑法基本原则的确定

?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理论上概括的基本原则: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罪责自负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等

理论上概括的基本原则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是指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在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而且要求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

或过失,还要求主客观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刑事责任程度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客观危害,还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及其人身危险性。(虎丘法院,强奸男性,罪名?盗窃·故意杀人,

强奸,猥亵)

二、罪责自负原则

是指只能由犯罪者本人承担刑事责任,不能处罚那些与犯罪人仅有亲属、朋友、邻居等关系但并没有参与犯罪的人。

三、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是指认定犯罪科处刑罚时,必须将惩罚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惩罚起到教育的作用,既反对单纯惩罚的报复情绪,又反对教育万能的片面观点。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沿革

?起源于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欧洲黑暗时期罪刑擅断,圣女贞德被以女巫罪

处死文艺复兴思想启蒙)

?第39条规定:“凡是自由民除经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

禁、没收其财产、剥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

?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罪刑法定的思想

?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较为明确地阐述了罪刑法定的主张:“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

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任何司法官员(他是社会的一部分)都不能自命公正地对社会的另一成员科处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论犯罪与刑罚》

?现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渊源是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791年《法国宪法》、

1810年《法国刑法典》、1813年《巴伐利亚州刑法典》冯费尔巴哈

?“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

法施行的法律,不得处罚任何人。”——《人权宣言》第8条

?现在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 1.思想渊源:

?⑴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理论(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每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需要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使整个社会得以存续)人性假设契约受让

?⑵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立法司法行政)

⑶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每个人都会趋利避害)经济人

2.理论根据:

?⑴民主主义思想:刑罚的范围和程度必须由人民决定

?⑵人权保障思想:

?①生存权

?保障不受他人侵犯——安全保障

?②自由权

?确定自由限度界标——消极自由——自由保障

?限制立法司法权力——积极自由

?③发展权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形式的侧面

?第一,法律主义(成文法主义):只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刑法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行政

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及判例都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治安管理处罚法,两劳,户口制度)

?第二,禁止重法(即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4.30醉驾,5.3定罪,5.3出新修正案)?第三,禁止有罪(即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英美法是判例法系,我国是大陆法系)

?第四,禁止绝对不定期刑。(刑种刑度确定的相对法定刑)

?(二)实质的侧面

?第一,明确性。(法条必须尽可能明白无误不至产生歧义)

?第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第三,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五、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与刑罚的法定化

?犯罪的法定化: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明确规定了各种

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

?刑罚的法定化: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明确规定了量刑的原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

的法定刑

?取消了1979年刑法规定的类推制度

?重申了1979年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并作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定

?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刑法已相当详备

?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或罪状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方面,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

?六、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司法适用

?正确定罪量刑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案例讨论

?2003年1月至8月,被告人李宁为营利,先后与他人预谋,采取张贴广告、登报的方式招聘男

青年做“公关人员”,并制定了《公关人员管理制度》。李宁指使他人对公关先生进行管理,并在其经营的“金麒麟”、“廊桥”及“正麒”酒吧内将多名“公关先生”多次介绍给男性顾客,由男性顾客将“公关人员”带至南京市“新富城”大酒店等处从事同性性交易活动。(构成,从历史和现代人对同性恋容忍度来看,东宫西宫,断背山)

?请问李宁是否构成组织卖淫罪(第358条第1款)

选择题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3 ]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没有提到

扩大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没有规定

部门)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排斥但无法避免)

第三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一、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

特权。”(平等并不代表着一致)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

?定罪上的平等

?量刑上的平等

?行刑上的平等

第四节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及理论基础

?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即罪刑相当、罪刑均衡,刑法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刑罚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客观行为的侵害性和主观意思的罪过性

?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所谓人身危险性是指犯罪人具有的不直接反应罪行的轻重,却可以表明他对社会的

潜在威胁程度及其消长的本身情况,包括罪前、罪后的情况

?理论基础:公平正义(报应刑)、预防犯罪(目的刑)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表现

?(一)制刑

?刑法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刑法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刑法设立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

?(二)量刑

?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司法观念

?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司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三)行刑

?明确减刑、假释

讨论案例:请对本案的罪刑情况进行分析

?1998年5月,河南舞钢市市委书记李长河担心吕净一对自己贪腐的举报会影响到自己升任河

南平顶山市市委、政法委书记,就与鲁耀民商定找人“收拾”吕净一;1999年5月,二人再次策划报复吕净一,并商定由鲁耀民找人“收拾”吕净一,“打折其一条胳膊腿”。鲁耀民找到田兴民说:“最近吕某告李某状,你找人收拾他一顿。”田兴民即以吕欠其钱不还为由,找到刘国兴与依志宏,要他们帮忙。1999年6月18日晚鲁催田抓紧行动,并给田5000元,田给刘国兴500元要其买2把刀。后田、刘、依三人来到吕家楼下。刘、依持刀上楼,踹开吕家房门,刘国兴先砍刺吕,当吕与妻子钟某合力将刘压倒在地时,依从身后刺吕、钟数刀,吕、钟倒地,刘、依下楼坐田某车逃走。钟某死亡,吕某重伤。终审判决认定李长河、鲁耀民、田兴民、刘国兴、依志宏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分别判处李长河、刘国兴、依志宏死刑立即

执行,判处鲁耀民、田兴民死刑缓期执行。。(罪刑不适应,过重,死缓仍是死刑,只是死刑的一种)季卫东,所有人在黑暗中互相撕咬。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效力范围,亦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以及对什么人具有

效力。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空间效力概述

?刑法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

?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主要有4种情况:

?属地管辖原则

?属人管辖原则

?保护管辖原则

?普遍管辖原则

?当今世界多数国家采用折衷原则,即以属地管辖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

[班机恐吓案]:

?日本人甲与中国人乙,同搭日本航空班机UFO----777,在班机停泊在浦东机场的时候,甲与

乙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发生争执,进而升级为武斗,不料甲乃日本柔道高手,我方选手不敌,光荣挂彩,败下阵来,请问,我国刑法是否可以对此事进行管辖?

