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太极拳论文.题目:太极拳与保健养生的探析

A太极拳论文.题目:太极拳与保健养生的探析

A太极拳论文.题目:太极拳与保健养生的探析
A太极拳论文.题目:太极拳与保健养生的探析

福建太极运动大学

太极拳论文

题目:太极拳与保健养生的探析

————以太极拳拳理研究为视野

作者:洪拳保

时间: 2014-1-15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一、太极、太极拳、保健养生概述 (4)

1、何谓太极 (4)

2、何谓太极拳 (4)

3、何谓保健养生 (5)

二、太极拳由来与发展 (6)

三、太极拳基本内容及特点 (8)

(一)太极拳基本内容 (8)

1、基本功法 (8)

2、太极桩功 (9)

3、太极推手 (10)

4、太极架式 (11)

(二)太极拳主要特点 (11)

四、太极拳部分练法 (11)

(一)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 (11)

(二)太极拳训练应掌握五个阶段 (12)

(三)太极拳内三合、外三合练法 (13)

(四)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14)

五、探析太极拳拳理与保健养生的关系 (17)

1、太极拳对应八卦五行调和人体阴阳平衡 (17)

2、太极拳运动能调节现代人心理 (18)

3、太极拳拳理规格要求与人体的关系 (19)

4、现实生活中.习练太极拳对人体已知的影响 (20)

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摘要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本文主要探析太极拳运动与保健养生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析太极拳拳理(原理)对保健养生的最佳效果。太极拳是荟萃了诸多学科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优秀运动项目。构成太极拳的基础比较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武技基础、哲理基础和养生基础。

武技基础: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它是以攻防动作为素材的运动,每个动作都有攻防的含义,不同于简单机械性的周期性运动,也不同于相对静止的纯气功式运动。哲理基础:太极拳吸纳中国古代的太极理论,对立双方在不停地运动中,保持平衡,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的独特运动理论。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人就健康;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阴阳分离,人就会死亡。太极拳的动作和技术要求,都是遵循这一理论设计的。养生基础:太极拳吸收了我国古代养生法中的精华,例如:导引法、吐纳法、道家的“性命双修、养气养形术”,拳家的“易筋经”,特别是传统医学中调整阴阳平衡的导引、吐纳之术,使太极拳符合医学养生保健的要求。太极拳是融武术、哲理、医学、养生及其他理论精华于一身的高雅拳术,太极拳形成了“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整体锻炼方法,它和其他运动项目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绝大多数运动都是消耗能量的运动,而太极拳则是补充能量的运动,或者说,太极拳是以最小的消耗去补充最大能量的运动。它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要求柔和、缓慢、安舒、自然,不要勉强,不要用拙力,不要强行超越生理极限,要顺其自然。从健康的角度看,太极拳不过是通过训练,教会人们随时保持最佳生理状态、最佳呼吸方法和最佳用脑的方法。只要你学会了这种方法,并且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你就进入了太极拳家所说的“无时不太极,无处不太极”的境界,你也将从中获得健康,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习太极懂拳理保养生

引言

在社会稳定、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今天,人们期盼、追求更高的愿望是身体健康,如何保健养生这一理念就成为今天大家最为关切的事情,在探讨分析运动保健养生的原理,各种运动保健养生中,唯有太极拳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运动保健养生,是因为太极拳保健养生遵循古代太极哲理,运用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以平为期的理论;结合古代导引术、吐纳术、最符合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和人体各组织器官结构的运动要求、而创编的运动保健养生拳术。太极拳拳术富含哲理、并切合实际保健运动,很受普遍人群的欢迎和喜爱!更是成为中老年人的青睐。太极拳拳理是利用身体的外在导引运动,结合吐纳方法,使身体内在阴阳、五脏、六腑得到调节平衡,从而使人体体内阴阳、气血运行通畅,体内各器官功能得到调节平衡,从而达到有病祛病、无病防病、强健身体的目的;另外,从太极拳运动形式的节奏来看,太极拳运动,是以静制动,其动作舒缓,轻软灵活,步法稳键,刚柔相济,一动全身皆动为著称,习练时无须用过分之气力,无论是强弱体质、男女老幼,均可习练,这就使太极拳运动保健养生成为当今家喻户晓,得到运动保健养生普及的特色。然而,太极拳运动保健养生虽是达到普及的状况,但是,就目前大众习练来看,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几乎都是以跟学、跟练为主,没有系统学习掌握太极拳理论,就无法深刻去理解太极拳的拳理,也就无法真正达到习练太极拳保健养生应有的最大效果。因此,目前社会上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推广太极拳拳理,使习拳者真正掌握拳理,达到习拳保健的最大目的。本文从太极拳拳理入手,结合自己多年习练太极拳的心得,阐述太极拳拳理与保健养生的关系,以及按太极拳拳理习练,确确实实给人体带来正能量的影响。其目的是与拳友们共同分享习拳应当深刻理解体会拳理的重要性,每一架式、每一步骤都要严格按照太极拳拳理,规格标准化习练,旨在强调引导习拳者要高度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太极拳运动保健养生的最大效果。

一、太极、太极拳、保健养生概述

1、何谓太极

太极是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宇宙、世界本原的范畴。迄今所见,能查到的“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俩仪,符号:用“-”代表阳仪,用“--”代表阴仪。两仪生四象,即:阴阳俩仪重叠,成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即:阴阳俩仪三重叠成为: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其符号是: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八卦互相重叠后,就是六十四卦,当然还可以继续再衍化下去。古人将太极的衍生用来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易传系辞上》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既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又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阳变阴合而生木、火、土、金、水五行顺布,四时行焉。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一词的含义。

