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的初步认识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主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希望能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提高和加深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让自己能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历史地理学。

1、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或概念

2、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工作任务

3、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在先前有多家提出的不同观点,其中有美国的克拉克的定义:“任何关于过去地理的研究,或者是关于在时间过程中地理变化的研究,就是历史地理学,无论其研究涉及到文化的,自然的或者生物的现象,以及无论其研究题目或范围的大小如何”。同时他又指出,“有些地理学家集中注意于过去的地理,特别是可以称之为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迁,这样一种兴衰的焦点,叫做历史地理学。”英国的达比提出的:“对过去实在的地理进行复原,以便在一个历史发展环境中提供相互联系的地理剖面。”侯仁之先生师从达比先生,也支持此种观点,并且回国后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辞条”中,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做了如下的定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而侯仁之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研究的是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上的变化,这项工作首先就是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还要把不同时代的已经复原地理剖面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今天地理的形成和特点。

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才能明确学科的基础,才能把握住学习和研究的根本所在,在确定了最核心和基础的概念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这个范围有多大,主要特征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学习中进主要去解决的问题,前苏联的B.K.雅尊斯基关于历史地理学的任务,给予了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其狭义的定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学应以历史科学中所采用的分期法为基础,根据与此分期相适应的时间断面,对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给以描述。”从广义上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关于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但是这些划分还是存在不足和错误,让后来的学者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为学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辞条”中,侯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研究范围做了精辟的阐释:“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是逐渐演变的。在原始农业出现后这一个过程才更加突出,原始农业起源于将近一万年,而一万年前是地质史上第四纪全新世的开始,由旧石器进入新石器,在此前自然环境的变迁属于古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在此之后,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事实上两者的研究又有渗透之处,在过去的很长的时期内,历史地理学仅限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而文字记载前的一段先史时期,是古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范围。”这段话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明确的指示出来,让我们能更好的把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把握准确,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才能更好的把工作做准、做精、做细。

在对上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界都有相对一致的看法和观点,而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至今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的悬案,虽然学界已经很大部分上取得一致,但是旧的分歧还相当部分的继续存在,新的观点也开始出现并且扩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以前苏联的雅尊斯基为代表,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意义,雅尊斯基认为:“历史地理学可以确定历史过程的具体空间,从而促进我们对于历史过程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论化和深化;还使我们能够洞察和解释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地方性特征。”他的这一观点却引起了不良影响,结果人们把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经济事件从空间上加以限制的所有著作都归之于了历史地理学。他还坚持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过去时代的地理和地理问题,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部门,是历史的辅助性学科。作为科学权威,雅尊斯基的这些观点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家把历史地理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部门。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文问题上,而对以往时代的具体地理的研究很少涉及自然地理问题。”学科属性的传统观点和划分方法,无疑对学科的科学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最为明显的表观是对历史时期的“具体地理的研究很少涉及自然地理问题。”

⑵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的伊斯特为代表。但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其研究范围已经远超出了人文地理学的范围,人文地理学是不可能把历史地理学囊括其中,明确了这样的学科性质的基本问题,才能为学科的健康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⑶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一级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9年尹国蔚撰的《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评议》一文,回顾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属的争论历程,公开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孙天胜、曹诗图撰《历史地理学名实之辨》一文,提出历史地理学要把历史发展与地理关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也为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提供了方向。此观点还是没有在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不过也为学科的建设和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⑷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或新学科。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般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甚至还认为它是中学的历史和地理课程的简单重合。苏联学者萨莫伊洛夫、热库林,我国学者黄盛璋、钮钟勋和《辞海》等坚持这种说法。

⑸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学界的多数学者持此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上的变化,是历史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H.C.达比及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谭其骧先生,史念海先生等都持这种观点。而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并没有独立的一级学会,而是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辖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接受历史地理学的申请,全国一些高校地理系也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从西方《历史地理学杂志》的作者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均是地理学学者,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认同,即在西方历史地理学是作为地理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存在的,三分之一的高校地理系开设了历史地理课程。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被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所实证,也将在今后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

