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_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旨在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坚持不懈地为学生创设现象鲜明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建立物理观念,还应为学生提供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与探究中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关键能力。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忆,而对于如何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不得要领。本教学设计先通过创新静电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呈现物理现象,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利用所学的电场知识分析推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实质,形成物理观念,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此外,还设计了社会调查作业“调查生活和生产中静电现象应用和防护的实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收集资料并形成书面报告,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科学·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设计方案

2.1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知道导体的结构特征,会分析并理解导体的静电感应过程,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2)科学思维

能够结合实验建立静电屏蔽和尖端放电的物理模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电场知识做出正确的推理解释。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设计并操作学生分组实验,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炼出实验结论,并能用合适的语言将其与同学分享交流。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生活和生产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及防护实例,撰写研究报告,体会科学·社会·环境的关系。

2.2教具

(1)静电屏蔽演示器材(如图1):辉光球(魔球)、日光灯管、金属网罩。

(2)导体电荷分布实验器材(如图2):感应起电机、带有绝缘底座的金属盒(自制教具)、铝箔纸、导线若干。

(3)避雷针演示器材:电子式感应圈、雷电形成及避雷针原理演示仪(自制教具)。

图3 避雷针演示器材

图2 导体电荷分布实验器材

图1 静电屏蔽演示器材

(4)课件《静电感应及静电平衡过程》

2.3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图

2.3.1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利用鲜明的对比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猜想进入新课,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兴奋点。

演示实验1、打开辉光球(魔球),教师手拿日光灯管靠近辉光球。并邀请学生上台体验上述过程。

学生观察到:日光灯管发光(如图5甲所示)。

教师:是什么魔力让老师徒手点亮日光灯?

学生猜测:……。

结论:是辉光球产生的电场。

演示实验2、用金属网罩罩住日光灯,再次让靠近并接触辉光球。 学生观察到:日光灯管不亮(如图5乙所示)。

教师:为什么用金属网罩罩住日光灯管,灯管就不再发光了? 让学生甲近距离观察触摸网罩。

学生甲:网罩是金属的。

过渡:金属网罩可以阻止辉光球的电场对日光灯管产生影响,说明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会有特殊的现象发生,我们就先来研究电场中的导体。

2.3.2

建立模型,寻源探究

甲 乙

图5 辉光球演示实验

建立模型:把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模型化处理,用匀强电场代替辉光球产生的非匀强电场;用不带电的金属板代替金属网罩,这样就将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匀强电场中的导体(如图6所示)。

设计思路: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次递进,追寻静电感应的动态变化过程,逐步得到导体的静电平衡状态。然后利

用推理、反证等方法得到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的三个特点

——导体内部电场的分布、导体上电势的分布以及电荷的分布。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物理的思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问题链1(以下问题逐个提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1)导体为什么能够导电?

(2)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不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3)受力后自由电子怎样移动?

(4)定向移动后导体两边电荷怎样分布?

图7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

0 图6

匀强电场中的导体 0

(5)自由电子的这种定向移动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

(6)最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结论:最终出现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我们把导体内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其内部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

过渡:内部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是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条件,也是其重要特点。那么,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还有什么其他特点呢?我们来研究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链2

(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时,内部还有没有电场线?

(2)导体中任意取两点A、B,两点间的电势差是多少?

(3)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与导体表面应有什么关系?

(4)导体内部还有没有多余的净电荷?

结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外部表面附近电场线垂直于表面;导体是等势体,表面是等势面;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如图7所示)

2.3.3 回扣实验,规律应用

设计思路:利用静电平衡分析静电屏蔽的原因,并举出生活中静电屏蔽的应用,让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体会到科学·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本环节还设置了内屏蔽和全屏蔽的对比实验,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失败——理论分析原因——改进实验后成功。通过这一过程,学

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和取得成功后喜悦,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

过渡:我们接下来做一个操作,沿图中(如图8所示)虚线将导体挖成空壳,剩下的空腔导体是否仍然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腔内电场强度是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空腔导体仍然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腔内电场强度为0。

设问:现在同学们能否解释一下我们开始做的实验,为什么用金属网罩罩住日光灯管,灯管就不再发光了?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金属网罩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内部场强为0,外电场对壳内的灯管不会产生影响,所以灯管不再发光。

过渡:金属网(壳)的这种作用叫做静电屏蔽,静电屏蔽可以保护电学仪器免受外电场的干扰。

图8空腔导体的静电平衡

现在我们如果有多个日光灯管,相等于有多个电学仪器需要保护,而我们只有一个金属网罩,该怎么办呢?

