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光合作用教案优秀

【篇一: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刘宏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刘宏新

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研究。课文还结合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科学领域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这些经典实验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这些内容能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科学家三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在科学发现每前进一步,都要

冲破固有的思想、观念、理论的束缚,每一步的前进都是发散思维的胜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为讲述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做好知识铺垫。

三、学情分析

(1)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2)学生已经在小学的《常识》和初中的《自然科学》中学习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基础知识,特别是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务件、产物和概念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因此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一定的认识,为这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3)学生刚学过细胞的发现简史、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对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特性的研究、酶的发现等科学发现过程,对科学发现史的讲述已不再陌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认识,使本节课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自然而流畅。

(4)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中《酶》中已经学习简单的对照实验设计,也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完成。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说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

2. 过程和方法能力方面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实验等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感受科学发现的艰难,领悟“科学知识真实可信,但它不是绝对真理”;激发科学兴趣,增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怀疑、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

五、重点难点

1.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应用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进行光合作用中关于原料和产物的探究的实验设计。

2.难点

使学生真正领会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并运用到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过程中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对多个实验进行合理整合。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有一系列实验,本节课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实验。由于实验较多,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和结论。所以打破以时间为线索的常规教学,而把实验分为五类: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植物放出氧气之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分别是什么?释放的o2 来自于h2o还是co2和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近代科学家的研究。通过五个问题贯穿本节课,更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理解。

2. 多角度、多种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学

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信息资料、重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到独立设计等阶段。经典实验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此时趁热打铁,请学生思考是否还有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研究,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4.面向未来。

学生不应该仅仅了解科学的过去,更重要的是接触现代科学的许多生长点,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以此唤起一代新人的努力,把今日的学习融合到促进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事业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增加近代光合作用研究的简况介绍,并介绍多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让学生跨越时空,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再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增加课堂的容量,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发现和领悟其中的科学原理。多种媒体与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相整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七、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了解关于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兴趣小组做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

2. 教师的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收集了解关于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投影等课堂用品。

3.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实物投影仪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优美的配乐风景图片。

【教师】植物的每一片绿叶就好像是一个“绿色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者有机物。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随处可见,你看到过植物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吗?没有。那么,科学家们到底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的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探究兴趣,导入新课。)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教师】植物种在土壤,能不断的生长。植物为什么会生长呢?如果你是公元前的某个人你可能会怎样想?

【学生推测】植物种在土壤,植物的生长当然来源于土壤。

【教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依靠于土壤。果真是来自土壤吗?我们要分析是怎样得出此结论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实际上只是一个经验上的推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使学生认识科学的生物学结论的得出需要严谨得科学实验位基础。)

2,海尔蒙特的实验:

【多媒体】展示材料1(图片和文字):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

【教师】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正确的,你推测一下,5年后柳树增加的重量与土壤减少的重量是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科学推测。)

学生推测后,教师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柳树重量增加了73.7kg 而土壤只减少了约0.06 kg。根据这一事实海尔蒙特会提出什么观点?据你了解该结论完全正确吗?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以及面对现象提出合理假设的能力。)

【学生讨论并回答】1.海尔蒙特根据试验得出的观点: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

2.当时他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

3,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多媒体】展示材料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图示。

由重复了普里斯特利实验的部分兴趣小组同学结合图示讲解实验过程、实验现象。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析回答】植物能够净化因燃烧或呼吸而变混浊的空气。

【多媒体】展示材料3:

当时又有多位科学家参照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重复实验,却发现他们的实验结果有时与普利斯特利相同,但也有很多时候与普利斯特利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即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比不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蜡烛熄灭得更快;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小鼠比不与植物同时放在密闭钟罩中的小鼠存活时间更短。由此他们认为植物也能是空气变污浊。

【教师】这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没有认识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4:

4,英根豪斯

【教师】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普利斯特利仅仅联想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不知道是空气中的哪种成分在起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直到1785年,化学家们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植物在光下吸收的是co2,放出的是o2。

(使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需要不懈的努力,认识科学是逐渐发展的过程,不同学科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

学生活动一: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金鱼藻(或黑藻等沉水植物)。玻璃漏斗一个,比漏斗直径稍宽大的烧杯一个,直径再大一点的烧杯一个,试管一只,剪刀或刀片,火柴一盒无色塑料矿泉水瓶、水绵、火柴、木条等。5,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观点

【教师】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光能到哪里去了?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6,萨克斯实验

【教师】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部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

【多媒体】展示材料5:部分兴趣小组的同学重复萨克斯实验实验的录像

【教师】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为什么让叶片的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这个实验

的说明什么问题?

