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雷检测规范试题

防雷检测规范试题

防雷检测规范试题
防雷检测规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分共

1.在检测非常规接闪针(如各种提前预放电接闪针)时,应按照( C )计算接闪针的保护范围。

A 接闪针生产厂商提供的计算方法;

B 按照接闪针等效物理高度,采用滚球法;

C 按照接闪针物理高度,采用滚球法。

2.建筑物的桩基、环形基础混凝土内的结构钢筋,深井金属管和其他目地埋设地下的大型金属构件等( B ),可利用作为防雷接地装置。

A 人工接地体

B 自然接地体

C 公用接地体

3.为了防止雷击瞬间地电位升高发产生地电位为反击,通常采用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各逻辑地等连接在同一接地装置,称为(A)。

A 共用接地系统

B 联合接地系统

C 等电位接地系统

4.为了减少雷电流在电气装置、诸导电物体之间产生危险电位差,用导体或电涌保护器将它们连接起来称为(C),是雷电防护的重要方法。

A 电气连通性

B 雷电防护连接

C 等电位连接

5.供电线路SPD 铭牌上注明:Imax 40(10/350μs);Up 2400V,适合安装在(C);

A 信息系统机房配电柜中

B UPS 或稳压电源输入端

C 总电源进入建筑物的入口处

称为SPD残压,是当SPD上通过(C)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

A 标称放电电流In

B 冲击放电电流Iimp

C 规定的直流电流

7. 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B )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A 20%

B 30%

C 40%

8.一无线通讯基站,经计算预计年平均雷击次数为次/a,(B)。

A 年平均雷击次数小于次/a,小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的规定,可不采取防护措施;

B 应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的规定,进行防护;

C 因遭受直接闪击的几率很小,可仅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防护

9. 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汽和粉尘的放散管、呼吸伐、排风关口外的空间应处于闪接器的保护范围内,并要求无管帽时,保护范围应为管口上方(B)。

A. 米以上;

B. 3米以上;

C. 5米的半球体。

10.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建筑物不高于30m)直击雷防护措施,应采用(C)。

A.在屋面架设针、带结合的闪接器,利用自身基础的接地。

B.在屋面设置5ⅹ5或4ⅹ6 的明敷或暗敷的避雷网格。

C.设置和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有独立接地系统得接闪杆、线、网。

1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周围的树木临近建筑物时(B)。

A.不需要作处理;

B.净距离大于5米时不予考虑;

{

C.所有树木均应采伐,或安装防护装置。

1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第二类防雷建筑在(C)以上应采取防侧击和等电位等保护措施。

A 18层以上

B 20层以上

C 45米以上

13 某军需库,在库区独立接闪杆金属支撑杆中间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电源线、视频线路沿支撑杆引下,防雷安全检查的结论应为(A)。

A 应拆除;

B 电源线、视频线应穿金属管并直埋土中10m以上;

C 监控摄像头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可以保留。

14.参照右图作为保护卫星接收天线的接闪杆的最小高度应为(A)

A

B

C 6m

15.什么情形下宜利用女儿墙压顶板内或檐口内的钢筋作为接闪器(B )。

A 钢筋混凝土导制的屋面;

B 四周通常无人停留的多层建筑物;

C 顶层檐口有艺术造型;

16. 不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非导电性屋顶物体,当它没有突出由接闪器形成的平面(C )以上时, 可不要求附加增设接闪器的保护措施.

A 1m

B C

17. 一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长30M ,宽10M ,土壤电阻率为500Ω·m ,下面说法(A )为正确(R 0-工频接地电阻、R 1-冲击接地电阻)。

A .R 0>R 1

B .R 0=R 1

C .R 0< R 1

D .不一定

18. (单选题)供电线路中,开关型SPD 和限压型SPD 配合使用时,最小线上距离(B )。

A5m B10m C15m

19. 影响信息系统的传输特性的一部分SPD 参数(B )

A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电压保护水平、响应时间

B 工作频率、插入损耗、特性阻抗

C 绝缘电阻、泄漏电流、额定电流

{

20. 在TN接地保护方式的220/380V低压供电系统中选择共模保护SPD的最大持续工作电压(C)。

A.380V; B.220V; C.不应小于220 X .

