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2全套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和必修二

全套精品教学案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知识目标:

夏朝政权的建立;商朝建立及显著特征;内服、外服制度;商朝的

神权色彩;西周灭商;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周朝的

礼乐制度。预习思考:1、商朝内服、外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西周的诸侯国与

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 4、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

作用?导学提纲:

1

知识运用:

1、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

《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

于齐营丘,东就国…… 《燕召工公世家》:“召(shao)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

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顓頊(zhuanxu)高阳。高阳者,黄帝

之孙……”

请分析,上面西周封侯的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

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2、(1996年全国高考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

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4、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

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国家机器

c、普遍实行分封制

d、压迫

奴隶和平民

5、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有:①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报周王批准②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③

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④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简述西周分封制

概况。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的分裂和秦的大统一及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

度的的建立;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

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

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动摇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

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

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并受制于

中央政府。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

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

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

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

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

权加强、相权削弱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注意

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在明清前,它适应了社会

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

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它的进步性。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

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亦已渐趋衰落。预习

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封建社会时期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导学提纲:

3

4

请分析,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

映出什么问题?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目标:

汉、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汉初、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汉、宋时期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预习思考: 1、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七国之乱”、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汉、宋两朝为削弱地方分权势力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5

【篇二: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4课】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 212 【字体:小大】【收藏】

【查看评论】接收回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通过分

析“冷战”政策在政治、

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

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

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

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

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冷战”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三副图片,认识他们吗?(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发动战争给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

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

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为了消灭法西斯世界主要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同学们知道核心国家有哪些吗?

(美、英、苏联、中国等)这场战争最终以法西斯国家战败而宣告结束。战争结束了,人类

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昔日盟友将何去何从?

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化,。战时共同对敌、并肩浴血奋战的战友反目成仇,形

成两极对峙的格局。同学们知道是哪两极吗?(美国、苏联)美苏两国为什么由盟友变成了

敌人?他们的对立给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今天这节课学习主要内容。

【进入新课】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

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

在二战胜利前夕,美英苏等国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后和平和战后遗

留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决议,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

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建立在美苏政治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

范围。

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欧洲为中心→美苏两极格局

a、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强国在二战中实力大为削弱;

b、战后美苏国力优势明显;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

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

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

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战后美苏关系:战时盟友→关系恶化→冷战

一、“冷战”的兴起

设问:什么是冷战?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背景——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1)、客观原因: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冲突

a、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b、苏联为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3)、重要原因: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4)、英国对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

国际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家利益

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关系的原则吗?

不应该。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

素不同,都有权利选择适

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周恩来总理)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

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简单介绍希腊和土耳其问题的由来。

苏联: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教师归纳:美国已公开放弃和苏联的合作政策,正式决定对抗苏联,“冷战”正式开始。

二、冷战的主要表现

1、“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经济对峙

① “马歇尔计划”

学生思考:“马歇尔计划”又称作什么计划?美国是慈善家吗?它要

解决欧洲什么问题?“马

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没有进步作用?

针对“马歇尔计划”

的实施,苏联有什么反应?

②经互会

学生阅读教材,找到经互会成立的原因: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

说明:双方开始在经济上对峙。

2、“北约”和“华约”建立——政治军事对峙

(1)柏林危机

讲解柏林危机的简单经过,为学生说明柏林危机是“冷战”的第一次

高潮。

过渡:美国利用“柏林危机”造成的紧张局势,渲染战争气氛,1949

年建立起针对苏联的

军事集团——北约。而苏联也毫不示弱,为了对抗“北约”,于1955

年建立起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

(2)“北约”的建立

(3)“华约”的建立

学生思考“北约”和“华约”各自包含哪些国家?所处地理位置?希腊、土耳其并非北大

西洋沿岸国家,为什么也被吸纳进北约组织?华约为什么没有南斯

拉夫?它为什么在1991

年解散?

教师补充说明:“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华约”是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因此“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

式形成。

三.“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的影响:

(1)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面对两极对峙格局,亚非拉国家结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

2、消极的影响:

(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4)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

四、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

展到亚洲。

2、越南战争 -----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小结】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两极格局存在

近半个世纪,对二战后历

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两极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从总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角度而

言,学习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同学们如有兴趣,

可以对相关问题展开进一

步思考与探讨,最后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表列出,帮助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

【板书设计】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二、冷战的主要表现

1、“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经济对峙

2、“北约”和“华约”建立——政治对峙

(1)柏林危机

(2)“北约”的建立

(3)“华约”的建立

三.“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冷战中的热战

【篇三: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3课】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 178 【字体:小大】【收藏】

【查看评论】接收回传 [课标导航]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解课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

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

践的可行性;

2、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自主天地]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

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

(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

(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

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

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

文化关

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

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

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成为方针: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

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注解]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的自

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

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

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原因:(1)“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

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3)“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

确方针,是实现祖

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历史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

《北京条约》中被割占;

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①物质: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

两制”方案收回香港;

②签署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

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把香港

交还中国;

③恢复主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2)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

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

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的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

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1)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

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

供了成功典范。

(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

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

问题探究2: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

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

形成威胁。

问题探究3: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

来抓?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

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紧迫性:①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颠覆活动仍然存在,不断

插手台湾事务;

②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发展,企图分裂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是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

2、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

年来的真正停火;

3、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

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

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

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5、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

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八项主张核心内容: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

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

领性文件。

6、2002年,中共十六大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仅在恢

复对话;

③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

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注:其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记忆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能大致复述即可。

[各抒己见]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

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方式: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强调“一个中国“立场;

2、意义: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

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②世

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时政要闻]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

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思维拓展]你认为国共两党60年后能够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从这次历史性的

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条件:①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③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

⑤“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认识: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力的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③台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④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