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纪教育之二(熟知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法纪教育之二(熟知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法纪教育之二(熟知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法纪教育之二(熟知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第三讲 熟知法律法规 预防违法犯罪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官兵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刑事犯罪、军人违反职责及其处罚,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自觉预防犯罪。

[教育重点]学习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基本知识,自觉预防犯罪。

[教育方法]

1、课堂讲授:60′

2、分组讨论:30′

[教育内容]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或授权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禁止人们实施违反国家利益的行为,还指明违反法律规范所招致的法律后果,凡

是危害国家和社会,危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必然受到

法律的严厉制裁。学习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对于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增

强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违法行为及处罚

1、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是在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上有所不同。所谓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轻微违反

法律,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一般违法行为比

犯罪行为更为多见。而犯罪则是指违法对社会危害严重,触犯《刑

法》并依法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

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很多,但大多是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治安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它所涉

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一切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它都管得着。

根据本条例,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可以归纳八类。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这是反映故意利用各种手段,扰乱公共场所和机关单位办公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

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等不能正常进行的;扰乱公园、影剧院、运动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秩序的;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等。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这是指故意或者由于过失而实施可能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遭受损害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的;非法生产、销售、储存、运输、携带或者使用危险品的;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等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移动、故意损毁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施工的覆盖物、标志等。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

这是指使用各种手段,侵犯他人的身体健康、人身自由和人格名誉,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写恐吓信或者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隐匿、毁弃或者私自开拆他人邮件、电报的等。

(4)侵犯公私财物行为。

这是指故意地、非法地将国家、集体财物或公民的财物据为已有或毁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偷窃、领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哄抢国家、集体、他人财物的;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等;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这是故意违反国家法令,妨害国家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和妨害社会正常秩序,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明知是赃物而窝藏、销毁、转移的,或者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倒卖车票、船票及其他票证的;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毒品的;偷开他人机动车辆的;违反规定,在城镇使用音响器材,音量过大,影响

周围的居民工作或休息,不听制止的等。

(6)违反消防管理行为。

这是指违反消防安全法规或过失而引起火灾,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例如,在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的;过失引起火灾,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等。

(7)违反交通管理行为。

这是指违反交通法规,妨碍交通秩序和影响交通安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例如,挪用、转借机动车辆牌证或驾驶证的;无驾驶证驾驶机动车辆的;指使、强迫车辆驾驶人员违反交通规则的等。

(8)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这是指违反户口管理登记或者身份证法规的行为。例如,冒用他人户口证件、居民身分证的;故意涂改户口证件的。

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还对一些行为作出规定。例如,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以及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以及其他淫秽物品;尚未构成犯罪的;卖淫、嫖宿暗娼以及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娼尚未构成犯罪的;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尚未构成犯罪的,也都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在我们部队中,少数官兵发生的一般违法行为,除违反《纪律条令》外,大多是以上这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那么,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从行为的内容看,这些违法行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集中在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民人身权利、公私财产等方面的侵害行为,而不是其他行政管理方面违反法规。其次,从行为的程度看,这些违法行为,虽然都属于扰乱公共秩序,但并未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重大损失,违法情节轻微,尚未构成犯罪。再次,从对行为的处理看,这些行为虽然尚未构成犯罪,但已经给社会治安,给国家、人民利益带来了损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应当受到处

罚,只不过不是刑事处罚。

3、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

对一般违法行为,大多是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治安管理处罚属于行政处罚,按其轻重依次分为警告、罚款、拘留三种形式。

(1)警告。

警告是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提出告诫,指出危害,从而使行为人认识错误,引起警觉,不再重犯。警告需要由公安机关作出裁决,填写裁决书,除向本人宣布外,副本还要送行为人所在单位和住 地派出所,以利于监督改正错误。

(2)罚款。

罚款是一种经济制裁,即限令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量的货币。罚款的金额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卖淫、嫖宿暗娼以及介绍或者容留卖淫、嫖宿暗娼的,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对违反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秽录像以及其他淫秽物品的,可以单处或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受罚款处罚的,应当将罚款当场交公安人员,或者在接到罚款通知或裁决书后,5日内送交指定的公安机关。无正当理由不按时交纳的,可以按日增加罚款1至5元。拒绝交纳罚款的,可以处15日以下拘留,罚款仍应执行。

