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认知_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王宣予

谈认知_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王宣予

谈认知_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王宣予
谈认知_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_王宣予

语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2012.05

认知法是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作用,尤

其是在对语言规则的理解方面,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为纲、注重培养

学习者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它们各有所长,是近

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两种教学法。我们综合这两种

语言教学法,试图探索出一套更为有效且更有针对性的对

外汉语教学方法。

一、认知法概述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叫认知—符号法

(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卡鲁尔

(J.B.Carroll)。认知法主张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

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并掌

握语言规则,从而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运用语

言。它重新肯定了语法—翻译法(Grammer Translation

Method),因此被称为“改进了的现代语法—翻译法”。

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A.N.Chomsky)的转

换生成语法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而

不是习惯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能仅靠模仿记忆,而是

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认

知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和想

象的过程,是大脑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刺

激—反应。

认知法的基本教学原则如下:1.外语教学要以学生

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2.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操练外语,强

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3.主张听、说、读、写

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以求达到

最佳效果。4.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时,适当地进

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可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5.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对于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

中,1983:191~194)

功能法认为成年人学习外语和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是

不一样的。成年人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

室)中进行的,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来学习

外语的,而且成年人的学习具有自觉、有意识等特点。因

此,功能法的优点在于重视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强调

智力的发挥,主张在理解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

语言。

二、功能法概述

功能法(F u n c t i o n a l A p p r o a c h)又叫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语言学家威尔

金斯(D.A.Wilkins)《语法大纲情境大纲和意念大纲》

一文中被首次提出。当时,西欧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这样的环境要求有

更多的人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同时,由于学外语

的人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不同,对运用听、说、读、学

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目的的多样性。因

此,功能法便应运而生。功能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社会语言

学和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是相互作用

的。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y)则提出了

“语段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功能法的心理

学基础是心理语言学,代表人物是费利克和哈思。

功能法的主要教学原则有:1.以功能为纲,根据教

学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且实用的语言材料。2.教学过程交

际化,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多样化。

3.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4.强调表达内容,

不过分苛求形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有一个容忍度,那些

不影响交际的一般性错误可以不必纠正,不必过分苛求。

5.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常见的

方式是以话题来安排顺序,把功能和结构统一起来,每个

话题要有几次循环,每循环一次就增加一次难度。(盛

谈认知-功能教学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宣予

摘 要: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语言教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两种语言教学法是认知法和功能法。在这两种教学法的指导下,我们将对适用于医学专业全英班留学生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索。

关键词:认知法 功能法 对外汉语教学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79

XIANDAI YUWEN

2012.05

炎,1990:175)

功能法的优点是:教学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大都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选用的语言教学材料大都是本专业人员所必需的,在教学方法上也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需要而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不同的要求或侧重。

三、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授课班一年级留学生为教学对象,下面是笔者的汉语综合课第三课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我们将“认知—功能教学法”应用于对全英班留学生的汉语课程中,具体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一)教学过程展示

课文:第三课《明天见》

A:你去邮局寄信吗?

B:不去。去银行取钱。

A:明天见!

B:明天见!

第一步,展示。我们在PPT上通过图片展示有关的地点名词和行为动词,例如地点名词:邮局、银行、食堂、教室、学校、宿舍、厕所、超市、医院等;行为动词:吃饭、睡觉、学习、买东西、看病、寄信、取钱等。这些词语跟课文中出现的句型有关,是留学生为在中国学习生活急需习得的。

第二步,语言要点练习。我们从课文中提炼出了本课的重点句型——“Sb+去+P+V”①,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例如举例说明“你去邮局寄信”“我去食堂吃饭”“他去银行取钱”“妈妈去超市买咖啡”,或者通过使用是非问、特殊问等,要求学生用该句型回答。做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该句型的语言结构形式。

