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末语文试卷

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一些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从老子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找到人生的源代码,这个源代码有可能是上世,有可能是佛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感到最亲切的还是‘道’,它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一些规律。”

他指出,“我们当代人很多话,可以用《道德经》去配。比如一些网友就发现原来海子写的那句话‘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过:‘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而《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摘编自余世存《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个“源代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世存认为《道德经》里的“道”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是天地、时空。

B. 《老子传》串起老子完整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老子,探寻《道德经》思想的源起。

C.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影响深刻,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D. 大众对《道德经》的“道”虽然争论颇多,但它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评价《道德经》诸多方面的影响入手展开具体论述。

B. 源代码原指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借它来解释《道德经》中的“道”,比喻新颖。

C. 文末引用海子之言,旨在证明当代人的很多话可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句子。

D. 对《道德经》这部经典的解读历来颇多分歧,文章论述时,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世存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能帮助今天的读者消除与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

B. 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甚少。

C. 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源代码,就找到我们理解《道德经》中“道”的一条有效途径。

D.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虽不如孔子那么积极,但后世推崇道家学说的也不乏其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红薯飘香

金逸峰

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逸,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运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釅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说:“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是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里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

“这是不是偷?”我问。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

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一定是杜老六每天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

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李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

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

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

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

“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

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

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容,表明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又是一个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精明人。

C.“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

D.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

5.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非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对外合作关系。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的致辞,中方愿在未来3年内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

2018年7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开启“非洲之行”,出访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毛里求斯四个非洲国家。

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2017年5月31日通车的蒙内铁路是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非“三网一化”和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在视察蒙内铁路建设时说:“蒙内铁路将带领肯尼亚开启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8月7日)材料二:

过去20多年间,中非经贸额不断飙升,1990年只有9亿多美元,2000年达到100亿美元,2010年超过1000亿美元,2017年高达1700亿美元。专家认为,未来5到10年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会有两位数的增长。这不光是量的增长,还意味着越来越高的“含金量”。在非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内动力,谋求更高层次发展之际,中国将毫无保留地同非洲分享技术、经验与市场,以开放合作促互利共蠃。这是中非合作最美的前景。

中国在南苏丹、马里等地有约2500名维和驻军,占中国全球维和人员80%以上。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宣布,中国五年内将提供1亿美元支持非盟常备军建设,并建设8000人的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

事实证明,在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之后,非洲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大的活力。无论是非洲“2063年愿景”,还是非洲国家具体制定的相应发展战略,都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在双方共同意愿之下,“中国梦”与“非洲梦”不断共鸣,中非发展机遇日渐紧密融合。

(摘编自《经济论坛》2017年10月25日)材料三

本报北京8月22日电(记者杜尚泽、白阳)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举行。这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将率团与会,联合国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宾、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观察员也出席了峰会有关活动。

9月3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六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下午,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主旨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加强对非关系的新理念新主张,宣布中国对非务实合作的新行动新举措。会议通过《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在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主旨讲话,提出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下一阶段中非务实合作的“八大行动”。

《苏丹视野报》经济版负责人阿布达拉说,北京峰会吸引了全球商界和媒体注意。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合作可以创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繁荣阶段,有助于解决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平等问题。

布隆迪《新生报》姆伯尼汉库耶说,中非合作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八大行动”囊括了设施联通、能力建设、健康卫生多个方面,完全符合非洲人民对中非合作各方面的期待。通过“八大行动”,未来非洲会有更多大型项目和计划得到落实。

中非媒体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交流:加强务实合作,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传递“正能量”;凝聚媒体力量,为增强中非国际传播力发出“好声音”;鼓励青年交流,为讲好中非友好故事注入“新动力”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9月10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非贸易额从1990年至2017年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未来5到10年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专家认为仍将有两位数的增长,而且会增加“含金量”。

B.蒙内铁路的开通是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在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看来,蒙内铁路通车能开启肯尼亚工业化的进程,实现经济转型。

C.经历了时间和国际风云考验的中非合作,在近20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下,“中国梦”和“非洲梦”不断共鸣。

D.中非合作论坛把中非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和2018年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都给非洲带来实惠。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对非洲提供了建设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援助,中国的维和部队也有力地维护了非洲的和平稳定,而“一带一路”的倡议更是和非洲国家制定的相应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B.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的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和深化合作的“八大行动”,吸引了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参与峰会的相关活动。

C.中非合作的最美前景是在非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内动力,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和非洲分享技术、经验和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D.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北京峰会,引起了全球媒体和商界的高度关注,一些非洲媒体对北京峰会的成果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峰会已成为中非关系的润滑剂。

9.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中非合作关系行稳致远。(6分)———————————————————————————————————————————————————————————————————————————————————————————————————————————————————————————————————————————————————

【答案】

1.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道德经》……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说法不正确,以偏概全。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二段中“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可指本项说法过于片面。故选C。

2.D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说法错误,类比论证的前提是具有相同的特点,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或理论论证)。故选D。

3. 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甚少”说法错误,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旨在说明正史对老子记载的内容太少。故选B。

4.B(杜老要六每天偷偷往筐里放红薯,不敢明送,可能有怕沾惹是非的想法,但主要还是怕扫了别人的面子,表现的是他能替人着想的性格特点。可见,选项中”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精明人“的分析不正确

5.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小说中兄弟吃红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可信;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以”我们三兄弟偷红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主题更为突出;③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了偷红薯等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这篇小说的叙事方式除了第一人称外,还应注意双线结构、叙述顺序等写作特点。谈”好处“应结合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①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达上,

表现了人们在特殊年代里依然保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小说结尾的作用一般可以从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主题)等方面来分析。解答作用题,注意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

7.A(“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说法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出增长速度是否逐年加快)

8.B(强加因果。“八大行动”吸引“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参与峰会的有关活动”说法错误。)

9.①保持中非之间高层次的好往来;②继续办好中非合作论坛,制定出能给非洲带来实惠的计划;③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命运共同体;④维护非洲的和平稳定,创造好的和平环境;⑤中非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交流,即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注入“新动力”。(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