2、何谓太极拳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拳的含义:在太极拳里头,拳有狭义、广义之说。

①狭义之拳:就是捶,如太极拳里的五捶:搬拦捶、撇身捶、进步栽捶、肘底捶、指裆捶等,指的是有攻击性的意义。

②广义之拳: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权也!”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其实就是练“权”,即练平衡!”练拳也就是通过导引运动,使人体之阴阳达到平衡。

因此说,太极拳是遵循古代哲学、太极衍生理论,结合古代导引术、吐纳术而创编成的一种拳艺。这种拳艺既有武术、哲理、又有保健养生的基础。后人把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

3、何谓保健养生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身体健康、延长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有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有运动养生:是指通过运动锻炼,舒筋活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综上所述,太极阐明宇宙万事万物化生的全过程,其哲理衍生理论运用在医学上、指导诊病用药,或者推拿按摩、针炙火罐等等,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太极拳也如此,也是用太极哲理衍生理论,依托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导引术、吐纳术运用在太极拳道上,通过导引的运动,促使气血循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也能防病治病。其实从太极拳的名称含义上,不难看出太极拳名称的本身,就已经诠释了习练太极拳,就能防病袪病,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意义。

二、太极拳由来与发展

翻阅查找史书,太极拳可以追述到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创三十二式,又称长拳。长拳也有人说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所创)。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创十三式,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以后基本是按十三式为母拳,各家创编成各式套路,流行于世,纵观现存的拳艺,基本可以分成二大类。

1、流行太极拳:这一大类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的,主要有赵堡、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

2、奇异太极拳:这类太极拳不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的,有的比张三丰十三势还古老,历史还悠久,还有是张三丰本人没创编十三势以前收集整理的内家拳,流传于民间少数人中。由于传人保守,没有广为传播,不能让人们认识,所以,这类太极拳虽然也是按太极哲学原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但没有十三势理论,生命力弱小,几乎快要消失了。由此可见十三势的重要性,十三势理论给太极拳注入了新鲜血液,助太极拳独得生机勃发,使太极拳能流行到今天,功劳很大。

我们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刨根、追究、纠缠太极拳创始人,应该不是那么重要,但要记住十三势创始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人是张三丰,有人认为是陈王庭,还有人认为两者都不是,远古就有。张三丰创编了太极十三势,陈王庭创编太极养身功,到底十三势和养身功两者哪个是太极拳呢?历史专家也说不清,道不明。杨、武、吴、孙等式与十三势很接近,陈式和赵堡与养身功很接近,但杨、武、吴、孙及赵堡尊张三丰,只有陈氏尊陈王庭,赵堡虽然与养身功接近,但赵堡传人说是张三丰所创,王宗岳、蒋发传下来的。

据颜紫元考证,现代赵堡拳与蒋发到陈清萍的拳不一样,是陈清萍徒弟结合十三势和通臂拳创编的,现代陈氏拳是陈有本结合十三势、通臂拳及炮锤创编的。杨露蝉向陈长兴学的是十三势,不是学陈有本创编的拳,所以现在杨氏拳和陈氏

拳相差很大,不是有人说杨氏修改了陈氏拳。这么多历史问题,谁也解不开。

现在太极拳史可以查到陈王庭前三代了,博爱唐村千载寺资料:明朝博爱唐村千载寺太极宫博公道人教陈王庭舅舅李茂春十三势,陈的舅舅又介绍陈王庭和陈王庭的二位表哥三人一起到千载寺学十三势,王堡村人在明朝也有到千载寺学十三势记载。后来唐村、王堡村、赵堡镇十三势流行了,杨露蝉向陈长兴学十三势很正常,你以为陈长兴怎能只会陈氏拳,不能会外来的千载十三势呢?杨、武两家把十三势带到北京,到了王宗岳写《太极拳论》,太极拳的名字才确定下来,他们不是把戚氏三十二式长拳带到北京的,戚氏三十二式与太极拳名字的确定没有关系,十三势才是太极拳的母拳。在《太极拳论》出现后,拳术界才进入由其它拳改名为太极拳的时代,好象一下子地下冒出好多太极拳。

我对太极拳史的评论:太极拳应该是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一样,纳百川而成江海,是中国数朝数代人在社会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天才独创,但不否认个别人的贡献。首先,没有伏羲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学说的理论,肯定就没有“太极拳”这个名字,那太极拳这种拳术虽然是用太极的理论,只能是“内家拳”、“十三势”、“赵堡街架”、“陈氏拳”、“绵拳”、“柔拳”、“杨氏拳”、“武氏拳”、“吴氏拳”、“孙氏拳”等等多种名字,也肯定不会出名,只能象其它一般拳术,随时可能消失;另外太极拳遵循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对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确确实实起到保健养生的效果,其生命力才能有如此的旺盛。

伏羲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太极拳的功劳伏羲第一!十三势的创编者排在第二,各式流行太极拳都是其它拳术与十三势综合的结果,没有十三势的影子,太极拳就流行不起来,很多资料显示十三势是张三丰创编的。杨、陈、吴、孙、武等几位各式太极拳创始人中,杨露禅功劳应排在第三,他让世界认识了太极拳。其他各式拳创始人蒋发、陈王庭、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等对今天太极盛世的功劳平等排在第四。现代太极拳国家普及套路、竞赛套路是李天骥、李德印组织创编的,他们对太极拳的普及健身、竞赛提高也是功劳不小的。