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

都适用本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

?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

?包括船舶、航空器(旗国主义)

?一国驻外使领馆?(可适用本法,但不宜直接宣称其驻外使领馆为其本国领域)

?犯罪地的确立

?:采“遍在说”,即,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只要有一项发生在我国境内即可。

?这里的犯罪行为,就单个人犯罪而言,包括犯罪的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

?在共犯场合,共犯行为有一部分发生在本国领域内或者共犯结果有一部分发生在本国领域

内,就认为在本国领域内犯罪。

(二)“法律有特别规定的”的含义

?刑法第11条关于“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规定?刑法第90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

?特别刑法的规定:新颁布的刑事特别规定;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

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

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

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①所犯之罪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

?②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③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原则

?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①犯罪必须是各国公认的国际犯罪;

?②我国是有关公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

?③我国刑法有相关规定;

?④罪犯出现在我国领域内;

?⑤罪犯尚未在其他国家因该罪行受到惩处(一事不再理)。

六、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

?消极承认——刑法第10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

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观点:①否定说(国家主权)

②积极承认说(国际协同打击犯罪):再国外已受到判决处罚的,本国不再对其处罚。

如:欧盟

?③消极承认说如:中国、日本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刑法的生效时间

通常两种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关于禁毒的决定)

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如刑法修正案8)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通常两种方式:由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如97刑法废止15个单行刑法) ;

自然失效(如新刑法导致8个单刑的刑责失效)

三、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

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

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从旧兼从轻原则;

? A.旧法不认为是犯罪而新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旧法

? B.旧法认为是犯罪而新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新法

? C.旧法和新法都认为是犯罪的,旧法处刑较轻的,适用旧法;新法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

?指法定刑较轻,先比较法定最高刑,若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比较法定最低刑

?若有二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最低刑指具体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

最高刑或最低刑。

? D.新法施行以前依照旧法已经做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1997年9月25日最高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

?跨法犯(行为开始于新法生效之前,而结束于新法生效之后)

A.适用行为终了时的有效法(德第2条第2款)

? B.适用最有利于行为人的法律(日第6条、意第2条、台第2条)

?私见:

?①继续犯和连续犯—适用行为终了时的有效法

四、限时法

?只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法律,属于特别法的一种(如美国《煽动法》)

?我国现行刑法没有规定限时法

练习题(判断对错)

?1.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即使约翰果真进入中国

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追究刑事责任。

?2.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

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

?3.A国公民丙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B国在中国的留学生

丁某从东北某市绑架到C国,中国刑法可以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对丙追究刑事责任。

?4.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实施的犯罪行为,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

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脑力激荡

下列哪些犯罪行为应实行属地管辖?【】

A、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B、中国人乘坐外国船舶,当船舶行驶于公海上时实施犯罪行动。

C、外国人乘坐中国民航飞机进入法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

D、中国国家工作人员在外国实施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 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 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 国的杰瑞。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

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 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

第二编犯罪论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犯罪的形式概念。如1810年法国刑法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违警罪;

法律以惩治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重罪。”

?犯罪的实质概念。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

产主义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被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概念。如我国刑法第13条(前苏1958年)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文理解释

?从刑法第13条的文字表述看,可以归纳出犯罪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批判性见解: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

?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上述三个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

刑罚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

?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

?(二)论理解释

?从实质的观点看,犯罪需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发生了值得科处刑罚的法益侵害事实(法益侵犯性),即客观违法性

?能够就法益侵害事实对行为人进行非难(非难可能性),即主观有责性

?总的说,从实质上说,犯罪是违法且有责的行为。犯罪的违法性与有责性,正好与刑法的保

护法益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相对应。同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工作人员不能离开刑法的规定认定行为的违法性。刑法将违法行为类型化为构成要件,所以,司法机关需要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判断违法性。在此意义上说,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且有责的行为。

三、犯罪的本质

?1、国外刑法理论

?权利侵害说。认为犯罪是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该说在18世纪末至19

世纪上半期的刑法学中占统治地位。

?法益侵害说。认为犯罪是对法所保护的生活利益造成侵害或者引起危险(威胁)的行为。该

说是德日现在的通说。

?规范违反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违反法规范或者违反法秩序。代表人物为德国刑法学家宾丁。

?义务违反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义务的违反。二战后该说被淘汰。

?2、国内刑法理论

?⑴阶级本质(我国和前苏联):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⑵法律本质:①合法权益侵犯说;②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说(通说)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

一、自然犯与法定犯

?自然犯是指在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同时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

?法定犯是指侵害或者威胁法益但没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

二、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亲告罪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根据刑法第98条的规定,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亲告罪包括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

三、重罪与轻罪

?根据犯罪所处刑罚种类的不同所做的区分。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的此种分类,一般认为最高

法定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是轻罪,反之,法定最低刑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是重罪。四、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国事犯:侵害国家政治秩序的犯罪。(政治犯确信犯)

?普通犯:侵害一般个人或社会秩序的犯罪。(常事犯)

五、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自然人指有生命存在形式的独立个体。

?单位指公司、企业、事业、机关、团体。

?刑法中多规定的是自然人犯罪。

第三节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沿革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构成要件理论

?构成要件的观念来源于13世纪意大利纠问式诉讼程序中的“犯罪的确证”概念

?1676年,德国法学家克莱因首先把“犯罪事实”译成德语的“犯罪构成”,但仍只有诉讼法上的

意义

?19世纪初,斯鸠别尔和费尔巴哈明确将“犯罪构成”作为刑法上的概念使用

?20世纪初以来,在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麦耶、迈兹格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现代意义

上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犯罪构成(成立)要件:构成要件符合性(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二)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

?1946年出版的特拉伊宁教授的《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是前苏联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的第一部

专著,认为:“犯罪构成乃是苏维埃法律认为决定具体的、危害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为犯罪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三)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认为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包括四

