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判断力架起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导论浅析

判断力架起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导论浅析

判断力架起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导论浅析
判断力架起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导论浅析

判断力:架起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导论

浅析

判断力:架起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

判》导论浅析

==================================================================== == 内容提要: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一出发点奠定了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康德美学;判断力;知性;理性

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一个至关转折点。认真研究康德美学,将为我们理解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内涵、走向,以及我国的现代美学,提供重要启示。

一、康德美学的出发点是一座知性与理性间的桥梁

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又写了他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在《判断力批判》的内容提要里有这样几句话:“本书是美学经典名著之一,也是康德三部批判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分导论、分析论、辩证论和目的论四个主要部分。导论是康德的美学哲学,它和康德前两部批判紧密结合。”这段话指出了《判断力批判》的导论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导论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概括,它说明了判断力在他的整个哲学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先验原理。”

具体的说,康德哲学的中心目的是讨论人的认识如何可能,即对人的认识能力予以分析和划界,关注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是在一切领域之内都有效,还是在特定的

领域内才有效,以及在什么样的领域内才有效。为此他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经由《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即以理性的理论的运用为媒介)不可能有过渡,好象是那样分开的两个世界,前者对后者具有影响。这就是说,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如何实现这种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呢,康德提出了判断力的概念,具体地他又把判断力分为审美判断力和审目的判断力。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而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具体落实到知性、理性(实践理性)上,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对鉴赏判断的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沟通知性与理性的联系。所以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就是要建立一座桥梁,一座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这一美学出发点是由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所决定的,也是必然的。

二、“桥梁”性质规定了康德美学的独特价值

以审美判断力(严格讲是鉴赏判断力)的讨论为中心的康德美学,能不能成为他的

《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他的审美判断力能否沟通知性与理性。这是我们理解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的第一个方面。康德认为这是可能的。首先,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三种:认识机能、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机能,其中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机能居于认识机能和欲求的机能之间,成为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必然地和欲求机能结合着(它或是和低级欲求一起先于上述的原理,或是和高级欲求一起只是从道德规律引申出它的规定),它将做成一个从纯粹认识机能的过渡,这就是说,从自然诸概念的领域

达到自由要领的领域的过渡,正如在它的逻辑运用中它使从悟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这就是说,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总是与人的欲求有关联,低级的欲求是因某种知性认识而形成的,因此与自然因果联系着,高级欲求则是道德法则的命令,因而总是与人的精神追求联系着,即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一方面与人的认识机能、另一方面与人的欲求机能有着关联,所以它是两者之间的一条纽带。而这三种心理机能又分别对应表现为人的三种能力:知性、理性和判断力,其中判断力对应着人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因此,判断力就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使知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其次,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能够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的原因在于,判断力分为两种,即规定着的与反省着的判断力。其中,反省的判断力是指“不依赖法则、原理、规律,凭直观直接对特殊事物做判断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反省的判断力这里,要从既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从特殊的事实,感受出发去寻觅普遍……正是这种‘反思的判断力’,能够把知性(理论理性即认识)与理性(实践理性即伦理)联合起来。它既略带知性的性质,也略带理性的性质。”所以,这种反省的判断力就使得知性与理性之间得以沟通而成为一座桥梁。而这种反省的判断力就是审美判断力和审目的判断力,这样,审美判断力就必然具有了沟通知性和理性的能力。因此审美判断力能够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

三、“桥梁”性质也规定了康德美学的历史局限

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的这一“桥梁”性质规定了康德美学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相应的历史局限。只有从此出发,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康德美学。这是我们理解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的又一个方面。

首先,康德美学这一“桥梁”性质之出发点的确立,意味着以一个特定的视界来看美学,意味着对美学的深刻的洞察。第一,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带来了美学的“桥梁”性质。这意味着对美学的性质的一种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实质

是美学是一座桥梁,一端连着知识的学问,另一端连着信仰的领域,因而既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信仰。这一桥梁的作用不在于知性对理性发生影响(因为在康德看来知性决不可能对理性发生影响),而在于理性对知性发生影响,即自由对必然发生影响。这样,美学就不是或者主要不是求知之学,人不是为了求知才需要美学,而是为了自由才需要美学。人并不需要美学为自己提供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人们需要美学给自己提供一种启示,使自己进入自由的天宇。第二,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康德美学对“美”、“崇高”的认识,或者说决定了美(自由美和附庸美)、崇高都是构成这座从自然到自由的桥梁的因素。作为桥梁的因素的美和崇高必然地要具有自然和自由的双重属性,否则无法发挥桥梁的作用;同时桥梁有两端,即连接和靠近知性(自然)的一端与连接和靠近理性(自由)的一端,那么,不同类型的美也就必然因在这座桥梁上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分量的知性和理性的成分,或者知性的成分多一些,或者理性的成分多一些。过去,我们说康德的美学是形式主义美学,就是因为我们突出地看到了靠近知性的那一端却忽视了靠近理性的那一端;另一方面说康德美学是重视内容的美学,则是因为突出地看到了靠近理性的那一端而忽视了靠近知性的那一端。当我们看到了桥梁的两端,这些理解的不足之处就明显地突现了出来。也有人认为康德美学可分为形式美学与内容美学两部分。这种说法无疑要比上面的两种说法全面,但是将康德的美学划分为这样的两部分也是不妥的,因为康德美学是一个整体,是一座完整的桥梁。我们很难说能在这个整体中找到一条界线,将它划分为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对于他的美、崇高范畴我们也同样不能找到一条界线,将其划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形式上的崇高和内容上的崇高。在康德的具体论述中我们也不能说康德的“美的分析”就是形式美学,这里也存在着内容问题。康德将美分为两种:自由美和附庸美。一方面康德认为理想的美在于附庸美,是“以一个目的的概念为前提的”附庸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康德的理想美中是包含着内容的。所以他说:“美,如果要给它找得一个理想,