学生:将辉光球罩上。

教师:很好,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3:打开辉光球,罩上金属网罩,教师手持日光灯管靠近并接触网罩。

学生观察到:灯管仍然发光(如图9甲所示)。

学生表现:失望、疑惑……

建立模型:将辉光球看做点电荷,网罩看做空腔导体,建立模型

——空腔导体内放入点电荷。

多媒体演示模型静电感应过程,发现空腔外表面有感应电荷,所以外部空间仍然有电场,故日光灯仍然发光。

设问:怎样移走空腔外表面的电荷?

甲 乙

图9 辉光球全屏蔽演示实验

学生:将空腔接地。

演示实验4:学生辅助用手将空腔接地,教师手持日光灯管靠近并接触网罩。

学生观察到:灯管不再发光(如图9乙所示),实验成功。

学生表现:兴奋、喜悦……

结论:不接地的导体壳(网)可以阻止外电场对壳(网)内空间的影响,称为外屏蔽;接地的导体壳(网)还可以阻止内电场对壳(网)外空间的影响,称为全屏蔽。

举例:静电屏蔽的应用。

(1)电子仪器采用金属外壳。

(2)通信导线的外层要包裹铝箔层和金属网编织层。

(3)高压带电作业的工人穿戴的工作服,是用包含金属丝的织物制成的。

2.3.4 分组实验,完善结论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利用自制教具,研究孤立带电导体电荷的分布。各小组学生协作完成(提出猜想——设计方案——操作实验——完成报告)的实验过程,然后各小组分享交流实验结果,得到最终结论。

过渡:前面研究了处于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知道了导体的电场强度、电势和电荷分布,得到了金属壳(网)具有静电屏蔽的性质。下面我们来研究孤立的带点导体,它的电荷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利用感应起电机、金属茶叶盒(自制教具)、铝箔纸、导线,探究带电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分享交流:找两个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现象:利用感应起电机使金属盒带点后,贴在金属盒和外表面的铝箔片飘起,而贴在金属盒内表面的内表面的电荷纹丝不动。

结论:带点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该特点与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平衡时的特点一致,这说明孤立带点导体也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设问:导体表面的电荷又是怎样分布的?是均匀的、还是与某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

引导问题推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规则球形导体电荷会均匀分布,而狭长导体电荷会挤到尖端。

结论:导体上电荷的分布规律——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密度越大,凹陷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2.3.5实验证明,尖端放电

设计思路:通过演示实验模拟雷电下的高楼和避雷针的工作原理,验证了导体表面电荷分布规律,加深了对尖端放电现象的认识。举出生活中尖端放电的应用和防护的实例,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

演示实验5:无避雷针时高楼遭受雷击、有避雷针后高楼得到保护(如图10所示)。

归纳终结:安装避雷针后,只有尖端发生了放电现象,而其他部位没有,这证明了导体尖端所带电荷密度最大。

设问:名为尖端放电,是不是真的把尖端的电荷放到了空中? 建立模型:尖型导体代表避雷针,导体平板代表云层,它们之间是空气分子。

多媒体动画演示:空气电离。

举例:尖端放电的应用

(1)避雷针: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避雷针包括我国古代的避雷针

(2)电子点火器:煤气灶、打火机

举例:尖端放电的防护

(1)高压输电线的表面要打磨地非常的光滑。

(2)干燥的冬天不要用手指尖去触碰金属把手,要常洗手。

2.3.6 课堂小结

甲 乙

图10 避雷针对比演示实验

借助于PPT和板书,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2.3.7 作业:调查生活和生产中静电现象应用和防护的实例

