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密性能试验

气密性能试验

气密性能试验
气密性能试验

1) 气密性能试验

(a ) 在预备加压阶段,先以250Pa 的压力对试验模型进行预备加压。持续时间为5min 。然后减压到0Pa 。待各部位的挠度消除后开始进行检测。

(b ) 按上图规定的各压力级依次加压,每级压力作用时间不得少 于10s 。

(c ) 记录各级压力差作用下通过试件的空气的渗透量的测定值。

加压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检测压力 10 20 30 50 70 100 150 100 70 50 30 20 10 空气渗透

(d ) 整理测定值,并以100Pa 作用下的测定值作为性能值。 空气渗透性能分级(GB /T -15225-94)

性能

计量单位

分级

I II III IV V 空气渗透性

M 3/h·m

(10Pa )

固定部分

≤0.01

>0.01,

≤0.05

>0.05, ≤0.10

>0.10, ≤0.20

>0.20, ≤0.50

300

预备加压

压力差,P a

250Pa

>10

50707050

1030

20100100150

时间,S

302010

(e)计算标准状态下单位缝长的空气渗透量。本工程空气渗透性能等级达到Ⅰ级。

2)水密性能试验

(a)预备加压先以250Pa的压力对试验模型进行预备加压,持续间以5min,然后减压到0Pa。待各部位的挠度消除后开始进行检测。

(b)淋水以4L/m2·min的水量对整个试验板块均匀地喷淋,直至检测完毕。水温应在8~25℃的范围内。

(c)加压。在淋水的同时,按规定的压力级对试验模型依次加压。每级压力的持续时间为10min,直到试验模型的内侧出现严重渗漏为止。加压形式分为稳定和波动两种。波动范围为稳定压的3/5,波动周期为3s。

稳定加压表

加压顺序12345678

稳定压(Pa) 100 150 250 350 500 700 1,000 1,600

波动加压表

加压顺序 1 2 3 4 5 6 7 8

波动压(Pa) 上限值100 150 250 350 500 700 1,000 1,600

平均值70 110 180 260 350 500 700 1,100 下限值40 70 110 150 200 300 400 600

(d) 在淋水的同时,以不间断的形式对试验模型加压从0.0Pa到1600Pa不失效。

稳定加压示意图

波动加压示意图

(e)记录渗漏时的压力差值、渗漏部位和渗漏状况。以试验时界缝处或驳接孔处出现严重渗漏时所承受的压力差值作为雨水渗漏性能判断基础。以该压力差

70010

100

5250

150

250

350

500压力差,P a

1000

时间,min

1600

1800

700100

10

5250

150

250

500350

时间,min

1000

压力差,P a

1800

1600

的前一级压力差做为试验模型的分级指标值。本工程雨水渗漏性能等级达到II 级。

雨水渗漏性能分级(GB/T-15225-94)

性能计量单位分级

雨水渗透性(Pa)

I II III IV V

≥2500

<2500,

≥1600

<1600,

≥1000

<1000,

≥700

<700

≥500

3)风压变形性能试验(按规定做到100%标准风压值)

(a)在试件模型所要求布置测点的位置上,安装好位移测量仪器。测定点规定为玻璃的中心点、竖梁中部及两端与实验和体钢架的交接处、玻璃长边胶缝4分点位置。

(b)预备加压以250Pa的压力加荷5min,作为预备加压。待泄压平稳后,记录各测点的初始位移量。此预备加压之压力为P0。

(c)变形测量先进行正压测量,后进行负压测量。检测压力分级升降。每级升、降压力不超过250Pa,每级压力作用时间不少于10s。压力升、降直到任一受力杆件挠度值达到L/600为止。记录每级压力差作用下的面线位移量和达到L/600时之压力值P1。

(d)反复受荷检测是以每级检测压力为波峰,波幅为二分之一压力值,进行波动检测。最高波峰值P1×1.5,每级波动压力时间不少于60s,波动次数不少于10次。记录尚未出现功能性障碍或损坏时最大检测压力值P2.

(e)安全检测。如反复受荷检测未出现功能性障碍或损坏,则进行安全检测,使压力升至P3,随后降至0,再降至-P3,然后升至0,升降时间不少于1s,压力持续时间不少于3s,必要时可持续10s,然后记录功能障碍、残余变形或损坏情况和部位。P3=2P1,即相对挠度≤L/300

(f)对测定值进行整理,输出检测报告。

风压变形性能分级(GB/T-15225-94 )

性能计量单位分级

风压变形性能(KPa) I II III IV V ≥5 <5, ≥4 <4, ≥3 <3, ≥2 <2,≥1

密封技术实验报告

流体润滑与密封技术试验 为了让密封件得最终用户对产品持有高度的信赖,相信所提供的特定型号的 密封的性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每个密封或系统在投放市场之前,须由密封件制造商进行适当的试验。包括拆装试验、水压试验、气压试验和运行试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釜用双端面密封的拆装,了解双端面密封的结构。 2.了解机械密封水压试验的步骤。 3.了解机械密封气压试验的步骤。 4.了解机械密封运转试验的步骤和有关的判定方法。 通过以上4 个部分对API 682 规定的实验程序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 拆装试验:釜用集装式双端面机械密封。水压试验:釜用集装式双端面机械密封,人工打压泵运行试验:连接电机的双端面机械密封,气源等。气压试验:平衡储罐,阀门,压力表,单端面机械密封。 三、实验步骤 1)拆装试验 本次实验所用的是集装式釜用双端面机械密封,如图1 所示,分别为轴承座部分和双端面机械密封部分。集装式的优点是在只要确定轴尺寸和釜的连接尺寸就可以在外面直接将机械密封组装好,省去了现场安装机械密封的麻烦。