就必须不是空洞的,而是被一个具有内容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下来的美。”另一方面即使是“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的自由美,也必须是在合目的性的条件下才能成其为美,而这里的合目的性显然有其内容,这就是自由。同样也不能说康德的“崇高的分析”就是内容美学,这里也存在着形式问题。崇高的“无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第三,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康德美学对审美活动的理解。审美活动处于认识活动与信仰活动之间,但它既不是认识活动也不是信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即沟通认识活动和信仰活动的特性。第四,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康德美学中真善美的关系,即美是真和善之间的纽带,美将善和真联系到了一起;但是美既不是真也不是善,真和善都不是美的前提条件,即美并非是靠真或者靠善而成其为美。第五,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对美学的理解,很好地说明了美学的独立性和存在的永恒性。在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是美学的特定领域,是其它学科不可能夺去的美学的特有的天际;另一方面,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的领域是美学自己的地盘,联系着人的认识的领域和联系着人的欲求的领域的学科,都不可能夺去这块地盘。正因为这一特定的领域的存在,于是美学的独立具有了合法性。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存在的永恒性,决定了美学的领域的存在的永恒性,进而也决定了美学存在的永恒性。

其次,康德美学的这一“桥梁”性质的美学出发点的确立,也意味着对美学的一次盲视。从实质上讲,这一美学出发点的确立,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对美学性质的预设,即美学是一座“桥梁”。这个预设是对建立美学的一个先在的限定,即美学必须围绕着“架桥”来建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康德美学具有了深刻的局限,这就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解方面的偏失。例如,康德认为:审美尽管是每个人在单独地进行着,但是却不能说是独自地鉴赏,我们断定一个对象是美的时候,也要求别人的同意并且也必然应该同意。审美判断都是单个的判断,但是却有着普遍有效性。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8]“审美的快感是一种必然的快感。那就是说,只要我们面对美的形象,就必然会产生审美的快感。”[9]康德的这种观点,如果从建立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的角度看,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观点与审美的实际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背谬。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每个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完全可以要求别人同意,但是并不是说别人必须同意,他完全可以不同意,审美活动是个体的,尽管人们在审美中可以有众多的共同性(共同感受),但是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审美的个体特殊性。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贾宝玉喜欢林黛玉,却并不等于天下所有的人都喜欢林黛玉。康德美学确实对审美活动的共同性的一面给予了突出的强调和详尽的阐发,相比之下对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的一面却重视不够。

所以,康德从其美学的出发点出发对美学的构建,既是对美学的深刻的洞察,同时也意味着对美学的一次盲视。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一方面造成了康德美学的独特贡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康德美学的局限,而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两方面时,也会启示我们对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讨论。

注释:

《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北京; 《康德美学研究》,马新国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33页,128页;

[8]《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页,16页,67—71页,79页;

《李泽厚哲学文存》(上)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87页; [9]《德国古典美学》,蒋孔阳,《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2——83页。

