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大学科研概况

中山大学科研概况

中山大学科研概况
中山大学科研概况

中山大学科研概况

中山大学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覆盖面广,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校之一。现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26个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共19个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2年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表明学校学科总体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中山大学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突出,根据国际机构排名,按ESI(基本科学指标)统计,学校有17个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综合指标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3名(截止2015年8月)。

学校科技创新及技术转移重点领域包括: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华南中心;中山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

程实验室;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食品与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超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等等。

部分科研成果项目:

一、电子与信息领域

1.多通道无线音频传输SOC芯片;

2.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平台;

二、化工与新材料领域

3.纺织棉布印花用喷墨墨水;

4.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的催化合成、应用开发及产业

化技术;

三、生物医药领域

5.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系列研究;

四、现代农业领域

6.国家和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

用;

五、资源与环境领域

7.利用大头金蝇生物转化餐厨垃圾的研究;

8.无辅料生活污泥自动控制堆肥成套技术与设备;

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

9.轻量化纯电动公交中巴;

10.晶体硅太阳电池修复技术;

七、海洋技术领域

11.鱼类虹彩病毒疫苗;

12.深水网箱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文科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经费使用指引 各位老师,您们好! 根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的条件,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您获得学校此类计划项目资助(文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仅用于资助聘 请科研助手、发放研究生生活津贴和支持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 动,其中用于研究生经费不低于资助经费的40%。根据聘请科研助手的预算及使用计划,财务处按照规定时间逐月办理,并划拨到指定账户。 2、如有聘请全职科研助手计划,对于2011年新获得资助的老师, 人员聘用与管理需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聘与管理;对于2010年度曾获资助并聘请全职科研助手的,如需继续聘用该助手,可申请续签聘用合同。 请需办理相关手续的老师于2011年1月7日前与人事处联系,提交申请,逾期不予以受理。 (1)若拟聘用B系列人员,请与人事处人事科王冬梅老师(84111795)联系办理相关事宜; (2)若拟聘用合同工,请与人才交流中心李新平老师(84115097)联系办理相关事宜。 3、凡聘请全职科研助手、研究生都要填写《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 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经费使用预算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科研助手资助计划拟聘请助手及资助研究生信息 表》。 4、每月开支请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研究生发放补贴:请按财务处要求上财务处的主页进系统制作有关的表格,加盖单位公章后,连同经费本、预算表到财务 处核算中心办理业务。 (2)科研助手发放工资:由人事处办理聘用入职手续后,按学校B 系列或合同工有关规定管理,学校代缴社保、代发工资。 (备注:学校B系列最低工资标准2615 元/月,其他福利成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 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 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 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

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坪石时期,聘著名学者李达、洪琛、王亚南、陈寅恪、杨东莼等来校任教、讲学。数学家胡金昌、艺术家许幸之、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等亦曾任教于坪石。在江和坪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各学院、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对弄清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矿藏、水土、森林、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并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学科建设简报-中山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学科建设简报 (2016年第1期) 一、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动态 (一)北京大学 2016年1月13日,北京大学召开校务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报学校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自2014年底核准报备以来,学校对过去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进行系统总结,认真梳理北大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明确以“厘清思路、明确目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作为综合改革的基本方针,确立了以教育教学改革、人事体系改革、治理体系改革三大重点项目带动学科布局调整、带动校园环境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等其他方面改革的行动方案。 2015年11月16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双一流”建设方案,北京大学于2015年11月13日下午召开专家座谈会。常务副校长刘伟指出,北大在创建“双一流”的工作中,应处理好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关系,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稳妥推进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清华大学 2016年1月15日,纳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范围的38个院系全部如期完成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取得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标志性阶段成果。校长邱勇表示,国家对这一轮高校综合改革寄予极大期望,只有大学的办学水平取得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一流的师资是世界一流大学最关键要素,清华只有突破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才有可能全面推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 据悉,2013年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

