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由器开发相关知识总结 — 光口和电口

路由器开发相关知识总结 — 光口和电口

路由器开发相关知识总结 — 光口和电口
路由器开发相关知识总结 — 光口和电口

路由器和交换机开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口和电口这样的名词,那么什么是光口?什么是

电口呢?下面是详细解析:

一、光口

1、基本概念

光口是光纤接口的简称。

也可称之为:G口 (意思是G光纤口)

光口:所应用于机房,机柜等大型设备的一个光纤带宽接口。

光纤可以用于音频(声卡有光输出的),网络(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磁盘(光纤代替

电缆传输数据)等等。

光纤又可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区别如下: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可以从纤芯的尺寸大小来简单地判别。

1)单模光纤的纤芯很小约4~10um只传输主模态。这样可完全避免了模态色散,使得传输

频带很宽,传输容量很大。这种光纤适用于大容量、长距离的光纤通信。它是未来光纤通信

与光波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多模光纤又分为多模突变型光纤和多模渐变型光纤。前者纤芯直径较大,传输模态较多,因而带宽较窄,传输容量较小;后者纤芯中折射率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减少,可获得比较小的

模态色散,因而频带较宽,传输容量较大,目前一般都应用后者。

由于多模光纤中不同模式光的传波速度不同,因此多模光纤的传输距离很短。而单模光

纤就能用在无中继的光通讯上。

在光纤通信理论中,光纤有单模、多模之分,区别在于:

1)单模光纤芯径小(10m m左右),仅允许一个模式传输,色散小,工作在长波长

(1310nm和1550nm),与光器件的耦合相对困难。

2)多模光纤芯径大(62.5m m或50m m),允许上百个模式传输,色散大,工作在850nm

或1310nm。与光器件的耦合相对容易。

而对于光端模块来讲,严格的说并没有单模、多模之分。所谓单模、多模模块,指的是

光端模块采用的光器件与何种光纤配合能获得最佳传输特性。

一般有以下区别:

1)单模模块一般采用LD或光谱线较窄的LED作为光源,耦合部件尺寸与单模光纤配合好,使用单模光纤传输时能传输较远距离,价格比较高。

2)多模模块一般采用价格较低的LED作为光源,耦合部件尺寸与多模光纤配合好,价格比

较便宜。

2、SFP

提到光口,就不能不提到SFP,SFP是什么呢?SFP就是光模块。

GBIC(Gigabit Interface Converter的缩写),是将千兆位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接口器件。GBIC设计上可以为热插拔使用。GBIC是一种符合国际标准的可互换产品。采用GBIC接口

设计的千兆位交换机由于互换灵活,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SFP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可以简单的理解为GBIC的升级版本。

SFP模块(体积比GBIC模块减少一半,可以在相同面板上配置多出一倍以上的端口数量。由于SFP模块在功能上与GBIC基本一致,也被有些交换机厂商称为小型化GBIC(Mini-GBIC)。

SFP模块则通过将CDR和电色散补偿放在了模块外面,而更加压缩了尺寸和功耗。用于电信和数据通信中光通信应用。SFP联接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主板和光纤或UTP线缆。SFP是一些光纤器件提供商支持的工业规格.

SFP支持SONET、Gigabit Ethernet、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以及一些其他通信标准。此标准扩展到了SFP+,能支持10.0 Gbit/s传输速率,包括8 gigabit光纤通道和10GbE。引入了光纤和铜芯版本的SFP+模块版本,与模块的Xenpak、X2或XFP版本相比,SFP+模块将部分电路留在主板实现,而非模块内实现。

3、SFP+

SFP+光收发器是SFP(有时也称作“mini-GBIC”)的升级。在吉比特以太网和1G、2G、4G光纤通道上SFP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SFP+为了适应更高的数据速率,设计了比SFP增强的电磁屏蔽与信号保护特性,并且制定了新的电接口规范。

二、电口

1、基本概念

电口是相对光口来讲的,是指防火器的物理特性,主要指铜缆,是处理的电信号。目前使用普遍的网络接口有百兆电口和千兆电口等。

简单来说,电口就是普通的网线接口,一般速率为10M或者100M部分支持1000M.电口的最远距离为100米。

2、RJ45

RJ45接口通常用于数据传输,最常见的应用为网卡接口。

RJ45是各种不同接头的一种类型;RJ45头根据线的排序不同的法有两种,一种是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另一种是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因此使用RJ45接头的线也有两种即:直通线、交叉线。