三、太极拳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太极拳基本内容

1、基本功法

⑴手型:A.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B.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C.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⑵手法:A.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B.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或者捋向身后。C.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D.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E.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F.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G.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H.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I.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J.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K.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L.穿掌:掌从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M.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N.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O.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P.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Q.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R.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挑起,高与眉齐。

⑶步型:A.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B.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C.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D.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E.歇步:两腿交叉屈蹲,

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F.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⑷步法:A.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B.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C.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D.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E.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F.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G.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⑸腿法:A.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B.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2、太极桩功

⑴无极桩;⑵太极桩;⑶二仪桩;⑷三才桩;⑸四象桩;⑹五行桩;⑺六合桩;⑻七星桩;⑼八卦桩……。主要是训练腿力和下肢稳定性。

一般而言,桩功虽有多样,其修炼大体包含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是根据修练的自我层次而定的。

A.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

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

②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

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

③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架式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

3、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独特的训练方法。架子开始练得著熟,身法渐能把握,由外而内寻求松沉,就须学推手。推手可以验证架子是否练得正确,找出自身毛病(丢顶)所在,再回到架子上改善不足之处。能反覆的在推手及走架两方面追求,才能有好的进步。

拳式只是工具,走架是练功,推手是验证。练拳不练推手就永远进不了太极拳的大门,更不要谈太极拳在武术体用了。在中国武术之中,只有太极拳主张不用力打人。这种理论,与日常用力的习惯相反。在一般人眼中,是天方夜谈,不可能的事。太极拳流传已有数百年,有这种论据,自当有其道理。用力是我们发出能量的惯常方法,难道除了用力,便没有其他发出能量的方法?要找出真谛,只能随太极拳的练习方式去慢慢体验。

推手除了能增进身法的水平,另一个目的是练劲。常见学习太极拳有年者,仍未能分辩劲与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实不可不分析清楚,否则学者只会跟太极拳背道而驰。力要经过骨发,往往陷於肩背而不能发;劲则经筋、皮肤及肌肉发放,可达於四肢。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此力与劲之不同也。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此为少林拳中之上乘功夫。太极拳亦然,全尚柔劲而不尚拙力。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太极劲以松空为主,能松空便能圆活,劲由柔转巧,由巧至神妙。虽云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不尚劲。然初学者,升阶有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著手。拳经

云:“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後愈练愈精,而阶及神明”。因此懂劲是习太极拳的一个大目标。

4、太极架式

太极拳套路繁多,一般都以十三式为母拳,现最流行的有杨、陈、吴、孙、武等式和新中国成立后所创编的24式简化、32式、40式、42式、48式、56式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一一赘述。

(二)太极拳主要特点:

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者,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四、太极拳部分练法

(一)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

1、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4、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11、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二)太极拳训练应掌握五个阶段

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入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入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①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

①太极拳技法术语。又称“一身备五弓”。太极拳理论中,把劲力的蓄发比喻为“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一身备五弓”。五弓:即身弓、臂弓或称手弓(左右)、腿弓或称足弓(左右)。身弓,以腰为弓把,阀门(第一节颈椎)和尾闾骨为弓梢;臂弓,以肘为弓把,锁骨与手腕为弓梢;腿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五弓以身弓为主,臂弓。腿弓为辅。蓄劲时,含胸、收胯、屈膝、屈臂;发劲时,足跟蹬劲、伸膝、送髓、立腰、展臂,形于手指。要求一身备五,五弓合一,形成全身协调统一的整劲。

(三)太极拳内三合、外三合练法

在拳论中﹐“内三合、外三合”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②以阳注阴。(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先将前腿迈出﹐再转身出手﹐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手足齐到才为真。与这句话是相反的东西﹐种种之例证﹐可说不胜枚举。主要原因﹐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时﹐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蹺﹑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圆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为断﹐一断即与太极相违﹐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的大﹐而使劲气上下分散﹐总之外三合相违﹐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

太极拳为内功拳﹐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而与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及内窍外穴的关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然在拳术

②修炼“乾坤”功法:“抱元守一”在丹田获得“气感”,等到积蓄到一定的“量”后便可“气行全身”......打通丹田到双手心、接着打通丹田到双脚心、最后是打通丹田到眉心的经脉,如此便能达到“六心合一”的境界......

“心神”在丹田形成后,接下来便是修炼到“六神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把“心神”修炼成所谓的“元神”。

里亦谓“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脏﹐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一在腰椎内﹐一在仙骨与尾闾间﹐分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练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及阴蹺皆有直接关系﹐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配合拳架而练﹐功夫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殊为可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只曰:“内胯里收﹐如抽丝然”。只此寥寥几字而已﹐并未详细解释﹐其实这两句话虽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开始绝对离不开它﹐盖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难以练成内功。

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而不能凝聚。所以此处在习拳时﹐要始终结聚着﹐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绵绵不断﹐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此处劲气不能断﹐所谓断而不断﹐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六合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简而言之﹐即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在这些劲势中﹐全与三元步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为圆﹐此整劲﹐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及太极拳功开始的练法﹐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体认当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四)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

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1、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顶也,乃表明太极拳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正、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dào),此太极拳

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开其劲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掤劲,可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掤劲,则此处当然为一缺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举例如下:

①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②如封似闭有无后仰?③野马分鬃有无倾斜?④单鞭下势下坐时有无倾斜?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

2、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gǚ),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走,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下:

①精神能提得起否?②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拳之形矣!

