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_读_利维坦_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_读_利维坦_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_读_利维坦_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_读_利维坦_

法学专论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读《利维坦》

孙逸舟

(北京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在霍布斯的国家学说中,国家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状态的恐惧、

对秩序和安全的追求,按约建立的主权者拥有绝对权力并具有垄断使用暴力的合法性。霍布斯认可臣民基于自我保存的反抗,也不否认国家始终拥有绝对主权。《利维坦》对国家产生、国家权力的绝对性以及臣民反抗权的精彩论述为我们理解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利维坦 绝对权力 主权者 臣民 反抗权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428(2011)05 0092 06

作者简介:孙逸舟,北京大学法学院。

〔1〕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之后,人们都生活在各种形式的国家制度之下。尽管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必将消亡,但是现代社会中主权国家无疑仍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既是阶级斗争和冲突的产物,也是控制这种斗争和冲突需要的产物。〔1〕

国家以国民和公共权力的存在为前提。这种公共权力,有时为善,有时为恶;有时保民,有时害民,而作为一国国民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则成为历来政治思想家们苦思冥想的重要课题。人们应当服从什么样的国家?或者说什么样的国家最符合人性,最适于人的需要与潜能?托马斯 霍布斯(1588 1679),这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是理解近现代政治思想的起点。他最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是其国家学说的集中代表,这部经典对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开创性论述、主权绝对性等观点仍是今日探讨的热点。可以说,霍布斯的《利维坦》是我们思考以上问题不可逾越的思想巨著。一、关于国家的产生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基于人们对免于横死的恐惧、追求和平与安全生活的论述。按照他的观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全部理论,都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理解。在《利维坦》中,霍布斯构造了一个前政治的自然状态,并分析了自然状态下人的特性。第一种特性就是欲望: 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达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 ,这种欲望是 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 〔2〕由于自然状态下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平等,他们就产生了自负和虚荣,而无止境的欲望加上自负和虚荣,就造成了 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 , 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3〕 然而这种状况却有可能超脱。一方面要靠人们的激情,一方面则要靠人们的理性。使人们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第19卷第5期2011年10月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 Vol.19No.5Oct.2011

舒适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于是理智便可提示出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 〔4〕由此,有学者将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特性归纳为 欲望和理性 〔5〕。但是,列奥 施特劳斯认为,能够促使人们走出自然状态的第二种特性,本质上是 对横死的恐惧 :在战争状态中,产业、艺术、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 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和短寿。 〔6〕 最大的和至高无上的邪恶 是暴力造成的横死。 〔7〕 最强烈的激情乃是唯一能够成为 庞大而持久的社会的源泉 的激情,或者说最强烈的激情乃是最合乎理性的激情。 〔8〕理性无疑是恐惧这种激情的工具;而对于横死作为最大恶的恐惧,促使人类 脱离战争的悲惨状况 、寻求和平与安全,从而构成了国家的基础。霍布斯论述 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这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这一点办到之后,象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 〔9〕正如同 利维坦 的原意, 国家 在霍布斯的笔下变成了一只聚合权力的怪兽。为秩序和安全的需要,国家得以建立,这种正当性正是建立在摆脱恐惧的基础上。这只 怪兽 的出现强调的是 国家 的权力,而未过多追问国家的义务。

二、关于国家权力的绝对性

在人们互相订立信约、把自己统治自己统一转让给一个主权者时,国家便建立起来了。霍布斯认为,权利转让的契约一旦订立就不可改变,建立国家的过程一经开始就不可逆转。霍布斯为国家(主权者)设定了强大的权力,反复论证主权 不可分割与不可转让 。国家之所以拥有权力,乃是基于人们对横死的恐惧。 任何政府形式可能对全体人民普遍发生的最大不利跟伴随内战而来的惨状和可怕的灾难相比起来或者跟那种无人统治,没有服从法律与强制力量以约束起人民的掠夺与复仇之手的紊乱状态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10〕 像这样一种无限的权力,人们也许会觉得有许多不良的后果,但缺乏这种权力的后果却是人人长久相互为战,更比这坏多了。 〔11〕 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12〕 霍布斯建构国家状态的出发点是对自然状态的恐惧,其目标和终点则是文明的国家状态的安全。 〔13〕这一根本关切赋予国家权力绝对的合法性 主权代表人不论在什么口实之下对臣民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可以确切地被称为不义或侵害;因为每一个臣民都是主权者每一行为的授权人,所以他出开自己是上帝的臣民、因而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以外,对其他任何事物都不缺乏权利。 〔14〕他在《利维坦》第十八章详细列举了按约建立的主权者的权利(同样也适用于以武力建立的主权者),其中包括 决定哪些学说和意见有害于和平,哪些有利于和平,决定对人民大众讲话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和什么程度内应受到信任以及决定在一切书籍出版前,其中的学说应当由谁来审查 ,这在现代自由主义者看来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但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应当把思想言论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读《利维坦》

〔4〕〔5〕〔6〕〔7〕〔8〕〔9〕〔10〕〔11〕同前注[2],第96-97页。

[美]乔治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卷)[M],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同前注[2],第94-95页。

[美]列奥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美]列奥 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2页。同前注[2],第131-132页。

同前注[2],第141页。

同前注[2],第161页。

审查 当成和平所必需的事,像这样来防止纠纷和内战 〔15〕。

为了行使上述这些权利,主权者毫无疑问可以使用武力,因为它可以 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 〔16〕,而 不以强力防卫强力的信约永远是无效的 〔17〕、 没有武力,信约便只是一纸空文,完全没有力量使人们得到安全保障 〔18〕。同时,国家状态还排斥臣民行使暴力反对主权者的可能性: 任何人都没有自由为了防卫另一个人而反抗国家的武力,不论这人有罪还是无辜都一样;因为这种自由会使主权者失去保护我们的手段,从而对政府的根本本质起破坏作用。 〔19〕两百余年后,马克斯 韦伯所阐述的现代国家的特性 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垄断使用暴力的合法性 在此已经被霍布斯提出了。