(3)拘留。

拘留是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人,依法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处罚。拘留的时间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受拘留处罚的人,要在限定时间内,到指定的拘留所接受处罚。对抗拒执行的,强制执行。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的伙食费自己承担。

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所得的财物和所查获的违禁品,依照规定退回原主或者予以没收。违反治安管理造成的损失或伤害,由违反治安管理人赔偿或者负担医疗费用。公安机关

裁决后,被处罚人或被害人不服的,在接到通知后5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5日内作出裁决。对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仍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4、一般违法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两者的性质不同,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从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可以看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犯罪也是这样,大都有一个从一般违法到严重违法,也就是从一般违法至犯罪的发展过程。比如,有的从小拿小摸发展到贪污、盗窃;有的由打架斗殴发展到伤害、杀人;有的由调戏妇女发展到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的由违章开车导致交通肇事等等。由此可见,一般违法行为往往是犯罪的先导。我们部队中极少数人,正是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许多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十分有害,也非常危险。因为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小错发展而来的。小错容易改掉,大错不但造成严重后果,而且难以改正。“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决不能对小错姑息迁就,必须坚决地把它克服掉。

二、刑事犯罪及处罚

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后应当受到如何处罚的法律规范,它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基本工具。

1、什么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土、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上述犯罪定义,犯罪具有一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就是对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同程度损害的行为。这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既包括法律禁止做的去做了,如杀人、放火、决水、投毒、强奸、抢劫等;也包括法律要求必须做的不去做,如子女拒绝赡养,虐待、遗弃父母,公民逃避服兵役义务,抗拒缴纳税款情节严重的等。

第二、犯罪必须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也就是触犯了国家刑法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如果男女未登记结婚就同居,违反婚姻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如果结婚后又与他人结婚,那就犯重婚罪。因为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不登记同居罪,但规定有重婚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对于违反刑法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犯罪行为,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责任。这是法律规定的最严厉的制裁方法。

以上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少任何一条都不能视为犯罪。

2、犯罪的构成

犯罪构成是由刑法规定的,决定一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主客观要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等四个方面要件。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非常广泛的,从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到公民的私人财产权和身体健康权,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当它们受到严重危害时,这些社会关系就成为犯罪客体。

犯罪对象是与犯罪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对象是指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物或者人只能成为犯罪对象,而不能成为犯罪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客观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实施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其中危害行为是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其它内容虽然也是犯罪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们不是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而只是某些犯罪所必备的,因此,它们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危害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在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是指积极进行某些动作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也就是“该做而去不做”;不作为是指消极地不履行法律和社会所要求的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也就是“不该做而去做”。

危害结果是指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实际损害。由于危害结果同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是区别的。因此,有犯罪行为不一定就有危害结果的产生。

(3)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有生命的人。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具体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

刑事责任。刑法还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必要时,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作期间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又聋又哑的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刑法还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并构成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实施“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其罪行轻重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4)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就是犯罪的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其具体内容由犯罪的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构成。其中,犯罪的故意或过失,是一切犯罪都 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由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认识程度和所持态度上的差异,刑法理论把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如盗窃、抢劫、强奸、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者都是想方设法积极实现危害结果。因此,直接故意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危害结果持希望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是间接故意的根本特点。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刑法理论将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疏忽大意的过失,也称为无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也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虽然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因而不构成犯罪,刑法理论上称这为意外事件。

3、刑罚及其具体适用

刑罚是国家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同行政性、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强制方法相比较,刑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强制方法严厉;二是只适用犯罪分子;三是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适用;四是只能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确立。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

(1)管制。

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这是我国刑罚的一项创造。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越过3年。

(2)拘役

拘役是一种短期剥夺犯罪分子自由,并就近强制实行改造的刑罚方法。适用于罪行较轻,但仍需短期关押改造的犯罪分子。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越过1年。

(3)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其他劳动改造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强制劳动改造。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20年。

(4)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适用那些罪行特别严重,但不必判处死刑,而又需要与社会永久隔离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或者在实际上执行10年以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得到减刑或者假释的处理。

(5)死刑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死缓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执行死刑。

附加刑有:

(1)罚金 

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罚金数额由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免除缴纳。

(2)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权利的一种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剥夺终身;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可附加剥夺1年以上5年以下,刑期期满后开始执行;被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与管制期限相等,

同时执行。

(3)没收财产。

没收财产是把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采用强制手段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没收犯罪分子的财产既是为了给他们以必要的惩罚和教育,也是为了从经济上剥夺他们借以继续犯罪的物质基础。

