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成功背后的秘密

华为成功背后的秘密

华为成功背后的秘密
华为成功背后的秘密

华为成功背后的秘密

2016年01月20日 09:21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田涛:华为是如何创新的?

华为是一家创新型的企业吗?前不久,欧洲一家通信制造商的高管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这样讲道:过去20多年全球通信行业的最大事件是华为的意外崛起,华为以价格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从而让世界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低价优质的信息服务。

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创新”一词在华为的“管理词典”中却不多见,在任正非20多年来的上百次讲话、文章和华为的文件中,“创新”是被提到最少的。尤其在近两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风靡整个中国产业界的氛围下,任正非却在华为15万员工中大谈以乌龟精神追赶龙飞船,要求上上下下“拒绝机会主义”,沿着华为既定的道路,并且不被路旁的鲜花所干扰,坚定信心地朝前走……

那么,这一切背后到底反映着什么样的企业哲学观,以及在哲学观基础上的华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创新故事?

一、关于创新:追随〃连续〃颠覆

追随型创新

就是模仿。中国大量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的所谓创新,都应该属于追随型创新,包括华为的早中期,甚至在今天,很多产品都属于追随型创新。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不同是,美国从孩子开始,就让他们展开大视野,培养他们领袖精神的成长。而中国重在培养孩子的循规蹈矩的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的背后是模仿型思维。

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方民族在模仿式创新方面非常有智慧——日本人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但在颠覆性创新方面,在另辟蹊径的创新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有很大的缺陷。但是,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几年前有两位美国学者在一篇相对客观严谨、不带偏见的报告中评价说,中国人的创新本质不在常规的突破层面上,而在于对现有突破的商业化运筹方面。

换而言之,美国人认为,创新应是一次大飞跃,而中国式创新是通过一连串的增量式步骤逐步完成的。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中国式的追随型创新,更多是建立在商业层面。第二,它是一种增量式的突破,而非爆炸式的突破。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建立连接——中国电信巨人的崛起”,文章对中国电信企业尤其是华为的创新实践是充分肯定的。

连续型创新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一个一个的鬼神构成的,耶稣、孔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柏拉图、华盛顿、卢梭,包括爱因斯坦等等,他们是神,当然也是鬼。有些人更多是鬼,有些人更多是神,但是历史记住了他们。他们从不同的领域,政治、学术、科技等领域,无不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带来了某些爆炸性的破坏,或者爆炸性的进步。从短镜头来看,历史充满了断裂,但是从长镜头看,一个一个的断裂,使得大事件都不过是文明一个一个的连接点,连续性才是文明的常态。也就是说,那些伟人们——伟大的政客、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在某一阶段的某一方面带来了爆炸式的创新,或者说颠覆,但是,一个技术、一种观念,最终要真正形成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的时候,需要很多准伟人,亚卓越的普通人——普通的政治家,普通的科学家,普通的商人们——把爆炸性的东西,进一步细化、进一步逻辑化。颠覆性创新在它出现的早期一般都是粗糙的,小众的,离市场化比较远的。当颠覆性创新期待达成对历史进步、对商业生态的巨大改变时,就需要很多很多的人,对其进行来自不同方面的细化、逻辑化、商业化。

所以,科技进步的逻辑是什么呢?爆炸性发明与建立在填补空白基础上的完形化研究,以及不断扩大化的市场应用,这两者的互为补充和完善,才能构成对人类发展的广泛改变和深刻影响。这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颠覆性创新,但更常态的东西则是对颠覆性创新的应用化、市场化,包括进一步完善化。二者缺一不可。

客观地说,华为的20多年更多的是追随式创新加连续型创新。到2012年,华为累计获得授权的中国专利是2万1千多件,累计获得授权的外国专利是8千多件,2013年似乎更多了一点。但是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核心元器件方面,华为还必须依赖于美国。

颠覆性创新

包括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人们通过锻炼肌肉可以举起一架汽车,但总有极限,因为骨骼的支撑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寻求新的超越路径,技术如此,商业模式也是如此。在过去30年,信息产业领域到底有哪些技术可以称作颠覆性技术呢?多数看法认为,Windows当之无愧,高通的CDMA、欧洲的GSM、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的操作系统都可归于此类,因为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行业标准,确立了新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多少技术可以被称为颠覆性的呢?充满着争议。

什么样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才能被称作“能够广泛影响人类的生活”?大约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乔布斯去世之后,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今时代谁最性感》。谁最性感呢?那些战略资源的整合者,而不是技术创新者。他们是狂野的理想主义者,关注并挑战潜在的市场。《时代周刊》是这么说的:他们有想法,善于包装并完善他人的

想法,善于利用并优化他人的发明,直到这些想法和发明,成为令人难以抗拒的新产品,从而改变整个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他们是混音的艺术家,是指挥家,是战略家。“发明家曾经很酷。他们曾经是卓越而浪漫的人物。比如达〃芬奇、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尼古拉〃特斯拉那样的流氓天才”——美国人埃隆〃马斯克的电动汽车起名叫特斯拉,就是用以纪念这位“流氓天才”——“引下闪电,偷走上帝的神圣之火。但现在一切都变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发明家为什么失掉了他们头上神圣的光环呢?科学

发明何时不再性感……”,《时代周刊》指出,“我很不情愿地把责任归咎于刚刚离世的、伟大的史蒂夫〃乔布斯身上。谁是发明第一台电子音乐的可怜混蛋,谁发明了平板电脑,谁发明了智能手机,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他们从来没有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

100年前,可以被称作发明家的时代,但今天,是技术过剩和技术廉价的时代。大多数发明创造在互联网时代,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变为商业化产品、进入大众生活,甚至加速度完成从“钻石价格向萝卜白菜价格”的起跳与跌落。

所以,战略资源的整合,建立在商业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可以说是创新之根本。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互联网行业的新兴巨头,快速成为巨无霸,其实大多是靠资源的整合——技术资源,人力

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各种资源的快速而有效的商业整合,而不仅是靠某一项技术带来的颠覆。

二、华为的创新实践面面观

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一:技术创新

华为到2012年年底拥有7万多人的研发队伍,占员工人数的48%,是全球各类组织中研发人数最多的公司;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什么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发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头的”——这是华为主管研发的负责人说的。2013年华为研发投入12.8%,达到53亿美金,过去10年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00亿美金;华为在全球有16个研发中心,2011年又成立了面向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2012实验室,这可以说是华为的秘密武器。另外,数学在华为研发上有重大贡献。

10多年前,任正非就有明确认知:中国人擅长数理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很强,这跟中国人的哲学有关系,中国哲学是模糊哲学——儒、道基础上的模糊哲学。缺乏形而上学的思辨传统,太多辩证法。基于这一点,华为在材料学研究、物理领域尽量少地投入,但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华为的俄罗斯研究所和法国研究所,主要从事数学研究。俄罗斯人的数学运算能力也是超强的,在华为的2G、3G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

华为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成功,得益于两大架构式的颠覆性产品创新,一个叫分布式基站,一个叫SingleRAN,后者被沃达丰的技术专家称作“很性感的技术发明”。这一颠覆性产品的设计原理,是指在一个机柜内实现2G、3G、4G三种无线通信制式的融合功能,理论上可以为客户节约50%的建设成本,也很环保。华为的竞争对手们也企图对此进行模仿创新,但至今未有实质性突破,因为这种多制式的技术融合,背后有着复杂无比的数学运算,并非简单的积木拼装。

正是这样一个革命性、颠覆性的产品,过去几年给华为带来了欧洲和全球市场的重大斩获。一位国企的董事长见任正非时说了一句话,“老任,你们靠低价战术怎么在全世界获得这么大的成功?”任正非脱口而出,你错了,我们不是靠低价,是靠高价。在欧洲市场,价格最高的是爱立信,华为的产品平均价低于爱立信5%。但高于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5%-8%。

所以,2012-2013连续两年,当欧盟的贸易专员发起对华为的所谓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华为的欧洲竞争对手,包括爱立信、阿朗、诺西等,全部站出来为华为背书,说华为没有低价倾销。即使如此,为了获得在欧洲的商业生态平衡,华为最后还是

做了妥协。任正非说,我要做投降派,要举白旗,我提升价格与爱立信一样,或略高一些。

什么叫投降派、举白旗呢?