利用生活中丰富的静电现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2.4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相应转变,应从注重知识记忆转变到注重知识理解,从基于习题训练转变到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因此,本教学设计围绕两个演示实验,按照下面的思路展开,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建立模型——理论分析——规律总结——应用实例。演示实验直观、明了,有实在感、可信服感,由现象入手,通过建模、分析、推理论证得到物理规律,学生置身于规律探索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另外,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现象后,很自然的认为金属盒外部箔片飘起是受到风的影响,然后改进实验条件,阻挡空气流动,发现现象依旧,才得出最终结论。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建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念。静电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要与生活融通,给学生提供应用物理研究生活的机会,学生在完成作业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科学·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培养了科

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1节学习了静电感应现象,了解了感应起电的原理。在第3-6节,学生学习了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反映电场基本性质的重要物理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忆,而对于如何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不得要领。

效果分析

1.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是亮点,几个十分精彩的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1)“辉光灯静电屏蔽”演示实验,利用鲜明的对比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猜想进入新课,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兴奋点。

(2)“孤立带电导体电荷的分布”分组实验,利用自制教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小组内学生反复交换操作,体会深刻。

(3)“模拟避雷针”演示实验,利用一座小房子模拟居民区,用两块固定金属板分别来模拟大地和云层,对比了安装避雷针前后的放电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了有梯度的问题,不是直接告

诉学生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导结论,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

3.师生直接的互动交流略显不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髙中物理选修3-1 第1章第7 节“ 静电现象的应用”,在这节课之前,教材前6节内容已经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反映电场基本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可以说本章核心概念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而第7节是前面各节内容之间知识的综合,是核心内容的拓展和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于静电屏蔽和尖端放电教材中都设计了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物理现象,进而理解物理规律。但是课本中的静电实验受天气影响较大,现象不太明显,所以本节课中采用了现象更明显更稳定的创新实验来演示。

评测练习

1.处于静电平衡中的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的原因是() A.导体内部无任何电场

B.外电场不能进入导体内部

C.所有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产生的合电场强度为零

D.外电场和所有感应电荷的电场在导体内部叠加的结果为零答案:D

2.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现沿球直径的延长线放置一均匀带电的细

杆MN,如图所示,金属球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三点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 a、E b、E c,三者相比,则()

A.E a最大B.E b最大

C.E c最大D.E a=E b=E c

答案:C

3.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航天器中,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可以形成一种“重力屏蔽状态”。在航天器中建立电学实验室,可以有效消除常态下重力的影响。空腔导体内部可以实现静电屏蔽,在空腔导体内部建立物理实验室,可以有效消除外电场的干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场是一种人为假设,实际是不存在的

B.航天器中的“重力屏蔽状态”指的是航天器中不存在重力

C.外电场在空腔导体的内部产生的场强为0,所以外电场被屏蔽

D.在外电场作用下处于静电平衡的空腔导体,其内部的总电场强度为0

答案:D

4.[多选]每到夏季,各地纷纷进入雨季,雷雨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时,一定要注意避防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器及水龙头

B.不要接触天线、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带电设备

C.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均可正常使用

D.在旷野,应远离树木和电线杆

答案:ABD

5.如图为空腔球形导体(不带电),现将一个带正电的小金属球A放入腔内,静电平衡时,图中a、b、c三点的场强E和电势φ的关系是()

A.E a>E b>E c,φa>φb>φc

B.E a=E b>E c,φa=φb>φc

C.E a=E b=E c,φa=φb>φc

D.E a>E c>E b,φa>φb>φc

答案:D

6.如图所示,接地的空心金属球壳B右侧有一原来不带电的枕形导体C,现将带正电的小球A,置于空心金属球壳B的内部,则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球壳B带负电,枕形导体C的左端带负电

B.球壳B带负电,枕形导体C的左端带正电

C.球壳B带负电,枕形导体C的左端不带电

D.球壳B不带电,枕形导体C的左端不带电

答案:C

7.如图所示,A为空心金属球,B为金属球,A、B原来不带电,将另一带正电荷的小球C从A球开口处放入A球中央,不接触A球,然后用手接触一下A球,再用手接触一下B球,再移走C球,则()

