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渴

消渴

消渴
消渴

消渴

一、从辩治抓要点

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和情致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

根据病证的不同特点,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其中以口渴多饮为主者,称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主者,称为中消;小溲多而频,或浑浊为特点者,称为下消。但三者也可并见。

二、从经典找思维

1、消渴病名,始于《内经》。消渴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

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又“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

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

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消有3个含义:

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

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

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致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

生密切相关。

饮食不节,如《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

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情志

失调,如《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

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五脏柔弱,如《灵

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心脆,则善

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五脏皆脆者,

不离于病”等有五脏脆弱之说。

在病机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如《素

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冰注日:“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

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并认为“胃病深久,传人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此风为内之肝风,喻

相火妄动,消烁津液雨发为消渴之谓也。

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高粱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如《素问·腹中论》“…热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

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又日:“消瘅虚实何如?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素问·气厥论》论载:“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搜二,死不治。”

2、西汉的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消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医案。

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的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行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

3、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首方剂,均可用

于治疗消渴的不同证候,如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在“论”中对这些方证的病机和临证特点均有明确的描述,认为胃热肾虚是消渴病的主要机理。其中有些方剂虽记载为治疗外感病或其变证,并未记载用于治疗消渴病,但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临证和病机特点的分析和描述,运用其辨治消渴病多有良效。并且,张仲景也提到消渴后期并发症的记载,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或从消渴,小便利数,……重亡津液,故得之。”

4、隋唐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有很大发展。巢元方根据消渴症候表现、

兼证、预后的不同,讲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乏内虚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类型。

病因方面,巢元方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孙思邈于《千金方·消渴》中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瞰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对后世消渴病机燥热说有一定的影响。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最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发现。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

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将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

病机方面,孙思邈认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饮”的机理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这一认识,为消渴病的饮食控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王焘对消渴病的病机进行了科学的补充论述,谓:“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致甜。医者多不知其疾,……今略陈其要。

按《洪范》稼樯作甘,以物理推之,淋殇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骚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这是古人在缺乏实验手段的条件下,经过实践的观察,应用推理论证建立起来的假说,与现代科学的认识已相接近,却是难能可贵。

治疗方面,巢元方提出引导和散步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已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的重要意义。孙思邈认识到本病的治愈较难,常易复发,“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尤其可贵者,孙氏不仅明确提出控制饮食治疗法,而且把饮食控制疗法放在治疗的首位,他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在药物治疗方面,收载治疗消渴方剂达52首,其中以花粉、麦冬、地黄、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

王焘则在饮食控制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主张“先候腹实,积饥乃食”,反对患者无限制的过多饮食,“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食多餐。并宜食后“即须行步”,不宜“饮食便卧,终日久坐”,还主张患者作适当的体力劳动,“人欲小劳,但莫劳疲极也。”在治疗方面载方47首,药味约有98味之多。

5、金元时期,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三清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

治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他认为三消的病因病理系由“饮食服饵失宜,胃肠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虚衰,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所致。

对三消本证和兼证的关系论述精辟,说:“消渴者,多变聋盲疮廯痤痱之类”,或“虚热蒸汗,肺痿劳嗽”。并将本证与兼证的种种表现,皆归咎于“燥热太甚”从而得出“三消者,燥热一也”的结论。

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血气利而不涩,而病日已。”方用白虎、承气诸方,所创宣明黄芪汤,立意在于补肺气以布津液。刘氏论治,多偏于寒凉,补充发展了用寒凉药治疗本病的经验。

朱丹溪发展刘河间的三消燥热学说,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说治疗消渴当应“养肺、降火、生血为主。”病提出“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之本在肾,未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三消学说经朱丹溪学派的发展,形成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方案。

6、明代医家注重对消渴病治法的探讨。戴元礼注重益气,在《证治要诀·消

渴》中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并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对后世医家用药颇有影响。戴氏经临床观察,对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发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特别是将“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发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

的现象,作为消渴病情加重的一个简易诊断指标,比较符合临床实际。

李延主张治疗消渴重补脾益肾,于《医学入门·消渴》中谓:“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本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

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疗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在《医贯·消渴论》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煎熬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八味及加

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云:“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阴之不足,用

参苓白术散。”

7、清代医家医家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

治的理论依据。黄氏在《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

则相火失其蛰藏。”又在《素灵微蕴·消渴解》说:“消渴之病,则独责

肝木,而不责肺金。”郑氏在《医学真传·三消证起于何因》说:“消症

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

对消渴的治疗,费伯雄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的治法,在《医醇賸义·三

消》中认为:“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

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

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清阳明之热,润

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

清利,乌龙汤主之。”陈修园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在《医学实在

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瓜蒌根

治疗。

三、从临证识分型

(一)肺胃燥热

主症特点: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混而黄,形体消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清热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5g 石膏25g 人参10g 甘草3g)