图1 1.先看图纸分析拆卸次序,并将橡胶垫在地上铺好,以盛放零件 2.将轴承座与机封整体的连接螺钉拧下,然后将整个轴承座直接拿下来,整齐地放到橡胶垫上,在拿下轴承座的过程中要防止静环掉落。 3.拆除上面一组动静环和下动环以及弹簧、动静环、0型圈和挡圈,然后将固定 在轴套上的动环座上的顶丝拧下,拆下动环座。过程中注意不要触碰密封面,并将密封面朝上摆放。 4.然后将下静环座上的静环用两个内六角拿出。 5.仔细用丝绵擦拭拆卸下的各个部件,并用酒精加擦镜纸擦拭动静环的密封面,在0型圈上涂抹硅脂。 6.全部擦拭好之后,先将动环座用顶丝固定到轴套上,然后安装上弹簧、动环、 0型圈和挡圈,并注意卡口位置对齐。 7.在地上将两块木板相间20cm左右竖放,在轴承座上的空螺栓孔内对称地插入两个拆下的长螺钉,然后将轴承座反转后放到竖立的木板上,过程中保证两根长 螺钉不从螺栓孔中掉出

箍筋约束L形截面柱轴压性能分析

第42卷 第9期 2009年9月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V ol.42 No.9 Sep. 2009 收稿日期:2008-10-21;修回日期:2009-03-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141). 作者简介:王铁成(1950— ),男,教授. 通讯作者:王晓伟,wangxw0424@https://www.doczj.com/doc/74882005.html,. 箍筋约束L 形截面柱轴压性能分析 王铁成1,2,王晓伟1,3 (1.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2. 天津市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重点试验室,天津 300072; 3.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天津 300401) 摘 要:为了研究箍筋约束混凝土L 形截面柱的轴心受压性能,进行了7根箍筋约束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试验,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箍筋对L 形截面柱的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建立了箍筋横向约束应力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回归分析了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峰值应变与配箍特征值、箍筋有效约束系数的关系表达式,并建立了箍筋约束混凝土L 形截面短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约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其峰值应变与配箍特征值和箍筋有效系数的乘积呈非线性关系.与试验结果比较,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安全,可用于箍筋约束混凝土L 形截面短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的分析. 关键词:L 形截面;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配箍特征;约束系数 中图分类号:TU37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93-2137(2009)09-0770-07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xially Loaded L -Shaped Columns Confined with Stirrups WANG Tie-cheng 1,2,WANG Xiao-wei 1,3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a ; 2.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nd New Materials ,Tianjin 300072,China ; 3.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China ) Abstract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axially loaded L-shaped columns confined with stirrups ,7 L-shaped columns confined with stirrups were tested for axial compression loading. The stirrup effective restraint on core concrete of L-shaped columns was studied with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stirrup transversal restraint stress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tests ,the relational expression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peak strain of confined concrete and stirrup characteristic values ,stirrup effective restraint coefficient were regressively analyzed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was presented for axially loaded short L-shaped columns confined with stirrup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peak strain of confined concrete have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duct of stirrup characteristic values and stirrup effective restraint coefficient.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is safe when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it is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axially loaded short L-shaped columns confined with stirrups. Keywords :L-shaped section ;confined concrete ;axial compression ;stirrup characteristic ;restraint coefficient 随着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异形柱在住宅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异形柱的受力特性和抗震性能不同于矩形柱,延性较低.在异形柱中配置适量的箍筋,可以对构件核心混凝土起到约束作用,有效限制混凝土的横向膨胀变形,使核心约束 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应力状态,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 极限压应变,是改善异形柱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关于箍筋约束混凝土性能及其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较多[1-9],一般认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与配箍率、箍筋间距、箍筋形式、箍筋强

容器密封性试验

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试验---微生物侵入试验方案 ---大容量注射剂产品 验证编号: 起草人: 部门审核: QA审核: 审核批准人: 批准日期: 1 概述 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件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在验证试验中,取输液瓶,灌装入培养基,在正常生产线上压塞、压盖灭菌。此后,将容器密封面浸入高浓度运动性菌液中,取出、培养并检查是否有微生物侵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此同时,需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 2 试验样品的制备 2.1 在玻瓶输液及软袋输液生产线上,按100ml、250ml二种产品规格,各取300瓶(袋)数量的瓶(袋)中,灌装营养肉汤培养基,使用自动压塞和压盖设备将容器密封。 2.2 将灌装后的容器经121℃、20分钟灭菌(过度杀灭法灭菌)。 2.3 从灭菌柜中取出试样,冷却,将每一试样倒转,使培养基与容器内表面充分接触,在30~35℃下竖放培养14天。 3 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性试验 3.1 所有试样培养 14 天均不长菌时,随机取 20 个带盖试样,每个试样内接种 1ml 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菌液浓度:10~

