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

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

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
胶片的“感光特性曲线”

前些天就胶片感光特性曲线问题,与强总进行过短信沟通。我认为强总的意见比较准确、全面,而我的意见则有些偏颇。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撰写了此文。如有不当,请专家和读者朋友指正。

1 铅增感胶片感光特性曲线的两种型式

我们讨论的胶片,应是符合GB/T19348.1一2003《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一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标准,即铅增感胶片。感光特性曲线是表示吸收剂量K(或照射量P)和底片黑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是D一LgK曲线,也可以是D一K曲线。前者是涉及梯度G定义的常用曲线。当X射线管电压和管电流等条件固定后,黑度仅决定于曝光时间t时,D一LgK曲线可用D一Lgt代替,D一K曲线可用D一t代替。

1.1 D一Lgt曲线

其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铅增感型胶片的D一lgt特性曲线

这种曲线,大约在黑度0.5以下,它有迟钝区和曝光不足区,黑度从0.5至5是曝光正常区,是个近三次方的呈“J”形的曲线。在D=0.5~5的范围内,没有过渡区和反转区。

1.2 D一t曲线

铅增感胶片的D一t曲线,大约是一条上斜的直线,即黑度D和曝光时间t(实质是和吸收剂量K)近似成正比。,见图2。D和t、D和K的关系可以写为

D≈g.t

D≈g.K

式中:

g一比例系数。

笔者根据《日本射线探伤B》第22页表1.2,整理出表1,并根据表1绘制了D一t曲线。

表1 富士100#不同黑度下的t

(数据来源于《B》表1.2,管电压、管电流固定)

D

t (秒)

梯度G

1.0

35.25

1.7

1.5

58.5

3.0

2.0

81

3.7

2.5

105

4.9

3.0

127

5.9

以表1的t为横座标,D为纵座标,绘出D一t曲线,如图2。

图2富士100#胶片D一t曲线之一段

图2的纵座标D如果是净黑度,则D一t斜直线过座标零点。由图可见:在管电压和管电流不变的前提下,铅增感型胶片的底片黑度大约和曝光时间t(或说吸收剂量K)成正比。《美国无损检测手册.射线卷》(1992译本)给出了相似的图形,读者可查该书第216页图4一34。该图是管电压不变的前提下,底片黑度D和曝光量E(管电流乘曝光时间)的关系曲线,即D一E曲线,在黑度0.5~3.0的范围内,D一E曲线是近乎过零点的右上斜曲线。但在D>3以后有了(向下)偏差。

2 为什么常见特性曲线是D一Lgt曲线

我们熟悉的胶片法(黑度)对比度定性表达式为

ΔD=0.434.G.μ.ΔT/(1+n) (1)

去掉公式(1)和胶片有关的梯度G,其余部分可称为“透射线图像的对比度”,也即我们常说的主因对比度,暂以符号ΔP记之

ΔP=0.434μ.ΔT/(1+n) (2)

公式(2)是怎么导出来的,前提是

ΔP=LgI2-LgI1=ΔLgI (3)

可能是先行者们把这一概念用在胶片特性曲线上,就形成D一Lgt胶片特性曲线,并用这一思路求胶片某一黑度下的梯度G。《日本射线探伤B》第22页表1.2,ΔD=D2-D1=0.2,Δt=t2-t1≈10s(秒),然后取t的对数,求梯度G(译本称胶片对比度γ)的。

G=ΔD/(Lgt2-Lgt1) (4)

《日本射线探伤B》最后求得富士100#胶片的梯度见表1。

3 D一Lgt曲线还有用处么?

我认为,D一Lgt曲线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反对者认为还有两点用处。下面就所谓的两点用处,进行讨论。

3.1 黑度变化,确定吸收剂量(照射量,或曝光量、曝光时间)

我认为:其它所有条件不变,仅黑度变化,可用正比算法确定曝光时间t(或吸收剂量、照射量,或曝光量),即

D2/D1=t2/t1

反对者认为:D>3以后有了偏差,所以不主张用,还是坚持查图1所示的曝光曲线。读者可以从图1看出在D=2.5、Lgt=2以后,“J”字形曲线变得非常陡,你根本区分不开2.10和2.08,查得的偏差可能会更大。笔者认为:既使D>3,使用正比算法仍然是简单、可靠,有些偏差,不妨碍工程使用。

3.2 怎梯确定梯度G?

纸上谈兵的教材,经常说:用过D点作“J”曲线切线的方法,求出切线与水平轴夹角为α

G=tgα(5)

真正负责任的教材,不主张采用这种方法。前面讲述了《日本射线探伤B》使用的方法,见公式(4);今天看来,日本的方法已经落后了,GB/T19348.1一2003已经规定了GD的计算公式

GD=dD/d(lgk)= =2.3K.(dD/dK) (6)

式中:GD一黑度为D时的梯度;

K一黑度为D时的吸收剂量。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可以用曝光时间t代替公式(6)中的K,

GD=2.3t(dD/dt)

=2.3t(ΔD/Δt) (7)

如《日本射线探伤B》第22页表1.2,这次试验已知ΔD=0.2,Δt≈9.5s,(ΔD/Δt) ≈0.021s-1。公式(7)可简化为

GD=2.3X0.02s-1Xt

=0.0484t (8)

式中:t一曝光时间,单位为s(秒)。

现在我们可以把表1中,任一黑度D所对应的t代入公式(8),求出梯度G。例如,D=1.0时,t=35.25s,代入公式(8),GD=0.0484X35.25=1.7068≈1.7;又如,D=2.5,t=105s,

GD=0.0484X105=5.082,比表1的4.9稍大,根据《日本射线探伤B》第22页表1.2中Δt具体计算,几乎没有误差。

4 我的看法

D一Lgt型式胶片特性曲线应该被淘汰了。当然,射线胶片被探测器取代的时日也不远了。

本文摘自: 中国无损检测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743458601.html,) 详细出处请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743458601.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32&extra=page%3D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