(二)脾胃气虚

主症特点: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治疗: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人参6g茯苓12g炒白术12g甘草3g藿香叶2g木香6g葛根15g)

(三)肾阴亏虚

主证特点:尿频量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肾阴,益精补血,润燥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16g 山茱萸(制)8g 牡丹皮6g 山药8g 茯苓6g 泽泻6g)加减或左归饮(熟地24g 山药12g 枸杞12g 山茱萸12g 川牛膝9g 鹿角胶12g 龟板胶12g 菟丝子12g)

(四)阴阳两亏

主证特点: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至阳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温阳滋阴补肾。方药:金匮肾气丸(炮附子8g熟地黄16g山茱萸16g泽泻6g 肉桂6g 丹皮6g 山药6g 茯苓6g)或右归丸(熟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9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鹿角胶12g 杜仲12g 肉桂6g 当归9g 附子6g)

四、从名医悟道

(一)肺胃燥热

潘XX,男,34岁,职员,长春市人,2000年12月4日初诊

初诊:主诉:口渴、尿频、消瘦5年,加重1年。

现病史:不明原因引起口渴、尿频、体重减轻,经省内大医院诊为“糖尿病”,服用优降糖等药物,病情缓解,但未痊愈,病症时轻时重,服药减轻,停药加重,近1年加重明显。伴说话稍多则气嘘口干,脘腹嘈杂,消谷善饥,喜饮寒凉,口臭。动则身汗,夜尿频多、皮肤常生痈肿、肢体微颤等。

既往无特殊记载,嗜烟酒。‘查:形体肥胖,唇燥裂起皮,舌淡,齿痕明显,苔腻黄,脉沉数。血糖:9.9mmol/L,尿糖:(++),尿蛋白(++)。

治宜:清解肺胃,清利湿热。

处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石膏60g 知母10g 生甘草5g 人参5g 生地10g

麦冬10g 山药10g 山茱萸10g 苍术30g 黄柏10g

土茯苓10g 淫羊藿10g 续断10g 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1年1月4 日。口干好转,夜尿无,前方继用。

三诊:1月11日。停服降糖西药,加胆南星109,桑寄生10g 。

四诊:2月11 13。症状稳定,前方继用。

八诊:4月6日。症状消失,化验正常,体重增加。2002年1月随访,未见复发。

[按]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病因多与饮食、情绪相关,如《素问·奇病论》、《灵枢·五变》等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情绪紧张,引起消瘅等记载。历代医家多从三消论治,认为肺燥、胃热、肾虚为基本病机,多采用润肺、清胃、补肾等法治疗。此外,又从久病多瘀观点,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本例属脾肾双亏,胃热夹湿,治宜健脾益肾,清利湿热,以仲景《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为基本方,是取其石膏、知母辛寒清热,人参、甘草益气生津之意。

(二)脾胃气虚

刘XX,男,48岁,教师。1997年7月中旬诊治。其患糖尿病7年余,屡服二冬人参白虎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仍渴饮如故,查血糖15.68mmol/L,尿糖4+。诊见形盛面黄,心中烦热,自汗乏力,纳差厌食,要腿酸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每日2~4次。舌胖大、质淡红、太薄白,脉细缓无力、两寸沉弱。

辨证:胃气虚,湿遏中焦,气化失司。

治疗:益脾和中,升阳除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人参20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甘草15g

藿香叶10g 木香5g 葛根15g 羌活10g

独活10g 防风10g 桂枝10g 陈皮15g

黄连10g 泽泻10g

服药六剂时即渴饮减半,小便通畅,大便成形;继服10剂,渴饮若失,大便恢复正常,自汗烦热等症状大为减轻。后守方去泽泻加川芎10g,益智仁5g。服药15剂,诸证消失,体趋强健,经复查其血糖为6.1mmol/L,尿糖(—)。

[按语]消渴与脾虚相关之理,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已有论述,如谓消渴“其证起于中焦,是成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因脾虚气陷、湿遏中焦之口渴多饮(然而亦有此类糖尿病患者无此症状),乃属脾胃气虚,升降失司,三焦气化受阻,津液因之不得输布所致。“东垣法”旨在补中益气,升阳除湿,这在消渴的因证诊治中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三)肾阴亏虚