RJ45型网卡接口

10 100baxxxxse tx RJ45接口是常用的以太网接口,支持10兆和100兆自适应的网络连接速度,常见的RJ45接口有两类:用于以太网网卡、路由器以太网接口等的DTE类型,还有用于交换机等的DCE类型。 DTE我们可以称做“数据终端设备”,DCE我们可以称做“数据通信设备”。从某种意义来说,DTE设备称为“主动通信设备”,DCE设备称为“被动通信设备”。当两个类型一样的设备使用RJ45接口连接通信时,必须使用交叉线连接。

RJ45型网线插头

RJ45 型网线插头又称水晶头,共有八芯做成,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和 ADSL 宽带上网用户的网络设备间网线(称作五类线或双绞线)的连接。

三、光口和电口的区别

1、是纯物理层上的传输介质变换,其实就是光信号和电信号的转换。

2、光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带光板扩展槽的可以插入光纤,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

电口就是我们常说的RJ45的端口也就是网线口,带网管的交换机可以进行交换机的功能以及权限的管理和在线监控设备状态,并且带有网络登陆功能。非网管型就是傻瓜型插上线就直接用,一般仅仅只有二层交换功能。

3、155Mb/s以下都是电接口,155Mb/s以上都是光接口;

155Mb/s可以是电接口,也可以是光接口;

局内连接可以是电接口,也可以是光接口;局间连接都是光传输;电信号用同轴电缆连接。

电机选型计算-个人总结版(新、选)

电机选型-总结版 电机选型需要计算工作扭矩、启动扭矩、负载转动惯量,其中工作扭矩和启动扭矩最为重要。 1工作扭矩T b计算: 首先核算负载重量W,对于一般线形导轨摩擦系数μ=0.01,计算得到工作力F b。 水平行走:F b=μW 垂直升降:F b=W 1.1齿轮齿条机构 一般齿轮齿条机构整体构造为电机+减速机+齿轮齿条,电机工作扭矩T b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D为齿轮直径。 1.2丝杠螺母机构 一般丝杠螺母机构整体构造为电机+丝杠螺母,电机工作扭矩T b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BP为丝杠导程;η为丝杠机械效率(一般取0.9~0.95,参考下式计算)。

其中α为丝杠导程角;μ’为丝杠摩擦系数(一般取0.003~0.01,参考下式计算)。 其中β丝杠摩擦角(一般取0.17°~0.57°)。 2启动扭矩T计算: 启动扭矩T为惯性扭矩T a和工作扭矩T b之和。其中工作扭矩T b 通过上一部分求得,惯性扭矩T a由惯性力F a大小决定: 其中a为启动加速度(一般取0.1g~g,依设备要求而定,参考下式计算)。 其中v为负载工作速度;t为启动加速时间。 T a计算方法与T b计算方法相同。 3 负载转动惯量J计算: 系统转动惯量J总等于电机转动惯量J M、齿轮转动惯量J G、丝杠转动惯量J S和负载转动惯量J之和。其中电机转动惯量J M、齿轮转动惯量J G和丝杠转动惯量J S数值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忽略不计,如需计算请参考HIWIN丝杠选型样本。下面详述负载转动惯量J的计算过程。 将负载重量换算到电机输出轴上转动惯量,常见传动机构与公式如下:

J:电机输出轴转动惯量(kg·m2) W:可动部分总重量(kg) BP:丝杠螺距(mm) GL:减速比(≥1,无单位) J:电机输出轴转动惯量(kg·m2) W:可动部分总重量(kg) D:小齿轮直径(mm) 链轮直径(mm) GL:减速比(≥1,无单位) J:电机输出轴转动惯量(kg·m2) J1:转盘的转动惯量(kg·m2) W:转盘上物体的重量(kg) L:物体与旋转轴的距离(mm) GL:减速比(≥1,无单位) 4 电机选型总结 电机选型中需引入安全系数,一般应用场合选取安全系数S=2。则电机额定扭矩应≥S·T b;电机最大扭矩应≥S·T。同时满足负载惯量与电机惯量之间的比值≤推荐值。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关于内存详细说明

