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学与人类学史

民族学与人类学史

民族学与人类学史
民族学与人类学史

民族学与人类学史

2014级民族学班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综合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实证科学。分为狭义和广义:广义人类学包括人类学的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狭义:第一种认为人类学专指体质人类学;第二种认为所谓人类学几乎等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2、江村经济:这是一本由费孝通编写的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3、林村的故事:这是一本黄树明编写的关于1949年后的林村和林村的人的民族志著作,也是一本人类学中国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以福建厦门农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富于戏剧性的生命史为主轴,展现铺陈出一幅贯穿时空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图像。

4、金翼:林耀华的小说民族志,该书以中国福建省闽江边乡村的两个农人家族兴衰为线索,描写和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地方农业、商业、船运、政治、法律、教育、宗教、家族以及民俗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生活。

5、浊大计划:它是由张光直推动,研究浊水溪,大肚溪流域的人群如何适应当地的生物、生态和地理环境,意在突破村落范围和学科局限,探讨乡镇甚至更大空间内的文化作用和互动机制,构拟区域文化史。

6、祭祀圈:一般是指以一个主祭神为中心,信徒共同举行祭祀活动所属的地域单位。人们透过共同神明信仰,举行共同祭祀活动,将地方上人群整合起来,维系一体的意识与感情。

7、追踪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包括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地点的跟踪研究,也包含有不同学者在同一地点的后续研究。这类研究虽机缘各异,但描述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是共同的主题。

8、中国功能学派:中国功能学派也称社会学的中国学派,以吴文藻、李安宅、费孝通、林耀华等为代表。功能学派强调人类学的应用性质,主张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中国族群和社会的实际问题,研究主题也多以实际问题为主,注重田野调查方法的使用。

9、中国文化学派:中国文化学派重视文化研究,提倡将文化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乃至以之为中国构建独立学科,以黄文山、孙本文为代表。他们的学术特点是重视学科体系的构筑,但其理论规划的成分多而实际田野工作少,其理论体系的说服力也因此不足。

10、中国历史学派:强调以“历史的方法”对于各民族的具体材料进行描述整理,注重史料的运用研究,他们以进化论作为主要的理论观点,对法国民族学派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较多的利用,还吸纳了美国文化历史学派的研究框架和开展步骤。以凌纯声、马长寿、陶云逵、芮逸夫、卫惠林、杨成志为代表。

11、类型比较法:在对不同的、个别的微型社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类型比较,从而逐步形成对全局和整体的认识。

12、魁阁:“魁阁”又名魁星阁,指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末创立的国立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工作室。

二、简答

1、中国人类学的特色

(1)架构上受美国人类学的影响较大,强调体质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三大分支的四学科结合;

(2)具有较强的传统历史学的学风;

(3)人类学应用研究有逐渐向社会学靠近的趋势;

(4)新中国民族学的传统对象是少数民族,现在同时关注汉族并在一定场合灵活运用“人类学”旗号的意向,这种做法似乎告诉人们当年苏维埃民族学派的影响已经淡化;

(5)人类学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有关的研究仍分归于法学、历史学、地学和文学等大门类下,人类学中国化的成熟程度远落后于社会学和民族学。

2、中国人类学史的分期

(1)萌芽时期:1928年以前;

(2)创立时期:1928-1937;

(3)发展时期:1938-1949;

(4)恢复与发展时期:1966年以前;

(5)重灾期:1966-1978;

(6)重新恢复和再度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

3、中国古代人类学知识的积累

(1)主体族群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异文化记载。这些内容包含在历代正史、地方志和古代学者的著述中,如司马迁的《史记》和常璩(qu)的《华阳国志》等;(2)来自中原的著述者对于自身文化内部之不同部门的观察。如李时珍《本草

纲目》;

(3)被主体族群视为他者的异文化族群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表述。其中有许多古代的民族地方志材料,如《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4、反观古代中国的人类学研究

(1)是关于考古学的思想和实践。不少现代专家著述里谈到孔子、韩非子和司马迁,认为他们堪称古代考古家。

(2)关于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观。“礼”之理论指出了各个社会体系中不同特性之间或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互变性,“群”实指人类社会组织。

