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

——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

李玫瑾,屈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指出,要特别注意一种由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现象。这种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关键词]反社会人格;人格障碍;犯罪心理

随着张君犯罪团伙许多犯罪事实的被揭露,人们为如此残忍的犯罪者和如此嚣张的犯罪事实感到震惊,尤其是对杀人不眨眼的首犯张君的心理路程深感困惑。张君案件再一次唤起社会对犯罪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

一、张君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张君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自己在法庭上说,一是贫穷,二是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有媒体也曾报道:“城乡间的差异把他们推到了城市的边缘”。①然而,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于外”的心理表现。

所谓“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人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解释,寻找理由或原因的过程。这一心理现象的规律是:绝大多数人在归因时,都倾向于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结于自身的原因,相反,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结于外部原因[1]。这种“归因于外”的倾向在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解释时更为多见。

事实上,张君的这种归因纯属无本之木。因为生活于贫困之中的人很多,并非每个人都会像张君那样滥杀无辜,甚至向自己的同伙、有恩于自己的老乡下黑手;也不会像张君那样从小学起就与班上的许多同学打架;更不会像张君一样提着菜刀闯入自己看中的女孩家逼

婚。社会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贫困,并非每个人都像张君那样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翻脸无情。张君的许多行为绝不是“因为贫困”所能解释的。

至于他说的“不服处罚产生的报复心理”更没有道理。事实上,是张君犯罪在先,法律惩罚在后,法律并没有冤枉张君。况且他在广西杀自己的老乡、在云南杀两位女青年都不是报复“法律”,而是为了“钱”,为了“找一个用枪杀人的手感”(张君原话)。

笔者并不反对“许多犯罪人是受社会不良影响走上犯罪道路”的结论,但是,张君犯罪的原因绝非如此简单。确切地说,“张君”案件是由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现象。具体而言,这种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行为完全由冲动的欲望驱使,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后果,无情无义且妄自尊大。这种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是社会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也是刑事立法与刑事执法中要特别给予关注的问题。

由“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并非什么新鲜话题。早在19世纪末,就有犯罪学家研究并详细描述过这类犯罪人,他们将其称为“异常犯罪人”。翻开意大利犯罪学家加诺非诺的《犯罪学》(1885年)便可看到相关的描述:“当你在近处观察他们时,你会怀疑他们是否有灵魂。他们留给你的印象是如此麻木、颓丧和本性凶残……他们的道德麻木可以从他们当众描述犯罪时的厚颜无耻观察出来。坦白的谋杀犯可以毫无顾忌地描述他们犯罪的最可怕细节,而对于他们使

受害人家属蒙受的耻辱和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冷漠。没有什么会触动他们,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洗手不干。他们的特点之一是无法抑制某种愿望,他们只能被愿望所驱使。当他们渴望什么东西时,什么事情也无法阻止他们。凶狠、嫉妒、傲慢、敏感和过分的拘泥……虚荣永远是他们突出的标志,他们没有一丝悔恨的迹象。然而,他们绝不是白痴。他们将会结婚、生儿育女,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突然地抛弃妻子和孩子,令其全家和邻居迷惑不解地消失掉。他们不具有真正的悔恨,不惧怕刑罚,而是希望、盼望这种刑罚。”①只要认真地读过犯罪学家对这类犯罪人的描述,你就会发现,眼下的张君与书中所描述的“异常犯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何谓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障碍一般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有各种明显的不良表现,如逃学、打架、偷盗、离家出走等。青春期开始出现性行为紊乱,出现各种违法行为。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偷同伙的东西,甚至残杀同伴;他们可能玩弄一个又一个女人,生下许多孩子却一个也不抚养;他们并不认真对待其犯罪行为,大多只是重复同一种侵害行为;他们只有最肤浅的感情,并不十分关心自己的配偶、家庭或孩子,对他们来说,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种人格障碍也被称作“道德白痴”。具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给周围带来破坏、暴力与恐怖的阴影[2]。反社会人格障碍并非在犯罪之后形成,恰恰相反,正是先出现反社会人格,然后,这种反社会人格才决定其必然出现社会文明所不能容忍的“无视任何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犯罪行为。换言之,反社会人格也是个体犯罪发生

的重要原因之一。

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与一般犯罪人的区别是:反社会人格者表现为持久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障碍,而犯罪人有明显的犯罪原因,其犯罪行为有发生、发展和转变过程。后者,外在的环境因素较为明显;前者,则在幼年(即外在因素尚不明显时)就已发生明显的反社会倾向。同时还要说明,并非所有的犯罪人都具有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在人群中的比例约占5-15%。据国外有关方面的调查,这类人在法院、监狱和社会福利部门较多见,而且此种人格多见于男性。从张君的许多行为来看,他正是具有这种反社会的人格障碍。

