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意经济学文献综述

创意经济学文献综述

创意经济学文献综述
创意经济学文献综述

我国创意产业研究进展与问题:基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视角

王蕊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0级)

[摘要]:创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新的财富创造形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创意产业做了大量研究。本文拟在综述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或区域发展的研究现状,并就其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 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创意城市;

前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伴随其过程的是“赶超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这二者同时集聚在城市区域,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巨型城市区域。Hutto(2005)认为,城市转型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其它经济、社会因素所发生的重大甚至根本性变革过程[1]。当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目标取向和转型的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20世纪末城市产业转型的响应。经济学家Romer(1986)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2]。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IndustryTaskForce)的成员Davie(1997)提出创意产业理念是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创意产业源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又成长与集聚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3]。20世纪末“创意产业”这个概念通过“伦敦复兴城市的创意计划”以快速传播。在当今世界,因创意产业而闻名于世的城市主要有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创意产业不仅成为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复兴的原创动力,而且也是欧洲和北美新增就业的最重要来源。国内创意产业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区域,王琪(2011)认为中国创意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研究须从知识经济与“全球性、地方性”视野出发,探索中国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区、创意城市的成长模式、机制与政府管制策略及创意阶层的培育、成长及其城市发展与规划的相应策略研究。

一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内涵与研究特色

(一)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内涵

厉无畏(2007)在《创意产业导论》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大致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会展策划等[5]。张京成(2006)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认为创意

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并据GBT4754—2002,将工艺美术品制造、建筑装饰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出版业、广播影视制作与传播、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体育组织于体育场馆、室内娱乐活动、健身娱乐、游乐园等纳入创意产业[6]。

国内界定“创意产业”主要是根据英国的定义及其统计范围,对比我国相关统计规则,如文化产业统计,而提出的基于创意产业内涵并结合国内相关产业统计规范而给出的枚举式范围界定,诸种观点并没有实质性矛盾。

(二)研究特色与存在问题

创意产业与中国城市或区域经济转型研究,紧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征,能够充分挖掘国外典型案例,获取中国东部大都市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总体看来研究特色与问题并重,研究特色集中在(1)在研究方法上,以经验分析与实证主义为主,也尝试用数量方法探索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问题,如王家庭与季凯文(2009)提出了利用DEA对中国15个主要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总体分析的观点[7]。(2)在研究区域上,主要以东部大都市区为主,并且重点研究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区域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的模式、商业经营机制、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关联等。(3)在研究队伍上,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为阵地;以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工商管理、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培养了近100名硕士和10余位博士,已形成了可持续性的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是(1)对国外经验的梳理,并不能恰当的应用在国内大都市区,国内创意产业兴起不仅比英国晚了5年,而且国内发展创意产业的大城市在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等都落后于欧美主流城市,最为致命的是国内大城市缺乏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因素:创意人才及包容、宽松的环境。(2)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导向的国内诸多创意产业园建设,都存在同城同质化和临近区域同质化现象,而且园区开发投资的商业气息过度,尤其是某些园区借发展创意产业之名却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这将导致创意产业发展的低效益化或者不可持续化。(3)研究方法上,还缺乏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阶层需求的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必将导致国内创意产业人才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严重短缺。(4)城市政府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但是囿于执政与管理

服务理念缺失短期内仍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二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概况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目前已成为国内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与创意产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意产业在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了科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有机融合,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创意产业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了旧城市空间秩序。赋予城市旧式建筑以新的生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文脉的延续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98年伦敦就将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今后经

济增长的主要动力。Land-ryc(2009)在《创意城市:都市创新的工具书》中指出,当代都市面临的诸如经济衰退、生活品质恶化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创意的方法来解决。如目前许多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载体大都是由废弃厂房或老式建筑改造而成。城市创意产业园区模式主要包括博物馆型、公共游憩空间型、商旅文联合开发型等[8]。国内冯之浚(2006)认为,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有效扩大就业,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9]。褚劲风(2012)认为,创意产业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型城市的突出点,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有力组合,文化的思想性与知识的技术性的有机融合,产业组织区域集群化与企业组织小型化的有效结合,是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城市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10]。

在《香港创意产业研究报告》中,陈亚鸥(2004)指出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创意产业已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早在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产出高达460亿港元,占GDP总量的3.8%。2002年香港创意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17万余人。1996--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仍达到6.1%。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出:“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200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启动2.5亿港元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成为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和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为493.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6.6%,同比增长15%[11]。