桥梁工程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属于(A )。 A.永久作用B.可变作用C.偶然作用D.上述三个答案都不对 2、自锚式悬索桥,塔根处的主梁截面受力特点?(D ) A.主梁受较大的弯矩,但不受轴力作用 B.主梁受较大的弯矩和较小的轴力作用 C.主梁受较大的轴力,但不受弯矩作用 D.主梁受较大的轴力和较小的弯矩作用 3、下面哪项不是由荷载产生的?(A ) A.收缩B.徐变C.轴力D.弯矩 4、箱梁施加竖向预应力钢筋作用?(A ) A.提高箱梁抗弯能力 B.提高箱梁抗剪能力 C.减少全桥预应力钢筋数量 D.提高混凝土强度 5、根据连续梁受力特点,一般采用变截面梁设计,哪种变截面线形与连续梁弯矩变化规律相近?(C )A.斜直线B.悬链线C.二次抛物线D.圆弧线 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斜拉桥根据锚固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自锚式斜拉桥、地锚式斜拉桥和部分地锚式斜拉桥。(√ ) 2、对于多片主梁的简支梁桥,中梁将比边梁分配到的荷载大。(×) 3、刚构桥的立柱与主梁相连接的地方是刚度性连接,能承受较大的负弯矩,达到使桥跨跨中的正弯矩卸载的作用。(√ ) 4、墩台整体的抗倾覆和抗滑动的稳定性不同于压杆失稳,是属于刚体失稳。(√ ) 5、桥面纵坡是通过主梁梁高来实现。(×) 6、混凝土收缩徐变属于可变荷载。(×) 7、砼的拌和时间越长,则砼拌和物越均匀、质量越高。(×) 8、预制安装的T梁桥均可采用"刚性横梁法"计算其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9、设置三角垫层是设置桥面横坡的唯一方式。(×) 10、在桥墩设计时尽量选择节约材料的空心墩。(×)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劲性骨架施工法 是根据钢支架法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施工方法,主要用于混凝土拱桥的施工。拱肋施工时,先做劲性骨架,再利用劲性骨架作为支架浇筑拱肋混凝土,拱肋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和成桥后的受力中,劲性骨架可作为结构的一部分参与受力。 2、等效强模量 为了考虑垂度对斜拉桥拉索刚度的影响,拉索弹性模量采用下式计入: 式中: —修正的有效弹性模量;—不考虑斜拉索垂度影响的弹性模量,也就是斜拉索钢材的E值; —斜拉索的单位体积重量;—斜拉索的初应力;—斜拉索水平投影长度。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论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2级 学号:201202010001 姓名:张丽凤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不是将它看成什么,而是从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样子看,是否愉悦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美的。 《判断力批判》认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美的本质是本体的,但不是道德、信仰。情感与美完全独立。作为主体功能的理性,在现象界中呈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本体界中还原为人的实践行为的文化自由本质,而在审美界中,理性则表现为以自由为本质、以现象为形态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康德说:“想像力的这一类表象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们至少追求超越经验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寻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给予这些理性概念以客观现实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这就是说,在审美中,理念以自由为本质,使审美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活动。 《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二类,并且审美意识还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过得物化。这样理念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优美感”集中表现了康德对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最佳期末复习资料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 第一篇 交通运输体系:道路铁路水上航空管道 道路分类: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业道路 公路分类(流量任务性质):高速一二三四级(技术分级)高速公路:四车道25000-55000 六车道45000-80000 八车道60000-100000(折合小客车平均日交通量) 一级公路:四车道15000-30000 六车道25000-55000 二级公路:双车道公路5000-15000 三级公路:2000-6000 四级公路:双车道≤2000 单车道≤400 城市道路(四类十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干道网 城市道路组成:车行道人行道绿带排水系统辅助性交通设备交叉口和交通广场停车场和公共汽车停靠站台沿街地上设备(人行过桥天桥地下管线地下人行道地下铁路) 城市道路功能:1.城市内部各功能区间生产生活基础 2.布置各项工程设施 3.排除地面雨水 4.为城市卫生创造条件

5.划分街坊,组织沿街建筑以及日照通风和艺术风貌 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技术标准:1.线性标准2.载重标准(人群荷载汽车荷载:车道荷载车辆荷载)3.建筑界限标准4.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标准 公路设计:线形设计结构设计 公路线性基本要求:1.保证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稳定性 2.畅通安全迅速 3.平,纵,横断面合理布置 4.行车舒适 路线线形基本依据:1.地形条件2.水文地质条件3.设计车辆4.设计行车速度5.交通量6.通行能力 交通量(确定公路等级的主要依据):1.公路上某一断面单位时间通过来往各种车辆总数 2.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频率曲线) 3.预测平均日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公式P14 设计行车速度:在正常情况下(气候交通),汽车行驶只受公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安全顺适地行驶的最大速度

专升本《桥梁工程》 试卷

[试题分类]:专升本《桥梁工程》_08018250 [题型]:单选 [分数]:2 1.下列数据不属于我国公路桥涵标准跨径规定的是()。 A.8.0m B.10m C.13m D.15m E.20m 答案:A 2.桥梁总长是指_______。 A.桥梁两个桥台侧墙尾端间的距离; B.桥梁两桥台台背前缘间的距离; C.桥梁结构两支点间的距离 D.各孔净跨径的总和。 答案:A 3.支座摩阻力与()不能同时组合。 A.汽车制动力 B.流水压力 C.冰压力 D.汽车离心力 答案:A 4.梁式桥的标准跨径是指_______。

A.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 B.相邻两个桥墩(台)之间的净距; C.相邻两个桥墩中线之间的距离; D.梁的长度。 答案:C 5.标准跨径和净跨径等同的桥梁是()。 A.梁桥 B.拱桥 C.刚架桥 D.吊桥 E.斜拉桥 答案:B 6.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与可变作用某种代表值效应、一种偶然作用标准值效应相组合为()。 A.基本组合 B.偶然组合 C.短期效应组合 D.长期效应组合 答案:B 7.单孔跨径小于()的为涵洞。 A.3m B.4m C.5m D.6m E.8m