二、反社会人格发生的原因

既然反社会人格具有较高的违法或犯罪倾向,那么,要预防这类人格的形成及危害后果,必须首先研究这种反社会人格形成的原因。问题在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由于人格既涉及遗传等生理问题,又涉及个人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一旦形成就会表现为终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人格的分析大致有两方面:其一是遗传,其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人格形成的生命早期的环境)。

从遗传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国际上相关的资料较多。有人通过测试皮肤电发现,反社会变态人格的少年犯,在安静状态下的皮肤电低于正常少年。还有人认为,变态人格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低下。精神病学家黑尔(Hare)在1970年曾提出他的生物学发现。他通过测试脑电波发现,变态人格的脑电波类似于正常人儿童期的脑电波,有

较多的慢波出现。这说明,这种变态人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成熟得不完全,或发育迟缓,有的则是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低下。另一学者罗宾斯(Robins)研究发现,男女两性在变态人格出现的时间上有所差异。一般男孩在7岁就可发现反社会性的行为,女孩则在13岁以后才会被发现,而且不如男孩那么严重。此外,一些研究还指出,变态人格者的行为随着年龄增加可能有所改善,但这种人格发育不全如同智能发育不全一样,是终生难以弥补的。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是因为,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人的所有犯罪心理都是由于社会不良刺激的影响,是个人任意的、无法无天的表现。但是,应该承认,同样是罪犯,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有些人几乎从小就已显露出不可理喻、不可感化的心理特征。石家庄爆炸案的案犯靳如超具有这种特征,张君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类犯罪人的表现,我们应该允许开展相关的研究,即对某些明显的具有人格障碍的犯罪人进行生理检测,既作为研究资料的积累,也为以后进行这种人格形成的预防和矫治提供参考。

影响人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早期的生长环境。心理学研究指出,变态人格的形成与儿童早期失去过母爱的经历有密切关系。鲍尔比(Bowlby)在1951年曾提出,以下三种原因是人格障碍形成的最初原因:1.生命前三年中没有机会对母亲形成依附心理;2.早年生活中有3至6个月失去或突然被剥夺母爱;3.生命的前三年中,母亲的形象遭到重大的破坏。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会造成儿童感情贫乏,使

儿童行为失去楷模,从而成为变态人格形成的心理原因。人在生命早期,若抚养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哺育”,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到因情感体验而产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以及罪恶感的发生,进而丧失这类情感与其对个人行为的制约效果。

显然,张君具有心理学家指出的相似背景。根据张君本人的回忆,他的母亲并不十分喜爱他。因为他父亲重男轻女,他母亲对此带有强烈的不满,因此,对他几乎没有耐心,在他小的时候对他脾气很不好,经常打他。当他14岁时,母亲又过早地去世,这就使他进一步失去母爱的牵绊,由此也变得更加顽劣和感情淡漠。他根本就没有怜悯、仁慈之心,他无须人爱,也不爱任何人。这从张君的情妇之一陈乐写给张君的信中就可看出:“我们俩分手吧,一味地顺从、包容、忍让都无法改变你那残暴、近乎变态的性情。我天真地以为我对你的一片爱心,你会有所改进,但你却越来越不可理喻。你会为了丁点小事大发雷霆,你可知道感情要靠两人共同理解。你说过只要我听话,你就会喜欢我,这‘听话’二字谈起容易,做到很难,我为你想了多少,包容了多少,你心应该有数。我永远好怕,甚至可以说过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生怕你像恶狼那样怒吼。我已心力交瘁再没有精力跟你谈下去,我真的相信有报应,认识你就是对我的报应。”显然,陈乐为张君付出的是真情,但其效果几乎为零。张君在很多地方都有情妇,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女人,而他对任何女人都从未付出过真正的感情,都是利用而已。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每到一个城市都有女人,有几个。因为住宾馆开支大,又要查房,不安全。女人嘛,可以给我提供

保护。我对她们没有爱,只是利用。”多么可怕

的人格!

张君的无情无义不仅表现在他对女性的淡漠上,他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感情淡漠,不关心、不在乎。试想,一个没有“情感”反应的心理主体,与那些低等动物又有何区别?除了智商高于低等动物外,剩下的只能是本能的不择手段。

正是对亲人的疏远、对情爱的冷漠,决定了张君四处漂泊,流浪成性,决定了他既没有家的归属感,也没有家的责任感,从而成为他流窜作案而无后顾之忧的一个原因,也成为他杀人如草芥,不考虑受害人亲属的感受的一个原因。譬如,张君于1993年2月8日在广西宁明县打死湖北汉川市头首村服装店老板严旺财,抢得6000元现金。当检察官问到张君什么时候产生了抢劫并杀害严旺财的念头时,张君这个杀人恶魔竟疯狂地说:“我早就想杀死严灭口……我常德的一些朋友,我都想把他们杀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我的脾气。包括秦直碧我的想法也一样……”1999年4月20日晚,张君伙同原同监房刑满释放人员刘保刚共同抢劫杀人时,刘的脚被张君开枪误伤,逃跑途中,张君趁刘不备将其野蛮砸死。检察官问张君为何对刘下毒手时,张君称:“他身上流了血,有伤,很容易被发现抓获。我们俩名声都不好,很快就会被排查到,迟早会被判刑。事前我们俩商量过,谁受了伤,对方就把受伤的打死,免得刑场碰上了不舒服。”