4、历史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5、历史地理学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不是独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和经历着三个历史阶段:一、古代沿革地理研究阶段;二、近代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和成熟阶段。

历史地理学脱胎于古代沿革地理研究,并伴随近代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及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交流,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历史地理自身研究领域的扩大,目前已成长为

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展之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根于传统沿革地理研究的深厚土壤中,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在中国,沿革地理研究是一专门的学问和研究领域,以记述和考证历代疆域分合伸缩和政区建置沿革等为传统内容。其发端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地理志》,此后历代相承。史志一家,依附于史学及经学发展,故长期被学界视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至宋代开始形成了独立的沿革地理研究,以王应麟(1223--1296年)的《通鉴地理通释》为代表著作。历元、明,至清初出现的顾祖禹(1631--1692年)撰《读史方舆纪要》更是博大详实的沿革地理专著

与顾祖禹同时代的地理学家梁份, 关注西北地理的研究,十分重视野外实地考察,且以地理学家特有的敏感提出了注意地理事物的变迁,进行今昔对比,寻求利弊得失的朴素历史地理学思想。无论从上述理论观点本身,还是从他存世的著作《秦边纪略》一书的内容来看,梁份的学术思想已与在我国拥有长期发展且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沿革地理研究有着原则的不同。如果将此视为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萌芽,距今恰届三百年。

继梁份之后辈出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因清代前期封建文化专制的桎梏,不仅未能继承他的先进思想,甚至连野外考察地理事物的工作方法也丢掉了,以致纷纷堕入伏案考据的治学道路,形成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以考订、校勘、注释历代正史地理志和地理名著为时代特色,沿革地理研究达到了顶峰,《大清一统志》为当时最重要的沿革地理成果。道光咸丰至民国初期,传统的沿革地理徇其驾轻就熟的道路继续发展,进一步总结前此沿革地理成果成为时代特色之一,以丁谦(1943--1919年)的《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历代舆地图》为当时沿革地理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和杰出代表。

同时,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又是我国地理学新旧交替,即由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西方殖民主义加紧侵吞与蚕食中国边疆领土的罪恶行径,更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者在深入探讨沿革地理的同时,总结清代地理学发展、推动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边疆地理的工作热忱。王锡祺(1855—1913年)编纂与印行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当为这方面工作的典型代表之一.

“历史地理”这一学科术语最早经日本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首先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历史地理列为京师大学堂文科中外地理专业(学制三年)的必修课程。当时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历史与地理的关系,但并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3年)不仅创立了中国地学会,介绍了西方近代地理学成果,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了实地考察的地理学工作方法,自1917至1919年间他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即已多多少少地包含了历史地理的内容。1910年3月创刊的《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共出刊181期,发表文章1600余篇,其中历史地理文章达百篇。20世纪20年代初,张其昀在《史地学报》(2卷2期,1923年)上介绍了法国学者布伦汗(今译J.白吕纳)著《历史地理学》一书的内容及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第一次将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介绍到中国。

30 年代初,张宗文译述了《历史地理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发表在《地学季刊》(1卷1期,1933年)上。但这些孤立的事件在那时并未能引起学界更多的重视,也未能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当时,顾颉刚和谭其骧分别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讲授《中国疆域沿革史》,于1934年初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并主编了《禹贡》半月刊。该刊“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刊物。半月刊自第3卷第1期(1935年3月)起,英文译名正式改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成为“历史地理”术语用于中文出版物的开端。这显然是中国沿革地理研究在西方历史地理学思想理论影响下出现的新变化。但另一方面,因刊物名称与研究内容的不尽一致,在一段时间内使学界产生了沿革地理就是历史地理的倾向。仍需指出的是,“禹贡学会”及《禹贡》半月刊虽只存在了三

年半,但却以其富有声色的工作创造了学术氛围,推动了若干用于历史地理范畴的问题研究的发轫,并为后来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训练和培养了人才,形成了良好影响。