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探索建立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提出了几项主要举措: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科学制定选聘标准,实施教研系列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深化薪酬福利制度改革,引导教师从项目导向转向学术导向;根据学科特点,探索相应的团队建设模式。 (三)浙江大学 2015年12月28日,浙江大学召开一流学科建设启动会,“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正式启动。 “高峰计划”提出,浙大将在2016—2020年重点支持20个学科的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催生重点方向、重点人物、重点成果、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品牌学科。 “高峰计划”是浙江大学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学校“六高强校”战略,提升内涵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希望通过重中之重的支持,建设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为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同时发布启动“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基础计划”的目标是遵循基础学科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骨干基础学科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包括可预期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配套,通过两个五年时间的建设,实现基础学科的全面振兴。 (四)复旦大学 2015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召开《本科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研讨会,该规划涵盖十三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通识教育与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教学实验室建设、荣誉项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在线课程建设等重要内容。力求本科教育未来五年发展在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2015年11月24日,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发展行

关于针对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目计划任务及考_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 目计划任务及考核表 项目类别(在其中一项的序号上画圈) ○1. 青年教师培育项目 2. 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 3. 重大项目培育项目 4. 新兴、交叉学科项目 5. 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培育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手机: 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计划完成时间:2013 年 所在院系:法学院 填表日期:2010年09月01日 (计划) 填表日期:年月日 (年度经费检查) 填表日期:年月日 (年度经费检查) 填表日期:年月日 (结项验收)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处制

填表说明 1.本表所填的中山大学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文科)类型有:青年教师培育项目、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新兴交叉学科培育项目、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培育项目。不同类型项目的结项要求参见《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要求》。 2.本表包括两部分:项目计划任务和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计划任务书在项目立项后填写,年度经费检查在各年度结束后填写,结项完成情况在结项验收时填写。 3.本表是项目申请书的具体化和细化,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申请书和各类项目规定的结项条件,选填预期完成指标。 4.各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批准经费额度,重新填写经费的开支预算。每年拨款要求年底用完,否则学校将视情况减少或停拨下一年度拨款。 5.各项目负责人在填写计划书前,应认真阅读《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各类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要求》,积极配合学校相关的结项工作,认真完成规定的任务。 6.项目负责人签字,院系审核签字,社科处审核签字,本项目执行任务书生效。年度检查时和项目结束后,以此任务书的目标实现情况对项目予以考核。 7.年度检查只检查经费使用情况。 8.结项验收时,项目负责人应向社科处提供表三的相关数据的复印件,以便验证数据准确性。 9.本表一式二份,由项目负责人和社科处各存一份。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 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3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

中山大学景观设计理念

中山大学南校区景观赏析 1.出入口 校园的出入口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指 的不仅是大门建筑,每个学校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独 具特色的入口。这并非由大门的建筑设计决定,而 是由大门前的引导缓冲空间、大门建筑、周围环境、 地面的铺装、植物的配置、以及透视到校园内部的景致所组成。 2.校园中心区 校园中心是一个学校的空间高潮,它常是由师生使用的公 共设施如图书馆、大礼堂、主教学楼、行政事务管理等设 施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中大南校区的建筑分布在中轴线 两侧,形成中轴线的纵深景观。 3.开敞空间体系 开敞空间是体现校园外部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开敞空间并非越大越好,它的宜人性和层次性才最为重要。在建筑物前面的草地开敞空间,营造一种 自然的气息,让建筑物寓于自然之中,灌木的高低错落正 好让建筑若隐若现,以此形成特定的空间特性。 4.植物景观系统 植物在校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在提供建 筑的背景色彩和环境的质感、净化空气、控制水土 流失、遮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景观 中活的元素,植物随季节会发生变化,同时灌木围 合形成的虚空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创造一种交 流的校园氛围,也为诸多学子提供接触自然气息的形式,也形成一条自然景观带。