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二、犯罪构成理论与三阶层犯罪成立理论

?在德日刑法中使用的是?°构成要件?±(Tatbestand)的概念,由德国图林根大学刑法学教

授贝林(E.Beling1866~1932)1906年提出,认为违法性与罪责两者应属于各种犯罪行为共同具备的构成犯罪的法律要件,故应从广义的构成要件中提取出来。李斯特于1881年即提出要区分违法与罪责,因此这个体系也称为贝林----李斯特体系。即认为构成刑事不法而予刑事制裁的前提,是行为人实现了法律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广义构成要件泛指所有可罚性的前提条件相当于犯罪成立要件。狭义构成要件指涉一般所称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的三阶犯罪阶层论底下第一阶的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概念承袭前苏联,而前苏学习德国刑法是在1900年之前,德国那时仍采广义的构成

要件,即泛指刑罚的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目前在国内,有关犯罪构成与构成要件的争议颇多,共有三种趋势,老一派学者坚持犯罪构成理论的正当性如高、马,中年学者分二拨,如陈兴良主张全面引进构成要件理论,张明楷、曲新久、周光权提出自己的方案,在传统犯罪构成与构成要件之间提出过渡方案,黎宏,刘明祥亦是改良派。我个人持全面引进观点。

?批判性意见:周光权《犯罪论体系的改造》

?

?2、三阶层犯罪理论

?犯罪=不法(=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罪责

?前提--------行为

?不法: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含客观、主观构成要件要素)

?违法性-----实现构成要件且无阻却违法事由

?

?

?罪责:责任能力

?(有责性)

?可非难性-----特别罪责要素

?罪责形态

?违法性认识

?无阻却罪责事由

?以故意犯为例:

?客观不法构成要件包含以下要素:行为主体、侵害客体或对象、实行行为(含行为情状)、行

为结果、因果关系及客观归责。

?主观不法构成要件包含以下要素:故意、意图

?5、构成要件理论与犯罪构成的比较

三、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反映某一具体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能性,而为该行

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二)犯罪构成的特征

?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要件必须能够从根本上反映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能性

?犯罪构成要件必须由刑法加以规定

?(三)犯罪构成的意义

?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有助于正确裁量刑罚

四、犯罪构成的要件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及认识层次

?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犯罪构成的要件分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和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

?(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构成要件的分类

?1)基本的构成要件与修正的构成要件

?2)封闭的构成要件与开放的构成要件

?3)普通的构成要件与减轻、加重的构成要件

?(三)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犯罪构成要件又由具体要素组成。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构成要件要素。例如:行为、结果、

行为对象等属于构成要件的要素。

?1、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2、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3、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4、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五、犯罪客体

(一)概念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和威胁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说)

?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法益说Rechtgut,国家或社会所公认,国家应以强制力借诸法律手段所

保护的,社会共同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生活利益,或者为法所保护的社会秩序的基本价值,而在社会共同生活中,无论个人、社会或国家都存在的生活利益)

(二)分类

?1、一般客体

?2、同类客体

?3、直接客体

?1)根据客体的单复性分为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2)复杂客体还可以分为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及随机客体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1、犯罪对象: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物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必备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仅不一定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但犯罪对象不一定。

?4)犯罪客体是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标准,而犯罪对象不是

第五章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概述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所谓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

件的总和。一般包含的要素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犯罪客观方面是一切犯罪构成必备的基本要件,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在犯罪

构成要件中居核心地位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素,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犯罪客观方面诸要素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依据;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界限的显著标志

?是发现和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有助于正确量刑

第二节行为

一、行为与行为理论

1、行为概念之基本任务

?1)基础要素:行为概念的首要功能在于描述所有刑法上可罚举止(故意、过失、作为、不

作为等)所共通的基础要素,成为这些可罚举止的上位概念

?2)连接要素:行为概念必须支撑犯罪阶层理论的建构,使犯罪阶层体系的判断由简至繁逐

一展开。此为行为概念连结要素的功能。

?3)分界要素:行为概念必须足以将明显不属于刑法判断对象的非行为排除出去,使其毋庸

再进入犯罪阶层的判断体系。

?

2、行为理论

?1)因果行为论(自然行为论)----Beling

?行为系指由人内心的意思带动身体动作,而引发外界变动的因果历程;至于意思内空是故意

或过失,以及因果变动的社会意义如何,在所不问。

?侮辱:由人内心意思带动嘴唇神经而引发的空气振动。

?2)目的行为论------Welzel

?此说的假设是,行为人对于其活动有相当的预见能力,可设定不同的目标并且驾驭其行为,

有计划地追求目标。行为便是这种有意识地由目的所操纵、驾驭的作用

?不能解释过失行为及不作为是否都具有目的性,尤其是无认识的过失根本缺少有意识的目的

性操纵。

?3)社会行为论-------通说

?行为是指由意思支配或可由意思支配,且因而在外界引起社会重要性结果的人类举止。社会

重要性的标准过于空泛。

?4)人格行为论----Roxin

?行为是人类表征于外的心理、精神活动的总和。人格标准太过空洞。

?

二、何为刑法上的行为?

?受意思支配且具有相当程度法益侵害能力的人类举止。

?1、行为的内在要素-----意识支配

?2、行为的外在要素-----客观可见的身体行动或静止

?3、发生具有刑法重要性的后果(法益的损害)

?4、不能算是刑法上的行为:

? A 无意识参与的反射动作。

? B 受他人的直接强制,在完全无法抗拒,而其意思决定与意思活动完全被排除或被支

配的情况下的机械动作。

?案例[最烂老师案]:S大法律系学生T、B两个一起逛教育超市,一边逛一边聊谁是本系最烂

老师,结果二人意见针锋相对,壮硕T一怒之下,用力出拳打B,B因而跌撞碰翻茶叶蛋电锅,锅破蛋裂,里面卤水又烫伤了O

?