3、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太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至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①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②如撇身捶之塌腰否?③如玉女穿梭之松劲否?④如十字摆莲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⑤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

4、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夸(kuā)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顶劲必须虚以领起,则精神自振,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若顶不能领起,悬顶无上掤劲,势必俯仰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连带形

不活,而现呆板形矣。腰轴弯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①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②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③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④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倾斜否?⑤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极拳之顶也!

5、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既有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之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①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②如搬拦捶之发劲时有无由脊而发?③如揽雀尾之揉手时有无揉背?④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⑤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如是有之乃可称为太极拳之背矣。

6、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掤劲可言矣,走架子时应全力注意在步,因步为身之根,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①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②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③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④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⑤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字。为审查太极拳走架式第一步是否正确。

第二步审查运动、接力、蓄力、发力、四劲。

第三步审查顺、沉、轻、灵四字。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太极架式三步审查法,第二、第三步,暂缺不论,有兴趣者可读《太极拳精义》一书。

五、探析太极拳拳理与保健养生的关系

1、太极拳对应八卦五行调和人体阴阳平衡

纵观太极拳十三式: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左盼、右顾、中定的布局。棚、捋、挤、按,属四正方位,採、挒、肘、靠,属四侧方位,这是按照八卦方位而编排的。而进、退、左盼、右顾、中定的攻防含义,恰好是运用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规律,配属人体的五臓、肝、心、脾、肺、肾的相生、相克的规属,相生:是相互滋生,相克:是相互制约,或者叫做相互克制,从而达到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配属五臓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臓功能的平衡,就是按五行生克规律来维持的,因此,太极拳吸收太极哲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古代导引所创立的拳理,习练太极拳就是通过外在肢体导引运动,按五行配属人体内在的五臓六腑生克规律,通过用意导引,使外在肢体动作得到运动,顺着肢体与体内的臓腑筋脉相连,经络气血相通的表里关系,如五行中:心属火,即:心就是心脏,心脏在人体内主宰血液的运行,濡养头面及皮肤,使面部皮肤红润光泽有弹性。面部血液循环旺盛则皮肤色泽红润,有光彩;反之则面部皮肤暗淡,枯槁,无光泽,同时也说明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的表现。肾气亏损的人,使两眼缺少精气的滋润,使黑色素浮于上,因此眼圈发黑……等等。这说明表里关系在面部上表现出来,正如中医所说的:“病于内必形于外”,同样的道理,太极拳是通过外在肢体运动,从而锻炼提升五臓六腑之功能,其实质就是,练就人体内在的阴阳、使之平衡。这也符合中医《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精神”。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这

说明练太极拳无论是对八卦方位,还是对五行生克规律,维持人体阴阳平衡,都是起到了人的生命、内在阴阳平衡,有着重要调节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自然的,有规律的调节,太极拳规定的动作规格要求,轻柔缓慢,刚柔相济,有别于其它的拳种运动,任何拳种运动,是无法替代太极拳,那样以太极衍生理论,迎合自然阴阳消长、对立互存、五行生克规律,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的目的。同时,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以轻柔缓慢,动静结合为其特点,适应普遍人群的锻炼,尤其更适合于中老年人群,所以练太极拳的人,长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欢迎。

2、太极拳运动能调节现代人心理

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主张以内为主,以外为辅;以意为主,以力为辅;以气为主,以劲为辅;以神为主,以形为辅;圆活连贯,轻灵沉着的身动;不急不燥,不张不狂的心静;气沉丹田,以意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神舒,使太极拳不仅有抗衰祛病的健身功效,还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心养性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乐观向上的心境有益于健康,而过度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心情都会给健康带来危害。心情不健康是使人致病的内因,如中医学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过惊伤胆。太极拳不仅讲究绵而不断,柔而不松的形动,更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紧张、繁忙、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精神紧张,情绪烦躁,思绪紊乱等负效应,影响身体健康。中华养生养心六大法:“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内,也是指心,那么如何养心?养心六大法之一,心静所以绝攀缘;之二,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之三,心安所以寡怨尤;之四,心正所以诚意念;之五,心广所以容万类;之六,心平所以得中和……。”其重在养心,要求清静无为不苛求自我,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有利于消除人事的烦恼和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太极拳修炼到一定层次,每一次演练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比划,而是追求准确娴熟并演化为技巧或技艺,每一次演练都力求是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内心的自我更新。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达到了太极拳对心理调节的最高境界。

3、太极拳拳理规格要求与人体的关系

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有很多动作要求,其中一些要求就是:虚领顶悬,头容正直;沉肩坠肘,立身中正;松腰塌胯,轻柔缓慢,迈步如猫行,用意不用力……等等,而这些要求是其它拳种所没有的,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强调了身、心、肢体,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使之能在对称式平衡的运动中习练,从而得到:

①静心气平,精神集中,意念引导动作,使之气血随运动自然流畅,故而气血通,百病自然不生。人食五谷杂粮,工作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或许遇到不顺心的事,导致气滞,或许身体上,不小心遇到小磕碰,体内留有小瘀血等等,也能随着太极拳运动的舒筋通脉所化解,从而袪除“不通则痛”所带来之痛苦。

②太极拳其动作要求轻柔缓慢,循序渐进,内刚而外柔,用意不用力,其特点是通过意念引导动作的运动,从而达到调节周身阴阳平衡的目的,正如中医理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说习练太极拳能使人体内的五脏六腑阴阳调节平衡,病也就无从而生了。

