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布者:学科专家发布时间:2013-07-23

独立思考,是使愚者成为智者的钥匙,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

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最终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经过自

己的一番思考。在学习上独立思考,其实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消化。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

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二、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活动。对学生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活动,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只要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就说明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东西,这是十分可贵的。

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

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经过五、六分钟的独立思考,试算练习,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

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提供“开放型”的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

相吻合,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探索的,教师决不

替代,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只有经过这样长期地努力,才能使孩子们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心得体会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心得体会 一个孩子越往上学,越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到时候就自然具备的,需要家长从小引导,锻炼孩子独立判断、独立做事的能力。 1、学习棋牌类的东西。现在很多孩子学国象、围棋等,棋类东西锻炼思维,毕竟下棋需要自己下,别人帮不上忙,棋子走哪儿,必须要自己判断,自己做决策,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但有些家长没时间接送孩子去学棋,而且学棋,毕竟是时间长、花费大的事情。其实,孩子在家打扑克,一样起到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出牌也必须自己做决断,作用是一样的,而且玩扑克更练习孩子的计算能力。我孩子在上小学前,口算多位数加减法、含负数的,已经非常熟练了,主要是靠玩扑克拱猪给大家算账练出来的。现在,淘宝网上有一种分数扑克的,由55张分母从2-11的真分数组成,如1/ 2、1/ 3、、、、10/11。通过玩比大小、金钩钓鱼等,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当然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也不断加强了。 2、放手让孩子去做。生活中皆是各种能力和行为判断的训练场。比如生活中给孩子一定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去超市,买水,孩子自己就会去比较,哪个优惠,哪个打折,包装大小,自己折算,看哪种合适。比较、思考、判断,只要自己亲自去做事,就能遇到,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抉择的时候,家长帮助分析利弊,最终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从小事做起,点滴培养,孩子在大事时才知道怎样去思考,怎样自己做决定。 3、把孩子玩电子垃圾游戏的兴趣引导到思考学习的轨道中来。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平板、电子产品泛滥,孩子有时间就玩手机、电脑游戏,影响视力,浪费时间。这些东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完全隔离、阻断是不可能的。对孩子来说,学习儿童程序设计可能对孩子帮助最大。因为儿童程序设计主要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知识应用。孩子在应用过程中既能得到游戏的快乐,也能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在中、小学阶段blockly和scratch都是孩子学习的不错的编程软件。学儿童程序设计,好处是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编出来,想不动脑子都不行。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应当融入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应当是渐进的,应当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提高的。当然,有时候孩子理解、进展快慢不同,这时家长的心态最重要。一直平和心态地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最终会有好结果的。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6263436.html,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作者:刘波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3期 【提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去学会如何生存、学习以及为人处世。鉴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小学教育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流传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文化结晶,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文化传播属性,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能够让他们充分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从而立志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和为中、崇德利用、天人和谐的基本思想;二是重视人的修为,轻视对客观事物探索的价值取向;三是重视家族、血源的家庭伦理本位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小学的教育目标更为清晰,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去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会产生正面且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通常对于与其兴趣爱好相投、新颖具有趣味性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好奇,而对于过于抽象的概念则不敢兴趣。所以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我们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侧重内容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进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譬如,许多小学会要求学生学习《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去告诫小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更有许多对人行为的规范,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去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学》《孟子》《中庸》等“四书五经”,并不可直接班上小学的教学课堂,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能够理解这些著作的水平,所以需要基于兴趣激发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等到合适年龄在添加这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而基于小学生特点,可将其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格言等进行摘抄,让学生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初步感知。