(3)是对于人的天性和中国式思维的探讨和辩论。

(4)古代中国人具有民族文化进化的思想。文明程度有高低之分,但文明是可以传播的,华夷之间的界线并非绝对的。

(5)与符号语言学相关的讨论。荀子的“名”“实”概念相通于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原则,还有其“约定俗成”说有相当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通过以上梳理和举例,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人类学史对古代思想里有关现代人类学科视野中的诸多议题缺乏相应的探究和论述,这种倾向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予纠正。

5、蔡元培的《说民族学》及其对民族学的贡献

(1)《说民族学》反映了欧洲的文化“民族学”与体质“人类学”之间的分野,并且最早在学术刊物上提出了“民族学”这一术语,以之整体论的、倚重现代田野调查的民族志方法的人类学,从概念上明确了学科定义,使得对学科的界定成为可能。

(2)《说民族学》的发表和蔡元培对于进化论的宣传,乃至他的亲自操作,对于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有着重要影响。首先是他对学科创立发发展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他以教育界领袖,国家政权赋予特殊权力的科学研究机构首长的特殊身份对于人类学的倡导和对其他人的影响;其次,“民族学”作为学科名称在中国相当长时期的存在也产生了重要作用,甚至影响了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发展走向;再次,蔡元培的一些学术观点,如人类进化由远及近、以美育代宗教等意见,以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具体事例的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意义。

6. 民族识别的原则和目的

(1)民族识别目的:就是对自报族称的、有自我认同的族体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出科学的甄别,以确定单一民族(或民族支系)的法定地位和正式族称。其目的是保障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力。(2)识别原则:依据民族特征和尊重本民族的意愿的原则,名从主人。

7、民族识别的阶段性成果

①1950-1954年发端阶段,确认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等38个民族;

②1954-1964年高潮阶段,确认了土家族、畲族、达斡尔族等15个民族;

③1964-1978年受干扰阶段,确认了珞巴族一个民族;

④1979-1990年恢复阶段,确认了基诺族一个民族,民族识别基本完成。

8、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西方现代人类学的田野作业有所不同

(1)调查是国家指派的一项政治任务,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

(2)解放改变了旧社会那种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也改变了政府官员与百姓的关系,调查走的是群众路线;

(3)调查虽说主要是实地的,但同时也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9、台湾地区人类学的历史分期

(1)日治时期的民族志范式。与日本统治政策直接相关的日本和台湾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

(2)光复时期,从大陆迁台的人类学者对于台湾南岛族群的研究贡献;

(3)结合美欧(特别是美国)和中国社会研究模型的台湾汉人社会研究时期,包括前后两个范式:前期范式追随美国,从南岛居民的研究范式转换到汉人研究范式,后期范式探索学科的中国化;

(4)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主题与对象更为多样复杂的时期。

10、费孝通江村研究的延续性

(1)“重返江村”,1956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他带领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调查组在21年后对江村进行了再研究。他们采取小型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调查和查阅合作社文献资料等形式,对该村的经济、社会、家庭、人民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做了全面的调查,增进了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了解。(2)“三访江村”,1981年在重返江村23年后,费孝通实现了三访江村的愿望。他认为在开弦弓村所见到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中国并不是个别的特殊现象。即使不能说中国几十万个农村都已经发生这样的变化,但是可以说这是中国农村的共同趋势。

(3)“九访江村”与“江村五十年”,1985年费孝通组织了江村50年调查组,对江村的社会变迁进行了广泛地调查和连续数年的追踪调查,在九访江村之时,他已初探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江村的在研究也为他建立了“类型比较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阐释了深入个别农村社区对认识中国和中国

社区的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追踪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三、论述

以下题目三选一

1、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人类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中国人类学研究机构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地投入到田野调查工作中,人类学研究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1)研究机构和学者重心向西部地区(云南、四川聚集)转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清华、北大、南开等学术重镇的迁入,将云南的人类学研究一度推至顶峰。其成果有如《人类学集刊》《边疆人文》《语言人类学专刊》和魁阁的建立。重庆作为战时大后方的腹地,相应地,迁往四川的学术研究机构最为集中。其中以成都华西坝和重庆最为活跃。其成果有《边疆研究通讯》《西南边疆》《边政公论》等;

(2)、这时期对边疆的研究、边政学的兴起,边疆族群研究成为抗战期间人类学研究的主流;田野工作大规模的展开,如李安宅与藏传佛教研究;吴文藻与西北民族调查;冯汗骥、徐益棠、柯象峰等对川康地区的人类学考察;林耀华对凉山彝族地区的研究;吴泽霖与贵州苗族的研究;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对云南澄江县实地民族志调查活动。