第三步,语境练习。通过游戏,将前面的语言材料放在有语境的游戏中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这个句型的结构特点,我们设计一个游戏,命名为“不可思议”。游戏操作具体如下:1.教师课前准备好三个纸盒,并在其中分别投入写有“学生姓名、地点名词及行为动词”的数十张小卡片;2.课堂上,每个学生依次从三个纸盒中抽出一张,并把所得的句子读出来,如“张红去银行睡觉”“李明去厕所吃面条”“王华去教室取钱”等。这样的句子既可以活跃气氛,也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第四步,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在“打招呼”这个语境中,重新组织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自由对话。这一步是模拟性的交际活动,特点是无限制、完全自由,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上述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主要是教给学生相关的语音、词汇等语言知识,如地点名词、行为动词;第二步主要是教给学生相关的语法结构,如重点句型“Sb+去+P+V”。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如果学生发音不清或错误,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交际活动;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基石,没有它作为建筑材料,学生就无法构建句子,也无法表达思想,所以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法即语言的规则,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言语都要受语法规则的支配和制约,学习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现象,并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这两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材料,掌握语言的结构、用法和意义,强调学习者智力的发挥及对语言规则的理解正是功能教学法的核心观点。我们将这种过程归纳为语言的理解。

在理解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则之后,学生还要有能力正确运用这些语言知识。教学过程的第三步就是培养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可思议”这个游戏,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类似这种理解性练习还有很多,根据这课的重点句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进行动作反应练习,即老师说句子,学生根据句义表演。例如,老师说“小强在教室洗澡”,然后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将这个句子表演出来。这个阶段主要是运用了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但从教学方法上看,我们运用了听说法或视听法的某些练习形式。这种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语言练习过程,我们称之为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只表明学生掌握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交际能力,所以要进入第四步的实际运用阶段。如上文所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对汉语技能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听和说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来设计相关的练习语境。自由对话是一种模拟性的言语交际活动,学生可以脱离课本,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对话。这些对话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并作必要的补充。在这一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还可以进行知识扩展,增加医学词汇教学环节,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因为留学生和中国人在意义的表达和言语的使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适当介绍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或进行中外语言文化对比,以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汉语的能力。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需要,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不同的侧重,这体现了功能法的教学原则和优点,我们将这个环节归纳为语言的运用。

注 释:

①本文的缩略语符号——Sb:某人;P:处所;V: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参考文献:

[1]邵菁,金立鑫.认知功能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7.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王继根.外语教学中的三大学习理论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12).

[4]薛燕华,刘桂琴.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基础[J].兵团教育学

院学报,2004,(1).

[5]曾怀琳.谈认知-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6]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3.

(王宣予 南宁 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530021)

对外汉语教学法自考资料汇编

对外汉语教学法资料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有60年的历史。 3、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中国教学学会对外汉语研究会” , 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4、1978年提出“对外汉语教学” , 1984年正式确定学科的命名。 5、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属性, 属于语言的应用语言学范畴。 6、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除了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身研究之外,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过程。 7、“课程设计”与我们经常使用的“课程设置”的含义并不相同。 8、总体设计,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概括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四大环节。 9、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理论由吕必松最早提出。 10、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根据大纲对教学内容描述的侧重点的不同,把教学大纲分为:结果式大纲(又分为组合型,分解型) 、过程式大纲(又分为任务型,程序型) 。 11、1988年试行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是第一个作为独立、完整的大纲而设计研制的。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言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

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13、《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分三等五级:初等(一、二级标准) 、中等(三级标准) 、高等(四五级标准) 。 1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内容由三要素组成:话题内容、语言范围、言语能力。 15、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四个等级:1000级、3000级(初等) 、5000级(中等) 、8000级(高等) 。 16、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专业教育、进修教学、短期教学、速成教学。 17、汉语言专业教育是指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学历教育。 18、大多数的教学形式均以汉语综合课为主干核心,以专项技能课为重点,采用分技能设课的方式。 19、课程规范:对课程本体和课程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的规范。 20、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并不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21、学科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标志。 22、语言学习理论:基本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 23、语言教学理论:学科性质理论、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法理论、中国传统教育观。 24、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认知法