因此,在中国,清代以前是沿革地理研究出现、形成并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历时一千六百年;清初至20世纪四十年代,是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萌芽而又夭折,沿革地理研究继续发展且成果丰硕,外国历史地理学思想和理论介绍时隐时现,影响微弱,而沿革地理研究始终居主导地位的时期,为期三百年。

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科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开始在中国出现。但这已不是对中国清代初期出现的近代历史地理学思想萌芽的自我发掘和直接继承,而是打破沿革地理的传统,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这首先是侯仁之,因师承关系在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H.C.达比(1909--1992年)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理沦和方法直接影响之下,先于1948年翻译发表了达比的《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46年)一文,介绍了达比重视地理学理论建设,又强调实践与应用的学术思想;又于1950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阐述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历史地理研究“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变迁为主”,“从先史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都在研究之列的观点。显然,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从而为使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转变为科学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基石。六十年代初,侯仁之先后发表了《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若干问题》,《历史地理学刍议》,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工作任务及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钮仲勋、黄盛璋也先后发表了《历史地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和《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各自对历史地理学有关理论问题的见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0年代初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黄秉维在其《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一文中也着重强调了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同时,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不仅对现代历史地理学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迫切要求提供了发展机遇,而且推动了实地考察这一地理学方法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其中可以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史念海的《河山集》第一集和陈桥驿的《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植被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为代表,显然已远远超出了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畴,产生了积极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五十年代初苏联历史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及若干研究成果也被介绍到了中国。其合理的内涵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应该承认,其强调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绝对性的片面观点和把人文地理学看作伪科学的错误思潮也给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作为历史地理学重要分文的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被冷落了二三十年。

在“文革”之后,候仁之又发表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明确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范围及本单位的主要工作目标。七十年代末以来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分支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台湾王恢的《六十年来之中国历史地理》,台湾陈芳惠的《历史地理学的演进》、《历史地理学》(台湾,1977年),黄盛璋、钮仲勋的《近年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进展》,马正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三十年》,谭其骧的《复旦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前言》(1980年),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序》(1981年),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创刊号·发刊词》(1981年),《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总论》(1982年),谭其骧的《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黄盛璋的《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论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侯仁之的《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马正林的《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

任务》,谭其骧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邹逸麟的《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邹逸麟、吴松弟的《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与发展》,谭其骧、葛剑雄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王社教的《历史农业地理学刍议》,雍际春的《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韩光辉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学思考》等等,姑不赘述。1995年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刍议》等四篇文章结集出版了《历史地理学四论》一书。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卓著贡献赢得了学界的赞誉。

在西方历史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沿革地理的内容和沿革地理研究阶段,但从一开始即称之为Historical Geography(历史地理),而不叫沿革地理,故西方并不存在“沿革地理”这一名称和术语。例如英国T.麦夸利《英国史》(1848年)关于1685年英国地理的章节虽被誉为历史地理的典范,但实质上其以记述英国疆域和政区的演变为主要内容。E.A.弗里曼的《欧洲历史地理》(1880年)一书尽管也以历史地理命名,其实它的内容同样是沿革地理。就在18至19世纪西方历史学家将沿革地理当作历史地理研究的时候,德国哲学家L.康德(1724--1804年)在长达40年的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其中包括“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又是一门探索规律的科学”的观点。

德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A.von.洪堡(1769--1859年)不仅将自然界视为普遍联系且受到大自然规律支配的整体,坚持了研究地理事物变迁过程的观点。另一位同时代的近代地理学创建人、德国人文地理学家C.李特尔(1779—1859年)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摆脱单纯描述而去探求被描述事物的规律”。地理学必须运用历史资料以解释现有要素的存在和特征。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的学生W.欧本麦主张历史地理学应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地表上人类空间分布现象中的民族、国家、交通线、聚落等问题”(1893年),从而确定了近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被视为本学科最早的定义。李特尔的另一学生、德国地理学家K.葛孜则认为,历史地理学以自然方面的变化为研究重心,利用文献记录研究地球表面范围内自然现象的变化。从而为近代历史地理学指示了研究的具体方向。

