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相关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庄子

一、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和著作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于公元前369年至前283年在世,比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

庄子曾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后来一直隐居,一生贫困。

《庄子·列御寇》:“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威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徐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绡,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十三篇,今传本仅三十三篇,是西晋郭象的整理注释本,其中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思想一贯,风格一致,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思想存在一定差异,为庄子门人、后学之作。

2思想

无为的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的自然无为思想。《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齐物的思想《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

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在这段话里,庄子说明了万物的对立统一。彼此互相支撑转化。方生方死,生与死时刻在转化。《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二、《庄子》文学成就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如《至乐》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3寓言丛集,喻中设喻。庄子自己也“寓言十九”“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以,以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也是《庄子》的最大特色。寓言的运用,说明其思维方式仍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作者在思维及其表达过程中,不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范畴,而是通过具有直观特征的具体形象、类化表象和集体表象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表达。这虽然具有原始思维的特征,但却使作品具有强烈形象性,而且能起到“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作用,“于此见寓言之妙”(刘熙载《艺概·文概》),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哲学与中国古代寓言艺术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例如,庄子主张纯任自然、返扑归真,主张绝圣弃智,甚至把知识看成罪孽,于是用了一则“浑沌”的寓言进行巧妙的比喻和暗示:“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开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倏与忽似乎出于好心,为报答浑沌的恩德,为他每天凿出一窍,七天过去,七窍是凿开了,浑沌却死去了。浑沌之死,就是“有为”的恶果。这一则寓言,把庄子“无为”的哲学思想演绎得再明白不过了。《庄子》中的寓言是很多的,如“庄周梦蝶”(《齐物论》)、“庖丁解牛”(《养生主》)、“轮扁凿轮”(《天道》)、“蜗角触蛮”(《则阳》)等等。庄子寓言意境开阔,雄浑奔放,常给人以“壮美”的感觉,如“鲲鹏展翅”、“任公子钓鱼”、“运斤成风”等,再一个是奇异诡谲,神妙莫测,如“舐痔得车”“大冶铸金”“儒以诗礼发冢”等,在谲怪之中,含有更多的辛辣讽刺和严峻的剖析。庄子运用比喻,层见叠出,给人应接不暇之妙。如《逍遥遊》,本来文中的所谓鲲鹏、蜩、学鸠都不过是比喻,在这之中,又插入了一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