刑罚的具体运用,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种类、轻重和减免等活动。在具体运用刑罚上,我国刑法分别作了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等规定。从重处罚是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从重处罚的有:累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奸淫不满14周岁幼女的,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人身自由并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邮政工作人员私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并窃取财物的等。从轻处罚是法定刑范围内对犯罪分子适用较轻的刑种或者较短的刑期;减轻处罚是对犯罪分子作有罪控告,但免除其刑罚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有: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未遂犯,犯罪后自首的等。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有预备犯,又聋又哑的或盲人犯罪,从犯等。

4、常见的刑事犯罪及处罚

我国刑法根据各种具体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把犯罪分为十大类。其中每一类犯罪又包括若干具体犯罪。这十类犯罪的:(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

从我国司法实践看,有些犯罪发生频率高,比例大,其危害和影响也比较大。这里重点介绍九种常见的刑事犯罪及处罚。

(1)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非交通运输人员犯本罪的,也按本罪处罚。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这是侵犯人身权利罪中最严重的一种犯罪,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3)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伤害分为三种情况:轻伤、重伤、伤害致死。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强奸罪

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行为。包括强奸妇女罪、奸淫幼女罪。犯强奸妇女罪的,处3年以上10以下有期徒刑;犯奸淫幼女罪的,以强奸论,即不论采取什么手段,也不论幼女是否同意,只要和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行为的,就构成此罪,从重处罚。

(5)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 。犯非法拘禁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6)抢劫罪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犯抢劫罪,情节一般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7)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最新法律规定,个人窃取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 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 000元至20 000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0 000元至100 000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①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②盗窃珍贵文物的,情节严重的。

(8)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适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犯贪污罪的,贪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个人贪污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不满1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一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

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9)受贿罪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犯受贿罪的,依照贪污罪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三、军人违反职责罪及处罚

消防部队担负着保卫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职责。消防官兵一旦违反了自己所应履行的职责,情节严重的,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1、什么是军人违反职责犯罪?

军人违反职责罪是指危害国家军事利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军人违反职责犯罪的构成条件有四个:

第一、犯罪主体是军人。

军人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警)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其具有军(警)籍的学员。执行军事任务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以军人论。

第二、必须是违反了军人职责。

所谓军人职责,是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规定的不同职务军人所担负的责任。违反军人职责,即包括违反全军人员应共同遵守的一般职责,如士兵职责、军官职责和首长职责,也包括违反在不同岗位、执行不同任务,担任专门工作的军人应当履行的具体职责和专业职责。

第三、必须是危害了国家的军事利益。

国家的军事利益是指国家在国防建设、作战行动、军队物质保障、军事机密、军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利益。危害国家的军事利益,是军人违反职责罪区别于刑法分则其他各类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四、必须是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军人违反职责的表现和程度不同,给国家的军事利益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只有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能按犯罪处罚。以上四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条都不能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

2、军人违反职责犯罪的种类及处罚

根据军人担负的职责不同和犯罪行为侵害国家军事利益的侧重点不同,《刑法》对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种类和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危害国防安全、防害作战秩序、危害军队战斗力物质基础、妨害部队管理秩序四大类二十九种。根据公安消防部队的特点,消防官兵着重需要明确和了解的有以下11种:

(1)军人叛逃罪。

军人叛逃罪是指在履行公务期间,撤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犯此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人员的,策动他人叛逃的,携带军事秘密叛逃的,携带武器叛逃的,或者劫持航空器、舰船叛逃的,胁迫他人叛逃的,策动多人或者策动指挥人员和其他负有重要职责的人员叛逃的,携带重要或者大量军事秘密叛逃的,叛逃后积极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国防利益活动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背叛祖国和民族的叛逃行为,不仅在我国、我军,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可耻的。

消防官兵要永远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复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都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革命情操,绝不能做背叛祖国和人民的千古罪人。

(2)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是指为外国或者

境外地区的各类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军事秘密,或非法通过口头、文字等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军事秘密擅自提供或者泄露给境外机构、组织和人员的犯罪行为。犯此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敌对势力始终把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他们千方百计使用各种手段拉拢收买我军人员,获取军事秘密。我们一定要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严格遵守军委和公安部关于与境外人员交往的有关规定,不做危害国家军事秘密的任何事情。