(3)沦陷区的人类学研究,如杨堃(kun)《钍神考》、辅仁东方人类学博物馆成立和日本的侵华调查;调查成果的整理,许掚光《祖荫下》、川康藏族研究。2、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

(1)概念:以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从而更好的解释中国的社

会和文化,通过具体的研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补充已有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丰富国际人类学的知识体系,以人类学中国化所得的结果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

(2)过程:①蔡元培《说民族学》引入人类学,并派遣学生到各地调查,试图建立中国独立的学科体系;②以吴文藻为首的学者明确提出“社会学中国化”主张,引入功能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培养民族学专业队伍,开展实地研究。贡献:a、把功能主义理论翻译引入中国,请国外大师来中国讲学;b、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c、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调查和田野调查;③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芩家悟、张寿提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超多的国家,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人类学的许多观点不适应于中国,固要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

(3)意义: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本土资料进行研究,并发展本土的人类学学科体系,她的提出是这个学界从西方学术理论的简单引进和接受照搬,向冷静分析理论并把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3、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香港的汉人社会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封闭的大陆是海外的学者无法亲临现场来研究中国,只能通过对华侨社区的调查间接地研究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如通过对台湾汉人村庄民族志调查,由弗里德曼和武雅士主编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与亲族》、《中国社会的宗教与仪式》分别探讨了家族制度、民间信仰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香港新界的研究,1961年到1963年波特在新界邓氏宗族的抗尾村做田野调查,华琛对新田村文氏宗族聚居地的研究并写了《移民与中国宗族——文氏在香港与伦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陆乡村研究:西方学者对中国大陆乡村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村庄如何反应整个中国,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村庄与国家的关系的分析上。他们的研究内容有:村落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乡村社会的变革与方向;文化传统的新编与逻辑。如萧凤霞的《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波特夫妇《中国农民:革命的人类学》

(3)海外研究的观察视角与焦点问题:半个世纪以来,当代西方“中国研究”经历了“极权主义”、“多元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等几次范式转移。观察视角从“远观人类学”到“解剖麻雀”。焦点问题是:乡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生活逻辑;地方精英、村民、国家政权三者的关系。

以下题目二选一

4、美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开始成立人类学、民族学学会,主要代表人物为摩尔根。1877年《古代社会》的出版标志着成熟的美国人类学的出现,摩尔根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运用作为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揭示了人类远古时代氏族制度的秘密。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阶段的美国人类学基本处于博厄斯及其历史特殊论思想的影响下(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文化相对论),主张对整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人类学者的任务是应从其他文化中获得第一手经验,而不是对该文化的过去进行推测。

(3)转型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发展迅速影响扩大。怀特的新进化论,将文化进化的原动力定义为能量,并且提出了所谓的“怀特定理”即

文化的进化是伴随着每年每人利用的能量数量的增长而实现的,摆脱了文化决定论。此外还有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和文化生态学、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发展了“客位”和主位的概念、格尔茨的象征人类学等。

(4)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人类学进入回顾反思阶段。马尔库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集中体现了这些反思的认识成果,马尔库斯和费希尔认为批评意味着将其他的文化事实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事实进行对比以获得关于所有这些文化事实的更为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允许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批评。

5、法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1)法国民族学起源于19世纪,得益于博物馆和学术团体的建立,代表人物孔德:主张实证的知识要依据确实的事实,将社会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认为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才能了解社会的局部;

(2)涂尔干时代:涂尔干创立了社会学年刊学派,主张利用民族学的实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注重文化的整体研究,基本观点是“集体表象”或“集体意识”概念;(3)两次世界大战时期:莫斯的《馈赠论》,认为研究一种制度应把它作为整体的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认为早期社会的交换形式是在群体间进行,与经济、法律、道德、政治、宗教等制度有关,人们交换的对象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进行非物质的、精神的交换。列维布留尔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因此有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原始人的思维是前逻辑思维,提出“互渗律”来解释原始思维。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4)二战后法国人类学的学科建制结构:实践、阶序和后现代主义①研究法国本土的人类学;②拉康:使心理分析相对主义化,提出“想象”-镜像-象征三阶

