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

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1),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1)胡瓶:西域出产的一种储水器。紫薄汗:健马名。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首句写将领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

B. 次句暗示将领时刻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

C. 后两句写出了将军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D.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4. 古诗常用“楼兰”泛指敌人,这是借代的运用,它能使诗歌形象突出、特点鲜明。下面

没用

..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 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两首《从军行》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从军行 /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答案】13. D 14. B

15. 同:都通过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一首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第二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爱护,以及对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同情。【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D项,“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赏析错误。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急切想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将军形象。首句描绘这位将军的战士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通过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描写暗示出将军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的心情,最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军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没有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之意。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A项,句意为“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这里用“孤帆”代指“行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句意为“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这里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C项,句意为“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这里“管弦”代指“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项,句意为“刘裕统帅大军北伐,横扫敌兵如猛虎下山,气吞强虏”。这里以“金戈铁马”代指“军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

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威风凛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军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第二首: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诗的一、二句点明地点和时令,

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三、四句写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云沙”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日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体现在作者都是通过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不同之处是:第一首通过对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第二首则是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以及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北京市2021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声

陆游

其一

萧骚①拂树过中庭,何处人间有此声。

涨水雨馀晨放闸,骑兵战罢夜还营。

闲凭曲几听虽久,疆②抚哀弦写不成。

暑退凉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峥嵘。

其二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韝爪觜健③,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注释:①萧骚: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②疆:同“强”,勉强。③韝:同“鞲”,皮制的护臂套。觜:同“嘴”,鸟喙。

13. 下列对两首诗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涨水雨馀晨放闸,骑兵战罢夜还营”描写了秋水上涨,战士得胜回营的景象。

B. “闲凭曲几听虽久,彊抚良弦写不成”表现诗人静听秋声时,闲适惬意的心情。

C.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作者用边塞秋景的萧瑟衬托内心的豪迈。

D.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记述诗人同君王一道率兵征战辽东的往事。

14. 下列诗句中“萧萧”的意思与“青海萧萧风卷蓬”中的“萧萧”相同的一项是()

A.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山鬼》)

B.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C.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D.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15. 两首诗虽然都以“秋声”为题,但作者阐发的感慨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3. C 14. C

15. “一年光景又峥嵘”表达了时光易逝,生发惜时之慨。第二首,“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抒写了英勇杀敌的豪情,“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诗人想象,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收复北方失地,直捣金人老巢,抒写了豪迈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A项,“战士得胜回营的景象”分析错误,“骑兵战罢夜还营”写出了秋天里骑兵作战的辛苦,究竟是“战胜”或“战败”,诗中没有明确讲明,从后面诗句“彊抚哀弦写不成”来看,并没有获胜。

B项,“表现诗人静听秋声时,闲适惬意的心情”分析错误,“闲凭曲几听虽久”写闲暇时光,静听秋声,“彊抚哀弦写不成”勉强抚琴,因心中凄苦哀痛而无法弹奏。诗中并无“惬意的心情”。

D项,“记述诗人同君王一道率兵征战辽东的往事”分析错误,这首诗后面的四句“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回忆往事。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词语含义的理解鉴赏能力。

“青海萧萧风卷蓬”意思是,在北方青海,金兵就像蓬草一样被我国大军一扫而光。“萧萧”是风卷蓬草的声音。

A项,“风飒飒兮木萧萧”,“萧萧”树叶纷纷落下的样子。

B项,“车辚辚,马萧萧”,“萧萧”战马嘶鸣的声音。

C项,“故垒萧萧芦获秋”,“萧萧”芦苇在秋风中发出的声音。

D项,“病起萧萧两鬓华”,“萧萧”指两鬓纷纷变白的样子。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秋声》(其一),先写秋风吹得树叶的声音,引发对边境战事的担忧,“骑兵战罢夜还营”;“彊抚哀弦写不成”,从长久地静听秋声,到心中悲苦难以抚琴;“一年光景又峥嵘”从暑退凉生的欢喜,到感叹时光易逝。诗歌借描写秋声,表达诗人惜时之情。

《秋声》(其二),诗的开头就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境界:历来被人们认为悲凉的秋声,在陆游听来却成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我喜枕上闻秋声”,为什么“喜”呢?他认为秋天是打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出征消灭敌人的季节。诗人接着写道:在这大好的季节里,猎鹰跃跃欲试,战士精神抖擞。诗人也一扫低沉情绪,“上马击狂胡”的劲头空前高涨。猎物到手!顽敌被歼,诗作也成,凯歌已奏,然而诗人的笔力弓力仍然坚强有力,乘胜打击敌人的劲头更足了。诗的结尾部分,陆游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北方,金兵就象苜蓿、蓬草一样被一扫而光。前线捷报频传,胜利之师向着敌人的老巢冲杀过去。“下辽东”即向金国都城辽阳进发,把战争推向金国的心脏地区。这首诗就是由秋天联想到打猎,由打猎联想到打金兵,由打金兵进而联想到收复北方失地,直捣金人老巢。环环相扣,构思巧妙。抒发了坚强勇敢的战斗豪情。

