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早期文明

人类早期文明

人类早期文明
人类早期文明

人类早期文明

宜川中学邓珊荣

教材分析:

新教材是一部中外合编、古今结合,体现文明特征的主题史。

(1)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和成果。文明史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历史。

基本出发点: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理环境是决定因素(早期)。

2、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力为核心,经济带动社会整体结构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

3、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文明史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不是被动的,人是创造、认识历史的主体。突出人类实践与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精神风貌。淡化了斗争史。

人类除政治以外的也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精神等。历史是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的进步史。人类生存方式与内容也是文明史的内容,不能单单相对于野蛮而言。

(2)文明史的基本观点:

1、人是文明创造主体。

2、包括物质、精神、政治文明。

3、多元性发展史。由区域走向整体。

4、文明史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整体演变过程。

5、地理环境、交流是影响文明形成的因素。

6、文明交融与冲突。(人口迁移、文化沟通、商贸)

7、文明的进步与理想:物质丰裕、科技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一、文明社会的标志:

金属工具是生产手段、文字是交流手段、国家形成是管理手段。分别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来阐述人类早期的文明历程。

二、文明与地理环境:

早期文明的类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第一课金属工具

基础知识:按工具的制造,人类早期历史的划分;青铜器和青铜时代;铁器和铁器时代。能力培养:初步了解历史事实与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认识历史图片及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产工具的发明、使用和改进使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理解社会生产力和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培养自己为社会进步发展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以及学习中的创新精神。

重点:金属工具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铁器的使用产生的巨大影响。

难点:比较青铜器和铁器,认识青铜器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一、人类早期历史划分:

1、社会学家根据早期人类生活特点,分为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根据身体发育特征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以生产工具为标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历史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中,石器时代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氏族公社阶段,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在非洲发现原始人类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到新石器时代的1万年前,人类花了300多万年走完了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4000年前,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开始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原始社会走到尽头,氏族社会解体,国家产生。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人类进入铁器时代,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发生激烈变革,在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出现,铁器牛耕普遍应用,新的国家形式——封建国家产生。

2、缺少生产工具,因为青铜产量有限,还不能完全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当时处于铜石并用阶段。

二、青铜器

(1)、制造:铜矿石提取,冶炼纯铜,铸造青铜。含锡10%的青铜,熔点在700—900度之间,比纯铜低,硬度是纯铜的4。7倍。

(2)、开始使用:时间,地点:

(3)、历史作用:

1、在制作过程中,为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专业冶炼人员应运而生,促成了人类第二次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坚韧耐用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青铜兵器促进了武器的改进,提升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4、在生活中的使用,丰富了人类生活,推动了文化生活,也为当时的社会现状留下了可供后人研究的可靠资料。

认识:中国青铜器的图片。

三星堆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古国在3000年前曾经性当发达、繁荣,并形成了一条连接波斯、埃及等国的信道。这条信道既迎来了朝圣者,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孕育了灿烂独特的三星堆文化。

(4)局限性:无法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三、铁器

(1)、开始使用:时间、地区。

(2)、优点:质地坚硬、分布广泛、较易提取。

铁器的使用虽然晚于青铜器,但是由于它质地坚硬,矿藏分布广泛,较易提取,所以被大量用于生活、生产、军事等各个领域,使用具有普遍性、大众性,突破了青铜器大都供上层贵族阶层使用的局限性,优点远胜于青铜器,广泛使用的社会效应也远超过青铜器,所以取代了石器和青铜器,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工具。

(3)、作用:根据铁器的图片讨论其作用。

1、社会生活方式:大量使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使人类在已经出现定居生活的基础上,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交流不断频繁,人类生活空间更加广阔。

2、社会生产水平: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青铜时代:手工业与农业分离;铁器时代: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金属工具的发明本身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一大进步,因为石器制造尽管是人类最重区别于动物界但是它并未改变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金属工具的发明已经改变了原有物质的自然属性。因此,我们说金属工具的发明是人类工具制造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重要标志。

3、社会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和阶级对立,从而产生了国家(青铜时代的状况);而铁器产生之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田,从而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在他们的推动之下,各国纷纷变法,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以上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社会文化:繁荣了文化和商业。人类文化更加繁荣,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如(青铜)文字的产生、(铁器)古希腊、中国春秋战国等。中国进入“轴心时代”

各种铁制手工业品的生产,也使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此,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问题:从石制工具向金属工具的过渡,是人类工具制造史上一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为什么要把金属工具的出现作为人类社会步入文明阶段的标志,而不是以石器工具为标志?

