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课程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最新教育文档

职业教育课程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最新教育文档

职业教育课程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最新教育文档
职业教育课程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最新教育文档

职业教育课程双语教学与国际化

一、职业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在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生交流、教学成果等方面都趋于国际化。因而师资、课程和学生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三个基本方向。其中,师资国际化是基本,师资国际化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带动下,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双语教学。然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同于本科院校,更侧重于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在双语教学上仍处于实验阶段,同时面临着缺乏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弱、经验不足等情况,而这些都增加了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职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紧抓教师队伍素质,狠抓教师国际化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经济全球化需要国际化人才,学校有义务培养国际化人才。因此,需要教师拥有教育国际化的视野,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素质。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机会

2016年天津多所高职院校与泰国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建设完工,这标志着正式把自己的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与世界分享,并搭建起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实体桥梁。

鲁班工坊的课程教学课程,围绕着机械和电气工程,尤其是自动化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是当地急需发展的技术,可以服务于各个行业,因此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鲁班工坊”这样的教育教学国际合作既是机,也是挑战。我国职业教育既在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中展示了自己,又打开了视野,学习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时也要求参与国际合作的职业院校教师具备英语授课、交流的能力,所以双语教学的开展已势在必行。

(二)校企合作国际化交流机会

以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为例,国内模具行业起步较晚,需要向德国等模具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学习,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的模具开发和生产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胜任国际分工的高技能模具人才。职业院校聘请国外知名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开展联合办学,在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先进模具制造设备和软件引进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循环带动双语教学的持续发展。为实验实训课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带动学校向人才培养高端化、联合办学国际化迈进。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方向是企业和基层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准确的定位和就业市场的广泛需求成就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然而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理论型人才,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基础偏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外企及管理岗位上不具有优势。双语教学培养的是英语听说读写兼通、人文与技能素养兼容的复合型人才,是智力与职业素养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民族精神和熟悉异域文化的国际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双语教学能够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职业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是课堂语言形式上的转换,而且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改革应对之道。因此要明确其目的,树立科学务实的双语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双语教学要明确定位,正确处理好双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能否尽快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实际能力,是摆在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依据教师的职业环境和教育经历,要想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可以从考核机制、课程改革、在职培训、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xx的双语教师考核机制

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从源头加强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双语教师教学工作建立考评机制,在工作量、课时费、职称晋升等方面适当给以政策倾斜,从而促进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首次主讲双语课程,必须通过院、系组织的专家评定,取得双语教学资格才能上岗。对于教学考评成绩较差的教师,要及时终止教师的授课资格。通过双语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学到世界最新的学科知识、培养其自学与创新能力、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而且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是一个跨越式提升的过程。因此也应借助于政策激励,使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也为高职院校在明确办学思想,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方面起到积极的加速作用。

(二)持续开展双语教学课程改革

在日益紧密的国际交流背景下,如鲁班工坊的教育国际化项目,迫切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实施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对两种语言中的相关专业术语熟练掌握,而且还能从容自如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实施转换,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能够用外语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专业以双语形式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双语教师为双语教学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标准和课程设置,认真选择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纯正的英语术语,布置作业需用英语作答、课程考核增加英语完成度的权重等。课程内容以简单的英语交流为起点,教师需要用英语流利的组织教学,然后逐步增加英语专业术语的使用。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双语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英语在课外的使用频率。课程改革也在间接鞭策教师提高课外备课的充分度,以胜任双语教学任务。

(三)着力加大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现状是国际化合作的项目较少,多数教师缺乏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的机会。同时请进来的国际专家学者数量不多,能够长期聘任的专家数量更少,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国际化。应从培训侧重点着手,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参加国际化的课程培训,选送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及国际化项目,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国际化交流机会。对于普通教师,在本校开设英语高级进修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担任主讲,课程内容与教师专业相符,创造一个既加强英语

能力又开阔专业视野的平台。在职培训不仅能够对教师的专业实施强化,同时也培训了其双语教学技能,提升其实施双语教学的信心和能力,使双语教师对双语课堂做到灵活掌控,游刃有余。