8.宽桥主梁跨中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宜用()。 A.杠杆法 B.偏心压力法 C.铰接梁法 D.G-M法 答案:B 9.我国现行规范中,桥梁设计采用的作用分为_______。 A.永久作用、基本可变作用; B.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C.永久作用、可变作用; D.永久作用、基本可变作用; 答案:B 10.结构重力属于()。 A.永久作用 B.可变作用 C.偶然作用 D.基本作用 答案:A 11.从弯距减小的角度说明预应力筋在梁端部逐渐起弯原理的是______。 A.截面效率指标; B.配筋图; C.索界图; D.减余剪力图。

论_判断力批判_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_石若凡

2010年10月第28卷第5期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Adult Education Co llege o fH ubeiUn i v ersity Oc.t,2010 Vo.l28NO.5 论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石若凡 (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摘要:康德哲学以其三大批判为核心构成一个严实缜密的体系而著称。这一体系被称之为/批判哲学体系0。其中,5判断力批判6被康德赋予了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桥梁0的重大使命和地位,从而完成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但是,第三批判是否如康德所言完成了这一使命,则历来在学者间不无疑义。 本文即旨在就此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以重新认识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自然;自由;目的 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44(2010)05-056-05 收稿日期:2010-06-07 作者简介:石若凡(1982)),男,湖北大冶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08级文艺学研究生。 康德在5判断力批判6第一版序言中对/纯粹理性0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把对判断力(这里指的是/反思的判断力0,下同)之批判纳入到其批判哲学体系中来。康德认为,虽然5纯粹理性批判6完成了对自然概念领地的批判,5实践理性批判6完成了对自由概念领地的批判,但是, /在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概念领地和作为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领地之间固定下来了一道不可估量的鸿沟,以至于从前者到后者(因而借助于理性的理论运用)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过渡0[1]P10。因此,5判断力批判6的任务就是要论证/判断力同样也将造成一个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0[1]P13,从而把哲学的这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康德把判断力之批判视为其整个批判哲学的完成。但是,判断力,是否恰如康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完成了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使命呢?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和阐释5判断力批判6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一、判断力沟通了知性与理性吗? 康德认为,判断力/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而提供了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中介性概念,这概念使得从纯粹理论的理性向纯粹实践的理性、从遵照前者的合规律性向遵照后者的终极目的之过渡成为可能0[1]P31-32。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作为判断力的先验原则,可以区分为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因此,判断力之批判被划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0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0两部分。就审美判断力而言,/对由反思事物的(自然的和艺术的)形式而来的愉快的感受性不仅表明了主体身上按照自然概念在与反思判断力的关系中的诸客体的合目的性,而且反过来也表明了就诸对象而言根据其形式甚至是无形式按照自由概念的主体的合目的性0[1]P27。这就是说,虽然合规律性的自然规律是机械的、必然的,但是,自然的美却呈现出合目的性来;这样一个合目的的自然也就是自由的自然。从目的论判断力来看,康德由必然的自然所呈现出的/对各种各样的(以至于无限多样的)目的的适应性0[1]P214这种经验性的认识中推想出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概念,把整个自然设想为一个目的论系统,并按照这种目的论进一步推论存有一个世界的至上原因,结合其道德的、自由的人作为终极目的的道德目的论思想,实现了由自然目的论至伦理神学的推论。这样一个推论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实现过程。 但是,美的合目的性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美与道德之间并不存在现实的因果联系,美仅是道德的象征。同样,目的论的合目的性概念,/更多的是用它来按照与我们心中诸表象联结的主观根据的类比而使自然成为可理解的,而不是从客观根据来认识自然0[1]P207。虽然康德称之为/客观的合目的性0,但仅仅是单纯形式上的客观合目的性,而与质料上的客观合目的性区别开来。显然,无论是审美判断力还是目的论判断力,它们所实现的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都是建立在象征、类比的可能性之上的。反过来说,如果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真正实现了自然向自由的过渡的话,那么,它必然意味着,美的合目的性原则如同道德律令一样成为人的行动的构成性原理,而必然的自然中则存在着一位本体论意义的/上帝0。这一推论显然是与康德的思想完全背离的。一言蔽之,/康德在此所提出的-过渡.并不是真正的过渡,而是带有某种自欺的性质。0[2]P79 此外,尽管康德在5判断力批判6中引入了判断力的概念,但并没有改变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划分的格局,/判断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 历史上三座造型优美独特桥梁介绍 摘要:德国马格德堡水桥是一座渡槽桥,连接德国两条重要的运河,可用时提供停车场、自行车道、人行道及水道。被德国人誉为“马格德堡水路十字路口”。日本锦带桥位居日本三大名桥之首,全桥由五座木制拱桥构成,横跨于锦川之上。由日本人模仿西湖虹桥而成的锦带桥已成为日本的一大亮点。法国米约高架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桥梁,建造精确度极高,缓解甚至解除了米约地区的交通堵塞问题。 关键词:马格德堡水桥日本锦带桥米约高架桥结构介绍 1.马格德堡水桥 简介 马格德堡水桥(Magdeburg Wat er Bridge),德国人也称它为跨河 水道,更有人亲切的称其为“马格 德堡水路十字路口”。马格德堡水桥 是一座渡槽桥,连接着德国两条重 要的航运运河:易北河-哈维尔运河 (Elbe-Havel Canal)和马格德堡 (Magdeburg)附近的米德兰运河 (Mittellandkanal),并直通德国工业重镇鲁尔山谷(Ruhr Valley)的中心地区。早在1919年,德国人就已经开始酝酿连接两大运河的计划,并在上个世纪30年代正式投入建设,但是,二战的爆发以及战后东、西德的分裂导致这一项目一拖再拖,直到9 0年代两德统一才再度施工。水桥对各地游客开放,同时提供停车场、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它信息标志,细述着建桥的历史。 1.2 工程简介 工程师们连通两条水道的最初构思,早在1919年即已提出,而罗腾湖