? C 睡梦中或无意识中的行为或静止。

?案例[灵异节目案]:甲乙为夫妻,甲好看灵异节目。一天甲看完电视后上床睡觉,梦见?°鬼

压身?±,于是全身强烈扭动挣扎,不料一脚踹中睡在身边的乙,致乙肋骨断裂。

? D 因病发作的抽搐,或因触电或神经注射而痉挛

? E 欠缺行为可能的静止。如手脚被捆绑。

?

?5)较争议的行为

? A 自动化的行为:

?案例[突如其来案]:S于现代大道上开敞篷车,过十字路口时,突然有一昆虫飞入S眼中,S

下意识向左弯,结果撞上了B的车。B受重伤。

? B 冲动行为

? C 受到间接强制(心理强制)的行为:

?案例[为爱痴狂案]:流水哥深爱落花妹,鱼小妹痴缠流水哥,这让落花妹很不爽,对流水哥

说,你去把那条烂鱼给我剁了,否则我就和你拜拜。流水哥从之。

?

?故而按照社会行为论,行为审查的顺序如下:

?1)人类举止乎?

?2)举止由人的意思所支配或得支配乎?

?3)该举止具有社会重要性乎?

?行为正确的判断,在于发现正确的连结点,如[蜡烛烧床案]的关键在于T没有在昏昏欲睡时熄

灭蜡烛,故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

?案例[蜡烛烧床案]:某夜,T女读爱情小说,为求增加气氛,睡前于卧室点烛夜战,其婴儿O

先睡,T无意中亦入睡,睡梦中T不小心碰翻蜡烛起火,不慎烧死婴儿O。

?

?案例[疑神疑鬼案]:

?父甲怀疑其六岁的儿子是妻与外人暗结珠胎而生,某日,甲带乙至金鸡湖畔游耍,请问分析

下列行为:

?A、甲趁乙不注意,将乙踹入湖中,乙溺毙。

?B、乙不注意,掉入湖中,甲见死不救,乙溺毙。

?C、游泳健将,苏(州菲)尔普斯,正巧路过,但却忙着用V8拍摄此一家庭悲剧,结果乙溺毙。

三、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作为

?1、作为的概念

?作为,是指行为人积极地实施违反禁止性规范的行为。

?2、作为的实施方式

?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行为;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行为;利用自然力实施的行为;利用动物

实施的行为;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

(二)不作为

1、不作为的概念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违反命

令性规范)

2、成立不作为必须具备的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刑法保护的法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

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重大道义上的义务能否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

(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而未履行

?

?(3)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结果(结果回避可能性)。注意:反过来说,只有

当行为人履行作为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时,其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

3、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不作为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表现为身体的静止、消极,但不是绝对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

关键在于是否与负有特定法律义务相联系。

4、不作为犯罪

?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称为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的种类: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

为犯。

?不作为能否最终评价为不作为犯罪,必须从规范的角度,考虑其是否与作为行为在主、客观

方面性质上大致相同,即具有构成要件上的“等价性”。

(三)持有

?持有是以行为人对物的实力支配关系为内容的行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1、持有的性质

?作为说;不作为说;独立行为说

?本人立场:作为说(大陆法系通说)

?理由:1)如携带是持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很难用不作为来解释;2)持有型犯罪是禁止人们

持有特定物品,而不是命令人们上缴特定物品;3)寻找持有型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相当困难。

?

1、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

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2、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

B.偷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

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

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

第三节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

一、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对定罪的意义

?法律把特定的时地方法明文规定为某些犯罪构成要件的要件,这些因素就成为定罪的要素。

如第340条与第341条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与非法狩猎罪。

二、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对量刑的意义

?如237条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制猥亵妇女或侮辱妇女,应从重处罚。

第四节结果

一、结果的概念

?一般认为,结果(也称危害结果)是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

险状态。

?具有客观性、侵害性、多样性的特征

二、结果的分类

?(一)侵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侵害结果是指行为对法益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

?危险结果是指行为对法益造成的现实危险状态。

?(二)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三)属于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与不属于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

第五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刑法因果关系概述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刑法因果关系与哲学因果关系的统一性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原因与结果的顺序性

?原因与结果的相对性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特殊性

?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

?刑法因果关系的法定性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一)我国刑法理论上的学说

?在我国刑法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之间

?必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只有当危害行为中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据,并合乎规律地产生了

结果时,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也只有这一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偶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当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偶然

地介入了其他因素,并由于这一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结果发生时,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就是偶然的因果关系,介入因素与结果之问是必然因果关系。

张明楷刑法观点59条

张明楷刑法观点59条 1、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当存在有利于行为人的习惯法, 行为人以习惯法为根据实施行为时,可能以行为人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2、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所以,对这种行为只能以无罪论处。 3、还有一些疑似特殊身份但并不是真正的特殊身份的情形。例如,刑法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第159条的公司发起人、股东等。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生产、销售活动,因而都可以成为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在此意义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行为主体,并无特殊之处。但其他特殊身份并非如此。以贪污罪为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依法从事公务、管理或者经营国有资产,因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此外,强奸罪也是疑似身份犯,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犯,因为妇女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正犯(共同正犯与间接正犯) 4、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因此,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者认可而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实施与其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的,都不属于单位犯罪。 5、过失犯罪应当与过失违法行为一样,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既然刑法理论肯定过失违法行为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过失犯罪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例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了乙轻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时,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再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乙重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6、在自然意义的行为已经结束,但法益存在紧迫危险的场合,也有正当防卫的余地。例如,对于已经安置了定时炸弹的人,可以通过防卫行为迫使其说出炸弹的位置或者解除炸弹装置。 7、刑法第20条第3款所规定的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与防卫过当。 8、同一被害对象才有犯意转化问题,如果针对另一不同对象,则只能是另起犯意。例如,甲以伤害故意举刀砍乙,此时恰好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将丙杀死。甲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应成立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二罪。 甲为了抢劫普通财物,而对乙使用暴力,在强取财物时,发现乙的提包内不仅有财物还有qz,就使用暴力仅夺取了qz。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中止和抢劫qz罪既遂(并罚)。