华为要想在这个世界进一步做强,做大,就必须立足于建立平衡的商业生态,而不是把竞争对手赶尽杀绝。当华为把其他竞争对手赶尽杀绝了,华为就是成吉思汗,就是希特勒,华为一定会灭亡,这是任正非的观点。

创新是广义的,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

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二:“工者有其股”的制度创新

这应该是华为最大的颠覆性创新,是华为创造奇迹的根本所在,也是任正非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带有填补空白性质的重大贡献——如何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对知识劳动者进行管理,在过去百年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常理上讲,任正非完全可以拥有华为的控股权,但创新一定是反常理的。在26年前,华为创立的第一天起,任正非就给

知识劳动者的智慧——这些非货币、非实物的无形资产进行定价,让“知本家”作为核心资产成为华为的股东和大大小小的老板,到今天为止,华为有将近8万股东。最新的股权创新方案是,外

籍员工也将大批量的成为公司股东,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工者有其股”,这无疑是人类有商业史以来未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人数最多的企业,也无疑是一种创举,既体现着创始领袖的奉献精神,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把控能力:如何在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实现企业的长期使命和中长期战略,满足不同股东阶层、劳动者阶层、管理阶层的不同利益,从而达成多种不同诉求的内外部平衡,其实是极富挑战的——前无经验可循,后面的挑战依然很多。从这一意义上看,这种颠覆性创新具有独特的标本性质。

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三:产品微创新

早期,不管西方公司还是华为给运营商卖设备都是代理商模式,是华为改变了当年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由代理模式走向了直销模式。这个模式首先是被逼出来的——产品差,不断出问题,然后就得贴近客户去服务。华为的老员工经常说一个词,叫做“守局”,这里的局指的是邮电局,就是今天的运营商。设备随时会出问题,华为那些年轻的研究人员、专家,十几个人经常在一台设备安装之后,守在偏远县、乡的邮电局(所)一个月,两个月,白天设备在运行,晚上就跑到机房去检测和维护。设备不出问题是侥幸,出故障是大概率。

这就逼出了华为的微创新文化。举个例子,曾经,华为交换机卖到湖南,一到冬天许多设备就短路,什么原因呢?把一台出故障的设备拉回深圳,一帮人黑天白夜琢磨到底是什么问题。最

后发现外壳上有不知道是猫、还是老鼠撒的尿,就研究是不是症结在这儿?好,试一试,在设备上撒一泡尿,电一插发现没问题,又苦思冥想。到了第二天有人突然说不对,昨天那个谁谁撒尿之前喝了水,人也年轻,找一个老一点的同事,几个小时别喝水,撒一泡尿再试试。果不其然,撒完尿,电源一插崩一下断了。最终确定,尿里面所含的成分是断电的原因。湖南冬天的时候老鼠在屋内到处窜,交换机上的污渍可以肯定是老鼠尿,撒尿导致断电,华为的工程师们就针对这一具体问题进行产品改造,很快问题就解决了。

华为能够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让全球客户信赖的大企业和行业领导者,必须承认,20多年不间断的、大量的贴近客户的微创新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一位华为老员工估计,20多年华为面向客户需求这样的产品微创新有数千个。正是由于华为跟客户不断、频繁的沟通,正是由于西方公司店大欺客,尤其在中国市场的早期把乙方做成了甲方——那时候买设备要先交钱,半年以后能给你设备算不错了——构成了华为和竞争对手的重大区别

与20多年彼消此长的分野。

华为创新实践之四:市场与研发的组织创新

市场组织创新。“一点两面三三制”是林彪80多年前的发明。什么叫一点两面呢?尖刀队先在“华尔街的城墙”(任正非语)撕开口子,两翼的部队蜂拥而上,把这个口子从两边快速拉

开,然后,“华尔街就是你的了”。林彪被称为常胜将军,“一点两面三三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战术思想、战术原则。“三三制”当然指的组织形态。早期,任正非要求华为的干部们就“一点两面三三制”写心得体会。前副总裁费敏、以及还在基层的今天的常务董事李杰,对“一点两面三三制”体会最深,在《华为人报》发表后,任正非大加赞扬。就提拔他们上来。此后,“一点两面三三制”便作为华为公司的一种市场作战方式、一线组织的组织建设原则在全公司广泛推开,应该说,这是受中国军队的启示,华为在市场组织建设上的一种模仿式创新,对华为20多年的市场成功助益甚多,至今仍然被市场一线的指挥官们奉为经典。

铁三角向谁学的呢?向美国军队学的。蜂群战术、还有重装旅等等,这些美国军队的作战体制变革也都成为华为进行管理创新的学习标本。

什么叫重装旅?一线营销人员发现战机后,传导给后方指挥部,山头在哪,目标在哪,总部专家们要做评价。当专家团们认为可以派重装旅过去,这些由商务专家、技术专家、市场解决方案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就奔赴前线,与市场一线的团队联合确定作战方案,甚至共同参与客户的技术交流、商务谈判等。

研发体制创新。比如固定网络部门用工业的流程在做研发,创造了一种模块式组织——把一个研发产品分解成不同的功能

模块,在此基础上成立不同的模块组织,每个组织由4、5个精

干的专家组成,分头进行技术攻关,各自实现突破后再进行模块集成。第一,大大提高了研发速度。第二,每一模块的人员都由

精英构成,所以每个功能模块的错误率很低,集成的时候相对来说失误率也低。华为的400G路由器的研发就是以这样的组织方

式进行的,领先思科公司12个月以上,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布局

并进入成熟应用。

而在无线研发部门,则发明了底层架构研发强调修万里长城,板凳要坐十年冷;直接面向客户的应用平台研发推行海豹突击队模式,从而形成了整个研发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快速应变力的有效结合。这即是任正非说的“修长城”,坚固的万里长城上跑的是“海豹突击队”,“海豹突击队”在“长城”上建“烽火台”。

华为创新实践之五:决策体制的创新

美国的美世咨询(Mercer)公司,在2004年对华为进行决策机制的咨询。让任正非主持办公会,任正非不愿意,就提了一个模型,叫轮值COO。七位常务副总裁轮流担任COO,每半年轮

值一次。轮值COO进行了8年,结果是什么呢?