100CFU/1ml。 3.2 在30~35℃下培养7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都呈阳性结果。 3.3 若7天内,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中,微生物生长良好,则容器内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可判为合格。 使用革兰染色和紫外灯下肉汤呈蓝绿色荧光的性质,来鉴定并确认试样容器内生长的菌为接入的铜绿假单胞菌。 4 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 4.1 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9027 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lOml 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 4.2 将每管的培养物分别转入含 1000ml 相同培养基的容器内,于 30~35℃下培养22~24h。在培养结束时,能明显见容器内培养基出现浑浊。 4.3 培养结束后的菌悬液即可用来作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试验。 5 微生物侵入试验操作步骤: 本试验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或其他不影响生产环境的地方进行。 5.1 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 的菌悬液倒入合适的盆中,用金属丝架固定试样容器,使试倒臵在菌悬液中。 5.2 将50个经最长灭菌程序灭菌的试样倒臵,并浸入菌悬液中。试样容器内的无菌培养基应充分接触封口内表面,样品的颈部及封口的外表面应完全浸泡在菌悬液中。 5.3 实验开始时取一份菌悬液,平板计数每毫升所含的活菌数。按 3.3确认试验用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5.4 将试样容器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约4h。 5.5 浸泡结束时,再用平板计数菌悬液的浓度。 5.6 从菌悬液中取出试样,擦干试样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然后用含 0.5%过氧乙酸的 70%异丙醇消毒容器外表面。 5.7 取装满培养基的样品两个,作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用样品制备方法同试样,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性能试验方案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性能试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1)考察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验证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2)研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在轴心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研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稳定承载力性能。 (3)通过试验,获得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极限荷载、极限位移等关键性能参数,了解影响承载力的因素,建立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承载 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1 台 ②全数字闭环测控系统 1 台 ③应变片、位移计若干个 ④游标卡尺0-150mm 最小刻度0.02mm ⑤刻度尺0-100cm 最小刻度0.5mm 三、试件制备: 如图1型钢混凝土基本构造 无边框有边框 图1、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形式

① 画出试验试验试件cad 图,并计算所需钢材和混凝土用量; ② 采购材料; ③ 制备钢框架; ④ 整浇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四、试验研究思路: 目前,国内常见的改进混凝土剪力墙的方法有:一是采用在墙板上开缝的方法,把整片墙分割为若干墙板柱,从而使其破坏由整片墙的剪切脆性破坏变为各墙板柱的弯剪或弯曲型破坏,在改善延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刚度;二是加强配筋,在边缘约束构件中采用高强钢筋,包括竖向钢筋和箍筋,通过提高边缘约束构件的承载力并加强约束来改善高强剪力墙的变形能力和延性;三是在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中加入型钢或钢管,更进一步的可以在墙板内加钢支撑,制作成型钢或钢管边框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或者带支撑的型钢高强混凝土剪力墙。这些方法都立足于仅仅改善剪力墙边缘约束构件的性能,以实现改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在型钢混凝土轴压比计算公式研究中,我国规范[对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也给出了有关计算公式: c c a a N n f A f A = + 其中N 为轴向力设计值,f c 、f a 分别为混凝土和型钢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 C 、A a 为混凝土和型钢全截面面积。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在承受轴向荷载时, 由于材料属性不同, 型钢与混凝土承担的轴压力也是不同的,承担的比例决定轴压比计算公式的具体形式。 试验通过研究不同高宽比(分别为4.0、3.0、2.0)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测得不同高宽比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比,通过试验,获得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极限荷载、极限位移等关键性能参数,了解影响承载力的因素,建立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注:根据不同高宽比设置三组试件,每组3个,总共9个试件。 五:实验步骤: (1)加载装置布置 本次试验微机控制电液伺服长柱压力试验机加载。试验加载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试件的顶面和底面都铺设了砂浆层,以保证加载面的平整。为确保试件轴心受压,对试件采取了较精确的几何对中和物理对中[。在正式加载前,对

气密性的实验方案

煤代气项目甲醇装置凝汽器KC15301气密性试验 方案 1-1 气密性试验方案 1 气密试验的目的和要求 装置原始开车之前,应进行相应设备及管道的气密试验。气密试验在静设备及管道经过吹扫、清洗、内部检查;运转设备经过单体试车、联动试车正常;填料、催化剂、设备内件均装填或安装完毕;装置的所有设备及管道、阀门均按正常流程安装就位;所有法兰、人孔、封头的螺栓均按正常工作压力要求打紧之后,装置正式开车之前进行。气密试验的目的是检验装置的安装质量,确认管道焊缝、法兰连接、阀门等密封点无泄漏,以确保试车的顺利进行。气密试验按正常的操作设计压力的不同分系统进行,试验的压力应为正常设计压力,但不低于0.1MPa 。 气密试验用的气体应为干燥、无尘、无油的常温空气及氮气,不可用有毒的气体或可燃性气体进行气密试验。 就高压系统的气密试验推荐分段进行,即先有低压下试验,并采用无脂肥皂水检查管道焊缝、法兰和有怀疑的部位,再升压试验,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推荐先在50%的设计压力下实验,消除泄漏后再升压至设计压力试验。系统压力调整到设计压力后,停气源保持半小时,压力不下降为合格,做好记录。 装置的气密试验是在工艺系统吹扫之后,化工试车之前进行气密试验和氮气置换(可以合并进行)。气密试验的目的是清除一些重大泄漏隐患及质量问题,确保一次化工投料成功,开车后也不致因为系统气密性差,法兰、导淋、导压管等连接处发生泄漏而造成停车或其他意外事故。 2 准备工作

