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读懂一篇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 的规范,一个是“懂”的方法。

“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6 个“规范”:①识字理词,即认识字,理解字词的含义。② 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句子。③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④了解内容,即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⑥体味技法,即文章的写作特点。

弄清了读懂一篇课文的“规范” ,下面就是“读”的

方法问题了。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仍要从我们认识事物和

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做到“三读” :

.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其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结合看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我们自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1 课《走,我们去植树》的时候,勾画了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之后,再看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植树的好处。这是对课文的整体认识。

2 .细读课文,局部认识。

这个“局部”,指对课文字词句段的认识。

如何去做呢?应分三步走:①理解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所谓“字词的含义”指包蕴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拘泥于字典、词典中的解释。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走,我们去植树》中“金色” 一词,仅仅从字典中去看,认为它是春天的意思,这便大谬了。再联系上下文去看,才干理解它的含义,此“金色”,指在家长亲人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同学朋友的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下健康生长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是金

色的。②读懂句子。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如,

《走,我们去植树》中的最后一句话:“绿色宝库” 指树木能够净化空

气、减少噪音、抵挡风沙、调节气温、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木材、为动物提供乐园等。在读懂句子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如上面那句话。③弄清结构。通过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弄清课文的结构。为此,这里我们主要要掌握常见的5 种分段法:a、事序分段法,即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b、时序分段法,即依照时间推移的顺序给课文分段。c、地序分段法,即依照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d、事类分段法,即依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总分分段法,即依照先总结后分述,或先总后分再总的文章结构去给课文分段。在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的时候,主要抓住段中说的是“谁”或“什么” ,再分析其“怎么样” 、“是什么”或“干什么” ,去归纳段落大意。这样,段意的语句

就会精炼些。以上三步总的来说,是对课文的局部认识

3 .精读课文,回到整体

在局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精读课文。所谓“精读”,既指细心地读,又指有重点地读。这一遍读课文,要达到三个了解和明白,从

而从整体上认识课文:

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的方法有二:a、用“段意串联法”认识课文

主要内容。即在分段、概括段意后,用自身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联起来,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我们读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2 课《第一朵杏花》一文,课文第一段(1 —5):写竺可桢看到杏花想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就嘱咐小朋友明年要留心。第二段(6 —15):写第二年,竺可桢在小朋友的协助下准确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第三段(16 ):写竺可桢通过终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将这三段的段意用我们自身的话串联起来,我们便可以说,《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竺可桢看到杏花想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就嘱咐小朋友明年要留心,第二年,竺可桢在小朋友的协助下准确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告诉我们,竺可桢就是这样通过终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b、用”问题归纳法”认识课文重要内容。如,读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第8 课《三顾茅庐》一课,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问题去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课文第一段(1 )写刘备前两

次诚心诚意到隆中访问诸葛亮,请他辅助自身,没见着。第二段(2

4 )写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在离诸葛亮草堂半里多地就下马

步行,到了草堂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在阶下等候,见面后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和战略,茅塞顿开。第三段(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与敬重。合起来就是:课文写刘备前两次诚心诚意到隆中访问诸葛亮,请他辅助自身,没见着。写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在离诸葛亮草堂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到了草堂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在阶下等候,见面后听了诸

葛亮的分析和战略,茅塞顿开。写从此以后,刘备对

诸葛亮的更加亲密与敬重。

②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文章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要做到“二看”:

一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如《第一朵杏花》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赞扬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干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概括为: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竺可

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干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看人物表示、事件意义、事物特点。也可以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诸葛亮洞悉天下大势,胸中早有应付之策的雄才大略。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课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特别是第三次访问诸葛亮的经过,表示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也体现了诸葛亮洞悉天下大势,胸中早有应付之策的雄才大略。

③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文章的写作特点,指文章通过语言文字,用什么技法去表达中心思想的。在这方面,适合于我们小同学用的方法有借鉴法。就是平日注意老师对一篇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分析,从观察、中心、选材、组材、选词造句、语句修饰手法等方面去分析自身读的这篇课文,通过联想、对比、对照去认识。依照以上的“规范”和方法,我们就可以读懂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