(Rothensee)升船机及大桥锚碇也于1938年安装就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设工程被推迟。随后的冷战时期,德国分裂,该项目被东德政府无限期地搁置下来。 德国重新统一后,随着道路交通重大工程规划的编制,水桥再次成为一个优先项目。建造于1997年开始,经过六年时间的建设,耗资5亿欧元,于2003年10月完工,总长达到918米。巨大的水桥,现在连接柏林的内陆港与莱茵河沿岸港口。为使运输船舶得以跨越易北河而建设的这庞大的“浴缸”,共耗费了2.4万吨钢材和六点八万立方米混凝土。 直到水桥于2003年10月开通运营之前,在米德兰运河和易北河-哈维尔运河之间运行的船舶不得不绕道12公里,通过易北河罗腾湖船闸(Rot hensee Lock)和涅格利普船闸(Niegripp Lock)通行。 1.3 建筑特色 马格德堡水桥(Magdeburg Water Bridge)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一架可以行船的水桥。船只在这座桥上可以自由的航行。它是欧洲目前最长的水道桥工程,将东部的米特兰德运河与西部的易北-哈威尔运河连接了起来,所以事实上,这座桥跨越了整个易北河。 1.4 结构特点 马格德堡水桥是用来跨越道路、铁路、河、峡谷或其他障碍而建造的结构。印象中的桥梁不外乎就是让车辆、火车、行人来穿越的。但在德国,这桥主要是来给船过的,所以有一天过桥时,看到大船跟着一起过时不用太慌张。 马格德堡水桥,位在马格德堡(Magdeburg)的易北河上,将东部的"米特兰德运河"(Midland Canal)与西部的“易北-哈威尔运河”(Elbe-Hav el Canal)跨越易北河连接起来。由于马格德堡通过易北河可到达汉堡的海港和南部的德雷斯顿、捷克,让马格德堡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水路、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 1.5 卫星图

桥梁工程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桥涵施工安全培训考试题 班组: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墩身施工前,应搭设脚手架平台,脚手架应经过设计检算设计步距不应大于(),立杆横距不应大于()。 A、1.9m 1.4m B、2.0m 1.5m C、2.1m 1.6m D、2.2m 1.7m 2、脚手架支搭时,架子工登高到()以上时,应穿防滑鞋和佩挂好安全带。 A、距地面1m以上 B、距地面2m以上 C、距地面3m以上 D、距地面4m以上 3、支搭脚手架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脚手架操作规程,保证架子的搭设质量,凡铺设脚手板的作业层架子外侧必须设两道护栏和一道挡脚板,护栏高度为()和()。 A、1.2m 0.7m B、1.1m 0.6m C、1.3m 0.8m D、1.4m 0.9m 4、拆除脚手架时,拆架子人员一般为()人一组,协同作业,互相关照、相互监督,禁严不按程序或原则任意拆除。 A、1~2 B、2~3 C、3~4 D、4~5 5、当同一施工地点有两台以上塔吊时,应保持两机间任何接近部位(包括吊重物)距离不小于()。 A、1m B、2m C、3m D、4m 6、塔吊在作业中风力突然增大达到()级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紧固上、下塔身各连接螺栓。 A、3 B、4 C、5 D、6 7、框架涵、箱型桥侧模拆除时混凝土的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受损伤。在不掺入任何物质(如减水剂,缓凝剂等等)的情况下,一般()小时后可拆除。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60小时 8、用机械吊运模板时,应先检查机械设备和绳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吊后下面不得站人或通行。模板下放,距地面( )时,作业人员方可靠近操作。 A、0.5m B、1m C、1.5m D、2m 9、高墩爬模施工时,爬架爬升前,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以上。爬模组装前,对各个部件进行检查,按顺序编号,并搭设操作平台。 A、5MPa B、10MPa C、15MPa D、20MPa 10、当采用超顶法放张时各台千斤顶必须配接单独油路,同步顶开千斤顶,顶开的最大间隙不得大于(),以能松开自锁螺母或插垫为度。 A、1mm B、2mm C、3mm D、4mm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脚手架工程多发事故的主要类型都有哪些()。 A、脚手架违规搭设、拆除引发坍塌。 B、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C、落物伤人。 2、脚手架拆除时一定要按照()的顺序拆除。 A、先上后下 B、先左后右 C、先外后里 D、先架面材料后构架材料 E、先辅件后结构件 F、先结构件后连墙件 3、下列选项哪些是拆除脚手架时应注意的问题()。 A、拆架子时要设架子拆除禁区,设专人监护,上方作业时禁止现场人员进入禁区。 B、拆除架子可以上下同时作业,任意拆除。 C、拆架子人员作业时必须戴挂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穿好胶底鞋。 D、避免单人进行拆除作业,因单人作业极易因把持杆件不稳、失衡而出现事故。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 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 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 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 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 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 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 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 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 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 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 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 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 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莱辛,启蒙主义在他那里达到高潮。他高举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大旗并为古典现实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德国“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彻底与新古典主义决裂,高扬德意志的民族意志,推崇自然和天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基调,它同时也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和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代表是赫尔德,青年时代的歌德