(3)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

刑法规定,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军事秘密,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科学的保密规章制度,特别是我军的保密条例是军人保密行为的准则。广大消防官兵一定要强化保密观念,自觉按保密法规、规章和制度办事,不泄露任何秘密。

(4)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

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是指军人采取秘密窃取或乘人不备、公然抢夺的方法,非法占有部队在编的、正在使用的以及储存备用的武器装备或者军用物资的行为。犯此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或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盗窃、抢夺武器装备或者军用物资,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消防官兵绝不能为贪图金钱或出于泄私愤、图报复等动机而以身试法。同时还应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同盗窃、抢夺武器装备或者

军用物资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5)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

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罪是指违反我军武器装备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未经有权机关的批准,擅自将部队的武器装备出售给他人、送给他人或者与他人交换其他物品的行为。犯此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出卖、转让武器装备,不仅削弱部队战斗力,影响各项任务的完成,还会给部队和社会安全带来危害。消防官兵要严格遵守武器装备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各级主管武器装备的直接责任人员,要切实增强法纪观念,绝不能为本单位,、本部门的局部利益或者个人的私利,出卖、转让武器装备。

(6)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

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是指军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者值班、执勤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犯此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军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者值班、执勤人员执行职务,不仅会使这些人员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部队的训练、战备、工作、生活秩序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每一名消防官兵都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任何时候都不能出于个人恩怨、感情用事,为泄私愤、图报复无端滋事,阻碍指挥人员或者值班、执勤人员执行职务。

(7)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

指使部属违反职责罪是指指挥人员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其他人员,超越规定的职权范围,不正当地使用权力,唆使命令、强制部属进行违反职责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此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正确运用手中权力,领导和指挥部属履行职责,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是对各级指挥人员的基本要求。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指挥人员指使部属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条令、条例所禁止的违反职责的活动,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严格遵守军委和公安部的规定,未经批准,决不能指派部属为地方单位和人员从事保卫、保安和劳务等活动。

(8)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罪

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罪是指违反我军房地产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未经有权机关依法审批,以牟利为目的,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此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如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数量巨大的,出卖军队房地产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等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军队房地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军队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物质保证。擅自出卖、转让军队房地产,不仅侵害了国防资产的所有权,还会导致军事设施被毁坏、军事秘密被泄露等严重后果。各级主管人员和负有房地产管理职责的人员,要增强法纪观念,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好军队房地产,绝不能擅自出卖或转让。

(9)逃离部队罪

逃离部队罪是指违反兵役法规,擅自离开部队,或请假离队后逾期不归,或工作调动以及学员分配离开原单位拒不到新单位报到,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消防战士从跨入警营的那一天起,就要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要有敢于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勇于献身的思想准备;还要有争挑重担,干一行爱一行的奉献精神。部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应当及时向组织和领导反映,依靠组织的帮助正确处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部队的纪律,

绝不能自行其是,甚至逃离部队。

(10)虐待部属罪

虐待部属罪是指有权指挥他人的军人、滥用职权,虐待部属,情节恶劣,致人重伤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此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死亡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广大消防官兵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虽然职务不同,但政治地位和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各级领导只有关心、爱护、体贴部属的义务,没有虐待部属的权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滥用职权,虐待部属。部属如果受到虐待,应向上级领导和机关控告和申诉,但不能感情用事,以违法对违法,进行报复。

(11)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

撤离、玩忽职守军事罪是指指挥人员和值班、执勤人员擅自离开正在履行职责的岗位,或在履行职责的岗位上,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各级指挥人员和值班、执勤人员能否恪尽职守,直接影响部队的执勤、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影响灭火战斗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广大消防官兵一定要熟悉和牢记自己的职责,克服侥幸心理 ,杜绝任何撤离或玩忽职守的行为。

军人违反职责犯罪,损害国家尊严和军队声誉,危害国防和军事利益,决不能姑息放纵。依法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犯罪的处罚原则有:(1)军法从严的原则;(2)战时从严的原则;(3)特殊人员从严的原则;(4)酌情从宽的原则。

[讨论题]

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如何预防一般违法与犯罪?

[讲课提纲]

第三讲 熟知法律法规 预防违法犯罪

一、一般违法行为及处罚

1、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的表现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

(4)侵犯公私财物行为。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6)违反消防管理行为。

(7)违反交通管理行为。

(8)违反户口或居民身份证管理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

(1)警告。(2)罚款。(3)拘留。

4、一般违法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犯罪

二、刑事犯罪及处罚

1、什么是犯罪?