郭XX,男, 64 岁,干部,于1985年1月5日以烦渴多饮,尿频清长,静置后尿有浮脂二个月为主诉入院,伴有善饥形瘦,腰酸乏力,大便干燥。

初诊:检查:体温37℃,血压130/80mmHg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胸片、心电图均正常,空腹血糖580毫克%,尿糖定性4+,酮体阴性,血胆固醇322毫克%,西医诊断为糖尿病,中医拟诊消渴。

治宜:滋阴补肾,润燥解渴。

方药:玉女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15g 石膏15g 麦门冬10g 丹皮10g

知母10g 山萸肉12g 白茯苓12g 山药30 服六剂

二诊:善饥消除,烦渴多饮减轻,复查空腹血糖270毫克%,尿糖3+。给六味地黄汤合消渴丸:早晚口服消渴丸;中药处方:熟地、山萸、白茯苓各18克,山药60克。服十剂。

三诊:口渴多饮自解,尿频减轻,静置后尿上仍有浮脂,再复查空腹血糖210毫克%,尿糖定性2+,继上方去消渴丸,服十剂后,诸证消除,调脾补肾一周,又复查空腹血糖135毫克%,尿糖定性阴性,缓解出院,随访三年生化之源,临床未见消渴症状。

[按语]本例以下消病为主,故先取玉女煎清胃泻火,以固生化之源,后用甘寒生津,苦寒消热,以复治节有权,通调三焦,始末贯穿滋阴补肾,横扫三焦燥热聚结,缓解苦疾。

(四)阴阳两虚

患者,男,52岁,2003年7月6日初诊。患糖尿病2年,多饮多尿,体倦乏力,日益消瘦,服降糖药及控制食量好转。近2个月来,体倦乏力加重,腰膝较软,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舌质淡,苔薄白,脉尺沉细。查:

空腹血糖8.1 mmol/L,餐后血糖为13.5 mmol/L。

辨证:下消(阴阳两虚型)。

治疗:温阳滋肾。

处方:熟地黄25 g 山茱萸12 g 山药12 g 枸杞子12 g

茯苓9 g 泽泻9 g 肉桂6 g 附子5 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 d为1个疗程。嘱控制食量,停服西药。2个疗程后,诸证明显改善。改服金匮肾气丸,每服2丸,日服2次。2个月后,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

按:本例属消渴中下消阴阳两虚证。肾虚不能约束水液,则小便反多,转为消渴。故以补肾助阳之金匮肾气丸加减治之而获效。诚如张景岳所谓“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五、读典拜师临证谈体会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根据本病症状的不同点,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其中以口渴多饮为主者,称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主者,称为中消;小溲多而频,或浑浊为特点者,称为下消,但三者也可并见。消渴病的成因多与饮食不节,情致失调,积热消灼肺胃;饮食劳倦,脾胃虚弱,清浊不分;禀赋不足,劳欲过度,肾元虚衰;久病失治,不知调摄,辨证百出。常见的并发症有痈疽,白内障,雀目,耳聋,肺痨,水肿,血瘀证,厥脱。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火、浊瘀,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润其肾,兼补其肺”,治疗消渴之要旨。常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慎用攻伐苦寒之品;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从脾论治,分清泌浊;治分三消,立足于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值得重视的是,在今年的自然科学研究发现,消渴病的发现往往是在产生并发症的时候,患者才予以重视,所以,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人们有了新的认识,未病防治。消渴病治疗上,现代人提出五驾马车综合防治方法:教育是先导、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根本、监测是保证。

