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

教育,向来就是教书育人为主,教材书籍会因不同时代、场合而有所变化,教育的方法更会因时因人而异。但归根结蒂,教育始终以人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关健所在。本文就以教育对象为基础探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作相应的分析、求证。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理念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以人为主,首先就要分析考虑人——作为社会性多级动物——的基本属性及需求。我们经常提到的人性本善、人的理性情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生而为社会所“包围”,在社会中一步步成长并成熟,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个人教育与受教育的历史:婴儿时的家庭教育,孩提时的幼儿教育,童年时的小学教育,少年时的中学教育,青年时的高等教育;成家立业后的再学习、再深造;再往后的自主学习、教育孩子,或在某一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教育都在努力实现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教育对象了。比如小时候要教育人怎样做人;长大后要教育人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美德和行为习惯;成人后要教给人谋生手段,教育人认同遵守社会秩序并融入社会之中,人的基本需要在教育中一步步得到满足。

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老师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是眼下急需的,哪些是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向老师说出成长的烦恼,获得老师的谅解、认同,最终解决生活中学习上的困惑和难题。

将人的需求看成一个集体就是社会需求,现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同,出现细分的行业学习,交叉边缘的学科适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升到理念层次,这就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更广博、更精深的知识,需要他们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强化现有的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其它类的理论有所涉及(常识性的甚至是较为深奥的),只有这样,我们在遇到新问题新难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比如现在社会上缺乏高级计算机人才,缺高层次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缺口,不是在高校开设新专业、在社会开办培训进修班就可以弥补得了的,换句话说,一切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放长眼光,了解掌握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孩子身上抓起,这样不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吗?”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需求,到社会需要,再具体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都要求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如何做呢?

中学教授基本的常识,高校教授专业知识,而我们——面对一群孩子——应该教授什么呢?

六、七岁的小孩走进小学,首先学习拼音拼写,学习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都是孩子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交流的基本手段,一年又一年,儿童一级、一级往上跳,学习写字组词造句作文,学习基本运算,学习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以及思想品德等知识,高年级的又有英语和计算机课程,要让这最基本的常识和交流手段在孩子脑中生根,老师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深重内外之分,因此教育的方法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说。就正式的教学来说,有些东西孩

穿堂入室过林风子必须掌握,孩子不能因为不喜欢语文课就拒绝学习汉语,也不能因为讨厌数字、符号就不学算术。就非正式教学来说,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老师就应培养发掘孩子这方面的特长。

有时课堂上枯燥沉闷,作为老师也要照顾孩子的情绪,这是,老师可以换种方法将讲与学继续下去,比如将单向的讲授变成双向的交流,让孩子积极发言,与孩子们讨论某一件小事,或者做一些智力游戏,这样不仅老师有了继续讲课的兴头,而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整个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教学的质量也有了大的提高。

在课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游戏,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参观历史、人文景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名“四有新人”。

因此,教育作为一种互动的交流方式,需要双方的投入。

作为受教育的学生,应该准备一下“明天的课程”。近的来讲,第二天老师要讲哪一课,学生应熟悉课文,提前做几道练习,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在理解上就能做到先入为主,长远一点,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加强哪一方面的学习,自己在心里有个计划,例如学习安排、读书计划,这样可以避免无谓浪费时间、精力和物力,使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的有意义。

而老师的要求应该更高些。俗话说,要想给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学生的问题可能稀奇古怪,也可能会超出书本范围,老师在面对一系列的提问时,自己尽量给予正确、全面的解释回答。做到这一关,就要求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对周围、对社会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做人的一些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捕鱼才是关键,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时才不会不知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解决。培养了独立性,塑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不会一直是学生,而老师也不用每时每刻教学生怎么做。