根据上述犯罪定义,犯罪具有有一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二、犯罪必须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构成

(1)犯罪客体(2)犯罪的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

3、刑罚及其具体适用

主刑有:(1)管制。(2)拘役(3)有期徒刑(4)无期徒刑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点汇总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点汇总 1、法的最基本属性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共同意志; 2、社会主义法以国家意志形式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 3、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在某些问题上适用于他本国的法律; 4、《安全生产法》20XX年6月29日公布,20XX年11月1日起生效; 5、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6、安全生产执法基本原则:合法、公正、公开,联合执法,惩戒与教育相结合,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在同一类问题上,特殊法优于一般法; 8、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 9、地方性法规由省人大及常委会制定; 10、《安全生产法》基本原则:人身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社会监督、综合治理; 11、《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加强管理、防止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 12、《安全生产法》调整范围:除香港、澳门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13、《安全生产法》排除适用:已发现的,特殊法中未做出规定的问题; 14、“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 15、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16、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主要领导责任的决策人; 17、工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8、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 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19、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依照执业标准; 20、安全资金投入应以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 21、高危行业(无论有多少从业人员)应当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2、300人以上的非高危行业应当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3、300人以下的非高危行业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或委托; 24、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 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矿山建设项目、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教学内容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 训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 一、生产知识培训内容——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 二、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我50多年来制定的颁布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有280项。 ①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②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能力; ③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则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及时予以处理。 三、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内容——安全管理基础 1、安全术语 (1)安全生产: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2)本质安全: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3)安全管理: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劳逸结合,加强安全生产,使劳动者安全顺利地进行生产所采取的一系列法制措施。 (4)事故: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突发性事件总称,通常会使正常活动中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5)事故隐患:引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缺陷。 (6)不安全行为: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7)违章指挥:强迫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的行为。 (8)违章操作: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9)四不放过的原则:是指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必须坚持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受到处罚不放过、他人没受到教育不放过。 (10)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11)三级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 (12)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帮助别人不受伤害。 (13)三懂四会:懂生产原理,懂工艺流程、懂设备构造;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会正确使用消除器材和防护器材 (14)职业安全:是指人们进行生产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发生的状态,是一种带有特定含义和范畴的“安全”。 (15)危险:是指可以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现存或潜在的状态。 (16)危险化学品:是指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腐蚀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17)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源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2、安全色及安全标志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 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的内涵: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 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法规的类型: (一)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主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也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不具有法律条文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不成文法并非来自立法机关的创制,它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形式。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基本上都属于制定法、成文法之列。 (二)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本法(或称基本法)通常指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 普通法(或称单行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位普通法、单行法。(三)依据教育法规规定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 程序法就是规定行使具体实体法所要遵循的程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四)根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一般法指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特殊法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如《XX 省职业教育条例》。 三、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分,按照一 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法律有机整体。 (一)纵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为: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2.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或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教育单行法律: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4.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如《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 5.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制定地方性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标准版)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640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标准版) 第一节我国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有明确规定。 一、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就明确提出实行劳动保护政策。即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 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 1987年1月26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劳动法(草案)》规定我国劳动保护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002年颁布施行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既是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应遵循的最高准则。 二、在工作中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生产方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方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权是人的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只有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生产才可能顺利进行。 (2)“安全第一”,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即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使生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得生产”。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劳动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冒险作业。 (3)在生产活动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越是生产任务忙,越要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搞好。否则就会引发事故,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这是多年来生产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经验。

