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ppt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ppt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从容说课 从这一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 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 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 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 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力的概念. 2. 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实习生姓名实习学校实习班级高一年级班 原任课教师本校指导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课时课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 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 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 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 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 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 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

高一物理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 体。 2.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 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重心的概念 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3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 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 化。 5 ?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 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 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 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 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 ,门为除 “1 ” 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高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习题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堂训练: 1.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 A、浮力 B、弹力 C、重力 D、拉力 E、摩擦力 F、动力 G、阻力 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 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4.力是__________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_____________而独立存在的。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2.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D、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使物体运动。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上或向下运动,它都受到重力。 C.重力就是静止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5.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6.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 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武威第五中学韩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和施力物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离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1、力的概念 2、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1、认识力的相互作用2、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 (1)“嫦娥一号”升空的录像片断 (2)常见几种力的生活表象实例 (3)重力作用效果的表象实例 (4)自然界(宇→宏→微)力的作用效果表象实例 (5)g值随高度变化的数据表格和g值随纬度变化的表格 器材:细线磁体小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题(2分) 播放“嫦娥一号”升空录像片断 提问:对现代科技先赞叹颂扬的同时,不仅要想为什么要用运载火箭才能够将“嫦娥”升空?是谁将“嫦娥”举上天空?

点题:本章开始我们就来究其中知识—力。 二、授新 (一)认识力的有关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 (1)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的存在(3分) 播放运动场景片断 A:足球场上,传球、罚顶球,球滚出场外并停下 B:球拍击羽毛球跳板跳水 观察发现:球,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球拍、跳板形状改变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 分析归纳: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感受力的相互性(2分) 动手做“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或“手变钢尺” 观察体会:物体发生形变(受力)手也产生形变并感受到手有受力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巩固深化力的认识(7)分 A: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明力是物休间的相互作用 B:判断下列说法是正误,并说明理由(a)演示: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暂停由学生讨论)再用细线悬吊上磁体吸引铁块。(b)A、B两拳击手,当拳击中对方时此力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了。 C回答问题:100公斤的举重员能举150公斤重,问他能将自己举起来吗为什么 (4)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板书) 3.力的三要素(3分)。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 五、教学流程图: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同步作业 一、选择题 1.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受力物体不一定是施力物体 C.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到两个物体D.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C.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 D.悬挂在细线下的薄木板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沿细线方向的竖直线上,木板对细线的拉力的大小等于木板的重力- 3.关于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B.弹簧测力计与天平都是用来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c.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必然发生改变 D.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有它的施力物体 4.关于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 B.物体受几个力同时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C.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 D.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是N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运动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B.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不存在 C.发生力作用时,一定是两个物体同时受力D.飞机能匀速水平飞行,表明飞机不受重力 6.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应是 A.物体升高或降低时,重心在物体中的位置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B.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必定改变 C.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的外部空间 D.随物体放置方法的不同,重心在物体内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 7.在弹簧测力计秤钩下挂一个静止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B.小球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弹簧测力计对小球的拉力在数值上等于小球的重力 D.小球对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施力物体是小球 8.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的重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相同 B.支持力和重力的受力物体相同 C.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D.如果考虑空气浮力作用,重力将变小 9.一个空心球壳里面注满水,球的正下方有一个小孔,当水从小孔慢慢流出直至流完的过程中,空 心球壳和水的整体的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完美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

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 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 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新知探究】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 2)、使物体发生。 3、力的三要素:力的、、 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方向。 4、力的测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二、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示意图

(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它的指向表示力的,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 (2 ) 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G = mg(g 与物体所在位置的 略计算时:g=10m/s2) 3、方向:。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向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 、有关;一般情况g=9.8m/s2;粗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 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 (1)重心(是,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而是重力的等效的作用点。 (2)物体的重心(可以, 不可以)不在物体上。 2)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和物体的有关. 等 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 新课讲解: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1)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 (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3)矢量性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 如何通过作图来表示力呢? 2.力的图示: 课本可以把力的三要素(大小、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 3.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4.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演示:竖直上抛一粉笔头,结果它会落在地上,粉笔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二、重力 抛向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地球在自转而海水不会洒向太空,都是地球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 1.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答案--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练习题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练习题 一、跟踪训练: (1)力 1.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B .受力物体不一定是施力物体 C .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D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关于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B .弹簧测力计与天平都是用来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C .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必然发生改变 D .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有它的施力物体 3.关于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 B .物体受几个力同时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C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 D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是N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一定不受到力的作用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D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1、ACD 2、D 3、B 4、A (2)力的图示 1.如图3-1-1,放在斜面上的石块受到60 N 的重力,试画出石块受的重力的图示. 2.如图3-1-2,用大小是500 N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o 角的拉力F 斜向上拉车前进,试用力的图示 表示这个力. (3)重力 1.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图3-1- 1 图3-1-2 图3-1-2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武威第五中学韩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和施力物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离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1、力的概念 2、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1、认识力的相互作用2、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 (1)“嫦娥一号”升空的录像片断 (2)常见几种力的生活表象实例 (3)重力作用效果的表象实例 (4)自然界(宇→宏→微)力的作用效果表象实例 (5)g值随高度变化的数据表格和g值随纬度变化的表格 器材:细线磁体小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题(2分) 播放“嫦娥一号”升空录像片断 提问:对现代科技先赞叹颂扬的同时,不仅要想为什么要用运载火箭才能够将“嫦娥”升空是谁将“嫦娥”举上天空 点题:本章开始我们就来究其中知识—力。