5.其他 此外,景观小品、纪念性雕塑、水体、路径和台阶、铺砖等在校园景观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不可忽略的是建筑物本身是整个空间的焦点,由建筑物与环境共同形成的景观是整个空间景观的高潮。 (一)景观小品 小品作为校园空间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通常是引导视线的 各种设施,如花坛、灯具、雕塑、花架、座椅等,常出现在如建筑 空间与户外空间的过渡带等处。在此,小品不仅起着点缀作用,同 时也引导和汇聚视线形成焦点。另外,小品类构成的空间景观能很 好地烘托建筑气氛,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往往作为一个空间景观的节点或是一个高潮点,对 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吸引力,从而形成一个聚合的虚空间。纪念 性雕塑不仅具有纪念性,同时可以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底蕴。 (三)水体 水体的应用对于空间景观的柔化作用是显而易见 的,水具有流动性,带有一种活力,使得整个空间景观 变得流动。附加上水体周围的植被和灌木,以及路径, 使得整个景观节点变得完整,融入校园环境中,增加景 观的层次性与丰富。 (四)路径和台阶、铺砖 校园内的路径除提供行走、漫步等功能外,常会 增添如停留、小坐、休息、交谈、观景等其他作用。不 同形状的路径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曲径具有闲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 同类院校排行同地区院校排行 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和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综合测评办法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综合测评办法 第一部分总则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中山大学学生奖励管理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综合测评办法》。 一、本办法的实施是为了体现我院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的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标准客观、结果公正的要 求。 二、本办法的宗旨是鼓励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同时 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作适应性的特长发展。 三、学生每年的综合测评成绩由年度学业平均成绩、德育加分两部分构成。 年度学业平均成绩是当学年内所有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的学业加权平均学分成绩,并最终转化成绩点形式,原则上以教务系统导出数据为准。 1、学业平均成绩计算方法: 学业平均成绩=∑(各科目成绩*该科目学分)/年度总学分 2、综合测评成绩计算方法: 综合测评成绩=学业平均成绩绩点+德育分 注:德育加分累计最多不超过7分,且该部分转化为绩点形式不得超过本人当学年度学业平均成绩绩点的20%。 学业平均成绩计算原则上应包括上一次奖学金评定结束至本次奖学金评定结束期间的所有修读课 程,特殊情况视具体情况调整。(上一学年没有算入原始绩点的科目(如专选课)要计算到本年度的原始绩点中) 四、各年级以专业为单位,先按各位同学年度学业平均成绩高低排定名次,然后按综合测评成绩高低排 定名次,再按奖学金评选要求和规则推荐评定等级。评选年度内转专业的同学在其原来就读的专业参评。 五、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得参加本学年度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 1、本年度学科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及格者; 2、本学年内提供社会公益服务未能达到最低要求的; 3、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者(一、二年级除外); 4、受到党、政、团通报批评(含院、系级)及纪律处分者; 5、无故不参加义务劳动者或因私事请假超过半数劳动日者; 6、上课出勤率低于80%者; 7、一经发现成绩、加分造假者,取消其参评资格; 8、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所得体测成绩不达标。 六、成绩保护规定: 1、加分前具备三等资格的,加分后最多只能拿二等奖学金,加分前没有参评资格的,加分后最多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谈大学校史研究国际化——以中山大学为例 地球科学系1130506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国际化,高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紧密,如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等。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决策层不断提出正确的深化改革方针,才能在机遇与挑战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更好发挥校史研究的“资政”、服务现实的功能,我国大学校史的研究也必将走向国际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校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始于戊戌变法,迄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但是从我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之日起,大学就肩负起了“为民族振兴尽责”的历史使命,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在此一百多年间,大学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神财富,埋藏在定格的岁月——校史之中。所以,研究校史具有重大意义。 校史首先真实的反映了一所学校发展轨迹。通过对研究校史的研究,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为解决当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在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的功能; 其次,对校史的研究,能够挖掘其中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激励师生发扬先辈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我们进行荣校爱国教育的宣传,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厚重,达到“荣校、育人”的目的。 再者,研究校史有利于促使师生校友建立感情纽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服务学校建设。校史是是对广大师生校友进行爱国荣校教育最现实、最生动、最亲切、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广大校友是学校发展最可信赖和依赖的力量,是学校长期办学积累的宝贵财富,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对于学校的长远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校友尤其是海外校友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形成母校关心校友、校友回馈母校的良性互动,更加离不开相应的校史研究工作。 然而,校史研究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必要的彰显, 作用仍有待提升。一方面,若从1988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的成立算起, 校史研究至今不过二十余年, “至少尚未见到较有定评的、有影响的校史著作”。这就表明, 校史研究的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校史研究与展示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校史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校史研究的成果还没有更多的转化为贴近学校师生主体的具体形式展示出来,仍只作为一个学校的对外宣传工具,没有形成影响力,与国际一流名校相比,显得落伍了。 那么,如何使校史研究与时俱进,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校史研究放到国际的高度上,与国际接轨,即校史研究国际化。 首先校史研究国际化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潜在格局内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事物涌入中国,特别是在大学校园,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专业设置不断更新,教育的动态变化直接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各项建设再也无法脱离全球化的大背景,高校本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宗旨,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融入全球化背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创办之初筹办国立广东