43个糖尿病食疗方

43個糖尿病食療方 1 黑木耳具有清肺益氣.滋潤強壯.補血活血.清滌腸胃之功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各類維生素.對患有肥胖症.高血壓.糖血病.高血糖的人非常有益。 2 韭菜煮蛤肉蛤蜊肉250g左右,先下鍋煮熟,後下韭菜同煮,調味食用。有滋陰健胃,止消渴作用。適用於陰虛盜汗,糠尿病。 3 白果苡仁湯白果8-12枚(去殼),苡仁60-100克,同煮湯,用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食用。有健脾利濕,止痛清熱,排膿去風,抗腫瘤作用。適用於脾虛洩瀉,痰喘咳嗽,小便淋痛,水腫,糖尿病,青年扁平疣等症。 3 活蚌取肉,搗爛取汁燉熟,一日數次溫服,治糖尿病。 4 蘿蔔鮑魚湯干鮑魚(泡軟洗淨),鮮蘿蔔500克(切片),同煮湯食用。有滋陰清熱,寬中止渴作用,可用於糖尿病的輔助治療。 5 鮮菠菜根150克洗淨切碎,雞內金10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加入淘淨的大米適量煮爛成粥,調味,1日內分數次食用治糖尿病。 6 用番茄適量,新鮮豬胰一具,加水煮湯,以油鹽調味吃。治口渴、糖尿病。 7 鮮蕃薯葉,鮮冬瓜適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期不限;或用於蕃薯籐適量水煎服,治糖尿病。 8 鮮蕃薯葉250g鮮冬瓜250g水煎服,每日1次。或蕃薯葉100g花粉20g 玉竹20g水煎服,每日2次治糖尿病。 9 蛤蜊肉,煮熟,經常食用。可治糖尿病,黃疸水腫,癭瘤,婦女崩帶。治糖尿病、黃疸水腫、癭瘤、婦女崩漏。 10 紅蘿蔔粥胡蘿蔔250克左右,洗淨切片,粳米100克,同放鍋共煮粥。煮熟後可加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補脾健胃,養陰潤燥,助消化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或老年人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夜盲,皮膚乾燥,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11 帶殼干豇豆60克,水煎後吃豆喝湯,治糖尿病,口渴,尿多。 12 鮮韭菜300g蛤蜊肉200g。先將蛤蜊肉下鍋煮熟,後下韭菜同煮,調味食用。治陰虛盜汗、糖尿病。 13 鮮空心菜梗60克,玉米須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糖尿病。 14 蘿蔔粥鮮蘿蔔250克左右,洗淨切成小塊(或搗成蘿蔔汁),與粳米101克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煮粥,煮熟後可加少量食鹽調味食用(最好不放油)。有止咳化痰,消食利膈,止消渴,消膨脹作用。可治咳喘痰多,胸膈滿悶,食積飽脹,老年人或體弱者慢性氣管炎、糖尿病。 15 鮮蘿蔔250克,干鮑魚25克,加適量水燉服,每日1次。 16 馬乳煮開,每次服一杯,一日三次,治糖尿病,消渴善饑。 17 白木耳30g豬脊骨500g青木瓜1個(約300g)紅棗5枚。把豬脊骨.木瓜.紅棗一齊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小時,放入白木耳,再煲1小時,調味佐膳治糖尿病。 18 鮮南瓜1000克,細切,曬乾研末,每日1次服20克,久服,可根治。 19 泥鰍10條陰乾,去頭尾燒存性,荷葉等分研末,每次10克,每日服2次治

消渴症

消渴症 消渴症 编辑本段辨证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 编辑本段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编辑本段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糖尿病偏方

一、糖尿病偏方秘方: 1、枸杞茶 功效: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用于治疗肾阴虚型糖尿病。 制法:将枸杞子(15克)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沏,代茶饮用,每日2剂。 2、山药胡萝卜粥 功效:健脾益气,用于治疗糖尿病。 用料:山药50克,胡萝卜100克,粳米60克。 制法:按常法煮粥食用,每日1剂。 3、山楂桑葚粥 功效:滋阴养血,活血祛痰,清热润燥,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剂高脂血症等。 用料:山楂30克,桑葚15克,粳米60克。 制法:按常法煮粥食用,每日1剂。 4、乌梅汤 功效:生津止渴,用于治疗糖尿病。 用料:乌梅5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 5、兔肉枸杞汤 功效:清热祛湿,滋阴养血,用于治疗肾阴虚型糖尿病。 用料:兔肉250克,枸杞子15克,精盐适量。 制法:将兔肉洗净切块,与枸杞子一同入锅,加水炖熟,加盐调食,每日1剂。2次分食。 6、蘑菇猪肉汤 功效:益气补脾,养阴润燥,用于治疗糖尿病。 用料:蘑菇150克,瘦猪肉100克,调料适量。 制法:按常法煮汤食用,每日1剂。 7、田螺汤 功效:清热利尿、止渴,用于治疗糖尿病。 用料:田螺20个,精盐少许。 制法:将田螺养于清水盆中,漂去泥沙,取出田螺肉捣烂,放入碗中,加盐及水少许,上笼蒸熟,每日1剂。 8、山药汤 功效:益气养阴,止渴,用于治疗糖尿病。 用料:山药200克。 制法:将山药洗净切块,水煎服,每日1剂。 9、银耳玉竹汤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用于治疗糖尿病之口干口渴等。 用料:银耳15克,玉竹25克,冰糖30克 制法:将银耳用水泡发,去杂质洗净,与玉竹、冰糖一同入锅,加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10、山药黄连汤 功效:清热利湿,补脾益肾,用于治疗糖尿病之口渴、多尿、易饥。 用料:山药30克,黄连6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 11、菠菜根粥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最新43个糖尿病食疗方汇总