现代国家主权的这种绝对特性,在16世纪已由法国法学家让 博丹提出。博丹同样把主权定义为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认为国家的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但他囿于传统见解,认为主权者的命令要受上帝和自然法约束,且主权不可侵犯私有财产权,因此他的理论体系充满矛盾和混乱。〔20〕而霍布斯则坚定地认为 除开国家以外就没有人能制定法律,因为我们只是臣服于国家 、 伦理道德虽然天然是合乎理性的,但唯有通过主权者才能成为法律 、 所有的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其权威与效力都是从国家的意志中得来的 ,〔21〕且 臣民的所有权不排斥主权代表者对他们财货的权利 〔22〕,从而将博丹理论中含混和矛盾的部分一扫而光,确立了纯粹的现代主权理论。

国家权力的绝对性,还体现在国家权力对间接权力的排斥。在现代主权国家建立之前,欧洲的政治社会形态是由皇帝、各级封建领主、教会构成的,城市、行会、大学等自治性团体拥有很大权力的多元化复合形态。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没有给这些间接权力留下任何空间: 正规团体有些是绝对的和独立的,除开自身的代表者以外不服从任何人,只有国家才是这种团体 其他的团体都不是独立的,也就是从属于某一主权者之下的;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和他们的代表者都是这个主权者的臣民 ,〔23〕 神权王国必须服从于俗权王国 ,〔24〕能够确立自己主权者身份的君主享有自己领土上的全部主权,皇帝、教会和其他封建领主在此地行使政治性权力的可能性被完全排斥;同时, 私人团体有些是合法的,有些是非法的。国家允许存在的就是合法的团体,所有其他团体都是非法的 ,〔25〕自治性团体的正当性必须得到国家主权确认。卡尔 施米特认为: 霍布斯取得了那对我们今天还显然可见并且依然丰硕的成就,也即这位伟大教师与一切形式的间接权力作斗争的成就。 〔26〕

国家的建立是每一个孤立的个人放弃权利的结果,因此霍布斯关于建立国家的理论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学说。〔27〕在消灭了间接权力后,拥有绝对主权的国家直面 原子化结合 〔28〕的个人,其统治权力直接达于个人。德国法学家奥托 吉尔克将现代社会的特征概括为个人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并存(the sov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15〕〔16〕〔17〕〔18〕〔19〕〔20〕〔21〕〔22〕〔23〕〔24〕〔25〕同前注[2],第137页。

同前注[2],第132页。

同前注[2],第106页。

同前注[2],第128页。

同前注[2],第170页。

同前注[5],第82-86页。同前注[2],第206-209页。同前注[2],第254页。

同前注[2],第174页。

同前注[2],第254页。

同前注[2],第174页。

ereign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tate),〔29〕而第一次表述这个特点的正是霍布斯的国家理论。

三、关于技术理性与去目的化

霍布斯建立的国家致力于保护和平与安全,因此显现出非常强的机械性,即技术理性、价值中立: 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在这一点上一致:它们都把国家看作一个器具,千差万别的政治势力都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技术 中立的工具为自己服务。 〔30〕正如施米特所说,霍布斯的国家理论的终点是建立国家、保卫和平与安全。由于和平的静态属性,国家一旦建立,政治的过程实际上已告结束;这样一个国家本身不再有任何目的或者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它在将来的全部状态不过是此刻和平状态的无限次重复;古典政治中追求崇高目的的 过程 就此被压缩成一个时刻。施特劳斯精辟地指出,这种将政治生活 去目的化 的学说,标志着政治哲学的转折点: 它们起源于对于一种正当的或健全的社会秩序的关切, 与此相形,它们有意降低了政治的目标;它们不再关注于要对最高的政治可能性了然于心, 以 有效政府 取代了 最佳制度 。 〔31〕 古典派们更多地不是从体制的角度,而是从共同体或者掌握权威的部分所涉及追究的目标来考察制度的。相应地,他们认为最佳制度乃是以美德为目标的制度。 〔32〕霍布斯的国家学说承袭马基雅维利,基于国家理性(reason of the state)〔33〕去除了政治的目的性,也降低了人类生活的追求。

四、关于臣民的权利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中反复被人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臣民是否拥有反抗主权者的权利。霍布斯既然确立了主权的绝对性,而且反复强调自然状态的混乱、人对横死的恐惧,似乎就没有理由再同意臣民可以反抗主权者,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国家的解体、内战的爆发并最终使人回到自然状态。他强调: 人们有义务要执行命令 〔34〕、 必须把国家的命令当成上帝的意旨服从 。〔35〕施米特干脆地认为: 在霍布斯的王权国家中,反抗权作为 权利 从任何角度来讲 都毫无意义,因此是荒谬之事。反抗权利连发芽的地方都没有。 〔36〕

但是霍布斯实际上在反抗问题上留下了缺口。人们建立国家是基于保存和平和安全的目的 像这样放弃权利、转让权利的动机与目的,无非是保障一个人,使他的生命得到安全 ,〔37〕那么,一旦国家的权力直接危害了臣民的生命即自我保存,如果臣民不能反抗,也就根本上不合于他们当初建立国家的目的,国家反过来侵蚀了自己的基础,霍布斯国家学说的出发点也就面临威胁。在这一点上,霍布斯态度明确地认为: 任何人都不能让出或放弃自救于死、伤或监禁的权利,避免这类的事情是放弃任何权利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读《利维坦》

〔29〕〔30〕〔31〕〔32〕〔33〕

〔34〕李强:《霍布斯的国家学说》[C],载《群己论识 学术与政治片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同前注[13],第78页。

同前注[8],第195页。

同前注[8],第197页。

国家理性,又译 国家理由 ,是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是关于适合创立、维持和扩展一个国家的手段方面的知识,可以为任何类型的国家服务。国家理性不同于传统的道德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主张 一切来源于国家,一切为了国家 ,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属于政治功利主义。关于马基雅维利国家理性的详细论述,请参见[德]弗里德里希 迈内克:《马基雅维利主义》[M],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一章。

同前注[2],第198页。

的唯一目的。因此,不反抗强力的允诺在任何信约中都不能转让任何权利,而且也没有约束力。 〔38〕霍布斯还举了两个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反抗刑罚和临阵脱逃: 在文明国家中,紧跟着控告而来的就是惩罚,惩罚即是强力,人们就没有义务不反抗 〔39〕; 如果逃亡不是出自叛逆而是出自恐惧,那就不能认为是不义的行为 。〔40〕施特劳斯认为,这两种现象表明 在政府的权利和个人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之间存在着完全无法解决的冲突 。〔41〕