段;③解构,模拟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解构那些通常所谓的文本,以此来展示他们被撰写出来的情境以及它们获得并揭示意义的情境。

四、猜测部分

1、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古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2、我国北方学界将人类学有关的学科分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

3、西方传统里的人类学家与民族学家:孔德、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弗雷泽、博厄斯、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

4、以中国作为重点田野点的人类学家主要有日本的鸟居龙藏、俄国的史禄国。

5、早期田野调查存在的问题:(1)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2)调查者缺乏专业训练;(3)调查中姑妄信言

6、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发展时,田野工作的开展:林慧祥《台湾畲族之原始文化》、凌纯声《松花江下的赫哲族》、史图博《畲民的图腾崇拜》和《海南民族志》、凌纯声和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方国渝《滇西边区考察记》、费孝通和王同惠《花篮瑤社会组织》

7、汉人边区研究:李景汉《定县社会状况调查》、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8、三大格局及代表机构和人物:(1)华东地区-中央研究院-吴泽霖、卫惠林;(2)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厦门大学-杨成志、林慧祥;(3)华北地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

9、中国三大理论学派及代表人物:(1)中国功能学派:吴文藻、李安宅、费孝通、林耀华;(2)中国文化学派:黄文山、孙本文;(3)中国历史学派:凌纯

声、马长寿、陶云逵、芮逸夫、卫惠林、杨成志。

10、“魁阁”时期的研究: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禄村、易村、玉村)》、许烺光《祖荫下》、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史国衡《昆厂劳工》,《禄村农田》、《内地女工》、《个旧矿工》

11、海外人类学家研究中国乡村的特点:(1)乡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民众的生存状况和生存逻辑;(3)地方精英、村民、国家政权三者的关系。

12、林美容的信仰圈;王岑松的本土化;陈其南的土著化;李国祁的内地化概念。

13、沦陷区的人类学研究:杨堃的《灶神考》

14、沪江大学的外篇传教士葛学溥的调研报告《华南农村生活:家族主义社会学》于192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

15、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人类学摆脱了介绍和引进为主的时期,开始了中国人自己的研究。

16、1934年12月16日中国民族学会与南京中央大学中山院举行成立大会。

17、1935年拉德克里夫·布朗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比较社会学。

18、1938年冈田谦提出“祭祀圈”概念。

19、在西方人类学家眼中,社会人类学的中国时代是指1938-1949年。

20、1979年确认基诺族为单一少数民族。

21、1937-1949的中国人类学知识应用,主要体现在:(1)边政学的兴起;(2)国民素质研究;(3)边疆教育事业的推进;(4)抗战动员与边疆知识的宣传。

22、早期人类学的译著和介绍以进化论、种族概念为当时学术引进和传播的主流。

23、进化论学派在研究中使用:文化残存法、类比法。

24、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成果:资料的斩获、机构的创立、人员的培养。

25、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乡村研究的著作:《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林村的故事》《神堂记忆》《礼物的流动》《农民何处去》

26、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海南岸民俗片段》《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

27、1965年以后,促使台湾人类学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的原因:(1)国外人类学理论影响;(2)学者生命周期造成的代际变化;(3)当时社会认知场域变化;(4)学术领导者民主作风。

28、人类学的中国化道路包括:(1)功能主义的本土化道路;(2)博采众长的综合之道;(3)建立中国独立人类学。

29按研究主题和范式的转换科将台湾人类学分为:日治时期、民族志与文化史时期、汉人社会研究时期、研究主题的多样化时期。

30、追踪研究田野点:江村、山东台头、山东夏寨村、潮州凤凰村、广州南景村。

31、“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研究成果:《人观、意义与社会》、《空间、力与社会》、《时间、历史与记忆》(都是黄应贵主编)

32、“分”和“合”是指人类学要从既存的中国学术体系中脱颖而出,并且按照四分支的架构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3、萧凤霞《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高默波《高家村》;波特夫妇《中国农民:革命的人类学》;景军《神堂记忆》;阎云翔《礼物的流动》;顾定国《农民何处去?》

34、费孝通提出建社会学的“五脏六腑”:指的就是在学科结构上要有五个部门——学会、专业研究结构、各大学的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学科的专门出版结构。六门基本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比较社会学、

社区分析、社会学史及西方社会学理论。

35、学科制度结构:是一门学科的物质体现,具体包括职业化和专门化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权威的出版物、基金资助等。(学科深层理念和规范化体系的落实必须由学科制度来保证)