认知法 一、定义: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它强调人能够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关于认知法的理论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派的理论,而是几种理论的汇合,例如,60 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 iaget )创立的“发生认知论”及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 B runer)提出的“基本结构”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对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接受刺激还是对刺激作出反应都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即指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的知识。随后,乔姆斯基(NoamChom sky)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掌握规则、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而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D. P. A u subel)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学习,它与机械性实习中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本规则和概念理解,了解其内在联系, 促进记忆, 认识是学习的开始, 并以理解为目的。他反对外语学习中的模仿的操练, 主张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操练, 受到了上述几种思潮的影响, 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4.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多,而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难学的一门学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学会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智力、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情境教学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的几种形式 1.1用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天生爱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如在进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趣味故事—《关于一只鸡死亡的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农场的一只鸡不幸被一辆卡车轧死,由此引来了以下的对话。“ 农夫:哪个家伙把我家的鸡轧死了! 农妇:自认倒霉吧,今晚就把这只鸡煮了吃。 动物保护人员:我们一定会为它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 兽医:这我也无能为力。 这件事传到了校园里,闹得沸沸扬扬。 语文老师:同学们,一只可爱的公鸡告别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请同学们为这件事写一篇文章,歌颂这只鸡的事迹,指责肇事者的无耻,字数不少于800字。 数学老师:其实这件事本是可以避免的,请同学们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这只鸡有百分之几的概率可存活?分几种情况讨论。 英语老师:Oh!My god!I am sorry to hear that!请同学们用被动语态叙述一下这件事,记住,要用过去时.。 学生一听议论纷纷,于是我趁机给学生介绍影响人们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所产生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同样是正确的意识,也会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构成、思维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哲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理解了知识,真正做了愉快教学。 1.2用音乐演染情境。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歌曲,把教材内容与歌曲融合起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如在进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学时,我将歌曲《爱我中华》欢快的歌声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并对歌曲品位、解读,提出问题,探究思考,从中提取基本观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我国有56个兄

教案认知目标是什么

教案认知目标是什么 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方法,把认知领域里的学习水平分成了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又可以分为两档,第一层次为“知识”,第二至第六层次称为“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仅仅是指记忆能力。记忆水平的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仅仅有记忆力参与而获得的学习结果,也是一种低水平的学习结果。其他五个层次的学习,除了需耍记忆做基础外,还需要别的较高水干的能力的参与。所以这五个层次又可以称为高层次的学习水平。文言文学习当然离不开记忆,但它也需要想象和联想,需要推理和创造。因此,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按照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方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环节来设计单元的教程。所谓“六环节”是指按认知分类进行单元教学的六个基本阶段,即“整体把握记忆阶段、理解认知阶段、应用实践阶段、比较分析阶段、检测评价阶段、迁移创造阶段”。1这六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照应、有机联系。在六个阶段教学中,突出表现了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体现出学生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致力于实现促进“保持”和“迁移”两种教学结果的双赢。 整体把握记忆阶段。这是单元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初读,了解熟悉单元教学内容,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词语含义,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弄清本单元的学习目

标,统揽本单元的课文,形成本单元学习的整体印象。还要求学生能大致能够复述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能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单元导入,提示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初读。 理解认知阶段。这一环节主要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先进行“学法指导”,围绕单元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导读,引导学习有关的方法和知识,紧扣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法指导和训练。在导读中主要是进行问题导读。问题导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若干思考题,让学生依题去读,从而完成某篇课文或某个问题的理解。 应用实践阶段。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 文知识的基础上,在“做”中学习,拓展学生的练习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练习1李娥兰黄敏正.论语文单元 精读课的二维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27. 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较分析阶段。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其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就为比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文言文单元教学方法的特点也就在于比较。这一环节主要就是比较文言文词语、语句在运用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单元中各篇的异同,以利