国内其它城市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许多城市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创意产业链。比如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上海的泰康路艺术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福州路文化街,深圳的大芬汕画村等,己受到世人关注。在《创意经济优化城市创业环境》中,邱安昌(2012)提出由于认识不明晰等多方而的原因,尽管我国一些城市已将创意产业列为未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部门,但目前政府对如何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以及合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了大部分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仍然停留在简单模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对于如何结合城市实际以及本土历史文化传统来发展创意产业缺乏明确的认识。如何准确定位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与地位,明确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将成为下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2]。

三创意阶层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国内对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1)创意阶层的空间集散、创意阶层集中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如盛垒、马勇(2010)梳理了国外对创意阶层研究的相关文献,提出了①从地理上看创意阶层具有独特的区位偏好,往往集中在那些能够提供宽松的社会氛围和各种就业机会的多样化城市和区域,创意阶层的密集度与地方多样性呈正相关;②从城市发展来看,创意阶层的相对密度与地方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一个城市和地区对于移民、艺术家、同性恋

及社会经济和种族融合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创意阶层的集中程度与地方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生长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创意阶层集中的城市往往也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创意中心[13]。(2)从创意阶层在创意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地位,探讨创意阶层形成“创意社群”及其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借鉴意义,如刘轶(2011)认为我国的“创意阶层”将会逐步壮大,形成城市中的“创意社群”,并将透过创造力和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要求促进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立起能充分利用文化、艺术、商业及社区间的联系。“创意社群”将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14]。

(二)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存在创意阶层与城市发展研究,主要是梳理国外典型案例和相关经验性理论,缺乏对国内实证研究,也未能提出中国化理论。由于社会发展背景和国情的差异,国内研究创意阶层,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支撑,而且实地调查或访谈也面临诸多困难,因而未来一个时期创意阶层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区,也只能从住宅小区或社区或创意园区层面进行个案研究。当然研究主要考虑创意阶层的形成及其对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或诉求机理等。

四、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国内学界对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1)创意产业单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2)创意产业发展在对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扩大、增加就业、城市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反馈,只是对于双向循环作用的机理研究非常有限,未能揭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友金基于创意产业的三大特点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模型。刘友金(2009)认为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系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15]。(3)段进(2010)提出应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生产总值和人口、各工业行业的比重变化、各行业的发展潜力、人才等方面分析,确定城市创意集群中每个层次的城市定位,指出城市规划也应关注“创意阶层”需要的多元化空间形态,力求为他们打造理想家园[16]。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由于国内创意产业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现有研究对“创意产业与城市互动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集中在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单向研究,而且也仅仅围绕产业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随着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对两者关联机理及规划政策响应等方面深入探究。

五、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更新)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城市再生(urbanregeneration)是西方在1990年代对“旧城改造(oldcityrenewal)”的称谓,其时代含义与特征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开发进入更加强调综合和整体对策的城市再生阶段。在英国作为产业政策于1997年提出的“创意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而生,在大伦敦区域更加侧重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促进中心城区就业增长与经济复兴。国内创意产业被官方重视并大力推进,也是起因于自发性创意产业集中对大城市旧城复兴的积极影响。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如下:创意产业对城市再生(更新)作用及政策建议,即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竟争力、增加城市就业、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研究。主要是发现西方国家在促进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过程中整合了空间资源、用地功能混合和注重生活品质设施建设:①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发展为例,探讨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间关系,肖建莉(2011)认为创意产业在城市再生中可以提高城市竟争力、增加城市就业、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并指出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再生的新模式[17];②以上海杨浦区为例从城市更新视角探讨“大学—创意产业集群—城区”互动规律,刘强(2011)提出在“大学—创意产业集群—城区”三区联动发展中,三方主体需的各自转变角色[18]。③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为例,周建军,朱嵘(2011)认为实现“城市文化创意空间塑造”发展目标,要从区域功能定位、物质空间改造和城市系统优化三个方面去分析其可能性与实现路径[19];刘云、王德(2011)提出阐述创意城市涵义要从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西方国家创意城市空间案例的分析,发现其成功经验是强调空间资源整合与用地功能的混合发展以及注重提升生活品质的设施建设。[20]。