43個糖尿病食療方

精品资料 43個糖尿病食療方 1 黑木耳具有清肺益氣.滋潤強壯.補血活血.清滌腸胃之功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各類維生素.對患有肥胖症.高血壓.糖血病.高血糖的人非常有益。 2 韭菜煮蛤肉蛤蜊肉250g左右,先下鍋煮熟,後下韭菜同煮,調味食用。有滋陰健胃,止消渴作用。適用於陰虛盜汗,糠尿病。 3 白果苡仁湯白果8-12枚(去殼),苡仁60-100克,同煮湯,用適量白糖或冰糖調味食用。有健脾利濕,止痛清熱,排膿去風,抗腫瘤作用。適用於脾虛洩瀉,痰喘咳嗽,小便淋痛,水腫,糖尿病,青年扁平疣等症。 3 活蚌取肉,搗爛取汁燉熟,一日數次溫服,治糖尿病。 4 蘿蔔鮑魚湯干鮑魚(泡軟洗淨),鮮蘿蔔500克(切片),同煮湯食用。有滋陰清熱,寬中止渴作用,可用於糖尿病的輔助治療。 5 鮮菠菜根150克洗淨切碎,雞內金10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加入淘淨的大米適量煮爛成粥,調味,1日內分數次食用治糖尿病。 6 用番茄適量,新鮮豬胰一具,加水煮湯,以油鹽調味吃。治口渴、糖尿病。 7 鮮蕃薯葉,鮮冬瓜適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期不限;或用於蕃薯籐適量水煎服,治糖尿病。 8 鮮蕃薯葉250g鮮冬瓜250g水煎服,每日1次。或蕃薯葉100g花粉20g玉竹20g水煎服,每日2次治糖尿病。 9 蛤蜊肉,煮熟,經常食用。可治糖尿病,黃疸水腫,癭瘤,婦女崩帶。治糖尿病、黃疸水腫、癭瘤、婦女崩漏。 10 紅蘿蔔粥胡蘿蔔250克左右,洗淨切片,粳米100克,同放鍋共煮粥。煮熟後可加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補脾健胃,養陰潤燥,助消化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或老年人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夜盲,皮膚乾燥,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11 帶殼干豇豆60克,水煎後吃豆喝湯,治糖尿病,口渴,尿多。 12 鮮韭菜300g蛤蜊肉200g。先將蛤蜊肉下鍋煮熟,後下韭菜同煮,調味食用。治陰虛盜汗、糖尿病。 13 鮮空心菜梗60克,玉米須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糖尿病。 14 蘿蔔粥鮮蘿蔔250克左右,洗淨切成小塊(或搗成蘿蔔汁),與粳米101克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煮粥,煮熟後可加少量食鹽調味食用(最好不放油)。有止咳化痰,消食利膈,止消渴,消膨脹作用。可治咳喘痰多,胸膈滿悶,食積飽脹,老年人或體弱者慢性氣管炎、糖尿病。 15 鮮蘿蔔250克,干鮑魚25克,加適量水燉服,每日1次。 16 馬乳煮開,每次服一杯,一日三次,治糖尿病,消渴善饑。 17 白木耳30g豬脊骨500g青木瓜1個(約300g)紅棗5枚。把豬脊骨.木瓜.紅棗一齊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小時,放入白木耳,再煲1小時,調味佐膳治糖尿病。 18 鮮南瓜1000克,細切,曬乾研末,每日1次服20克,久服,可根治。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人类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人类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糖尿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些国家有30%甚至50%的人患糖尿病。我国目前大约有1.5亿人患糖尿病。糖尿病成为排在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致人死亡的疾病。现代医疗把糖尿病列为终身不愈的疾病。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糖尿病历史至少有3500年。公元前1550年,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本医学实用病症列表中有一种叫做“多尿”的疾病,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两位僧侣发现多尿病人的尿液比正常人粘稠很多,会引来大量的蚂蚁,他们研究发现,多尿病人的尿都是甜的,到17世纪,英格兰人托马斯·威利斯和当时英国著名的医生约翰发表论文,正式把多尿病改为糖尿病。1921年,加拿大生物学家班廷在一条狗体内切除了结扎后的胰脏,在胰脏内提取了一种液体,并在狗身上注射了4毫升,发现狗的血糖下降得非常快,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把这种液体取名为胰岛素,1922年1月,班廷在牛胰岛中提取了胰岛素注射在一位患了两年糖尿病的男孩身上,使其病情得到控制,这位男孩活到77岁。 在中国,历史上把糖尿病叫做消渴症,有很多皇帝和名人患消渴症,如汉武帝、隋炀帝、武则天、慈禧太后、苏东坡、袁世凯等。汉武帝用了很多药物,病情日渐严重,西域匈奴王派使者送来一种药方,使汉武帝的病情半年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他的论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对消渴症的诊断,他最早提出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治疗消渴症”。他的81种消渴名