对外汉语教学法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填空·1、教学法的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2、国外外语教学法按照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认知派、经验派、人本派、功能派(或交际派) 3、听力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有三个阶段,就是_听觉加工、译码加工、思维加工。 4、认知风格有三对,即场独立性场依存性、沉思型冲动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 ·5、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是从评卷的客观化程度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6、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7、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按照教学目标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系统,分别是听说实践和分析理解。 ·8、对外汉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9、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课堂与课外、知识与应用结合 ·10、话语产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构建、执行。 ·11、影响听力理解的客观因素有听力材料、声音条件、人物特征。 ·12、语言教学法的三大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1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14、我们常用的替换练习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 ·15、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有贝力子等。 ·16、成绩测试主要用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测量他们的学习成绩。 ·17、课堂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分析、实施、反馈。 ·18、教师提问的方法主要有:提示问、关联问、连环问、随机问(四个选择三个回答即正确)等。 ·19、教学导入有很多方法,从导入方法上,有:提问、回忆、复述、讲述、对比、游戏、练习(七个中选择三个即正确)等。 ·20、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21、水平测试和成绩测试是外语测试的两种最主要的最常见的测试 ·22、教学导入有很多方法,从导入内容上分,有:文化导入、旧知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选择三个填写即正确)。 ·23、会话训练的一般方法有:对话、语言实践、游戏、问答、表演、讨论(选择三个回答即正确)。 ·24、教学内容结束的主要形式有:小结、思考、归纳、复述、朗读、讨论(选择三个回答即正确)。 ·25、听力课的课堂教学有听前预示、听时练习、听后检查几个阶段 ·26、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化试题。 二、选择 ·1、属于以分析理解为主的教学法流派是(B)。 A直接法 B听说法 C翻译法 D全身反应法

认知主义教学法

专题五认知主义教学法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结合而成的听说法从其协调性和客观性都是相当完美的,但是由于它只重结构,不管意义而陷入困境,而且很快受到多方力量的置疑而举步维艰。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不管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是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都诱导新的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在这种背景下,以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的认知法出现在外语教学的历史舞台。 学习语言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相提并论,否认人的智力和能动性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造成教学效果不如人意。20世纪6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皮亚杰、片鲁尔等人的认知理论成为语言学界倍受注目的学派。他们把学习语言的活动看成是一种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认知法主张的“有意义学习”与听说法的“反复操练”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外语教学法对人的智力、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认识上的理性回归,是对听说法的反动。可见,外语教学法在不断发展,追求科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理论和力量的影响形成了这种“钟摆运动”特征,其实质是外语教学方法时代在追寻“科学”的发展道路上面临各种新理论所作出的选择和改进,是一种在对原来教学法理论的否定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一种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过程。 一、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形成 认知这个术语来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试图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外语教学。它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出现。 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 1957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句法结构》,本书正式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后连续出版了《句法理论要略》(1965),《笛卡儿语言学》(1966),《语言和心理》,这些作品的出版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通过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其语言理论之核心即语言的规则系统和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在许多方面与结构主义相对立。因此,建立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基础上的认知教学法是听说法相对立的产物。 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理论作了全盘的否定,是对结构主义的最严厉的批判。乔姆斯基反对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人类后天经过反复刺激一反应形成的习惯的产物,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能力,是人生下来大脑中就固有的能力,即主张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认知法在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形成。 2. 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产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伊(Jean Piaget)是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他认为对知识的掌握是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清华大学★英语系测试:为中小学生英语量身定做.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43269607.html,/ 清华大学英语教授研究组提供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随着英语在小学阶段的开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活而又新教学方法展现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我想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感受.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根据这种特定的情境理解和运用知识。它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到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情景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是儿童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兴趣尤其重要。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的真实语言环境,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利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氛围,刺激学生感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帮助。 2.情景教学有助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中尤为突出。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我们引导进入角色。如在教学pep 教材四年级下册购物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词汇和对话将课堂设计成一个商店的场景。在情景中学习,然后在情境中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对话的含义,更能使他们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兴趣,积极专注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3.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英语教材中的有些难点重点直接表达出来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学习就轻松多了。如在教学pep五年级第一单元A 部分的对话Who 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学生直接这样学很枯燥并且很难掌握,我就利用多媒体,将自己学科老师在教室上课的情景照片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描述老师的特征,学生很感兴趣,都想描述他们,这样他们不自觉的学会了教难的句子,并能灵活的运用.因为不同老师的特征是不同的,实际上要求学生对前面词汇也要很好的掌握,学生为了想说,想办法去记这些单词。 4.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情境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 七坝小学南玉红 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指教师有目的地利用直观的形象或创设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联想,唤醒知识、经验或表象,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有声资料可以营造美的境界,更可以刺激学生感官,充分活跃学生大脑。 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本身的自主学习。这样不难看出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情境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感于影视中的情景片断来感染观众的作用,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或者由学生模拟情境,使他们处于生动、具体而有趣的氛围中,感情投入、思想活跃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本人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 一、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