1 在C语言代码(文本文件)形成可执行程序(二进制文件),需要经过 预处理---编译—汇编—链接。 编译过程是把C语言文本文件生成汇编程序, 汇编过程是把汇编程序形成二进制机器代码, 链接则是将各个源文件生成的二进制代码文件组合成一个文件。 2 C语言的程序经过编译--------链接后,将形成一个统一文件,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在程序运行时又会产生其他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代表了不同的存储区域。 3 说明:C语言程序分为映像和运行时两种状态。在编译-----链接后形成映像中,将只包含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O Data)和读写数据段(RW Data)。在程序运行之前,将动态生成未初始化数据段BSS。在程序的运行时还将动态生成堆Heap区域和栈Stack区域。 C语言在编译链接后,将生成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O Data)和读写数据段(RW Data)。在运行时,除了上述三个区域外,还包括未初始化数据段BSS区域和栈Stack区域。 代码段(Text) 只读数据段(RO Data) -----const定义的变量常量 Static修饰符的变量不管在函数内部或外部全在静态区 全局变量----静态区 读写数据段(RW Data) ---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 未初始化数据段BSS ---直接定义的全局变量 堆Heap区域----malloc 栈Stack区域----主要存储以下三种:函数内部的动态变量函数参数函数返回值

int main() char *p=”tiger”,系统在栈上开辟了四个字节存储p的数值。, tiger”在只读存储区,因此tiger”的内容不能改变,*p= tiger”,char *p = “tiger” ; 表示地址赋值。因此,p指向了只读存储区,因此改变p指向p[1+=’l’; 的内容会引起段错误。但是因为P在存放在栈上,因此p的数p++ ; 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p++是正确的。 p rintf(“%s\n”,p); } typedef char *pStr ; ----经过编译提示错误为:error:increment of read-only variable ‘p2’ int main() 1>const使用的基本形式为const char m ; 限定m不可变 { 2>替换const char *pm ; 限定*pm不可变,pm是可变的,因此c har string*6+ = “tiger” ;p1++是对的。 const char *p1 = string ; 3>替换const newType m;限定m不可变,所以p2是不可变的。const pStr p2 = string ; p2++是错误的。 p1 ++ ; const (char *) pContent;//pContent是const,*pContent是可变 p2 ++ ; p rintf(“p1=%s\np2=%s\n”,p1,p2); }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选型的计算方法

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选型的计算方法 步进电机选型表中有部分参数需要计算来得到。但是实际计算中许多情况我们都无法得到确切的机械参数,因此,这里只给出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驱动模式的选择 驱动模式是指如何将传送装置的运动转换为步进电机的旋转。 下图所示的驱动模式包括了电机的加/减速时间,驱动和定位时间,电机的选型基于模式图。 ●必要脉冲数的计算 必要脉冲数是指传动装置将物体从起始位置传送到目标位置所需要提供给步进电机的脉冲数。必要脉冲数按下面公式计算: 必要脉冲数= 物体移动的距离 距离电机旋转一周移动的距离× 360 o 步进角 ●驱动脉冲速度的计算 驱动脉冲速度是指在设定的定位时间中电机旋转过一定角度所需要的脉冲数。 驱动脉冲数可以根据必要脉冲数、定位时间和加/减速时间计算得出。 (1)自启动运行方式 自启动运行方式是指在驱动电机旋转和停止时不经过加速、减速阶段,而直接以驱动脉冲速度启动和停止的运行方式。 自启动运行方式通常在转速较低的时候使用。同时,因为在启动/停止时存在一个突然的速度变化,所以这种方式需要较大的加/减速力矩。 自启动运行方式的驱动脉冲速度计算方法如下: 驱动脉冲速度[Hz]= 必要脉冲数[脉冲]