知识是可以累积的,不会像苹果一样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尤其是大众在普及性教育,老师有一个苹果,但通过教授,每个学生都可以收获一个苹果。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的苹果都是一样大一样好吃,但至少:学生得到的这个苹果不是腐烂的,而是新鲜的;不是酸涩难以下咽的,而是可口能吃的。有的学生的需要不是苹果,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法让其得到梨、得到桃子。总之,我们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时,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相似相近的内容,而且应有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而这个性化就是一个人的需求,这个基本内容则是社会需求(广泛意义上的)。

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在推行普及化教育的同时尊重个性,个别辅导也是不可能缺少的。如家访,就是老师主动了解学生的一个过程;如提问、发言、参加活动,就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几种手段。倡导人本教育,满足个性需求,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教师,既要了解天下大事、熟悉周围环境,又要通晓行内行外、洞察学生心理世界。我们希望学生具备流水线上汽车的基本性能,又希望教出来的学生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毕竟,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就是那一个个新颖独到的见解、主张、理论和方法。

2

素质教育与西方的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与西方人本化教育之我见 阿左旗八中王素文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化教育人格潜能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家庭、学校、国家也更加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国务院发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提出了基础教育的明确要求。 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职责,它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要求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素质教育和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西方的人本化教育思想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人、人格、个性、人的本性、人的潜能和价值等,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实际

上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现象学的方法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西方教育领域之中,从而使西方人本化教育思想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 西方人本化教育集中体现了人本化教育思想,突出的表现在: 一、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他们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巨大的潜能,怎样发现并开发它们,是未来教育面临的伟大挑战,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 二、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用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并反复强调“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人的潜能的过程”。 三、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速率并要生活化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主张让学生感受直接经验,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现结果”。 四、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自由地选择和接受挑战,自发的参加学习活动。(并提出几种教育方法,如:“审美体验法”、“自我激励法”、“情意沟通法”、“协同帮助法”、“自由学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渗透到学习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中去。 五、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能通过鼓励,关怀提供选择机会等来表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需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2830356.html, 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理念的运用 作者:杨万满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各个学校都在寻找新的既符合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又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管理体系。初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接受和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在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进行管理,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重要意义入手,对实施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顺利开展工作。 【关键词】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 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全面落实人本化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始终将人本化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教育管理中,人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第二,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强制性管理;第三,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初中学生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落实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变革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人本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深入将会打破这一局面,其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新型人才,同时对学校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健全具有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形成对立的局面,学生相对被动,在初中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将会改变这一状况,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与此同时,在初中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二、初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教育管理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管理理念、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现如今的初中教育管理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传统

推行人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

推行人本教育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校本,开放办学;德智并举,全面发展;多元施教,强化人本;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办学方向,推行人本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几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关怀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下面就把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罗列如下,愿与各位同行共同分享,并恳请热衷于课改的教育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我校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8年9月在全校实施了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首先,在班级内根据各学科的成绩和男女生比例把学生分成6各小组,每组学生中又按各科成绩不同分别分等排号,每组分A、B、C三类,每类二至三人不等,每名学生每科的序号不同,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每组中都有各学科的科代表和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团干部。除管理本组日常工作外,还参与班级的干部轮换管理班级工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杜郎口

等名校的模式理解的不是十分透彻,只有理论层面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在2010年4月11、12日带领全体任课教师去“凤六”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气氛,深层次的理解“凤六”模式。学习回来后,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有关课改的全面大讨论,从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课改,我们学校应该是在2010年5月份开始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们校内的原有模式做了进一步调整:为了不挫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将小组内所有成员都安排成各学科课代表,每个组内的各科代表在学习成绩上处于同一层面,即“同层同职”,这样,在课堂教学时便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层角逐。在课堂上调动组间竞争,并即时性的给予评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打分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我们让各组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之间竞争,胜负悬而未决,全靠自己努力,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学生自身的荣誉感和对小组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提问学生时,尽量采用“同层角逐”的方式,让相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评分才能公平。教师应该了解各科科代表是本组几号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臵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才会实现高效、全员。 二、改革备课模式,集体备课形成“课堂教学宝典” 为从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实际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压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动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动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合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协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动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合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合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长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不过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使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动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持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协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动学习和成长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共5页