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2、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可以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完整版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 学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法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 2、演绎法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语法规则,便于学生自行替换、生成和扩展。通常做法是把语法规则归结为若干句型,把句型具体化为一些范句。比如讲“比”字句,教师可以先给格式:A比B+形容词“他比我高。” 3、归纳法先展示一定数量的例证(不能太少),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语法规则。归纳法是我们倡导的语法教学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是先大量输入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知,再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特点、分析规律,学生容易得到验证,对规律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4、对比法有点儿比较贵这儿东西有点儿贵这儿的东西比较贵便宜-------------这儿的东西比较便宜通过以上汉语句式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有点儿”常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而“比较”后面的形容词好坏都能说。 5、情景导入法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设置,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例如本课要学表示完成的“了”,教师进教室就问一个学生:教师:XX昨天来了没有学生:他昨天没来。教师:哦,他昨天没来。XX,你去哪了这种闲聊实际是有意为之,在为该语法点教学做铺垫。 本文转自: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课。本课程重点介绍和评析对外汉语 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力图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技巧,使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并创造出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与理论 第二章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三)主要参考资料 1.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刘珣《对外汉语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6.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陈阿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8.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9.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1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12.吕必松《吕必松自选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1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14.张亚军《对外汉语教法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15.国家汉办教学业务处《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四)任课教师:张新明 (五)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自选与对外汉语教学法有关的论题,写一篇课程论文。 例如: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可以从各种教学法中借鉴什么? 2.怎样运用有关教学法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偏误? 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创造性? 4.如何解决“结构”和“功能”的矛盾? 5.适用于不同学习阶段,或某种课型的教学方法。 6.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导言 1.学习目的: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重点介绍和评析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技巧,使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并创造出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先介绍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然后再介绍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技巧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基本教学内容:

谈英语情景教学中“六法”的应用

谈英语情景教学中“六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口是“情境”的创设,而情境教学法中创设的“情境”,我以为实质上理应是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情境教学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从而,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从而,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因为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活动需要,具有主体明确、情感伴随、自主等鲜明特点,因而它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的摸索和尝试谈谈如何创设情境。 1、音乐欣赏、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旋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如课前集体哼唱英语歌,像字母歌、元音字母歌、数字歌与英语歌曲,还有后期教学中要学习的家中作客、过生日、游戏活动、起睡等功能项目相关的歌曲。由此可调整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为其上课作好准备。同时,我还依据学生熟悉的调子编歌填词,费时较少,收效甚多。比如:初一教be动词的用法时,我这样编,我(I)是am,你(you)是are,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复疑问往前提,句末问号莫忘掉。变否更容易,后加not就能够。疑问句、否定句,句首大写莫迟疑。在学习动物名称时,能够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例如,cat,cat,喵喵喵;dog,dog,汪汪汪,……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猴子、有的扮成小狗……。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也可采用听音辨动物的方法,如在教学tiger.elephant.pig......等动物名称,先让学生分别听动物的叫声,猜是哪一种动物,大家纷纷举手,猜对后再引出一个个新单词,学生们对此感到特别兴奋,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几乎全班都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回答。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语境中掌握了知识,活用了英语句子。这种聆听声音,创造情境的方法也能够用在学习交通工具上,如car,bus,train等,把它们的声音录制下来,听了以后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引出要教的内容,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上课的学习积极性。 这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当前,课外欣赏外文歌曲已成热潮。 2、语言描述、贴近情境 教师课内应恰当并广泛地使用课堂用语(少用母语),带动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索答疑。教学中使用语言手段创设情境的方式较多,使用相当广泛。 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具体目标,激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变知识接受为知识吸取,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迁移性和求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水平。