由上可见,决定反社会人格者犯罪的根本原因并不像张君本人所讲的是“因为贫穷”,关键在于他“情感”活动的异常。这种异常不

是一时的,而是一旦形成便具有终身的特征。这种情感方面的异常不是智商水平所能决定的,也不是知识教育所能改变的,更不是道德和法制所能解决的。

鉴于此,特向社会提几点建议:

第一,借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布罗梭的一句话:“研究犯罪,必须首先研究犯罪人。”在目前刑事犯罪尤其是重大暴力性犯罪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了解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研究犯罪心理,不能只将其视为大学或研究所专业人员的学术活动,而应该确立一定的程序,以便把对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研究落在实处。譬如,在提交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人的案卷时,必须附有犯罪心理的分析研究报告。同时,对处于起诉阶段的重大刑事犯罪人进行常规的心理测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犯罪人的心理规律,从而找出相关对策。

第三,研究犯罪心理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并允许开展不同角度的研究。目前,我国对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心理较为重视,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极少。

第四,从社会宣传的角度开展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对犯罪人的预防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人的早期,即出生到青春期结束。如同人的语言功能形成于人的早期、一旦错过终身难补一样,健全人格的教育关键期也在人的早期。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五,建立社会对人格“评估”的机制。这种评估可始于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毕业鉴定。为避免评估结果对其以后发展的影响,可先

保留在学校档案中。同时,在司法工作中应该增加对犯罪人格的鉴定,这种鉴定并不是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而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格鉴定”。尤其对入监的犯人以及刑满释放的人员应该增加心理评估项目,以便了解其心理有无缺陷,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等。这既利于矫正犯罪心理,也为社会开展进一步的犯罪预防监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35页.

[2]李玫瑾著:《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01-205页.

①加诺非诺著:《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第85-89页。

On the Research of Violent Crime Caused by the Character

against Society

LI Mei-jin,QV Ming

(China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College,Beijing 100872)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of Zhang Jun,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pay ver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riminal phenomena touched off by the character against society.Crime caused by character barrier is of

maximum destructiveness to our society.This kind of serious violent crime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main object of

social crime prevention.

Key Words:Character against society;Character barrier;Crime psychology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治案例分析 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分析诊断:精神医学中把强迫型人格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强迫情绪三种。后来强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惧,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其根本原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学等),才导致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以下是关于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一) 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 ·

(完整版)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解析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主人公:安嘉和(冯远征饰) 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 定义: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是一种具有病理性的固执信念,易走极端的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过敏多疑、固执己见、极易记恨 诊断要点: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 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 意。 医院外科专家安嘉和是众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他的事业一帆风顺,然而他却具有家庭暴力倾向。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由于她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引起丈夫的疑心。 家庭暴力的阴影开始在二人之间滋长。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故事中我们知道主人公是成年人,有较好的工作,在每次打妻子之后都能坦诚认错,有自知力,可以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部分情节分析及对应: 情节1、被绑架的妻子梅湘南被救出来后,安嘉和对妻子的匪徒独处的时间内做了什么深表 怀疑,回到家后的他控制不住自己而动手打了妻子。 从中,我们可知主人公非常多疑、敏感,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因为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所以认为自己收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又缺乏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只能诉诸暴力。妻子的过去,使他一直无法忘怀和加以宽容,这次的事件激发了他的情绪,这种异于常人的情感流露让妻子无法忍受。 情节2、同事来看望安嘉和,但是他却对妻子和同事说话深表不满,认为他们既然不认识何 以会说话,在他心目中,妻子不应该和不认识的异性讲话,她只能跟自己说。 从中,我们可知安嘉和只是把妻子视为他个人的物品,别人不许碰,过分强调对妻子的占有权,有病理性嫉妒和强烈的支配欲。妻子与同事说话的行为伤害了自己,他的比较浓重的外归因把一切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强烈的自我中心情节使他从不反省自己。他很留意妻子会跟什么人联系,过分警惕妻子的行为,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表述他的症状了。

人格障碍案例修改稿

人格障碍案例 案例一:候某,男,l8岁,未婚,待业,初中文化. 患者的外祖母、母亲在青年、壮年时期因精神刺激曾出现一过性精神失常.父母性格暴躁,经常打骂孩子,有时又过份袒护溺爱.其大哥和二哥一贯好斗殴,大哥于十九岁时精神失常,二十一岁服毒自杀.候与其大哥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玩耍.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候在母孕期间,其母因家务纠纷两次服毒自杀,经抢救脱险,侯出生后发育良好,好动.八岁入学,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中上.但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停地做小动作。安静时又睡觉,有时不交作业.考入初中后,第一学期成绩较好。第二学期七门功课全不及格,甚至不参加考试.l983年ll月。因不服教师批评,在课堂上与英语教师扭打.一个月后不愿再上学。经校方同意患者辍学.