关于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在答题框内。) 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认定是犯罪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事法规 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 B.某外国 C.甲国 D.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C.特殊情况才追究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6、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不满16周岁 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A.故意杀人未遂 B.犯罪中止 C.故意杀人既遂 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吸收犯 11、夫妻甲、乙有嫌隙,甲欲毒死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的食物中,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属意外事件 C.故意杀人预备 D.故意杀人未遂 12、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构成的个数 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 D.犯罪结果的个数 13、孙某纠集李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龙头”,要李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李某等人在3个月内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3人,劫得财产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有的孙某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1次。对孙某应如何处理?()

张明楷刑法学论文

张明楷: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 ●张明楷 (进入专栏) 【摘要】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认定二人以上的行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只是解决二人以上的客观归责问题,并不解决二人以上的主观责任问题;在认定共同犯罪时,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回答“共同犯罪犯的是什么罪”这样的问题。司法人员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时,应当首先从客观违法层面“连带地”判断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然后从主观责任层面“个别地”判断各参与人是否有责任以及具有何种责任。 【关键词】共同犯罪;违法;责任 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其中的“二人以上”都必须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而且二人以上都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否则不成立共同犯罪。显然,这是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意义上理解共同犯罪的,或者说是在整体(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的意义上理解共同犯罪的。但是,这样的理解,存在许多理论上的难题,也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共同犯罪是一种违法形态,共同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只是解决违法层面的问题,而不解决责任层面的问题。 一、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 要说明共同犯罪是一种违法形态,首先必须明确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 从实质的观点进行考察,只有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其一,发生了违法事实(违法性);其二,能够就违法事实进行非难(有责性)。 “由于违法性是刑法规范作出否定评价的事态的属性、评价,故其内容便由刑法的目的来决定。将什么行为作为禁止对象,是由以什么为目的而禁止来决定的。在此意义上说,对实质违法性概念、违法性的实质的理解,由来于对刑法的任务或目的的理解。”[1]刑法的目的与任务是保护法益。所以刑法禁止侵犯法益的行为与结果。这种法益侵犯性,就是实质的违法性。由于刑法禁止侵犯法益的行为,所以,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与过失、没有责任能力,或者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其侵犯法益的行为也是被刑法所禁止的。不能认为刑法允许精神病患者杀人,也不能认为刑法允许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抢劫。况且,认为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法益侵害性),也不符合事实。例如,甲是在没有故意与过失的情况下,将国家绝密泄露给境外敌对组织的,无疑具有法益侵害性;乙是在没有故意与过失的情况下,导致他人死亡的,肯定具有法益侵害性;十三周岁的丙杀害他人,侵害了他人受刑法保护的生命,当然具有法益侵害性。刑法不处罚这种行为,不是因为该行为没有法益侵害性,而是因为行为人不具有非难可能性。 显然,仅有侵犯法益的违法行为,还不足以成立犯罪。根据国民可以接受的观点,只有在可以就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时,才能将这种行为规定为(认定为)犯罪。换言之,只有当行为人对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具备有责性,应当受到谴责时,这种行为才是犯罪。或者说,只有当能够将违法行为及其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这是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决定的。国民的自由以其具有预测可能性为前提。如果不管国民在行为时如何小心谨慎,只要发生法益侵害结果就受到刑罚处罚,那么,国民就没有任何自由。换言之,只有当国民在具有实施其他行为的可能性的同时,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了法益侵害(危险)结

《刑法学》

改编自《刑法学》(第四版)的案例集锦 1、【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A租用了某房屋,准备组织他人卖淫,B受A的指使从外地招募、运送了若干人员,但在被招募、运送的人员还没有开始从事卖淫活动(A还没有着手实行组织卖淫行为)时,A、B即被抓获。问:A、B 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 【参考答案】A预备、B既遂。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成立,以客观上存在已经组织、正在组织或者将要组织卖淫的人为前提。但由于该罪不是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而是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又由于该罪是帮助犯的正犯化,故B的行为依然成立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既遂,A是组织卖淫罪的预备犯,但同时也是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教唆犯 2、【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与乙素有恩怨,遂捏造乙强奸的事实,并趁出国旅游期间向外国司法机关举报了该事实,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诬告陷害罪?为什么? 【参考答案】构成。诬告陷害罪是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个罪名,其法益是被诬陷人的人身权利,而非司法管理秩序。该罪的成立要求同时具备捏造犯罪事实和向有关机关告发这两个条件。这里的“有关机关”,不限于中国的国家机关。据此,本案中的甲成立诬告陷害罪。

3、【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某日,A男一路尾随B女,见B女进入女厕所之后,A男也溜进女厕所并对B实施了奸淫行为(当时厕所无任何其他女性)。在此期间,A、B的声音都很大,惹来了很多好事的社会青年在厕所外旁听并议论纷纷。问:对A男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 【参考答案】A男的行为成立强奸罪,且系当众强奸,应加重处罚。当众强奸妇女,是强奸罪的加重处罚情形。根据命题人的观点,只要在不特定或者众人能够看到、感知到的公共场所强奸妇女,就属于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应加重处罚。 4、【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B在撬他人保险柜时口干舌燥,A见状就递给B一瓶矿泉水,使得B得以继续撬保险柜,最终B窃取了数万元现金。问:A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为什么? 【参考答案】A成立盗窃罪的帮助犯。外表无害的“中立”行为(日常生活行为),如果对最终结果的发生具有物理的原因力或心理的原因力,应认定为帮助犯。本案中,A的递水行为为B的盗窃提供了物理原因力,系帮助犯。 5、【改编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甲自幼有病理性醉酒的毛病,一旦喝醉,就成为完全精神病人。某日,甲欲抢劫乙女,于是甲故意让自己喝醉,并对乙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刑法是指( B ) A.单行刑法 B.刑法典 C.附属刑法 D.实质刑法 2.概括地说,我国刑法任务是( C ) A.惩罚犯罪 B.打击敌人 C.保护法益 D.保护人民 3.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思想基础是( C ) A.三权分立学说 B.心理强制学说 C.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D.自然法思想 4.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个人私分( A ) A.属于自然人犯罪 B.属于单位犯罪 C.自然人和单位成立共犯 D.适用双罚制 根据该特征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情形: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設立单位实施犯罪,按个人犯罪处理. (2)单位設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不以单位犯罪处理. (3)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按个人犯罪处理. (4)刑法393条,单位行贿后利益由个人私分,按个人犯罪处理. (5)涉嫌犯罪单位在审判之前或过程中被依法撤销、宣告破产等原因不复存在,追究直接责任者责任.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D )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任何损害),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一定不是既遂结果),应