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知识点: 1、教育法的含义及特征 2、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3、教育法律责任的主体和归责要件 第一节教育法概述 一、教育法的含义 1、法的含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即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主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调整的是主体间的法律关系或叫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所谓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如: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对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一定范围的人身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教育法: 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教育法是调整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其他社会组织)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即调整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例子:杨不管事件:母亲阻止女儿上学事件;歹徒在幼儿园搞破坏事件。 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如:教育法,教师法等 广义的教育法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制定机关多样。 二、教育法的特征 1、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制定和认可教育法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个人的教育利益与社会的教育利益的矛盾,采用设定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方式来确定人们的教育活动方式,把教育主体的行为限制在国家意志许可的范围内。 2、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教育法区别于教育政策、教育道德等社会规范的特定之一,就是在其运行过程中,教育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即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它所规定的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不能非法剥夺,其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明确地规定了各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就是这一法律精神的体现。教育政策、教育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的社会规范,但它依靠的不是国家强制力,而是依靠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和舆论、良心等手段,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从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 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权利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教育义务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的有关教育的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不作为某种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补充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教学要求:1、掌握我全生产方针。 2、了解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 3、了解安全生产主要法律制度。 4、理解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 5、掌握特种作业人员岗位职责。 教学重点:1、掌握我全生产方针。 2、掌握特种作业人员岗位职责 教学难点:1、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2、从业人员的权利。 3、正确贯彻事故追究制度。 课时分配:本章共用2课时,第一、二节用1课时,第三节用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前,首先学习一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新授: 第一节我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在《中华人民全生产法》中有明确规定。 一、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就明确提出实行劳动保护政策。即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 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 1987年1月26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劳动法(草案)》规定我国劳动保护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002年颁布施行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既是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应遵循的最高准则。 二、在工作中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生产方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容: (1) 方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权是人的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只有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生产才可能顺利进行。 (2) “安全第一”,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即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使生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得生

5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师的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 2.A【解析】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3.A【解析】该校长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4.A【解析】教师有参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列入计划的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其他培训的权利。 5.C【解析】教师具有培训的权利,同时也有培训、终身学习的义务,但这应该是教师自主选择的,不应该在暑假期间强制执行。 6.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士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A【解析】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工作职责,也是教师的法定义务。题干中没有涉及教师的权利问题。 8.B【解析】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的精神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无论其外在条件如何,都应予以关心、爱护与尊重。 9.D【解析】获取劳动报酬和享受福利待遇权是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 10.D【解析】A、B、C项的内容只属于教师义务,D项内容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的义务。 11.C【解析】《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 12.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上述三种情形之一,才可以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学校不能以“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为由,强迫教师进行其义务之外的工作或解聘教师。 13.D【解析】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4.C【解析】依法执教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而主体是教师。 15.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而“私拆学生信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罚学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进行有偿家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做禁止性规定,主要是职业道德问题。 16.D【解析】教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17.B【解析】依法执教的要求包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执政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 一、生产知识培训内容——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基本体系 二、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我50多年来制定的颁布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有280项。 ①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②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能力; ③发现事故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则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及时予以处理。 三、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内容——安全管理基础 1、安全术语 (1)安全生产: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2)本质安全: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3)安全管理: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劳逸结合,加强安全生产,使劳动者安全顺利地进行生产所采取的一系列法制措施。 (4)事故: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突发性事件总称,通常会使正常活动中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5)事故隐患:引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缺陷。 (6)不安全行为: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7)违章指挥:强迫员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的行为。 (8)违章操作: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9)四不放过的原则:是指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必须坚持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受到处罚不放过、他人没受到教育不放过。 (10)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11)三级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 (12)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帮助别人不受伤害。 (13)三懂四会:懂生产原理,懂工艺流程、懂设备构造;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会正确使用消除器材和防护器材 (14)职业安全:是指人们进行生产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发生的状态,是一种带有特定含义和范畴的“安全”。 (15)危险:是指可以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现存或潜在的状态。 (16)危险化学品:是指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腐蚀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17)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源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2、安全色及安全标志 我国规定了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安全色,其含义: 红色:禁止,停止