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实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和体验创造、研究的过程,培养其创新和实践的思维及能力。 第三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贯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择优立项。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四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对象是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并且在学术研究方面或创新创业实践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 第五条立项资助的研究项目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立论依据充分,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和实施路线可行。申报项目应在1年内取得预期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结题工作(包括经费结题)。未结题项目的学生不能申报新项目。 第六条立项资助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

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七条项目申请人为学生本人或团队,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主,导师负责在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指导。 第八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原则上每学期申报1次,每次申请由学校发出通知之日起开始受理。 第三章项目评审 第九条申请人或团队按要求认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提交导师和学生所在学院审核。 第十条导师和学院应对申请项目内容的真实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经费核算、能否为项目实施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时间等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第十一条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立项。 第四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二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和管理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组织、立项和结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直接负责,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申报组织、立项和结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委托创业学院负责组织开展。 第十三条项目立项后,应由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提交项目执行的任务书,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按计划完成研究工作。 第十四条受资助项目应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受资助项目应建立研究进展记录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组或全校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讨会,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受资助项目应依照计划提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 第十五条受资助项目实行滚动式管理,项目组成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受资助项目如因实际困难或选题有所改动等原因不能按期完成者,经学校同意后可适当延期或调整计划项目内容,但延期不得超过半年。研究

中山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4089450.html,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公共交通改善规划研究作者:王石城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14期 1.引言 为贯彻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部署,推动深圳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在深圳合作新建校区,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用地面积321.15公顷,校园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医、工、理、文”四大学科群办学体系。深圳市政府计划五年投入约300亿元,用于中大深圳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设备投入。校区计划容纳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包括本科生1.2万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8000人。此外,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未来将有教职员工3000人左右在深圳工作。 本文重点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为例,基于现状与规划条件,结合校区自身交通需求特征,提出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体系配套规划策略与措施,为解决高校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2.大学交通出行特征分析 大学校区交通出行大致可分为开学期、教学期、放假期(放假前夕与放假阶段)、大型活动期等四个阶段,其中“教学期”占据全年约75%时间。结合相关研究、论文及国内多所高校公布数据调研与现状调查,校区不同时期交通出行特征具体如下: (1)出行时间特征: ◇“教学期”:占据全年约75%的时间,全日出行时间相对其他时期而言相对集中,校园内部出行高峰时段一般为9:00~10:00、11:30~12:30、14:30~16:30以及17:30~18:30。“教学期”校外出行客流高峰为周六、周日,占据整周校外客流量的60%~80%,高峰时段一般为9:00~11:00、14:00~16:00,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错开。“教学期”在工作日的出行高峰时段则基本与城市高峰时段重合。 ◇“放假階段”:占全年约25%时间,由于时间安排相对自由,该时期的高峰出行期、全日出行时间分布均较为分散。 ◇“开学期”:大部分出行集中在3天之内,在白天及下午均会出现高峰,高峰时段一般为8:30~11:30、14:00~16:00,且早高峰出行量一般大于晚高峰出行量。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的科研活动 中山大学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教学、科研基础好,人材多,力量强,近几年来在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是中山大学所属的科学研究管理机构之一,它的成立经教育部批准,接受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的财政资助。“基金会”是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倡议成立的,并担任“基金会”董事会主席。“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中心”在目前阶段是学术研究的管理机构,它审核中山大学的研究项目申请和接受基金会资助。现在它资助的学科暂定为理论物理、数学、人类学和古文字学。随着基金会拨款的增加,将逐步资助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的申请项目。研究项目的资助经费包括研究资料费、召开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出版学术著作、研究人员薪金津贴等费用。“中心”设有秘书协助主任进行日常工作。“中心”将由基金会资助建立电脑管理系统,出版研究简讯,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交流活动。 基本粒子理论研究中山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1978年成立基 本子粒子理论研究室)1957年以来,对基本子弱相互作用、解析性和对称性等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1974年开始,主要进行关于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工作。该室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合作,对规范经典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关