人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走向了常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在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背景下推进的素质教育不得不再度审视和诠释素质教育的精要。 1 “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人的发展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张扬个性,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同时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内容、为宗旨的活动,所以就教育本身而言是人的本性的表现和唤醒。教育的本来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进、自我创造的能力。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过程的熏陶和打造,形成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认知、知识、审美、个性品质、品德、能力等。教育的内容也都归结为满足和完善人的本性发展。教育的内容溶入了时代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人”就是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说就是、综合素质教育、公民教育。应试教育下的人才被错误地理解为”高学历“,考试分数成了受教育者的“命根”乃至化身,生动活泼的受教育者被抽象为枯燥的数字,难以保全“自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培养出

来的人就成为了“缺乏综合能力的现代残疾者”。[1] 2以人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与美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这是对时下的应试教育的高度概括。在应试教育下,“以树人育人为旨的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人的地位、情感、价值、尊严可怕地消失了”[2]即使在课改十年的今天,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上仍然带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已经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航向,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重智轻德”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误。“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证明我们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的严重偏差。我们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并不是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德智体美”中只具备“智”一项内容。只重智育而不重健全人格的培养那就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他无论如何不能具有责任心,团队精神,爱国主义意识,也不会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成功的教育,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科技创造力。首先还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营造较高的社会文明,发展出一个能够传承和创新文明、理性的、健康的、民族的现代文化。教育所要造就的,首先是心智健全、有道德、有感情,能够独立于社会的人;进而是能够应对挑战,思考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具有大智慧的人。”[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落实到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单一提高。素质教育尊重人的自身需要,完善人的本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 教育,向来就是教书育人为主,教材书籍会因不同时代、场合而有所变化,教育的方法更会因时因人而异。但归根结蒂,教育始终以人为中心,教育的对象才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关健所在。本文就以教育对象为基础探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作相应的分析、求证。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理念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以人为主,首先就要分析考虑人——作为社会性多级动物——的基本属性及需求。我们经常提到的人性本善、人的理性情感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生而为社会所“包围”,在社会中一步步成长并成熟,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个人教育与受教育的历史:婴儿时的家庭教育,孩提时的幼儿教育,童年时的小学教育,少年时的中学教育,青年时的高等教育;成家立业后的再学习、再深造;再往后的自主学习、教育孩子,或在某一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教育都在努力实现因材施教。这个“材”就是教育对象了。比如小时候要教育人怎样做人;长大后要教育人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美德和行为习惯;成人后要教给人谋生手段,教育人认同遵守社会秩序并融入社会之中,人的基本需要在教育中一步步得到满足。 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老师与学生相互学习,老师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是眼下急需的,哪些是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向老师说出成长的烦恼,获得老师的谅解、认同,最终解决生活中学习上的困惑和难题。 将人的需求看成一个集体就是社会需求,现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同,出现细分的行业学习,交叉边缘的学科适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升到理念层次,这就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更广博、更精深的知识,需要他们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强化现有的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其它类的理论有所涉及(常识性的甚至是较为深奥的),只有这样,我们在遇到新问题新难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比如现在社会上缺乏高级计算机人才,缺高层次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缺口,不是在高校开设新专业、在社会开办培训进修班就可以弥补得了的,换句话说,一切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放长眼光,了解掌握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孩子身上抓起,这样不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吗?”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需求,到社会需要,再具体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都要求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如何做呢? 中学教授基本的常识,高校教授专业知识,而我们——面对一群孩子——应该教授什么呢? 六、七岁的小孩走进小学,首先学习拼音拼写,学习数字加减乘除,这些都是孩子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交流的基本手段,一年又一年,儿童一级、一级往上跳,学习写字组词造句作文,学习基本运算,学习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以及思想品德等知识,高年级的又有英语和计算机课程,要让这最基本的常识和交流手段在孩子脑中生根,老师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深重内外之分,因此教育的方法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说。就正式的教学来说,有些东西孩