③中医的养生治病方法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什么是“损有余”,就是将你身体内多余的东西损之,也就是去掉,将你身体内不足的东西补上,这就是我们要的养生,要达到的目标,叫做“损有余而补不足”,但是你是损阳还是损阴,是补阳还是补阴,其实是有些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吃药或者运动锻炼来得到的,给自己身上来个定位,看看你是属于什么样的人,有些人则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去选择用药,有些人也可以通过正确运动的方法,达到防病、袪病,从而得到养生的目的,比如说,一个营养过剩而肥胖的人,胖的人多气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滞血瘀,已经威胁到你的健康,而你可以通过坚持太极拳的运动锻炼,按现代的语言叫做消耗体能、热量,使你变瘦了,体重降下来了,人也就结实了,这就是象中医学所说的“损有余”。当某些原因使你体质虚弱的时候,针对你的病因,除了就医或进行食物调治外,另一方面你可以通过习练太极拳,使你肌肉强壮,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功能,从而达到防病、袪病而养生的目的,这也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补不足”的道理。中医《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有句

太极拳论文

中华太极〃百年傲立 少十五班崔莫晓 太极学说,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之意为“至极”,即为世间万物之顶端、之根源。这一学说源自于《易经》中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也可看出,太极之含义。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陈王廷最为著名。现在有许多拳家都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而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就是陈王廷,他是清中叶一位卓有成见的武术家。 虽然太极拳是源自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但它转变为现代的太极拳却是在河北邯郸的永年广府,由武式和杨式太极拳所完成的。所以,人们常说广府城是太极拳的发祥地。 武式太极拳的宗师叫武禹襄,他的师傅是杨氏太极拳的宗师杨露禅。所谓名师出高徒,大概就是如此,武禹襄成功运用了自己的文化素质,悉心研究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谱》,终于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成立了武式太极拳。此式不同于陈式之老架与杨式的大架,这是一种特点鲜明、别具一格的太极拳. 纵观太极之历史,可发现,它竟与中国近代史的节拍基本相同,这一点使人惊奇,却又带着一种必然性——太极拳的历史中间经过了一次不小的转折。 自杨露禅将太极拳带出了陈家沟并带进了广府,太极拳

就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广府之前的太极拳,是以搏击打斗为主的,它是中华民族长期战争总结出的一种搏斗的技艺,主要功能还是近身搏击,只是每一招式的注重点不同,有的注重于进攻,有的注重于防守,有的注重于拳,有的注重于脚。甚至还有的注重借力打力。在那时的冷兵器时代,太极拳是一种很有效的防身术,所以无论在民间还是江湖都广为流传。 而在广府之后的太极拳,则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那时已经出现了热兵器,这让太极拳的应用价值大幅度地降低了,而学拳的人则开始在太极拳的其他功能上下功夫。最终,他们发现了太极拳极为突出的文化内涵与强身的作用。就这样,太极拳的形象也被重新塑造了。 太极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也是非同凡响的,在健康方面尤为突出,长期坚持打太极拳有利于调节血液循环,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让我以一句《促进太极拳走向世界邯郸宣言》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论文吧——太极拳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肢体语言,它不分肤色,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国界,不分语言,它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人类更多的兄弟姐妹们应该尽快走进这一个美丽的文化风景,让太极拳惠及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

太极拳文化与养生

太极拳文化与养生 谈太极拳文化与养生,首先要先弄清什么是太极文化,什么是太极拳文化。因为有许多人将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文化混二为一,不先弄清这两个问题,就很难阐述清楚太极拳文化与养生的关系。弄清什么是太极文化,什么是太极拳文化,有助于理解太极拳拳谱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太极拳技法的提高,更加清楚地揭示太极拳与养生理论。进而推动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文化的健康发展。 太极文化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八卦学说、河洛文化、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的总称。而太极拳文化是太极文化、中医中药文化、武术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 过去我阐释过《太极拳与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太极拳与河洛文化》,这篇《太极拳文化与养生》其实就是《太极拳与十天干、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过去的老拳谱上只是提到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而没有更清楚地解释,所以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很难理解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与太极拳和养生的关联,更谈不上怎样将它们才能结合起来。 第一节太极拳、养生与十天干 一、十天干 1、十天干是指什么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十天干的含义什么 十天干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

指万物可揆度。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3、十天干的阴阳之分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4、十天干的五行属性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5、十天干配方位及四时 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6、十天干配人体 ⑴十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⑵十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7、十天干合化 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解曰:甲己之年丙作首,丙为火,火生土,故甲己合化土。乙庚之年戊为头,戊为土,土生金,故乙庚合化金。丙辛之年寻庚上,庚为金,金生水,故丙辛合化水。丁壬壬寅顺水流,壬为水,水生木,故丁壬合化为木。戊癸之年甲寅之上好追求,甲为木,木生火,故戊癸合化火。 二、十天干在太极拳与养生中的应用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1.1太极拳对大学生运动系统的影响。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人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是大学生的生理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从肌肉到骨骼,从神经系统到内脏各器官都需要相应的锻炼,才能更健康地生长发育。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还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提高骨的抗折、抗压、抗弯、抗脱臼能力。 1.2太极拳对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消除脑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太极拳运动节奏舒缓而柔和,在意念引导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协调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完成各种动作,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皮层的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改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节和休息。 1.3太极拳对大学生呼吸系统的影响。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虚实等变化,要求整套动作都要自然地与呼吸相配合,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强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胸廓的扩张度,以及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1.4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是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