(二)研究特色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我国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背景展开,虽已针对上海、北京等地创意产业园发展与旧工业建筑遗存或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也初步提出了导入创意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国内旧工业建筑 (历史风貌区)更新的原则、模式、政策建议等。但是,当前城市再生以经济、社会、环境与景观为主要目标,对于城市创意环境的营造、城市功能空间与空间功能重塑、创意阶层及创意社区的集聚等问题,未能纳入当前创意产业园区研究领域。而且,从早期的艺术家自发集聚利用旧建筑遗存进行艺术生产,发展到今天的政府大力推进,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加速推进创意园区快速发展,但却忽视创意园区生存的基本条件:创意阶层的形成与集聚、创意阶层与创意园区的空间诉求等。当前国内多数城市政府只利用“创意产业园”包装城市旧区,未能从本质入手探讨如何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园区建设。

六国内对创意城市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创意城市研究现状

“创意城市 ( creativecity ) ”源于国外Peter Hall、 Charles Landry、Richard Florida、A llen Scott、Gert-Jan Hosper等学者的研究,他们对与城市发展,创意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类型、评价及公共政策作了深入研究。国内对创意城市研究的起点和重点,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国内对创意城市研究最早的文献是黄怡于2001年发表的《读皮特·霍尔的“创造性城市与经济发

展”》,黄怡(2001)认为“创意城市”是伴随西方发达国家1980年代以来去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创意城市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它的发展将会映射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于城市发展政策促进的轨迹[21]。

(二)创意城市问题

中国的创意城市正在成长,需要解决实践的理论指导问题,这就造就了今天国内学界对创意城市建设的高度关注,主要围绕大城市成长为创意城市的模式、路径、配套政策与创意城市评价等方面展开,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当然,现有研究也存在局限:一是国内创意城市建设的泛化与无人问津就,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矛盾局面,后者是应导入创意产业视角重点研究的区域与内容;二是对国内城市成长为创意城市的可行性、战略规划引导策略等缺乏深入探究,以至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提出的创意城市定位趋同化现象日益突出;三是缺乏从全球网络和经济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的视野探讨中国未来创意城市的格局过程与机理。

七、结论与展望

当前,国内“城市与区域发展视野下的创意产业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紧跟世界趋势、特色显著”的研究范式:(1)研究内容的方向上,紧扣欧美等国家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三次产业升级与转型、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等问题,形成了以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意城市建设、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为主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法上,以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并尝试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计量方法检验中国创意产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评价城市创意等;(3)研究学科和研究队伍上,目前基本形成以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已培养了110多名研究生,且形成了北京、上海两个研究阵地。

但是,国内对创意产业研究呈现: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除上海、北京、广州之外的大城市,它们的创意产业才起步,发展模式与政策措施需要更多探索。展望未来,国内创意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的研究,仍需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梳理中国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创意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政策;探索国内主要城市成长为创意城市的模式与机制,特别是从知识经济与全球—地方化视野来阐述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探寻创意阶层兴起与集聚过程中的城市发展机制(如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响应等)。本文抛砖引玉,提出创意产业与城市或区域发展中三个领域,以期对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区的经济—社会—空间维度效应与响应进行再解释,希望推动本学科的尽快发展,期待今后的实证研究能够对这些领域尽快作出诠释,开拓更多相关的理论和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Hutton.Creative IndustrieS in East Asia[J].Cities.2005(2).

[2] 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1002 -1037.

[3] Davie.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 [ R].London:GB 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and Sport,1998.

[4] 王琪.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11(9):89-94.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J].世界经济研究,2007(2):51-57

[6]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王家庭,季凯文.中国城市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49 - 55

[8] Land-ryc.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9,(4).

[9] 冯之浚.变“头脑创新”为“现实财富”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5-13.

[10] 褚劲风.北京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比较优势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12(3):72-80

[11] 陈亚鸥.香港创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城市经济,2004(10):22-23.

[12] 邱安昌.创意经济优化城市创业环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89-92

[13] 盛垒,马勇.论创意阶层城市发展[J] .现代城市研究,2010 ( 1):61- 69 .

[14] 刘轶.“创意社群”: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云梦学刊,2011(4):89-92

[15] 刘友金.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 [J] .中国软科学,2009(1):151 -158

[16] 段进.创意产业与长三角城市发展[J].规划师, 2010(1):24-28

[17 ] 肖建莉.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激活城市遗产:以M50为代表的莫干山路历史工厂区为例[J] .上海房地,2011 (2):47 -50.