定位时间[秒] (2)加/减速运行方式 加//减速运行方式是指电机首先以一个较低的速度启动,经过一个加速过程后达到正常的驱动脉冲速度,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再经过一个减速过程后电机停止的运行方式。其定位时间包括加速时间、减速时间和以驱动脉冲速度运行的时间。 加/减速时间需要根据传送距离、速度和定位时间来计算。在加/减速运行方式中,因为速度变化较小,所以需要的力矩要比自启动方式下的力矩小。加/减速运行方式下的驱动脉冲速度计算方法如下: 必要脉冲数-启动脉冲数[Hz]×加/减速时间[秒] 驱动脉冲速度[Hz]= 定位时间[秒]-加/减速时间[秒] ◎电机力矩的简单计算示例 必要的电机力矩=(负载力矩+加/减速力矩)×安全系数 ●负载力矩的计算(TL) 负载力矩是指传送装置上与负载接触部分所受到的摩擦力矩。步进电机驱动过程中始终需要此力矩。负载力矩根据传动装置和物体的重量的不同而不同。许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到精确的系统参数,所以下面只给出了简单的计算方法。 负载力矩可以根据下面的图表和公式来计算。 (1)滚轴丝杆驱动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1、元素定义: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原子存在 形式,如:氢元素的几种形式:H、D(2 1H)、T(3 1 H)、H+、H-。 2、元素符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符号在第一层,黑色字体,用拉丁文大写字母表示,当大写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予以区别。 例如:H(氢)、He(氦);C(碳)、Cl(氯)、Ca(钙);N(氮)、Ne(氖)、Na (钠);Al(铝)、Ar(氩)。 3、元素名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名称在第二层,黑色字体,大多数元素的名称是由形声字构成,气态非金属的名称有气字头,固态非金属的名称有石头旁,液态非金属用三点水旁(溴),液态金属用水字底(汞),金属的名称都有金字旁,个别的元素的名称不是形声字,例如:氮不读“炎”音。 4、元素分类: (1)按元素所在的周期分类:同周期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 同周期元素共同点:电子层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行中,处于左右关系。 不同周期元素不同点:电子层数不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处于同一行中。 (2)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分类:前20号元素或第n号元素 (3)按元素所在的族分类: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第VIII族元素、0族元素 (4)按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2)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元素 其中金属元素专指主族元素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包括主族非金属和稀有气体,过渡元素是指所有副族金属元素和Ⅷ族金属元素,。 5、元素的特有数值: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在核组成符号中处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一层,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呈鲜红色。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元素各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见课本P1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四层,通常保留有效数字4位,数字呈黑色。 6、元素周期表 (1)将化学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排成一行,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所形成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中特有数值: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原子序数。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七行和十八列构成,其中每一行为一个周期,从左到右第8、9、10列合起来为VIII族,其余每一列为一族,所以元素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6个族构成。