其实,这两种现象都只涉及一部分处于特殊情势下的臣民,可以认为国家危害他们的自我保存是为了大多数臣民的自我保存,因此仍有正当性,而他们的反抗缺乏正当性,从而并没有把问题推到极端;如果国家一直毫无理由地危害了广大臣民的自我保存,直接杀伤他们的生命,臣民是否可以基于自我保存进行反抗? 如果有一大群人已经不义地反抗了主权者或犯了死罪、人人自知必将因此而丧生, 他们 有自由联合起来互相协助、互相防卫 因为他们只是保卫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不论有罪没罪的人都同样可以做。他们当初破坏义务时诚然是不义的,往后拿起武器的行为虽然是支持他们已经做出的行为,但却不是一种新的不义行为了。如果他们只是为了保卫人身,便根本不是不义的行为。 〔42〕在这段话的开头,霍布斯仍然在某些臣民 不义地反抗 这个范围内讨论,但到后面即进一步承认, 不论有罪没罪 ,只要臣民的生命安全、自我保存受到国家危害,其基于自卫的反抗都是有正当性的。

然而这条裂口一旦撕开,就在危害霍布斯的国家学说。个人的自我保存和国家主权都是绝对的,他们之间潜在的矛盾令霍布斯感到迟疑和踌躇,最终选择认可臣民基于自我保存进行的反抗。这也可以视为霍布斯国家学说中最突出的含混、不彻底之处。这或许也是自由主义者最为推崇之处。今天,我们既有侧重从自由主义角度理解霍布斯的,也有侧重从专制主义角度解读霍布斯的,也恰恰与此有关。这个矛盾直到一个世纪后才被卢梭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卢梭继承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创造性地引入了 人民主权 的概念,使主权与人民成为一体;由于人民作为主权者,在逻辑上不会做伤害自己的事,因此国家权力和自我保存之间的矛盾就此消解,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虽然霍布斯认可臣民基于自我保存反抗国家主权,这种反抗却与洛克的 反抗权 完全不同。洛克反抗权理论的基础在于他的国家学说。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人在脱离自然状态时保留了相当大的权利,除了生命(即自我保存),还有自由和财产,人们与主权者订约从而进入文明状态,而这三项自然权利同时也构成了对主权者的先定约束,公民对于政府侵害上述三项自然权利的反抗是由自然权利派生出来的权利,政府侵害权利是不正当的,镇压反抗更是不正当的。〔43〕而霍布斯的主权者没有与臣民订约,不存在先定约束;他认可臣民基于自我保存的反抗,却也毫不否认主权者自始至终拥有绝对权力;臣民固然可以反抗,但主权者基于和平、安全、防止内战的需要仍然可以进行镇压,其正当性没有丝毫减损。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仍然高明地捍卫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保持了理论的一贯和严密。

结 语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之所以出现与古典学说的决裂,与他经历过的惨烈的宗教战争密不可分;之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

〔38〕〔39〕〔40〕〔41〕〔42〕同前注[2],第106页。同前注[2],第106页。同前注[2],第170页。同前注[8],第201页。同前注[2],第170页。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读《利维坦》

所以直接把道德、真理等同于国家的法律、命令,是因为 在个人的良知意识如此分歧复杂的情况下,国家就必然要陷入混乱 。〔44〕 主权的基本权利一旦失去时,国家就会因此而解体,每一个人便会回到和每一个其他人作战的状况,并遭受其灾难,这是今生可能发生的最大弊害,所以主权者就有职责要保持这些权利的完整。 〔45〕这是我们理解霍布斯关于主权和国家、个人关系的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霍布斯强调公民对主权者的服从,很容易让人解读为国家专制主义。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霍布斯的真正本意。霍布斯强调公民对于主权者的服从责任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公民接受统治和强制是为了免遭伤害,获得生命、健康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他付出了接受统治的代价,却无法阻止自己遭到伤害,无法保持它由于战争、厄运甚至自己的懒散而可能失去的生命、食物及所有其他为生命和健康所需的东西,那么公民就可去寻求自然的自由。利维坦的诞生是一个从个人推导出国家的过程。正是霍布斯的这种逻辑与思路,为后来自由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霍布斯的结论不是自由主义的,而他的立论却是从个人出发的。这位 政治学界的牛顿 ,关于个人与国家的思考,仍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责任编辑:赵 丹)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英语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英语 1、像爱情始于爱情一样,友谊始于友谊。 Just as love begins with love, friendship begins with friendship. 2、中断了的友谊,应当说本来就没有友谊。 A broken friendship should be said to have no friendship. 3、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True friendship is a plant that grows slowly. 4、真正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 True friendship is like health. You don't know its value until you lose it. 5、是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克伦威尔。 It was Cromwell, a British politician,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religious leader. 6、虚伪的迎合是友谊的毒剂,诚恳的批评是友爱的厚礼。 Hypocritical catering is the poison of friendship, and sincere criticism is the courtesy of friendship. 7、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Friendship is always a sweet responsibility, never an opportunity. 8、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保持。 Friendship can only come into being in practice and be maintained in practice. 9、闲话是股冷漠的寒风,会把朵朵友谊之花吹掉。 Gossip is a cold wind that blows away the flowers of friendship. 10、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between friends, so that friendship will last forever. 11、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错误。 The so-called friendship, first and foremost, is sincerity and a mistake in criticizing comrades. 12、信任是友谊的桥梁,而自重则是友谊的催化剂。 Trust is the bridge of friendship, and self-respect is the catalyst of friendship. 13、友谊是精神的默契,心灵的相通,美德的结合。 Friendship is the tacit understanding of spirit, the connection of sou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e. 14、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Real and rational friendship is the most beautiful and priceless treasure of life. 15、保持友谊的最好的办法是不出卖朋友。 The best way to keep friendship is not to betray friends. 16、真正的友谊,只能基于相近性情的结合。 True friendship can only b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imilar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尽管桑斯坦(Cass R.Sunstein)本人被定义为自由主义的左派,然而阅读其著作,最好不要时时把这个想法挂在脑边。正如桑斯坦在探讨最近几十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风格的时候所总结的,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更多关注的是特定的事实和细节,而对个人的价值倾向和学术立场,则要尽量保持一种自我克制和冷静。况且所谓的学术派系,往往是一种印象式的结论,具体的论证过程,则往往会突破个人的学术立场。这也就像最高法院法官在判决时候的表象,以主张原旨解释出名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在某个特定的案件中,会选择采用历史解释方法,而政治立场保守的法官,也可能会同意自由派法官对某个具体结论的论证。 桑斯坦这本和著名政治学者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合作的小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也维持了桑斯坦一贯的风格,不预先设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让一个经过冷静分析而展现出来的事实说话。因此,该书也同时引起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批评。就我个人对桑斯坦的了解而言,桑斯坦并不是一个以抽象思辨能力见长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以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见长,具备极强的常识感的法学家。所以若说桑斯坦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未必是他的结论,而是他对事实的敏感和他论证的方式和技巧。 正如作者在致谢中所提示的,刺激作者思考的是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各国在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方面和构建市场经济方面的各种失败的记录。霍尔姆斯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东欧宪政研究中心“主任和《东欧宪政评论》的主编。俄罗斯宪政改革经验使得霍尔姆斯再次强烈体验到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述的道理,就是若是没有一个公共权力来维持和平、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秩序,那么极端的自由将走向其反面,变得没有任何自由。在这种状况中,不但自由的市场无法建立,经济无法发展,而且人与人之间将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状况之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的状况。而《权利的成本》一书实际上则是从财政的角度,在20世纪末的语境之下,重申了霍布斯所揭示的这个道理。从一个软弱的政府无法保护权利,无法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自然地推论出了权利也是需要成本的。从这个角度,作者强烈质疑了伯林所做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划分,而强调任何自由权利,都是需要国家来进行界定和保护,从而都是积极自由。而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若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无疑就是强调了税收的重要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研究税法的专著,所以作者并没有对各种税收原则,以及对诸如累进税制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作者的目的无非是想指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无论是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都是需要政府花费巨大的开支来维持的。因为权利是有成本的,所以权利就不是无限制的,至少要受到成本的限制。而政府的财政开支是有限的,所以何种权利可以得到优先保护,就涉及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利益分配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民主过程,也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因此,任何的权利,都是一种政治权利。而恰恰也是因为强调了共同体在保护权利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权利就必须受到限制,就必须强调权利享有者对共同体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在美国,权利已经走得太远。权利的享有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享受权利,就必须对共同体承担责任。例如,作为消极自由的传统的财产权,在作者看来,并不能仅仅从自身中寻找到合法性的基础,而有其政治哲学方面的含义。而保护财产权的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使得没有财产权的人,能够不至于因为绝望而铤而走险,也能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合法公平手段获得财产权。即使财产权是天赋人权,若没有稳定的社会状况,这种权利也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在这个意义上,霍尔姆斯和桑斯坦为福利国家政策做了一个辩护。而