于非阿贝尔规范群对偶荷(磁单极)问题》、《非阿贝尔规范群中的磁单极(Ⅱ)》《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类粒子解》、《关于非阿贝尔规范群的对偶负荷问题》等一系列学术论文。这些工作研究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总体拓扑性质,系统地导出一定类型的磁单极解,并导出类粒子解存在的特定条件,阐明了由位形空间到规范群内部空间的映射和磁单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工作和国外同类工作大体在同时进行,所用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对粒子相互作用基本理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这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李华钟、郭硕鸿获广东省高等教育局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主要参加者: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所)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引力物理研究室人类对引力的认识经历了以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为标志的两个阶段。目前,人们致力于新理论的建立和新的更精确的实验检测。引力波探测是中心的一环。中山大学的引力波探测研究始于1973年,1978年成立引力物理研究室。1983年列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研究机构。开始以陈嘉言副教授为首,主要从事韦伯(WEBER)型引力波探测器的建立工作。1976年至1981年,“引力理论和引力波探测研究”列为国家科委科技重点项目。1981年,第一台两吨室温引力波探测天线初步造成。1982年4月,陈嘉言在研究工作中殉职(注),卢文、胡思科继续主持此项研究,经过改进,完善了天线检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转,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低温引力波天线进行符合探测。同时,新的一代低温天线正在建立中。

(整理)中山大学经济学社简介.

中山大学经济学社简介 (在经济学社指南里面精简) 学社宗旨:“今之学者为人”。 学社信条:知识与财富并进。 学社历史大事记 1983年组建中山大学经济学社 1986年正式在中大团委注册 1989年创办模拟股市 1997年创办模拟股票期货 1998年创办模拟公司 2002年经济学社(珠海校区)成立 …… …… 中山大学经济学社制度 中山大学经济学社创办至今已有十六年历史,是在校注册的全校性独立社团。学社成立至今一直秉承“今之学者为人”的宗旨,努力营造中大校园里的学术气氛,致力于普及经济知识,为广大社员创建一个知识交流、理论研究、实践构想的平台。 在2003年,学社重新修订了《中山大学经济学社制度》(下简称《制度》),制度修订后更明确了学社的任务与社员权利、义务,是学社发展的总纲领。学社的负责人、干事与社员有义务贯彻《制度》

