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试题类型:A xx年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 M-March A-April M-May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据此回答1~4题:

1.公元前1xx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2.关于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

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4.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据此回答5~7题:

5.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C.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8.下列关于明朝《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于明太祖统治时期

B.内容中增加了经济立法

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对贪污受赂罪判刑较轻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导致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虽在客观上对西方殖民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其消极作用在于最终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据此回答10~11题:

10.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1.清政府执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接触威胁统治

B.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稳定性

C.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比外国先进

D.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大不相同,据此回答12~13题:

12.两次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发生在内外交困之时②都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③都建立了近代新式学校④都旨在改变国家政治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两次运动不同结果的根源是

A.运动发生时的背景不同

B.学习西方的途径完全不同

C.运动中采取的措施不同

D.学习西方的主体力量不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发展缓慢,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据此回答14~15题:

1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始终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B.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

C.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长期延续

D.资产阶级没有进行暴力斗争

15.近代后期,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主义的阻碍

C.长期内战的严重破坏

D.官僚资本对经济的垄断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据此回答16~17题:

16.下列对皖南事变发生后各方面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联严斥蒋介石的反共行为

B.国民党左派发起抗议运动

C.英法也不同意蒋介石的做法

D.民主党派由此拥护共产党

17.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回击顽固派反共罪行,同时继续坚持抗日战争的政策是因为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争取民主力量对共产党的支持

C.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D.可借机发展共产党的抗日军队

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据此回答18~19题:

18.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开始于

A.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B.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分析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

D.中共十三大上

20.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在近代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过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据此回答21~ 22题:

21.自由主义思潮产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背景是

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C.启蒙运动在欧洲掀起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D.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2.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开始产生重大影响是在

A.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B.一战前的军备竞赛中

C.罗斯福实行新政期间

D.国家资本主义盛行时期

23.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

绥靖政策是纵容侵略、挑拨战争的政策,二战前英法美帝国主义对法西斯的进攻采取绥靖政策,下列是对绥靖政策的认识。据此回答24~25题:

24.二战前夕,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是

①德日意的侵略尚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②德日意三国都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③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④英法美三国兴起“和平主义”“孤立主义”的思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最突出表现是

A.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B.推行民族自决政策

C.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D.大国推行强权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计37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唐国史补》材料 2 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材料 3 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4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见闻录》材料5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xx)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

——《资治通鉴》回答:

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

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搏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材料2 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材料3 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第Ⅰ集请回答:

据上述材料,归纳张学良思想主张的要点,概括张学良不同思想主张出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惟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3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4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3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3、4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2分,共计38分。

29.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如何表明了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步放松?其实质是什么?

30.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党内持这样一种论点的人是不对的,他们说,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营垒是统一的、固定的,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使它起变化”。结合3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重大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并分析地主资产阶级营垒分化的原因。

31.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

社会主义。”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

结合自十月革命以来,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

仿真模拟卷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开封模拟)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 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仁政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和孟子的主张实际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就是其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连绵战火存在冲突,即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8·宜春模拟)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解析: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与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3.(2018·长沙模拟)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解析:元朝时理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且日益固化,强调社会伦理纲常,材料中莺莺与张生自由相爱并进行抗争,正好体现了要求摆脱理学束缚的愿望,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8·岳阳模拟)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09年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16(09年广东卷B)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 18(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9(09年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20(20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1(20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2、(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完整版)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 (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 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 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 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 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 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 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二)地方卷 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2012年福建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3.(2012年江苏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 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2013年广东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5.(2014年安徽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 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2020届新高考历史模拟仿真卷第1卷

2020届新高考历史模拟仿真卷第1卷 1、据《周礼》记载,西周通过设置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地图,以掌握天下的土地,辨别各诸侯国、公卿和大夫及王子弟的采邑、四夷国、八蛮国、七闽国、九貉国、五戎国、六狄国的人民以及他们的财物数目,遍知他们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据此可知( ) A.少数民族与周王朝融为一体 B.西周的影响力得到扩大 C.周王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 D.西周控制范围空前扩大 2、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3、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 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 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文化不断融合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始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5、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22.4%;甲午中日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据此可知( ) A.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实业 C.民族工业面临的内外压力小 D.社会变革具有一定物质基础 6、《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高考历史07-13试题集锦美国1787年宪法(人民版必修一).

