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2015年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2015年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2015年新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概要

主备人:*** 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做好了准备。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3、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4、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和运用提高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2)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爱国热情和热爱生活的良

好情感。

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

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经历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过程,从本质上理解好和掌握知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感受物体占有的空间,通过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15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整理复习……………………………………………2课时

5.单元测试……………………………………………2课时

教师集体备课记录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纸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老师把教具长方体的面剥下,只剩下长方体的框架,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是由面围成的)接着再摸摸其它地方,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

的点叫做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拿出长方体教具,按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后两个面正好是相对的,上、下,左、右,分别也是相对的。(有3组相对的面)

引导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

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

分别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进一步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形状和大小是完全相等的。

指名拿着长方体说说面的特点。

(2)棱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框架的教具“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成3组)

(3)顶点的认识。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拿着长方体来说)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两个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长、宽、高。

讨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指名回答)

从而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

1、教材2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动手剪出图形做成一个长方体,然后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练习五的第2题。

3、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3.5厘米,高是2厘米,这个长方

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在这40分钟的学习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五、作业:

1、教材2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动手剪出图形做成一个长方体,然后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练习五的第

3、4题。

3、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有6个面

都是正方形

6个面面积都相等

有12条棱

12条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0页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

二、探索新知

1、想一想。

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去思考?(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正方体的特征)

2、合作学习

(1)正方体有几个面?面的大小有什么不同?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棱的长短怎样?(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研究,集体交流。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面积都相等

有12条棱12条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3、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课件演示一个长方体“这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缩小变成正方体“这是什么形状?

课件继续演示,将正方体缩小成一个长方体。

“通过观察,你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正方体都具备了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包含着正方体。)出示集合图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2、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练习五的6、7、8题。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面积都相等

有12条棱12条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都具备了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包含着正方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23做一做、教材24页的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及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探索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1)取出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各部分。

“刚才大家用手摸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

(2)动手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第一,在纸盒上分别标上“上“”下“左”“右”“前”“后”

第二,请大家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边与上面、下面、前面相交的棱,右边与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并将剪开的纸盒展平。

第三,你发现了什么?(有6个面,有的面是相同的)

观察: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第四,剪开正方体的纸盒,你又发现了什么?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教材24页的例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这实际上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大家有办法求出6个面的表面积吗?”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汇报上、下每个面,长0.7米,宽0.5米,面积是0.7×0.5=0.35(平方米) 前、后每个面,长0.7米,宽0.4米,面积是0.7×0.4=0.28(平方米) 左、右每个面,长0.5米,宽0.4米,面积是0.5×0.4=0.2 (平方米) 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师板书综合算式:

(0.7×0.5+0.7×0.4+0.5×0.4)×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3、一个长方体长8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六的第3、5题。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0.7×0.5+0.7×0.4+0.5×0.4)×2

=(0.35+0.28+0.2)×2 长方体表面积

=0.83×2 =(长×宽+长×高+宽×高)×2 =1.66(平方米)

答:至少要用1.66平方米的硬纸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2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2、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与思考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算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应用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24页的例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1)要求包装这个礼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2)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点?

(3)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让学生动手试试)

注意: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体形,所以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求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再乘6,但有时根据实际情况是求5个面的,就乘5。同样4个面、3个面、、、、、、

提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

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一下生活实际。

如: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

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

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各种计算应考虑几个面的面积。

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给一个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给游泳池彻瓷片。

2、一个正方体的木箱,棱长5分米,在它的表面积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大练习册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例2:

S表=6a2

=6×6.5×6.5

=253.3(平方厘米)

答: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253.3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能正确分析有关实际应用的问题。

2、能正确解答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实际应用的问题,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养成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培养数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2、体会学习过程中探究与思考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算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地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组织学生说说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呢?

2、计算下面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2.5米,宽4米,高2米。

(2)长和宽都是4分米,高5.2分米.

(3)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3.5厘米.

(4)棱长6厘米.

(5)棱长总和是36厘米的正方体.

二、指导练习:

1、建筑工地上堆放着一堆水泥,叠成长10米,宽6米、高1.5米的长方体。要把这堆水泥遮住,至少要多大的塑料布?

问:这是求长方体的什么?求几个面?怎样求?

(注意:少了一个下面,所以是求5个面)

2、教材26页的第11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列式解答:

8×6+(8×3+6×3)×2

=48+(24+18)×2

=48+42×2

=48+84

=132(平方米)

132-11.4=120.6(平方米)

120.6×4=482.4(元)

4、教材26页的第13题。

注意:分成两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面,所以表面积是不相等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有收获?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四、作业:大练习册相关内容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

第11题:列式解答:

8×6+(8×3+6×3)×2

=48+(24+18)×2

=48+42×2

=48+84

=132(平方米)

132-11.4=120.6(平方米)

120.6×4=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钱。

第六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米。

教学用具:石头、水、玻璃杯、木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学生实验(教材27页)“第一杯水不能倒入第二杯水中,因为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全部倒入”

2、比较观察

观察: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休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不同”

3、体积概念的引入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物体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4、体积单位的认识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有哪些?(引导学生知道各个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

5、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约为一个手指尖的大小1立方分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约为一个粉笔盒的大小1立方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

6、再次感觉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

一个粉笔头的大小是1立方厘米,请估计出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

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立方分米,请用手捧出1立方分米大小的物体。

利用身体估摸1立方米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教材28页的做一做第1、2、3、4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大练习册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29-30页的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思维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2、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尝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探索学习