首先是任正非远离经营,甚至远离管理,变成一个头脑越来越发达,“四肢越来越萎缩”的领袖。真正的大企业领袖在企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时一定是畸形的人,脑袋极其发达,聚焦于思

想和文化,和企业观念层面的建设;“四肢要萎缩”,四肢不萎缩,就会时常指手划脚,下面的人就会无所适从。

10年前,任正非是大半个思想家,和小半个事务主义者。10年以后的任正非完全脱离开事务层面,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华

为思想领袖。轮值COO的成功实践,促使在3年前,华为开始推行轮值CEO制度。EMT管理团队由7个常务董事组成,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7个人中3位是轮值主席,每人轮值半年。3

年来的运行效果是显著的,最大成效之一是决策体系的动态均衡。如果上任轮值主席偏于激进,那么整个公司战车隆隆,但半年以后会有偏稳健的人上来掌舵,把前任风格调节一下,而过于稳健又可能影响发展,再上来的人可能既非左又非右,既非激进又非保守。这套体制的原型来自咨询公司的建议,但华为做了很多改造和创新,包括从美国的政党轮替制度里借鉴了一些东西,融入到华为的高层决策体系。

在美国的政治决策史上,民主党追求公平,民主党执政时期,赤字大幅增加,政府不断加税,拉车的资本家们没有干劲了,社会充满了疲惫,民众又把票投给共和党。共和党执政干的第一件事常常是减税,强调发展,强调效率,走着走着,社会公平又出问题了,老百姓又投票,干掉财富党换上公平党。美国200年来大致就是这样一种财富党与公平党轮流执政的过程。当然今天美国的政治生态,比我们这个结论要复杂多了,因为互联网与全球

化,对传统的美国政治历史文化,也带来了很大冲击,比如社会大众心态的离散化趋态,政党文化的极化现象等。但美国传统的政治制度设计和运作方式给华为的高层决策体制创新也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启示。

那么,英国的“虚君共和制”对华为的组织创新又会有什么借鉴呢?

第二,避免了山头问题。任正非认为,华为实行的轮值COO、CEO,与西方公司相比,制度优越性要大的多。西方公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人做CEO,他的哥们全跟着鸡犬升天,这个人干的不好被干掉,一帮人跟着被干掉,这在西方公司是很普遍的。而华为的轮值COO、轮值CEO制度,从体制上制约了山头文化的坐大,为公司包容、积淀了很多五湖四海的杰出人才。同时这种创新体制也使整个公司的决策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和民主化。今天的华为已经从早年的高度集权,演变到今天的适度民主加适度集权这么一个组织决策体制。

轮值CEO制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颠覆性创新,在有史可寻的人类商业管理史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例。有中国学者质疑这一体制的成功可能性,但至少迄今为止的8加3年的华为实验是相对成功的。未来如何?由未来的历史去下结论:创新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反叛和修正。华为的任何创新都是基于变化而作出的主动

或被动的适应,在这个日益动荡和充满变化的时代,最大的危险是“缘木求鱼”。

三、华为的创新哲学

创新哲学之一:客户需求是创新之本。

20多年来,一个倒买倒卖设备的二道贩子公司,怎么做到了把全球的通信行业搅得天翻地覆?是依靠技术的强大吗?依

靠资本的力量或者政府力量吗?显然都不是。

华为的成功,首先是哲学与文化的成功,同时也是创新的成功,但华为创新的基础理念是,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客户需求。那些百年巨头们为什么走向了衰落?技术崇拜加资本至上。摩托罗拉可以说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之一。摩托罗拉的创始人老高尔文和他的儿子小高尔文,多年前提出的企业愿景是,摩托罗拉是一家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实现顾客梦想代表着摩托罗拉的企业使命。

然而,在上世纪末、本业纪初的IT与资本时代,摩托罗拉走向技术崇拜,无视客户需求,盲目投资50亿美金搞所谓“高大上”的“铱星计划”,让光纤的发明摧毁了,灾难从此降临。由于重大的技术投资失败,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加速了摩托罗拉的崩溃。摩托罗拉已经成了一个“被忘却的伟大的符号”。

华为,也曾经是一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华为早期10年可以称作星光灿烂的10年。那些星光灿烂的技术英雄们,给华为贡献了初期“活下去”的极其重要的产品,比如C&C08万门程控交换机等,使得华为终于有了进入通信技术行业的“入场券”和在中国市场上参与竞争的杀手锏。但技术导向背景下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浪费了公司很多钱,这不是由于他们个人的错误,而是当时华为的创新战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依靠一帮“天才人物”的智慧火花,进行拍脑袋式的研发决策,缺乏方向感。

任正非对曾经主管研发的徐直军说,你浪费了公司几百亿。徐直军笑着回应,我承认浪费了,但又贡献了几个千亿呢。任正非由此说,由于我们过去浪费了1千亿,积累了很多的人才、经验,包括给西方公司交咨询费接近300亿人民币,以15年左右时间打造了一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前端是客户,末端也是客户的端到端的流程。这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华为技术导向型的公司价值观和研发战略。

华为投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力量进行创新,但华为反对盲目的创新,反对为创新而创新,华为推动的是有价值的创新。

20年前,任正非就讲,你们要做工程师商人。IBM在流程方面所建立的一套流程,验证和固化了这一导向。几年前,徐直军很自信地说,过去管3千人研发队伍,我们都觉得要失控了,现

在7万多人我们管的好好的,你再给我7万人,我们照样可以管的很好。什么原因?基于端到端这样一个研发流程,使得整个研发建立在理性决策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需求——显性的客户需求与隐性的客户需求之上。失误率降低了很多,成本浪费大大减少,组织对个人的依赖也降低了。

创新哲学之二:开放式合作是创新的基石。

这里面包括几点,一是以土地换和平的技术路线。这里面包括专利互换、支付专利费等。光支付给美国高通公司的知识产权费用,累计已经超过7亿美金。任正非有一个比喻,千军万马攻下山头,到达山顶时,发现山腰、山脚全被西方公司的基础专利包围了,怎么办?唯有留下买路钱:交专利费,或者依靠自身的专利储备进行专利互换。不要存侥幸心理,不能幻想把在中国市场成功的一套打法应用到国际市场。华为的创新原则就是坚持老老实实的乌龟精神,坚决反对投机。

第二、与包括竞争对手、客户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过去华为与很多西方竞争对手都建立过合作研发的组织,与德州仪器、摩托罗拉、IBM、英特尔、朗讯等成立联合实验室,与西门子、3COM、赛门铁克等西方公司成立合资企业。

华为在研发体制上的重大创新之一,是与全球诸多大客户包括沃达丰等运营商建立了28个联合创新中心,这不但是创举,

而且华为的竞争对手们曾经仿效,却由于成本等因素,而鲜有模仿成功。但正是这种创新体制,使得华为在面向未来和面向客户中长远需求的研发领域,赢得了无数先机和众多突破。

第三、华为的愿景是丰富人类的沟通与生活。如何实现这个宏大的愿景?华为的创新战略是利用全世界的智慧为华为服务。到2012年底为止,与全球20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在开展研发合作。英国首相去年会见任正非的时候,任正非讲了一个观点:英国工业主义时代培育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但是过去几十年,英国的金融太强大了,制造业就开始衰落、萎缩,那么英国所长期储备的科技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华为投资20亿美金,人是你的,能力也是你的,但是我投资你的能力,在华为的全球平台上进行应用,对英国和华为都有好处。英国首相深以为然。

创新哲学之三:基于开放式、学习型的创新理念。

一个就是向西方学习,前面讲的端到端的研发流程变革,是由IBM主导的。还有供应链变革、人力资源变革、财务体系变革、市场体系变革等等,华为都花巨资聘请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顶尖咨询公司,先后有十几家咨询公司在华为做过不同的管理咨询,使得华为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以及整个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了巨大进步,奠定了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创新哲学之四:基于尊重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创新。

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创新冲动?谷歌为什么愿意以120亿美金的巨额资本收购诺基亚的手机系统?