美国1787年宪法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山东文综·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 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答案】A 2.(2013·四川文综·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考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进化论 【答案】C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 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 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答案】D

4.(2013·海南单科·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 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 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安徽文综卷·21)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的权利 【答案】B 2.(2012·江苏单科·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3.(2012·海南单科卷·12)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B 4.(2012·上海单科卷·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 2 分,共50 分) 1.(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 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2.《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 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3.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 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4.《四友斋丛说》记载:“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材料中的“游手趁食者”指的 是 A.富裕大商人B.雇佣劳动者C.封建大地主D.手工作坊主 5.早在公元1000 年左右,北欧诺曼人就曾远达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东岸。但是诺曼 人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全球地理大发现,这是因为

A.当时的欧洲商品经济不发达 B.诺曼人到达的地方比较偏远 C.诺曼人没有开辟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线 D.诺曼人没有带回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黄金与原料 6.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最集中体现这一 点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D.大企业的出现 7.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 输业的发展 8.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 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 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 主义排挤、压迫 9.右图是红金龙香烟作的广告。(注意广告语:今有 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 少许其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 惟诸君实图利之。)由此反映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高中历史选修改革答题套路总结 考前必读阅卷套路深高考多拿分 高考阅卷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题目平均改卷时间只有几秒或十几秒。如果考生们了解阅卷老师在判卷过程中的规律,肯定对你答题有帮助,我们一起看看阅卷中的“套路”吧! 套路一改一道题有时只用几秒至多十几秒高考评卷速度非常快,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上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个别学科甚至要评3000 多份卷子(平均 3~8 秒改一份卷)。——对策:面对如此改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要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 套路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 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更多技巧敬阅读《高考文科解题技巧》一书,扫描背面二维码可得。——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 套路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 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对策: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建议是: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得高分。 套路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 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套路五阅卷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 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对策: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套路六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每天要改数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 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套路七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 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造成的。——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一)(附答案) (1)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邦建国 B.兼并战争 C.铁犁牛耕 D.礼崩乐坏 25.表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26.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这表明()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 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 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27.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A.土地交易频繁 B.土地私有制确立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28.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C.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29.《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 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 B.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 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 30.《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 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31.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这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 32.古代雅典“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在自撰的墓志铭上,只字不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果,却突出其在马拉松同“长头发的波斯人”战斗的“光荣业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体现了雅典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 B.彰显了公民维护城邦民主的责任感 C.借此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D.反映了雅典精英阶层漠视文学创作 33.有人谈到欣赏《蒙娜丽莎》曾有这样的感受:“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 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浙江专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选考仿真卷(一)

选考仿真卷(一) 考生须知: 1.全卷共34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本试题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 3.学考同学完成第Ⅰ卷(选择题前面25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31、32题),共70分。选考同学要求完成全部试题,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2.下面是某学生在探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时,所选用的四幅有关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按各地图所反映的朝代先后排列,其正确的排列次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3.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重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这表明荀子( ) A.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 C.已摒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 D.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4.《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这说明汉朝( )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 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5.宋代有“千年土地八百主”之谚,明清时期也有“百年土地转三家”的说法,甚至有“十年之间易数主”的记载。这说明宋代以来( ) A.土地的流转速度加快 B.土地兼并的状况缓解 C.封建土地私有制解体 D.出现农业商品化现象 6.明代对各国朝贡物品如国王、王妃等附搭的货物,先抽50%的货物税,余者由官府付款贸易收购;其他货物,船进入港口后,全部封舱,待抽20%的货物税后,才准开舱贸易。这反映出( ) A.当时的海禁政策已大大放宽 B.朝贡贸易已经考虑到经济利益 C.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 D.中外协定进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7.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今之清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 B.本心体悟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8.江苏川沙的女工本来纺织土布,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很多女工迁至上海,进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 A.在外商企业刺激下民族工业兴起 B.妇女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C.自然经济受外国经济侵略而消失 D.近代工业发展促进人口的流动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 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漕渠D.灵渠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 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 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造成西方人对中国 喜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鸦片战争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 解析:18世纪末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廉价原料,与材料中?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 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 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中?腥风血雨??和风细雨?等关键词可知西方资本主义 侵略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根据题干中?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可知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积极 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并聚 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 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B.15世纪 C.16世纪D.17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8.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 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 1 其首都在都城结构上,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 2 某年宣布不禁夜市,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至于?耍弄处?,营业?通宵不绝?。 3 某皇帝初年,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钱券,称为?交子?。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15-高中历史选修(1-2)(含答案)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财产等级制。 (2)特点: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 将公民权利与城邦利益向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 (3)作用: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2017高考仿真卷 历史(五)含答案

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五)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0千克,西汉时粟的亩产量提高到46.5千克。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100多千克,明清200多千克。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 25.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26.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 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 B.察举制的弊端 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 D.科举制的弊端 27.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跋中说“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变动促成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28.有学者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29.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 30.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政府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1.读新中国成立后《五年计划制定的工农产品指标》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