1900年前后,近代区域地理研究在西方获得了重大发展。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A.赫特纳(1859—1941年)认为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随着区域地理研究的深入和普遍,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代的德国著名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1872-1952年)不仅与赫特纳—样注意到地球表面特征的“区域差异”,而且运用地名、史前文物、文献记载、植物证据和花粉分析等历史地理学方法综合分析了公元500年前后中欧的景观;然后探索了由这一原始景观转变为人类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

在美国,著名地理学家C.O.苏尔(1889—1975年)在《景观的形态》(1925年)一文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区域联系的自然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差异的学科。同时他还认为,要了解地球表面由于人类活动形成的变化,就必须回溯相当长的历史的过去,以确定其变化过程的性质。因此,苏尔不仅阐述了人类活动是形成文化景观的决定因素,强调了在景观与区域研究中的人类作用,而且由于广泛运用了以发生学观点解释区域地理景观变迁的工作方法,大大开拓了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使本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明显发展。

英国地理学家W.G.伊斯特(1902--?)在其执教于伦敦大学的教科书《欧洲历史地理》(1935年)序言中指出,正是在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进展之后,才产生了还要了解过去地理的要求,于是历史地理学才发展起来。从而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科学发展的学术背景。

剑桥大学教授H.C.达比(1909—1992年)在其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1936年)序言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历史地理学一词曾被人们用作几门均是饶有兴趣的课题的名称,如地理发现和地理学史,政治疆域沿革,地理诸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等,但事

实上,历史地理学已逐渐被认为是有别于这些课题的另一种研究。它所利用的资料必定是历史的,但是它的观点却显地理的。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其目的在于提供关于一个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一系列连续地理剖面。”即对“过去时代地理环境的重建”。在这里,达比不仅总结了西方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过程,而且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和工作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阐述。这些新的理论认识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现代历史地理学迅速发展的标志。

美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R.H.布朗(1898—1948年)在其区域历史地理著作《美国历史地理》(1946年)一书中强调了在研究人文景观变化的同时,必须更多地注重研究自然景观历史变化的思想。而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又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下产生的。这就突出了历史地理研究的两大内容: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

国著名地理学家A.H.克拉克(1911—1975年)在他《美国的地理学》(1954年)一书的《历史地理学》一章中特别强调了研究地理的空间模式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哈特向在他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1959年)一书中提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复杂而又互相联系的各种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也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于“变化着的统一体的历史研究只要注意力集中于地区特性,就是地理,而不是历史,历史的兴趣在于过程的本身,是完全不同的。”他还认为:“任何过去时期的地理,是地理的一个形成,与我们通常研究的基本相似,只是它的主要描述依赖于历史记录。”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地理工作者研究过去,不仅作为了解现在的锁钥,亦为了它本身的地理内容。每一个过去时期都有当时的‘现在’地理情况,一系列连续时期的不同地理情况的比较研究,阐明一个地区的地理变化,于是历史的时间量度就和空间量度合并起来。”这些观点不仅表明了与前述观点的明显差异,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任务、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的意义。这是西方历史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新总结和新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自苏尔和伊斯特以来,西方地理学家以自己的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总结、发展与完善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之逐渐形成为现代地理学独立分支学科的现代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独立存在的哲学基础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这就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界不断活动发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点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面貌而且还须找寻起发展演变的规律,查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所以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有无明显变化是关系到这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的先决条件,人出现有“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去研究,现代的地理问题有现代地理学研究,而人出现后成为地面地理环境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积极因素,使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非常的大,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有不可忽视的明显影响。以至不认识这些变化,就无从正确认识现今人们周围环境的本来面目以及其发展的速度,方向,并预测未来趋势。因此,以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为对象的特殊矛盾性,而又没有别的学科对此专门研究,就应运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6、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7、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其研究方法也较多的使用了历史方法,所以其与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的密切。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从总的方面考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是研究时间的重合,都是人类历史时期,一般来说历史科学研究的多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考古学则包括了文字记载之前的原始社会,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一般多限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但人类社会活动既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对环境改造利用,人和自然就相互有作用和影响,历史地理既然以人地关系为其研究主要内容,就要以原始社会为其研究的上限和起点,因而和考古学的研究时间相同。