Facebook傻吗?为什么愿意向一个50多人的公司支付190亿美金?答案是:对人的智力所创造的成果进行市场定价,体现着对知识权益的尊重与认可,这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前提。

华为的创新信奉的是西方规则、美国规则。华为每年要向西方公司支付2亿美金左右的专利费,每年拿出1亿多美金参与一些研发基金,并且参与和主导了多个全球行业的标准组织。华为认为,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的战略研判和战略设计。

创新哲学之五:开放、包容、鼓励试错是创新之源。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乔布斯早年是个吸毒者,浑身充满着异味,成为苹果“教父”之后依然经常不洗澡,个性乖张,行事反叛……美国文化给了他最大的包容,乃至于欣赏,而在我们的文化与社会土壤中,宽容、包容却是最稀缺的社会品质,自然就难以产生乔布斯这样的人物。美国文化,尤其是硅谷文化激赏的是癫狂,媒体追捧的是疯子似的狂想家。美国媒体对一些异端人才的评价是:如果他成功,人类便成功。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企业家都有一些极端怪癖,比如不洗澡是个普遍的怪癖,乔布斯不爱洗澡……休斯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始人休斯也很少洗澡,休斯在上世纪60年代被称作美国的“世纪英雄”,他是一位疯狂的冒险家,也是亿万富豪,同时患有严重的幽闭症,却又生活放浪不羁……很多科学家的灵感不是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在马桶上一边排泄着肚肠里的污浊,灵感就出来了,还有就是洗澡产生灵感。

那么对这样类型的一些狂人,华为要不要给予包容?任正非的观点叫做“灰度理论”,反对非黑即白的用人观。有文化洁癖的人,尤其有道德洁癖的人是做不了企业领袖的,所以任正非多次讲,我们不是培养和尚,牧师,我们是一支商业部队,华为要容得下各种异类人。

另外,华为也有蓝军参谋部,公司从高层到基层组织,都在有意识地培养蓝军参谋。蓝军参谋的职能是什么呢?他的任务就是唱反调,虚拟各种对抗声音,建立红蓝对抗机制。华为有一群这样的“名人”,比如蓝军参谋部的领头人白志东、固定网络部的徐恩启等,他们从个性到谈吐都充满了否定性风格,是一批“乌鸦嘴”,猫头鹰,随时在为华为唱“葬歌”,而不是赞曲。发人思考的是,如果你与白志东交流,他可以将华为批得体无完肤,对华为未来几年的发展充满“危言耸听”的预言,但却对腾讯、小米等中国企业不吝溢美之词;而任正非身上,却经常表现出“红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_1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1000字: 华为这家企业在国内,乃至国外都算是家喻户晓,华为的产品影响的人们的生活。以前对这家企业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老总叫任正非,而对于它的企业文化、企业成长背景等方面都知之甚少。读了这本《华为没有秘密》一书后,原来这个大企业也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由一群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人日夜奋斗,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读后有些个人的感想在此分享给大家,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一、事物成长初期: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或者大到一个国家,成长初期都将经历探索过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成功例子可以效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尝试不断的总结,先求生存,再谈发展。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制度(生存法则),在合理的制度之下,事能正,人也能正,才可持续性良性发展下去。 二、事物成长中期:在度过了初期的艰难时段,迈向成长上升时期,团队越来越大,人事越来越复杂,在这个时候,需要的不单是个人激情,更重要的是具体的管理与机制。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目的是为规范,高效率,创造价值,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等。事物的成长离不开优质的生态环境,读后感.培育成长的土壤与舞台取决于机

制与制度,这是企业力量的源泉,企业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中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于其运营机制。一个好的机制就如一个优秀的兵营,能够不断地造就人才。由此可见,对于成长中期,管理与机制的作用性不言而喻。 成长是残酷的过程,需要勇敢面对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困难,意志薄弱者会影响成长的速度与质量,大自然成长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以需要具备狼性和活力。对于企业,构建一套有充满活力的薪酬体系,会极大的鼓励和激起员工的,让员工体会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实际价值认可的,只要认真努力工作,不但能拿到对等的报酬,如果创造的价值超出预期,还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奖励,充分感受到自己不是为他人打工,而且与企业合作。 三、过了前面两个周期后,进入了谈延长阶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形成自己文化理念(企业思想或灵魂),勾画蓝图,创造一个梦。以企业文化为信仰,指引大家奋勇前进,将蓝图一步步演变成现实。另外一部分,是居安思危,不夜郎自大,以变应对外部环境的万变,对过度的创建保持清醒的警觉。 以上所述皆是个人的一点观后心得,简单总结。作者:张智凯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在刚开始读到成长与创新的章节中各种前期的生僻词汇、超前思想向我袭来,每每读到华为目前在国内地位和改变了世界通信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再或者是又有专利数最多的中国企业的时候我都会从刚开始的莫名其妙之后皱眉、再到不理解再到后面的震撼的过程中慢慢明悟最后,让我们总结下今天的分享。我们要学会思考,快乐地思考,简单地处事。要知道自己是几流人才,什么才是企业要的人才,了解华为目前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这些沉思之后由此深深的对任正非先生的超前意识管理、人生的总结感到十分的敬佩。 坚持均衡、灰色和妥协、关注大势、方向和节奏、坚持不断地自我批评、信守在商言商和实事求是、追求无为而治、崇尚天道酬勤和艰苦奋斗、坚信: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会是圣人、太阳总会升起的、烧不死的火鸟。这些人生经验和成功总结中看到了一个当代企业领袖不断的自我挖掘和应对市场变动时自身的脱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目前的状况感悟了一下自己之前走过的路,在这些顿号之间中的字字片语中是否有哪怕一丝的成长的重合点。每当在工作中收到了困难的信号时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不做!为什么是我!”之后才有被动的接收、被动的去做。我确实知道我所“理解”的负面信息是我成长的蜕变,但目前性格中的“不作为”总是时刻想把一个成功的我打败之后在对我喋喋一声凄厉的笑。看过任正非先生过去的故事时想想,这才是困难、磨砺、背负着国人前进与世界领先企业的重担,一个已经成功了的伟大的企业家还在时刻提醒自己“身边满是荆棘”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所以我也要有这样的素质与素养微笑面对每一个成长。 在之后对介绍经营与管理上面我从中学到了,良好的工作状态能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在此对之前部门所推行的KPI理念又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工作者要结合整体管理方向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环境。如何效益和效率平衡化需要什么,以部门需求为导向的“效益”是内部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而效率则是管理核心的价值观。两者的共存性是价值主张都是高绩效。所以绩效在从中起到的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形成良好机制的起始点,也就是逆推的话可以实现的是依靠管理的高效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怎样炼成的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怎样炼成的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