【篇二: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市优质课获奖作品分

享)】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Ⅰ

《分子与细胞》模块5-4

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

枣庄市第十八中学姜丙超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Ⅰ《分子与细胞》模块5-4

枣庄市第十八中学姜丙超

1.指导思想: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本堂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2.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同时,光合作用对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对后面

的稳态、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

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在小学的《常识》和初中的《自然科学》中学习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基础知识,特别是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概念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因此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有一定的认识,为这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2)学生刚学过细胞的发现简史、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对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特性的研究、酶的发现等科学发现过程,对科学发现史的学习已不再陌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认识,使本节课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自然而流畅。

(3)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中《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对照实验设计,完全有能力从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角度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涉及到的经典实验,体味科学家们的探究意图。

(4)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可以自主地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习自主性较高。同时高中生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所以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4.教学三维目标: 4.1知识目标:

(1)阐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辨析光合作用相关的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知识(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2 能力目标

(1)通过重现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学习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4.3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探究学习,感悟科学家专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事物,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2)通过对光合作用结构基础的分析,增强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念的体会。

(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5.教学重点和难点:5.1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联系5.2教学难点

(1)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6.课时安排:1课时7.教法与学法设计:7.1“三为主”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 7.2教法与学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师生合作突破重难点。

8.课前准备

8.1制作多媒体课件

8.2课前教师提供一份预习学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9.教学过程:

【篇三:《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祝塘中学陆晓勤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2.能力目标

学习各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完成教材的探究活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辛、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领悟自然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

(2)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1

1.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2.教学难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学生了解了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同时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做好知识铺垫。因此,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是教学的重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又是理解光合作用实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基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经典实验为线索,启发学生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进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探索光合作用的实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而多媒体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倍受学生的欢迎,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我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把光反应和暗反应形象生动的再现在屏幕上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自学、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整节课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句话:情趣导入,引出概念回眸历史,启发探究多重策略,突破难点(一)情趣导入,引出概念

创设情境:1.课前呈现视频刘谦的魔术

2.上课时出示阳光下最大的魔术图片

2

?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

3.设疑: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阳光下最大的魔术”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光合作用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引入新课:什么是光合作用?自主学习: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光合作用的实质 3.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教师讲述:人们得出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寻的足迹,去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索的乐趣吧。(自然过渡到下面内容的学习)(二)回眸历史,启发探究

本部分在教材中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以往常规的教学只是简单介绍科学家的实验及结果,为了能够体现新课标精神,突出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对本部分内容教学我是如此处理的,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教学主线,光合作用反应式为辅线,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科学探究过程这个主线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部分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1.思考18世纪中期之前,人们对光合作用存在怎样的认识?

2.以时间顺序介绍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恩格尔曼、萨克斯、鲁宾、卡门、卡尔文等人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个系统的认识。但由于时间关系,其他人的实验只能简要进行介绍,重点探究普利斯特利、萨克斯、鲁宾、卡门三个经典而又重要的实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的探究历程:

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密闭,蜡烛不熄灭。小鼠与绿色植物,密闭,小鼠不易窒息

3

18

老师质疑:(大屏幕)①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②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浑浊?他们忽略了什么条件?

(2).在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基础上还要通过对英格豪斯的500次更新空气实验分析,主要通过问题探究方式:为什么英格豪斯的500次更新空气实验有的成功有的没有成功呢?(只有存在阳光时,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3).1785年,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4).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5).萨克斯的实验(课件呈现实验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讨论尝试分析科学探究过程)

老师质疑:(大屏幕)

①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在暗处几小时?

②为什么要让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③碘蒸气处理后,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不出现蓝色,说明了什么?

