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巴瘤用什么药最好

淋巴瘤用什么药最好

淋巴瘤用什么药最好

https://www.doczj.com/doc/749093030.html,/

淋巴瘤用什么药最好

淋巴瘤用什么药最好?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淋巴瘤用什么药最好?

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病理学特征在霍奇金淋巴瘤为瘤组织内含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特异性的里-斯(Reed-Steinberg)细胞,HL按照病理类型分为结节性富含淋巴细胞型和经典型,后者包括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NHL发病率远高于HL,是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一组独立疾病的总和,病理上主要是分化程度不同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网状细胞,根据NHL的自然病程,可以归为三大临床类型,即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根据不同的淋巴细胞起源,可以分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故治疗上也差别很大,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淋巴瘤无论从治疗强度和预后上都存在很大差别。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但具体患者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1.放射治疗

某些类型的淋巴瘤早期可以单纯放疗。放疗还可用于化疗后巩固治疗及移植时辅助治疗。

2.化学药物治疗

淋巴瘤化疗多采用联合化疗,可以结合靶向治疗药物和生物制剂。近年来,淋巴瘤的化疗方案得到了很大改进,很多类型淋巴瘤的长生存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简称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NHL)两大类,组织学可见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肿瘤性增生,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常肿大,晚期有恶病质、发热及贫血。

治疗:

由于放射疗法的合理应用和联合化疗的积极推广,淋巴瘤的疗效有较快提高,尤以HD无,大多早期病例都能长期无病存活。

花疗,极大多数采用联合化疗,要争取首次治疗即获得完全缓解,为长期无并存活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治疗方案,药物等是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析。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49093030.html,/ztinfo/54665.html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

1.目的:加强本院药品的安全使用和监管,确保病人安全。 2.范围:全院医疗工作人员。 3.定义: 3.1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 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作用、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反应等。 3.2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①导致死亡; ②危及生命; 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3.3可疑不良反应:指怀疑而未确定的不良反应。 3.4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4.相关文件 无 5.内容: 5.1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流程图 5.2根据政策和法规,医院须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

5.2.1药品不良反应小组职责 ①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和监测的工作制度及考核制度。 ②负责组织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和培训。 ③组织本单位不良反应监测的学术活动和相关科研过程。 ④配合各级药监局对本单位新的、严重、突发、群发、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不良 反应的调查,并执行处理决定。 ⑤负责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资料的调查。 ⑥负责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的监督实施,同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5.3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 5.3.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检出、处理、评价、上报和预防。各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根据上报数据制定预防措施。 5.3.2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发现可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5.3.3报告范围包括药品使用所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5.3.4全院工作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一旦发现药品引起的可疑不良反应,有义务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兼职人员,由兼职人员通过本院不良反应上报系统及时上报。 5.3.5发现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可疑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必须由发现人以及时有效方式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由监测小组成员报告给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最迟不得超过72小时。 5.3.6发现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其他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和已载明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由发现人员从医院“病人安全通报系统”中的“不良反应上报系统”进行报告,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成员分析后通过网络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5.3.7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5.3.8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的填报应真实、完整、准确。 5.3.9监测小组每月汇总、整理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报药剂科主任。每年汇总一次,写出书面报告,上报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5.3.10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指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负责组织医院医疗、药学专家研究药品不良反应预防工作、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等。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侨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药品不良反应领导小组 1月1日

侨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 立即停止用药,静脉用药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 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口服者清除胃内容物。 4.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 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6. 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药剂科。 7.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用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检 药品不良反应领导小组

1月1日 侨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药,回抽残留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 2.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的解毒剂:A:蒽环类抗生素: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0mg,1次/天,连续三天,减少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或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减少药物与NDA结合,减少炎症反应。B:氮芥、丝裂霉素:10%硫代硫酸钠4ml+0.9%NS6ml混合局部注射,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与DNA结合,减少损伤。或维生素 C1ml+5%GS5ml,局部注射,阻止药物与局部组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植物碱类:也与蒽环类一样,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局部注射,起化学中和作用。 3.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原则