性和力量。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和定量运动后,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认为其变化机理与太极拳运动调心、调身、调息,以及该运动对机体血管机能和调控的影响有关 1.5太极拳对大学生消化系统的影响。由于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增强了人体各部位器官的机能,这样就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 2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太极拳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长期习练太极拳的人心情开朗,不怕挫折,明辨是非,更加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明显增强。因此,大学生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形成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2太极拳对大学生的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太极拳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园活自然的形动,更追求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好心情,而且强调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注重思想集中,精神内守,除恶念和杂念,这十分有利于消除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 2.3太极拳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坚持练习太极拳,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自己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克服任性、急躁、懒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因素,练就克己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感悟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 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 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要 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 的完美结合。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 心。 关键词:修身和谐太极内外兼修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人们不断与侵害肌体的疾患斗争着,经常在抗病中活着,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祛病方法,我国的太极拳就是其中一种。太极拳虽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的目的。 “太极”出自我国古代哲学论著《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始见于陈搏、周敦颐的“太极图”,此图表示宇宙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阴阳二气平衡,互根、消长,不断运动,无休无止。太极拳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可见所谓“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种拳法。其形在“太极”,意在“太极”,故而得名。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 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太极拳课论文

1 太 极 拳 学 习 心 得 姓名: 系别: 班级: 学号: 专业: 这学期,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陈氏18式太极拳,收获颇大。陈氏18式太极拳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也是本学期考试的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到太极拳是一种修气养身的运动。冥冥之中感到一种敬畏和羡慕。这学期上了太极拳课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虽然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认为,在张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2 一、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二、 陈式太极拳的18式 1、起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白鹤亮翅 7、斜行 8、搂膝 9、拗步 10、掩手肱拳 11、高探马 12、右蹬一根 13、玉女穿梭 14、云手 15、双摆莲 16、当头炮 17、金刚捣碓 18、收式 三、 陈式太极拳与养生 几百年来的陈氏太极拳学,追求的就是阴阳合德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苍健劲直是形的静的物理,超拔清逸则是神的动的神情。静的高举远慕是形的本体,动的万有流变是神的礼赞,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充分的交融汇合。陈氏太极拳学,不仅在武术的领域里独领风骚,更将在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领域里开辟新的天地,开创一代新风。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一)第一组 1. 起势 ①开步站立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 宽,膝关节微微弯曲,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向前平视(图3-1)。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排除杂念,精神集 中,呼吸自然。 ②提气升掌 随吸气重心慢慢升高;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 3-2)。 ③屈膝按掌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 向前平视(图3-3)。 要领:下蹲时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手的升降动作与两腿的屈伸、呼吸配合一致;呼吸均匀细长。 2. 左右野马分鬃 (1) 野马分鬃一 ①丁步抱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 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3-4)。 要领:抱球手离身体30厘米左右,双肘不要内 夹。 ②转体迈步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 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左手(图3-5)。 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右脚,不要急于前移。 ③弓步分掌 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左腿 前弓,脚掌慢慢踏实,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 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 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 视(图3-6)。 要领:分掌和弓步动作同时完成;胸微微内含, 双臂保持自然弧形。 (2) 野马分鬃二 ①重心后坐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7)。 要领:重心后坐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 ②前移抱球 左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右腿蹬伸,左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 太极拳的“吐纳”属于武术门类,也渗透着中医学的内容,但不包含硬气功。太极拳 的“吐纳”称为内功,是构成太极拳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技击、导引,是“内 家拳”的由来。 “敷者,运气于己身……。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武禹襄·四字密诀》 太极拳的“吐纳”不仅仅是口鼻呼吸的方法,而且是在行拳走架打手中,人体意念、 形体、内外脏腑、经络等的“出入有致”,是人体神、意、气的统一。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随习练者掌握太极内功层次的不同,其内涵也不相同,从以鼻、口方面的呼吸,逐渐转化为与经络导引相结合的循经吐纳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之相应的脏腑“出入有致”的吐纳。肺属金,主皮毛,肺、大肠开窍于鼻;肝属木, 主筋,肝、胆开窍于目;肾属水,主骨,肾、膀胱开窍于耳;心属火,主脉,心、小肠开窍 于舌;脾属土,主肌肉,脾、胃开窍于口;三焦开窍于二阴。鼻、目、舌、口、二阴的吐纳?均为意念、气感?又与经络吐纳相呼应。 太极拳“吐纳”功法入门具有以下四个阶段: 1、自然呼吸阶段。初学者行拳走架,正处于对太极拳形体动作模拟的过程中,一般 支撑?基本功?力度不足,于“松腰松胯”还存在相当差距,对太极拳功理的领悟也比较肤浅。如果一开始就采用逆呼吸方法,往往产生“憋气”,不仅不利于行拳走架的熟练和提高,也影响自身的健康,所以在拳架、基本功?包括“行功”和十四经络导引等?的学习中,应强调自然呼吸,先打好基础,做到“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 腰松胯”等“十要”,以利气机顺达。 2、逆呼吸阶段。习者若熟练地掌握了拳架,基本功比较扎实,也明白一些拳理后, 经教练或辅导员示范引导,使其感悟逆呼吸的全过程,并在行拳中不断地修正和熟练,还 须结合“坐功”练习,做到行拳走架连绵不断,呼吸“深长细匀”。 3、拳势呼吸阶段。习者在行拳中掌握拳势的攻防含义,基本明了拳架的使用方法, 并能熟练演示,达到“轻灵圆活”后,将“逆呼吸”融入拳势动作的“起承转合”中,逐 渐感悟到“气贴背”,并结合导引,逐渐打通“丹田、长强、命门、夹脊、大椎、百会、 膻中、涌泉、内外劳宫”等关窍。并在推手中感悟“劲”的走向和变化,逐渐掌握舍己从人、得机得势、吸蓄呼发等要领。笔者体验拳势呼吸的规律是:收,吸短;开,呼长。如“左野马分鬃”提膝合抱为收,“吸1”,左脚上步脚跟着地、左臂掤挤,右臂下采为开,“呼1”?气沉丹田?;左脚掌继续踏实,重心前移,左臂继续上?仍为开,“呼2”?气沉涌