1) 确认被试验的系统全部安装完毕,经过压力试验及吹扫清洗合格后按规定装好正式垫片; 2) 准备好试漏所需的工具:滴瓶、肥皂水、小桶、记号笔、试验记录等。 3) 准备好必要的盲板、垫片、四氟胶带及扳手等工具。 4) 安全阀整定合格,处于动作状态。 5) 仪表、调节阀、节流孔板、流量计等安装就位。 6) 试验人员熟悉工艺流程和气密及泄漏率试验方案,并且已接受安全培训。 3 气密原则 1) 升压时应缓慢进行,气密压力不得超过规定限制。 2) 常压系统不做气密试验。 3) 为保护非升压监视用压力表,在升压之前,应关闭仪表导压管。 4) 系统中的孔板差压计,在试验时应将两根引压管线的阀门全开均压。 5) 泄压时应尽可能由低点或死角处的导淋进行排放避免积液。 6)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无关人员应远离现场,谨防事故发生。 7) 气密试验需要按设备、管线的压力等级划分为适当的系统。 8)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管线用阀门隔开,必要时用盲板隔开。 4 变换系统气密性试验

风管气密性测试方法

风管气密性测试方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通风管道气密性测试方法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共有x个空调系统,其中x个为低压空调系统;x个为中压空调系统;x个为高压空调系统。按洁净级别划分x级。 二、测试人员 测试人员: 三、测试工器具 漏风测试仪风机(或可调速鼓风机)风量测量仪压力表等 四、规范依据 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2、JGJ141-2004《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3、设计说明及要求 五、测试原理 漏光检测法:光线对小孔的穿透。 漏风测试仪检测法:将漏风测试仪风机的出风口用软管连接到被测试的风管上,其余接口均应堵死。当启动漏风检测仪并逐渐提高风机转速时,通过软管向风管中注风,风管内的压力也会逐步上升。当风管达到所需测试的压力后,调检测仪的风机转速,使之保持风管内的压力恒定,这时测得风机进口的风量即为被测风管在该压力下的漏风量。 六、测试前准备工作 1、风管漏光测试 测试前依据规范要求先对被测风管做漏光测试,检查风管的气密性并作相应处理。 2、风管封堵

被测风管区分系统区分压力分别在所有开口处用盲板封堵。 3、测试接口 选择其中一块便于测试操作的盲板,在盲板上安装压力表及制作一个加压连接管,并在加压连接管上安装好风量测量仪,连接好漏风测试仪风机的出风口。 七、测试抽样 1、低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采用抽检,抽检率为5%,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在加工工艺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采用漏光法检测。检测不合格时,应按规定的抽检率做漏风量测试。 2、中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在漏光法检测合格后,对系统漏风量测试进行抽检,抽检率为2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 3、高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为全数进行漏风量测试。 4、系统风管严密性检验的被抽检系统,应全数合格,则视为通过;如有不合格时,则应在加倍抽检直至全数合格。 5、净化空调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1~5级的系统按高压系统风管的规定执行;6~9级的系统按中压系统风管的规定执行。 八、试验要求 A、漏光检测法: 1、漏光检测是利用光线对小孔的穿透力对系统风管进行检测的方法。 2、检测应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安全光源,手持移动光源可采用不低于100W带保护罩的低压照明灯或其他低压光源。

土三轴压缩试验报告完整版

土三轴压缩试验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实验六土三轴压缩试验 实验人:学号: (一)、试验目的 1、了解三轴剪切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三轴剪切试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三轴剪切试验不同排水条件的控制方法和孔隙压力的测量原理; 4、进一步巩固抗剪强度的基本理论。 (二)、试验原理 三轴剪切试验是用来测定试件在某一固定周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然后根据三个以上试件,在不同周围压力下测得的抗剪强度,利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确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 三轴剪切试验可分为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固结不排水试验(CU)以及固结排水剪试验(CD)。 1、不固结不排水试验:试件在周围压力和轴向压力下直至破坏的全过程中均不允许排水,土样从开始加载至试样剪坏,土中的含水率始终保持不变,可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和UCU; 2、固结不排水试验:试样先在周围压力下让土体排水固结,待固结稳定后,再在不排水条件下施加轴向压力直至破坏,可同时测定总抗剪强度指标和CUCCU或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和C及孔隙水压力系数; 3、固结排水剪试验:试样先在周围压力下排水固结,然后允许在充分排水的条件下增加轴向压力直至破坏,可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和dCd。(三)、试验仪器设备 1、三轴剪力仪(分为应力控制式和应变控制式两种)。

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力仪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图8-1): 图8-1 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仪 1-调压桶;2-周围压力表;3-周围压力阀;4-排水阀;5-体变管;6-排水管;7-变形量表;8-测力环;9-排气孔;10-轴向加压设备;11-压力室;12-量管阀;13-零位指标器;14-孔隙压力表;15-量管;16-孔隙压力阀;17-离合器;18-手轮;19-马达;20-变速箱。 (1)三轴压力室压力室是三轴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金属上盖、底座以及透明有机玻璃圆筒组成的密闭容器,压力室底座通常有3个小孔分别与围压系统以及体积变形和孔隙水压力量测系统相连。 (2)轴向加荷传动系统采用电动机带动多级变速的齿轮箱,或者采用可控硅无级调速,根据土样性质及试验方法确定加荷速率,通过传动系统使土样压力室自下而上的移动,使试件承受轴向压力。 (3)轴向压力测量系统通常的试验中,轴向压力由测力计(测力环或称应变圈等等)来反映土体的轴向荷重,测力计为线性和重复性较好的金属弹性体组成,测力计的受压变形由百分表测读。轴向压力系统也可由荷重传感器来代替。 (4)周围压力稳压系统采用调压阀控制,调压阀当控制到某一固定压力后,它将压力室的压力进行自动补偿而达到周围压力的稳定。 (5)孔隙水压力测量系统孔隙水压力由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测得。 (6)轴向应变(位移)测量装置轴向距离采用大量程百分表(0~30mm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测得。 (7)反压力体变系统由体变管和反压力稳定控制系统组成,以模拟土体的实际应力状态或提高试件的饱和度以及测量试件的体积变化。

变换气密性试验方案.