(四)落实深化双语教师的实践锻炼

双语教学所需的英语能力、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都离不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强化双语课堂教学实践是提高双语教师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多下功夫,与学生充分展开教学互动。只有不断揣摩,细心体会,善于总结课堂的教学经验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充分利用教学实践机会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实践锻炼环节里,还可以利用教学活动时间,开展教师之间的双语教学竞赛,充分调动双语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训练。在教师教学环节里,高职学院应组织优秀的双语教师,成立教学督导组,对双语教师的教学适时监督和点评,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双语课堂,深化教学实践,促进双语教学能力和效果的大幅提升。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时机实施双语教学,建立和完善高职双语教学评价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国际竞争力。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内容摘要]作为职教的老师都知道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和新的要求。然而,怎样对课堂教学改革、度和量又是多少;怎样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影响,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待我们及时加以解决。为此,教师除具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一定的基本素养外,还应该增加自我素质的培养,学生老师关系的再思考以及教学的及时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为人处事、误区、反思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应该说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几乎每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但实施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和这些理念相矛盾实际情况,这时不禁有些茫然;有些困惑;有些误解;是不是还是应该沿用以前的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在积极实践的同时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上的反思,及时小结,及时调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相信终究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院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走出误区,走向成功。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只要有了“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就是改革了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只是作为纯粹的而且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如果在具体操作中不顾教学实际,专为讨论而讨论,并试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形式来渲染“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气氛的话,这就会容易走入误区,歪曲新课程的理念。记得我在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就犯过类似的错误。首先我把一个班级划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回家预习下一次课要上的内容,等上课的时候,我从每个小组中抽一个学生上台说课十分钟,另外小组打分,最后一节课,我对学生刚才说课时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进行讲解。本想这样的话,对于同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学五至六遍。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演讲水平。没想到的是学生在说课的时候,只是照着课本上的黑体字念了一遍。而且还为分数的高低争执。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744112606.html,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 一、最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选题参考 1、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奋斗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例 3、从技能竞赛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4、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讨 5、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6、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7、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8、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9、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10、关于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1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1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 14、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三维互动数字化教学 15、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难点思考 16、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17、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https://www.doczj.com/doc/744112606.html, 18、《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之一 21世纪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19、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20、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8日) 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题目大全 1、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谈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考察德国巴符州职业院校的启示 3、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5、WTO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6、新阶段新起点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 7、新阶段新起点新思路——我们眼中的新一分界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视点 8、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10、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 11、积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13、企业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4、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职业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的职业教育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 ocational Education) 教学背景(The teaching background)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是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t is also the only choice to develop the strategy of “go out ”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popularity . 一、教学内容( The teaching Content) 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及其成果(the practice and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2.认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3.认识中国的高职教育(To underst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二、教学重点、难点(The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国际化(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三、教学目标(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1.知识目标(The knowledge objectives) 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工作重点的变更(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work centrality) 2.能力目标(The ability goals) 掌握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 To master the mea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3.情感目标(the emotional aims) 老师拥有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The teacher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train international talents ) 四、教学步骤(The teaching process) 1.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间及其结果(The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and its result) 1)起步及发展过程( the beginning and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起步:在于领导的意识和决策;在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认识和态度 发展过程:初级起步阶段,项目开发阶段,规划发展阶段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is at the decision of the leader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relative workers)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简述,并提出几项改革措施,以期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革机制;理论研究;师资队伍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育改革步伐也随之加快。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今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只注重专业课教学,忽视了文化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重专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一、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文化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全面发展有三方面意义:(1)完善知识结构,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专业课以专业知识为主,而文化课以多样的素质教育为主;(2)培养能力,文化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3)丰富学习底蕴,文化课有将各种学习经验融合成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作用,丰富学生底蕴,形成文化知识。

二、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职业学校发展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迎来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文化课是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职业学校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课程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意味着教学课程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学课程的内容是学生接受的知识,因此,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向及结果来自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两点才是教学课程内容的关注重点。所以,教学课程发展是文化课程改革的原因之一。 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文化课程改革的统筹者 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和指导,而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和指导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我国文化课程管理政策,实行课程改革督导检查和课程成果申报评审两项机制,对教学方案、学习标准等及时评估审查;第二,为引导职业学校工作者亲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调查问卷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仅限于学术研究,统计结果将不会显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名字,请尽量表达您和所在单位的真实情况,深表感谢! 贵校校名: 贵校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部门: 一、请在以下各题合适的选项后的方格内打“√”