②是研究对象的交错,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有两大类,分别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而历史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由于人类社会活动而形成的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政治等历史人文地理现象,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交错,只是重心和角度不同而已。

③是研究资料和手段的部分相同。历史学研究主要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学则主要依据遗物、遗迹,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大多不能辨别其原貌,因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复原这些地理环境,首先要依赖历史文献记载,其次是遗迹、遗物,此外尽管还要依赖别的资料来源,但是以上两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凭借资料和历史学、考古学相同,同样也造成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复杂联系。

以上三项不仅构成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特点,同时也是它与地理科学其他两支:现代地理学和古地理研究的主要区别所在。同时也额定它和历史学包括其分支学科的关系必须相辅相依、互相帮助。

另外历史地理学今后的研究和发展仍然需要借助于历史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要具备有广泛的历史学知识与基本功;

②要掌握浩繁纷散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个尤其重要;

③要利用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④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历史学发展、全局观点。

这就是历史地理学需要救助与历史学的四大方面,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从而造成他与历史学的关系密切。

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也非也非常的密切,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时间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同,研究的对象都是地理。而且研究时间上也有交错,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一直做到今天为止,并和今天的地理现象密切联系起来;而地理学的研究有时也需要考虑所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规律等。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不仅在研究时间上互有交错,同时研究对象也互有渗透,所以必须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

历史地理学也需要借助于地理学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为研究时间和对象的交错,因此历史地理学必须做到和今天衔接起来,这样才能掌握现象形成的全貌和它的发展规律,也需要了解它在今天的各种情况、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今天服务。要做到这些就需要:第一必须充分利用今天的地理资料,第二还必须了解和运用地理学已经取得的成果,这就需要有地理学知识和修养。

另外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还需要运用地理学的一些方法作为自己的武器。历史地理学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想象,首先就需要取得反映的材料,特别是实地遗存的材料;其次还要讲究正确的复原方法,包括定代、定位、定相等方法,这都包括有地理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其中有:①自然地理学的方法。要考察直接保存的地理遗迹残存,首先要通过自然地理实地考察方法;其次,遗存所属的地理现象,和历史时期都需要定相和定代;而且变化部分的情况还需要定位与复原。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自然地理学的方法,如地貌学、沉积学、土壤学、孢粉分析等,所以自然地理的方法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中是不容忽视。

②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很多时候也需要借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如图表作业、统计分析等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③地图学的方法:地图学的方法对于历史地理学来说是关系非常密切的,第一、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就是地图,所以要求借助于地图学判读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第二、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成果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他们的绘制都需要运用地图学的理

论、方法。

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地理学发展,其成果也可以被地理学所利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当前地理条件的历史基础的调查研究,作为评价、规划的一项参考,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改造和利用。②对各个地区面貌或各种地理条件形成过程及其发展中的特点研究,作为区域地理或者部门地理综合研究时的依据或参考,或者作为它们的综合性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是区域地理或部门地理的研究如果要追寻今天的地理现象如何形成,过去发展中的特点是怎样的。和今天又有怎样的联系,那就必须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去进行分析研究。③历史地理学各个部门地理的研究和规律的寻找,有助于地理学相关部门地理的发展和提高。总体来说,地理现象是错综复杂、相互制约和不断发展的,地理学如要推动自己的研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正确地寻找客观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都需要有历史地理学的帮助。