小学综合素质关于教育法律法规的 案例

1 案例一 材料:某民办学校,由于场地不达标、消防未通过、法人资料缺少等造成办学条件不具 备,区教育局不给该校发办学许可证。然而,在开学初,投资方却无视教育行政部门的劝阻, 大张旗鼓违法招生和办学。由于该校学费相当便宜,所以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该校读书, 生源充足。几天后,区教育局对该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给该校下达了整改通知书,指出 该校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并要求整改完成后于 13 日交齐办理办学 许可证的证照和资料,否则将发通知责令停办。 问题:请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分析上述材料中办学者的行为是否合法,并分析材料中教育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材料中的办学者在场地不达标、消防未通过、法人资料缺少等办学条件 不具备的情况下,擅自办学,且无视教育行政部门的劝阻,大张旗鼓地违法招生,是一种违 法行为。 本材料中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为办学者、学生、学生家长、 教育行政部门;法律关系的客体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学行为、教育行政部门查处行为;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学校的办学及其对教学的组织管理。 案例二 材料:某市一所小学在市举办的地方文化节期间,利用学校地处市中心的位置,将操场 改为临时停车场,并停止了校内一切体育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轮流疏导 和看管车辆。该校校长认为这种做法既为学校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为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 机会,一举两得。 问题:这所学校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2.【答案要点】这所学校的做法不合法。一方面,从学校的法律地位方面讲,学校作为 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的机构,具有鲜明的公益性,不能将校舍挪为他用;另一方面,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介绍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介绍 (一)基本概念: 1、安全生产法 2、矿山安全法及配套法规 3、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5、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6、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8、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9、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1、安全生产法 2002年6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安全生产法》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三是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 五是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六是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制度。 七是损害赔偿制度。 八是行政责任追究及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处罚制度。 2、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2001年4月28日以国务院302号令的形式发布关于《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主要内容: (1)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 (2)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审批部门及人员对所涉及的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责任、监督检查责任和查处责任。 (3)明确了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后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及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3、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于2004年1月13日以国务院令第397号公布实施。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实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范围: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该条例规定的行政许可属于特许许可,而不是前置许可。 (3)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的条件:共13条。国家局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具体化。 (4)安全生产许可的程序。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指工程项目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好安全工作。他实现了安全与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起来应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 4、“五同时”原则企业的生产组织及领导者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5、“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当事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没有制订切实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制度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增强分公司职工安全法律法规意识,使其熟悉、掌握和运用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安全素质和法律保护意识,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形式大力宣传,认真贯彻执行。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分公司职工安全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培训过程。 第二章细则 第四条安全环保室设专人负责定期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进行考试,考试方法可以采取书面答题、专题会议等方法进行。 第五条综合管理室根据安全环保室考试情况,制定分公司员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的提升计划,并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此计划结合分公司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一并执行。 第六条由安全环保室和综合管理室负责安排安全教学内容和落实教材。 第七条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培训要求 (一)培训学习的要点: 1.理解国家安全生产方针;

2.了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生产方面主要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 3.熟悉国家有关非煤矿山生产建设的安全管理规定; 4.熟悉两级公司安全相关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二)培训的内容 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2.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 3.地方性安全法规:《甘肃省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4.部门安全生产规章和地方政府安全生产规章:《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 5.安全生产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等; 6.两级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等。 (三)培训对象:内设机构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殊工种和技术岗位人员、班组长及其他人员(包括新入厂和复岗、转岗人员)。 第八条内设机构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培训 1.培训内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分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每年的两级安全环保工作安排; 2.培训方法:内部培训; 3.培训时间:依照分公司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安全教育时间每年

2019最新安全生产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枣庄薛能天然气有限公司 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识别及更新记录 二○一九年 安全管理部

编制说明 1. 法规/标准编号、文件号;标准规范编号应注明日期,例:GB50011-2010、GB50016-2006。 2. 相关条款:识别到条款,条款具体内容可不全部列出。 3. 获取渠道、方式:网页、报纸等。

法律、法规、标准清单识别及更新记录 序号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制(修)订 日期 生效日期颁布部门标准编号相关条款说明更新记录获取途径适用部门 一安全生产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8/31 2014/12/1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通过 主席令第13号 全文:总则、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 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 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法律责任、附则 2019.1.13 安监总局网 站 全公司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12/29 2018/12/29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委会 主席令第24号 全文: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 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2019.1.13 安监总局网 站 安全部 生产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4/23 2019/05/1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29号 全文: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 法律责任 2019.5.10 安监总局网 站 全公司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 法 2011/4/22 2011/5/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47号第二章,第四章第一、二、五节,第五、七章2019.1.13 中国法院网 综合办 供销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 2015/1/1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9号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六章、 法律责任 2019.1.13 环保网站 安全部 生产部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12/29 2018/12/29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24号 全文: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 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2019.1.13 人社部网站综合办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3/11 2018/3/11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 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公告第1号 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 务、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46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8条男女平等。 2019.1.13 中国政府网全公司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7/11/4 2017/11/4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第133条重大交通事故罪,134条重大 责任事故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罪,136条危险化学品肇事罪,137条重大工程 2019.1.14 中国政府网全公司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教育法律法规100题