气密试验的目的 、气密试验的要求三、气密试验应具备的条件四、气密试验流程图 五、气密试验步骤 气密试验的目的 在系统进行过清洗、吹扫、水压试验后,进行气密试验,检查阀门、法兰或螺纹连接的严密性。在气密性试验的过程中消除系统泄漏点。 二、气密试验的要求 1. 输送剧毒、有毒及可燃性介质的管道必须进行气密性试验。 2. 气密试验应在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试验压力为正常操作压力。 3. 气密试验的检查重点应在阀门填料函、法兰或螺纹连接处、放空阀、排 气阀、排水阀等处。以肥皂水涂抹未见气泡为合格,泄漏处用粉笔作出记 号,以便检修。 4.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泄漏时,不得带压处理。在泄压及消除缺陷后重新试 验。泄压速率0.1Mpa/min。 5. 气密试验中,分压力段查漏。若无泄漏后,继续升压至试验终压。 6. 气密试验时,应划定试验区域,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7. 气密试验压力以确定的现场临时试验用压力表为准。 8. 试验用压 力表已经校验,并在周检期内,其精密不得低于 1.5级。

三、气密试验应具备的条件 1. 整个变换气系统所有调节阀复位,流量孔板已安装好。 2. 仪表各测温、测压及液位计已安装好。 3. 各分析点、取样点已安装好,且根部阀关闭。 4. 变换气系统的调节阀能够动作,即具备工作条件。 5. 现场压力表已装好。 四、气密试验流程图 流程1 :TV1505 气化工序—合成气总管—E1501T V1501T E1502 (管程)—E150M R1501 FV1503 事故火炬J PV1505-V150P E1506^ E1505 (管程)?E150£ E1502 (壳程)流程2: N3—T1501—E1507—V1503—PV1507—事故火炬 流程3: S3—E1501 流程3:

土三轴压缩试验报告.

实验六土三轴压缩试验 实验人:学号: (一)、试验目的 1、了解三轴剪切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三轴剪切试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了解三轴剪切试验不同排水条件的控制方法和孔隙压力的测量原理; 4、进一步巩固抗剪强度的基本理论。 (二)、试验原理 三轴剪切试验是用来测定试件在某一固定周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然后根据三个以上试件,在不同周围压力下测得的抗剪强度,利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确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 三轴剪切试验可分为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固结不排水试验(CU)以及固结排水剪试验(CD)。 1、不固结不排水试验:试件在周围压力和轴向压力下直至破坏的全过程中均不允许排水,土样从开始加载至试样剪坏,土中的含水率始终保持不变,可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和UCU; 2、固结不排水试验:试样先在周围压力下让土体排水固结,待固结稳定后,再在不排水条件下施加轴向压力直至破坏,可同时测定总抗剪强度指标和CUCCU 或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和C及孔隙水压力系数; 3、固结排水剪试验:试样先在周围压力下排水固结,然后允许在充分排水的条件下增加轴向压力直至破坏,可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和dCd。 (三)、试验仪器设备 1、三轴剪力仪(分为应力控制式和应变控制式两种)。 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力仪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图8-1):

图8-1 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仪 1-调压桶;2-周围压力表;3-周围压力阀;4-排水阀;5-体变管;6-排水管;7-变形量表;8-测力环;9-排气孔;10-轴向加压设备;11-压力室;12-量管阀;13-零位指标器;14-孔隙压力表;15-量管;16-孔隙压力阀;17-离合器;18-手轮;19-马达;20-变速箱。 (1)三轴压力室压力室是三轴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金属上盖、底座以及透明有机玻璃圆筒组成的密闭容器,压力室底座通常有3个小孔分别与围压系统以及体积变形和孔隙水压力量测系统相连。 (2)轴向加荷传动系统采用电动机带动多级变速的齿轮箱,或者采用可控硅无级调速,根据土样性质及试验方法确定加荷速率,通过传动系统使土样压力室自下而上的移动,使试件承受轴向压力。 (3)轴向压力测量系统通常的试验中,轴向压力由测力计(测力环或称应变圈等等)来反映土体的轴向荷重,测力计为线性和重复性较好的金属弹性体组成,测力计的受压变形由百分表测读。轴向压力系统也可由荷重传感器来代替。(4)周围压力稳压系统采用调压阀控制,调压阀当控制到某一固定压力后,它将压力室的压力进行自动补偿而达到周围压力的稳定。 (5)孔隙水压力测量系统孔隙水压力由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测得。

原位轴压法砌体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 原位轴压法砌体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图号:JC:2013-××× 证书编号:××× 贵州建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2013年 11月10日

附加说明: 1.报告未加盖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检测人员、审核、审定、批准签字无效; 3.对于委托方送样检验,仅对来样检验数据负责; 4.未经本公司批准,不得复制检测报告(完整复制除外);复制报告需加盖计量认证合格证章,否则无效; 5.涂改、部分提供或部分复制检测报告无效; 6.对本报告有疑问,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本公司提出书面申请材料,我公司将在5日内给予回复; 7.本报告未经公司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 原位轴压法砌体抗压强度检测报告主测: 报告编写: 校对: 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年月日 单位名称:贵州建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2 检测目的 (1) 3 检测依据 (1) 4 检测设备 (1) 5 检测方法 (3) 6 数据分析 (4) 7 检测结果 (5)