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华为的成功之道

华为的成功之道:狼性文化 华为的“狼文化”,并非强调残忍和反人性,而是狼的其他一些品质和秉性。咱们能够重新审视华为“狼文化”的几个定义,了解它的真谛。 像狼一样嗅觉敏锐 狼文化的首要之义是敏锐的嗅觉,指的是危机感、远见与设计感。地球每一天面临的来自宇宙中“流星雨”般的陨石冲击,使得地球就像一个宇宙靶场。但为什么地球还没有毁灭呢?正因大部分陨石掉到海里去了。做企业不是这样吗?哪位企业家能说自我的企业很成功、从来都是顺境大于逆境?中国企业家光鲜一面的背后,更多的是艰难和辛酸。华为25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过程。如果华为领导者缺少对内外环境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华为也许早垮掉了。 对所处行业、技术、市场以及组织自身的变化,企业家要具有远见。《狼图腾》这本书值得好好读,狼群对未知的决定与警觉,包括前瞻性的设计意识,是人类要领悟和借鉴的。华为能够走到这天,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华为的领导者对5年、10年之后的发展,有一种远见和长远的规划。 有位国企的老板问任正非,华为为什么20多年就能成长为国际化企业?是不是靠的低价方法?任正非说你错了,咱们是高价。对方又问,那你凭什么打进了欧洲?回答是靠技术领先和产品领先,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数学研究在产品研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成立于15年前,由一批俄罗斯顶尖的数学家组成,正是这些外籍科学家利用数学运算为华为的3G技术、企业网产品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任正非说,中国的玄学哲学是很有好处的,它塑造和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也很可能使得中国在未来的虚拟时代大有可为。因此,在IT和互联网行业,中国是大有前途的,中国企业是大有可为的。这就是任正非对未来的敏锐嗅觉。(观后感大全) 达沃斯不就是一个“狼论坛”吗?每年全球政、商、学各界最高端的一些精英人物,聚集在冰天雪地的地方,探讨和展望10年、20年以后的世界图景,不正类同于狼的“敏锐的嗅觉”、危机感和设计意识么? 像狼一样持续进攻 华为狼文化的第二个定义,就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源自宗教改革,基督教解放了人性,承认人的差异化,从而开创了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当年的西班牙、葡萄牙,之后的法国、英国,向全世界扩张殖民地,依靠的就是一种进取精神,清教徒主义的奋斗精神。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抛开其他因素,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民族的精神力量得到了一次全面释放,这种精神力量就是进取和奋斗精神。 前些年华为倡导“薇甘菊方法”,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贸易的频繁往来,薇甘菊的种子透过货运从南美洲到了深圳,它被称作“疯狂成长的恐怖野草”,能够从一个节点上,一年内延展到一千多英里,仅需要极少水分、极少营养就能够迅速地扩张。华为倡导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与市场方法。 发扬“狼狈精神” 狼狈精神是任正非关于狼文化的第三条定义。华为最初十年中,由于既缺资本,又缺技术,更缺人才,因此倡导一种绝地逢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谁能让这个组织活下来,能给饥饿中的华为带来合同,谁就能够分到更多的蛋糕。咱们把任正非比喻成一个海盗头子,领着一群知识型的海盗到海上去抢银子,谁抢到的最多,谁就分得最多。这个海盗头子又是战利品的分配者,在分配过程中如何把效率和公平更好地结合起来?其实很不容易。 早期十年,个人英雄主义带来了高速成长,但十年之后的华为,应对着重大挑战—英雄们创造了历史,英雄们又可能带来山头主义、腐败和懈怠。正是太多的个人英雄们,把一部

华为没有秘密

华为没有秘密 43岁的创始人 任正非曾说过,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闯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的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的“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文革”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

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著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 任家有兄妹7人,任正非是老大。全家9口人全靠父母的微薄工资维持,吃饭实行分饭制,都有份,但都不多。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 任正非结婚时,拮据的家境仍未改变。创办华为后,任正非和父母、侄子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为了节约钱,母亲只敢买死鱼死虾,晚上出去买便宜蔬菜与西瓜。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有了好转。不过,任正非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任正非酷爱《毛泽东文选》,他重新注解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企业最重要的是将产品卖出去。 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华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华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导语: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或者说没有任正非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力出一空”与“利出一空”的分配原则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华为的成功,一直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媒体人士,大家或整体或局部,或战略或战术,或管理或文化,从不同的的角度,来诠释华为成功的秘密。今天,木子斫从一名职场人的角度,透过华为几个简单的事例,来看看华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其一:“力出一孔”与“利出一孔”的分配原则 华为刚创立的时候,只有两万的资金,三五条枪,加上租赁的几间房子,就这样开始了华为的起步。这在当年盛行倒买倒卖的深圳,类似的企业多如牛毛。但是,现在,这样的一些企业,这样的一些老板,早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任正非到底有什么高招,让华为不仅不倒,还取得快速成长,成为现在的世界电讯行业巨头?很简单,任正非不贪财,他把企业的股份几乎全部分给了员工,任正非仅把1.4%留给了自己。华为的员工持股的普惠制,让员工个个成为“奋斗者”,从而成就了华为的伟业。 而这些紧紧跟随任正非的“奋斗者”,在华为得到了多大的收益?不说高管的年薪多少,也不说研发人员、市场人员的年薪多少,反正在若干年前,华为的人均个税缴纳是全国企业第一位的。

“力出一空”与“利出一空”的分配原则,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反映了任正非对员工利益的基本态度,体现了任正非对员工的真正尊重,因为人的最基本诉求首先是利益获取的问题。 其二:与竞争对手也要手拉手的市场观念 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政界,更适用于商界。对企业而言,这个利益的把握,除对内部的员工外,还反映在企业、客户之间的利益分配。 在世纪更替之际,任正非就提出了“友商”的理念,他讲“竞争对手也要手拉手,也要走向合作”,从此开始了华为与国际电讯巨头的既竞争、又合作新局面,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壮大,为华为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在更早的华为创立初期的岁月里,任正非特别强调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共享。为了打开国内市场,华为与全国很多地方的电讯部门都成立了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有什么好处?一是电讯职工入股,当然生意就会好做的多;二是货款收回及时,因为有你电讯职工的利益啊。从此以后,华为实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转变,国内市场地位得到巩固。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做法不可能行得通,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那是个“南巡”讲话的时代,还记得当时有句形象的比喻吗?叫做“十亿人民九亿倒,剩下一亿在思考”,那样的环境下,我们只能说任正非不同凡响的市场驾驭能力。不做“一锤子”买卖,不把上下游的利润统统吃掉,与客户实现合作共赢,这正是任正非的高明之处。