A.A球带负电荷,B球带正电荷

B.A球带负电荷,B球不带电

C.A、B两球都带负电荷

D.A、B两球都带正电荷

答案:B

8.如图所示,把一个架在绝缘支架上的枕行导体放在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感应电荷在A点的场强等于在B点的场强

B.A、B两点电势不相等且满足φA<φB<0

C.A端感应电荷的电荷量大于B端感应电荷的电荷量

D.当开关S闭合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沿导线向大地移动

答案:D

9.如图所示,一块光滑铁板水平放置,在铁板上方高为h处依次有电荷量为+Q和电荷量为-Q的两个点电荷,一个电荷量为+q的绝缘小球从铁板的左端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并一直沿着铁板表面到达铁板的右端,则在小球通过铁板的过程中()

A.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

B.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

C.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再减速运动

D.一直匀速运动

答案:D

10.[多选]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导体球A置于原来不带电的空腔导体球B内,a、c分别为导体A、B内的点,b为导体A和B之间的一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三点的电势都相等

高中物理_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3第七章第五节内能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重点)2.掌握分子势能的 概念,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重点、难点)3.理解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曲线.(难点)4.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重点 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课: 一、分子动能 1.定义:分子由于永不停息地做()具有的能.EK=() 2、单个分子的动能(不确定性、无规律性) 3、分子的平均动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2)表达式: (3)影响因素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4、分子的总动能 微观上看:() 宏观上看:() 讨论1.(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吗?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是否相同? (2)、温度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

的动能一定相同吗? 总结: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2)温度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相同. 例题 1 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降低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小 C.物体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判断1.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3.10 ℃的水和1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练习.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氢气温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氧分子的动能都比氢分子的动能大 B.每个氢分子的速率都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C.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速率一定相等 E.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于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 二、分子势能 地面上的物体,由于与地球相互作用重力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相互作用弹性势能 电荷间相互作用电势能 分子间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导体与绝缘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猫叔简单的实验现象。换而言之,本节课的大部分教学目标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即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第二部分:检测区分多钟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三部分:是教室里电气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第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采用观察简单电路的连接,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随之提出“导线剪断,如何重新接亮小灯泡,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从中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学生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虽然学生会很快地学会且节省了许多的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制定探究计划,让学生经历了“预测——检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是否通过电流能使小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书本上是要求检测20种物体,由于地域限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减少数量至8种物体。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张检测记录表以及安排了给予学生温馨小提示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强调,会存在许多学生会凭借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而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拓展内容,即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部分设计的活动是针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对插头、老虎钳等物体分离导体和绝缘体与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四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在______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_____,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示_________ 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 5、功是_________(矢、标)量。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 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 探究过程: 目标二:功的大小 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功的大小 a、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 b、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 c、若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 例1、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N,L=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和位移L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目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 【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1)实验操作:,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释放,对小车施加牵引力。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对小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力(A、促进;B、阻碍)小车的运动,表明牵引力是(A、动力;B、阻力),使小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通过实验得出正功的物理意义是: αcosαW 物理意义 α=90° =0 α<90° >0 90°<α≤180°<0 正功的意义 从力学角度看:表明力是 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

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

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二: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任

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

高中物理_光电效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光电效应_物理_高中_ 1、引入:幻灯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得主照片与简介) 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从理论上成功解决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奖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通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物理学奖项引起学生对光电效应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2’) 2、视频演示实验: X光照射锌板演示光电效应现象。观察现象,通过阶梯形、逻辑性提问引发思考。提问如下: ①:这个是什么仪器?(指着验电器问) ②:这个仪器有什么用? ③:现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了什么? ④:那么验电器为什么带电呢? 与之前弧光灯不照射金属箔不张开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正是因为弧光灯的照射, 锌板发射出电子自身带上了正电。(此处可设问这种现象与静电感应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电效应现象,从而引出光电效应概念: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学生将了解并可以识别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上面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呢?(5’)提问:我们从初中开始以及高中三年学过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哪些?(控制变量法,对比试验,转化法等) 引导学生分析,要探究光电效应,首先需要让光电效应再生,也就是需要光电效应的发生装置(比如上述弧光灯照射锌板就是一个发生装置,但要定量探究还须改进)——>光电效应现象看不到摸不着,必须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去研究它(转化法)——>光电效应既然有电子发射出来,那么可以从电子的角度去研究,与电子有关的量有什么呢,比如电流,如果要研究电流,就必须要有一个电路。好了,这是我们的推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由于对光电效应卓有成效地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勒纳德是怎么样探究的。(直接原因分析法)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019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高中频道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019,供参考! 本学期物理教学具体目标可归纳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③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影响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②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物理工具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尤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③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⑤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⑥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如下要点:

高中物理_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引入: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汽车的飞跃) 提醒:请大家注意汽车到达最高点以后的运动。(再播放一遍) 引:汽车到达最高点以后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回忆我们前面研究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比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下抛运动,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 是初速度和受力! 引:那么这里汽车到达最高点以后运动的初速度和受力具有什么特点呢? 初速度水平,受重力!(学生可能说只受重力,就问,难道不受空气阻力吗?) 引:为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一下这个运动过程,看下面的动画。(播放动画,飞机投弹) 并请大家上来操作一把,体会一下当飞行员的感觉,看你能否击中敌船。 引:这里,炸弹的运动和汽车飞跃到最高点以后的运动规律是一样的。决定这个运动形式的和前面一样是初速度和受力,它们的初速度和受力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应该说出受重力,初速度水平) 问:考虑不考虑空气阻力?(学生会可能会说布考虑,借机问,为什么不考虑)它们一定受空气阻力,那么,空气阻力的方向变化吗?方向不确定,研究起来就比较困难。其大小呢?也会变化。空气阻力的大小方向都在变化,它所引起的运动就很复杂。下面我们通过树叶的运动体会一下空气阻力所引起的运动的复杂性。(看屏幕,这里将树叶的运动放慢了,大家体会一下) 树叶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是什么力使树叶的运动那么复杂呀?是空气阻力!如果不受空气阻力,运动就很简单了。(显示小球的运动) 引:我们研究问题,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先选择简单的,步步深入。况且在汽车、炸弹的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起的作用相对小,我们完全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所以,忽略空气阻力,简单化处理。所以,这个运动是具有水平初速度,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显示,初速度和受力) 一、定义:初速度水平,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可以看出,平抛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轨迹是曲线。前面我们讨论的匀变速运动,指的是加速度恒定,非匀变速运动,指的是加速度是变化的。那么,这里的平抛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或是说,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学生可能说的不一样,提问一下,让学生讨论)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电》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课程计划《静电》与反思 大班课程《静电》包括对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幼儿通过合作探索探索不同材料摩擦引起的静电现象,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摩擦引起的静电现象材料,并愿意参加探索活动和培养对于儿童的科学活动的兴趣,看看幼儿园班《静电》与反思课程计划. [活动] 1.充分感知和观察不同材料摩擦引起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和探索,记录不同材料摩擦引起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加探索活动,培养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开发实践观察和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静电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享受探索.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塑料茶匙,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儿童分为4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活动程序】 首先,介绍活动,改变魔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拿着一把塑料勺子. 2,老师变得神奇,让塑料勺拿起纸屑.

