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屉原理例3”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3”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3”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3”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3”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3”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0、7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例题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而且,题中不同颜色球的个数,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干扰。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寻找隐藏在实际问题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2.在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与方法,在灵活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抽屉原理”。教学准备

一个盒子、4个红球和4个蓝球为一份,准备这样的教、学具若干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想验证

1.猜一猜,摸一摸。

(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大家看)

师:老师的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如果这位同学再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师:如果老师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摸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投入探

究学习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

2.想一想,摸一摸。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动手操作试一试,验证各自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题与前面所讲的抽屉原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学情预设:学生有的可能会猜测“只摸2个球能保证这2个球同色”;有的由于受到题目中“4个红球和4个蓝球”这个条件的干扰,可能会猜测要摸的球数只要比其中一种颜色的个数多1就可以了,即“至少要摸出5个球才能保证一定有2个是同色的”…对于前一种想法,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种猜测,如两个球正好是一红一蓝时,就不能满足条件。对于后一种想法,学生虽然找错了“抽屉”和“抽屉”的个数,但是教师还是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因为这

种想法说明学生已自觉地把“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了,这对后面找出摸球的规律以及弄清本题与“抽屉问题”的联系非常有帮助。】

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1.说一说,在比较中初步感知。

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概括地汇报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其他小组有不同想法可以补充汇报。汇报时可以借助演示来帮助说明。如果汇报中出现不同的想法,师生可以共同梳理,比较各种想法,

个同色球的最少次数,达成统一认识。即:本题中,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寻找能保证摸出2

同色的,最少要摸出3个球。

【学情预设:虽然猜测之初,学生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经过动手操作及同伴交流,

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3个球”这个结论不难达成共识。】学生对于本题“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

2.想一想,在反思中学习推理。

师:同学们,为什么至少摸出3个球就一定能保证摸出的球中有两个是同色的, 请学生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在理解时出现比较大的困难,可以引导他们这样思考:球的颜色一共有两种,如果只取两个球,会出现三种情况:两个红球、一个红球一个蓝球、两个蓝球。如果再取一个球,不管是红球还是蓝球,都能保证三个球中一定有两个同色的。】三、深入探究,沟通联系

师:为什么前面有些同学会认为在4个蓝球和4个红球中,要想一定摸出2个同色的球,最少要摸出5个来,请大家猜一猜,他们是怎样想的, (如果没人猜出来,可以请先前这样想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想法。)

师:这种想法实际上是把今天学习的例题3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抽屉问题”联系起来了,把4看成了“抽屉数”,也就是把每种颜色球的个数当成了“抽屉数”。这种想法有没有一点道理,例题3和“抽屉问题”有联系吗,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会,再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和“抽屉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思考,慢慢去感悟。逐步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

并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例如,在本题中,“同色”就意味着“同一抽屉”,一共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就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

师:既然例题3和“抽屉问题”有联系,那么,解决例题3的问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能否用前面学过的“抽屉问题”的规律来帮忙解决?

请学生先和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根据例1中的结论“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数多,就能保证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就能推断“要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 。现在,“抽屉数”就是“颜色数”,结论就变成了:“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1。”】

师:请同学们反过来思考一下,至少摸出5个球,就一定能保证摸出的球中有几个是同色的, 四、对比练习,感悟新知

1.说一说。把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各10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取多少个球,可以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例题3的结论,直接解决“做一做”第2题的问题。

2(算一算。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生1:“六年级里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生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第1题。)

“做一做”第1题是“抽屉原理”的典型例子。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六、布置作业

1(做一做。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几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保证有2对同色的小棒呢,(完成课本第72页第5题。) 2(试一试。给下面每个格子涂上红色或蓝色。观察每一列,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只涂两列的话,结论有什么变化呢, (完成课本第72页第6题。)

七、拓展练习(选做)

1、任意给出5个非0的自然数。有人说一定能找到3个数,让这3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你信不信,(课本第72页第7题。)

2、把1,8这8个数任意围成一个圆圈。在这个圈上,一定有3个相邻的数之和大于13。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课本第72页思考题。)

设计思路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改动非常大,把过去强调的“双基”增加了两个,一个是基本思想,另一个是基本活动经验,变成了“四基”。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发展。本着这一理念,本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主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同时,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趣味与便捷,感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兴趣与理解。

首先,晃动盒子让学生猜盒子里装了什么,并请人摸一摸,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引导学生猜测、实验、交流、……使学生逐步理解“至少摸3个球就一定能保证摸出的球中有两个是同色的” ,并学会推理这一过程。

其次,利用学生由于受到“4个蓝球和4个红球”的干扰,非常可能出现“要想一定摸出2个同色的球,最少要摸出5个来” 的错误,在帮助学生寻找错误根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两者的相通点,弄清例题3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学会用“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来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帮助学生从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要适当地把握教学要求。“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

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