当减轻处罚.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应当按照它犯罪情节( D ) A.减轻处罚 B.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属丁处断一罪是( B ) A.继续犯 B.连续犯 C.想象竞合犯 D.结果加重犯 实质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法定一罪(数行为法定为一罪):惯犯、结合犯; 处断一罪(数行为处断为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 8.在我国刑法中,下列各项中属于主刑是( C ) A.拘留 B.罚金 C.管制 D.劳动教养 9.我国刑法中规定驱逐出境是( D ) A.强迫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B.请求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C.强迫犯罪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D.强迫犯罪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l0.依照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人( D ) A.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行为 B.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被指控犯罪事实行为 C.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行为 D.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及其所知道 它人罪行行为 11.我国刑法规定叛逃罪主体是( D ) A.一般主体 B.国家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国家機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其它国家工作人员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劫持航空器罪行为对象是( B ) A.航空器 B.正在使用中或者飞行中航空器 C.正在使用中或者飞行中民用航空器 D.我国航空器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绪论 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 最广义的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一切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原因与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内容等(即刑事法学)。 广义的刑法学是指解释现行刑法(刑法解释学)、研究刑法历史(刑法史学)、比较不同刑法(比较刑法学)的学科。 狭义的刑法学,仅指刑法解释学。 19世纪以前的刑法学是指刑事法学。 一、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的关系 刑法解释学以解释现行刑法为主要任务,刑法哲学以研究刑法关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的哲学基础为主要任务二者的关系是:离开哲学的解释学没有哲学基础,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解释,难以使刑法学深入发展,离开刑法解释学的刑法哲学,由于未涉及刑法的具体规定容易出现空泛的议论,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诚所谓“没有诠释的议论是空泛的,没有分析的诠释是盲目的。” 三、学派之争与学术发展 (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 一)旧派分为前期旧派和后期旧派 前期旧派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这一时期的旧派刑法理论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否定封建刑法,封建刑法的特点有: 1、干涉性 2、恣意性 3、身份性 4、残酷性 上述四特点的成因在于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庞大性与绝对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贝卡利亚:国家权力是市民在最小限度内提供的自由组成,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 成刑罚权,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这一需要,他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排除恣意性,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排除干涉性,以死刑证明法律的严峻并无益处——排除严酷性。 2、费尔巴哈:限制国家刑罚权。1)、罪刑法定原则2)、科刑以行为为标准而非行为人标准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在于将罪刑法定主义、法律与伦理严格区别的思想纳入刑法理论体系之中。 3、边沁:国家权力具有无限性和不可分割性,但国家权力必须受其存在目的——保证臣民的福利的限制。为此,他主张四种其情况下不适用刑法1、不存在现实之罪时2、不会产生好效果时3、通过更温和的手段同样可行时, 4、刑罚之恶超过罪行之恶时 边沁反对肉刑,认为,死刑不是唯一能够抑制杀人欲望的刑罚,对轻微之罪不得适用死刑。 3、泷川幸辰:刑法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犯人的大宪章。 概言之,前期旧派基本上都主张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一般预防。后期旧派:是在前期旧派反驳新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新派 新派产生的原因: 1、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变化,反映在犯罪领域,犯罪率上升,累犯特别是 常习犯、少年犯急剧增加,德国的当时的刑法对此现象未作考虑,从而在新的犯罪现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及答案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前的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江某举枪射杀站在悬崖边的高某,枪响后,高某应声坠落悬崖。经法医鉴定:高某只有坠伤而无枪伤。推断:高某被江某枪声惊吓落崖身亡。江某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 C.过失致人死亡 D.意外事件 2.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属于( )。 A持续犯B结合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3.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 )。 A.一定根据 B.主要根据 C.唯一根据 D.次要根据 4.死刑只适用于( )的犯罪分子。 A.罪大恶极 B.罪行严重 C.罪行极其严重 D.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5被判处死缓的,在死缓执行期间,如果( ),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A.没有犯罪 B.没有故意犯罪 C.确有悔改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6.新刑法规定的量刑情节,不包括()。 A.从重情节 B.从轻情节 C.减轻情节D加重情节 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8.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 A.可以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在考验期内发现假释犯还有漏罪,应当撤销假释,把原判刑罚与漏罪所判刑罚,按( )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A先减后并B先并后减 C.刑法第69条规定 D.刑法第71条规定 10.某甲犯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数额巨大,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期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 B.具有刑事违法性 C.具有刑罚当罚性 D.具有特殊复杂性 2.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有()。 A.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B.公共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新增