从工具形态看,石器是直接取自于自然,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没有性状变化;而金属工具则是间接取自自然,经过了化学变化过程,其间体现了人脑对自然界认识的程度。

金属工具的可塑性和展延性,使人类能够自由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为人类最终摆脱以来自然而创造了条件;金属质地坚硬而耐用,又使人类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样,人类可以大规模开垦荒地,为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创造了条件,为促进社会发展起了划时代意义的作用。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文明开始的决定性因素。

古代文明区与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时间:

小结: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石器到金属工具是人类生产力的飞跃。金属工具带来的社会巨大变革,充分证明,金属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而且是最基本的标志。

人类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认识新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否定旧的、发现新的就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进步,正是这种不断的否定和发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生和不断进步,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暑期新教材培训小结

宜川中学邓珊荣

要上好新教材之前首先要理解编书者们的构想和理念,把握好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听讲、理解、整理,得出了自己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新教材是一部中外合编、古今结合,体现文明特征的主题史。

(1)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和成果。文明史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历史。

基本出发点: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理环境是决定因素(早期)。

2、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力为核心,经济带动社会整体结构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

3、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文明史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不是被动的,人是创造、认识历史的主体。突出人类实践与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精神风貌。淡化了斗争史。

人类除政治以外的也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精神等。历史是物质、精神、政治三大文明的进步史。人类生存方式与内容也是文明史的内容,不能单单相对于野蛮而言。

(2)文明史的基本观点:

1、人是文明创造主体。

2、包括物质、精神、政治文明。

3、多元性发展史。由区域走向整体。

4、文明史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整体演变过程。

5、地理环境、交流是影响文明形成的因素。

6、文明交融与冲突。(人口迁移、文化沟通、商贸)

7、文明的进步与理想:物质丰裕、科技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有了明确的文明发展史观的把握贯穿整个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区教研员谢老师提出应重视教学的文本设计。提出文本化的教学设计既是“教案”,也是“学案”,教学设计由静态走向动态,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创造,教学设计的本质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可见没有好的充分的教学设计师上不好新教材的课的,这一定需要教师多多钻研教材,集中教学资源,需要教师的研究和再创造。所以我每一次备课都是非常充分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查阅文字资料、参考优秀课件,收集图片和影视资料,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内容十分的丰富,在上课时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谢老师提出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以简驭繁,化难为易,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可能提出的疑问,主题化、集约化、结构化、层次化,学生知识背景结构。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用课程单元主题思想统领每课教学内容,在小结的时候让每一个单元的章节、条目都图形化。我在备新教材的时候注意将教材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线索化,板书设计上也是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让学生看了以后对教材的结构线索一目了然,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比如: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的第一课金属工具的备课。

一、人类早期历史划分:

以生产工具为标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历史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中,石器时代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二、青铜器

(1)、制造:铜矿石提取,冶炼纯铜,铸造青铜。含锡10%的青铜,熔点在700—900度之间,比纯铜低,硬度是纯铜的4。7倍。

(2)、开始使用:时间,地点:

(3)、历史作用:

(4)局限性:无法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三、铁器

(1)、开始使用:时间、地区。

(2)、优点:质地坚硬、分布广泛、较易提取。

(3)、作用:根据铁器的图片讨论其作用。各种铁制手工业品的生产,也使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此,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谢老师强调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是一种学案式设计,教师应注意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我上课的时候经常是由问题带动教学,比如文字一课的学习,导入就是“你与家人朋友交流信息可以用那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文字的发明,还经常提供一些围绕课题互相之间又有联系的历史图片,让学生自由地开放性地来谈谈所收获的历史信息,培养他们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历史问题和开放式的思维习惯。

谢老师强调课堂教学的随机评价要做到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信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反馈等)。教师行为表现应为教学过程中应精神饱满,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多激励、鼓励,少批评、指责(忌漫骂、不耐烦、指责、讽刺挖苦、不予理睬、主观武断)。要向学生传递高度期望感和信任感。口头评价和“缄默语言”评价相结合(体态语、动作语言、微笑、眼神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自身的对比为评价的基准(因人而评)。评价不能过多、过滥、过露,在必要的时候,也要指出不足;评价的语言要丰富、精炼,少重复。在上课的时候我基本都能做到,鼓励学生讨论发言,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说错不要紧,总是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人类文明史