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

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 摘要:文章阐述了人本化管理的含义,分析了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途径,即:规范民主化管理制度;构建人本化课程体系;强化人本化教育管理制度。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是人性化理念在管理领域中的实践及应用,中学教育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有效结合,不仅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本文通过阐述人本化管理的含义,结合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现状,探究了中学教育管理中正确进行人本化管理的途径。 一、人本化管理的含义 人本化管理是基于人的价值观和选择性,对外界力量进行控制的心理学定义,它是结合了现代管理方法后延伸出的新型管理理念。人本化管理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将人性和动因作为中心,按照人性的普遍状况进行整体管理,包含了管理人员、管理环境、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等部分。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本化管理也在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有利于通过激励形式和课程资源开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现状 (一)教师的人本化意识淡薄 教育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理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许多教育管理者对人本化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师的人本化意识淡薄。教师的管理思维局限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不能充分发挥人本化管理的作用,甚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管理核心,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教学管理层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模式进行量化,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尊重学生感受的教育管理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伏羲班人本教育教学方案2012-8

伏羲班的人本教育 献给真正爱孩子的教育者 2012年6月

什么是人本教育?人本教育就是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孩子当人,任何理由也不能剥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的睡眠和心智正常成长不可缺少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以人为本,就是要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儿童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绝不能在孩子们生命播种的季节里埋下没有生命的种子,让孩子用决定一生的宝贵的光阴学习除了考试一无所用,与时俱废的东西。 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安排教学,绝不能在孩子吃奶的年龄喂鲍鱼,让骑玩具车的孩子学开汽车。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绝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把高的剪短,短的拉长。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明礼义廉耻,守孝悌谨信,有强健的体魄,高雅的修养,远大的志向和良好的行动能力。 启蒙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养正”是启蒙教育的根本任务,“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方法。古代启蒙教育成功的经验是千百年教育实践的结晶,其基本课程、经典教材和有效的教法完全可以为培养现代人才服务,历时六年的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伏羲班的教学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伏羲班简介 伏羲班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吴鸿清教授于2006年9月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土桥小学创办的教学改革实验班,其宗旨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改革探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为什么要办伏羲班? 1、出于对现行教育问题的反思:背不动的书包,写不完的作业,牺牲了睡眠,牺牲了玩耍,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到底学到了多少终生受益的东西? 2、出于对培养人才的思考。任何人才都必须从小培养。家庭是人才成长的首要因素,在传统意义上的“书香家庭”消失的今天,幼儿园、学校承担起幼儿、小学阶段蒙正教育的责任。不及时播下良种,就培育不出好苗。没有好苗,就不会有参天大树。 3、证明“食品”(课程和教材)是第一位的,经过历史长河淘洗的经典课程和优秀的教材并没有过时,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间断的文化,蕴藏着无数可为当代社会造福的宝贝。利用这些“宝贝”,我们可以培养出当代

师道人本管理教育集团简介(最新版)