的精神,履行制度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山大学经济学社(下简称学社)是在校独立注册的全校性社团,原则上不隶属于除中山大学团委以外的任何组织和社团。学社指导方为中山 大学岭南学院团委。 第二条学社发展理念:知识与财富并进。 发展目标:致力发展成为在中大乃至华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类 社团。 学社活动的目的是普及经济学知识,推动经济学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 的对经济学的认识,为社员构筑一个知识交流、理论研究、实践构想的 平台。 第三条学社发展方针: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倡导务实进取的学风,在活动 中取得发展、在实践中扩大影响。 第四条学社管理理念:要前进,创新是前脚,团结是后脚,后脚支撑前脚迈进; 积极创造、务实进取。 第五条学社管理机构产生采取选举制,运作采取问责制,学社的负责人包括正副社长、各部长,均由干事、社员选举产生,受全体社员监督、对全体 社员负责。具体产生及罢免机制参看第三章《经济学社部门职能及职责》中有关规定。 第六条学会秉承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保障每一个履行义务的干事及会员权利和权益的实现。会员间一律平等。 第七条学社的公共财产为全体会员的集体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方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测绘工程方向)本科教育应坚持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基础知识(计算机、GIS、测绘)的学习,培养地图制图、测绘工程技术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本科学生应该在牢固掌握数理基础和外语基础上,系统的学习测绘系列课程、GNSS卫星定位、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和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要对GIS、环境科学、城市学、交通工程等相近学科有所了解。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是对国内外常用仪器操作与应用的熟悉与运用,接受测绘工程技能和应用方法的训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以及应用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交通、土地管理、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具有地理学、测绘学、土地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综合背景,兼有理工结合的复合性专业特色。学生主要学习GNSS卫星定位、GIS、测绘技术、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与开发的系统技能及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测绘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测绘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测绘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授予学位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与课内总学时 课程类别学分数所占比例备注 公共必修课43 27.22% 学校安排 公共选修课20 12.66% 学校安排 院公共必修课14 8.86% 学院安排 系公共必修课52 32.91% 学院安排 专业必修课10 6.33% 学院安排 专业选修课21 13.29% 开设47个学分课程,至 少选21学分课 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 158 (66) 实践教学学分=课程学 分×25%+毕业实习与毕 业论文学分 课内总学时共2880学时,其中必修课2034学时,选修课846学时;实践教学27周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doc

中山大学文件 中大办〔2010〕2号 关于印发《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校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高效的使用与管理,经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领导小组批准,现将《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试行办法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教育科研办法通知 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2010年1月27日印发 责任校对:郑湘峙 —1—

附件: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实施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特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73号)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我校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科学、高效的使用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本科研业务费主要支持我校中青年教师在前沿科学、交叉学科、社会公益等领域开展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对参与国家竞争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和基地以及学校规划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培育。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实施,力争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培育新兴和交叉学科,形成若干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高层次科研基地,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提升我校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2—

第二章资助范围 第三条根据教育部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坚持:(1)立足全校未来的科研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统一管理;(2)采用自由申请、院系(学院、医院、直属系)推荐和学校组织相结合的申报形式;(3)坚持支持青年教师、支持重点科研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4)注重支持项目与资助工作绩效相结合,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学校科研特色的培育;(5)坚持自由选题、重点支持与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相结合;(6)遵循“自主选题、公开透明、择优支持”的立项原则。 第四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支持: (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 1. 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资助40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有一定科研素质和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2. 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资助45岁以下、拥有博士学位、科研工作较突出且2—3年内有可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或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青年教师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资助培育文科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文科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二)重要科研方向(重大课题)科研助手资助计划 主要资助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负责人配备科研助手、发放研究生的生活补贴和支持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项目及课题、863 —3—

中山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保证科研经费有效使用,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政策法规,结合《中山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中大财务〔2012〕26号)、《中山大学文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大社科〔2010〕9号)与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科研经费包括以学校名义取得的各类科技经费(含理、工、医科)和文科科研经费。按经费来源渠道,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和其他科研专项经费。 (一)纵向科研经费包括计划科技经费(理、工、医科)和规划项目科研 经费(文科)。计划科技经费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批准立项并拨款的科研经费; 规划项目科研经费是指规划部门立项项目和有财政拨款通知的政府项目经费。 (二)横向科研经费包括委托科技经费(理、工、医科)和非规划项目科 研经费(文科)。委托科技经费是指以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 术服务等科研合同方式取得的,由国(境)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出资投入 的科研项目经费;文科非规划项目科研经费是指除规划项目以外的其他文科项目 经费。 (三)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是指学校与国(境)外政府、学术机构等 非政府组织间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取得的项目经费。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 有协议按协议执行,无协议参照横向科研经费执行。 (四)其他科研专项经费,指学校科研基金、学院创收收入资助、社会捐 赠等资金资助的科技经费和其他未归入本条(一)和(二)(三)的各类科研项 目经费。 如项目无明确管理规定或特殊约定,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参照纵向 科研经费管理,其他项目经费参照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第三条学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拨入学校基本存款账户或指定专用存款账户,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立项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截留、挪用。 第四条学校财务与国资管理处(以下简称“财务部门”),科研院、医科处、社科处(以下简称“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学校设立科研经费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