内存硬件知识汇总

为了保证所保存的数据不丢失,DRAM必须定时进行刷新,DDR3也不例外。 为了最大的节省电力,DDR3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自动自刷新设计(ASR,Automatic Self-Refresh)。当开始ASR之后,将通过一个内置于DRAM芯片的温度传感器来控制刷新的频率,因为刷新频率高的话,消电就大,温度也随之升高。而温度传感器则在保证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刷新频率,降低工作温度。不过DDR3的ASR是可选设计,并不见得市场上的DDR3内存都支持这一功能,因此还有一个附加的功能就是自刷新温度范围(SRT,Self-Refresh Temperature)。通过模式寄存器,可以选择两个温度范围,一个是普通的的温度范围(例如0℃至85℃),另一个是扩展温度范围,比如最高到95℃。对于DRAM内部设定的这两种温度范围,DRAM将以恒定的频率和电流进行刷新操作。 局部自刷新(RASR,Partial Array Self-Refresh)这是DDR3的一个可选项,通过这一功能,DDR3内存芯片可以只刷新部分逻辑Bank,而不是全部刷新,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自刷新产生的电力消耗。这一点与移动型内存(Mobile DRAM)的设计很相似 FBD、XDR、XDR2内存概述 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7511213567.html,/) 2009-07-14 1.FBD内存 FBD即Fully-buffer DIMM(全缓存模组技术),它是一种串行传输技术,可以提升内存的容量和传输带宽.是Intel在DDR2、DDR3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内存模组与互联架构,既可以搭配现在的DDR2内存芯片,也可以搭配未来的DDR3内存芯片。FB-DIMM可以极大地提升系统内存带宽并且极大地增加内存最大容量。 FB-DIMM与XDR相比较,虽然性能不及全新架构的XDR,但成本却比XDR要低廉得多。与现有的普通DDR2内存相比,FB-DIMM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在内存频率相同的情况下目前能提供四倍于普通内存的带宽,并且能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也达到了普通内存的24倍,系统最大能支持192GB内存。FB-DIMM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已有的DDR2内存芯片(以后还将采用DDR3内存芯片),但它借助内存PCB上的一个缓冲芯片AMB(Advanced Memory Buffer,高级内存缓冲)将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流,并经由类似PCI Express 的点对点高速串行总线将数据传输给处理器。 与普通的DIMM模块技术相比,FB-DIMM与内存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与命令传输不再是传统设计的并行线路,而采用了类似于PCI-Express的串行接口多路并联的设计,以串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在这种新型架构中,每个DIMM上的缓冲区是互相串联的,之间是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数据会在经过第一个缓冲区后传向下一个缓冲区,这样,第一个缓冲区和内存控制器之间的连接阻抗就能始终保持稳定,从而有助于容量与频率的提升。 2.XDR内存 XDR就是“eXtreme Data Rate”的缩写,这是Rambus的黄石的最终名称。XDR将Rambus之前公布了一系列新技术集中到了一起,新技术不仅带来了新的内存控制器设计和DRAM模块设计,同时可以工作在相当高的频率,带来让人难以置信的带宽。 XDR内存比较有意思,这次架构同目前实际使用的DDR、DDR II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XDR却依旧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XDR在今年年内会有样品出现,明年中后期正式推广,同原来一样三星依旧是RAMBUS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哺乳动物红细胞专题知识总结 生物组赵鹏 高中阶段关于红细胞的知识一再出现,尤其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历年各省高考题、全国高考题多次以红细胞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由此也凸现了红细胞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做以总结,望在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形态与颜色:双凹型结构、红色。如下图: 二、产生: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其分化的示意图如下: 三、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病因: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红细胞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分裂形成新的干细胞, 若这个过程发生基因突变,则可能诱发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示意图如下: 2、概述: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

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3、诊断: (1)细胞水平:取血液制装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分子水平:利用β—珠蛋白基因做成的探针进行检测。 典型考题: 例、(07江苏高考生物试卷38题)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在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已知红细胞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BB、B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基因型为bb。有一对夫妇被检测出均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进行产前诊断。下图为其产前核酸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示意图。 (1)从图中可见,该基因突变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巧合的是,这个位点的突变使得原来正常基因的限制酶切割位点丢失。正常基因该区域上有3个酶切点,突变基因上只有2个酶切点,经限制酶切割后,凝胶电泳分离酶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正常基因显示________条,突变基因显示________条。 (2)DNA或RNA分子探针要用________等标记。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原理,根据图中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ACGTGTT---),写出作为探针的核糖核苷酸序列________。 (3)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可以确定胎儿是否会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对夫妇4次妊娠有胎儿Ⅱ-1~Ⅱ-4中基因型BB个体是____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bb的个体是_______________。 评析:展示本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巩固复习利用探针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的梗概,因为近些年高考题中,有关电泳的考题并不少见,可藉此机会向学生简述。 答案:(1)碱基对改变(或A变成T) 2 1 (2)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 …UGCACAA…(3)Ⅱ一l和Ⅱ一4 Ⅱ一3 Ⅱ一2 4、治疗:骨髓移植,即向患者移植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 ○1骨髓库:骨髓库并不是把供者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存到库里。骨髓库里保存的只是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人们的名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详细地址、HLA基因检查结果等。如果有一个患者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LA基因与所有志愿者的HLA基因进行配对,配对相合,便通知该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因此骨髓库参加的志愿者越多,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捐献者的机会就越多。 ○2属于器官移植,会产生排斥反应;