【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试卷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7.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9.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10. 下列选自《红楼梦》中的四首“红梅诗”,其中“梅格”与苏轼《红梅》一致的是()

A.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B.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C.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

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

D.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答案】7. C 8. D

9. 第一问2个要点。(1)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2)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没有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句3个要点。(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2)“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沽、清雅;(3)“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10. B

【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C项,“也透露出一丝无奈”错误。联系上文“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可知,“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所以说这里的“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项,“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错误。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对主旨概括不当,本诗表达的是“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故选D。

【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意义内涵比较辨析把握。

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红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大意是“认作是桃花吧,却无桃树的绿叶;看成是杏花吧,却有青青的枝条。意即这既非桃花,也非杏花,而是红梅。招致了许多人的讥讽与批评。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这里共有两句,实际可合二为一,比较鉴赏的角度很新颖。石曼卿的《红梅》不及苏轼的《红梅》含蓄有韵味,文字浅近。

【10题详解】本题考查

的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表现的是梅花凌寒开放,不畏严寒的清高孤傲,与苏轼《红梅》诗一致。A项,诗中表现的是梅花出世与隐逸之品格。

C项,表现的是梅花高洁、坚贞、不染尘埃的品格。

D项,诗中表现春日红梅的娇媚。故选B。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从全词内容的角度,为下面这首词拟题(“无题”除外),并请简述理

由。

渔家傲·________

【北宋】强至

雪月照梅溪畔路,幽姿背立无言语。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成处士横斜句。

浑似玉人常淡伫,菱花相对成清楚。谁解小图先画取,天欲曙,恐随月色云间去.

【答案】拟题:梅影

理由:本词上阕首先交代了雪色与月光相映衬的梅溪路边。下阕中“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

度,妆成处士横斜句”生动描绘出梅树在月下倒影斑驳,枝条横斜情态,并伴随着幽香阵阵、

暗香袅袅的轻盈、妩媚的样子。“菱花相对”“小图先画取”暗示了描写的对象是梅影。“天

欲曙,恐随月色云间去”抒发的是词人担心天将亮,梅影随着月色离开的珍惜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拟题的能力。

本词上阕首先交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即雪色与月光相映衬的梅溪路边。“幽姿背立”“清

浅处”描绘了月下梅树映在雪地上深深浅浅的影子。下阕中“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

成处士横斜句”,化用前人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梅树梳妆打扮成林逋诗句“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样子。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瘦枝”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

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香暗

度”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富有情趣。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梅树在月下倒影斑驳,枝条横

斜情态,并伴随着幽香阵阵、暗香袅袅。“菱花(镜子)相对”“小图先画取”更是暗示了

描写的对象是梅影。“天欲曙,恐随月色云间去”的作者抒发的也是天将亮,恐怕梅影随月

色而去的珍惜之情。综上分析,这首词的题目拟为“梅影”最佳。

牛栏山第一中学2020年9月高三阶段性测试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4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

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质。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3.“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发的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4.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

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分)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三、12.(3分)C 13.(3分)D

14.(6分)答案要点:

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2分)

【评分标准】形象,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2分);李白诗,狂放豪迈(2分)。

【评分标准】形象,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0年9月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宋诗】邯郸丛台[注] 李之仪

禾黍离离露一丘,淡烟轻霭夕阳秋。微基西枕邯山尽,往事东随漳水流。

御辇金车何处去,闲花野草几时休。可怜全赵繁华地,留作行人万古愁。

[注]本诗是元佑八年李之仪跟随苏轼到定州做幕僚,途径邯郸时作。邯郸丛台,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筑。

14.对李之仪诗作《邯郸丛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禾黍离离”典出《诗经?黍离》,暗含着作者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B.首联寓情于景,表达诗人面对秋日傍晚荒芜破败的邯郸丛台时内心的悲凉。

C.颈联表达了作者跟随苏轼车驾到定州做幕僚,途径邯郸丛台时的迷茫心情。

D.尾联中的“行人”指自己,也指经过丛台的路人,抒发的感情浓郁而深厚。

15.李之仪诗作《邯郸丛台》的颔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 分)

14.C

15.【参考答案】①丛台西靠邯山,东临漳水,丛台和山水仍在,赵武灵王及强大的赵国已消失于历史烟尘。②“往事”消失,但本身不是随漳水东流,而是将往事比作流水,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盛衰无常的感慨。③颔联上句写空间,下句写时间,上句是静景,下句是动景,时空结合,动静结合,极为精妙。(每点2分如考生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符合诗意,皆可酌情给分。)

首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 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 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13. 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14. 根据文章内容,赏析“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内容。

【答案】12. B 13. 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14.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表达诗人因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而抑郁失望的情感。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题干“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情境和谐”意思是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相和谐,考生要从这个角度对诗句进行解读。诗歌前四句的大意是,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然而“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诗人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本句意思是:祖国大地笼罩在迷茫的云雾里,到处是寒烟衰草一片凄清。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暗含诗人对现实的失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