(6).回顾上节恩格曼实验,提问学生其实验结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物有氧气。)

(7).鲁宾、卡门的实验——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①如果你们是鲁宾、卡门你们将会作出什么假设?②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用什么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③呈现模拟实验,得出实验结论④学以致用

例1.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______.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8)简要介绍卡尔文的发现。

4

(三)多重策略,突破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要使学生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的发生部位、条件等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过程. 总体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通过运用图文、借助动画、对比、练习等多重策略,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1. 让学生阅读“光反应与暗反应”部分,然后观察两阶段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每阶段主要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并总结光反应、暗反应反应式。(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2.让学生设计表格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设计意图:利用表格使知识网络更为简洁、清晰,便于理解、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学以致用

例2.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a是______,b是_______,它来自于______的分解。

②图中c是_______,它被传递到叶绿体的______部位,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d是____,在叶绿体中合成d

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④图中g________,f是__________,j是_____________。⑤图中的h表示_______,h为i提供

__________。⑥co2中的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四)布置作业5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公开课教案设计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漳平市南片教研协 作片 教研活动 公 开 课 教 案 时间:二○一七年三月九日 科目:生物 开课老师:漳平市永福中学李华庆

复习课:光合作用 学校:漳平市永福中学 开课人:李华庆 班级:永福初级中学八年级(4)班 时间: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3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4.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和产物; 5。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6。验证绿叶在光下能造淀粉; 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2。正确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 3。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叶绿素等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此之前,已初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了对光合作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教法学法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讲练结合,导学,归纳总结。 复习上节知识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3。动物结构层次多了什么? 4。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考向聚焦 1、题型分析: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 以识图分析题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理解能力。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通过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合成量的影响,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并加深理解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理顺光合作用过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主动探索的技能、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现象,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光反应、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 ◆◆基础要点回扣(学生预习并完成下列提纲) 1 叶绿体结构 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和色素主要分布在,酶主要分布在。 2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阶段: ①部位:__________ ②条件:光、色素、酶; ③过程:水的光解:2H 2 O→4__ +____(为暗反应供[H]) 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为暗反应供能) ④能量变化:_______能→_________能 (2)暗反应阶段: ①部位:________ ②条件:多种_______ ⑨过程:C0 2的________:C0 2 +_______→2______ C 3的 ________:2C 3 →________+_________([H]做还原剂,消耗________)

沪科版生物第一册第二节《 光合作用》教案

沪科版生物第一册第二节《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氧化还原过程(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类,水被氧化成氧气)。但实质上包括一系列的光化学步骤和物质、能量的转变问题。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比较两个过程的学习中认识到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涉及了大量的抽象的化学变化的过程,这在初中的学习中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与老教材相比,在光合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的内容中,它对于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比如反应的场所,变化中物质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能量转化的方式、最后对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实质的描述等。特别是对于“ATP 生成”的这一内容,它利用了“化学渗透假说”来解释,而这是在大学教材中出现的,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比较。 3、教学策略 通过光合作用过程的动态显示、图表等,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最终得出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从未涉及过,尤其是其中很多的化学变化。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是近乎空白的,同时在物理的“能量转换和守衡”知识方面也没学过,这些都要求我能够尽量运用浅显的语言、直观的过程以及贴近生活的比喻,可采取图解、表解和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这可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尽量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比较。 2、更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过程能够更深体会“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同时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世界是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五、教学媒体设计 光合作用相关动画、PPt、板书。

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宏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宏新 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容“光 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代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容之一。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容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研究。课文还结合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科学领域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这些经典实验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这些容能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科学家三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在科学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利辛高级中学张雨蒙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简述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路程的艰辛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进行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提问: (1)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2)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与作用是什么?

那么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是什么?以及该过程是怎么一步步被发现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102页,共同探究。 【探究1】 思考: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的植物构建自身的原料是什么?不足之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探究2】 (多媒体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思考与讨论: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2)后人重复实验却得到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的实验 得出结论:实验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最后明确植物释放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探究3】 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问题:形成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多媒体展示萨克斯实验) 思考: (1)为什么把绿叶放置在暗处处理一段时间? (2)叶片部分遮光,部分曝光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以及产物,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探究4】 思考:(1)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2)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研究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光合作用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104页,思考并小组讨论: 1、光反应阶段

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是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适度补充和再加工,一方面能使高二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树立科学探究的理念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另一方面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 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能力目标: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 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 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引导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 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二)讲授新课 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必修一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钟祥三中王晓翠 一、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教案(2)(1)