大多数人也许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多数人也许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 2007-07-04 17:35:58 记得上高中和读大学的时候,走进图书馆或是某家书店,总会碰见一些精华的内容,其实浏览全文,想要的资料却只有个别章节,往往也因囊中羞涩无法买走整套书籍,只好每次都带上笔和纸,每到抄得腰酸背痛手抽筋的时候就开始默背,然后回去滕下来。但是很多时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会有遗漏而无法收集,一些重要的资料失之交臂,让人很是心又不甘。朋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经历。最近汉王推出了一款90克的笔式复印机,随手放入口袋中,无论什么场合看到心仪的资料只需轻松一刷,比复印还快。只要有需求的地方,看来一定有供给的市场(这句话是当年男生寝室夜谈的经典,大冬天的,很多大娘抱着小孩变着法儿地守候在校门外的某些角落,秘密兜售“欧美大片”),而且创新永不停息。 大多数人也许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了家庭的一些原因,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在培养我们对事物怀疑思考的能力比较薄弱。我在小学三年级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蜻蜓”二字听写错误而被老师在家庭作业中附加罚抄200遍,委屈不服是不管用的,我们习惯屈服于权威。孩子们很少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对权威提出质疑,哪怕是委婉的质疑,因为担心权威会更加冷眼自己,担心朋友们嘲笑自己。但是最后效果如何呢,反正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把“蜻蜓”二字写错了。 西方人求异,东方人求同。一个中国小朋友和一个美国小朋友同时画太阳,前者画了一个圆,染成了红色,后者画了一个三角形,涂成了绿色。结果在西方人的评分理念下,绿色的三角形反倒得了高分,给予了对求异创新的鼓励。 前些日子,在新东方新南路教学区旁的德克士吃冰激凌,一位妈妈给自己的女儿买了一杯可乐,女孩很奇怪,好像在琢磨怎样既不打开盖子又不用吸管就能痛饮可乐,尽管我们通常认为不会有别的方法可以喝到这饮料了。这位妈妈生气了,便开始催促。我在想,如果她是我的女儿,肯定会给足她20分钟“仔细研究”,尽管我也认为不会有别的方法可以喝到这饮料了。但如果她把杯子从中折断呢,也能算喝到一点吧,尽管方法笨得已经另人发指了。我们终究是缺少鼓励创新的习惯。 如果将来我们有了自己的儿女,走到某地,孩子饶有兴趣地问到:“爸爸,为什么苹果从上往下掉,而不朝上飞呢?“妈妈,为什么母鸡能孵蛋,我也要去试看看……”我们当中有多少会一巴掌下去,又有多少鼓励他们坚持思考,去怀疑,去钻研?我们知道,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敢于孵蛋也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说中国话的人有获诺贝尔奖的,但几乎都是美籍华人,像丁肇中、杨振宁,在真正务实,鼓励求异创新的氛围里,在没有涉及商业化的研究型大学校园里,他们成了美籍华人的骄傲。82岁的杨老,娶了一个28岁的女子,这也许在挑战我们的传统,不习惯求异创新的传统。我们很关心是什么,很少怀疑,也很少思考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有个故事,5只猴子被关进一个铁笼,顶上挂一串香蕉。猴子见状便上前撕抢。试验员每次趁机倒水烫猴子,一抓就烫,再抓再烫,直至条件反射不敢再碰那串香蕉。然后换了一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0281《教学论》

0281《教学论》

1、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叫做( B )。 A. 接受式教学 B. 发现式教学 C. 对话式教学 D. 问题式教学 2、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叫做( A )。A. 形成性目标 B. 表现性目标 C. 预设性目标 D. 结果性目标 3、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叫做( B )。 A. 道尔顿制 B. 导生制 C. 导师制 D. 文纳特卡制 4、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这种评价称为( D )。 A. 形成性评价 B. 客观性评价 C. 主观性评价 D. 表现性评价 5、学生把自己有代表

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这种评价叫做( D )。 A. 封闭性评价 B. 客观性评价 C. 目标性评价 D. 档案袋评价 6、通过典型事例和教材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促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叫做( A )。 A. 范例教学 B. 对话教学 C. 协商教学 D. 分组教学 7、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叫做( C )。 A. 主题教育 B. 合作教研 C. 教学过程 D. 探究过程 8、那些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共同学习内容,它被置于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课程叫做( C )。 A. 外围课程 B. 校本课程 C. 核心课程 D. 地方课程 9、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能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自己讲了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样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何时因独立思考问题的兴奋而累,而不是因为纯粹的记忆而累。在我的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或是我总结问题答案,或是我说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教学只能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自我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增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表扬独立思考较好的同学。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就能使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采取个案教学;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

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就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其实质就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与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就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就是知识宝库,就是活的教科书,就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与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与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确定多种课程,分科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明了、联合、系统与方法等四个阶段,使教学的进程公式化。这里说的明了,就是指明确地向学生讲述新教材;联合,就是指通过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就是指学生在新旧观念的基础上寻找结论,定义与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的方法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原则方面,重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与量力性等原则,力图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只求呆读死记,忽视智能发展。 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班级上课为唯一形式,忽视小组学习,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与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才能。 2、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主要观点:

论析初中数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docx

论析初中数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对独立思考能力的理解。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我根据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现代教学论》和《教学论思辨》的观点得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座谈以及分析和判断,发现独立思考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越好,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采用的方法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采取“放”的策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策略,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不是很好的学生应采用“诱”的策略,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着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专研,学有成就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无理数

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03:独立思考能力——孩子的主见比智力更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能力03:独立思考能力——孩子的主见比智力更重要独立思考能力是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就必须给孩子独立做决定、自己做事的权利。 【亲子现场】 案例1: 王卓和王亚是姐妹俩,她们经常在一起做功课。王亚的数学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做数学作业做到很晚,姐姐王卓想帮助她,可是王亚始终不愿意。很多时候,王卓已经上床睡觉了,王亚还伏在桌子上做作业。 有一天,王卓睡醒一觉,发现王亚还在写作业,她问王亚在做什么?王亚说有道数学题算不出来,王卓让王亚把题目拿给她看,说她可以帮她解决,可是王亚拒绝了,说:“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王卓起床,将那道题的答案写完放在桌子上,自己又去睡觉了。但是王亚没有看答案,而是自己认真思考。当她困倦了的时候,就起身走走,然后继续坐在桌子前做题。 第二天,王亚的数学作业得了“优”。王卓知道,这是妹妹独立思考的结果。 案例2: 明明今年上一年级了,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妈妈对明明呵护备至,家里什么事情都不让明明做,明明有不同的意愿也常常得不到妈妈的支持,久而久之,他只知道听从于妈妈的指挥,一旦有难以决定或解决的问题,都会向妈妈“求救”。 如果妈妈多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明明缺乏主见、不会思考的缺点就会克服。可是妈妈却将孩子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赖。 这天晚上8点多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妈妈着急地出去找孩子,当走到学校门口时,看到明明正站在那里,但是学校里面已经漆黑一片。经过询问才知道,明明的几个同学让他在这里等着,说去为明明买吃的了,他就乖乖地在那里等他们。 妈妈立即意识到,孩子是被别人捉弄了。她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后要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专家剖析】 孩子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考能力上。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严谨科学、思路清晰,得出的结论会证据充足、符合逻辑。 一个孩子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能说明他有创造的潜能,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博诺将智力和思考的关系,比喻成汽车同驾驶司机技术的关系。司机可能有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是学会,其实质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和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效劳。

语文版本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1.4《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案 语文版必修4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明了作者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科学、客观地思考文章中涉及到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清演讲思路,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理解爱因斯坦有关教育问题的观点。 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防止学生陷入片面狭隘地否定现行教育的误区,实现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育改革的趋势,了解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为学习课文积累材料。 二、布置学生准备课后思考题: 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全世界奥赛中频频获金奖银奖。在一长串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有好几位华裔科学家的名字,然而真正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却至今没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936年“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过一次演讲,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诸如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等问题都有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二、介绍爱因斯坦