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华为崛起的重大秘密:人人股份制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中国最神秘低调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华为挺进世界500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 2012年,华为全球销售额超354亿美元,其中66%来自海外市场,预计2013年将实现10%-12%增长,或将超越其竞争对手瑞典爱立信,成为业界全球第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带领华为取得如此辉煌,任正非的个人持股却不到1%。 43岁的创始人 很多人喜欢拿华为和联想作比较,因为两者皆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代表。其实,两家企业创始人还存在一个巧合:同为1944年生,柳传志创业时40岁,任正非创办华为时是43岁。 任正非曾撰文称,他下海纯属出于无奈。从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的家庭和事业上都出了状况。他的夫人转业后进入南油集团领导层,而他所在的南油下属企业连续亏损,再加上父母与弟妹和他们同住产生的生活压力,最终导致家庭解体。 在解决生活压力和创出一番新天地的双重动力之下,1988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而启动资金只有区区2万元,业务是销售通讯设备。 任正非能在43岁“高龄”勇敢创业,是源自他对通讯设备的精通。他19岁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尚未毕业文革就开始牵连,让他第二天早上立即回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在父亲的叮嘱下,任正非排除干扰,苦修数学、哲学,并自学了三门外语,奠定事业基础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门。后来,任正非入伍当通讯兵,参与一项军事通讯系统工程时取得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33岁时,他还因技术突出成就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山里走出的大学生 回望任正非的人生路,最初,他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山区小村庄,那里最著名的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父亲在北京上过大学,母亲念过高中,都当老师。

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详解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的分析

华为成长的战略逻辑:详解华为为什么能称霸世界 华为成功的外部市场条件 1、机会牵引能力 据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开始下海创业时,试水过不少行业和领域。但幸运的是,最终进入了通信设备领域。俗话说,男怕入错行,这一选择不管是任正非深思熟虑的产物,还是误打误撞的结果(许多企业家创业时,多种客观因素将其推到某个舞台上,用今天的话说,是上帝将他摆到了气流强劲的“风口”上),对华为以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经济,处于其中的企业,其战略思维必定是机会牵引能力。因为开始创业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可能有什么技术和能力积累,由内而外(即从能力出发)的战略行不通。延展开来说,近20年来,一些日本企业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未能有效应对,战略上没有突破,经济业绩持续下滑,恐怕与恪守能力导向、漠视新的机遇有关。容量迅速增长、内部结构快速变化的通信设备市场,像一片波涛翻滚的大海,为华为从一条小鱼变成大鲸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多年前,任正非在《北国之春》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时期,特别是中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世界级先进网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就这样,华为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和本领。”这段话有些自谦,但准确揭示了华为成长的宏观背景和必要条件。 2、巨变的蓝海市场 从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到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领域,近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全球通信网络不断更新换代,

华为行为准则

华为行为准则 一、公司宗旨 【追求】 华为的追求是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为实现客户的价值观而持续发展。 【员工】 管理有效的高素质的集体奋斗员工群体是最重要财富。 【技术】 在独立自主发展核心技术基础上,开放、合作。 【精神】 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敬业、创新、团结、企业家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文化】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是生生不息 【利益】 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社会责任】 华为为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做不懈的努力,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 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华为为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做不懈的努力,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二、华为人职业行为规范 【尽职尽责】 需要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1. 坚持原则,一切从公司利益出发,不感情用事。 2.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地把事情做得更好。 3. 各级主管有责任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为在本职岗位上表现出色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4. 对工作目标及结果负责,积极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 5. 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出现问题时首先讲内部不讲外部,讲自己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把解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6. 敢于暴露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敢于讲真话,不捂盖子,不文过饰非。 7. 苛求自己,苛求产品,不犯重复错误,把事情一次做好。 【团结协作】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团结合作、集体奋斗是华为文化的精髓,只有团队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 1. 小我融入大我,在团队的平台上发挥个人特长。 2. 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努力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团队气氛。 3. 襟怀坦白,包容他人,认同别人的长处,了解彼此的短处是团结协作的基础。 4. 资源共享,积极支持和配合他人工作,积极求助于他人,同时无私地帮助他人,在互助中共同进步。 5. 重视工作中的不同意见,不要把工作中的意见分歧转化为人际关系的冲突。 6. 尊重个人人格,不涉及他人隐私,不歧视他人。 【学习与创新】 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危机意识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诚实劳动与胜任本职工作是员工长期在华为赖以生存的基础。 1. 自我批判是自我超越的前提,居功自傲是阻碍我们不断进步的绊脚石。 2. 结合公司实际,学习有益于公司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提高本职业务技能,追求技术与管理的不断进步。 3. 倡导建立在个人自学基础上的团队学习,增强团队创造力。 4. 公司倡导“小改进,大奖励”,立足于本职岗位,追求点滴改进;改进无止境。 【沟通、报告与反馈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是沟通式的工作,沟通是团队创新的主要工具,是化解误会、冲突的最佳方法。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宽容心、同理心、平常心、自信心、诚意和善意 1. 公司有多维多向的沟通协作渠道和形式。整个工作过程本身就是沟通过程,管理者布置工作的过程是沟通,考核过程是沟通。员工之间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良好的沟通,紧密协作,共同实现部门以及公司的整体目标。公司求助网络为员工开展沟通与协作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渠道,每位员工必须学会求助,并善于求助。 2. 公司提倡“吃文化”,上下级和同事之间互相请客吃饭、吃面条,在饭桌上沟通思想、交流工作。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两个以上华为员工,也就形成了沟通的机会。 3. 《华为人》报、《管理优化报》、《华为文摘》等报刊是员工与公司沟通的重要手段,它们是公司文化与管理动态的一个窗口。 每位员工应认真阅读,如有心得可以投稿与大家分享。

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Word版

学习LTC—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LTC流程框架已经毫无秘密:管理线索—管理机会点—管理合同执行—关闭和评价合同。 支持LTC流程的组织也已经毫无秘密:“铁三角”团队运作。 但为什么许多企业在学习和运用LTC流程时却无法突破,今天为大家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 1、“一五一”工程。 ●一支队伍、五个手段(参观公司、参观样板点、现场会、技术交流、管理和经营研究)、 一个资料库。 ●一支队伍,华为通过矩阵式管理,将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拧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利益共 同体。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职能分工和传统绩效考核造成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借助网络平台,最大限度降低“内耗”,对客户任何问题都能做出快速反应。 ●五个手段,看似平常,但这正是很多公司忽视的重要工作。华为通过这五个手段的落地, 将传统吃喝玩乐拿模式,转型为“营销+咨询”的模式。这五个手段也是流程中“标前引导”环节的核心工作,在投标之前让客户认同华为、认同华为的解决方案,甚至为竞争对手设置“门坎”,使华为中标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一个资料库,这和华为IPD体系强调的CBB是同一原理,既是公司知识库,在需要时又 可以快速调用,大大节约方案开发时间和提高问题解决速度。 2、项目制运作。 项目制运作是体外功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多数学习LTC流程的企业,特别是项目管理基础较弱的企业,在流程实施之时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比如:WBS计划应用,重量级团队,PBC,沟通管理,变更控制,风险管理等等。 3、团队作战,分工合作,细微之处见分晓。 LTC的“铁三角”团队既是合作关系,但又有明确分工。但重点是工作的颗粒度。我曾在给网通客户做BPR项目时亲历华为销售团队的工作。客户经理给关键利益关系人扛煤气罐、陪关键利益关系人家属到深圳看海;技术经理给客户设备维护部门做年度设备维护计划;这些不是传说,而是真真实实的工作。正是凭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致工作,华为的客情关系维护走在了竞争对手前面。 4、Leads To Cash,流程端到端闭环,团队端到端负责。 企业在学习LTC时,在流程设计完成后,往往忽略了组织保障,也就是没有形成“一支队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有些企业注重形式,命名出“金三角”、“铁四角”等一系列名称,但