1 工程概况 六枝特区×××系二层混合结构房屋,南北朝向,平面形状大致呈矩形。 2 检测目的 采用原位轴压法在墙体上进行抗压试验,主要检测目的是推定240mm厚普通砖砌体的抗压强度。(包括粘土砖、灰砂砖、页岩砖等) 我公司根据委托要求对其一层内纵墙砌体的抗压强度采用原位轴压法进行检测,该墙体为240mm厚烧结普通砖实砌墙。 3 检测依据 本次检测的主要依据有:《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0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006年版)。 4 检测设备 本次检测的设备主要为:SL80原位压力机、手动油泵、压力表、高压油管、扁式千斤顶、拉杆、反力板等。相应的设备安装见图1: 原位压力机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原位压力机主要技术指标表1 指标 项目 450型600型额定压力(kN)400 500 极限压力(kN)450 600 额定行程(mm)15 15 极限行程(mm)20 20 示值相对误差(%)±3 ±3

管道气密性试验方案

管道气密性试验方 案 1 2020年4月19日

管道气密试验方案 编制: 校审: 批准: 2 2020年4月19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1) 1.1 工程简介 (1) 1.2 气密试验目的 (1) 2 编制依据 (1) 3 气密试验应具备的条件 (2) 4 气密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3) 5 气密试验 (3) 5.1一般规定 (3) 5.2气密试验 (4) 5.3气密试验合格标准 (5) 6 质量保证措施 (5) 6.1管道气密小组 (5) 6.2主要质量控制措施 (6) 7安全保证措施 (6) 7.1安全目标 (6) 7.2安全保证体系 (7) 7.3主要安全控制措施 (7) 8 劳动力安排 (9) 9 施工措施用料 (9) 10 安全应急预案 (10) 10.1应急机构及职责 (10) 10.2 风险分析 (12) 10.3应急措施 (13) 11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报告 (14) 12 管道气密试验系统划分 (16) 12.1 管道气密系统划分原则 (16) 3 2020年4月19日

12.2 管道气密系统划分 (16) 4 2020年4月19日

1 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煤气化装置附属单元管道安装工程主要包含氮气压缩机安装工程、装置区管廊安装工程、澄清单元安装工程、酸碱站安装工程、灰库安装工程、柴油罐安装工程等单位工程。 为保证气化各装置的顺利开车投用,管道在投用前必须进行气密试验。为保证工艺系统气密试验的顺利进行,特编制此方案。 1.2 气密试验目的 1)气密泄漏试验是原始开车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装置全部安 装完成以后,经“三查四定”将所有不符合设计施工图的部位及缺陷全部处理,并经水压试验合格、空气吹扫完毕、水冲洗以后进行。 2)经过气密试验,检查设备、管道的气密性,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有泄 漏现象的过程,并确定其在正常操作压力下的安全性,消除因密封性差造成泄漏而引起的停车事故的发生,确保装置投料后长周期运行。 3)由于气密试验时其它专业可能仍在施工,安全工作特别重要。气密试 验工作存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协调和与其它单位的协作,在施工组织上要统筹兼顾,确保气密试验工作安全地顺利进行。 2 编制依据 1)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煤气化装置管道设计文件 1 2020年4月19日

阀门密封及性能等各种试验方法

1.阀门在总装完成后必须进行性能试验,以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是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阀门的材料、毛坯、热处理、机加工和装配的缺陷一般都能在试验过程中暴露出来。 常规试验有壳体强度试验、密封试验、低压密封试验、动作试验等,并且根据需要,依次序逐项试验合格后进行下一项试验。 2.强度试验: 阀门可看成是受压容器,故需满足承受介质压力而不渗漏的要求,故阀体、阀盖等零件的毛坯不应存在影响强度的裂纹、疏松气孔、夹渣等缺陷。阀门制造厂除对毛坯进行外表及内在质量的严格检验外,还应逐台进行强度试验,以保证阀门的使用性能。 强度试验一般是在总装后进行。毛坯质量不稳定或补焊后必须热处理的零件,为避免和减少因试验不合格而造成的各种浪费,可在零件粗加工后进行中间强度试验(常称为毛泵)。经中间强度试验的零件总装后,如用户未提出要求,阀门可不再进行强度试验。苏阀为了保证质量,在中间强度试验后,阀门都全部最后再进行强度试验。 试验通常在常温下进行,为确保使用安全,试验压力P一般为公称压力PN 的~倍。试验时阀门处于开启状态,一端封闭,从另一端注入介质并施加压力。检查壳体(体、盖)外露表面,要求在规定的试验持续时间(一般不小于10分钟)内无渗漏,才可认为该阀门强度试验合格。为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强度试验应在阀门涂漆前进行,以水为介质时应将内腔的空气排净。 渗漏的阀门,如技术条件允许补焊的可按技术规范进行补焊,但补焊后必须重新进行强度试验,并适当延长试验持续时间。 3.密封试验: 除节流阀外,无论是切断用阀还是调节用阀,均应具有一定的关闭密封性,故阀门出厂前需逐台进行密封试验,带上密封的阀门还要进行上密封试验。

管道气密性试验方案

目录 一、工程简介 二、编制说明 三、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四、试压流程 五、试压前准备条件 六、施工机具 七、气压试验 八、安全要求