平时性格暴躁,胆大,从小爱打架。喜欢结交调皮学生,爱好拳术。后被招为集体工。工作责任心差,并多次因违法行为受拘审或劳教.l986年1月7日。从劳教所脱逃。1月31日无故殴打李某,后又约七、八人持刀械斗,将李的腰部、左腕及臀部砍伤。2月23日晚,伙同他人砍伤文某头部;5月7日晚伙同他人无故打伤丁某、冯某二人。1986年7月13日,因流氓罪被收审。收审后,利用种种手段殴打他人,强令同监犯人互相殴打。同时,强占监舍内的水壶,克扣他人饭食和衣物、任意侮辱他人人格。如小便时强迫他人为他提尿桶盖子,擦屁股,强迫他人看他的生殖器,用缝衣针扎别人的屁股等等. 据其父反映.候与大哥关系密切.1979年,其大哥因精神病服毒身亡.1981年患者(时年十二岁)在课堂上突然和教师打架,l983年7月某日,患者看电影中途回家。次日下午三时许被人发现昏迷不醒,经送医院抢救脱险。 2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诊治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诊治 来访者情况:刘某,男,二十五岁.本人不愿意求治,也拒绝承认自己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后在心理医生的耐心说服下他自述了自己的情况。 “当我十八岁时,我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我的学习成绩相当好。平常,我虽然常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我总觉得他们嫉妒我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我,他们也常常否定对我的嫉妒,但我觉得他们说的不是真话,是在为自己辩解.有的人因此不主动亲近我,这说明了什么呢?还不是嫉妒我的才能。还有,那时我爱顶撞班主任,我觉得他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反而说我是错的,你看多可笑。我一向我行我索,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我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当然,有时结果不理想,但那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我才不管别人的喜怒哀乐。我认为我在他们的眼中属于人见人恨那种人。他们也一定认为我思想简单,

最好欺负。后来我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我更乐于自己独处。但我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在读书时,我对任何人、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我都从心里怀疑。我为什么要信任他们呢?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我的信任加害于我。这不是,最近我就被人利用了,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我被调离机关去一个下属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调离我?我断定有人搞鬼,他们肯定嫉妒我的才干,我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我觉得领导这样对我实在是很不公平。机关领导说我一直搞不好同事关系,给我安排工作我的异议总是很多。我为什么要理那些人呢2我已给上级部门写信,直述了我所蒙受的耻辱,并且直述了我对那个领导的看法,我非把他搞垮不可。我女朋友还不让我这样做呢!她劝我算了,我不听,她就说我有病,我有什么问题,我看是她变心了。我一直都注意到,她每次来单位,对我的那位领导的眼睛都很特殊。如果他们俩