师道人本管理教育集团简介 师道人本管理教育集团,中国领先的人本管理教育机构,专注于培养教导型企业家、打造教导型组织,倡导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树立企业人文精神,让员工快乐工作和学习成长,旨在培育卓越领导、成就非凡企业。 师道书院创办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侯志奎先生,是行动成功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2001年,侯志奎先生创新运用“企业学校化、领导导师化”之思想创办行动成功,2006年,教导型组织思想体系正式推出,至今已令五万多企业及其员工受益成长,在大陆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形成了深远影响。 源于多年的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侯志奎先生深谙卓越组织的管理之道。通过精心研究世界四大卓越组织:宗教、学校、家庭和军队的组织规律,他从中提炼和整合出“教导型组织”的理念体系,并汲取人性学、传统文化及现代管理思想之精华,从人性、人心和人文等精神文化层面,探究企业人本管理的本质规律。 2013年伊始,侯志奎倾力打造师道书院这一全新事业平台,融汇传统文化精粹与现代管理思想,推动企业的人本管理、重塑企业人文精神,从而培养教导型企业家,打造教导型组织。 目前师道书院已在全国联合了四十多家地方教育机构,旗下拥有诸多精品课程,如企业文化建设课程《教导模式》,企业家修为课程《境界》,国学管理课程《易道智慧》,以及《如是演说》、《瞥见开悟》《师道》等系列领导力修炼课程。 师道书院的使命和愿景是:培养教导型企业家、打造教导型组织,通过践行人本管理,推动企业人文精神,从而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内心,让企业员工能够快乐地工作生活,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每一个人带来生命的幸福绽放。这是一份伟大的教育事业,师道人将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终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目前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目前教育 第一章绪论1. 1选题缘由1. 1. 1西方教育发展中的人本缺失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就崇尚科学和理性,例如,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对话法”,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①、柏拉图的“七艺”课程以及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从这些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的传授在西方的教育中是居主要地位的。西方这种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在加速西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现代西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精神空虚、种族歧视、道德堕落、少年犯罪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使许多人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压抑,经过综合分析,这种精神压抑主要表现: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导致的无所适从和心灵空虚以及科学主义价值观导致的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丧失。尤其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战争、能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等所引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使人们对日益物化的社会越发的感到困惑。由此可知,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依!日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然而,在庞大的社会机构和生存环境面前,人们无能为力,不得不开始对现实和教育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努力摆脱社会物化及功利目标的压力。神圣、优良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刁‘,使人的精神愉悦并达到自我满足的事业,然而

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中重知识学习轻道德修养的倾向仍然是困扰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人们普遍面临着外部价值标准瓦解的困惑和价值理念丧失的精神危机,所以转向内心世界去寻求价值目标,这是20世纪人本主义思潮复兴最直接的社会原因”②,于是,20世纪60年代初,人本主义课程观首先在美国兴起,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把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拓展到教育学领域形成的。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产生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方教育危机的缓和,对当时西方各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它强调人类的情感、兴趣、自信等,是提倡以人为本的课程理论。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课程观在美国、英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使得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贴近现实,引发了对传统观念的进一步挑战,加快了新思想的流行。在学校教育中一度出现了许多新的认知取向,如情意教育、情感教育、整合教育等,并出现了一批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主旨的学校教育改革。1. 1. 2我国教育发展的人本缺失诸如精神空虚、种族歧视、道德堕落、少年犯罪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各种社会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在我国虽然没有西方国家严重,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受到传统课程理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束缚,过分注重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个性及道德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课堂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他们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意义的学习。这里所说的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它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人的情感与认知全部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前提。第 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这充分展示了个体在学习中的地位。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这意味着学习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说明学生自己对有意义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只要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中心地位,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自觉地深入地进行学习,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各种真实问题的组合。 罗杰斯认为,如果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么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在当今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真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隔阂,这对学生的意义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此,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该怎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呢?首先,教师要能发现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本教育”的弘扬策略5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本教育”的弘扬策略引言 人们通常地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相对于其他的科目,例如:英语、数学、语文来说是处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的,这是由于长期的思想积累形成而导致的。这就导致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会对其轻视,有些老师还会“兼职”代上思想品德教育课。但是,对于处于发展期的初中生来说,有用的思想品德课是收益终身的。人本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要将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结合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样一个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刻,同时也是他们处于一个青春期和“叛逆”的时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注和整体的素质培养。少年强则中国强,要能够立志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以后才能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人本教育”的思想内涵 人本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首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有着许多方面的涵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肯定具体的人才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据与目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资源的满足都是为了能够让人更好的发展而设立的。而我们所说的以人文本的“本”的意思不仅仅是“根本”或者“本原”的意思,而是“本末倒置”的本,也就是和“末”所相对应的。主要强调的就是要以人为第一出发点,要一切向人看齐。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与“人本教育”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课”“思修课”,它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社会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的一个初衷就是让学生们在初中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简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做人,而这样一个初衷与“人本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人本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全面的身心健康出发,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样也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的竞争力。因此,“人本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要想能够将思想品德课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就一定要以人为本,贯彻“人本教育”的内涵。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真正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重视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情感和体会。真正的坚持“人本”就是任何教育的过程中都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塑造是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的。而现今提倡的“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的学生,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怀和照顾。既然都是个体,肯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求同存异,对于学生“新奇”的思想和观念不能够盲目