方被称为我国研究糖尿病的第一个历史里程碑。后人对他的81种消渴名方的研究发现,他的医术和用药十分精准,能够根据糖尿病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对症下药,并且十分准确。唐朝还有一位叫王焘的神医,他父亲患糖尿病,王焘亲自尝了其父的小便是甜的,并制定了饮食调理方案,使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位王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确诊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1965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也就是结晶牛胰岛素。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类各种慢性疾病高发,世界上很多化学家、生物学家、医药学家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不断有各种降糖药和胰岛素问世并用于治疗糖尿病,但引起了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此同时,有不少科学家研究人体的化学物质,发现人体必须40种营养素,缺少一种就会生一种或几种疾病,近年来,科研人员已经找到用饮食和营养素调理,将糖尿病治愈的方法。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可以说,糖尿病根本不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可惜,多数人受西医的影响,不认同营养可以调理好糖尿病,宁愿吃降糖药、打胰岛素一步步走向并发症的深渊。

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2 、感冒(普通感冒)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3 、麻疹(麻疹)12、痢疾(细菌性痢疾) 4 、风疹或风痧(风疹)13、湿阻或伤湿(湿阻) 5 、水痘(水痘)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6 、白喉(白喉)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7 、百日咳(百日咳)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8 、烂喉丹痧(猩红热)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9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虫病)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 虫病) 2 、肺虫病或吸虫病(肺 虫病或吸 3 、寸白虫病(绦虫病) 4 、囊虫病(囊虫病) 5 、包虫病(包虫病) 6 、丝虫病(丝虫病) 7 、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 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 、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 、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 、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 、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 、多寐(发作性睡病)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 、不寐(神经性失眠)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 、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 、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 、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清热药

石膏:【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 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知母:【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寒水石:【功能主治】清热降火,利窍,消肿。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芦根:【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天花粉:【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糖尿病

糖尿病 疾病常识 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DM 别称:消渴症 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 并发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好发人群:肥胖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病史者 就诊指南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治疗周期: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常用药品:磺酰脲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 常用检查:尿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是否医保:是 概览 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膜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酣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极攀升。 1.以2型糖尿病为例,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 2.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15.0%、汉族14.7%、维吾尔族12.2%、壮族12.0%、回族10.6%、藏族4.3%。 3.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4.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体质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1 5.4%,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21.2%。 疾病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大类: 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学相对明确,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4.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

中医各类病名翻译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 8、高原胸痹(高原病) 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

中医治疗消渴的药对探究_马健雄

132 第14卷 第12期 2012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12 Dec .,2012 “消渴”是以多食、多饮、多尿并伴形体消瘦 和尿中带有甜味为主症的疾病。《素问?奇病论》中提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后世医家在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过程中,不断深入,阐明病机,辨证施治,制定出了许多针对不同证型消渴的方药配伍。因此,本文从方剂中的药对入手,试探究不同证型消渴的治病思路,兹介绍如下。 根据消渴的临床表现以及“三多症状”的程度不同一般分为上中下三消。其中,上消主要包括肺热津伤证,中消主要包括胃热炽盛证,下消主要包括肾阴亏虚证。在病机上,其本在气虚、阴虚,其标在燥热、瘀血、痰浊、肝郁、湿热、痰湿等。因此,治疗的原则应为标本兼治。 1 上 消 上消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较为突出,此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颧红、口舌干燥或糜烂,烦渴多饮,小便多或正常,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伴有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景岳全书》云:“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阳明之火亦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 此证多由肺热津伤,燥热内生所引起,加之心火灼刑肺金,令肺中津液更少,不能下滋于肾,只得索取外水,故口渴较甚;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伤则失其宣降,治节失职,虽有外水而不化为津,反因肾关不固,以致尿量频多。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原则,可选用以下药对。 1.1 麦冬与西洋参 麦冬甘寒质润入营分,既养肺胃之阴生津润 燥,又清心除烦功不可没,对此三经无论阴虚有热还是温病伤阴皆是常用要药,因此有“麦冬可补水源而清燥金”之说。《药性论》中亦言:“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西洋参甘寒,入气分,既能益肺气,清肺火,又能养阴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消渴之证,尤其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温补者,用之最宜。二药相配,一润一补,益气养阴之功益彰,麦冬大补肺胃津液,从内而解其渴甚,同时以滋心阴,制心火,解火刑之苦;西洋参气津双补,恢复肺之通调功能,肺津降而滋其肾,又使脾气旺而肺气自生,而口渴自止,兼有培土生金之妙。 1.2 黄芩与天门冬 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能除中上二焦之热邪,犹以清泄肺火为见长,《滇南本草》记载:“黄 中医治疗消渴的药对探究 马健雄,袁立霞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 要:消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众多医家的研究和重视,从对该证的所提出的各种分 型论说以及对不同证型所采用的方剂数量、种类就可见一斑。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治疗消渴不同证型的药对入手,对其进行浅析,从而初步探究中医对消渴的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关键词:消渴;药对;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12- 0132- 02 收稿日期:2012-06-13 作者简介:马健雄(1990-),男,山西大同人,200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通讯作者:袁立霞(1977-),女,黑龙江黑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E-mail :cnylxtcm@https://www.doczj.com/doc/7517234972.html,。 Analysis on Drug Pair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A Jian-xiong,YUAN Li-xia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Guangdong,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which has attracted many p h y s i c i a n s a t t e n t i o n s ,w h i c h c a n b e s e e n f r o m a v a r i e t y o f d i s c o u r s e o f t h e s y n d r o m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h e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By analyz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rug pairs of d i f f e r e n t s y n d r o m e s ,i t i n i t i a l l y e x p l o r e d t h e i d e a s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e s ,i n o r d e 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 Key words :diabetes ;drug pair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消渴病中医治疗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