精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公认的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之一。美国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手册(DSM—IV)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界定为一种起自15 岁以前的忽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行 为模式,包括“说谎、偷窃、斗殴、逃学、反抗权威”和“不寻常的过早或攻击性性行为,酗酒和使用违法药物等”,且这些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发作的病程中。 个案: 余某,18岁,2010年10月偷拿大伯家的一些碟片被发现,大伯要求其归还。余某便把一部分碟片扔进了大伯门口的水塘中,大伯责骂并殴打了余某,余某不时还嘴。半小时后,余某路过大伯门口,余怒未消的大伯再次拿起木条打在余某小腿上。“你打了我五下,等下我要对你不客气的, 你给我记住。”余某恼羞成怒,回家拿了把尖刀,返身回到大伯家。身在自家阳台二楼的大伯见状,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可惜为时已晚,怒气冲冲的余某冲上二楼,朝大伯左胸猛刺了一刀,之后逃离现场。随后大伯被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庭审时席上余某和被害人家属的啜泣声不断,但余某的表现相当平静。面对法官的提问,余某的话极少,说的最多的是“没有”和“不知道”,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也没有为自己辩护,在最后陈述中只说了一句话:“请法官对我从轻处罚。” 余某在法庭上的回答也经常辞不达意、前后矛盾,而对于杀害大伯之事也没有表示忏悔或内疚。当法官问他“为什么要拿刀捅大伯”时,余某的回答道:“当时心里很气愤,只是想把他搞住院而已”。同时余某又表示,大伯平时对他还不错,大伯打他也是对的。当法官又问有没有觉得自己与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余某回答“有”,但又说不上哪不一样。余某还在法庭上表示,自己与村民关系很不好,“他们经常骂我。” 据了解,余某生活在浙江省开化县一个乡村里,无家族病史,小学毕业即辍学,一直在家游手好闲,由父母养着,村民称他为“懒汉”,他经常殴打他人直到对方求饶为止;若打不过则找其家里的老人小孩报复;报复不成就找机会把那家的庄稼等全部踩毁;也时常干小偷小摸之事,村里没人喜欢他。余某家属称余某小时候曾患病,加上父母对其十分溺爱,又在外打工疏于管教,所以从小脾气暴戾。 个案分析 3.1 临床表现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已经符合下列 6 项: 1)冷漠无情:余某面对他人的哭泣面色平静。 2)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义务等,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如偷盗、打架、报复、破坏等习以为常,且不以为意。 3)缺乏负罪感:余某偷盗光碟被责骂时毫无歉意且杀人后没有哭泣后悔等 4)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村民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与村民交往。 5)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打架到对方认输为止;对伯父的指责愤怒不堪等。 6)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如余某对各种偷盗破坏行为无内疚感。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未符合以下 6 项: 1)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案例中余某对法官提问回答很少且 供认不讳。 2)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 自知力" ,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余某有察觉自己不 正常,证明有自知力。 参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该犯以下特征不明:1)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 2)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3)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 动因。 4)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偏执型人格障碍 来访者基本情况:来访者为某师范院校外语系三年级学生。因与同寝室五名同学关系紧张,要求休学,家长和老师都不同意,致使近两个月以来,夜不能寐、经常失眠、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认为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作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好。 来访者生活背景分析:来访者因自己身材矮小,相貌平常,内心具有自卑感,希望自己成为英俊的大个子。但他不允许他人因身材看不起自己,要为矮个子正名。因此,他收集过世界上矮小身材的伟人事迹,说明矮子聪明。例如,拿破仑身高只有168cm,鲁迅只有158cm,并声称大个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自恃聪明,固执已见,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原来很崇拜父亲,热爱母亲,相信母亲。一次老师来家访,反映他在学校打坏玻璃,要求赔偿之事,其母将此事告诉其父,他为此受到父亲惩罚。于是对母亲产生报复心理。一次他告诉父亲,自己亲眼看见母亲与一位乡政府干部的不轨行为,由此导致父母离婚,家庭父母离婚给家庭带来悲哀,他由不信任母亲、父亲,到不信任老师和同学,认为世界上没有可以相信的人,只能相信自己。例如,他悔恨自己听了老师的话,入了师范院校而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他嫉妒同寝室其他五人经常在一起说笑及相互帮助,又怀疑他们专门孤立自己。一天,天气很冷,他回寝室吃药、喝水。药已入口,却发现自己暖壶中没有水,一看其他五个壶,都装着满满的开水。他认为他们组成了小集团,为了报复他们,他将五个暖壶的斑疙瘩都打掉了。对于写了求爱信后被拒,他扬言长得漂亮的人是绣花枕头,外表好看,内是草包,犹如说大个子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样。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根据上述案例及其背景分析,可以判断该求助者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治疗手段:认识领悟法;行为训练法。 (一)认知领悟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应该帮助求助者正确认识与舍友的关系,回想自己对待舍友及其他同学的态度。认识到交往和友谊是双向的。要想得到同学的关怀和帮助,自己也必须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来询者想休学是由于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而想逃避现

反社会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王某、男,19岁,汉族,初中文化,未婚,待业。 王某生身父母均系农民,体健。有兄长四人,家庭成员均无精神要史。王出生后即由养父领养,7岁前由祖母抚育。家庭经济状况优越,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开始成绩在90分以上,但以后不断打架闹事、欺侮小同学,辱骂老师、在课桌上剖剐老鼠、麻雀等。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回家的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掏出来露在外面。以后成绩逐年下降。到小学毕业时要补考才能升学。初中一年级时(13岁)因三门功课不及格留级,此后表现更差,终被勒令退学。以后发展到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致与父母对打。l981年l4岁时在某儿童医院拟诊为儿童多动症,用镇静剂无效。服用利他灵稍好转。1981年1月被送去工读学校就读。但经常借故离校,一、二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1982年7月由家长领回,半年中,多次与人盗窃公私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984年17岁时.进工厂学铣工。同年l2月开始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赔、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女青年。虽然多年受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袒护,却经常打骂祖母。1985年6月5日,王向张某寻衅闹事,纠集另外两个人用棍棒、皮带毒打张。致使张多处软组织挫伤。同年7月6日中午,王骑自行车撞了蒋某。反说“你挡我路,我打死你”,随即对蒋拳打脚踢,致其脑震荡、胸部软组织挫伤,住院二十多天。十月二十四日晚,某矿务局司机张某因行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王不问缘由便对张谩骂、毒打。同日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相关知识: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 1 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⑴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⑵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⑶习惯吸烟,喝酒; ⑷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⑸反复偷窃; ⑹经常逃学; ⑺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⑻过早发生性活动; ⑼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⑽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⑾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至少停学一次; ⑿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2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违规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案例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