太极拳 结课论文

一、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套简化太极拳,四十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拳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就是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随”。 二、太极拳的运动价值 (一)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谢健身内容之一。 (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太极拳技术运动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运动。据有关试验证明,一般练习者,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110~130次/分左右心率。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后血液气体成分产生良性改变,氧饱和度、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太极拳练习时对氧的利用率提高,增强了机体氧代谢和能量的储存,促进了心血管系统机能,对有机体产生保健功效。 (三)太极拳意念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保健: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的水平反映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心肺功能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学太极拳,要学会营造一种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在练习过程中锻炼身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许这种方法应该能更好的运用到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自从学习了太极拳后,现在我开始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努力做到自然和谐、平稳淡定的处世态度。学习太极拳让我对自己身心本质的认识程度更深了,对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人生的视角似乎也站在了又高一层的位置上。学习太极拳不仅使我逐渐摸索到身心平衡的关键点,也让我明悟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思想境界的提高,带来的是更高的起点,还有更宽阔的视野。 关于老师说的建议方面,我只有一个小小的希望。虽说,学习武术需要我们不畏严寒酷暑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对于这么一群女孩子而言,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到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来学习这门课程。

42式太极拳图解教程

( 1 )起势 002 003 004 005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 端正,下颏内收,胸腹舒松,肩臂松垂, 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目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3)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4)上体保持正 直,两腿缓缓屈膝 半蹲;两掌轻轻下 按,落于腹前,掌 与膝相对。 ( 2 )右揽雀尾 007 008 009 010 (1)右脚尖稍外 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 (2)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42式太极拳 (3)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掤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尖向左,右手向 (4)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 左臂内旋屈于左胸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抱球状;目视左 掌。

下,与右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目视右手。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 前臂。 011 012 013 014 015 (5)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一步,脚跟着 地。(6)上体继续右 转,重心前移成右 弓步;同时右臂向前掤出,臂微屈,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 臂。(7)上体微右转, 右掌前伸,掌心翻 转向下;左掌同时 翻转向上,伸至右 腕下方,目视右掌。 (8)重心后移,上 体微左转;双掌向 下后捋至腹前;目 随右掌。 (9)右臂外旋屈 肘横于胸前,右掌 心向内,指尖向 左,左臂内旋,左 掌心转向外,掌指 附于右腕内侧。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养生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养生 09级制药工程胡杰传统养生是指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调养生心为目的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叶纳术”的甚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 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再者,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所以练拳不可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壮。体育专家认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运动,使人体如同增加了许多小水泵,帮助心脏工作,即减轻了心脏负担,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由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人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可防治血压高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效。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美国医学界己把老年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现象逐年升级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政府拨款支持关于太极拳可防治跌跤现象的科研项目。太极拳近两三年在美国发展特别快,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然而,由于气血虚亏,腿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易导致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烧水灌肥应从根本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化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精)

太极拳锻炼健身作用的研究 朱生根 (新余高等专科学校338031)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它具有对人体调整中枢系统机能活动,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等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机能,改善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历年来,太极拳锻炼对我国人民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人体抵抗力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太极拳具有用意、阴阳八卦五行、动作呈弧形、懂劲四方面的特点[1]。它把用意与运气、运劲三者自然结合起来,通过意守调整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使血液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通畅,加强胃肠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就太极拳锻炼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作一综述。 1对呼吸机能的改善 太极拳节奏缓和、强度适中、以腹式呼吸为主,是有氧代谢运动。它讲究用意与用气,用劲自然结合,通过意守,强调呼吸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促进全身气机通畅[2],长期坚持锻炼能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徐明[3]等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安静时的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MIV)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运动组)(p<0.01)。练习后即刻的MIV比安静时显著增大(p<0.05),太极拳还能使安静时的呼吸深度加深和呼吸频率减慢,可提高呼吸效率。梁永文[4]通过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肺活量显著优于普通人,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倪红莺等[5]通过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对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心肺机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但肺活量升高,而且在连续五次肺活量测试中,第一次肺活量分别与第四次和第五次肺活量比较增加的例数较多,与其它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这表明,太极拳有助于老年人呼吸功能的改善和提高。许胜文等[6]对36名老年人太极拳师做了肺功能检查,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年拳师无论在通气功能与换气功能方面的指数均较同年龄组少运动的老年人为高,而胸部的形态结构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太极拳锻炼要求练习时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精神高度集中,以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 2.1心血管机能的改善 太极拳对外周循环和微循环有一定的影响。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32名练拳老人和53名相应年龄不运动老人做了心血管功能检查比较,结果发现练拳组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低于不运动老年组[6]。刘玉萍等[7]通过研究也发现经过练习太极拳后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外周循环改善,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舒张压下降对冠状动脉血液和心肌供血有利。 李士英等[8]的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提高老年人的心室厚度和收缩幅度,尤其是提高左心室后壁厚度和收缩幅度,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均明显升高,提高了心脏泵血功能。梁永文[4]和倪红莺等[5]通过对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中年人的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可增强心脏收缩机能,为老年人参加太极拳运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2.2 对血液成分的改善 脂类代谢和人类健康及其衰老友密切关系,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