人本教育思想与中职思想政治的思考共4页

人本教育思想与中职思想政治的思考 【中图分?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如今各高校果断扩大招生,中职院校的生源不断减少,整体水平也相对偏低,因此,我们更应当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来实现对中职学生的有效管理,坚持人本思想为原则,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之前对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停留在将国家政治观点、世界局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的观点机械的灌输给学生,着重对学生进行“权威性”管理,然而当代中职生多具有叛逆心理,这种强硬式教学往往适得其反,收效甚微。而将“人本思想”融入其中,可以缓解教学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加入“角色调换”通过换位思考,切身关注中职生的内在要求,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该努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僵化、枯燥的教育形式中脱离出来。 一、将人本思想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人本思想”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科学的思想被运用到教育理念当中可以提高当代教育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并掌握“人本思想”的内涵: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课程内容的设定,教授方法的确认,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等方面上考虑如此设置是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生思想及心理的困惑。二、学生一直作为受教育的一方,刻板的方式使其失去主观能动性。“人本思想”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视其具有的独立人格及尊严,要求加强沟通,重视情感交流。

三、教师作为与中职生接触最频繁密切的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授知识不是最主要迫切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坚持“人本思想”要求广大教师寻找方法极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将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依靠并相信自己的学生,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社会认同感。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思想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尽管当前中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渐改善,但传统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忽略,所运用的思想模式都只将满足社会需要作为重点。中职生的思想倾向、发展特点及心理状况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无法排除其中的个体差异,我们应量体裁衣,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施以差异性教学。过分笼统的目标设定让教学陷入无法操作的境地。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并未真正的将理论与实际结果,各自为政的状况屡见不鲜。理论课上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授课方式稍显单一,教师们往往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却无法提供真实的实践活动自圆其说,更无法满足广中职生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及解决。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不足也日益凸显。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听讲座、开座谈会就能达到良好效果的。没有直观的教育方式永远也无法征得广中职生的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生思想及心理问题,教学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 除此之外,刻板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感知系统迟钝,无法通过实

积极心理与心本教育

积极心理与心本教育 一.积极心理 1.对积极心理的理解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兴分支学科。 积极心理学是以探索人类的心理状况和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积极心理是指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情谊感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阳光、阳气、向尚、向上、乐观、乐群、和谐、平和的积极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有利于:心理健康,人际氛围、幸福生活、事业发展、社会和谐。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积极情绪的研究。该研究认为,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主观幸福感有助于人较满意的对待过去、现在和乐观的面对将来。该研究形成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赛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他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3).组织系统内积极心理的研究。它研究如何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如何使人在组织中充分发挥潜能,同时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积极心理与心本教育 1. 积极心理学与心本教育在研究学理上相吻合 长期以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心理咨询、治疗的趋向。【例如,来自《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只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又如,我国高校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在开设的课程中的人格、变态、临床、咨询、精神分析、心理危机等课程内容几乎是占80%,,而自信、意志、毅力、心理弹性、幸福感、创造力、适应力等的积极心理学内容极少。有学者认为研究人格、变态、临床、咨询、治疗才是学问,而研究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亲和力等的心品培养就不是学问。】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促进了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转向,推进了中小学心品教育的发展。 心本教育认为,心品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认为人的阳光心灵是人的幸福生活、优质生活的重要源泉。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乐观人生和积极人格特质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在研究上、理论上、学理上基本吻合。 2. 积极心理学与心本教育在教育主张上相一致 心本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培养人的良好心理品质的主张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培养人的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的良好心品的形成和发展,使人具有乐观心态、良好个性,充满成就感、幸福感。教育目的和出发点是一致的。 3. 积极心理学与心本教育在社会作用上相统一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在组织系统内部的作用,如何使人在组织中充分发挥潜能,同时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而心本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品素质和团队意识,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两者都强调人的社会性作用,都认为人的良好心品的积极社会意义,都主张人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作用上是统一的。