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的永久横切片,使学生识记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并以此了解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识记)。 (2)C4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明显提高的原因(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对C3植物暗反应发现过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以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对生命现象及背景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及C3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难点: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教学模式 实验观察——材料分析——概括归纳。 教学手段 实验观察、材料分析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提供原始材料,使学生了解美国化学家卡尔文对C3植物的暗反应的研究成果,引出C3植物的发现过程。通过用显微镜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的不同从而进行C3途径和C4途径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内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过程,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由于光合作用如此重要,它很早就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一个世纪以来,为了探寻光合作用的具体化学反应过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诞生出众多的科学巨人,如在必修教材中涉及到的海尔豪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鲁宾和卡门等,其中美国化学家卡尔文因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机理而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供材料:《卡尔文与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卡尔文(Me1vin Ca1vin 1911~1997)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 1931年获得密欧根采矿技术学院的化学学士学位, 1935年获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 1944年到1945年在曼哈顿计划中从事铀的研究。 1940年,鲁宾(S.Ruben)和卡门(M.Kanmen)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使卡尔文有了一种理想的工具来追踪二氧化碳是如何在暗反应中一步步变成碳水化合物的。在卡尔文的研究过程中,14C成了主要工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卡尔文在一个装置中放入进行光合作用的小球藻悬浮液,注入普通的二氧化碳,然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长度向装置中注入14C标记的二氧化碳,在每个时间长度结束时,杀死小球藻,使酶反应终止,提取产物进行分析。他通过色谱分析法发现当把光照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时,磷酸甘油酸(C3)占全部放射性的90%,这就证明了磷酸甘油酸(C3)是光合作用中由二氧化碳转化的第一个产物。在5秒钟的光合作用后,卡尔文找到了含有放射性的C3、C5和C6。在实验中,卡尔文发现在光照下C3和C5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但当把灯关掉后,C3的浓度急速升高,同时C5的浓度急速降低。如果在光照下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C5就积累起来,C3就消失。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1.在文中,卡尔文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色谱分析法) 2.被标记的碳元素首先出现在哪一种化合物中?(磷酸甘油酸C3) 3.文中的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问题?(C5是二氧化碳的受体,C3是二氧化碳固定后的产物)【教师活动】复习总结C3植物暗反应特点。介绍C4植物的发现过程。 澳大利亚科学家M.D.Hatch和C.R.Slack在研究玉米、甘蔗等原产热带地区的绿色植物发现,当向这些绿色植物提供14C时,光合作用开始后的1秒内, 90%以上的14C出现在含有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C4)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C4中的14C逐渐减少,而C3中的14C逐渐增多。【学生活动】分析上述材料。 结论:说明在这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CO2中的C原子首先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 【教师活动】介绍C3和C4的概念和常见的种类。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和玉米叶的永久横切片。 课堂讨论:C3植物和C4植物的叶片结构有哪些不同? 【师生互动】结合教材图2-3和图2-4及多媒体课件分析C3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下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省获奖教案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内容。 第4节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并未加以重视。事实上,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为后面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感知基础,也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做好知识铺垫。 因此,“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技能性目标: 尝试分析实验、设计实验。 情感性目标: 1.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们的智慧力量,确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采取“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绍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实验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课堂实验设计,及时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发展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的,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500多次、300多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就能更好地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先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再由对概念的分析引出对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检测。在知识结构上,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呼吸作用》后,紧接着安排《光合作用》,便于学生对生物两个重要作用的对比学习。 三、学情分析 (一)认知水平 由于学生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具体了解如何检测光和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二)心理水平 初二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许多科学现象和事实都想探究,但不知从何下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光和作用的概念。 2、能够说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3、能够根据实验的方法检测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检测和分析,经历科学检测的过程,了解科学检测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渐提高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促进对生活的关注,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检测光合作用所需原料的方法与自主探究检测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方法,逐步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二)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猜想并设计检测光合作用原料与产物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 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自主发现科学事实与规律,并以实验法、谈话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教学。 (二)学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理念原,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七、教学准备 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碘酒、火柴、滴管、漏斗、金鱼藻、水槽。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应用: 1.①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数量。 ②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包括空气中、土壤中的多少、光照的以 及的高低等。 2.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及应用 (1)光照强度 ①曲线分析 A点光照强度为O,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可表示 此时细胞呼吸的强度。 AB段: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CO2释放量 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B点:细胞呼吸释放的C0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照强度只有在B点以上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C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②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前移,C点较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光能;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 ①曲线分析:图l和图2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 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 CO2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图1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的 CO2浓度,即CO2补偿点;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最低浓度。 图1和图2中的B和B'点都表示CO2饱和点。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3)温度 ①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②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 高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4)必需元素供应 ①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 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物渗 透失水而萎蔫。 ②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5)水分 ①影响: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限制CO2进入叶片,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完成P106拓展题】 ②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二)化能合成作用: 1. 概念: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 实例: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供自身利用。 2、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1)自养生物:能将无机环境中的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 进行的生物:如绿色植物。 类型 进行的生物:如硝化细菌。 (2)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的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如: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 【练习】 1. 如图5-13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曝于光下后。根据其吸收CO2量制成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1)金京生执教