老师:如果你想让它发挥它的魔力,你必须与你所坐的最好的朋友合作. 其次,孩子用小勺子探索并吮吸小纸屑. 1,老师提问,引起孩子思考. 2,请尽量操作孩子. 3.让个别孩子谈论自己的方法. 4.老师总结. 老师:实际上,我们神奇的魔力是因为静电是由摩擦产生的,所以它可以吸入小纸屑.摩擦力大,产生的静电更多,塑料勺吸收的废纸越多. 第三,幼儿试图尝试各种材料. 1.老师出示记录表. 2,老师要注意事项. 老师:小魔术师,当我们研究魔法时,不要急于在桌子上拿一块材料,研究它,把它放回盘子里,换掉另一种材料. 3,孩子们可以自由操作,教师参观指导. 4.老师和孩子交流实验结果. 老师又做了一次实验. 简介: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在摩擦后产生静电. 四,提问:你在生活中看到了什么静态现象? 1.让个别孩子谈论他们遇到的静态现象.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49938706.html,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作者:张永柏李永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8期 摘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要因材施教,须先对学情做分析。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层次;学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学生存在方法障碍;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关键词:高中教材跨度大;方法能力要求高;学生心理、思维存在障碍;教师引导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就物理课的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差别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去寻找原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心理做深入的探讨,认真分析形成这些思维障碍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一、高中学生面对新“台阶”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2.教材分析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曹云云 本节课选自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设计本课时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摩擦起电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学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界其他物体摩擦时会产生带电的性质,从而进一步认识静电现象。然后通过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让学生自主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推理分析,学生知道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所以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做好这两个探究实验。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教学后的几点体会: 1、关于生活中和自然界中静电现象的利用。静电现象在我们的自然界和生活中普遍存在,大到闪电,小到灰尘,所以本节课教学时就从生活入手,由静电现象引入新课,又从静电现象带给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避免和利用静电结束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摩擦起电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发生。本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电 第1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

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后记: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最新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

高二物理教案 第一节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平衡条件; 2、理解静电屏蔽 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的应用 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解释 教具 高压起电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静电平衡的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3、导体外表面处场强方向必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地球是一个极大的导体,可以认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等势体。这是我们可以选大地做零电势体的一个原因。 二、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放电现象有哪些? 2、什么是火花放电?什么是接地放电? 3、尖端放电的原理是什么? 4、尖端放电的原理有何应用?避雷针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5、静电有哪些应用? 6、哪些地方应该防止静电? 二、利用实验和录像教学:

高压起电机、电荷分布演示器、静电现象(包括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录象) 三、解决问题 1、火花放电和接地放电; 2、火花放电是指物体上积累了电荷,且放电时出现火花的放电现象;接地放电是 指为了防止物体上过量积累电荷,而用导体与大地连接,把电荷接入大地进行时时放电的现象; 3、尖端放电的原理:物体表面带电密集的地方—尖端,电场强度大,会把空气分 子“撕裂”,变为离子,从而导电; 4、可以应用到避雷针上;避雷针的发展史介绍富兰克林与国王的避雷针“尖端” 与“圆端”之争; 5、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漆; 6、静电产生的火花能引起火灾,如油罐、纺织厂、危险制品等地方都必须避免静 电; 四、练习 1.如图,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A和B,电量分别为-Q和+2Q,它们相距L,如果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有一个半径为r(2r<L)的空心金属球,且球心位于O点,则球壳上的感应电荷在O点处的场强大小________ 方向 _________. 作业 课后“问题与练习 1.2 静电力库仑定律

7.2静电现象 【一等奖教案】新版苏科版

7.2《静电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学资源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

一、摩擦起电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 ----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 ----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

叫做摩擦起电.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小结

高二段考物理学情分析

高二段考八、九班物理学情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是学校统一出题的。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重视积累,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而且命题有难有易,难易的搭配顺序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再者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大实验的考查力度,注重了能力、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使试题在能够准确客观评价教学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适应当前课改形式的需要。 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实验,强调实验动手的考查。 今年的实验题与以往相比分数略有增加,对实验的考查形式有明显的变化,在课程标准里,把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提升到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八班九班总平均分35-36分之间,及格率为17.89%,全年级总平均分38.85,及格率17.46%,最高分80分,最低分0分,下面根据抽样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1、单选题:6个小题,共18分,八九班抽样平均分5.56分,其中第1、 2、3小题抽样得分率3.21,4、5、6小题抽样得分率为2.21,从答题情况看在学生在电荷的转移和力学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说明本人在对教材处理和调整还不够到位,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希望能够引起各物理教师的重视。 2、双选题:共4道小题,每题4分,抽样平均仅5.76分,其中第9小题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上注意不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归纳和整合不到位,也反映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填空题。满分14分,抽样平均分5.21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还是比较好,答题时前面的数字算对了,这说明同学们的公式理解应用还是正确的。但是结果完全正确的不多,这是因为答案后面的指数部分许多同学都写错了。这几题答得不好的原因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跟上物理教学的要求。这点上很令人头痛。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