一、工程简介 本工程为北方联合电力呼和浩特热电厂2*350MW烟气脱销工程,由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所总承包,北京峰业电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施工。 二、编制说明 2.1氨气管道气密性试验的目的,是检查已安装好的管道系统的强度和严密性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也对承载管架及基础进行考验,以保证正常运行使用,他是检察管道质量的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脱硝工程氨气管道安装完毕后和系统调试前对管道及其附件进行试压,检察管道的强度和严密性,为最后的设备的单机试运和系统调试创造条件。 2.2氨气管道气密性试验是为了防止采用水压试验后,管道内谁排不干净,或管道内湿度太大,导致氨溶于水后对管道由腐蚀性。下面所说管道为氨气管道 三、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3.1脱硝管道安装图 3.2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97 3.3工业金属管道压力试验规范-------DD—SPC-TS-PI-0203-Rev0

四、试压流程 试压用临时材料,工用机具准备→提交试压方案并获得批准→技术交底→试压管道检查→试压安全措施检查→管道气压试验→拆除试验用的临时设施。 五、试压前准备条件 5.1试验范围内的管道安装除油漆、保温及允许预留的焊口、阀门、支架外,都已按照图纸施工全部完成,安装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5.2试验范围内的管道焊接无损检验符合标准及规范要求。 5.3焊缝及其他待检部位尚未涂刷油漆和保温。 5.4管道支吊架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临时堵板,支吊架牢固可靠。 5.5实验用的压力表已经校验,并在有效期内,其精度不得低于1.5级,表的满刻度值应为被测最大压力的1.5—2倍,压力表不得少于两块。 5.6符合压力试验的气体已备齐。 5.7待试管道与无关管道已用盲板,或其他措施隔离。 5.8待试管道上的安全阀、仪表元件等不参加压力试验的元件一拆除或隔离。 5.9实验方案通过批准,参加试验人员都接受了技术交底。

大型储罐底板真空箱法气密性试验方案

Air Tightness Test Plan for Tank Bottom 储罐底板气密性试验方案 1目的 为了试验储罐底板焊缝的严密性,保证储罐的焊接质量符合要求,对储罐底板焊缝采用真空箱法进行严密性试验; 2编制依据 GB20128《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施工及验收规范》 NB/T 47003.1《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3试验前的准备 3.1试验用设备 3.1.1真空箱试验的主要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或真空泵、检定合格的真空压力表(0~0.1MPa)、适合试验位置的真空箱、真空发生器(配合空气压缩机使用)、三通阀(配合真空泵使用)及强度等级1.0MPa的胶管、刷子一把,肥皂水,橡皮泥或其他密封胶泥若干等; 3.1.2真空箱 根据焊缝位置的不同,需准备多种形式的真空箱(或采购或自制),如图1和图2所示,附件为平面直缝和底板与壁板角缝专用的两种真空箱的设计图; 图1 图2

3.2施工条件的准备 3.2.1需要试验的所有焊缝其外观质量必须已经检查验收合格,相关的无损试验工作完成,验收记录完整,清楚,相关监督方签字确认完毕; 3.2.2罐体内水全部排干,内部底板自然风干,杂物清理干净后方可进行严密性试验; 3.2.3试验前彻底清除焊缝及焊缝两侧50mm范围内的灰尘、沙土、油锈、焊渣、飞溅、焊瘤以及其他影响观察焊接区域泄露情况的物质; 3.3试验人员的准备 拟定2~3名施工人员进行试验,一人负责真空箱的密封,一人负责真空泵的操作,一人负责试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4试验过程 4.1试验前检查空气压缩机或真空泵工作是否正常;真空压力表是否有铅封或准用标签,及表针是否归零;发泡剂(肥皂液、洗洁精溶液等)粘稠度是否符合要求及其他相应工具是否齐全(工作区域光线不足时,必须配备照明工具); 4.2首次打开真空箱阀门应缓慢开启,以免空气压缩机或真空泵压力过高损害真空压力表,然后调节压力到设计要求值,真空度不低于0.055MPa为止(根据设计技术文件要求确定真空度); 4.3对已清理干净的焊缝表面涂刷一薄层连续的粘稠度符合要求的发泡剂,涂刷宽度不小于焊缝宽度加上两侧各20mm的区域; 4.4将真空箱罩在上面,真空箱的摆放位置要便于观察焊缝,用软体密封材料 (密封胶泥、橡皮泥或其它)对真空箱四周进行密封; 4.5试验时手动调节气体流量,保证真空压力表指针在0.055~0.07MPa范围内摆动,以便更好地发现不同尺寸的泄露孔; 4.6真空压力表负压值为0.055~0.07MPa范围内时,观察真空箱内焊缝是否有连续气泡出现,观察时间不低于30s;若有连续气泡,则对漏点做好标识;若无连续气泡,则重复上次操作,沿焊缝方向继续进行试验; 4.7根据真空箱的不同形状,相邻两次检验的焊缝区域有效观察长度搭接量不小于50mm; 4.8若存在漏点,根据批准的返修焊接工艺对漏点进行补焊,修磨到与原焊缝圆滑过度;再次试验补焊位置是否有连续气泡出现;若还有气泡冒出,则重复修补工作;若无气泡冒出,则修补合格,继续试验其他位置; a对真空试验合格的焊缝及时清理涂 刷在焊缝表面的发泡剂; b在试验部位做好合格标记,并标明 试验日期; c真空试漏试验记录要及时、准确, 字迹清楚,需要时应经客户或第三方 现场监督和签字确认; 4.10底板与壁板角缝真实盒摆放如图3所示; 图3 5常见问题及处理 5.1试验过程中压力表压力值达不到要求 a确保真空发生器或三通阀是正规厂家制作,产品质量证明文件齐全; b检查真空箱密封海绵是否能够有效密封,若不能则需要及时更换; c调换压力表,检查对比是否压力表损坏;