法律法规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法规定,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A.政府机构 B.企事业单位 C.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D.机关单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3年9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1999年9月1日 3.王同学认为学校侵犯了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 A.进行教育申诉 B.对学校发起刑事诉讼 C.向调节机关申请劳动仲裁 D.利用私人关系私下解决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来处罚。 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5.某中学初二(l)班班主任黄老师经常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检查学生是否具有不良行为为由,私自拆看学生信件。黄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名誉权 6.为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查阅学生日记,侵犯学生的权利是()。 A.隐私权 B.名誉权 C.财产权 D.受教育权 7.教师小高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计划重回高校接受研究生教育,为了在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报名参加了当地夜校。由于每天晚上刻苦学习,精力有限,小高老师上课时机械应付,对学生的问题也是敷衍了事,为了复习,更是多次请假,让学生自由学习。小高老师的做法()。 A.合法,有利于提高小高老师业务水平 B.不合法,小高老师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不合法,小高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不合法,小高老师没有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8.明知校舍有危险而不采取相应措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直接责任人应追究()责任。 A.民事 B.刑事 C.一般 D.行政 9.王某是一位全职太太,孩子在一所小学上学,因琐事与老师产生了矛盾。王某一气之下把孩子领回家,自己在家对孩子进行辅导。后来经过教育主管部门与社区的劝解,加之王某自己对有些学科完全无法辅导,只好又把孩子送回学校。王某的做法是否正确?()A.正确,根据我国《教育法》,教育主管部门与社区无权干预王某的选择 B.正确,根据《义务教育法》,王某可以终止孩子在校接受教育 C.不正确,根据《教育法》,王某应当为孩子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D.不正确,根据《义务教育法》,王某应该经学校的同意再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10.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是()。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 D.宪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参考文本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参 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第一节我国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 方针。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有明确规 定。 一、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 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就明确提出实行劳动保护政 策。即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 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 1987年1月26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劳动法(草 案)》规定我国劳动保护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 主”。20xx年颁布施行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 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既是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应遵循的最高准则。 二、在工作中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生产方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方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的生命权是人的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只有劳动者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生产才可能顺利进行。 (2) “安全第一”,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即当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使生产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得生产”。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劳动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冒险作业。 (3) 在生产活动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越是生产任务忙,越要重视安全,把安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清单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清单

————————————————————————————————作者:————————————————————————————————日期: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清单 序号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制(修)订 日期 生效日期颁布部门标准编号相关条款说明更新记录获取途径适用部门 一安全生产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 8/31 2014/12 /1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主席令第13号 全文:总则、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 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 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 理、法律责任、附则 中国安网全公司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12 /31 2011/12/ 3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52号 全文: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 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 查、法律责任 国家主席 令2011年 52号文 中国安全网安全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10 /28 2009/05/ 0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6号 全文:火灾预防、消防组织、灭火救援、 法律责任 中国安全网安全部 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4/ 22 2011/5/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47号第二章,第四章第一、二、五节,第五、七章中国法院网安全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4/24 2015/1/1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9号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国安全网安全部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7/6/29 2008/1/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主席令第65号 全文: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 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中国安全网 安全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3/1 4 1982/12/ 4 第十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 义务、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 利、46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8条男女 平等。 中国安全网安全部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2/ 25 2011/5/1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 第133条重大交通事故罪,134条 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卫 生设施罪,136条危险化学品肇事罪,137条 中国安全网安全部

与幼儿园有关的法律、法规

幼儿园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 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成长、幼儿园保教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准绳,同时也是处理有关意外事故的法律依据。但是,有些园长法律意识淡薄,几乎没有认真学习过这些法律、法规,因而在遇到一些法律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依法办事、以法治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全体幼教工作者,特别是幼儿园的园长们,都来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民法”中的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 “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某种主观意志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其行为的损害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损害后果的发生;过失则指行为人欠缺必要的注意,即没有足够的谨慎和勤勉,例如,对损害后果应该预见到而没有预见到,是未合谨慎;预见到了却没有采取措施加以避免,是未合勤勉。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能否注意是受他的年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工作范围等各种条件制约的。这些方面也就成为判断有无过错及其程度的重要方面。如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确定学校人员责任时,坚持“细心的家长”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过错的衡量标准。 过错原则一般适用于对一般侵权的归责,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要件有四项:即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行为人过错。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违法行为分为作为的违法行为和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就是作为的违法行为;未履行法律规定的行为义务,致他人受损害,便是不作为的违法行为。 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和过失的主观意志状态往往成为幼儿园民事纠纷的争论焦点,易使幼儿园在法律讼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按推定过错原则,则不必由原告方证明其主张,而由被告方证明自己无过错,若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则推定为有过错。 二、“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 “教育法”第44条: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育法”第73条:明知校舍或者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有关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学校保护”第5条: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来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