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大纲学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 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法 【课程编码】3B010258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学时数】34【编写日期】2012-06-26 一、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相关的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各种流派,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能针对汉语的特征和教学对象,科学地设置课型,更好地选择、分析、利用教材,设计好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总论2学时(理论讲授) 主要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外语教学法背后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 二、熟悉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三、了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外语教学法理论与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外语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思考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同“英语教学”比较相似还是跟“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相似。为什么? 2.列出你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分若干小组,互相交流。 3.要求学生阅读《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李泉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谈谈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 (二)第二章语言教学法流派介绍 4学时(理论讲授3学时+实验实践1学时) 主要内容: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 二、熟悉各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三、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和应用不同教学法流派的理论。 重点、难点:各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及其选择和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课堂讨论: 1.有人常用“钟摆”来比喻教学法流派的变迁,你对这个比喻有什么看法?

认知教学法-(英语)

认知法 一、Brief introduction 认知教学法,又称认知-符号法,或认知-符号学习理论,是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 二、Basic theory Like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the Cognitive Approach looks for a rationale i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he Cognitive Approach seeks in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a basi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1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Chomsky maintained that language is an intricate rule-based system;Every normal human being is born with a 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It is competence that a child gradually acquires, and it is this language competence that allows the child to be creative as a language user. 2 Cogn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emphasis on the various mental processes used in thinking, remembering, perceiving, recognizing, classifying, etc.The Cognitive Psychologist hold that learning must involve organization of material and learning should be structured.Structure has given meaning to parts previously incomprehensible. 三、characteristics 1)认知法明确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而不应让 教师主宰课堂。采取直接法和听说法的教师往往主观设计各种教学环节, 认知法却要求教师的备课建立在学生认知的特点上,根据学生认知过程 进行教学。 2)认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对机械模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鼓励学习和使用外语中的创新精神。为此,认知法要求让学生明 确每堂课甚至每一练习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学习语言知识还是技能训练 都强调理解其中的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学习。 3) 认知法的教学重视语法,必要时可用母语进行教学。然而,认知 法的语法教学又与语法翻译法不同,它要求通过有意义的练习达此目的。 同时,认知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从学生已知,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身边 的事例,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地理图像、生活场景等直观手段或实验、调查、表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究竟怎样在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呢?我认为关键是 合理创设情境。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地理的心得,对情境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巧设课堂导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从而能尽快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当然导入方式很多,可视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综合选择。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首先播放学生熟知的歌曲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营造气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歌中唱到56朵花是什么含义呢?通过喜闻乐见的歌曲创设

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提问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解,以辩促思,以辩明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与我们》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类别有哪些?人与自然资源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关 于这些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问题一出,学生的积极性就起来了,他们很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有的知道一些,就说起来了,由于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同学就持不同意见,大家相互辩解、讨论、补充。对于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有效的争论辩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真正实现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让真实情境再现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培养学生

认知法在我的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法在我的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法在我的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志愿者老师——陈雷振 刚来俄罗斯任教时,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碰到了很多问题,诸如到底该不该使用学生的母语?什么时候使用母语,使用的量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是否需要进行大量的机械式操练?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应该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实际上也是在拷问我该选择哪种教学方法。之后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们逐渐都有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我想谈一谈认知法对我的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首先认识一下我的教学对象:他们是西伯利亚干部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年龄在18~19岁,专业是国际关系,大一的时候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而汉语是大二时选修的第二外语。在我任教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两个月的汉语,语音阶段刚好结束。鉴于此,我认为,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主要是以培养运用汉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2)应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应以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因为教学对象都是成年人,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客观上就需要课程集中、内容密集、进度较快; (4)应注重语言对比,考虑到语言的迁移作用,可以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教学。因为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为了提高学生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势必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教学。 认知法特别强调了语言结构和语言应用同等重要,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语言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有意义的操练,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其中,语言结构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时候语言结构都是汉语教学的根本所在,在本文中不作论述。本文仅从语言对比、语言操练和文化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调进行母语和汉语的对比,依此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反思与策略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反思与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深入思考后,需要问个“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启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的思维过程,而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认知和能力。 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教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2.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且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 4.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思起于疑,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