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个,12-16分)

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研究。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以个体发展来看,先有感觉而后有知觉。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阈限值越低,感受性就越高;阈限值越高,感受性就越低。(反比例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的变化: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

遗忘:识记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想象的功能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偿功能。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新颖、独创、奇特的特点))

概念是人对事物特性或本质的反映。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体系化的结构。

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重要特征。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或情感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个主要成分构成。情绪情感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整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挫折感是因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单选题

1. 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和立体等特性的知觉称为(C) A、时间知觉 B、运动知觉 C、空间知觉

D、图形知觉。

2.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做(D)。 A、逻辑记忆;B、运动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属于记忆的(C)。 A、语言—逻辑记忆;B、运动

记忆;C、动作记忆;D、形象记忆。

4.使用语词或符号表示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叫做(C)。 A、形象思维;B、运动思维;C、逻

辑思维;D、动作思维。

5. 一个人失去所热爱的对象,盼望幻灭产生的情绪体验叫(D)。 A、快乐;B、愤怒;C、恐惧;D、

悲哀。

6.人处于“草木皆兵、惊弓之鸟”这一心理现象是(B)。 A、理智感;B、心境;C、激情;D、应激。

7.意志的产生是以(D)为前提和基础。 A、情绪;B、情感;C、活动;D、认识。

8.“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B)。 A、强度;B、广度;C、转移;D、分配。

9.(B)是属于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

10.下列那一项是个性心理中占核心地位(B)。A、需要;B、性格;C、气质;D、能力。

1. 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 A )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A、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2.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B) A、空间知觉 B、错觉 C、时间知觉 D、运动知觉

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 A. 先快后慢 B. 不快不慢 C. 先后一致 D. 先慢后快

5. 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概括称为(B ),它是概括的低级形式。 A、理解概括 B、感性概括

C、抽象概括

D、语词概括。

6. 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B )。A、形象 B、语言 C、动作 D、图表。

7.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A )的重要原因。A、无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8. 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C)。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10. 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B)。A、记忆 B、想象 C、注意 D、知觉

11.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 )影响所致。A、激情 B、心境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2. 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明确的预定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和以( C )为基础。A、动机斗争

B、兴趣

C、随意运动

D、自由意志。

13.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现象。李果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归因

于老师出题太难,这一归因会(A )。 A、降低李果的学习动力 B、提高李果的学习动力C、对李果的

学习动力无影响 D、前三项中没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14.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15. 以心境变化剧烈,热情但易急燥冲动,刚强但易粗暴为心理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A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B)现象。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D、感受

2.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D )。A、运动知觉 B、听知觉 C、空间知觉 D、时间知觉

3. 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D)。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忆、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 “触景生情”是一种(A )。 A、无意回忆 B、有意回忆 C、再忆 D、识记

5. 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A)个组块A、5-9? B、7-9 C、5-7 D、9-11

6.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的( D)。A、强度 B、广度 C、转移 D、分配。

7. 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 A、形象思维 B、运动思维

C、具体思维

D、动作思维。

8. 军队中不同兵种采用不同的颜色作伪装,如海军—蓝色,与海洋色相近;陆军—绿色,与草木色彩

相近,这些伪装利用了(C)。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

的整体性。

9. 阅读《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C)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10.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A、激情?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1. 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12. 毛泽东曾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对叶剑英(B)的评价。A、能

力 B、性格 C、气质 D、兴趣。

13. 下列选项哪种是特殊能力?(B)A、观察力 B、节奏感 C、思维力 D、记忆力

14. 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C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

平衡、不灵活 D、弱

15. 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A)。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胆汁质

三、判断 10-15题(或判断+说明 4-5题)

1.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就会产生任何一种心理现象。(X)答:错。理由是:虽然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客观现实就

不会有心理现象。(1分)

2.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答:这一说法对(2分)理由是:情绪情感是对

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客观现实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1分)

3. 人的行动并非都是意志行动,只有随意的或自觉的行动才可能成为意志行动。(对)答:这一说

法是对的。(2分)理由是:意志行动必须以随意的或自觉的行动为基础。(1分)