21. TN-C-S系统中的浪涌保护器正确的安装方式如图(C);

22.以下情况不属于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的适用范围(B、C、E)。

A烟囱、水塔;

B海上采油平台;

C远程输油管线;

;

D火车站候车厅、售票厅;

E高压输电线路;

F国家电网的输、变电站。

23. 对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检测时应根据( B、C、F),确定检测项目。

A 供电线路的接入方式;

B 建筑物的防雷类别;

C 建筑物的内部设施、设备情况;

D 内部存放物资的爆炸危险程度;

E 发生雷击灾害时,可能造成人员、经济损失;

F 防雷装置现的现状。

24.(多选题)在( B 、E 、F )情况下可不考虑外部防雷装置接地的接地阻值;

A 采用围绕建筑物的环型接地体;

B 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C 当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圆半径≥5m ;

D 当土壤电阻率≤800Ω.m ;

E 当土壤电阻率≤3000Ω.m 时,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

圆半径 ; F 第三类防雷围绕建筑的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79m 2

三、填空题每()分

25.高度超过45m 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除应按GB50050-2010( 第条) 的规定在屋顶安装外部防雷装置外, 尚应按GB50050-2010(第条 )的要求进侧击雷的防护. 26.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 中,按照IEC61024-1-2( 要求严格的系统)规定的各类建筑物的检测间隔50

550-?ρπA

时间,确定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间隔时间为(12个月)。

(

27.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及(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

29.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构成了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用于减少(直接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除外部防雷装雷外,所有其他附加防雷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要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30.高度超过45m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除应按GB50050-2010(第条)的规定在屋顶安装外部防雷装置外,尚应按GB50050-2010(第条)的要求进侧击雷的防护.

30.当第二、三建筑物高度超过其滚球半径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线上或其外)。31.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值:杆长1 m以下: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

杆长1~2 m :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

独立烟囱顶上的杆:圆钢为(20mm);钢管为(40mm)。

32. 根据GB50057—2010的规定,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避雷带(网)的引下线应不少于(2 )根,设置平均最大间距应分别为(12m)、(18m)、(25m )。

33.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阻值分别小于或等于(10Ω)、(10Ω)、(30Ω),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时工频接地阻值应按(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

~

34. 在下图中的()中填写相应的防雷区标志。

35. 在经常有人员活动的区域,引下线3m范围内地表层应采用(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的这类绝缘材料层,使得表层土壤电阻率≥(50kΩ.m),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以下的导

体,应有符合要求的绝缘隔离层。

的第条的11款中规定了进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埋地)金属管道的等电位连接的要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相关规定为()条的7 款,第条第3款对(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等电位连接作出了规定,在第()条第5-7款中对电子系统的等电位连接作出了规定。

37.(填空题)在GB/T21431-2008 中对等电位连接的检查和测试的项目有如下10项:

1.(大尺寸金属物的连接)的检查与测试;

2. 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的检查与测试;

3.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等连接物的检查和测试

4.( 总等电位连接带)的检查和测试

!

5.( 低压配电线路埋地引人和连)的检查与测试

6.第一类和处在爆炸危险环境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架空金属

管道的检查和测试;

7.(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检查和测试

8.( 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连接)的检查和测试

9.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连接的检查和测试

10.( 信息技术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查测试

38. 在采用共用接地系统的第二类防雷建筑中,TN方式供电系统,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应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其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当无法确定时应取冲击电流等于或大于()。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值不得小于(或253V),采用L-PE(共模)连接方式,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应采用截面不小于(6mm2)的铜线。

四、判断题每()分

40.判断以下阐述,正确在()中填写√,错误填写X :

SPD 称为浪涌保护器,其电流\电压特性曲线为有一定斜率的直线;(X)

|

在供电线路中安装SPD 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是等电位连接的一种形式;(√)

安装在供电线路中的SPD 前端加装空气开关是对 SPD 的过电压保护;(X )

SPD 标称电压Uc = 275 V ,可安装在线电压为380V的TN-C-S供电系统中相线和PE线之间;(√)

SPD 铭牌上注明 Imax: 15KA(10/350μs ),说明该 SPD 通过了Iimp 为15KA 的 I 级分类实验。( √ )

泄漏电流值是限压型SPD 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 )

41.判断以下阐述,正确在( )中填写√,错误填写X

网络信号SPD 的插入损耗是由SPD 自身的阻抗所确定的,与网络结构形式、接入方式等因素无关;(X )

在安装网络信号SPD 的后,网络比特差错率(BER ) 会明显的减少;( X )

供电线路 SPD 分类实验由 I - Ⅲ,对 SPD 耐电流冲击能力的要求逐步减小,信号系统的SPD 分类实验由A 1- D 2对 SPD 耐电流冲击能力的要求逐步增大;( √ )

信号SPD 安装位置应选择在被保护设备的接口处,不需考虑 LPZ 区域。( X )

$

42. (判断题,每题分、共4分)判断以下阐述,正确在( )中填写√,错误填写X

第一类防雷建筑外部防护的独立接闪杆的杆塔、架空接闪线的端部和架空接闪网的引下线其间距不得大于12米(X )。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独立接闪杆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第一类防雷建筑外部防护的独立接闪杆的引下线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3m ( √)。

由于雷击的热效应和电磁效应影响到混凝土内的钢筋的应力,因此不得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屋顶、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X )。