《利维坦》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 《利维坦》读书笔记 奥克肖特说,在以英文写成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利维坦》是最伟大的杰作,也许是唯一的杰作。当霍布斯在思考他“伟大的利维坦”的时候,正是英国清教革命方兴未艾,英王与国会的纷争导致了英国处于内战状态。霍布斯有感于战争之中的生灵涂炭,生命与财产不得保全,于是构想了利维坦这一学说。与古代理想国不同的是,利维坦并非一个追求至善的国度,它并不要求为其所统治的臣民有一个终极善的目标,相反,人们构建出利维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维护世俗秩序,更多的就不再强求。 有人评论道,“利维坦是脱离最坏政治场域的政治设计,而不是走向历史终结的政治框架。”我们可以说利维坦是绝对主义政权,但不能将之等同于极权主义。恰相反,一切导向极权主义的左派学说里常见的末世论与阴谋论图景,我们并不能在利维坦的文本里发现。霍布斯创制的是一个保护生民不受彼此侵害的机器神,而非极权主义念念不忘的乌托邦愿景,为了一个至善的目标而要求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大同社会。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互相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而这样订立的契约就叫做社会契约,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而像这样通过社会契约而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霍布斯的主要政治理想都在这一章节得以呈现。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完全呈现出其在思想史的地位与贡献。首先,霍布斯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看,他是一个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者。而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的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为知识的来源,对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次,霍布斯根本否认神的存在,彻底揭示宗教的实质,摧毁以旧约和新约作为真理的信仰,从而摇撼了整个封建制度的一大精神支柱,而这也是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重要建树;第三,从政治理论上看,霍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利维坦》甚至可以同古代亚氏的《政治学》遥相匹比。如果说古代的政治学始终同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则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真正做到了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代表早期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发言。 而有一点在书中很值得注意。霍布斯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政治设计将带来很多弊端,并且在《利维坦》中有意识地为其辩护,认为就算可能存在这种种缺陷,也比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状态要好。这是因为霍布斯从来都是从“避免自然状态”这个出发点讨论问题,而不是相反地用“促进和平”这个出发点。这也直接导致了霍布斯没有想到过促进公意的出现而是将利维坦的单一人格归为主权代表者的单一人格。 很显然,利维坦是个人造巨兽。这种巨型的政治人造物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从本质上说,利维坦重新扬起了哲学的政治性,继承了西方的“哲学的国”的传统。哲学的国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世俗的国还是不完美的。哲学的国就如苏格拉底所提到的“牛氓”,时刻刺激着“世俗的国”。这样看来,利维坦是一个针对这特定时代的乌托邦。虽然它并不完美,也早已过时,但是利维坦的种种特点与现实对比,不得不激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焦虑。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比较叛逆,看谁都不顺眼,任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一旦过了那段时间,人就正常了。可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人不太正常,一辈子都是叛逆 的命。更气人的是,这撮人不仅自己叛逆,还拉着别人一起干。不过颠覆世界的往往 就是这一小撮人。 《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就是一个被记录在案的叛逆者。但跟其他的叛逆者不一样,他不是那种呼风唤雨一句“兄弟们,跟(给)我上”的带头大哥,而是躲在小黑屋里暗自写书的那种人。这一写,写出了《利维坦》,颠覆了此前所有关于国家和人性的学说。 利维坦是一个大海怪的名字,在《圣经》里专门和上帝作对,在上帝无比崇高的中世纪,霍布斯用这个名字给自己的书命名也是够叛逆的。可更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书里 利维坦指的不是什么怪物或者灾难,而是人类社会中的国家这一概念。霍布斯为什么 这样说?让我们一步步来看。 一、霍布斯的“人性论” 在17世纪的英国,人们认为国家的起源要不就是上帝,要不就是传统既有。霍布斯跳出来说,国家是人类想象中的意识集合体,跟什么上帝和传统没有关系,奠定国 家的基础就是人性。正是人性的本质才使得国家得以出现。 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霍布斯说,人本质上是一种有欲望,并且追求欲望的 动物。这一论调并不新奇,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的“性恶论”还是西方的“原罪论”,都对人有过类似的定义。但霍布斯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指出了这一点,还 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并说,人真正的美德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最有效率地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更进一步,他认为人对欲望的追求永远也无法满足,人就是 这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想着怎么才能吃得更好的动物。