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两个学科在分别从事各自研究的前提下还需要保持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①研究工作者的基本知识的训练。不仅要求历史地理工作者尽量掌握有关的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也要求地理学工作者也要了解和自己工作有关的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这对彼此工作的开展都有好处。②方法的改进。就当前两个学科的一些问题,对于历史地理学而言,第一必须加强地理学观念,第二还必须改进研究方法,特别是重视地理考察和地图判读的方法。对于地理研究而言,那就要加强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和掌握历史文件分析考证的方法。③研究工作的沟通和经验成就的交流。二者的研究工作或项目也多有交错,在这些交错的领域,彼此不仅需要利用对方已有的研究成果、成就,同时研究工作也需要相互沟通。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侯先生将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及其部分分支图示: 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为研究工作开展提供指针。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理论方面:

历史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地图

历史气候 历史植物地理 历史地貌 历史水文地理 历史动物地理 历史土壤地理 历史综合自然地理 历史人口地理

城市历史地理

历史经济地理

历史农业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历史民族地理

历史军事地理

更多其他分类 更多其他分类

从现代地理学中分化出来的历史地理学,他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尽可能地去“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要揭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而历史地理学既从历史学和现代地理学吸收了必要的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历史学和现代地理学,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地理科学的前进和理论的发展,也影响到历史科学的发展。㈡实践方面:

①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智力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如解决荒漠化问题,用历史地理来描述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这可加深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的认识,有助于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区的工作。

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对城市的研究,仅满足现状及其目前地理诸因素的考察,难以考其全部,而用历史地理的研究,“复原”已经变化或消失的当初赖以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认识这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为今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而开展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总结人类过去的活动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已成为国土开发和区域建设中的重要依据。

③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历史时期的人才分布及演变原因的研究,探索各种人才与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互动状况,对于今天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无疑有较大的作用。另外历史文化地理往往宏观地去研究一些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如婚俗的空间差异、学风的空间异同、居民个性特征的空间差别、宗教流派上的空间分布、信仰景观(寺观、会馆等)的空间异同,这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界定都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化特色的定位对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陈芳惠:《历史地理学》,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7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载《地理集刊·第七号·历史地理学》,1964年。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载《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载《史学月刊》1983年第1期。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载《北大学报》1996年第1期。

韩光辉:《历史地理学发展之中西比较》,载《历史地理》第13期,1996年。

王洪瑞:《20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概述》,载《殷都学刊》2006年第1期。

孙天胜、曹诗图、陈国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辨析》,载《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华林甫:《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研究,2002,3。

邹逸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复旦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五期。朱四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的思考》,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一期。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鲁西奇:《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6。阙维民:《西方、欧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趋势》,地理学报,1996。于希贤:《走向世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1998,(3).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58923833.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 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7 (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古籍类: 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 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 河南省志·地名志 河南省志·人口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 河南省志·黄河志 《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 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 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73页 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杜石然、范楚玉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尚世英:《河南省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洪世年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孟令俊《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徐金星《洛阳通史》等 许登文《商丘览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福尧等《河南历史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t987年版。

语用学

语用学 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姓名: 班级: 学号: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正文: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家赛尔系统地修改了语言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丁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结束语: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已成为语用学中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对语用学、语言研究,还是对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学以及语言的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思想,并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学背景下加以论述: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条件,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视野。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目录 编辑本

语用学 语用学yǔyòngxué [pragmatics]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 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E-mail:sdwu1954@https://www.doczj.com/doc/758923833.html, 1513-1518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松弟1,侯甬坚2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 1引言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 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