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金属框架的建筑物中或在钢筋连接在一起、电气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物中,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可无要求(√)。

所有接闪装置的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直径≥8mm的热镀锌圆钢。(√)

对于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物时,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均可靠电气连接,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其间距可不作要求。(√)

可利用电气连通性可靠金属爬梯作为独立烟囱的引下线,不需另外专设引下线(√)

43. (判断题)判断采用三级法测量工频接地阻值时以下阐述,正确在()中填写√,错误填写X :

] 使用工频接地电阻仪测量接地电阻时,可采用三角法或直线法

( √ );

三角法或直线法的原理不同(X ) ;

采用三角法时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引线分开的角度没有要求( X );

采用三角法时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引线长度相等应≥2D (D 为圆形地网的直径或矩形地网对角线的长度( );

直线法测量接地电阻时,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引线可相向或成一定角度引出( ) ;

采用直线法时电流极引线应≥2D 、电压极引线长应为电流极引线度倍();

电流极和电压极连线交叉或缠绕对测试结果影响不大( X ); 检测点与地阻仪间的连线要尽量短(√ );

44. (判断题,每题分、共2分)下图中接闪带安装在建筑物的女儿墙上,引下线布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符合要求在( )中填写√,错误填写X 、

第一类防雷建筑(高6m)10m 5m

第二类防雷建筑(高9m)

避雷带引下线(余同)14m

14m 9m

图A ( X ) 图B ( √ )

图C ( √ ) 图D (X )

45.判断以下阐述,正确在( )中填写√,错误填写X :

等电位连接网络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建筑物上及建筑物内所有设备间危险的电位差并减小建筑物内部的磁场强度( X )。 接地基准点是系统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公共接地系统间唯一的连接点。( √ )

<

进入建筑物的光缆不需要在LPZ0与LPZl 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

接。(X )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4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 )

M 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可用于较大的机房,S 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可用于较小的机房。 (X )

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0A 或LPZ0B 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 )

5m 避雷带5m 第三类防雷建筑(高4m)5m 避雷带5m 第三类防雷建筑(高4m)

采用符合要求的M 型等电位连接网格,所有电子系统不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

M 型等电位连接,系统的各金属组件不应与接地系统各组件绝缘( √ )。

五、计算题每题 4分

46.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接地工频接地电阻为10欧,冲击接地电阻换算系数A=,计算建筑物的地中金属物与防雷地的安全距离,是否达到要求。

答:建筑物的地中金属物与防雷地的安全距离S el ≧≧3米 R i =R ~/A

S el ≧=×10÷=米

最小安全距离应大于或等于3米,不符合要求。

46.有一栋二类防雷框架结构,外部防雷装置完善的建筑物,高、长、宽分别为120m 、168m 、58m 线,计算附近发生雷击时在其LPZ0A 区的最大磁场强度(H 0)。

注:二类建筑物正极性首次雷击(最大值)为150kA 、对应的滚球半径为260m.计算精确到 。

答:雷击点与屏蔽空间之间平均距离的最小值 其中 : i0 取 150 kA (二类建筑物正极性首次雷击), 2)2(L H R H Sa +-=R = 10 ( i 0 )

H 0 =i 0/πSa

R=260m,带入式中计算得到 Sa=303m,根据公式屏蔽时所产生的无衰减磁场强度( A / m ) 计算 H0=m ;

47.某单位为了保护电器设备,在供电系统安装了三级电涌保护器SPD (并联式),检测发现第三级SPD 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前端,已知该电器设备耐压为,SPD 的残压为(Up )≤,接线方式为T 型(见右图),求AB 之问最大电涌电压U AB 为多少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改进 (提示:既不考虑电力线屏蔽与否,也不

考虑三相或单相。经计算流经SPD 两端引

线L 1、L 2的电涌平均15陡度为 kA/μs ,

引线L 1、L 2单位长度电感为L 0=μH/m )

答1:求AB 间最大电涌电压U AB

SPD 的残压为≤,取最大值,

SPD 两端引线的电涌平均陡度为 kA/μs ,

SPD 两端引线长度之和l 1十l 2= m ,引线的单位长度电感L 0=μH/m 。

U AB =SPD 的最大残压+引线产生的感应电压U L

U L =L 0××μs=μH/m ××μs=

既 U AB =+=

答2:存在问题:由于U AB =,被保护设备的耐压(),设备的绝缘有可能被击穿,导致损坏。

答3:改进:要求U AB <设备的耐压水平,即满足 U AB <。U AB 由两项组成,SPD 残压是不变的,只有减小两端的引线长度,才能减小感应电压U L ,按照规范要求SPD 两端引线之和不超过,现为,应予缩短。 要求U AB <,现为,超过,

则减小引线长度=(μH/m × kA/μs )= m

l l +l 2-=l m

即SPD 两端引线之和必须小于1m ,才能满足U AB <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