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

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 导读: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最新) 1、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汪国真 2、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金缨 3、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三毛 4、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英)罗斯金 5、美好的东西时常是由于它是真诚的。——罗兰 6、不得不同你不愿意交往的人打交道。——何怀宏 7、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爱默生 8、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去挑选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罗兰 9、交易场上的朋友胜过柜子里的钱款。——托·富勒 10、不是真正的朋友,再重的礼品也敲不开心扉。——弗·培根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已 13、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14、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15、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6、团结就是力量 17、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论语》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20、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经典)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过则无惮改孔子 3、解铃还需系铃人 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6、“集众思,广忠益”;“人心齐,泰山移” 7、“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 8、团结强国,互助兴邦 9、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1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醴:甜酒 11、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荀子》 12、(君子在家里就行为厚道,在外面就交友贤人)

利维坦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一本关于国家论的专著。 “大自然,是上帝用来创造和治理世界的艺术。”人类则是大自然里最精美的艺术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大自然这一上帝的艺术,创造出人造的动物。 霍布斯,自认为是近代政治科学的开端。这样的说法也许是因为他受到了笛卡尔的强烈影响,进而试图通过一种“几何”的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来说明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真理。霍布斯在政治学家们中间受到如此的重视,关键在于霍布斯从难以辩驳的原初假设,推导出了最重要的要素即自然权利,从而奠定了现代政治学的基石。 读《利维坦》这本书,我觉得更多的是感触到了霍布斯深刻的思想,对于人、对于国家、对于宗教、对于社会的各种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政治追溯到了人类的本质和特性,也从人这一自然生物发展到造就“利维坦”,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都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利维坦》的文字似乎有种魔力,霍布斯雄健的笔锋在思想之园中疾驰,他的语言和文字能吸引着你跟着他迈向思想深处,即便你一开始觉得他的观点和你的不同,甚至对立,但最终会让你觉得不得不服。 必须承认的是,霍布斯的一些观点是偏激的,即便是他本身也是一个颇有争议、不易理解的人物。他的有些政治主张是很反动的,但是他在哲学上、神学上却是一名勇敢的斗士,在政治理论上也有杰出的贡献。他一身矛盾丛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社会观扭结在一起,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要求又包容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外壳之中。 一、论人类 由于人是利维坦的材料和创造者,那么就必须先从人类说起。 《论人类》是全书的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中。接着他从“论人”入手,指出人的生命也不过是四肢的运动;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物,人的自然本性首先在于求自保、生存,从而使自私自利、贪婪、恐惧、残暴无情,人对人互相防范、敌对、征战不已,像狼和狼一样处于可怕的自然状态中。 霍布斯从关注人的认识问题开始,以十二章的篇幅来论述个人的品质,通过亚里士多德划分清晰的伦理学体系来描绘人性和促使人相信他描绘的人性。第六章(《论自觉运动的内在开端——(通称激情);以及表示这些开端的术语》)是重要的一章,假设我们还习惯于古典哲学对于人的理性的信任和对于人品质中“高尚”的推崇,并认为人的生活目的就是过崇高

社会治理文献读后感

第13篇: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005)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治理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公共管理方式, 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它反映了社会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 贯穿了公共责任的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西方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理产生的原因: (1)公共支出的的持续膨胀带来的普遍的政府财政危机。 (解释:公共支出的膨胀导致纳税人难以持续支撑国家这个“利维坦”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将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任务转移出去。(数据来源于汉斯。克曼《福利国家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比较分析:1965——1960)数据反映了各国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2)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解释:世界经济的整合趋势,跨国公司的快速增加,信息和通信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化的趋势导致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越来越难,同时导致各国可以迅速地相互借鉴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并产生持续的放大效应。) (3)社会公众民主诉求的增强以及社会人口构成的变化如老龄化和移民增多等等。 (解释:社会公众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在影响公众的公共决策做出之前,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部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理念。 社会治理产生的目的:克服公共部门的无效性,减少垄断,缩减公共支出,降低补贴,增加收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各国国家都进行了公共服务转型,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如劳动力下降,工资总额并未下降,失业状况的的恶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治理的概念: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和各国政府改革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格局的分析与判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社会治理的内涵:第一;从哲学思想上来看,它突破了将政府看作是社会管理唯一主体的传统观点,呼吁社会各方参与,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承担主任的改革取向。 第二:从行为准则来看,它摒弃了将效率视作政府主导行为的观点,最求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治理的目标:第一:参与性; 第二:协商性; 第三:责任性; 第四:透明性; 第五:回应性; 第六:有效性; 第七:公正性; 第八;包容性; 第三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和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 第一, 社会治理作为超越于新公共管理的一种理念, 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基本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 诞生出来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 社会治理概念的产生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治理工具时, 也与新公共管理一样, 从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中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和发展,但不能把社会治理看作是纯粹为了实现管理主义的目的。 第三,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 社会管理从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和政府意志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 其次, 从强调政府序列中的下端对上端负责到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对社会公众负责, 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 最后, 从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 以公正促效率”, 在

《利维坦》读后感

读《利维坦》有感 霍布斯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而《利维坦》无疑是他所有著作中影响最大、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本书。作为最早 提出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的观点,虽然有很多局限性,但同时也 对后世洛克、卢梭等政治学家的理论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维坦》的第一、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霍布斯对于国家起源的 观点。在第一部分中,第一到九章主要讨论了修辞学和伦理学。 第十到十二章主要讨论了权势,第十三到十六章主要阐述了自 然状态和自然法等内容。第一到九章中,霍布斯提出人有无限的欲望,追求自身利益,对世界上的一切的事物都拥有权利。初读这一 部分,觉得很困惑,如果说伦理学和国家的起源还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的话,修辞学却是看似无关主旨的。但是,多读几遍后发现,霍 布斯在阐述自己对于感觉、语言、推理等问题的观点时,给很多很 关键的词语下了定义。比如,“激情”是“自觉运动最初的内在开端”、“意向”“厌恶与欲望”;“理性不像感觉和记忆那样是与 生俱来的;也不想慎虑那样单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通过辛勤努力(获得学识)得来的。”而这些关键词都是与伦理学分不开的,也 恰恰是霍布斯推理国家起源过程的基础。 在第十到十二章中,霍布斯把“权势”解释为一个人基于“身 体官能的优越性”“取得未来某种具体利益的现有手段”。并且他 认为人类永无休止的权势欲是因为,如果“他不是多求就会连现有 的权势和美好生活也保不住”。 在第十三到十六章中,霍布斯正是提出了自然状态和自然律。 众所周知,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就是所谓的“战争状态”,是“每