36、受功能主义方法影响的书籍:《江村经济》、《金翼》、《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祖荫下》

37、吴文藻是明确提出“中国化”主张的第一人。

38、除了传统民族学外,还有理论民族学、人口民族学、语言民族学、社会民族学、经济民族学等。

39、费孝通提议,中国的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完全可以“三科并列、互相交叉、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40、顾定国还曾经撰文形象地把整个学科史的分期标识为不同时期扬起的风:“西风”(比喻1949年之前以学习欧美学派为主的时期),“北风”(解放后跟随苏联模式时期),“台风”(文化大革命时代),“春风”(改革开放时期)。

41、人类学南派持进化论,北派持功能论。

42、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学研究团体——巴黎民族学学会于1839年建立。

43、东晋常噱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完整的地方志。

44、王铭铭田野调查的闽台三村:闽南的美法村、塘东村,滨海的华侨家族村落。

45、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来访被当成东西方接触中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

46、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47、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的三阶段:蒙昧、野蛮、文明。

48、清末,京师京华印书局出版了《中国人种考原》,作者认为将中国人分为五种:满洲、汉、蒙古、回、西藏。

49、190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将人种学列入国史以及西洋史两门课程。

50、李济成为取得人类学博士头衔的第一位中国人。

51、林惠祥的台湾高山族调查,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中国人类学者编著的第一部科学的民族志。

52、费孝通根据王同惠调查的遗稿,编写成《花篮瑶社会组织》。

53、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被认为是当时最成熟的社会调查。

54、1944年,中央大学设立边政学系,分蒙古、维吾尔、西藏文史三组。

55、最早深入岷江上游松潘、理番等地区的是四川大学的冯汉骥。

56、吴定良是中国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创制“率显著性查表”。

57、杨堃研究中古代五祀考——《灶神考》。

58、经济文化类型:渔猎采集类型、锄耕农业和畜牧业类型、犁耕农业类型。

59、最早人类学专业博士招收的研究方向是“民族考古”。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历史学 门类:历史学类 专业名称:民族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基本的民族学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熟悉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历史学、社会学。 原专业名:民族学、民族史、藏学、人类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就业数据 本专业2005年没有本科毕业生 表1民族学专业地区流向百分比(%)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类学作为民族学的相关学科在中国似乎也一直以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在其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研究民族学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其和人类学归入了同一血统。而这一血脉相承的关系也必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不论是从概念的界定上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总结上,都明确地体现出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首先,笔者注意到民国时期学者们在概念的界定上谈到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凌纯声认为“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认为:”在欧洲大陆民族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这一名称在英美也很盛行,其意义与欧洲大陆无别,而与文化人类学可通用。在英美文化人类学又别称为’社会人类学‘“.他还将三个名称的关系标列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杨堃指出:”若就学科本身来讲,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应指同一门学科而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也是一致的,即都是运用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的方法。“……据蔡元

培的《说民族学》一文,蔡元培对民族学定义时指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以上是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看法。由他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在探讨民族学时始终站在人类学的视野上,基本上都将民族学归于人类学范围内,认为民族学等同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看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研究主体--各个民族的记录。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这本书中将民族史分位两个大部分来记述,前部分为文化史,后部分为政治史。而文化史部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只有仅剩的三分之一用来略述政权的更迭。在文化史部分我们又可以看到它既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学术,同时还包括政体、阶级、财产、赋税等。若是我们利用政治学的观点来深究此部分的内容,将会记得在政治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可见,在政治学当中,

世界现代史重点归纳

世界现代史 1、战后20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雄厚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进一步干预和调节市场;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目的:战时经济顺利转轨;稳定国内社会生活;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内容:制定充分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扶植农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它使新政时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党控制了参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通过;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转轨,使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持并继续扩大 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 原因:国会特别会议中,议员们惊慌失措,通过了70多项法案;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制约作用;杜鲁门在政治 上保守,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 经济社会改革难以推行;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 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 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对外,推行国内的社会福利改革难免捉襟 见肘 3、西欧经济的恢复:英国: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战后英国衰败的经济; 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了金融 市场;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设施,促进了新的 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受战争抑制的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人们对 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战后初期有利的贸易环境 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四共和国进行国有化改革,推进法国式的计 划经济,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莫内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推动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偿使用德国战俘劳动力,以弥补法国劳动力的 不足,是联邦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马歇尔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缓解了紧迫的供应状况;马克对等基金缓和 了投资资金的短缺;艾哈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4、n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 主旨 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 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 力;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三军的统帅,有权直接任命总理, 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形势非常权力。 6、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原因:当代世界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 殖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 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 文明的复兴,给殖民主义敲响了警钟。 影响: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世界现代史笔记大全