风管气密性测试方法

通风管道气密性测试方法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共有x个空调系统,其中x个为低压空调系统;x个为中压空调系统;x个为高压空调系统。按洁净级别划分x级。 二、测试人员 测试人员: 三、测试工器具 漏风测试仪风机(或可调速鼓风机)风量测量仪压力表等 四、规范依据 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2、JGJ141-2004《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3、设计说明及要求 五、测试原理 漏光检测法:光线对小孔的穿透。 漏风测试仪检测法:将漏风测试仪风机的出风口用软管连接到被测试的风管上,其余接口均应堵死。当启动漏风检测仪并逐渐提高风机转速时,通过软管向风管中注风,风管内的压力也会逐步上升。当风管达到所需测试的压力后,调检测仪的风机转速,使之保持风管内的压力恒定,这时测得风机进口的风量即为被测风管在该压力下的漏风量。 六、测试前准备工作 1、风管漏光测试 测试前依据规范要求先对被测风管做漏光测试,检查风管的气密性并作相应处理。 2、风管封堵 被测风管区分系统区分压力分别在所有开口处用盲板封堵。 3、测试接口 选择其中一块便于测试操作的盲板,在盲板上安装压力表及制作一个加压

连接管,并在加压连接管上安装好风量测量仪,连接好漏风测试仪风机的出风口。 七、测试抽样 1、低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采用抽检,抽检率为5%,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在加工工艺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采用漏光法检测。检测不合格时,应按规定的抽检率做漏风量测试。 2、中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应在漏光法检测合格后,对系统漏风量测试进行抽检,抽检率为2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 3、高压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为全数进行漏风量测试。 4、系统风管严密性检验的被抽检系统,应全数合格,则视为通过;如有不合格时,则应在加倍抽检直至全数合格。 5、净化空调系统风管的严密性检验,1~5级的系统按高压系统风管的规定执行;6~9级的系统按中压系统风管的规定执行。 八、试验要求 A、漏光检测法: 1、漏光检测是利用光线对小孔的穿透力对系统风管进行检测的方法。 2、检测应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安全光源,手持移动光源可采用不低于100W 带保护罩的低压照明灯或其他低压光源。 3、系统风管漏光检测时,光源可置于风管内侧或外侧,但其相对侧应为暗黑环境,检测光源应沿着被检测接口部位与接缝做缓慢移动,在另一侧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光线射出,则说明查到明显漏风处,并应做好记录。 4、对系统风管的检测,宜采用分段检测、汇总分析的方法,系统风管的检测以总管和干管为主,当采用漏光法检测系统的严密性时,低压系统风管以每10米接缝,漏光不大于2处,且100米接缝平均不大于16处为合格;中压系统的风管每10米接缝,漏光点不大于1处,且100米接缝平均不大于8处为合格。 5、漏光检测中对发现的条缝行漏光应做密封处理。 B、漏风测试仪检测法: 风管系统安装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进行风管漏风测试,并做记录,风管必须经过工艺性的检测或验证,其强度和严密性要求符合设计或下列规定:

T软包装件密封性能测试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软包装件密封性能试验方法 GB/T 15171-94 Test method for leaks in sealed flexible packages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包装件密封性能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材料制成的密封软包装件试验。 2试验目的 本标准可用作以下目的之一的试验: a.比较和评价软包装件的密封工艺及密封性能; b.为确定软包装件密封性能的技术要求提供有关依据; c.试验经跌落、耐压等试验后软包装件的密封性能等。

3术语 3.1软包装件 需具有密封性能的软包装件,其所用包装材料不得有各种针孔、裂口及封口处未封和开封等影响密 封性能的缺陷。 3.2密封性能 软包装件防止其他物质进入或内装物逸出的特性。 4试验原理 4.1方法一 此方法用于在水的作用下,外层材料的性能在试验期间不会显着降低的包装件,如外层采用塑料薄 膜的包装件。 通过对真空室抽真空,使浸在水中的试样产生内外压差,观测试样内气体外逸

或水向内渗入情况, 以此判定试样的密封性能。 4.2方法二 此方法用于在水的作用下,外层材料的性能在试验期间会显着降低的包装件,如外层采用纸质材料 的包装件。 方法二分A、B两种方法,仲裁检验用方法A。 4.2.1方法A 将试样内充入试验液体,封口后将试样置于滤纸上,观察试验液体从试样内向外的泄漏情况。 4.2.2方法B 通过对真空室抽真空,使试样产生内外压差,观测试样膨胀及释放真空后试样形状的恢复情况,以

此判定试样的密封性能。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8-16批准1995-03-01实施 GB/T 15171-94 5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应包括以下部分: 5.1真空室:由透明材料制成的能承受100 kPa压力的真空容器和密封盖组成。 真空容器用于盛放试验液体和试验样品;密封盖用于密封真空室。抽真空时,密封盖应能保证真空 室的密闭性。 试验时,真空室内所能达到的最大真空度应不低于95 kPa,并能在30~60 s 由正常大气压力达到 该真空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