人类文明史

论题:论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摘要: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其清除了思想障碍,它在当时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兴起了一股思想解放大潮流。 关键词:文艺复兴,思想,资本主义,封建宗教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比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史上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①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

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初中阶段就接触到了文艺复兴,当时就对期间出现的各领域的大师的作品产生了好奇。除了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外,我最为感兴趣的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大卫》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块被人损坏过,而没有雕刻家再敢于动手的,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在米开朗基罗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过大卫的形象,往往是表现战斗胜利后的大卫形象。如多那太罗的青铜雕像《大卫》,显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神情。而米开朗基罗却是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一刹那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地凝视着敌人,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头,外表的平静,使塑像更具内在的紧张和运动感,更加显示出大卫的沉着、勇敢和必胜的信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获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当时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的化身。它被西方美术史称为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对于文艺复兴,我认为有以下七个重要影响: 1、人的价值观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了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Culture, it is to point to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history, created by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combined.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1]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其为神的化身。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产生,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科学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人类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涵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由于人类具有明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态等特征方面出现了 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

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试题五 1、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重要的有①古代埃及文明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③古代中国文明④古代印度文明。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②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③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④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2、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是在 A、君士坦丁堡 B、迦太基 C、克里特岛 D、亚历山大 3、“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殊途同归”、“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C、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D、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5、历史学家认为:地中海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为孕育西方文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列历史现象,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①爱琴文明发源于克里特岛②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形成③西欧城市的兴起④文艺复兴运动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图片中,具有典型西亚地域风格的建筑是 7、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其中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荷马 B、达·芬奇 C、但丁 D、莎士比亚 8、1688年发生在英国的宫廷政变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其发动者主要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B、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 C、富裕商人和银行家 D、苏格兰人民和议会军 9、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英国殖民者的殖民压迫 B、莱克星顿枪声 C、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脱离英国独立 D、萨拉托加战役 10、表明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的事件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法国击退外国军队的进攻 D、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推上断头台 11、拿破仑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下列有关他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他建立的帝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B、他颁布《法典》的目的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C、他发动的对外战争具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和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利益的双重性 D、他因在远征俄罗斯中失利而被迫下台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请回答12—13小题。 12、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是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0”号机车。该机车1882年从英国购进,运用于唐胥铁路。对这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受到英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B、“0”号机车可能以内燃机作为动力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意识组成我们这一现实世界,组成了地球生物进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们这一现实世界五彩缤粉。 在当代人类的眼里,科学与文明是一盏不可分割的神灯,它带给人类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使两个城市瞬间化为废墟,举世震惊。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航天时代的到来。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一次实现了数千年来月亮旅行之梦。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晶体管后,电子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5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类带入了电脑化时代。 20世纪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伟大奇迹。在物质领域,高分子化学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等;在意识领域,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均步入电脑时代,都在点缀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物质、意识文明,人类不禁会产生这一个信念,科学文明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肯定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文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文明成功的背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潜在危险正在显露出来,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降生了,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连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先生也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事情的关键并非由于这个男婴自身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他是地球上的第50亿位居民。50亿,也许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对地球来说,不啻于足球场上亮出一枚黄牌,50亿人口,对地球生物圈环境而言,的确是一声洪钟般的警告。到了1997年,人类的人口已近60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预测今后50 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亿人口大关,这意味着人类将面临生存与毁灭的严峻挑战。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物质、意识领域的同步均衡增长,人类通过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从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但地球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既无法承受人类掠夺性的野蛮破坏,同时,最终也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地球在演变过程中花了近30亿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被彻底耗光。到那时候没有新能源供应,氧化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可是环境呢?地球是否会回到30亿年前的原始荒芜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呢?空气中缺乏氧气, 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超过氧气的主要气体,碳氢、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气体会窒息地充满在大气层内。由于工业、农业的污染,大量含氯类的工业及消费品的排放,将彻底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地杀伤地球生命。同时大气在失去臭氧层的情况下, 会失去保温层的作用,昼夜的温差变化极大,狂风暴雨,炎热干旱酷暑严寒将扫荡