包政解读华为成功的逻辑

包政解读华为成功的逻 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深阅读】包政:误读华为多少年(至少阅读十遍) 2013-12-17点击这里关注我→ 如今财经界,言必华为,言必小米。显然,华为、小米已经被社会舆论炒得滚烫,而任正非、雷军两个领军人物也一举打破多年的沉寂,高调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与公众面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习力常常意味着发展力,而对于学习渴望向来高涨的企业人来说,对他们的关注更是趋之若鹜。当他们的言行已经和传播有关,我们会更多地捕捉到其在未来的信息动向。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回归到学习的本意,我们是否会陷入盲目与冲动 无论是对于满怀着创业与履职冲动的新人,还是饱经沧桑对未来依然怀有梦想的企业同侪,复盘成功企业成长路程和关键节点的真相,也许更有借鉴价值。 比如:任正非创建华为时年43岁,而雷军创建小米也时年40岁,不约而同的人到中年“一枝花”,只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吗 当历史学家纷纷点评历史时,谁来点评那些历史学家 解开背后的真相,撩开概念的浮云,还原光环下的真实,把历史从演讲家的口中拯救出来,给学习者提供准确的参照,你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 包政解密华为的逻辑 包政先生(口述) 就像一个人的成功一样,华为作为一家企业的成功密码,也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甚至不取决于当事人,更不取决于参与为华为咨询的人。取决于什么——你的学理能不能解读华为。 一、语言总是苍白的 成功之道一定隐藏在表层的思想后面,而你的学理便是寻道之杖。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中还没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 因此我们只能这样谨慎地认为,所有点评华为的行为,都不能当作是件正式的事情,而只能当做是一种消遣,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而已,而不是事情本身。 所以圣人述而不着,是一种敬畏的态度,他会“三省吾身”: (1)事情真的,它的真的本质我把握了吗

2012-华为的秘密

2012-华为的秘密 华为这家特立独行的世界 500 强公司,能否消除外界对其透明度欠缺的担心?能否保持其艰苦奋斗的个性?能否打破无法在三个客户市场持续获得成功的行业魔咒?创始 人所秉持的“知本主义”理念究竟能够带领它走到多远? 从2万元资本起步,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任正非将华为打造成了一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华为收入218亿美元,首次进入该排行榜,其最新排名为第351位)。如今,华为成了世界通信产业举足轻重的参与者,也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大型公司之一——去年,公司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高达68%。与此同时,创始人任正非和华为公司一直与媒体保持距离,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外界也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公司的相关信息,因此,显得非常神秘。 不过,神秘的华为从来没有失去对媒体和公众的吸引力,无论是公司每年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的做法还是在新《劳动法》颁布之前要求所有工龄超过8年的员工主动辞职再竞岗,还有公司近50%的员工从事研发、每天创造3~5项专利的事实,都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今年,对外界最为神秘的华为员工持股计划也被媒体公开报道。围绕着华为公司,外界有太多的猜测和疑惑。今年10月初,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的两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安全威胁的调查,认为这两家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与之前对华为的质疑态度相反,中国媒体这一次普遍认为美国众议院的这个调查缺乏说服力,而华为甚至在11个月之前就预测到了这个结果。 最近,华为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轮值CEO徐直军接受了本刊2个多小时的专访,出乎我们意外的是,采访中徐直军没有回避任何敏感问题,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前所未见。分析业务机会时,徐直军条理清晰,自信华为到2017年收入会达到700亿美元左右;谈到创新时,不仅分享了华为如何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系统将7万多研发员工有效地组织起来,同时也坦陈了华为目前创新上的最大挑战;谈到公司治理,徐直军告诉我们华为的股东结构以及员工持有的虚拟受限股的运作方式,以及华为最初采取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什么,通过他的介绍我们可轻易计算出员工虚拟受限股的回报率;至于上市问题,徐也明确表达华为目前的立场:首先要保持内部的稳定,即内部不能出问题。他指出外界认为华为应该上市更多的是从外部的视角,而他们还有一个内部的视角;通过徐直军的介绍,我们对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也更容易理解,而且也清楚地看到华为核心价值观中所蕴涵的内在逻辑。毫无疑问,华为是一家非常独特的公司,不仅仅在中国如此,放到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究其根本,华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其创始人任正非完全没有受到传统商业理论的

层层布防华为商业机密管理秘笈

层层布防:华为商业机密管理秘笈 也许是“沪科案”让华为有了说不出的痛,也许是由此深刻意识到了商业秘密缘系企业的生存之本,华为对商业秘密的重视与保护超出了一般企业所能想象的程度。 “华为每年销售额的10%要投入到研发当中,2007年华为销售额在160亿美金左右,其中10%即16亿美金要投入到研发当中,而研发成果的绝大部分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存在的,这些商业秘密,不但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而且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深圳华为副总裁宋柳平说。 “在华为公司,我们有一个部门就叫信息安全部,将近200个人从事这项业务,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商业秘密的保护,我们采取的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比美国都要严格很多。” 事实上,不只是这200多人的信息安全部工作人员,华为还拥有令国内其他企业颇为羡慕的强大知识产权部门,“该部门不但囊括了国内知识产权界的精英,而且其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企业对法务人员要求的员工比例,足见企业的重视程度。”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首席合伙人吕立山律师评价说。 于是,作为知识产权保护重要内容的“商业秘密”,也就得到了双层甚至多层架构上的保护。 产品开发:软件捆绑硬件 在华为的产品战略里,历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绝不生产应用型和通用型软件。所有研发的软件必须与硬件捆绑。 宋柳平告诉记者,“软件行业里,应用型和通用型的软件在中国往往是全军覆没,因为这种软件,投资数亿,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一张光盘。企业还没有研究出如何升级,市场上早已经流传开了。” “除非是一些专业性的软件公司,比如证券的软件和财务软件,只有跟硬件捆绑才能生存。”虽然华为70%的成果都是软件,但华为就是靠专用设备,跟硬件捆绑,提高了侵权门槛,活了下来。 专利和商业秘密交叉保护 在华为,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所有的权利形式中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往往采取专利和商业秘密交叉保护的方式,即针对比较容易构成侵权的、比较容易看到的成果,采用专利技术来保护;对于很难通过外部形式来看到的成果,则采用商业秘密的形式来保护。 中国尽管可能是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是那种尖端的、发明的、原创的专利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秘密将会成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主要的知识产权的形态和内容。