案例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惹13年入院。 病人于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于1992年3月25日入院。患病13年来,病情从未

缓解过,但饮食、睡眠、大小便基本如常。 平素体健,无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中毒、肝炎、结核等病史,无服用成瘾物质病史。 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发育正常。7岁上学,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从事一般体力劳动。姐弟3人与2个姐姐为同母异父,因此父母对其特别溺爱、娇惯。任性,不让人,听不得批评意见。 精神状态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定向力完整,饮食、睡眠好,生活可自理。未发现感、知觉障碍和思维联想障碍。言语流畅,语量稍多。注意、记忆、计算无明显障碍,智能正常。自知力不完整,对自己易烦躁、发脾气,认为属病态,但对自己自私、爱表现等无正确认识。情感反应协调,但强烈而多变,谈及戏装或某人长相时,表现很大兴趣,面带笑容,表情夸张,谈及人际关系时则又抱怨别人,带有敌视情绪。以医护人员对他的态度好坏来评判对方长相是否漂亮。否认身着戏装时有性快感。言谈举止富有女性色彩。行为幼稚,有时 故意尖声怪叫,以引起病友注意。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化验正常。心电图正常。脑电图呈界限性脑电图。染色体显带分析未见异常。MMPI测查不合作,回答均为“是”,测

精神科护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精神科案例分析题 病例1分析题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多疑、敏感,认为邻居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感到马路上的人也在说他,诋毁他的名誉。近1个月病情加重,认为邻居收买了公安局的人派人跟踪监视他,想害死他,并用高科技仪器控制他的脑子,让他头痛,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患者多次拿刀找邻居,被家人及时制止。近3天,患者拒食,听到有声音告诉他:“饭里有毒,不能吃。”医生与其交谈时,患者表情变化不明显,语声偏低,反应慢,很少抬头看医生,否认自己有病。问题: 1.请指出该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是什么?答:1.主要精神症状:有被害妄想(1分)、幻听(1分)、情感淡漠(0.5分)、无自知力(0.5分)。 2.该患者的医疗诊断是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分) 3.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主要护理措施包括 (1.)躯体方面:纠正营养失调;改善患者睡眠;观察药物副作用;协助料理个人卫生;躯体疾病护理。(1分) (2.)心理功能方面:对被害妄想:耐心护理,说服劝解,保证进食,注意安全;对情感淡漠的护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改善其情绪衰退。(1分) (3)社会功能方面;强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工作能力训练,娱乐能力训练。(1.5分) (4)安全护理(1.5分)。 案例2 男,38岁,工程师,个性孤僻,工作认真。3年前,患者对某同事提过意见后,彼此关系疏远,渐怀疑将会遭到对方报复。以后开始怀疑周围的人在监视他,并认为某同事在背后策划、曾向领导写信控诉被害情况。一年前调动工作至另一城市,不久,即听到有声音说其妻子已来到该城市常听到害他和夺妻等有关的事,否认有病,只承认患过神经衰弱。 患者有哪些精神症状?被害妄想.幻听.无自知力、情感淡漠 可能的疾病诊断是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常用护理诊断有哪些?1营养失调2睡眠形态紊乱3生活自理缺陷4思维过程改变5有冲动、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对他人)6不合作7医护合作问题 护理措施有哪些? 病例3 李某,男,17岁,未婚,因急起行为反常5天入院.国庆节前几天连续操练节目,甚感疲劳,节后出现失眠。10月9日急起话多、唱歌、唱戏,到街头闹市区游荡。说看见别人身边有鬼,对一个不相识的小孩说其父已死,吓得小孩哇哇大哭。上课时突然拍桌踢椅,吃饭时将碗中的鱼头往窗外抛,。曾数次跑到监狱门口与岗哨纠缠,声称父、弟均在狱中。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题集合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集合 一、案例分析题: (一)、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大专文化,销售经理。 (二)??案例介绍:求助者与丈夫在同一公司上班,一年前丈夫被派往外地分公司任经理。两个月前,求助者偶然听到同事议论丈夫在任职的城市与别的女人同居,求助者开始不相信,因为两个人非常恩爱,并且女儿也已经7岁了。但经过观察,求助者发现丈夫与自己通电话的频率确实降低了,每次的时间也缩短了,有时还表现得很不自然。几个星期前求助者突然袭击,终于抓到了丈夫出轨的证据。求助者痛恨丈夫,认为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孩子,丈夫却在外面和别人同居,真是太无耻、太让人伤心了!想到以后自己和女儿可能无依无靠,还可能被别人讥笑,觉得自己真是太失败了,痛苦不已。一想到这事就感到胸闷、心慌,饮食和睡眠也受到了影响。情绪低落,烦躁,工作业绩也随之下降。主动前来咨询。? (三)??心理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情况:求助者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觉得母亲的一生非常不幸,担心自己也会像母亲一样。 (四)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五)1.请对求助者进行初步诊断,并简述诊断依据。(30分) (六)2.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分析案例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及具体表现。(30分) (七)3.咨询师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可以考虑哪些近期目标。(20分) (八)4.对该求助者可以选用哪些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20分) (九)?(二)、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2岁,汉族,未婚,研究生学历,公司职员。 (十)??求助者自述:我的家庭非常传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从小就对我们的教育抓得紧,我应该属于懂事听话的孩子,没干过让父母操心、生气的事。大学毕业后我到国外留学,在这期问喜欢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同学并恋爱。可谈到婚嫁遇到了问题,她父母已经移居国外了,她不想在国内生活,我曾经尝试说服父母,与她结婚并在国外生活,我妈妈听说我要结婚不回国了,急得血压升高,犯了心脏病,住进了医院。我恐怕妈妈这出事,只好使用缓兵之计。但到底在哪里生活这个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弄得我们都非常痛苦。就这样拖了两三年,都毕业了也没个结果。我毕业后在国外找了工作,但偏偏父亲患了癌症,需要人照顾,最后不得不回到国内。我和女朋友都知道,我回国了这次恋爱也就结束了,而最后事实上也确是