1、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出示一个长方体。

2、动手实验。

(1)取出12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把这些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把每一次拼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拼摆,然后填表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2、出示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提问:大家自己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V=abh=7×4×3=84(立方厘米)

3、正方体的体积

“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V=a3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七的第7题。

组织学生算一算,并说说怎样算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的第6、8、9题。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V=a3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教学内容:教材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的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研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统一的起来。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求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教材31页)

图中画阴影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本或正方体的底面。这个面是由摆放等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 长×宽)

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

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底面积=长×宽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棱长×棱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 = sh

三、巩固练习:

1、教材31页的做一做1、2两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他实际的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刚才看到的横截面就成了底面。

2、有100块底面积是4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3、组织学生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大练习册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底面积=长×宽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棱长×棱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 = sh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

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目录 教学进度 0 学期备课 (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3) 第二单元:位置.......................................................... (26)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33) 第四单元:可能性 (59)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65)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06)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25) 第八单元:全册整理和复习 (1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学期备课 备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含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学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二、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较熟练、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 4、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并能正确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 5、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知道编码的组成;体会编码的实用性;并会自己设计简单的编码。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1.小数乘、除法。

2.简易方程。 3.多边形的面积。 难点: 1.小数的乘、除法。 2.列简易方程求解。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10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2、位置:…………………………………………………3课时 3、小数除法:………………………………………………….1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可能性:………………………………………………….3课时 5、简易方程:……………………………………………………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6、多边形的面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7、数学广角:……………………………………………………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班共有学生比较少,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 下册全册教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 【知识结构】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解]: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设计理念]: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动的、有趣的生活信息,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设计思路]:故事引入,激发兴趣——独立探索,寻找策略——相互交流,提取策略——自主比较,感悟策略——知识迁移,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生讲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们知道什么策略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能不能举例说明?(生回答)师小结那么在数学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等学完了这节数学课我们再来说说。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把“策略”与具体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收集信息,看例题,提问,从例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提问王大叔一共有多少种围羊圈的方法? 如学生猜出几种答案,这时教师追问,是不是这几种呢?你有办法验证吗?同桌讨论。 如学生一时说不上来,教师追问,看来,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答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同桌讨论。 2、同桌讨论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手上的学具操作解决来验证。 4、交流方法 (1)摆小棒,整理出长方形所有长与宽长度的可能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摆法板书:如果长方形的宽是1米,长就是8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2米,长就是7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3米,长就是6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4米,长就是5米。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多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但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多数孩子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能力,但在合作中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的基础差、习惯差,究其原因是经常上课走神,课后不做作业;需要时时刻刻地督促辅导。从上学年的质量检测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本学期需要继续与这家长沟通,做好问题孩子的转化工作,争取更多人取得更大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有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学期)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5)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 (1)a 与b 的平方差是:a 2 -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 、n+1。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a 2 -b ,非负数是:b 2 ,非正数是:-b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a b (a 、b 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理察、折纸、交流等活动,探索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2、掌握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同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対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操件、一些简単的几何图形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情引趣: 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花瓶、木板花纹、行船的人、中国结。 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3)教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电脑显示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2、揭示课题 (1)同学想一想,给这些图形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什么呢?(学生回答) (2)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3、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目标清楚,让我们向着目标出发! 二、学习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页,我们请学习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学习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页及第2页的内容,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思考并完成: 1、通过观察第1页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观察例1的图形,哪些是抽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独学--交流--讨论--汇报) 预设时间:6分钟 三、自研共探 1、教材例1 观察下面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看每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展示方式可以多样化,由各组组长进行分工。(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知识小结: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学情展示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3题要求: 1、独立完成、互相讨论。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向对方示意,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起看看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欢迎查阅!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0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反馈: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反馈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反馈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找出下图的对称轴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旋 转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_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2)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4)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6) 第1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 (7) 第2课时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 (9)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11)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13) 第5课时练习课 (15)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 (17) 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 (19)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21)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22)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24)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计算 (26) 第4课时练习课1 (28) 第5课时练习课2 (30)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32)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34) 第8课时练习课 (36)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7)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39)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1)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 (43) 第13课时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 (46)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49)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50)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 (53) 第3课时分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应用 (56)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58) 第5课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61) 第6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3)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课 (67) 第8课时最大公因数 (70)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 (73)

第10课时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75) 第11课时约分练习课 (77) 第12课时最小公倍数 (79)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82) 第14课时通分 (84) 第15课时通分练习课 (87) 第16课时小数化成分数 (90) 第17课时分数化成小数 (92) 第18课时整理与复习 (94)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97) 第1课时旋转的特征 (98) 第2课时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 (100) 第3课时欣赏与设计 (102)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4)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6)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108) 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111) 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12) 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115) 第6课时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17) 第7课时分数的简便计算 (120) 第8课时解决问题 (121) 第9课时打电话 (123)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127)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128)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131)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133)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134) 第2课时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 (137) 第九单元总复习 (139) 第1课时总复习——因数与倍数 (139) 第2课时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141) 第3课时总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43) 第4课时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145) 第5课时总复习——观察物体与统计 (147)

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新修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2015年新修订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

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册数学教案 目录(总课时数:80) 一简单的统计(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第3课时:练习课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第5课时:练习课 第6课时:求平均数 第7课时:练习课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 三.约数和倍数 第17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 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 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 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 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 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 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 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 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期备课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