一心脏功能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判断依据】 1使用过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 2用药剂量越大,疗程越长,症状越明显。 3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发绀、严重的出现咳嗽、咯血症状。 4腹胀、腹痛、食欲差、恶心、呕吐、肝大、少尿、下肢水肿。 5双肺可听到哮鸣音及湿性啰音。 6心音异常,可听到杂音和节律不齐的心音。 7胸部摄X线片可见心脏影增大、肺门影增大、肺叶透光度下降,双侧肺叶可见云雾状及小斑片状阴影 【治疗】 1停用治病药物,积极抢救治疗。 2取半坐位,吸氧(急性左心衰竭给予50%乙醇过滤氧) 3急性左心衰竭,使用吗啡,每次3~5mg,静脉注射,每3~5min一次,可使用2~3次。 4急性左心衰竭,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起始量为10μg/min,每5min增加5~10μ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收缩压降至100mmHg,若收缩压≤90mmHg,则应停药。 5静脉注射呋塞米40mg,血压偏低者慎用。 6选用洋地黄制剂。 7低血压的肺水肿宜先予多巴胺2~10μ(kg/min),保持收缩压在100mmHg再行血管药治疗。 8 慢性心力衰竭要对因治疗、加强利尿和强心药的使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至稳定正常水平 二过敏性哮喘 【判断依据】 发作性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双肺闻及哮鸣音。 【治疗】1.立即停用致喘的药物。 2.积极进行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吸痰。 3.根据病情选用抗组胺药或支气管扩张药。 4.采用糖皮质激素常规剂量治疗。 5.特别严重的病例,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正压给氧,并对症治疗。 三急性喉头水肿 【判断依据】 头晕、憋气,极度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发绀及严重缺氧表现。可听到笛哨音样的呼吸音。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007-6-27 15:02:25 【 大 中 小 】 【您是本文第 位读者】 抗菌药物是全球应用最广泛和滥用最明显药物之一,也是目前造成 药源性疾病、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就抗菌药物使用的有关 问题及建议,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供大家交流。 一、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 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经肝脏代谢,其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有二类:一是肝细胞损害,常见药物有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大剂量β内酰胺类。二是胆汁淤滞,主要有氯霉素类和林可霉素类。 (二)肾脏损害:药物经肠道吸收后,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易导致肾脏损害。肾损害最常见于氨基糖苷类抗菌素,毒性强弱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类致尿路闭塞的危害性严重程度:磺胺噻唑>氨苯磺胺>磺胺甲基异恶唑。 (三)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引起耳毒性作用有两类:(1)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眩晕和平衡失调,毒性频度为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2)耳蜗神经损害,造成耳聋,毒性频度为新霉素>卡那霉素>紫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链霉素>妥布霉素。 (四)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能影响血细胞的生长,导致血细胞减少。氯霉素类最容易影响粒白细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消化道反应:多见恶性、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以引起。特别是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真菌类,甚至三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是恶性、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其次可引起严重心血管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克林霉素磷酸脂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肌肉注射局部可出现疼痛、硬结及无菌性脓肿,其它还有皮疹、皮肤瘙痒、肝、肾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减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 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内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 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 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RBC,WBC,PLT│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内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张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内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RBC,WBC,PLT │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药品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方案计划及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临床治疗中一旦发现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原则上应立即停药,并立即值班医生,同时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停药期间应观察患者,采取简易的处置方法。根据医嘱进行处理,情况严重者立即抢救。如怀疑药品质量问题,应与药剂科联系,由药学人员、医护人员共同进行相关药物的封存工作。如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将撤下的输液器形成密闭状态,并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标明时间,冷藏备检。 临床科室发现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时报告给药剂科不良反应监督员,并将未填齐项目填写完整。若不良反应症状仍未愈,药学人员将负责继续检测事件发展,并负责与病人沟通进行情况进展登记。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时限不良反应发生后各部门需在一周内上报至药剂科,药剂科不良反应监测员及时到科室调查,并将发生情况按月向区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严重不良反应,科室及时上报给药剂科,药品监测员在一周内在线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死亡病例最快速度及时上报。 出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给予积极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