20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概述

20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概述 : 历史地理学是近年来渐渐兴起的一门显学,有关的研究文献已经蔚为大观,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1984年以前,国内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论著屈指可数,除了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 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发表的《“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和1962、1979年初分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年第1 期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刍议》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同名著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外,似乎很难见到较有影响的论著。1984年以来,伴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兴起,历 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论著也日渐增多,虽然与历史地理学的其他部分相比,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仍相对薄弱,但与其自身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现就其中一些主要成果略作介绍如下: 毕业论文 一、基本理论 代写论文 (一)综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最大亮色当数由日本学 者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的数篇文章,这些文章全部选自菊地利夫的《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该书出版于1977年,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以下正文中简 称《论丛》)正式创刊以后,辛德勇从中选译了10篇文章,先后发表于《论丛》1987、1988和1989年各辑(《历史地理学的构成》,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7年第1辑;《历史地理学基本概念的革新》,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2辑;《历史地理学本质理论的多样化》,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辑; 《历史地理学的逻辑结构》,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2辑; 《历 史地理学的复原理论与说明理论》,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辑; 《历史地理学的知识类型(一)》,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辑;《历史 地理学的知识类型(二)》,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历史地理学 的叙述理论》,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历史地理学绝对空间的 叙述形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连续型

关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复试的一些经验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考验复试,而复试流程多,过程繁琐,同时由于对复试的位置很容易让考生产生烦躁和恐惧心理。这时候,考生一定要注意搜集复试相关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搜集信息要掌握多种方法,网站、师兄师姐、导师等都是大家可以利用的。当然,对于那些没有认识的师兄师姐,也没有联系上导师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博志复旦考研网的复试班,它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课的考试上帮助同学们提高,同时还会提供给同学们大量的复试信息,为同学们拿下复试保驾护航。 复试已经过去几天了,现在正在焦急的等消息,常常有这样的想法:要是当初复试的时候准备充分一些,发挥的好一点,也就不用这么担心了吧。可惜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只有等待了。先把复试的一些情况写下来,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做点贡献。(PS:最近脑子有点不好使,经常出现事情忘记了的现象,所以才这么早就把它写下来)。 我31号下午到了上海,从北广场坐942到了复旦,很快将住宿的事情搞定了。没有住在传说中的山西宾馆,而是一家小一点的招待所,条件还不错,什么都有,最满意的还是淋浴,太舒服了。和山西宾馆擦肩而过,其实就在山西宾馆旁边,只是我是从松花江路南边走的,所以先看到了这家。在周围逛的时候,遇到了两个也是来复旦复试的的帅哥,他们问我居住区的事情,我问他们有没有找到山西宾馆,他们说没有。等到我从招待所出来去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学姐带着他们朝山西宾馆的方向走。所以我觉得,在到达一个地方之前,要先了解周围的情况很重要,至少心里不用慌张的。 下午在复旦周围闲逛。在复旦后面的那条路上的大学书城买了一本《中国历代文选》,才三元钱,感觉很爽。由于中午没有吃午饭,就在沙县小吃吃了份拌面,比苏州贵一块钱,可见上海的消费还是有点高的。然后去火车站接我女朋友过来,晚上在西北餐馆吃的面,价钱还可以,分量也很足,值得推荐。笔试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从住的的地方出发,直向光华楼,第一天已经计算过时间,所以走的不是很急。吃过早饭就进入了光华楼内。以前来过复旦,但没有进入过楼内,向楼内的物业问了地点,找到复试的场所,看见有几个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和大家聊了一会,互相认识一下,老师就来了,打开了会议室的门。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复试的过程和一些要求,上午的笔试就开始了。笔试的内容是史地文献阅读能力。第一题是一道古文的句读,是宋朝人写的。文章的意思大概看了明白,断句还算比较顺利。第二题是根据《水经注-渭水》来画一副示意图,很有些难度,来回改了很多次,最后还有一刻钟的时候,终于画好了。提醒下一届一定要记得带铅笔和橡皮,以备不时之需。我就忘记带了,结果在另一面又重新画了一张,可能会给老师一些不好的印象,下一届的同志一定要注意。还有两位仁兄笔试时迟到了。我觉得还是早去一点比较好,至少不用因为时间的问题紧张。虽说上午的笔试老师说不是很重要,只是参考,但我觉得还是要认真准备一些,毕竟复试中的每一项都是实力的体现,也许就是一个细节,决定了你考研的成败,希望后来人能够吸取我们的教训。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