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新增或者修改的内容 前言: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第三版对其第二版进行了较多修改。现从司法考试的角度,将有可能进入司法考试范围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如果下列内容与2008年版一本通刑法部分的内容有冲突,应以下列内容为准。 一、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当存在有利于行为人的习惯法,行为人以习惯法为根据实施行为时,可能以行为人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二、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所以,对这种行为只能以无罪论处。 三、还有一些疑似特殊身份但并不是真正的特殊身份的情形。例如,刑法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第159条的公司发起人、股东等。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生产、销售活动,因而都可以成为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在此意义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行为主体,并无特殊之处。但其他特殊身份并非如此。以贪污罪为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依法从事公务、管理或者经营国有资产,因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此外,强奸罪也是疑似身份犯,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犯,因为妇女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正犯(共同正犯与间接正犯) 四、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因此,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者认可而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实施与其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的,都不属于单位犯罪。 五、过失犯罪应当与过失违法行为一样,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既然刑法理论肯定过失违法行为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过失犯罪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例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了乙轻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时,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再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乙重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六、在自然意义的行为已经结束,但法益存在紧迫危险的场合,也有正当防卫的余地。例如,对于已经安臵了定时炸弹的人,可以通过防卫行为迫使其说出炸弹的位臵或者解除炸弹装臵。 七、刑法第20条第3款所规定的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与防卫过当。 八、同一被害对象才有犯意转化问题,如果针对另一不同对象,则只能是另起犯意。例如,甲以伤害故意举刀砍乙,此时恰好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将丙杀死。甲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应成立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二罪。 甲为了抢劫普通财物,而对乙使用暴力,在强取财物时,发现乙的提包内不仅有财物还有枪支,就使用暴力仅夺取了枪支。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中止和抢劫枪支罪既遂(并罚)。 九、甲、乙二人站在山顶,见山下有一老人,甲对乙说:“你说将这块石头推下去能否砸着那老头?”乙说:“能有那么巧?”于是二人合力将一块石头滚下山,结果将老人砸死。甲、乙二人是间接故意。 在对结果的态度上,直接故意投了赞成票,过失投了反对票,而间接故意投了弃权票。在间接故意的场合,行为人或者对结果的发生与否漠不关心,或者内心决定结果发生与否由决意实施的客观行为任意确定。 十、甲在外地打工期间,于黑夜里实施抢劫,抢劫过程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胞兄乙,于是就停止了抢劫行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甲受雇杀乙,举枪瞄准后及时发现对方并非乙而放下枪支,甲的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法律硕士考研:刑法学试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2016法律硕士考研资料:刑法学试题答案及解析(9) 单选题 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 )。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认定是犯罪 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事法规 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 )刑法。 A. 中国 B. 某外国 C. 甲国 D. 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 C.特殊情况才追究 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 答案:1—5:A A A B C 单选题 6、精神病人在(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 )的人不适用死刑。 周岁18周岁,不满16已满A.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不满16周岁 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未遂 B.犯罪中止 C.故意杀人既遂 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 A.继续犯 B.想象竞合犯 C.牵连犯 D.吸收犯 10: D D C C C —6答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法条填空(将答案填写在各题空格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的特权。 2、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3、过失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 4、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 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5、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 9、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的,是主犯。 10、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处罚。 二、判断题(在答题卡中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也应适用我国刑法。 2、对于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国家不应当以犯罪惩罚之。 3、只有犯罪的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能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4、犯罪客体在犯罪过程中都会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在犯罪过程中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5、医生让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 6、甲骂乙,致乙因气愤而心脏病发作死亡。虽然甲并不知道乙有心脏病,但甲的行为和乙的死亡结果之间仍然存在因果关系。 7、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8、某仓库保管员被两名犯罪分子捆绑在门柱上不能动弹,任凭两个犯罪分子从仓库取走价值两万元的货物。该仓库保管员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9、甲玩弄枪支不慎走火,打死乙,子弹穿过乙的身体以后,又把丙打成重伤。按照刑法理论,甲的行为属于实质的一罪。 10、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之前,犯罪实行行为结束后不可能发生犯罪中止。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写在答题卡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得分 评卷人 1 2 3 4 5 6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整理

第一编刑法基础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司法法的指导原理是法的安定性,行政法的指导原理是合目的性。 本书认为,刑法的机能是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 规范与条文并非等同 总则规范基本上是裁判规范,分则规范当然也是裁判规范但大多是行为规范。 立法解释:在刑法实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做的解释。 法治与人治的对立表现在:统治的主体是不是人?统治的方法是否恣意? 法的制定者、执行者与裁判者必须分离。 刑法条文需要明确界限的问题与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难以甚至不可能区分。 本书认为,立法机关不宜做出立法解释。 针对司法解释,本书认为,合适的做法应是,最高法院以及高级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制作有充分理由的裁决书,以其中的判决理由及判决理由所形成的规则指导下级法院。 “解释的实质的容许范围,与实质的正当性(处罚的必要性)成正比,与法文通常语义的距离成反比。”(前田雅英) 不是限制字面含义而是在刑法规定之外附加条件的,不是缩小解释,可能是目的性限缩。 遇到不明确的规定时,应当通过明确的规定阐释不明确的部分,而不应当以某种规定不明确为由而否定明确的规定。 对用语作相对解释,实质上也是体系解释。 历史解释并不意味着只是探讨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据历史参考资料得出符合时代的结论。 当不同的解释方法得出多种结论或不能得出妥当结论时,就以目的解释来最终决定。 虽然刑法在制定时是国民意志的体现,但解释者的根本标准,是解释时的国民意志。 第二章刑罚的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从法律规定上看,罪刑法定原则的最先来源是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第39条的规定。现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渊源是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1791年的法国宪法与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 罪刑法定原则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思想与心理强制说。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 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罚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在存在有利于行为人的习惯法,行为人以习惯法为根据实施行为时,可能以行为人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之所以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是因为刑法中存在一些有利于被告人的规定。 如何厘定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 1、从用语含义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而类推解释超出。 2、从概念的相互关系说,扩大解释没有提升概念的阶位,而类推解释是将所要解释的概念提升到更上位的概念做出的解释。 3、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4、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的划定刑罚的某个概念,是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罚处罚的对象,而已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性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的对象。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2.以下系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有人认为 D 项不属于,故不选 D 项不算错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外汇犯 罪决定 立法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以下不 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C.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原则 D 2.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采用的是( A. 从新原则 B. C. 从旧原则 D. )。 .罪刑相适应原则 .适用 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3 某甲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是( A .发生在荒野 C.发生在“严打”期间 4 重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A .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D .被害人是盲人 在本质上违反了( B .罪刑法定原则 D .罪责自负原则 ) 。 5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A.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 当根据民意判决 6.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 38 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 余万美元的“中介费” 、“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 ) ? A. 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 B. 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 C. 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 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 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 7 外国人A 乘坐我国民航客机,在飞机飞行于公海上空时在飞机里对我国公民 造成重伤。对此案件,应适用 ( ) 。 A 属地管辖原则 B 属人管辖原则 C 保护管辖原则 D 普遍管辖原则 8\1983 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决定》规定:本决定颁布后 审判的案件适用本决定,其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A 从新原则他 B 从新兼从轻原则 C 从旧原则 ( )? 30 B 实施伤害行为, 9 当开往A 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 B 国境内时, 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 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 A 、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D 、酌情考虑适用我国刑法 10 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方面采取( )原则。 A 、普遍管辖原则 、保护原则 ( )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A 国公民甲某与 C 国公民乙发生殴斗,甲愤 C 、属地原则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以下属于广义刑法( A 刑法典 B c 刑法修正案 D