第十一章能源的利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十一章能源的利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单元评判 一、填空题 1.通讯卫星板状的两翼是太阳电池板,它的作用是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供卫星使用。 2.沁沁通过学习,了解到了一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 核能、电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她尝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并选择了两种分类方法.〔1〕第一种:从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角度分,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次能源,________________为二次能源.〔2〕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可再生能源, 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再生能源. 3.沁沁认为现在人类利用的能源要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最大的天然能源是____________,它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4.小明请小红在以下空格处填上能量转化的过程,你会吗?请试一试. 〔1)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2〕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抽到高处: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太阳光促使植物生长: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4〕地热发电:__________能转化_________能. (5〕原子弹爆炸: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5.原子核由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它们依靠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 核发生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就可开释出惊人的能量,这确实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6. 以下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 B.石油 C.天然气 D.煤 7.小明在学习中提出了如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选项是〔〕 A.今天的化石能源中的能量是由专门久往常的太阳能转化来的 B.电能是重要的二次能源 C.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操纵的核聚变,有望完全解决人类能源咨询题 D.自然界中风能、生物质能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8.小明就能源咨询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小红认为其中有误的是〔〕 A.目前作为人类要紧能源的化石能源,在21世纪将会显现危机 B.化石能源的使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业已提出了挑战 C.柴薪能源的过度使用会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D.以后最理想能源已被科学家证实为风能 9.联系生活体会判定以下哪种物质对太阳能的吸取能力最强〔〕 A.沥青 B.红瓦 C.铝板 D.干木材 10.以下交通工具,哪种并不直截了当使用化石能源〔〕 A.飞机 B.轮船 C.一般汽车 D.无轨电车 11. 以下讲法正确的选项是〔〕 A.发电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钻木取火〞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C.蓄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名师整理)最新历史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知识网络】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 北京人 (1)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活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火,还会保存火种 (4)地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3.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会人工取火,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二.原始农耕生活 1. 北方:半坡居民 (1)所处流域:黄河流域 (2)距今时间:约6000年 (3)发现地点:陕西西安 (4)生活特征:种植栗;使用磨制石器;使用彩陶 (5)住房:半地穴式房屋 2. 南方:河姆渡居民 (1)所处流域:长江流域 (2)距今时间:约7000年 (3)发现地点:浙江余姚

(4)生活特征: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和玉器 (5)住房:干栏式房屋 三. 远古的传说 1.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 2. 禅让 (1)人物:尧、舜、禹 (2)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 大禹治水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识点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所以说这一远古人类生活在长江流域。)(1)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2)生活特征:已经能够制作工具(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知道使用火。 (3)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而非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2.北京人 1.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北方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20万年。 2.体质特征 (1)头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2)四肢: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生产状况: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

能源与人类

能源与人类 学号:102020007 (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人类面对着空前的能源危机。通过对人类能源史和世界能源现状的分析,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指出了产生能源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各种途径。 【关键词】能源能源危机自然辩证法应对战略 引言 能源是比较集中的含能体或能量过程,凡是能够间接或者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自然资源,统称为能源。能源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原动力,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能源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再生能力。同时,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是目前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的元凶。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我们不得不思考引起能源危机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1 资源过度消耗引发的能源危机 从人类远古时代在地球上出现后,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能源应用形势和规模在不断变化。到现在为止,人类已经利用多种能源,可以说每一次能源利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都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是生产力的重大发展,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演变。在能源利用史上,火的使用、蒸汽机发明、电能和核能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能源利用史上的四个重大发展阶段。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能源不断被新能源所代替,因而能源的更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大力发展和利用常规能源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探索和发展新能源。二次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廉价石油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先后完成了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转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而经济的增长又导致了对石油需求迅猛增加。但是,由于全球地壳运动的不平衡性,造成世界各地具有不尽相同的地质条件,因而在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矿产资源在品种上、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依赖本国资源来进行建设与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别国资源作为补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摘要:文明是指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文明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构成文明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键词:文明涵义动力结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也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国家根本大法中把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了如此明确的肯定,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为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有必要对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一、文明的涵义关于文明的涵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