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而超脱自然状态的途径一靠激情(对死亡的畏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靠理性(和平条件、自然律)。紧接着,霍布斯提出了十四条自然律。比较重要的是前两条——“寻求和平,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己”和“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情况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和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权利”。这两条自然法,阐述了人类的目的——和平以及达成这以目的途径——转让权利,即契约。当涉及到“把权利转让给谁”的问题时,国家起源的最终理论就呼之欲出了。 第二部分中,在第十七到二十一章,霍布斯集中论述了国家及主权的诞生;其他则是围绕国家的法律、官员、发展与消亡等具体问题展开。 当一大群人订立契约,出让自己的部分权利,运用群体的力量塑造一个人格,以谋求共同的和平时,国家就产生了。“承当这一人格的人成为主权者。”霍布斯提出,“一切政府形式中的权力,只要完整到足以保障人民,便全是一样的”。换言之,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在目的上没有什么不同。他还进一步指出,君主制中出现的贪污腐败、朝令夕改的现象,民主政体中同样也有,甚至民主政体还会出现过于感性、内部意见不合等其他弊端。因而,霍布斯坚定的支持君主制,认为唯有君主制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在霍布斯之前,国家起源一直是政治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家神权说是最早的国家学说,这一学说出现在神权时代的封建社会,由于技术的落后和人们的无知,使人们对自己解释不了的

《利维坦》的读书笔记

《利维坦》的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 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国家篇”(Common-Wealth)很感兴趣,于 是又反复阅读了第 13 章(人类篇)、第 17-21 章(国家篇)的内容,并将我在阅读 中的想法记录下来,组成了这篇读书笔记。 在第 13 章中,霍布斯描绘了当不存在一个使所有人都敬畏的权力时,就会 导致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的一种自然状态。 由于人的能力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在 达到目的上也就产生了平等的希望,若不能共同拥有,则他们就会变成仇敌,在 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都想努力毁灭或征服对方。霍布斯认为,导致 冲突的原因为竞争(为了获取利益)、 猜疑(为了安全)和荣誉(为了名誉)。 在这种 状态下,人由他的天性所决定,只能生存于激情和理性之间。 这一章其实就表明了霍布斯对于人性的看法, 即性恶论。 当人们处于自然状 态,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使人们敬畏的时候, 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等激情, 获取利益、获得安全、获取名誉,造成不断的冲突与战争。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 天性, 所以需要自然法的约束, 同时需要国家的产生使人们对利维坦这一个海怪 产生畏惧,使其服从于国家的管理,服从于自然法,约束人们的本性。 第 17-21 章中,霍布斯主要阐述了国家的产生、分类;主权者的权力、主权 权力的继承,给我们描绘了在他脑海中,合理的利维坦——国家。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摆脱悲惨的战争状态,也就是在第 13 章中所叙述的自然状态。这一战争状态是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激情的必然结 果, 因为没有有形的权力使他们感到敬畏, 通过惩罚的恐惧以约束他们使其履行 契约,遵守自然法。国家,也就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授予一个人或一 个人集合, 把所有人的意志或多数人的意见转变成一个意志, 以此使人们抵御外 敌的入侵、避免相互伤害以及保障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果实。 承受这一人格的人即主权者, 并且被说成具有主权, 其余的每个人都是他的 臣民。 国家的本质和实质都存在于他身上。 霍布斯指出获得主权者的权力有两种 方式, 即①人们相互之间达成契约, 在确信能被保护和免受所有其他人的侵害的 条件下自愿地服从于某一人或一个人的集合;②通过自然力量而获得,比如通过 战争使敌人屈服于他的意志,并以此为条件让他们生存。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 我发现其实不管是通过自然力量获得主权还是通过人们 相互之家达成契约,本质上都是通过契约。通过自然力量获取的主权,人们因为 害怕死亡、 奴役而单独或许多人通过多数意见, 授权一个人或多数人的集合进行 一切行为, 这就使得人们的生命和自由置于被授权人的权力之下。 都是通过契约, 人们将权力和力量授予主权者。在书中,其表述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
1/6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说实话,一开始选择这本书阅读只不过是因为这个让人困惑的名字,?利维坦?在西方神话故事中是个庞大而可怖的怪物,这个命名方式让这本政治学必读书籍充满着神秘色彩,而我也对此满怀期待。事实上,这是一本比较难懂而且晦涩的书籍,好在有李老师的任务安排之下,我们组内伙伴硬着头皮共同啃完,在讨论课上,李老师从头至尾帮我们慢慢梳理这个脉络,让我觉得这个?大怪兽?也变的亲切可人了,对政治思想史的演进有了更多的体会。较之《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这些政治学专著,《利维坦》就显得宏大庞杂得多,尽管有人认为《利维坦》对基督教的理解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异端的甚至异教的、让人冒犯的,毫无灵性观念甚至到了粗俗的地步。但是事实上,《利维坦》提供了一个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到宗教的整全而明晰的哲学图景:构成宇宙的在空间中的物质及其运动的本体论观念;由对象及其运动对人的刺激、作为表象的感觉、想象及其系列、推理等构成的认识论模式;激情优先于理性并且两者都被嵌入人(作为物体)及其运动这一本体模式,以及基于激情的伦理和幸福观念;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契约、国家、主权者的权力、自由以及臣民的自由、法律;对上帝之国(the kingdom of God)的一种世俗的类似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解,将天国本身拉到世俗之中,从而使得政教合一或使一切为主权者所掌控成了理所当然的。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总结其他学者的阅读研究后,我认为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要点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1.我最困惑的是霍布斯的?理性(reason)?概念。霍布斯是徘徊在数学理性和经验理性之间的巨人。他常常宣称自己的主张基于经验,可是经验未必能支撑必然的道德判断,而且在《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中又明确反对支撑普通法的经验理性;另一方面,霍布斯又宣称几何学是唯一的科学,似乎认同了数学理性,但在《利维坦》中又仅仅将几何的本质归咎于精确定义和操作,而不是像笛卡尔那样归咎于数学和逻辑真理的自明性(self-evidence),况且霍布斯又似乎相信这种科学方法可以普遍扩展到政治学研究中。或许霍布斯有一种过于自信的独断论倾向,才使得他没有看清自己体系中方法上根本的内在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 2.就国家和契约而言。在霍布斯那里,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是基于明示的或推测的契约(源于生育的父系制国家、源于战俘的专制国、源于自由同意的政治国家、源于启示和盟约的上帝国),它们的差别在于订立契约时契约人的位臵不同;但契约之所以有效,却又并非单单是契约本身,而是对后果和情势的考量,譬如权力的威胁、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支撑等; 3.第32章的?理性的囚禁(captivity of our understanding)?概念很重要,由此霍布斯还区分了内心的信仰自由和外在的信仰宣告(confession of faith):前者是内在的、自由的、不受干扰的,而后者则是需要顺从主权者的命令(霍布斯举了圣经中乃缦的例子)。似乎吊诡的是,当霍布斯不顾一切地坚持国家或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时,却又保留了个人的内心的绝对自