二、请在适合的选项前□内打“√” (一)贵校推进国际化的举措包括: □1.计划内招生的合作办学项目 √□8.与国(境)外院校间师生互 访 √□15.聘请外籍专家 □2.√参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项目 □9.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体系□16.境外办学 □3.√参与政府间合作项目 □10.引进国外课程或课程体系□17.与外方院校学分互换/互认 □4.与国(境)外企业深度合作 □√11.国际学术科研合作□√18.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5.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12.教师境外语言培训 □√19.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6.√招收短期留学生□13.教师或管理者境外专业培训□20.承担国(境)外专业人员专项培训

□7.招收攻读学历留学生□14.聘请外籍语言教师□21.招收在校生的国(境)外非学历培 训课程 其它 (二)贵校已与哪些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英国□√其他 (三)贵校与外方建立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政府□中介机构□自主寻找合作伙伴 (四)与贵校合作最为深入的国际知名企业是 (五)您认为对贵校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在于: □1.引进优质教育资源□6.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11.改进学校运行机制 □2.推动教育教学改革□7.在专业建设上与国际接轨□12.改革课程体系 □3.带来经济收益□8.更新教育理念□13.提高学院声誉 □4.增加世界理解□9.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14.培养具有国际素质和国际劳动力市场 就业能力的学生 □5.培养社会、地区紧缺人才□10.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其它 (六)您认为以下因素对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 □1.院校所处地区□5.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9.院校自身发展水平 □2.院校的专业结构□6.政策法规□10.院校工作人员个人能力 □3.√院校的师资 队伍 □7.信息渠道 □4.领导观念□8.工作经费 其它 (七)贵校在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 □1√.资金□4.政策稳定性□7.就业□10.文化冲突 □√13.语言 □2.√5.招领导观念□√5.招生 □8.外汇□11.教育主权□14.国外学历、学位证书、职业 资格证书的认可 □3.政策审批□6.生源质量□9.税收□12.外方教育质量其它 (八)您认为贵校推进国际化进程最成功做法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复习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docx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思考: 一、简要回答 JIJ 口己的语言简耍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 二、分析比较 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彖上的差异 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儿种观点 二、拓展性阅读 查阅国内冇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整理其中的主耍观点。 知识点: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彖是出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彖不同于问题。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箱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牛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但我们所耍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而蕴含的问题。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血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尙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彖。我们的研究对彖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圉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纽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 革 戴士弘著

2007.4.

本书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入手,育)的先进观念和微观改革的实践经验。单元教学设计,职教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测评。 本书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全面论述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全书主要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观念,职教课程的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与教师职教能力的培训

苏志刚 本书内容根据作者的系列讲座整理。 近年来,作者在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做过多次关于这个题目的讲座,全国各地听众反映热烈,纷纷要求文字资料。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机会成文,遗憾地未能满足多数听众的要求,现编写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方便。 讲座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应,说明了该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 年末,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45所,从人数和规模上看,早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业教育改的最紧迫问题。本书全部内容就是针对高职业教育改的中观和微观实际问题的。 书中所举的课程教学实例,都是实际课程,不是为说明某种观点而杜撰的。书中阐述的观点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探索,或凭空发发议论,而是经过实践证实有明显效果的。2005年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在全院以极大的力度,推行了本书所

说的“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 以及“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以下简称“培训及测评” )。宁职院苏志刚院长说:“这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活动” 。2006 年末,就在培训及测评工作的尾声中,宁职院迎来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评选工作。有了“培训及测评”工作的基础,两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院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2 年末开始,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在深圳技师学院(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全面推行两年,取得了教改的明显效果。最早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测评工作的试验也取得成功,至今仍是该院新员工培训的保留项目之一。 随着宁职院教改成功经验的广泛传播,关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观念和做法,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高度关注。本书的内容,就是以近十年来上述实践经验为背景展开的。 本书内容的主线,是当前教学第一线大家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对涉及到的观念和理论只做了简单提示。事实上,书中介绍的所有工作,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熟悉当代教育理论、认知心理理论的人都可以看出,书中的所有重要观点都是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行动引导教学理论等等为基础的。 全书分成上下两篇,分别对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和“职

【精品】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

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是现实必需的。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必然;策略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必需和必然的。 一、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 (一)定义 所谓国际化,就是不拘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局限,与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保持一个动态的、同时又是稳定的发展进步的状态。而高职教育国际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高职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以促进其发展。它有个比较官方的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高职教育以国内化甚至区域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