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就西方国家来说,“这一概念表现了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了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还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西方社会正是通过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那些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等等。”在中国,文明概念出现的非常早。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尚书?舜典》中也有“浚哲文明”的说法,孔颖达将之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固然不是指的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明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而通常是在三种意义上加以使用的。第一种是在时间界限意义上的文明,它指人类社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本单元课标 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学纲 一、人类文明 的产生 (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 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 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 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 2.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 明的多元特 点(参见表1) (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 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 (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 (局限),文化成就 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 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 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 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 古代文明 中心地 域 主要时段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文化 两河文明 (典型: 古巴比伦 文明) 西亚两 河流域 前3500年 至前18世 纪 1.约公元前2900年,苏 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 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古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 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楔形文字; 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诞生了著 名的洪水与方舟传说;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结晶。现代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发达的文明。创建文明城市,是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和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格尔木的工业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成绩较为显著,经济逐年呈现递增趋势,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位居百强县市第16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为进一步提升格尔木城市品牌和加快格尔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十月,格尔木“国家级卫生城市”正式揭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为之奋斗、拼搏五年的“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终于喜获丰收,这一荣誉的获得,使我市成为青藏高原上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是对我市创卫工作的有力推动和鞭策,同时也对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格尔木城市的繁荣,我们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建设任务。 通过创卫工作,格尔木变得更加美丽,道路宽了,绿地多了,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的健康卫生和居民生活区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市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格尔木城市的巨大变化。我市的城市新面貌更是赢得了外来宾朋的交口称赞!城市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辛勤劳动汗水的结晶。我们在珍惜今天取得的成绩时,更要保持好荣誉,并以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这一平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和总目标,以其它各项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以文明城市创建带动各项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更好

地落实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任务。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为推动我市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全市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格尔木创建文明城市势在必行。 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格尔木创建文明城市,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有利于”上: 一是有利于提高格尔木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导人们努力成为“四有”新人。人的文明与城市文明息息相关,市民的一言一行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市民的一举一动展示着城市的形象风采。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品质。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格尔木市民文明公约》、《格尔木市市民守则》,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抵制不文明行为,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 二是有利于动员广大市民参与改造环境、移风易俗的实践,创建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动员市民参与环境改造,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方努力,提高市民文明意识,使文明行为形成行为规范,使之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是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调整和改善社会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

浙大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人类面前的“幽灵”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报告 一个幽灵,一个“环境恶化”的幽灵,在世上游荡。 当年,资产阶级像没了明天似的剥削工人阶级,最终,工人阶级用自己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赤色个革命席卷全球。当年的幽灵是“共产主义”,被推翻的资本家是“恶人”,是“剥削者”。而如今,“环境恶化”是幽灵,而人类成了大自然的剥削者。再不停手,人类社会是否会像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那样,被大自然整个“推翻”呢? 《难以忽视的真相》,2006年出品,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拉蒙家庭视频公司等七家公司联合发行,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演讲。 我可能是同龄人当中最先观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了。记得那是2011年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那时我才高一,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上第一次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观看我以前从来都不喜欢看的演讲类纪录片。不过戈尔的精彩演讲让我不知不觉间看完了这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并为世界之现状而震惊。 身为一名资深政客,戈尔的演讲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风趣幽默,演讲引人入胜,一句“我曾是下一届美国总统”更是让从未了解过戈尔的我,对他本人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本人曾于1993-2001年担任副总统,之后成为国际著名的环境学家,由于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上的贡献而获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在纪录片中,戈尔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全球变暖的成因;用各种图片、数据、图表以及事实证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用自己常年种植烟草的父亲最后放弃种植烟草的经历劝告观众要下定决心应对气候变化;用事实和例证揭穿某些人宣传所谓“全球变暖是骗局”的不良动机;用科学的推断和合理的解释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用汽车业的发展打破了经济和环保不可兼得的定式思维;用奴隶制的废除、二战的胜利等史实激励人们一定能够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或许戈尔的纪录片有很多不足之处,反对“全球气候变暖”观点的人会说: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结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能否制作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使用打制石器,群居,会使用火。 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直立行走. 3、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穿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捕鱼,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原始农业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产生。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河姆渡人的生活: 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栽培水稻使用骨耜,饲养猪狗和水牛。 3、半坡人的生活:

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活动的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会并,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民主传位的方式叫“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2、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的精神: 创新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什么是材料?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材料就是人们用来制成各种机器、器件、结构等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质实体。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导致时代的变迁,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材料与能源和信息并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带有时代和文明标志的基础。人类和材料的关系非常广泛、非常密切。也非常重要,在这点上很少能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历来是生产力的标志,被看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所以人类从来没有中断过追求更好的材料,让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质或者的所未有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的需要和追求。 所以,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材料发展史。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都会结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一、天然材料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

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作为青少年传播生态环境道德的舞台。发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公益特性,动员青少年宣传生态环境道德,用小手牵动社会这个大手。树立践行生态环境道德的模范,鼓励青少年监督、抵制违背生态环境道德的行为。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美丽环境健康人类文明发展有了美丽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文明的社会,环境--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