[18 ] 刘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D] .同济大学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11.

[19] 周建军,朱嵘.城市文化创意空间的塑造:上海城市文化发展与世博会规划的思考[J].规划师,2011(1):29-32.

[20] 刘云,王德.基于产业园区的创意城市空间构建:西方国家城市的相关经验与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1(1):72 -78

[21] 黄怡.读皮特?霍尔的《创造性城市与经济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1,(4):42-44.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blems: the creative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angrui

Obstract:Creative industry since starting development in the 1990 s, as a new form of wealth creation in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 caused the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search on creative industry have done a lot of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focus on comb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research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or regions, and its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o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Key words: creative industry ; creative field ;creative city

燕山大学学年论文任务书

燕山大学

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创意产业研究进展与问题:

基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视角

学院(系):经济管理系

年级专业: 10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101405031044 学生姓名:王蕊

指导教师:段辉娜

教师职称:副教授

日期: 2013年12月16日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 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 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 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 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 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 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 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 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现模型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 现模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简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最后,利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人心理来描述经济人经济活动行为的思路,对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作了一点改进。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经济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论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

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不同于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文章。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情报资料,属于三次文献。具体地说,是指对某一专题的近期文献,经过阅读、摘选、融会贯通、分析、对比、归纳、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评述。文献综述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二是“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虽不是科学论著,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却不容低估。通过阅读近期原始文献而写成的综述,可以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新发现、新趋向以及未来展望。因此,综述被看作是新知识突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先写一篇有关的综述,以便掌握该专题的最新信息,从而为选定研究论题和修订研究计划提供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二、收集资料:文献综述写作的基础 收集文献资料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基础。因此,收集的文献资料力求广泛与全面,且尽可能收集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同时也应收集相关的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一般地,收集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进行检索。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2~3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二是从其它文章的参考文献追溯。即从一篇或数篇最新发表、有权威性的论著或综述,及这些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这是一种较为快速而方便的方法。 收集到的文献如何阅读取舍?通常,阅读文献大致有三个步骤: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对股利折现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现金流贴现模型。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2017年考研: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变革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下是新祥旭整理的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革命,2017年经济学考研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1.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

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2.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

风险倾向文献综述

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Bowman悖论以及对国内外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管理层自身、企业业绩、企业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探讨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影响。最后发现现有文献和研究的不足,指出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Bowman悖论;风险倾向;战略风险管理 一、引言 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企业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即高风险带来高收益,低风险带来低收益。1994年,Bowman对美国85家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的风险-回报呈负相关,一些产业内则呈非相关关系,这就是著名的“Bowman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冲击了人们关于企业风险-回报正相关的传统观念,引起了学者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二是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从Bowman 悖论提出以来的研究来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后者。循着Bowman的结论:某些管理人员具有高超的战略能力,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回报。Miller和Leiblein运用企业行为理论证实了这个观点,正确的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负相关;管理层可能不是风险厌恶型而是风险寻求型,风险态度影响了风险-回报的关系。本文通过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风险倾向的探讨 风险倾向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态度或行为(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规避等)。从20世纪中期开始,有关风险态度和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对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以及对风险决策下的各种模型的研究。它是战略风险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决策个体、企业业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个体对决策和收益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战略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战略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能规避风险。战略的制定与管理层的风险态度密切相关。因此,管理层受自身、企业业绩及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险倾向会影响风险和回报的相关关系。 (一)管理层自身因素与风险倾向 Porter指出,风险是在“错误”情景发生的情况下执行某种战略所导致的糟糕结果。Miller 和Leiblein对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改变风险-回报的关系。Robert和Gmoez-MeJia建立了一个行为代理模型,主要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来解释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行为。许多研究发现,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糟糕的情景下会有强烈的冒险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形成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