肌肤,则为水肿。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7.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lmmol/L,或随机血糖≥11.lmmol/L。(必要时重复一次)。无高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 【辩证分型】 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见于糖尿病早期。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见于糖尿病中期。

糖尿病营养方案

糖尿病食疗 可降糖的蔬菜; 辣椒——明显降低血糖;南瓜——减慢糖类吸收速度;苦瓜——“植物胰岛素”; 芦荟——持续降低血糖浓度;冬瓜——抑制糖类转化成脂肪; 洋葱——促进胰岛素分泌;芦笋——降低血糖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香菇——降压降脂,降低血糖;魔芋——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 豆芽——控制餐后血糖上升;胡萝卜——防治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 大白菜——延缓餐后血糖上升;海带——明显降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 韭菜——降糖降脂;黄瓜——补充水分,降低血糖; 草菇——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鸡腿菇——降低血糖; 口蘑——调节糖代谢,辅助控制血糖;金针菇——可减轻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白萝卜——所含活性成分能降低血糖;茄子——可预防并发症; 西葫芦——促进人体内胰岛素分泌,调节血糖;芥蓝——降低餐后血糖; 菠菜——使血糖保持稳定;苋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蕨菜——改善患者的病情;空心菜——含有“植物胰岛素”成分;

裙带菜——降糖降脂;马齿苋——调整糖代谢,降低血糖; 仙人掌——避免体内积聚过多的葡萄糖;卷心菜——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 花椰菜——改善耐糖量以及血脂;竹笋——使餐后血糖平稳; 西兰花------高纤维蔬菜,能有效降低肠胃对葡萄糖的吸收,进而降低血糖,有效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人应多吃哪些蔬菜: 含糖量只有1%~3%蔬菜:卷心菜、苦瓜、菠菜、油菜、芹菜、韭菜、白菜、鸡毛菜、黄瓜、冬瓜、茄子、西红柿、丝瓜、茭白、笋、花菜、西葫芦、绿豆芽、鲜蘑。 糖量约4%:萝卜、柿子椒、南瓜。 含糖量略高于4%的有:豇豆、扁豆、胡萝卜、蒜苗。 土豆的含糖量高达20%,如吃土豆,必须酌量扣除主食的量。 在各种蔬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卷心菜、苦瓜和南瓜。 五谷杂粮 1、大麦:甘凉。南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记,“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唐代官方颁行的《唐本草》记,“大麦面平胃,止渴,疗胀。” 2、粳米:甘平。宋徽宗时官方编篡的《圣济总录》中记,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和匀顿服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 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 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 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一)