大家一定知道“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当那个小孩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是世上最难看的时候,他拿出了自己做的前两只小板凳,说交作业的那一只不是最差的,第一只应当是最差的。那个小孩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父亲是一家小电气工厂的主人。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幼时的爱因斯坦,没有丝毫天才的迹象。直到四五岁,还没有学会说话。上学以后,他的成绩很一般,老师说,“这个孩子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大的出息。”爱因斯坦考大学也不顺利,第一次没有录取,第二年才考取。在大学里,他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在学校中,爱因斯坦一直是一只被老师瞧不起的丑小鸭。然而,就是这只丑小鸭,却成了物理学的大师,成为物理学革命的领袖人物。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公布了20世纪的“世纪人物”,第一名是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第二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位是印度的圣雄甘地。2001年,西方某个学术组织调查人们心目中近1000年中的100位伟大人物,结果,爱因斯坦又名列榜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的创立者。26岁那年,他做出了震惊世界的三项伟大发现。他的科学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他反对纳粹的专制统治,反对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重大影响。他是20世纪中最有影响的伟大人物之一。 三、熟悉课文 1.学生熟悉课文。(读书方式可以多样选择,关键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找出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大致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演讲的开场白:说明自己演讲的内容及初衷。 第二部分(4—18),演讲的主体: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指导思想、途径方法。 第一层(4—7),学校教育的理想及实现的方法。 第二层(8—15),推动学生实际行动的三种动力。 第三层(16、17),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次要的。 第四层(18),总结学校教育的理想。 第三部分(19),演讲的结尾:重申演讲是个人看法。 2.重点阅读演讲词的第4—18段。(此时让学生带着更细致的问题去阅读文章,课堂上可以灵活处置,学生程度好些的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阅读后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或者教师出示演讲的提纲性问题,以便学生阅读,整理信息) 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讨论后归纳出作者对哪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问题: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1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简阳市实验小学都敏 在小学课堂中,我时常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众的思维定势,当老师提出一个略有难度的问题时,学生们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到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等着听他们回答,不愿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标新立异,久而久之,这些孩子课堂上基本不举手不发言,只充当听客,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无可挽回地萎缩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数学课程要重新认识并着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学会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众多国家课程目标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前提和核心。 从教学全过程的发展情况看,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进程一般有五个阶段:1、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2、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3、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4、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的学习阶段; 5、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 段。在正常的情况下,小学学生具有了自己阅读所学教材的能力,大略明白所要学的内容,但是并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同时,他们还没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教学过程发展到高段阶段,就进入了以学生相对独立学习为主的阶段。 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关键。 一、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过 程通常是由于需要处理某种困难,需要理解某种事物,以及需要解决某种问题而开始的,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就必须在他们面前提出问题,激起他们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才能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进 而获得发展 1 .给予时间与空间,善于思考,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 华志远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至理名言至今对后人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也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及四大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外,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爱因斯坦语).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 2.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3.1 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采用的方针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用“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中差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了“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3 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

如何塑造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回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塑造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夏骏老师我们掌声欢迎!夏老师您好我们刚才第一部分的时候,让现场的观众跟我们网上的观众充分的讨论一下什么叫做独立思考以及理性批判,在做这期节目直播的时候我们做预告页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被顶的最高,这位朋友叫做“小芭蕉”说,这个时代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变化太快,信息太杂,人情世故,大学也在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对于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却捉襟见肘,我们该如何寻求一种途径和渠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教育”,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而理性批判,对于我们而言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呢? 嘉宾:我觉得独立思考不被教育的第一步,可能我们要有一个被教育的过程。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背后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这个力量是什么?这个力量是你的知识结构和你的知识面,生命是一个人生的经历。所以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认为特别不容易,因为潮流很汹涌,实际上就是说你们很早就需要面对一个自己的很多选择和判断,而且这些选择和判断非常的严酷,时间一过以后可能这个判断一旦走神以后,可能就失去了人生的战略性机会。所以这种紧迫感、危机感,这种感觉比我们这代人还要严酷。 所以我是认为,就是从我们上大学时候开始,我们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可能不那么完整,但是要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基础。上学的时候我个人有这样一个经历,我们那个时代因为中学我们基本荒废了,我们这代人被称为“文化沙漠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小学开始就是红宝书,游行文化大革命,到了上中学的时候粉碎四人帮。基本上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全部是文化革命的过程,没有文化的过程。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 上传: 赵家忠更新时间:2012-5-27 21:42:15 论文摘要: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是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采用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sts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成因对策 一、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没有空间和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幼儿园小朋友,这个圆是什么?结果在两分

钟内,小朋友说出了22个不同答案。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教师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经过多年的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教师总是不停在告诉他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接受答案,不习惯于自己经过独立思考来获得答案,更不习惯于通过思考来研究答案。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了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养成了只听不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学生就如念经的小和尚,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念经,念地是什么经,有什么作用,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和尚念经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慢慢地退化了。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点燃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既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所学知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都匀十一小吴堃 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形成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

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再为得星多的孩子发些小奖品。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如学习《兰兰过桥》一课时,有学生问:“到哪儿能看到这些桥呢?”这完全出自学生学懂课文后对各种新型桥的向往,是真情的流露。这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告诉孩子,这些新型桥有的已经在投入使用了,有的还在研究当中,如:潜水桥。在我国许多城市有海洋公园和海底隧道,这两种建筑合二为一,就是文中提到的潜水桥,不过,因为造这么长的海洋公园花费太大,所以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会有机会见到这种桥的。又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我就鼓励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让他们自己理解: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作用,如果装在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