步进电机选用计算方法

步进电机选用计算方法 步进电机是一种能将数字输入脉冲转换成旋转或直线增量运动的电磁执行元件。每输入一个脉冲电机转轴步进一个步距角增量。电机总的回转角与输入脉冲数成正比例,相应的转速取决于输入脉冲频率。步进电机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关键部件之一,通常被用作定位控制和定速控制。步进电机惯量低、定位精度高、无累积误差、控制简单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如:数控机床、包装机械、计算机外围设备、复印机、传真机等。 选择步进电机时,首先要保证步进电机的输出功率大于负载所需的功率。而在选用功率步进电机时,首先要计算机械系统的负载转矩,电机的矩频特性能满足机械负载并有一定的余量保证其运行可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频率下的负载力矩必须在矩频特性曲线的范围内。一般地说最大静力矩Mjmax大的电机,负载力矩大。 选择步进电机时,应使步距角和机械系统匹配,这样可以得到机床所需的脉冲当量。在机械传动过程中为了使得有更小的脉冲当量,一是可以改变丝杆的导程,二是可以通过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来完成。但细分只能改变其分辨率,不改变其精度。精度是由电机的固有特性所决定。 选择功率步进电机时,应当估算机械负载的负载惯量和机床要求的启动频率,使之与步进电机的惯性频率特性相匹配还有一定的余量,使之最高速连续工作频率能满足机床快速移动的需要。 选择步进电机需要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齿轮的减速比 根据所要求脉冲当量,齿轮减速比i计算如下: i=(φ.S)/(360.Δ) (1-1) 式中φ ---步进电机的步距角(o/脉冲) S ---丝杆螺距(mm) Δ---(mm/脉冲) (2)计算工作台,丝杆以及齿轮折算至电机轴上的惯量Jt。 Jt=J1+(1/i2)[(J2+Js)+W/g(S/2π)2] (1-2) 式中Jt ---折算至电机轴上的惯量(Kg.cm.s2) J1、J2 ---齿轮惯量(Kg.cm.s2)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 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动态内存管理知识总结

1.标准链接库提供四个函数实现动态内存管理: (1)分配新的内存区域: void * malloc(size_t size); void *calloc(size_t count , size_t size); (2)调整以前分配的内存区域: void *realloc(void *ptr , size_t size); (3)释放以前分配的内存区域: void free(void *ptr); 2.void * malloc(size_t size); 该函数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空间大小不小于size 个字节。但分配的空间中的内容是未知的。该函数空间分配失败则返回NULL。 3.void *calloc(size_t count , size_t size); 该函数也可以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分配不少于count*size个字节的内存空间。即可以为一个数组分配空间,该数组有count个元素,每个元素占size个字节。而且该函数会将分配来的内存空间中的内容全部初始化为0 。该函数空间分配失败则返回NULL。 4. 以上两个分配内存空间的函数都返回void * (空类型指针或无类型指针)返回的指针值是“分配的内存区域中”第一个字节的地址。当存取分配的内存位置时,你所使用的指针类型决定如何翻译该位置的数据。以上两种分配内存空间的方法相比较,calloc()函数的效果更好。原因是它将分配得来的内存空间按位全部置0 。 5. 若使用上述两种分配内存的函数分配一个空间大小为0 的内存,函数会返回一个空指针或返回一个没有定义的不寻常指针。因此绝不可以使用“指向0 字节区域”的指针。 6. void *realloc(void *ptr , size_t size); 该函数释放ptr所指向的内存区域,并分配一个大小为size字节的内存区域,并返回该区域的地址。新的内存区域可以和旧的内存区域一样,开始于相同的地址。且此函数也会保留原始内存内容。如果新的内存区域没有从原始区域的地址开始,那么此函数会将原始的内容复制到新的内存区域。如果新的内存区域比较大,那么多出来部分的值是没有意义的。 7. 可以把空指针传给realloc()函数,这样的话此函数类似于malloc()函数,并得到一块内存空间。如果内存空间不足以满足内存区域分配的请求,那么realloc()函数返回一个空指针,这种情况下,不会释放原始的内存区域,也不会改变它的内容。 8. void free(void *ptr); 该函数释放动态分配的内存区域,开始地址是ptr,ptr的值可以是空指针。若在调用此函数时传入空指针,则此函数不起任何作用。 9. 传入free() 和realloc()函数的指针(若不为空指针时)必须是“尚未被释放的动态分配内存区域的起始地址”。否则函数的行为未定义。Realloc()函数也可以释放内存空间,例如:Char *Ptr = (char *)malloc(20); 如只需要1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且保留前十个字节的内容,则可以使用realloc()函数。 Ptr = Realloc(ptr,10); // 后十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便被释放

