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长海八中张昇

一、教材分析

《生物和生物圈》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进入初中学习生物学最先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日常生活对生物了解的基础上,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圈。本单元是从常识性的生物知识向系统性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的过渡,对于学生全面认识生物和生物圈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后续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七年级知识有所淡忘,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不足,面对即将到来的结业考试,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

1.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提高复习积极性,为结业考试树立信心。

2.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2.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

教学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提高复习积极性,为结业考试树立信心。

五、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并利用学案与多媒体课件等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等活动,提高对课本的熟悉程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回归课本,注重基础,难易结合的练习设置,提高学生复习积极性,为结业考试树立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复习教案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复习教案 时间:4月26日星期四第二节班级:161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4、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6.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7.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8.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9.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10.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11.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2、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13、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14、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生存状况。 2、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4.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5.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6.芽与枝条对应的发育关系。 7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3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4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5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复习目标,生依据目标看书识记、相互提问: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练习,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时间:8课时 第1-2课时 上课时间: 复习要点 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下午的温度最高。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见《科学》书第52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雨量等级表”见《科学》书第55页。 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简答题: 1、能用网状图表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会用不同图标表示的天气。见《作业本》第20页。 3、用箭头标出风的方向。见《科学》书第32页。

4、会统计天气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见《科学作业本》书第25页。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次的单元设计是为初二结业考服务,考虑到参加结业考的学生要复习八个单元的内容,而每个星期只有两节生物课且有些单元的重点知识都很多,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本人采用的是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思想。知识点的确定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见附件1、2)。题目来源于《中考总复习》及历年的初一测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复习策略先复习各知识点,然后再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分两章,其中有两个对照实验。由于对照实验既是生物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故本人将这两个实验放到对照实验专题复习课,这样处理,使本单元的复习时间为两节课。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本课时的复习知识点: 1.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9.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1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复习建议

建议:(1)复习方式 先复习此知识块。边提问复习边由教师构建此知识框架。或给出框架的局部(组成学案的一部分),在教师引领下,红色部分学生完成。 (2)此知识框架操作的顺序 先复习生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生存所需条件。 接着指出生物所需要条件由生物圈提供,再进入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的复习。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几种常见的现象,进入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复习,明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第四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最大的生态系统)及组成。 第五步由生物的捕食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加强对食物链的数法和写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捕食过程中能量的流动的掌握,其中还贯穿着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种理念,让学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 相应练习: 1、仙人掌适于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2、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鲫鱼、金鱼、水草、荷花、鸭、蟹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生物归为另一类。请问:这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 A、按照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 C、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D、按照这些生物的数量 3、在我省红树林保护区生长的红树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海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历史上西汉武帝修筑扶荔宫,把本来应该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的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并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其施以极刑。你知道荔枝没被栽活的原因吗() A、阳光不充足 B、水土不适 C、人工养护不当 D、温度不适宜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1)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说明蛙能对外界刺激作出。(2)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

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里包含着很多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长度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对常见长度、时间、速度的感知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估测技能。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了解“比值法定 义物理量”这一常见研究方法;升华对速度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度的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速度的概念。会使用刻度尺测量常见的长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关于v、s、t 的简单计算。但学生对于本章的知识和概念处于浅层的认识,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会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多角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3.会用平均速度来粗略计算变速运动,会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 2.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习交流能力。 3.会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修正自己不正确观点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加深对参照物、速度、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2.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3.加深对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附:试卷习题 考点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约达20千米厚,它的范围包括 的底部,的大部和的表面。 考点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______、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__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考点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 ________环境,又能 _________环境。 中考链接 1.下列属于最大的生态系统是(2010)(2012)(2014)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 2.下列叙述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其中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2010)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草盛豆苗稀 3.近期由于持续干旱,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水位降到了多年来罕见的低水位,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面临着生存考验。近期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2011) A.水分 B.土壤 C.阳光 D.温度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的教案 ——吴燕君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章节概况】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4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了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 【要点精讲】 要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典例1:生活中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烧饭时米变成了饭; 2.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 3.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

4.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 解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物质生活,从而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概念,更深层的懂的物质在变化,世界在变,使得更有兴趣学好怎样让物质变化。 要点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像铁丝的弯折、蜡烛的燃烧、水的蒸发、木头变成桌子等等。) 典例2:观察用力挤压笔直的铁丝的变化,和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 笔直铁丝会弯折;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 解析: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从而总结出两类情况: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要点3: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3:沙和豆子混合前后现象的对比实验与白糖加热的现象。 解析: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前与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若变化了又有何变化?主要考察学生从多方面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巩固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是物体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的两个概念。 要点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典例4我们知道吃米饭能咀嚼到甜味,那么咀嚼馒头的外皮是否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 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解析:拓展生活中的对淀粉用途广泛,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更深层次掌握起源于生活的知识,并运用于生活。 要点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变随各种现象。 典例5: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 现象有:会冒出气泡 解析:根据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就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气这种新物质,才有用燃着的火柴去检验的理由。 【科学实践】 1、生活中警察是怎样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 解析:因为检测器里含有物质重铬酸钾,K2Cr2O7是一种橙红色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合物,当它在酸条件下与酒反应会被还原成三价铬时,颜色变为绿色。据此,当交警发现汽车行驶不正常时,就可上前阻拦,并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若发现硅胶变色达到一定程度,即颜色从橙红变为绿色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这时酒精被氧化为醋酸:

初一生物教案:生物与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圈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归类、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的分类”的游戏和“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2、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1、播放《人与自然》录像,导入新课。 2、根据学生写出的物体,引导讨论。 3、引导自学并总结生物的特征。 4、引导学生训练。 学生活动 1、观看录像,说出看到的物体。 2、,小组讨论,简单分类。

3、小组合作,总结生物的特征。 4、对老师提供的物体进行判断。 5、拓展活动与总结 5、如果我是小草,我想说。 ◆ 作业:1、基础训练p1(基础)、p2(附加) 2、四人一组设计表格调查学校或者居住小区的动、植物。 ◆教学反思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3、能够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并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讨论、阅读、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热情,要求学生能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思考、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调查的过程组织。 ◆教学难点描述身边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做好调查记录。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1、出示诊断测试题,激趣导入。 2、引导学生展示“调查结果”。 3、组织学生进入校园进行调查。 4、激励评价、适当小结。 学生活动 1、回答问题,对调查方案做简单评价。 2、自主展示并讨论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把校园内有关的生物进行统计与分类。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复习教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课型:复习课 一、【课标解读与预测】 课标要求课标解读考情预测考查指数 掌握病毒的知识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 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基本以选择 题的形式出现,也多喝 “免疫”“生物技术” 的相关知识综合考查 ★★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知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 关系。 ★★★ 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圈中 的作用生物圈中的“清洁工” 和“氮肥工厂” 这部分内容多与“生态 系统”的相关内容综合 考查。 ★★ 二、【自主复习与达标】 病毒 1.病毒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3、病毒的分类:根据寄生细胞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叫________)三种病毒类型。 4、病毒的生命活动: 生活方式:________;生殖方式:_______。 细菌 1、细菌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的结构: 一般结构:(2)、_____(5)、______(3)、_______(4)、_______特殊结构:(1)、_______ (6)、______. 强调: (1)可以帮助运动的结构是( )______ 。(2)不良环境下形成的保护结构( )____ 。 (3)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从结构上与动植物相比主要区别是虽有_______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细菌的生命活动: 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繁殖方式:______________。 4、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有益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害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菌 1、酵母菌 (1)酵母菌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的结构:(比较三种细胞的结构,说出它们的不同)。

最新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5.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和动物进行分类。 6. 空气和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7.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8.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9.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10.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11.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1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14.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15.了解蜗牛、鱼的身体结构,并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主要特点。 16.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1.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4.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5.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6.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7.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8.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9.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10.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三、教学难点: 1.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2.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3.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4.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5.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8.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和生物圈部分复习教案和知识要点

课题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列举生物圈的范围。 4、阐述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概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 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 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学会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实验 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热点 关注 1、生物特征的判断 2、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3、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决现 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难点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生物特征的判断,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手段 自主知识导航、自我测评,巩固提升。 教学 方法 自主复习归纳、观察法、探究实验法。 课前 准备 自主知识导航资料、自我测评、巩固提升试题。 教学 过程 通案个案 复习要点 第一章认识生物 考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考点2观察法及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可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进行。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典型例题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和别人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加深认识。 考点3调查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 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实记录,对结果进行整 理和分析。 考点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 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考点5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 间。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考点1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范围(20千米厚)、内容(大气 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表面)、作用(为生物生存提供 基本条件)。 考点2生态因素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各项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 态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常见的 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考点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指存在 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影 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两种:一类是光、温度、水、 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生物因素不仅包括异种的生物,还包括同种的其他生物。 考点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对本专题内容的复习,要加强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 如:鱼生活在水中,其形态结构必定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所以 鱼有适于水中呼吸的鳃、适于水中运动的鳍等。 考点5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 做生态系统。 2、组成:生态系统是由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 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大部分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 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初中生物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课题 复习一生物和生物圈(7上)课型复习 考纲要求1、列举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 境条件。Ⅰ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 切的联系。Ⅱ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Ⅱ 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Ⅰ 5、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Ⅰ 6、描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Ⅰ 7、认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Ⅰ 教学重点1、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食物链的书写表达。 教学难点1、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 联系。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法、讲练结合教学准备 “双基优化训练”,试卷,课件,课本,(学生 还需准备作业笔记本)主备教师李林招使用教师教学时间 4.28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开放