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从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学研究出发,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对传统经济学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大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大数据的应用给传统经济学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给传统经济学带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挑战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big data which bring a big impact and challenges o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s well as the big data applications in economics. Big data’s applications has brought a new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economics, more importantly, big data has brought a new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economics. 【Key words】big data; big data economics; traditional economics; challenges 1国外关于大数据经济学问题的探讨现状 对于大数据的概念,企业和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准确定义。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目的的资讯。麦肯锡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Dumbill ( 2012)采用IBM 公司的观点,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规模性( Volume ) 、多样( Variety ) 、实时性( Velocity) 。以IDC 为代表的业界认为大数据具备“4V”特点,即在3V 的基础上增加价值性( Value) 。权威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的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则将大数据定义为“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 维克托(2013)赞同许多物理学家的看法,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一、气候变化的特征 在过去的30年中,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平衡正在受到破坏,这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全面和长期的重大影响。很多研究者利用一些相互独立的数据观测到外力导致的气候变化,发现过量燃烧化石燃料①破坏了大气平衡,并且导致了全球变暖。这些研究证实了IPCC②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的结论,即“50年来的全球变暖很可能应该归因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然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会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否会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以至于必须采取控制和减排措施,曾经在很长时间都有争议,这种争论甚至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Schelling(1992)就认为,越是放眼长期,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就越不确定。他还就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无法对长期影响做出准确预测,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依赖气候的产业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将有限。但是目前Schelling等提出的这类争议已经不复存在,气候变暖会对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破坏这一点被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在学界也已达成广泛共识。 据研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0.3-0.6℃。Hansen 和Lebedeff(1987-1988)每5年取一个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从1880年的-0.5℃上升到1980年的0.2℃。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4-5.8℃。就像Dickinson(1986)指出的那样,实际的均衡气温上升幅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超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1.0分) 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4 ? ?D、 1990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1.0分)1.0分 ?A、 少数人 ?

?B、 商品需求者 ? ?C、 每一个人 ? ?D、 产品供给者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关于人民公社化,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 ?B、 它其实是原来的高级合作社 ? ?C、 具有政治化色彩的组织 ? ?D、 出现在1952年互助组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农村土地承包制在中国于()年开始实行。(1.0分)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0 ? ?D、 1985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1.0分)1.0分 ?A、 经营权改革

?B、 规模化改革 ? ?C、 所有权改革 ? ?D、 制度化改革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关于佩蒂-克拉克定理,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 ?B、 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 ?C、 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 ?D、

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社会成本是()中的一个概念。(1.0分) 1.0分 ?A、 管理经济学 ? ?B、 社会经济学 ? ?C、 政治经济学 ? ?D、 行为经济学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1.0分)1.0分 ?A、

硕士研究生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第七章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的撰写 7.1 文献综述的概念及作用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三、学写文献综述的意义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

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2020年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整理人:寒夜见面课:效用与偏好 1.【判断题】 (2分)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具有计量单位———Util ,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判断题】 (2分) 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是行为的理由,即用于解释在给定的情境中所采取行动的个人属性 A.对 B.错 答案: 【对】 3.【单选题】 (2分) 人们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支配,外部环境对偏好的影响即() A.显著性假定 B.关联效应 C.尺度相容性 D.启发诱因 答案: 【启发诱因】 4.【单选题】 (2分) ()强调效用的幸福内涵, 它从更宽广的角度把效用理解为快乐与痛苦,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以及生活满意度等 A.体验效用 B.序数效用 C.过程效用 D.基数效用 答案: 【过程效用】 5.【多选题】 (2分) 效用内涵演化的三个阶段包括() A.效用=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