贫血知识点归纳

贫血知识点归纳 一、概论 (一)诊断标准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 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 疾病均可引起贫血。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内源性: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表9-10)。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因此贫血可出现因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贫血的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速率、主要脏器的原有功能状况及机体的代偿能力有密切关系。除有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的表现外,贫血的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患者。 3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部分患者可有蛋白尿、月经失调和性功能减退。 (四)诊断步骤 可分以下三步: 1.确立贫血的诊断。 2.明确贫血的类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或增生减低性贫血)分类以及病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与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就是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就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就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就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电脑内存知识

本文详细介绍了虚拟内存的设置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内存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很大,电脑中所有运行的程序都需要经过内存来执行,如果执行的程序很大或很多,就会导致内存消耗殆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indows中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即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占用完时,电脑就会自动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电脑只有128MB 物理内存的话,当读取一个容量为200MB的文件时,就必须要用到比较大的虚拟内存,文件被内存读取之后就会先储存到虚拟内存,等待内存把文件全部储存到虚拟内存之后,跟着就会把虚拟内里储存的文件释放到原来的安装目录里了。 当系统运行时,先要将所需的指令和数据从外部存储器(如硬盘、软盘、光盘等)调入内存中,CPU再从内存中读取指令或数据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存入内存中,内存所起的作用就像一个“二传手”的作用。当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大量数据、占用大量内存时,内存这个仓库就会被“塞满”,而在这个“仓库”中总有一部分暂时不用的数据占据着有限的空间,所以要将这部分“惰性”的数据“请”出去,以腾出地方给“活性”数据使用。这时就需要新建另一个后备“仓库”去存放“惰性”数据。由于硬盘的空间很大,所以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就将后备“仓库”的地址选在硬盘上,这个后备“仓库”就是虚拟内存。在默认情况下,虚拟内存是以名为Pagefile.sys的交换文件

保存在硬盘的系统分区中。 手动设置虚拟内存 在默认状态下,是让系统管理虚拟内存的,但是系统默认设置的管理方式通常比较保守,在自动调节时会造成页面文件不连续,而降低读写效率,工作效率就显得不高,于是经常会出现“内存不足”这样的提示,下面就让我们自已动手来设置它吧。 ①用右键点击桌面上的“我的电脑”图标,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选项打开“系统属性”窗口。在窗口中点击“高级”选项卡,出现高级设置的对话框. ②点击“性能”区域的“设置”按钮,在出现的“性能选项”窗口中选择“高级”选项卡,打开其对话框。 ③在该对话框中可看到关于虚拟内存的区域,点击“更改”按钮进入“虚拟内存”的设置窗口。选择一个有较大空闲容量的分区,勾选“自定义大小”前的复选框,将具体数值填入“初始大小”、“最大值”栏中,而后依次点击“设置→确定”按钮即可,最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使虚拟内存设置生效。