机密第1 页共31 页作者:天涯2013-4-4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20世纪初,欧洲仍然保持世界优势地位,但不久美洲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迅速崛起,开始挑战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面。 第一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一)、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二)、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四)、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五)、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 非洲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全部变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亚洲广大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都已欧化 2、欧洲的经济优势 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和国际贸易都占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 20世纪初,俄、法、英、德陆海军人数占绝对优势 欧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比表 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 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使美国迅速膨胀为世界级的强国 ●美国崛起的原因 ●日本崛起的原因 2.美西战争 原因:美国垄断资本家需要寻找国外市场,企图取得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两块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导火线:1898年2月发生的“缅因号”事件 经过及结果:战争仅进行了3个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双方签定巴黎和约: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关岛等让于美国 影响:它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美国开始向远东和太平洋扩张;古巴成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3、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使用暴力或进行经济渗透 (1)大棒政策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主要运用于拉丁美洲,把“门罗主义”的不准干涉美洲发展为美国管理美洲 (2)金元外交 世界现代史笔记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云贵、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 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

(整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考试历年试题 06年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321人类学概论(人类学基础知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英国人类学家__________是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__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定义. 2.__________是美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3.在北美,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分支,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他人的文化.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2.婚姻; 3.种族; 4.马林诺斯基; 5.<<金翼>>; 6.物质文化; 7.音位; 8.文化模式.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按照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不同理解,我们可大致将宗教信仰划分为几种类型? 2.弗里的里希.拉策尔对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有哪几方面? 4.体质人类学由几个方面构成? 四.论述题(40分) 什么是应用人类学?在我国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应用人类学研究,前景如何? 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专业: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导师:王建民 205 人类学通论 一、解词(25分) 跨文化比较米德核心家庭《江村经济》族群 二、简答题(45分) 1、何为体质人类学,有哪些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有何意义? 2、何为生态人类学? 3、中国民族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我系实际情况,现对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预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确保质量,按需招生, 宁缺毋滥; 2、坚持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潜力、具有特殊学术专长及潜力的人才的原则; 3、坚持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的原则。 二、复试分数线 2019年我校学术型专业分数线法学类:政治55分、英语55分、专业一90分、专业二90分、总分 345分。

根据《厦门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我系招生计划11人,复试比例1:1.5。本系各专业之间可以调剂。 三、复试流程 1、复试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8:30 资格审查地点:人文学院三楼319 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的空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区: https://www.doczj.com/doc/744102695.html,下载); (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携学生证)及复印件; (3)大学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公章);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准考证(可登陆研招网重新下载打印); (6)一张近期1寸免冠彩照,用于体检; (7)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专业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 (8)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除上述材料之外,如果您是以大专学历报考的同等学力考生,还必须提交的材料: (9)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6门以上本科专业课课程成绩证明的原件和英语四级等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注:政审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注意: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10)根据省物价局闽价费[2015]费267号文件精神,参加复试的考生每人需交复试费130元(登陆考试中心的报名系统,网上缴费)程序缴交:登录厦门大学考试中心网页→选择“缴费系统”按钮→选择“研究生复试费”选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744102695.html,/index.php/welcome/pay.html),随后根据系统提示完成费用缴交。特别提示的是:A、请使用各浏览器的“极速闪电”模式。B、目前发现谷歌浏览器可能会自动拦阻缴费系统的开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概述 世界现代史是继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后,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以生产力为标准,所谓人类文明,迄今为止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可以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的,生产力的突破会带动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大转变呈现出阶段性。上个世纪之交,人类文明正处于这样一个现代化转型时期,世界现代史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后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科学革命为前提的,技术的发明进入了按照原理主动创新的阶段,大多数成果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了突破,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新兴工业的兴起又带动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新兴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并且向大型化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大型化迫切需要合理地调配企业内部资源,由此又引起管理革命,标准化和流水线逐渐普及推广。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管理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引起社会的变迁。 首先,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在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工业中技术性强的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逐渐增加。由此,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也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工人阶级人数空前增加,成为任何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新中间阶层在19世纪末期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其次,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也需要新的投资场所。19世纪末期,近代以来以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世界经济呈现出加速的趋势,到世纪之交,世界领土瓜分完毕,所有民族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完成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发展并不平衡。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进入现代化新阶段的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 随着垄断资本的形成,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些国家中,工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全面的适应性社会变革没有及时进行,引起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剧。 这些国家又分为两种类型。英国、法国、美国属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比较平衡,工业生产力的增长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政治上也确立了民主制,自由民主思想比较普及。这类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转型问题。德国、俄国、日本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国家,富国强兵是推进现代化的目标,造成现代化集中于工业化,农业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因此,德、俄、日三国不仅要解决原发性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现代化转型期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需要进一步清除传统因素,全面推进现代化,所以这种类型国家的动荡要激烈得多。与欧美、日本相比,亚、非、拉广大地区尚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够启动现代化的因素。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在亚、非、拉地区,由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西方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因素的深入程度不同,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总体上看,亚、非、拉国家需要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 对国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这预示着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和努力。纵向的现代化已经经历了四