B.效用=偏好 C.效用=满足或满足指数 答案: 【全选】 见面课:行为经济学与企业管理误区 1.【判断题】 (2分) 决策是人们在两个及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 【对】 2.【判断题】 (2分) 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推理系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系统;而直觉系统是人独有的,体现着人独特的逻辑、理性,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系统 A.对 B.错 答案: 【错】 3.【单选题】 (2分) “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在某处”这句话描述的是() A.易得性偏见 B.锚定偏见 C.沉没成本效应 D.过度自信 答案: 【锚定偏见】 4.【单选题】 (2分) 下列哪一个不是推理系统的特征() A.颇费力气的 B.缓慢的 C.很难控制和修改 D.受制于思维 答案: 【很难控制和修改】 5.【多选题】 (2分) 避免决策误区的原则包括()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2015-2016学年 第一学期 行为经济学期末作业 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 姓名:阿卜杜库杜斯·麦麦提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0305132404 序号:130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主要结论有四点: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与投资总量相比,投资者关注的是投资的盈利或亏损的数量。 2.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倾向于冒险赌博(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更倾向于现实确定性盈利(风险规避) 3.一定量的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 4.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影响后期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使人的风险偏好性增强,还可以平滑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加剧了后期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当高。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从现在的赢利和损失中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前期的投资结果。 我的理解: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时,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单单结果本身。就是说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 例如,一个人展望(预期)能得到奖金 500 元,当他的决策让他得到奖金 500 元,他会觉得没什么;若他有办法得到多于预期的 500 元,多数人会审慎地考量这方法(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免失去预期回报;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个比较安全,但让他少得100元奖金的办法(决策),那多数人会宁可冒较大风险,以获取展望预期回报。 结论:人们都说损失厌恶的。当然做决策的是也不想传统经济学所讲的一样的理性的。 二、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主要有三个部分: 1.人们怎样觉得各种经济事务的结果,怎样做一些决定,并且之后又是怎样评估那些决定的结果 2.有时把经济行为分到细微、具体的账户。 3.与我们核查与评估心理账户的频率有关的内容,或者称之为:“选择划分” 我的理解:“心理帐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绝大部分都有,学生当然也有。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一心理现象为布置作业服务。学生在心中为所学的各门功课都建有一个心理帐户,当天的功课均匀而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可能并不感觉多,但一门功课留的作业较多,学生就感觉今天的作业很多,其实前面各科的作业总量要比这一科的作业多很多。这就是学生的心理帐户在起作用。 举例:A某日倒车撞了保险杆,修理费用1400元;那天还超速吃了罚单,120元;乱停车吃了罚单,40元。B倒车撞了保险杆,修车费用1600块。这两个人当然是A感觉损失更多。 C中了一个75块的足球彩票。D中了个50的足球彩票,和一个25块的福利彩票。D更觉得自己今天运气很好,个人感觉也肯定很好!

中级宏观经济学文献综述

内蒙古大学 《中级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 综述1990-2010年 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姓名贾宽乐班级12级经济学学号0121121483

概论:整体说来,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不是很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的通货膨胀影响到90年代初,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即所谓的“硬着陆”下,经过90年、91年的调整,经济稍微恢复稳定;而到了92年的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产生了比80年代末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此当局从93年一直到97年采取了“双紧政策”,到了97年末,成功实行了中国经济“软着陆”。而此时,由于“双紧政策”的强硬性,使得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于是,在1998年中央政府实施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这项政策一直沿用到2002年。到了2003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预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中央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进行宏观调控,也抑制了局部过热的情况,此政策一直沿用到了2007年。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 年,中国经济的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效应显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逆转了悲观经济预期。2010年则是在09年的基础上,稳步求发展。 正文:谈到199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从1988年的发生的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说起。88年的严重性的通货膨胀使得中国政府在第四季度末实行了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即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令价格上升速度迅速下降。这种严厉的紧缩制度随即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使其迅速下滑。在接下来的1990年始,消费疲软现象产生。政府部门作出调整的期间,由于生产下降,在一定水平上降低了实际收入,并影响了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使其调整支出,压缩消费。另外,在市场萎缩期间,许多商品价格下降,强化了部分消费者的投机心理,他们延长了购买时限,令市场进一步萎缩。为了减少这一低靡的形式,中央政府放宽了政策,1991年开始,经济势头开始逐渐增长。整体说来,1991年是1988年通货膨胀之造成重大影响之后的一个缓冲期。 到了1992年,随着当局号召改革开放,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然而,在企业、部门、地方积极发展经济的时候,政府并未及时采取有效政策来推动长期改革落后的企业和部门等,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消费,很快掀起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经济气泡,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迅速攀升,并且通货膨胀率居高位后长期下不来。1993年的时候,投资已经极度膨胀(尤其是房地产投资部分),导致了比88年更加严重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当局于1993年6月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保证持续增长的势头不致中断。其一是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即实行了“十六点计划”,(其中主要内容有: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三、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四、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五、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六、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七、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八、投资体制改革要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九、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十、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十一、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十二、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十三、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十四、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十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十六、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这一计划的实行缓解了过热的经济。其二是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即中央决定深化改革,计划于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最重要的突破是:第一,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改革战略,不只在边缘地带进攻,而且要在国有部门打攻坚战,要求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第二,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重要方面的改革拟定了方案,绘制了蓝图。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上述诸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