二、授新 (一)认识力的有关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 (1)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的存在(3分) 播放运动场景片断 A:足球场上,传球、罚顶球,球滚出场外并停下 B:球拍击羽毛球跳板跳水 观察发现:球,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球拍、跳板形状改变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 分析归纳: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感受力的相互性(2分) 动手做“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或“手变钢尺” 观察体会:物体发生形变(受力)手也产生形变并感受到手有受力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巩固深化力的认识(7)分 A: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明力是物休间的相互作用 B:判断下列说法是正误,并说明理由(a)演示: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暂停由学生讨论)再用细线悬吊上磁体吸引铁块。(b)A、B两拳击手,当拳击中对方时此力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了。 C回答问题:100公斤的举重员能举150公斤重,问他能将自己举起来吗为什么 (4)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板书) 3.力的三要素(3分)。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力的作用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其实力的作用效果还与作用点有关(边叙述边演示,从铅笔边沿竖直向上提笔,后从中间提起);你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还与什么有关吗能否证明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 1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 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 “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 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 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 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 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 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 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 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 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 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 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 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 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 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 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 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 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 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 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 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和施力物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离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水平和质疑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1、力的概念2、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1、理解力的相互作用2、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 (1)“嫦娥一号”升空的录像片断 (2)常见几种力的生活表象实例 (3)重力作用效果的表象实例 (4)自然界(宇→宏→微)力的作用效果表象实例 (5)g值随高度变化的数据表格和g值随纬度变化的表格 器材:细线磁体小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题(2分) 播放“嫦娥一号”升空录像片断 提问:对现代科技先赞叹颂扬的同时,不但要想为什么要用运载火箭才能够将“嫦娥”升空?是谁将“嫦娥”举上天空? 点题:本章开始我们就来究其中知识—力。 二、授新 (一)理解力的相关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 (1)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的存有(3分) 播放运动场景片断 A:足球场上,传球、罚顶球,球滚出场外并停下 B:球拍击羽毛球跳板跳水 观察发现:球,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球拍、跳板形状改变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 分析归纳: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感受力的相互性(2分) 动手做“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或“手变钢尺” 观察体会:物体发生形变(受力)手也产生形变并感受到手有受力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巩固深化力的理解(7)分 A: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明力是物休间的相互作用 B:判断下列说法是正误,并说明理由(a)演示: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暂停由学生讨论)再用细线悬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例如一个人用很大的力挥动网球拍,却没击中球,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B.力的产生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例如物体冲上光滑斜面,在沿斜面上升过程中受到沿斜面向上的冲力,这个力没有施力物体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果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说明这个力就不存在 D.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可见力可以离开物体单独存在解析:球拍没有击中球,球拍对外没有施力,但觉得手用了很大的力,那是因为手臂的肌肉群之间有力的作用.有力必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找不到受力物体或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A错.物体沿斜面上冲运动是由于惯性而运动的,沿斜面向上的力在这里根本不存在.B错误.磁铁吸引铁钉,是因为磁铁周围有磁场,磁场对铁钉有力的作用,如果没有磁铁,就不会产生磁场,对铁钉就不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D错.故本题选C. 答案: C 2.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B.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一定不受外力作用 C.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解析: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故A正确,同时也说明了B、D不正确,如弹簧受外力被拉伸稳定后,发生了形变,但运动状态并没有发生变化. 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共同决定,故C错误. 答案: A 3.关于地面上物体所受的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时物体才受重力 B.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C.弹簧测力计和杆秤都能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D.在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解析:物体无论运动或静止都受重力作用,A错误;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施力物体就是该物体,而物体所受的重力作用在该物体上,施力物体是地球,二者不是一回事,故B错误;杆秤测的是物体的质量而非重力,C错误;在同一地点,g为常量,由公式G=mg知,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D正确. 答案: 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作用,弹簧压缩后再反过来给手一个作用 B.运动员将垒球抛出后,垒球的运动状态仍在变化,垒球仍为受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不是运动员C.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本身可能不受力的作用 D.某物体作为一个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答案:BD 5.关于物体的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所以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 B.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当用不同弹簧秤测量时其所受重力大小是不同的,当用同一弹簧秤测量时所受重力大小一定相同 C.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D.形状规则的物体(例如正方体),其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