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一) 【关键词】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 消渴证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范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随之增多,成了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不少患者常因久治不愈,症状不得消除而忧心忡忡,丧失治疗信心,医者治疗起来也常因效果不佳颇感棘手。本证的记载,首见于《内径》“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散见于医籍“消渴”“肺消”“膈消”“消中”“消瘅”“肾消”等记载。《灵枢五变》篇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前世医家对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或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消炼肺胃阴滓而发生消渴证早有认识。临床常见的消渴证病人,以“三多一少”为特征表现,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体重减少)或尿有甜味。伴随症状有情绪波动大。急躁易怒,全身乏力,双目干涩痛,视物模糊,便秘等。对于本证,祖国医学论述颇多,博览众家学说,均认为消渴之发生是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由于病因不同,则表现不同,症状各有偏重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以多饮为主要表现属上消(肺消);多食易饥为主要表现属中消(胃消);多尿为主要表现属下消(肾消)。在辨证论治时历代医学遵循的均是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指导于临床。虽能减轻病情和缓解症状,但疗效终不甚如意。本人通过临床观察翻阅了有关本证的临床医案。发现消渴证患者大多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或忧思过度,发病后忧心如焚,甚者寝食难安或寐则梦扰等致病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消渴证除与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与肝气郁结也有密切关系。为此,本人有就消渴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运用舒肝解郁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体会作一试述,不当之处请指正。 1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治则与方药 七情致病,气郁为首,而肝气郁结果诸郁之主,肝主疏泄,若长期精神刺激,忧思过度,情志内伤而引起消渴汪的发生。根据“热者清之、虚者补之、郁者达之”的治则,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加减治疗。方剂组成:柴胡,丹皮黄芪、当归、白芍、花粉、玉竹、鸡内金、括萎、生地、甘草、薄荷。方中柴胡、薄荷少许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花粉、玉竹清热生滓,润肺止渴,玉竹且能益胃,方中值推荐的是用括蒌代茯苓、玉竹代白术起到润脾益胃的功效,且能兼顾阴分受耗,《本草纲目》记载括萎“润肺燥,降火,止消渴”,《重庆堂随笔》“括萎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病,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芪治消渴可见于《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千金方》中的消渴方,《类证治载》玉泉丸,《局方》的清心莲子丸等。剂量常在30克以上,是取其益气升阳之功效。谈到鸡内金,可见于《别录》“主小便利,遗溺,除热止烦”。近代医家张锡纯在所撰《衷中参西录》明确指出:“消渴用鸡内金者,因此尿中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精液也”。诸药合用共凑疏肝解郁,清热生沣,益气滋阴之功效。临证时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必获得良效。

消渴症糖尿病验方秘方

消渴症(糖尿病)验方秘方 张锡纯:玉液汤,治消渴。张仲景: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通治方] 张锡纯:玉液汤,治消渴。 生山药30克生黄花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捣细)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律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十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投以此汤,加野台参12克,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英肉15克,连服l0剂而愈。 --《哀中参西》上册 关幼波: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基本方。 生黄芪30克仙灵脾15克杭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乌梅l0克葛根10克 肺热甚阴伤重者,可选加生石膏、川连、石斜、花粉、玉竹、麦冬、沙参;夜尿频数者,选加川断、破故纸、五味子、菟丝子、芡实、鹿角霜。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二) 赵学敏:治消渴饮水。 大瓜萎根去皮寸切,水浸5日,逐日易水,取出研滤过澄粉晒干。每日l克,水化下,日3服,亦可入粥及乳酪中食之。 --《串雅外编》卷三 [辨证方] 1、寒证 张仲景: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干地黄24克山药山茱萸各12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克桂枝附子(炮)各3克 上8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15丸,加至20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卷中

李梃:鹿菟丸。鹿茸30克,菟丝子、山药各60克,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30丸,米饮或人参煎汤,盐酒化下。治饮酒积热,熏蒸五脏,津血枯燥,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 --《医学入门》卷七 2、热证 张仲景: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绵裹) 甘草(炙)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 上5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200毫升,日3服。 --《伤寒论》 陈士锋:消渴一症,小便甚多,饮一斗溲一斗,口吐清痰,投之水中,立时散开,化为清水,面热唇红,口舌不峭,人以为下消之病也,谁知是肾水泛上作消乎。方用引龙汤。 玄参90克肉桂9克山茱萸12克北五味3克麦冬30克 水煎服。l剂渴减半,3剂痊愈。 --《辨证奇闻》卷七 陈士铎:消渴之病,大渴您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尤甚,人以为中消之病也,谁知是胃消之病乎。方用闭关止渴汤。石膏15克玄参60克麦冬60克熟地60克青蒿15克 水煎服。2剂而渴减,4剂而食减,10剂消渴尽除,20剂痊愈。 --《辨证奇闻》卷七 高志君:降糖饮观察治疗80例糖尿病人,多在服药后5-10天明显见效,一个月左右血糖基本恢复正常。 五味子12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山药30克生地30克元参15克黄芪15克苍术6克石膏6克人参9克(或党参30克) 杞子9克何首乌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至尿糖转阴后,上药可作九剂,每日3次,每次服9克 --《千家妙方》上册 3、虚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