电大2016年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有题目)

2016年刑法学(1)形成性考试册 刑法学(1)作业1 第一题:山本××,女,42岁,日本国籍。马××,男,35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 2005年11月25日,山本××乘坐×××次航班入境,过海关时选走的是绿色通道,未向海关申报任何物品,但旅检现场关员在对山本××时行例行检查时,却从其携带的硬质行李箱夹层中发现了可疑粉状物9包,经化验证实该批粉状物为毒品“可卡因”,共计4512克,纯度为70%。要审查,山本××交代,这批货是她从巴西带来的,有人会在广州××路××酒店接货。海关缉私局马上在该酒店周围布控,接货人马××携款前来酒店找山本交接时被当场抓获。【问题】 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来判断,山本××和马××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对于山本××和马××的行为是否应当适用 我国刑法管辖和处理?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处理原则)? 答:1.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走私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当事人的 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本案中的可卡因属于毒品的一种。山本××违反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携带毒品进入我国境内,不向海关申报而选择绿色通道,意图逃避海关 监管,其行为构成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马××携款接货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 有特别规定的以处,都适用我国刑法;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犯罪。山本××和马××的走私行为 开始于我国境外,但完成于我国境内,属于在我国境内犯罪。同时,山本××虽然是外国国籍,但并非是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而马××虽然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但其行为并不是发生在香港区域内,因而二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法律有特 别规定的情形,因而适用我国刑法管辖。对山本××和马××的行为应适用我国刑法关 于走私毒品罪的规定予以处罚,毒品的数量应以查证属实的数量计算,不进行纯度考虑。并以此作为刑事定罪量刑的依据 第二题: 习某,男,20岁,某县农民。 习某与王某(女,16岁,该县某中学学生)与2009年10月相识后经常在一起玩耍,渐渐的两人由友情产生了恋情。20 10年5月4日下午王某、习某和几个朋友在当地一山上玩耍,喝了不少酒,习某让王某回家,王某说:太迟了,今晚回去也是被父母殴打,明天回去也是打,干脆不回去了,习某要求与王某发生关系,王某起初不愿意。 后来看到习某很生气,便不再坚持,与习某发生了关系。次日回家遭父母痛斥,被迫 说出了自己与习某的关系。王父遂将习某带至家中盘问,并要求习某的父母前来谈判,未果,王父报警,警方以习某涉嫌强奸将其刑事拘留。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对本案( )。 A.应适用1997年刑法 B.应适用1979年刑法 C.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2.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对象 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甲的行为属于( )。 A.纯正的作为犯 B.不纯正的作为犯 C.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4.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 A.缓刑 B.管制 C.假释 D.减刑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7.下列哪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8.甲前往乙住所杀乙,到达乙居住地附近,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没有犯罪行为 9.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 A.甲在与钱某争吵中,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钱某刺一刀后扬长而去,致其重伤 B.乙在非法拘禁孙某过程中,使用暴力致孙某死亡 C.丙在绑架李某、向李某家属勒索财物过程中,杀害李某 D.丁对公共建筑物放火,大火烧毁该建筑物,并且烧死二人 10.甲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用于实施诈骗活动,分别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和诈骗罪,这种情形属于罪数论中的( )。 A.牵连犯 B.想象竞合犯 C.继续犯 D.连续犯 11.下列哪种犯罪在既遂之后犯罪行为也随之而结束,但由犯罪行为造成的不法状态仍可能继续存在,( )。 A.诈骗罪 B.故意杀人罪 C.非法拘禁罪 D.非法持有枪支罪 12.赵某犯A罪,依法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合议庭提出以下四种量刑意见,其中必定错误的意见是( )。

刑法学往年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2009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 (中央开放专科生用) 本总复习资料包括五方面内容:1、往年试题14套。2、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10套。 3、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 4、《刑法学学习指导(上册?刑法总论)》204-209页的三套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 5、《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80-87页的三套自我测试题参考答案。在对《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和《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的习题进行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往年试题和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可以作为期末考试前数周冲刺使用。 第一部分往年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试题 (2008年7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A. 提前防卫 B. 事后防卫 C. 防卫过当 D. 防卫挑拨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完整word版)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对本案()。 A.应适用1997年刑法 B.应适用1979年刑法 C.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2.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对象 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甲的行为属于()。 A.纯正的作为犯 B.不纯正的作为犯 C.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4.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A.缓刑 B.管制 C.假释 D.减刑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7.下列哪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8.甲前往乙住所杀乙,到达乙居住地附近,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没有犯罪行为 9.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A.甲在与钱某争吵中,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钱某刺一刀后扬长而去,致其重伤 B.乙在非法拘禁孙某过程中,使用暴力致孙某死亡 C.丙在绑架李某、向李某家属勒索财物过程中,杀害李某 D.丁对公共建筑物放火,大火烧毁该建筑物,并且烧死二人 10.甲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用于实施诈骗活动,分别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和诈骗罪,这种情形属于罪数论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