桥梁施工考试题(含答案)

精心整理 桥梁施工现场管理考试试题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量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C )以内。 A.2% B.4% C.6% D.10% 234A B ?C D 56 A.B.C.D.7、重力式桥台的主要特点是依靠什么来平衡外力而保持其稳定?(B ) A 台后土压力 B 自身重量 C 台内填土 D 锥坡填土 8、桥梁按体系划分可分为(A ) A 梁桥、拱桥、刚构桥、缆索承重桥以及组合体系桥 B 简支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 C 木桥、钢桥、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桥 D 公路桥、铁路桥、人行桥和农用桥

9、以下各桥型中,采用悬臂法施工时,不存在体系转换的是(C)。 A.单悬臂梁桥 B.双悬臂梁桥 C.T型刚构桥 D.连续梁桥 10、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通常要求预应力钢材(B)。 A.高强度、高松弛 B.高强度、低松弛 C.低强度、高松弛 D.低强度、低松弛 11、铁路简支梁主要分为板式梁、T形梁和(B)。 A、组合梁 B、箱梁 C、工字梁 D、结构梁 12、客运专线桥梁上部结构形式以常用跨度32m、24m(A)为主,其中32m箱梁作为主梁型。 A B C D 13 A. 14 15、 A 16、(D) A、 17 A、 18、桩水下混凝土灌注面宜高出桩顶设计高程最少多少米,以便清除浮浆,确保混凝土质量。(A) A、0.5m B、0.4m C、0.3m D、1.5m 19、混凝土须分层浇筑,当使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时,分层厚度最大(D) A.60cmB.80cmC.50cmD.30cm 20、水下砼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砼(B)。 A.终凝时间 B.初凝时间 C.拌和时间 D.施工时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作者:叶秀山 浙江学刊 2019年12期 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 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下一步,人 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 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 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 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 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 人的“ 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 “统一” 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可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于是,我们看到康德所提四大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 可以希望什么,而最后归于“什么是人”。《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实 践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而《判断力批判》则试图来回答这第四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我们可以说,古典哲学的经典性,固然在于有启蒙主义传 统下来的理性主义,同时也具有从文艺复兴传统下来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二者相合起来,则是一个完整的“人”的问题。“人”原本是具有“感性”的一面,又具有“理性”的一面;而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机械”地“拼凑”起来,这就 是古典哲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则,如何才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则要从一个统一的原则-原理出发,“ 推出”或“开出”“自己”的多样性和现实性来,这样的多样和现实,虽然不是“理论知识”所能把握的,但却同样是“理性”所“可以理解”的。 如何理解多样的现实世界,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谓“判断力” “理性”在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都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一 套逻辑形式。然则,知识以“概念”为重心,以求“概念”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而道德则因其绝无经验之内容,而仅仅依靠“推理”就能得到“善”的观念。在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等

1、你怎样理解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崇高区分成: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是如何分析这两种崇高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无限大。例如浩渺的星空,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耸入云山的高山等等。康德认为:“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不能在对于评判而引起崇高情调的自然对象里寻找。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但是当官找他们的时候,不顾及他们的形式,听任想象力和那虽然没有明确目的而只是扩张着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力的全部威力仍觉得同理性的观念不相称,这时,心情就会感到在自己的判断中提高了。”可见,在康德看来,正由于“对象”超过了感官的极限,主体要求掌握无限的理性才得以把他当做整体思维,这就证明我们内部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力,我们并因此而产生了愉快。 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康德下定义说:“威力是一种超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也超过了本身就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当自然被看成对我们没有支配力的威力时,它就是力学的崇高。”康德对此举例说:“好像要压倒人的陡峭的悬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电的黑云,带有毁灭威力的火山,势如扫空一切的狂飙,惊涛骇浪,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从巨大河流投下来的瀑布之类的景物是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