人际关系好成功的名言

人际关系好成功的名言 人际关系好成功的名言(热门篇) 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争报恩》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3.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4.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金缨 5.学会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不要让复杂的思想破坏生活的甜美。——弥尔顿 6.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8.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英)罗斯金 9.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10.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 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11.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国语》 12.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13.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威尔逊 14.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 1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澧。——庄子 17.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周恩来 18.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19.不要相信对任何人什么都相信的人。——莱辛 20.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人际关系好成功的名言(经典篇) 1.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冯梦龙 2.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郑秀芳 3.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4.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伊索 5.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唐·皮日休 6.确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种适宜状态的与世无争的生活。——蒙田 7.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清·中居郧 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易经》 9.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10.使人俱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李惺 11.真诚到永远。 1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无需法律的秩序读后感

无需法律的秩序读后感 埃里克森的《无需法律的秩序》是法社会学中的一部杰作,文章从一个小的视角出发,从世界上一个小的地区出发,运用了实证方法,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比较法多学科知识,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分析了加州的夏塔斯县的农区畜牧管理的管理规范的领域和内容,批判了科斯定理,并对法律中心主义的包括哈耶克、波斯纳、霍姆斯、马克思韦伯、庞德在内的过分强调法律的观点。提出了独特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理论,论证了非正式的规范在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中是怎么样的排斥了法律的进行,并很好的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感受和几点反思。 读后感受: 1.本文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法律控制与非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也是法律之治与规范之治之间的关系。两者实际上有各自的治理范围,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夏塔斯县的生活实际上是处在特定情形下无需法律的规则之治,当地生活的人们生活在密切的社区中,许多的矛盾纠纷往往是非正式的规范来解决,如自助、组织的的调解等,如在译者序P11谈到当存在某些债权关系时,救济的顺序是(1)告知不轨者有这一非正式的债务,是这个不轨者能通过二外的支付方式来解决纠纷;(2)如果不轨者不支付就会传播真实,有关不轨者没有还债的坏话;(3) 物理上的扣押或毁坏一定数量的不轨者的财产。 因此作者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隐含的观点,两种治理方式可以并存,但是各自有自己的治理范围,应当是互不干涉,法律不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强行剥夺规范的治理方式。当非正式的规范不足以制约和解决非密切群体的矛盾是才会让法律出现。文中的夏塔斯县的居民 2.法律中心论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的缺陷。 法律中心论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后来在霍姆斯的《利维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霍姆斯是这样说的“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利维坦的维持下,社会将会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之中”。后来法社会学家埃利希和迪尔凯姆发展了功能主义的理论,法经济学家德姆盖茨和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理论以及自由学家哈耶克的理论都间接承认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绝对威信,把法律看做了维护权利和自由的法宝和最后底线。其实正如作者所证实那样,很多的社会区域是没有法律可言的,那里的人们并不需要法律,排斥法律甚至律师,他们在正式群体重生成的规则更加适合他们去治理社会。况且法律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规则的产生。过分强调法律的治理也许会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反而更加的排斥法律,当然这不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3.我们发现作者叫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方法。P18(译)“从一粒沙子去看天堂,从瞬间把握永恒”“世界偏远角落发生的事可能说明有关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去调研一些小的课题,可以获得正如徐老师在《论私力救济》中获得的“小视野,大变事”的开阔思路。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做好长期调查的准备。 4.夏斯塔县大多数的居民都清醒的最求成为一个好邻居,并且奉行“自己活别人也活”的信条,用亲密社群中形成的规范来人们的行为,使纠纷能化解在群体之内,为了群体的最大福利而努力。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处理牲畜越界纠纷和栅栏费用之分是是从分利用了博弈论的,即在每位村民心中总是有一份账目,这份账目记录

读《利维坦》有感

读《利维坦》有感 2012级法律硕士(非法学)赵广宗107551201107 通过阅读《利维坦》这本书,我对“利维坦”这个人造人的本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第一,利维坦,也就是国家,它的制造材料和创造者都是人,它是人们通过让渡权利共同订立契约的方式形成的一个拟制人格。第二,在国家中,主权者的权力具有正当性,且不可分割。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首先利维坦的创造者和制造材料都是人。因为它是由人们相互之间订立信约形成的,所以说它的创造者是人。之所以说利维坦的制造材料是人,这是因为国家(利维坦)是一个代表一群人人格的统一人格。人们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下由于竞争、猜忌、荣誉造成的混战,需要建立一个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以期谋求社会的稳定和幸福生活,于是大家把所有的权利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多人组成的集体,指定一个人或者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来代表它的人格,这个统一的人格就是国家。因此,作者说,利维坦(国家)的制造材料是人。 其次,霍布斯还进一步分析了国家的构成方式及其内容。霍布斯指出,利维坦是大家通过相互订立信约的方式形成的。人人通过共同放弃自我管理的权力,并将这项权力授予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由其代表大家行使。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统一在一个人格中的一群人,