安全教育以人本

校园安全应以人为本 校园安全最主要的内容是学生的人身安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和爱好,他们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了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校园安全是每一所学校都应该重视的课题。学校提出了“兴文明校风,创平安学校,建和谐校园”的安全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一、宣传教育 首先从宣传教育做起,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关注以人为本,确保安全意识是校园安全的前提与保障。学校定期利用安全专题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简报,让学生积极投稿、编撰;在活动中培育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练、专题影片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传授各种安全自护自救的方法,如:火中自救、触电救护、饮食中毒抢救等技能,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推行“安全教育周”,举办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举行消防、防震演练,中高年级安全知识竞赛;组织教师为校园安全工作进言献策,并对有价值,有创意的建议予以奖励;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校园安全拟警示语。在活动中,师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激发,积极主动地关注校园安全,在安全警示语征集活动中涌现了“不挤不拥不打闹,校园情景更美好”,“轻声慢步不打闹,上下楼梯要走好”,“楼梯不是跑道,上下不能奔跑”,“只有一生平安,才有美好未来”等等学生自拟的警示语,使学生安全意识时刻铭记心中。 二、注重校园安全的制度化 学校以“31项制度,19项安全管理职责,10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2种安全工作记载表,以每天5件事、每周3件事、每月5件事、每年8件事即‘5358’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等促安全习惯的养成。把以人为本抓安全的理念实施于学校生活的每一时段,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教学区:楼梯墙壁贴有文明警示语,规定学生上下楼梯的顺序,如“过走道轻身慢步,上下楼梯靠右缓行”等等;教师上课实行交接制度,及课间十分钟由上一节课的教师负责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引导学生不在楼梯、教室、走道上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并控制学生班与班之间流动次数。学校施行“随堂记载”制度,每一节课的任课教师都要对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缺勤情况进行认真清查,并作详细记载。 2、活动区:小学生普遍好动,又由于学校目前正在教学楼后面修建学生食堂、宿舍,后面的活动区不能让学生活动,活动区域减少;学生在一起活动难免发生碰撞等不安全事故,对此一方面要予以“控”,加强活动区的巡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更主要的是予以“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特点,由少先大队部分年级、班级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3、施行路队放学:学校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可把学生分成东南或西北两个纵队,实行路队放学制。各班上下午最后一节的最后5分钟作为安全强化教育时间,任课教师要及时强调相关安全纪律,并认真组织学生按路队放学,切忌学生在楼梯上拥挤,多排并走和勾肩搭背现象;公路沿线的学生上学、放学时,必须靠边行走;有车辆来时,教育学生立正行队礼,等车辆行驶后,方可行走。 三、消防器材的管理 消防器材施齐全,摆放位置固定:因小学生对其感兴趣,易导致损坏,一方面注意疏导,引导中高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其作用;中高年级的班级设立安全员,学会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另一方面经常检查、防止消防设施老化,及时更换并制订应急方案。 四、关注留守儿童 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体会到严父的威严,更要他们体会到慈母般的温情,用真诚和爱心感化他们。如:学校开展师生帮扶活动,经常了解留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