深度剖析华为战略管理的秘密武器BLM模型

深度剖析华为战略管理的秘密武器BLM模型一、IBM的BLM简介 IBM的“业务领先模型”(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是IBM在2003年与美国某商学院一起研发的。后来,这个方法论成为IBM公司全球从公司层面到各个业务部门共同使用的统一的战略规划方法。上图左边是战略部分,包括市场洞察、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等四个模块;上图右边是执行部分,包括关键任务、及相互依赖关系、正式组织、人才和氛围与文化。 BLM模型分三个层次,最上面的层次是领导力,领导力是带领公司走出生死劫的能力,公司的转型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企业的领导力来驱动。第二层次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有好的战略设计,其次要有非常强的执行力,没有好的执行,再好的战略也会落空,但执行不是空谈,执行是需要具体内容来进行制成的。第三个层次就是价值观贯穿始终,战略是基于客户价值创造,核心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确保步调一致地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并在企业战略中系统地展现出来。 二、BLM八个黄金准则 BLM认为企业战略的制订和执行部分包括八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分别是战略意图、市场洞察、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氛围与文化、人才和正式组织等。 1,战略意图是战略思考的起点

同时按照业界广泛采用的SMART原则,设立一组相应的具体的战略目标。好的战略规划,起始于好的战略意图的陈述和战略目标的表达,这是战略规划的第一步。 2,市场洞察力决定了战略思考的深度 其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知道未来的机遇和企业可能碰到的挑战与风险,理解和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对公司未来的影响。 IBM在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转型得以开展,正是围绕郭士纳对两个市场机会的深刻洞察:即服务业务在IT行业的巨大前景和对整合IBM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模式使IBM有可能超越微软和英特尔主宰的个人电脑时代,重新回的IT行业的中心。 3,把创新作为战略思考的焦点 其目的是为了捕获更多的思路和经验。好的创新体系是企业与市场进行同步的探索和实验,而不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闭门造车。 4,战略思考要归结到业务设计中。 即要判断如何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源,创造可持续的战略控制点。好的业务设计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新的业务设计能否建立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否则,能否获得所需要的新能力。 5,关键任务的设定统领执行的细节。 关键任务是联接战略与执行的轴线点,给出了执行的关键任务事项和时间节点,并对企业的流程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6,正式组织是执行的保障。

华为持续高增长的秘密-自我批判

华为连续33年高速成长的秘密———自我批判 ——在自我批判中进步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原来是这样描述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和自我批判。 后来,自我批判不再被列作核心价值观,而把它看成是核心价值观的护法宝典。因为组织有两个很重要的敌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二是成功后的傲慢。一个没有自省能力的组织和个人,一定会盲目自大,很难放下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对那些功成名就的组织和个人来讲,自我批判更重要。任正非写了很多跟自我批判相关的文章,比较知名的有《在自我批判中进步》、《为什么要自我批判》、《将军如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永远不会成为将军》、《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开放、合作、自我批判,做客千万家的天下英雄》、《自我批判,不断超越》、《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前进的路上不会铺满了鲜花》、《华为,可以炮轰,但勿捧杀》、《要坚持真实,华为才能更充实》。 20多年的奋斗实践使我们领悟了,自我批判对一个公司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坚持这条原则,华为绝不会有今天。那么华为是如何做到自我批判而不伤害组织的呢?一是组织保障;二是舆论引导;三是要有制度保证;四是要有的放矢;五是要覆盖上下。

组织保障:华为专门制定了关于各级管理团队例行开展民主生活会的决议,决议里就非常明确地讲,自我批判叫民主生活会,在公司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各部门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人力资源部是活动组织者。公司还有道德遵从委员会是监督者,这样一来,民主生活会就变成了有组织的、可控的、责任明确的、日程清晰的正式议程,确保自我批判不会流于形式或者走过场。 舆论引导:华为的自我批判是有平台的,最早的平台是两报一刊中的管理优化报,这个报纸登的是华为内部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文章真实反映了各级干部和基层人员对管理上一些问题的认知,有的点名批评,毫不留情面。互联网起来以后又有了心声社区,这是华为公司的罗马广场,大量文章发表在心声社区,有很多跟帖,点击量很高。两报一刊的编辑部是华为公司所有基层单位中,跟任正非近距离接触最多的部门。任正非出差回来后,经常第一件事就是去管理优化报找所有编辑开会,了解收到了什么稿件,反映出公司什么样的管理倾向等。 制度保证:制度保证主要集中在干部管理方面。譬如说华为在干部的任职资格、后备干部选拔、领导力素质模型、干部四象限述职、劳动干部考核当中,都会把自我批判的制度设计作为干部的自评环节。 有的放矢:自我批判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要有靶子,华为公司内部有很多自我批判,都是基于非常重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华为公司是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华为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综述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 华为没有秘密读后感(一) 《华为没有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春波老师,书的副标题是:华为如何探索和坚守常识解剖华为经营成长逻辑、微距探察华为蜕变基因。翻开书的扉页,一般来讲,这页上都是作者的介绍,这本书却是“内容简介”,想来作者和华为一样,都很低调谦逊吧!百度下作者,发现,吴春波老师多年始终专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身份则是知名学者和管理咨询顾问。我想本书的主题就是围绕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展开的吧! 我打开书的同时,习惯性地开始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书一共分为5个部分: 一、成长与创新 二、管理与机制 三、狼性与活力 四、文化与梦想 五、近观与远思 本书显然是作者持续笔耕多年之后的佳作串编,含金量很高,知识点很零散,珍珠落玉盘,只待佳人串的感觉。 书虽然看完了,但是书本身却不能因为看完了,就放下,因为里面的知识点还需要常读常新,每次遇到问题,我还是有必要重翻浏览。现就不再“剧透”,只谈自己的感悟吧: 一、经营企业需要思考3个问题:

1、What企业使命:企业生存的理由和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企业的业务范围、发展目标、主要顾客、经营原则和社会责任。华为的使命是什么,待大家自己去探究和领悟,我思考之后认为旁观者管理咨询公司存在的理由是:服务于我训练营的会员们,以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为核心,督促他们早日蜕变成管理专家和培训界明星,努力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做现实社会里的丹柯,用心照亮他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2、Why企业远景:企业为什么要经营下去,即企业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有没有文化,企业都可以赚钱,但是最后活下来的都是有文化的企业;这是书中的观点,我来改一改: 有没有远景,企业都可以赚钱,但是最后活下来的都是有远景的企业。一家公司只为赚钱,不知道自己因何而存在的企业,迟早会被利益引致沟壑地带,难以为继。我思考之后认为旁观者管理咨询公司之所以要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有这么多追求进步,想要蜕变的良师益友,苦于没有经验,需要引路人。培训界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都是赚取老师课酬的差价而生,和包工头差不多,当然,老师就成了工人。旁观者要做明星培训师的孵化器,而且旁观者的明星培训师都具备深厚的管理功底、娴熟的授课技巧和博大的心胸,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在扩大,他们推动着中国更快地走向学习型社会。 3、How企业战略:企业如何经营以完成企业使命、实现企业远景呢? 也就是企业具体的做法和计划,正如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的目标管理,一系列的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可以量化的、主观上会员们可以接受的、客观上条件也允许的、有一定时间期限的。我在想,下周末一定会和训练营的老师们分享我的战略计划,以便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为之奋斗并享受这个奋斗的历程! 二、做企业和做人都需要聚焦在一个点上,凸透镜在阳光下可以点燃柴火、图钉纤细的身躯甚至可以穿透墙壁,“滴水穿石”的精神用在华为人身上再合适不过,尤其是任正非。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xx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 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 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