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对象当做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地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这里讲的“另一种抵抗力”,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显示出来的比自然威力更大的威力。就对象巨大的威力来说,他认为,我们物理上确实是无力的,但在自觉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却不屈服于对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对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这就是说,仅有对象的威力而没有人的主体性,则只能导致恐惧,而不能产生崇高。由此可见,康德讲的力学的崇高是十分主观的。 (总得说来,康德认为,无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是在力学的崇高中,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更多体现为人的道德情操,即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由此可见,主体性是康德崇高理论的核心和支柱。康德的崇高学说否认崇高现象的客观根源,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基础是主观唯心论的,两种崇高的分别也未见出本质的差别,有些论点还自相矛盾,这些都是缺点。但它也包含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比自然优越。康德讲人,讲人的使命和尊严当然都是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的,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肯定人要有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要有使命感,实际上就是肯定人要有理想,要超脱低级趣味,动物本能,以整个人类的使命为己任,这应当说是十分宝贵的。)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

第一篇路线 第一章概论 1运输体系 铁路 道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2城市道路分类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3公路设计包括线形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类,具体为线形组成和结构组成两个部分。 4线形设计基本要求:1保证行车稳定性2保证行车畅通、安全和迅速3保证平、纵、横合理布局4保证行车舒适性 5路线线性的基本依据 1地形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3设计车辆 4设计行车速度5 交通量6通行能力 a 设计车速: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车辆行驶仅受公路几何条件的影响,一般的驾驶员能够安全顺适的行驶所能达到的最大车速。直接影响: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 b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最大车辆数。设计交通量:拟建道路到达预测设计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是设计依据。 c 通行能力:单位时间内,道路与交通正常条件下,保持一定速度安全行驶时,可能通过的车辆数。 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关系 6路线设计希望达到的成果:有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车要求、工程费用最省的路线。 7线性设计的基本要求:保证行车稳定性 保证行车畅通、安全和迅速 保证平、纵、横合理布局 保证行车舒适性 第二章公路线性 一、平面线性 1平面线形三要素:曲率为零的线形:直线 曲率为常数的线形:圆曲线 曲率为变数的线形: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 同向曲线间最小长度:6V ;反向:2V ; 2行车视距的含义: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 a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超车视距 b 停车视距: ST = S1 + S2 + S3 反应距离 刹车距离 安全距离 c 会车视距:同一车道上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及时刹车所必须的最短安全距离。为2倍的停车视距。 二、纵面线形 1纵断面图由直线和竖曲线 坡度i :坡度线的两端高差与其水平长度比值的百分数。 2合成坡度: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为流水线方向。 2 2z h i i i +=合(%).(%);路线设计纵坡坡度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Z h i i 3竖曲线的设计及计算 a 坡度差:ω<0:为凹形竖曲线, ω>0:为凸形竖曲线 L :竖曲线的长度(m) 4爬坡车道: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到《规范》规定的允许最低速度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 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 ω R L =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的讲义 开场白:接下来介绍的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洋同学介绍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下面将从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等几方面来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 首先,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伴随其一生的,他对美学方面的著作是在1764年的论文中提到的,康德在美学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敬虔地立在窗前,连他自己的身心都融化在白光里面了”。这样的思索之后就有了伟大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了。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写了他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以致有人认为康德研究美学问题并不是出于对美学的爱好,而是完全出于其哲学理论的需要。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不可能有过度。而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使审美将自然领域引向自由领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康德研究美学的初衷。 其次,是康德的美学主张。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具赫本为例,说明为何康德眼中的美 接着,那么,对象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是美的呢?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样式四个方面对他眼中的美进行了分析。首先从“质”的方面看,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美感则与实务本身无关,一个审美判断只要夹杂一点儿利害关系就会有所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了。康德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感觉快感(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道德快感(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为了完全把美的鉴赏脱离开无利害,康德还具体阐明了具有利害性的快适和对善的愉悦。快适是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是个人口味。而善是借助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喜欢的,它使人在追求一种善的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喜悦。无论是快适还是对善的愉快都是与对象的实存相关联的,,“快适和善二者都具有对欲求能力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前者带有以病理学上的东西为条件的愉悦,后者带有纯粹实践性的愉悦,这不只是通过对象的表象,而且是同时通过主体和对象的实存之间被设想的联结来确定的”。。这样一来,不仅排除了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而且也排除了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从而为康德后来寻求审美普遍性作了铺垫,也就是说审美普遍性已经不能从客观对象的普遍性中寻找,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也正是仅仅抓住了事物表象的形式而不管它的内容,才真正抓住了审美的特殊领域和特性。 其次就“量”而言,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就是按照量上来看的。这就是问一个真正的审美判断,譬如说这风景是美的,这首诗是美的,说出这判断的人是不是想,这个判断只表达我个人的感觉,象我吃菜时的口味那样。如果别人说:我觉得这菜不好吃,我并不同他争辩,争辩也无益,我承认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不必强同。康德