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是个性中最稳定的,没必要教育引导。(X)答:错。(2分) 理由是:气质虽

没有好坏之分,且有一定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绝不可改变,我们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并让学

生扬长避短,以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1分)

5. 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X)答:错误。并不是所有

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 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X)答:错。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

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7. 机械识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死记硬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使用这种识记方法。(X)答:错。

当学习材料没有内在联系,或要达到记忆的熟练程度,必要时还是可以使用机械识记的。比如学生在

记历史年代、地理名称、数字、公式时,也经常使用这种识记方式。

8. 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X)答:错。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

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9. 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X )答:错。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

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10. 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X )答:错。研究表明,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但超过150%,效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着的增长。因此,适度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但又

要防止大量的超额学习造成的副作用。

11. 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X )答:错。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

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

意的不良品质。

12. 学习成绩越好,说明学生能力越强。(X )答:错。学习成绩好只是代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较多,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但不能代表他能力的强弱。因为,知识水平与

能力水平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13、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X)答:错。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1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X)答:错。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15、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X)答:错。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16、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注意。(X)答:错。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是复述,而不是注意。

17、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X)答:错。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

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18、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答:错。学习中

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但也不能全凭有意

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9、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答:错误。虽然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但它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反映。

四、填空题(10空)

1879年,德国着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行为 2、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 4、群体心理

感觉的分类:依据感觉的分析器和接受的刺激物不同,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静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脑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被认为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产生的主观映象。

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 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

3. 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的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5.创造能力是指创造出(新的、独特的产品)的能力。

6.概念获得的两种途径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7.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8. (?焦虑?)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2.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之为绝对感觉阈限,而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之为绝

对感受性,它们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3.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 组块,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最长不超过)为一分钟以内。

4. 创造指为人类提供了新颖的、首创性的和有价值的社会产品的活动。

5.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范围就缩小。

6.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可分为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

7. 性格在个性中占有核心地位,具有鲜明的道德评价意义。

8.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2.一个刺激被觉察出有差异所需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成正比例,这个定律被称之为韦伯定律。

3. 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遗忘过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根据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先快后慢趋势。

4. 概念获得的两种途径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5.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 情绪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表情可分为三种:姿态表情、面部表情、语调表情。

7. 意志行动过程分为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基本阶段。

8、俗话说:“无知必然无能”,这说明能力的发展要以知识为基础。

9、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9、知觉活动的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0、良好的记忆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10、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11、表象的基本特征(1)直观形象性(2)概括性

1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价值性、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多有灵感出现、创造想象的参与

13、思维品质主要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思维的逻辑性。

14、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5、一个完整的意志行动过程是由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构成的。

16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17、气质的特征是气质的稳定性与气质的可塑性。气质的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8、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五、简答题(5题)

心理学的目标:(1)陈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现象;(3)预测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趋势;(4)调节和控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动

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储存信息的久暂分 A、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

到特别注意时,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B、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方式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C、长时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 A、形象记忆 B、语词-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3)、按照记忆的意识性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4)、按照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分为陈述性

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影响意义识记的因素:A、目的任务 B、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形式 C、材料的数量和加工深度

D、识记者的主体因素

1. 什么是问题解决?完成非常复杂,又未曾有过完成这类问题的经验的任务的思维活动叫做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哪些?答:⑴发现问题⑵明确问题⑶提出假设⑷检验假设影响问题

解决的因素有哪些?(1)、问题情境(2)、情绪与动机水平(3)、定势(4)、原型启发(5)、

功能固着(6)、个性特点

3.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怎样?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区别:(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有机体的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

系的体验形式(2)情绪发生比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体验较晚,是人类特有的(3)情绪

是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冲动性;情感一经产生较为稳定,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4)情绪外部表现

较为明显、外露;情感比较内隐。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

4.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

5.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由低至高的五种层次的需要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需要作为人的基本动力,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当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后,高一层