也就形成了国家。至于信约的内容,主要是指人们有关公共和平和安全方面采取行动的权力。它主要包括对内谋求和平,对外相互帮助抗御外敌,也可以称之为公共事务管理权和国防权。 再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国家中,主权者权力的正当性和不可分割性。首先,霍布斯指出,承当国家这一人格的人被称为主权者,并被说成是拥有主权。主权者拥有的权力具有正当性。 1、霍布斯认为,信约订立后,人们不可违约,否则视为不义。因为人人订立信约承认主权者所做的一切及按照主权者的意志适于做出的行为,并被称为是这一切的授权人。任何人要是不同意,便会破坏自己对这人所订立的信约,这便是不义。 2、任何人不得以消灭主权为借口,消除对主权者的服从。因为被大家推为主权者的那个人承当大家人格的权利是大家彼此间通过信约授予的,而不是由主权者对他们之中的任何人的信约授予的,于是主权者方面便不会违反信约,于是,臣民便不能以取消主权为借口解除对主权者的服从。 3、任何处于国家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必须承认主权者权力的正当性,无论其是否同意。霍布斯指出,由于多数人通过信约宣布了一个主权者,那么持异议的人这时也必须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声明承认主权者所做的一切行为。因为,如果持异议的人自愿加这一群人组成的群体,那么这一加入行为本身就说明其以默许的方式约定要遵守大家所规定的事情。如果他拒绝遵守或声明反对大家的信约,便是违反了自己的信约。退一步说,如果持异议的人不服从大家确定的主权者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沉重的肉身读后感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沉重的肉身读后感 《沉重的肉身》读后感一、内容概述什么是伦理?“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伦理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其本身有理性伦理和叙事伦理之分,其中叙事伦理也有现代伦理之称,主要分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则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是一个路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由一个个具体的偶在个体的生活事件构成的)。本书便围绕着人民伦理和自由伦理展开。 二、心得评价刘小枫教授,作为一位伦理学研究的大家,在本书《沉重的肉身》中,运用现代性伦理的叙事手法,从毕希纳的《丹东之死》开始,开始打破人民伦理的大叙事,指引人们将视角转入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在故事中,作为其代表的丹东因其所处的人民伦理大环境,个体力量无法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最终走向毁灭。但其所表现的力量犹如刺入腹部的一把钝刀,固然仅能留下一个浅浅的伤痕,却会对主体带去不可磨灭的恐惧。 丽莲的《牛虻》,这是一部革命故事,本身所述的也是人民伦理。刘小枫教授从主角“牛虻”开始,一点点地在文中的细枝末节中还原

“牛虻”这一形象及与他有关的女主琼、琼的暗恋者亚瑟,还有“牛虻”父亲的形象,在寻找的过程中,从这一个个活过的生命痕迹中解读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并指出个体与人民伦理的关系,即在人民伦理的约束中,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允许想与自己的身体切身相关的伦理问题。个人是被放置于群体之中的,人民所看到的不是个体生命的受难、痛苦和喜悦,而是个体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所做的贡献,所造成的威胁,所带来的足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其次,刘小枫教授还提到了媚俗作态(指传统道德中对一切崇高、美好的生命感觉的赞美,区分邪恶与美好,为美好而感动等等。颠覆这些赞美、区分和感动,对其重新命名,不再称为美德,而称为媚俗)。昆德拉曾说“媚俗就是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拒斥来自它这个范围的一切”。毫无疑问,这是当代伦理的产物,也代表着当下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部分看法,开始将视角转向个人,关注人自身的感受,从自身出发去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刘小枫先生利用古老神话中人们视灵魂的本质为正义,身体则为邪恶的观念同现今社会灵魂与肉体仅是价值取向不同的观念相对比,从而将人民伦理中的灵魂与身体不平等这一观点转而为自由伦理中的两者皆为个体选择的结果这一结论。之后,作者通过对基斯洛夫斯基笔下的薇娥丽卡种种行为解读,阐释个人的生命热情是个体化的,个体的生命热情就是个体热情——个体的全部身体感觉投入某种偏好的喜欢什么的在世行为。由此引发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从前,个体的死

《利维坦》读书报告

从《利维坦》看霍布斯的政治伦理思想 一、主要内容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论人类。霍布斯宣布了他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状态中。接着他人从。论人。入手,指出人的生命也不过是四肢的运动;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物,人的自然本性首先在于求自保、生存,从而使自私自利、恐惧、贪婪、残暴无情,人对人互相防范、敌对、争战不而,象狼和狼一样处于可怕的自然状态中。 第二部分:论国家。这部分是全书的主题,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委托付给某一个人或者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他认为,这样订立的契约就叫做社会契约,这个人或者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而像这样通过社会契约而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此外,霍布斯还论述了主权者的权利—至高无上;国家制度的最佳形式是君主制;人民的义务—绝对服从。

主权者或者国家的职责有三:一是对外抵御敌人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对内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三是保障人民通过合法的劳动生产致富。 第三部分: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这部分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列举《圣经》条文职责教义之荒谬,坚持主张教会必须臣服于世俗政权,并且只能作为政权的一种辅助机构,从而根本否认所谓。教皇无过错。之说。 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霍布斯将主要矛头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贪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在他的笔下黯然失色。他甚至呼吁教会势力撤出大学,使大学教育摆脱教会的控制和影响,连结婚要履行宗教仪式,也是他所反对的。 二、霍布斯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吸收传统思想的影响 1.吸收国家起源及目的的思想 伊壁鸿鲁提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思想。他从快乐主义出发,认为自然赋予人追求快乐的欲望。每个人必然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人们不惜违反正义,彼此伤害。这最终同人们追求快乐的目的背道而驰。唯一可以摆脱困境的方式就是互相妥协,订立一个防范彼此伤害的约定,从而确立公正,建立国家。国家的目的是为防止彼此伤害,以避免互相间的恐惧,排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_名人名言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警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已毛泽东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团结就是力量 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论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化干戈为玉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雨果(法国作家) 成人之美,仁者爱人,宽则得众 礼之用,和为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1 / 3

诚信重于泰山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则无惮改孔子 解铃还需系铃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集众思,广忠益”;“人心齐,泰山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 团结强国,互助兴邦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醴:甜酒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荀子》 (君子在家里就行为厚道,在外面就交友贤人) 已所不欲,勿施予人 投桃报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道不同不相为谋柳宗元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厚德载物,海纳百川 2 / 3

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荀子,知:理解,了解)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在不同意见面前,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荣誉面前,相互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勇于内省,敢于承担。急他人之所急,帮他人之所难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3 /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