世界现代史(1914-1989)

世界現代史(1914-1989) 一、指定教科書 Grenville, J.A.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20th Century, enlarged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二、授課方式、規則、考察辦法 1.講授、討論 2.課前發予授課大綱 3.期中考(20%)、期末考(30%)、讀書報告(30%)、課堂討論與課堂出席 (20%) 4.課堂規則:勤出席、維持課堂秩序、避免製造噪音、不作弊、不抄襲,積 極參與課堂討論、踴躍發問。 5.課業輔導時間:每週一8:00-10:00,並開放預約時間。 三、課堂議題 1.短暫的二十世紀?轉型的世紀?--導論 2.巴黎和會與現代趨勢之發展 3.第一次大戰後民主之發展--英、法、美、其他小國 4.戰後極權政治之發展--蘇、義、德 5.社會福利國與大眾文化之發展 6.經濟恐慌與國際危機 7.第二次世界大戰 8.戰後之國際情勢 9.戰爭之社會、經濟與文化影響 10.冷戰與超級強國之發展 11.歐洲之復興與獨立認同之掙扎 12.第三世界之興起與挑戰 13.後冷戰時期 14.新世紀新議題 四、參考書目

1.王曾才,《世界現代史》,臺北:三民,1992,2冊。 2.Hobsbawm, Eric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臺北:麥田,1996,2冊。 3.王曾才,《西洋現代史》,臺北:正中,1986。 4.李邁先,《西洋現代史》,臺北:三民,1995。 5.Robert Paxton著,劉京建譯,《西洋現代史》(台北:五南,1990,2冊) 6.Robert Paxton著,王曾才等人翻譯,《二十世紀歐洲史》,台北:國立編譯 館主編,黎明出版,1984。 7.蔡東杰著,《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2001。 8.愛德溫〃何伊特(Edwin P. Hoyt)著,李宛容譯,《墨索里尼的帝國:法西 斯主義的興亡》(Mussolini’s Empir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scist Vision),台北:麥田,1995。 9.Albrecht-Carrie, Rene,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10.Ambrosius, Gerold,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Blecourt, Willem de, Ronald Hutton, and Jean La Fontaine, Witchcraft and Magic in Europe: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99. 12.Brooker, Paul, Twentieth-Century Dictatorship: The Ideological One-Party Stat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5. 13.Browder, Rober P. and Alexander F. Kerensky, ed. The 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14.Fischer, Conan, the Rise of the Nazis, 2nd. e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Hayes, Paul, ed. Themes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1890-1945, London: Routledge, 1995 (D 395/ H29) 16.Hoffmann, Stanley, The European Sisyphus: Essays on Europe, 1964-1994.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17.Howard, Michael, and Wm. Roger Louis,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Kershaw, Ian, The ‘Hitler Myth’: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Third Rei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87. 19.Kindleberger, Charles Poo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https://www.doczj.com/doc/744102695.html,fore, Laurence, The Long Fus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s of World War I, New York: J. B. Lippincott Co., 1971. 21.Lloyd, T.O.,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95,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Lloyd, T.O., Empire, Welfare State, Europe: English History, 1906-1992, 4th ed.,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