次的需要才会产生,真正能产生高层次需要的人比较少。

6、在制作教具时如何应用感知规律?答:(1)、应用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2)、应用对比

规律。(3)、应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书本50页)

11、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到一定时间,遗忘停留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复习要及时。

12、遗忘的遗忘理论:记忆痕迹衰退说、干扰抑制说(前摄干扰、倒摄干扰)、动机性遗忘说、线索

依赖性遗忘、同化说

13、良好记忆力的培养:(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记忆的敏捷性(2)、确定记忆目标,培养

记忆的准确性(3)、掌握遗忘规律,培养记忆的持久性(4)、选择记忆方法,培养记忆的准确性14、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分:直观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实践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的风向或答案的数目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

结果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5、科学概念的掌握(1)、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3)、

适时给概念下定义(4)、形成概念系统(5)、实践中加以运用

16、注意的功能:1选择重要信息,屏蔽无关信息.(选择功能)2保持对象处于意识中心,保

证深加工顺利进行(保持功能)3监督和调节功能

17、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B、智力活动与相适应的实际操作结合程度C、

间接的兴趣。 D、人格的力量

18、注意的品质:(理解)

(1)、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是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19、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可以唤醒行动以适应环境。(2)、动机功能

(3)、信号功能:情绪传递着个人信息,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有重要影响。(4)、组织功能

20、情感的种类:(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理智感与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以

及价值观密切联系

(3)、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

21、对待挫折的方法: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善于调控情绪。

2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多数人的能力集中在中间水平,两端逐渐减少,越近两端,人数越少)(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4)能力的性

别差异

23、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一)明确意义,增强责任感。(二)树立理想,确立目标。(三)抓住机会,努力实践。(四)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五)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六)优化个性,健全体魄

24、能力的种类:1、按照能力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能力的创新程度及创造性成果: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能力在人一生中的关系: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能力发挥作用的领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5、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功能性

26、影响人格的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11分)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复习的方法是:(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11分)

(一)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

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2)、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

3.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10分)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素质;2实践活动的影响;3,环境和教育的影响;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如何培养能力: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不同的心理现象;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具有一般概括性。(2)知识、技能与能力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同的发展趋势。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2)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 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完整版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所发生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 4.感知:感觉和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合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整体的反映。 5.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知觉”。 6.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7.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8.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两种成分。 1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 15.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6.需要:需要是指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7.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动机即行为原因。 18.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好比兴趣程度深一些。 19.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三个侧面。 意义: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大学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和验证期。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 2、情景记忆 3、创造性思维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注意的范围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大学心理学测试试题(.)

大学心理学试题(10.21)

————————————————————————————————作者:————————————————————————————————日期: 2

大学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C A.遗传因素;B.学习; 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7、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8、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0、社会知觉最早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 B.洛克; C.布鲁纳; D.斯滕伯格 1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D A.自我熏陶; B.道德灌输; C.制度约束; D.榜样作用 1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整体互动模式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精编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 A.内向型 B.外向型 C.理智型 D.情绪型 E.意志型 标准答案:A|B 2.下列哪些属于外部感觉?( ) A.动觉 B.平衡觉 C.皮肤觉 D.视觉 E.触觉 标准答案:C|D|E 3.实验法 答案: 实验法是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标准答案: 实验法是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标签作用 答案: 是在认知某个人或群体之前,他人提供的信息对认知发生的影响。 标准答案: 是在认知某个人或群体之前,他人提供的信息对认知发生的影响。 5.IQ为118属于智力优秀水平。 标准答案:0

6.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标准答案:1 7.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标准答案:1 8.荣格用高级神经神经活动类型说来解释气质。 标准答案:0 9.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标准答案:1 10.运动知觉 答案: 反映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标准答案: 反映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1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05年。 标准答案:0 12.知觉恒常性 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标准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13.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有()。 A.需要 B.情绪 C.兴趣 D.动机 E.能力 标准答案:A|C|D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专门渠道包括():A.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个体心理咨询 C.团体心理辅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