太极拳与健康

太极拳与健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太极拳又是中华武术之精华,被喻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辩证的养身之道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特点,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体育健身疗法,具有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是亚健康的克星,被视为终身体育的首选锻炼项目。 〈一〉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太极拳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瑰宝,其拳理博大精深。它总结了前人的养生之法和导引气功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溶于清静之中,把静止化于运动之内,使动与静相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的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形式的相互协调的运动,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得以放松,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以生,精气得以保,身体得以强壮。“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太极拳与中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与中国医学同承一脉。故“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开合也。”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但却是具体体现中国医学养生﹑保健思想的实践形态,在这中国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地位。“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经典太极拳谱“十三势歌”决,十分明确地道出太极拳延年益寿的健身目的与核心的技击术存在着严格的区分,也与竞技体育健身有很大的区别。概言之,太极拳重“养”,“养”是知我调理,知我呵护﹑舒筋活血﹑开穴顺气,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的有机性和完整性,使人体处于一种“维生”的执中功能状态。而竞技运动重在“用”,“用”是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在人的青少年时期,科学合理的“用”是促进生长发育的积极手段。但在人的中年时期,则不能片面的强调“用进废退”这一观点。要信守以“养”为主,以“用”为辅,这一科学的健身理论。而太极拳的拳理就十分符合这一抗衰老养生法则。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学者以毕生之精力研究的课题。 而今,“真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世界卫生组织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现在看来要实现人类这一愿望,困难是很大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一年的医药费开支就达数千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3%,占全世界医药费开支的40%;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仍有3700万“穷人”缺医少药,无法保证享有保健。可见,那些处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人人享有保健更是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人们会发生疑问:是不是在现在和将来一个很长的时间,人们无法享受到“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呢? 回答是否定的。遵照20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战略思想,1994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出太极拳、静坐气功、保健按摩三套中国宝贵的传统健身方法。1995年第二届太极修炼大会将推广三套传统健身方法誉为人类健康长寿的“百岁工程”。因而在国内外引起极其浓厚的兴趣。 〈二〉太极拳——亚健康的真正克星 据医学专家介绍,有四种人在发病之前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是:快速变矮的人、快速变胖的人、猝死的人和英年早逝的人。亚健康状态还是肝炎、心血管、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 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但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专家们认为:虽然适当服用一些较容易吸收又没有副作用的天然滋补品可以产生一定的缓解效果,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亚健康的问题,而对许多宣传“疗效神奇”的保健品,特别是用化学方法萃取的保健品的作用,专家们更是不敢苟同,希望人们要持谨慎态度。 那么,解决亚健康症状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

大学体育课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学习总结 这学期,在黄宗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收获颇大。 二十四式太极拳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也是本学期考试的内容。曾经,我通过家里的老人和电视等媒体,了解到太极拳是一种修气养身的运动。冥冥之中感到一种敬畏和羡慕。这学期选修了太极拳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虽然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认为,在黄宗能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既体现了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它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我认为它比印度的愈加要优胜很多,我不是偏袒中国文化,太极拳多为顺,而愈加为逆,太极拳为从,而愈加为迫,在练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发现,太极拳的肢势简单而且流畅,愈加则苦折身体,有很多动作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完成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领悟到:学太极拳不要苛求自己,因为太极拳不是逆拳,如果强迫自己难免会气血攻心导致副效果,更不要有显摆的心态。我在想,为什么有些人把太极拳练的有模有样却身体不得益处,原因就是他们杂念太多,多是为了显摆,太极拳游动肢势也和前人大相径庭没有什么变化,为了苛求肢势的相同多为在强迫自己修炼,那是不可取的。 在最开始,我也走了误区,总是对姿势和造型之类的很苛责,反而忘记了太极的本宗。这样,不仅自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也无法达到想要的行云流水一样的舒达。后来才慢慢明白过来,逐渐的改正了自己心态,反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怎么样练太极,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练太极的第一步是跟着老师走。二十四式是很好的入门拳。课堂上悉心跟着老师的步调走,课下勤加练习,这一学期来确实很好的完整的学会了二十四式太极,为后来的自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期间,我还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和视频,慢慢揣摩。不在乎那门那派的,只要是太极拳就可以学,因为不管是那门那派都是已柔为主,多为慢功,太极就是这样,讲神不讲力。 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感悟是:练太极拳不要被影视里的武打动作迷惑,那不是太极拳的真谛,老祖宗在古代没那么厉害,太极拳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不可用于武力,太极拳多为修气,在练习中把你学到的慢慢做,不要计较动作的好坏,甚至可以不计较动作的顺序,当你看完一套太极拳套路后,在清晨或者闲暇时间可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修炼,家里也可以,主要是无人打扰,这是太极拳修身的最好方式和环境。 在修炼时,不要刻意让自己模仿学到的动作和顺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走动,太极拳分八门其实无门,八门皆在心里,修炼中,身体肢势随心所动,且勿迫心而动,那样会适得其反,太极拳游动中上身有十指颤动劲脉,下身有双腿颤动劲脉,游动中,十指张合与臂膀摆动为太极拳主要修真,随着双臂的摆动,你会感觉到十指劲脉颤动,十指连心,日长后,你会发现体内器官明显舒畅,而且免疫力提升。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基础教育)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 第一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 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 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 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 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 举,两手高与肩平, 与肩同宽,手心向 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 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 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 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 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 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 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 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 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 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 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 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 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 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 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 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 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 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 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