桥梁工程试卷及答案

(C) 提高桥梁的抗扭能力 (D) 提高桥梁的整体工作性能 4.特大跨度斜拉桥的主梁采用扁平钢箱的主要原因是(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学院(部) :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a) 下承式系杆拱 (b) 上承式无铰拱 3.预应力混凝土梁主要优点有那些?(6分) 4. 桥梁支座设置原则?(4分) 四、计算题(12分) 一公路混凝土简支梁桥如下图所示,各截面相同。(1)车辆荷载位于梁端支点处时,按杠杆原理法计算2#主梁的对应于车辆荷载和人群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m oq、m or;(2)荷载位于跨中时,按刚性横梁法计算2#主梁的对应于车辆荷载和人群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m cq、m cr;一、填空题(每空1分,50×1分=50分) 1. 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 2. 梁桥,拱桥,悬索桥,组合体系 3. 铰接板(梁)法,刚结板(梁)法,比拟正交异形板法(又称G-M法) 4.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5. 弯,压,拉 6. 桥面铺装,排水防水系统,栏杆,安全护栏,伸缩装置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

7. 铆接,焊接,栓接 8. 主梁,上平纵联,下平纵联,横联 9. 上承式,公铁两用,结合梁,圬工拱 10. 重力式桥墩,空心式桥墩,柔性墩,桩(柱)式墩,薄壁墩 11. 悬臂施工法,缆索吊装法,转体法,劲性骨架法 12. 受力钢筋,构造钢筋 13. 三铰拱,两铰拱,无铰拱 14.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8×2=16分) 1. A 2. B 3. D 4. C 5. D 6. C 7. A 8. C 三、简答题(共22分) 1.公路车道荷载需要纵、横向折减,为什么?(6分) 答:公路的车道荷载是是规范规定要求使用的一种虚拟荷载,其标准值是在特定条件下根据统计和分析确定的。 对于多车道桥梁,其上行驶的汽车荷载使桥梁构件的某一截面产生最大效应时,其同时处于最不利位置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根据概率),这种可能性随车道数的增加而减小,而桥梁设计是各个车道上的汽车荷载都是按最不利的位置布置,因此计算结果应根据上述可能性的大小就行折减,即存在横向折减的问题。(3分) 汽车荷载的标准值在制定的时候对于计算结构效应的车道荷载,参考了自然堵车下的车距统计和重载车辆的调查资料而加以抽象化,实际桥梁上通行的车辆不一定能达到上述条件,特别是对于大跨度桥梁,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跨度越大,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性越小,因此计算汽车荷载效应的时候需要就行相应的纵向折减。(3分) 2、下图所示的两种拱桥结构,哪种可用于地基不够坚实之处?为什么?(6分) (a) 下承式系杆拱 (b) 上承式无铰拱 答:图(a)所示的下承式拱桥可以用于地基不够坚实之处。(2分) 通常的拱桥拱圈受压力作用,拱脚处存在较大的水平推力,对地基的要求较高;拱脚处对基础还有竖向压力,图(b)所示意的上承式无铰拱,在基础出现水平或竖向变位时均会对拱圈产生附加内力,不宜用于地基不够坚实之处。(2分) 图(a)为下承式系杆拱桥,因为系杆的存在,拱的水平推力被系杆平衡,不会产生拱脚对基础的水平推力;并且,该桥为外部静定结构(类似于简支梁的支撑条件),基础的竖向变位不会对结构产生 附加内力。因此能适用于地基不够坚实之处。(2分) 3.预应力混凝土梁主要优点有那些?(6分) 答:优点:高强度钢筋,可节约一定的普通钢筋;(1分) 预加压应力可大幅度提高梁体的抗裂性,并增加了梁的耐久性;(1分) 由于利用高标号混凝土,截面尺寸减少,梁体自重减轻,可以增大跨越能力,也便于运输和架设;(1分) 混凝土全截面受压,充分发挥了混凝土抗压性能的优势,也提高了梁的刚度。(2分) 4. 桥梁支座设置原则?(4分) 答:简支梁桥——一端固定,另一端活动(公、铁);(1分) 连续梁桥——每联只设一个固定支座,其余为活动;(1分) 曲线连续梁桥——支座布置会直接影响曲梁的内力分布;(1分) 坡道上的桥梁——固定支座应设在较低一端。(1分) 四、计算题(12分) 解:(1)荷载位于梁端支点处,采用杠杆原理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m。 (2)荷载位于跨中,采用刚性横梁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m。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