18、“红细胞”专题复习

“红细胞”专题复习 红细胞不仅在动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还作为生物科学某些领域研究的好 材料, 且课本涉及的地方有多处。因此,有关红细胞知识点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本文精选与红细胞有关的高考或模拟试题进行例析,便于同学们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红细胞的知识考点。 例1、“朴雪”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人类缺铁性贫血症,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中的血红蛋白 D、促使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特有的无机盐组成和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某些无机盐可以用来构造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进入人体后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故答案选C。 例2、青蛙红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二分裂 B、无丝分裂 C、有丝分裂 D、减数分裂 [解析] 此题考查非哺乳类动物红细胞的结构和蛙的红细胞独特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的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就在鸡胚的的血细胞中看到了。其过程是:一般细胞核先延长,从中部内凹缢裂为二,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因为在分裂开过程中核膜、核仁并不消失,也无染色体变化和纺锤体丝出现,所以叫无丝分裂,它是真核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如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就是这样。二分裂是指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一种常见的繁殖方式,进行分裂生殖时,先是核逐渐延长,然后逐渐分成两个 新个体 ...。虽然两者都要“一分为二”,但分裂的机理和本质有所不同。顺便提醒一句,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器和细胞核等结构,而非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如鸟类成熟红细胞仍然有细胞核,难怪我们用鸡血细胞作为提取DNA的材料。故答案选B 。 例3、为从成熟的红细胞上获取细胞膜,可用来处理细胞的试剂是() A、10%盐酸 B、蛋白酶 C、磷脂酶 D、清水 [解析] 此题考查成熟红细胞膜的化学物质组成和分离出纯细胞膜的方法。获取细胞膜就是让其破裂,让内部物质释放出。10%盐酸浓度高,使红细胞皱缩甚至杀死;脂类和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物质,故蛋白酶、磷脂酶均使膜结构遭破坏;清水使细胞渗透吸水胀破,内部物质流出只剩细胞膜。故选D。 例4、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氨基酸 C、葡萄糖 D、CO2和O2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的成分和内环境的概念。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不在细胞外液(相对人体外部环境来说,又称为内环境),即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故答案选A。 例5、人的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A、环境因素的影响 B、功能对寿命的决定 C、核质相互依存的关系 D、遗传因素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的寿命和细胞的完整性。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实际上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例如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和丢弃大部分细胞质的精子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有力地说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意义。故答案选C。例6、当氧气含量升高时,下列哪一项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可能发生的()

知识讲解_元素周期表(学生)

元素周期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1.门捷列夫制作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依据 (1)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要点诠释: ①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是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它所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②随着科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门捷列夫给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存在缺陷,真正科学的依据是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2.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要点诠释: 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3.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 (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要点诠释: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如ⅠA、ⅡA、ⅢA……ⅠB、ⅡB、

高中生物教材人红细胞知识点总结归纳及精题15题含解析

高中物教材人红细胞知识点总结归纳及精题15题含解析 1、红细胞形态 人类成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从而 能最大限度地运送O2。 2、红细胞的细胞结构 人类红细胞由于有特殊的运输O2功能,没有细胞核,其细胞内细胞器在分化中都退化了,无任何细胞器,即无线粒体 和核糖体等。这种结构特点可使红细胞自身的代谢率大大降低,利于相关气体运输。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一般没有细胞核,寿命较短,且没有DNA,不具有各种基因。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由于没有各种细胞器,生物膜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它的生物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 体膜等)。正因为如此血影实验中往往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注意: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只是人和哺乳类成熟红细胞是无核的, 也无细胞器,只有细胞膜和除细 胞器之外的细胞质。常用于研究细胞膜的材料。而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和正常的细胞结构一样, 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中的DNA粗提取与鉴定。教材中无丝分裂以蛙的红细胞为例,无丝分裂中具有染色体复制(没有染色体形态变化),可知蛙红细胞中也具有细胞核。 质疑: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无核,能算真核细胞吗? 哺乳动物所有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也就包括成熟的红细胞!它之所以没有细胞核,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红细胞的功能逐渐演化为运输.所以细胞核就慢慢消失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成熟植物的筛管细胞也是没有细胞 核的! 3、成熟红细胞代谢问题 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成熟红细胞保留的 代谢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即无氧呼吸。所以红细胞是少数几种在需氧型生物中进行无氧呼吸的组织细胞之一。 特别应注意:原核生物虽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可以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场所在细胞膜。(注意: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这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动运输)相异。) 4、人成熟红细胞中无核糖体,其血红蛋白来源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这些血红蛋白是在核退化前合成的,核退化后不能再合成。 5、人体红细胞来源 红细胞本身不能分裂增殖,红细胞的产生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 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6、人体红细胞寿命 人体成熟红细胞由于无细胞核和一些细胞器,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平均约120天。 7、人红细胞物质跨膜计算 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要穿过几层细胞膜? 至少要穿过5层细胞膜。即从肺泡细胞一进一出为2层,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进一出为2层,再进入血红细胞为1层。 8、与人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缺铁性贫血,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下图是人红细胞形态变化的图解。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正常红细胞生活环境的无机盐浓度约为%。 (2)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应属于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