多重人格障碍案例

多重人格障碍案例 1881年4月5日,安娜的父亲去世了,悲伤之余,已经卸下重担的安娜病情却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变成安娜2时还出现以下症状: ①除了J外,其他人等一概无法辨认。 ③只有J喂她,她才会吃点东西。 再后来,她的情况越来越糟,开始有自杀倾向。于是在1881年6月7日,她被J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这期间,J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使出浑身解数,却始终未见效果。直到后来,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一看这架势,心说她是铁了心地要玩命啊,心急如焚,便又开始了对她的催眠。 答案紧接着浮出水面:有一次,安娜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的好了。 后来,弗洛伊德对这项发现做了系统的论述,并把它运用到梦的解析之中,宣泄一切因为“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痛苦,取得了巨大的治疗成果。 只是,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安娜的朋友谈起安娜时是这样说的: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 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 可5个星期后,她突然陷入沉睡之中,醒来时,她又重新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而且竟然对自己身上曾发生过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

就这样这两种人格在她身上不定平地交替出现,直到36岁,她的第 二种人格才占据绝对优势,并一直伴随到她生命的结束。 安娜是一名21岁的未婚女性,出身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心理师J成功地用催眠术勾起了安娜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 来就诊的事件:远到童年的经历,近到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1881年4月5日,安娜的父亲去世了,悲伤之余, 已经卸下重担的安娜病情却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再后来,她开始有自杀倾向。J又开始了对她的催眠。J顺势诱导她 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J顿时领悟到 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 只是,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 发生改变。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 纳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 和改革家。 猜你喜欢:

心理学案例(全文阅读)-青少年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

心理学(全文阅读)- 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2.分析和诊断 这位男孩是一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被人讥讽,过分担心自己的情绪状况,常因此显得焦虑不安。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由于自卑感引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②消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_心理健康_模板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_心理健康_模板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一) 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调整焦虑抑郁情绪。对求助者而言,调节情绪的关键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疗法,即接受一种信念,不加批判的接受服从。一般年轻、女性、无知的人相对更容易受到暗示。 举例:一个求助者,参加驾驶证培训考试,路考了七次都没有过,在做了咨询后,约定再次路考时,戴上耳机,拨通咨询师电话。咨询师也没聊什么,但是这个求助者因为注意力转移了,没有放在考试紧张上,路考顺利通过。 另一个求助者,每次坐车就紧张,晕车,前来求助。咨询师给求助者开了药,但要求求助者平时不吃,可以把药放在包里。坐车的时候,如果感觉紧张,晕车就吃药。结果求助者药也没吃,从未再晕车了。 这些都是心理暗示的效果。有的人,觉得找心理医生谈话,她就心安了。所以,生活中要多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甚至可以借助于某些信物给自己力量支撑。