20141108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1)金京生执教 教学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与条件 2、了解证实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 3、体会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4、体现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思想 5、深透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原料、产物的实验探究 光合作用科学史的渗透 教学难点: 体现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思想 教学时间:2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在诺贝尔奖的获奖历史中,曾有一个反应被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称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从1915年到现在的100年里,有8位科学家因为在这一反应中突破性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什么反应如此重要,如此博大精深,而让这些科学家痴迷研究呢?师: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什么是光合作用? 生: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板画) 师:植物在阳光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难道植物不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吗?认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举手? 师:大家都认为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为什么我们常说植物生长靠土壤,大地是万物之母?你们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不是(或没有)从土壤中吸收的?生:无土栽培。(学生介绍无土栽培) 师:无土栽培确实证明了植物可以不依靠土壤,获得营养物质。其实不单是现代农业中的无土栽培。在1629年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已经做了相类似的实验。 介绍海尔蒙特实验 分析海尔蒙特实验现象土壤的质量减少了0.057千克,而土壤的质量增加了74.5千克。师:根据海尔蒙特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不是来自于土壤。海尔蒙特实验很好的推翻了植物的营养来自于土壤的观点。 那海尔蒙特得出了什么结论?构成植物体的营养物质全部来自于水。 师:你觉得海尔蒙特的结论对吗?生:不对师:你知道他的研究忽略了什么? 生: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没有考虑空气对植物营养物质合成的影响,认为植物的营养物质全部来源于水是不全面的。 师:能否猜想为什么海尔蒙特会忽略了空气对植物营养物质合成的影响? 师:不是海尔蒙特分析的不仔细,而是那时根本没有发现空气的存在。 师:那空气与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关系?生:有关 师:有没有实验证实空气与植物的生长有关呢? 师:介绍:1771年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实验1:蜡烛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蜡烛燃烧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氧气。植

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 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 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 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生物《第4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第1课时)》教案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熏陶,并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7.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从而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3.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一、导入新课 万物生长靠太阳。光合作用是唯一能够捕获和转化光能的生物学途径。植物是靠什么物质和结构捕获光能的呢? 二、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正常玉米植株(绿色)和白化玉米植株(白色)的图片,玉米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待种子中贮存的养分耗尽就会死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与细胞中的色素有关。 那么,绿叶中究竟有哪些色素呢?引出后面的探究实验。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观看视频: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纸层析法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①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②过程: a.取5 g新鲜绿叶→剪碎置于研钵中。 b.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放入10 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地进行研磨。 ?引导学生思考:研磨时加入的三种试剂有什么作用? 二氧化硅: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主要是叶绿素)。 无水乙醇:溶解并提取色素。 ?引导学生思考:某实验小组得到的色素提取液颜色过浅,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 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 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充分、迅速研磨? 充分研磨:使叶绿体完全破裂,提取较多色素。 迅速研磨:叶绿素不稳定,易被分解。 c.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收集滤液、用棉塞封口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①原理: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 ②过程: a.制备滤纸条:取干燥过的定性滤纸,一端剪去两角,在距此端1厘米出画一条铅笔细线。 b.画滤液细线:要求细、齐、直。干后重复2~3次。 c.分离色素: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防止层析液挥发)。 d.观察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为:

光合作用的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设计 课题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授课人于洋班级高二(9)知识目标(1)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2)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对照实验中如何设置对照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动画和图形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 精神。 (2)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引领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问题,懂得光合 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 情和动力。 边看视频、边思考 联系生活 实际,渗 透科学、技术、社会相关联 的思想,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兴趣。 新课教学: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9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 Flash 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 (1(几组实验的现象是 什么? (2(有无植物的实验 装置起什么作用? (3)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分析,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等)观看动画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创设情景,让学生重走科学探究之路, 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探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