一、明确复习主题 1、展示本课复习内容及考纲要求。 2、揭示复习主题1—“生物圈” 师: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倡导全社会努力改善环境的质量,保卫人类赖以生存的 共同家园。 问:还记得人类以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是指什么吗?(生物圈) 二、自主学习1(了解生物圈) 1、说明:“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在中考所占分值为6分;阅读“双基优化训练P13-14”学习 相关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试卷上的“考点1—4: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态系统”。 三、互助释疑 1、小组内交流复习情况,结合课本P12--31的 内容进行对照。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适当做好相关笔 记)。 四、互助提高

科学复习教案.docx

课题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审核:授课时间: 讲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单元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 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 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 可以提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的概念,杠杆、轮轴、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斜面的概念,特点,用力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和轮轴的用力情况、滑轮的图解 教学方法:复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资源:教参书 教学过程设计:附案 1、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1、使用工具3、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得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5、起下木板上的螺丝钉,用螺丝刀这种简单的工具最合适。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阴力点。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力杠杆。 2、杠杆的科学4、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 如撬棍,动力臂>阻力臂; 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镊子,动力臂<阻力臂; 当这两段距离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是等力杠杆,如天平、 跷跷板等,动力臂 =阻力臂。 1、省力杠杆有:钳子、剪刀、起钉锤、压水井、起子、核桃 夹等。 2、费力杠杆有:火钳、镊子、夹子、筷子、钓鱼竿、裁缝剪 刀等。 3、等力杠杆:台秤、天平、跷跷板、订书机等。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利用的就是不等臂杠杆原理。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5、支点不一定都在重力点及阻力点之间。 6、伸出手臂拿取东西,手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7、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 8、“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 地球撬起来。”这是阿基米德说的话。这句话在理论上是 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月日第周第 1 课时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自主复习 生物学的概念?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 2、生物能进行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和 6、除外生物都由构成。▲注意 (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2)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3)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 (4)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二)认识生物的方法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 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 ___。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3、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 ①按形态结构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②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③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二、知识巩固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B.长江源头水不断流出 C.水果上长出许多“白毛” D.机器人在踢足球 2.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哪种特征?〈〉 A.生长和繁殖 B.进行呼吸 C.生活需要营养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下面是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一条小鱼长成一条大鱼的现象是属于。 〈2〉一只母猪产下九只小猪的现象是属于。 〈3〉“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现象是属于。 〈4〉人每天都得排出一定量的尿的现象是属于 4.你想调查一块草地某种植物的密度,最好采取的方法是〈〉A.大体上进行估算 B.一点不漏地数草数量并量地 C.选点抽样调查求平均值 D.划格后逐格计算再累加 5.进行生物调查时,下列要求中没有必要的是〈〉 A.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B.不要下水调查 C.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D.特别注意安 全 三、解答:解答同步轻松练习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次的单元设计是为初二结业考服务,考虑到参加结业考的学生要复习八个单元的内容,而每个星期只有两节生物课且有些单元的重点知识都很多,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本人采用的是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思想。知识点的确定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见附件1、2)。题目来源于《中考总复习》及历年的初一测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复习策略先复习各知识点,然后再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分两章,其中有两个对照实验。由于对照实验既是生物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故本人将这两个实验放到对照实验专题复习课,这样处理,使本单元的复习时间为两节课。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本课时的复习知识点: 1.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9.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1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先复习此知识块。边提问复习边由教师构建此知识框架。或给出框架的局部(组成学案的一部分),在教师引领下,红色部分学生完成。 (2)此知识框架操作的顺序 先复习生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生存所需条件。 接着指出生物所需要条件由生物圈提供,再进入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的复习。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几种常见的现象,进入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复习,明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第四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最大的生态系统)及组成。 第五步由生物的捕食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加强对食物链的数法和写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捕食过程中能量的流动的掌握,其中还贯穿着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种理念,让学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 相应练习:

三年级科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本,结合配套练习题,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广州市文伟中学翁素凤 【设计思想】 本次的单元设计采用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方法。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知识衔接》对本单元的要求,题目来源于《学习与评价》及历年广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复习策略先复习各知识点,然后再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2.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与食物网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再现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一)知识归纳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珠江是广州市的母亲河,以下各项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珠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B、珠江的水 C、珠江里所有的鲫鱼 D、珠江里所有的生物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的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二)知识归纳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学生展示)

(三)知识归纳三: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的正确表达:让学生通过练习归纳出知识点 (1)下列四项中,正确表示了一条食物链的是:() A.阳光→草→牛→虎; B.草→兔→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阳光→玉米→鼠。(1)按摄食顺序排列各种生物,典型的食物链通常是从开始,经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 (2)在一条食物链中,用“→”表示 (3)箭头两端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关系 *巩固提高1 *、巩固提升2 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DDT的含量,请分析回答问题:名称海水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含量(PPM)0.00005 0.5 0.04 0.005 75.5 2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消费者是。 (3)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 (4)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是因为作用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doc

3 4 i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2006. 10. 22 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O 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等规则。 6、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二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二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答:因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应该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答: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