一例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分析与诊断

一例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案例的分析与诊断报告 一、背景资料 忽某,女,大专三年级,父母双全,在家中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二。身高160厘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长期分居,情感关系不好。 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打骂,曾两度离家出走,并多次自残(左手臂留有多处自残疤痕)。高中起母亲不太打骂胡亚菲,但是父亲却开始经常对其施加暴力,父母关系不好时也时常迁怒于她。 同学们反映其比较特立独行,没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平时比较情绪化,但没有过激和过分的行为表现。 二、主要症状与表现 该生对老师的感情特别重视。哪个老师对她好,关心她,她就喜欢这个老师,并希望能天天和他在一起。从高中的班主任一直到大学的班主任,前后喜欢过四位对自己很关切的老师。 喜欢某位老师以后,开始不分时间地给这位老师打骚扰电话、发骚扰短信,严重的影响了老师的生活。老师因此言辞中略带有拒绝或批评,立即由爱生恨开始疯狂地纠缠和骚扰。 以大学期间为例: 因为班主任对她很关心,时常开导她,她就喜欢上班主任,希望可以天天在一起,但是遭到老师的拒绝。此后开始不断骚扰班主任,砸破老师家门口的东西、剪坏老师家的防盗纱窗、在老师家门口蹲点,

赌塞老师家的钥匙孔,使用“地球上所有恶毒的语言”对老师及其家人进行长时间辱骂等。 班主任联系其父亲后,她表现非常害怕,开始反复道歉、骂自己、写保证书,但是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固态萌生,继续骚扰行为。班主任联系家长告知其问题严重性,希望可以尽快带胡亚菲去相关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但是其父还是不愿重视,并说“这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就觉得这样有意思”。 后来她的攻击对象不仅限于男性教师,对另一位年长的女性教师亦表现出更加过激的行为。 她不爱学习,考试都是抄袭,上学期曾因为考试作弊被学校处分,认为老师不应该处分自己,并且应该帮助学生抄袭。 自述书包里现在还藏有一把匕首,可能到老师家进行报复性的“三光”,把财产及身份证、银行卡都抢光,把老师全家人杀光,把老师家烧光,然后再杀掉自己的父母。 三、原因分析 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紧张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暴力,造成童年期爱的缺失,人格的成长滞后、扭曲。老师对她的关心唤起了她对爱的渴望,但她所理解的爱是毫无保留,没有瑕疵她能随心所欲的爱,强烈的爱遭遇挫折后就变成更为强烈的恨。在爱恨交织的报复中她内心的煎熬让她摧残自己、否定自己,与此同时体验到一种破坏的快感和胜利感。一次次的得逞和师长对她的包容,助长了她毫无顾忌的发泄情绪。

儿童人格障碍个案分析

儿童人格障碍个案分析 华侨医院心理科在对部分小学生做心理调查时,发现一些典型的儿童人格障碍个案。 A一女学生长得聪明灵秀,看见她的人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个12岁的孩子竟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更令人难以明白的是,别人偷东西都有惴惴不安的感觉,她每次“作案”后,却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老师几乎被她气死,无论怎么严厉地批评她,她都表现得非常开心,没有半点羞耻感。另外,她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很少可以静下来听课五分钟,学习成绩非常差。这孩子的智力正常,但接受能力却时强时弱,有时老师一点就通,有时是“牛皮灯笼”怎么教也不懂。 对此,专家分析,这孩子性格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表现出冷酷、没有同情心,另外从她其它的行为看,她又缺乏自尊心、内省力、自我克制能力,患有典型的病态人格和儿童多动症。这种病态人格是儿童人格障碍中患者最多的一种,表现为没有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观,对人缺乏同情心,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过错屡教不改。 B一小学6年级女生成绩不错,其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希望她能考取市内一流的中学。这女孩子也很好强,学习非常用功。可是后来她却发觉自己一些莫名的烦恼越来越多,她老是怕自己的作业本上会出现一些“反动的标语”,交作业前总是把本子里里外外都检查好几

遍,甚至本子交上去后又担心是不是没写完作业,坐立不安,嘴里老是唠叨着这些小事。 对此,专家分析,这是压力太大导致的强迫型人格障碍。 C某小学五年级一男生,老师让他去锁电脑房门,他竟把电脑上所有软件都删掉了,当查出是他“干”的,他即刻就承认错误,表示一定改正。老师说,这个学生平时总是想表现自己,但几乎每次都是以“出位”让老师伤心,老师一批评他,他即刻就认错,但一转头就犯错误。老师也不知他是故意的还是把自己保证的话忘记了,各课老师都被他伤透了脑筋,学习也越来越差。 专家分析,这个小男生患了较为严重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儿童喜欢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而且故意不听话来“显示”自己的反叛性。一些缺乏母爱或父爱的不幸家庭,多出现这样的孩子,像这个小孩,母亲一生下他就和别的男人跑了,父亲常年酗酒,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拉大,一些亲戚经常瞧不起他,甚至当着他的面喊他“野杂种”。爷爷奶奶也说他常撒谎,听不进大人的话。专家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将来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华侨医院心理科肖计划教授指出,儿童人格障碍常见的还有分裂型、反社会型、抑郁型。分裂型患者经常发生幻觉和妄想,思想、感情和行为不协调。如别人关门的声音稍大,就认为是生自己的气;大家都想去看电影,自己也想去,却偏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有的小孩还老是认为周围的人在说自己坏话,没有可信任的人。反社会型的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