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发展中,更注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和相互对接;更注重各国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功能设定、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沟通、交汇与整合;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全球性观念大融合的真正体现,其实质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赵龙祥,2005)。 (二)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新,教育国际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这样的时代与现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显现出了它的十个主要特征:一是教育观念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战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二是教育目标国际化。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教育内容国际化。主要是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四是教学资源利用国际化。包括教材共享、师资构成多元化,证书文凭互认和教材共享等方面。五是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建立虚拟化校园,适应世界各地学生的不同需要,校园网的服务更加完善;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和仿真模拟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对本国学生进行国际通用语言(如英语)的教学,加强对留学生进行本国语言的教学。六是培养模式多元化、学生来源全球化。吸引和派出留学生,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七是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Unit 11 Friendship教案

Unit 11 Friendship Reading Making Friends Teaching aims 1)The knowledge aims of this period : Enabl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2)The ability aims: Develop the studen ts’reading ability by fast reading and intensive reading ,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3)Emotional aims : I’ll stimulate the students to value the friendship Teaching Methods 1) Visual presentation method 2) Cooperative inquiry method 3) the TSA method 4)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5) Evaluation method 6) Communicating Teaching Approach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Understand the text.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Understand the text. 3) Retell the text. Teaching Aids 1 a multimedia classroom 2 a blackboard 3 colorful chalk The Design of Teaching Teaching procedures

戴士弘教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导读

戴士弘教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导读戴士弘教授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何改造传统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理论建树,并且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篇) 目前,职业院校对课程进行评价,通常要靠督导或同行听课打分。听课打分表上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逻辑思路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符合计划进度、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等等。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设立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第二条,是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第三条,是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 传统大学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出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当前职业教育院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今天职业教育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所以,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所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材料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多年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全力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坚持以内涵发展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德育管理为先导,以多元经营为战略,以就业导向为方针,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在了全县职业教育的前列。 建校10年来,我校先后向社会培养大批的数控、电工电子、工艺美术、服装设计、计算机技术、等各类技能型(包括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才,为固镇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回顾学校走过的历程,尤其是近几年取得的辉煌成绩,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给我们的发展和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结合职教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治校办学理念 当今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调整、巩固中谋求发展是每一个学校面临的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深化改革,练好“内功”,办出特色,将挑战与冲击转化为动力。 (一)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 创校制胜,理念先行。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办学理

念,克服办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此,学校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提出并更新了各种具有指导性的办学思想。 (二)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校以“重德育、强技能、严管理、包就业”为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按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近年来学校坚持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明确培养初、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发展设置专业。 2、变革传统教学方法。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变革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教学方法,我校采 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运用“项目式引领”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教学改革实验。根据学生的成绩、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实验。将传统的统一编班改变为分层次编班,推行“精英班、普通班和素质班”的编班模式,做到有的放矢,将被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空间。

(完整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篇一: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总结 2015年教学法专题培训总结 我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共4期培训,其中第一期由于比赛出差未能参加。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培训课堂。在培训老师、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我在职业教育教学法方面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对教学法有了新的认知和新的收获。以下总结如下:一:教学法的认知与收获。通过参加培训,我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培训采取上午由老师培训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下午老师们分成各小组实施老师所讲授的

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去实施老师所讲授的教学方法,并开始尝试将教学方法应用到我们本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培训的下午,老师们分成各个小组进行教学法的运用,第一环节是将结合本专业进行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是展示我们的教学设计,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有机会置身于教学法中,并去尝试将教学法如何应用到本专业,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发现了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此,通过听讲,通过应用,通过点评提高,我已经充分掌握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概念、结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用我所学到的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上,提高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力,学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运用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将应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

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加强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和经济实用型人才。数学教学要求“多模式,多层次”互动式教学,培养各类专职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势必将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趋于实用、更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科学、更合理、更灵活,这对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教学要能及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但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扩大致使教师数量不足,现有教师高负荷工作,很少有时间研究教法。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体系脱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材中数学经典内容较多,现代内容较少;连续型内容较多,离散型内容较少。各高职院校重科研、重成果、轻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但会制约各专业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会对数学基础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现代教育观念新动向 现代教育观念的改变可以从美国高校教育看出一些动向。美国一些大学开设诸如商业管理、人际交往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跨学科课程,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多才多艺的工程师、园艺师、精算师、高级金融理财专家等。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改变。数学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21世纪的大学生应具备如下的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数学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与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靠近,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师、园艺师、精算师和金融理财专家。 二、紧密联系数学教育实际,努力追踪现代数学教育新动态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绪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 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 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