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目录

第一章 4

第1节序(1) 4

第2节序(2) 6

第二章8

第1节孤独症与运动发展落后 8

第2节孤独症与多动症(ADHD)9

第3节孤独症与严重的视听觉障碍 10

第4节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11

第5节孤独症与RETT综合征13

第6节孤独症与婴儿痴呆 14

第7节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 15

第8节孤独症与选择性缄默17

第9节孤独症与Asperger综合征19

第10节孤独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21

第11节孤独症与严重剥夺22

第三章23

第1节帮助孩子时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23

第2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内容 24

第3节关于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27

第4节教育训练计划的制订29

第5节关于结构化教学法 31

第6节给孩子巨大的精神关怀 33

第7节行为矫治与训练的理论基础 36

第8节行为矫治的常用方法与原则 37

第9节使用行为矫正技术的注意事项41

第10节应用行为分析法“ABA”与“DTT”42

第11节应用行为分析法训练中指令的运用44

第12节应用行为分析法训练中的“辅助”技巧47 第13节使用“辅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51

第14节如何实施“正强化”53

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

作者:戴淑凤????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在我国3.8亿14岁以下的儿童中,估计有50万名以上患孤独症的儿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前不被人们认识的孤独症正在为多数有文化的父母所认识,孤独症儿童被误诊的情况逐渐减少。但是,面对这样的孩子:自我封闭,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语言发育迟缓和偏常,有沟通障碍;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等等,父母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多数儿科、儿保、精神科医生也没有经过儿童精神医学的教育和训练,对于诊治孤独症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作者详述了孤独症的概念,发病情况及病因性别(包括父母背景、家庭环境、围产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孤独症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容易与孤独症混淆的疾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方法及教育训练案例等,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了富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指导和帮助。本书语言通俗流畅,配上插图加以说明,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

第一章

第1节序(1)

编写“SOS救助父母,救助儿童”丛书,是我1996年的构想,当时有几家热心的出版社很感兴趣。但是,我冷静下来一想,这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自己的水平有限,临床工作又十分繁忙,编写这样一套科普著作,不仅需要花费时间,更要用心、用情来写才能不落窠臼,让家长们爱看、看懂、会用、用了就灵。所以,我只好把这一设想暂时搁置下来,并谢绝了诸家出版社的厚爱。

2003年,中国妇女出版社的领导和老朋友又和我谈到这套丛书,其情之切,令我感动。恰在此时,我又遇到一件令人触目垂泪的事,终于促使我下了决心:一定要编写一套供父母使用的教育训练丛书。

一天,我从病房楼道走过,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女士。我觉得似曾见过,但又想不起在何时何处,只能报以微笑。那位女士说:“戴教授,您还记得我吗?两年前,我带两个月的儿子看过您的门诊,您当时告诉我,孩子可能存在中枢协调障碍,需要进行一些干预性训练。我对您的提醒没进脑子,加上我一个人带孩子,手忙脚乱,光对付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感到头晕脑涨,哪儿还有时间参加什么训练,总觉得孩子长大就好了。没想到,随着孩子年龄长大,不仅没好,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两岁多了还不会走路,两腿交叉,双拳紧握,也不会说话……我懊悔极了,觉得对不起孩子,我该怎么做才能尽快挽救孩子呢?”说完,她绝望地失声痛哭……

在临床工作中,我何止见过一位这样懊悔而痛苦的母亲!据不完全统计,小儿脑瘫的发生率在5?左右,这样推算下来,全国大约有几百万由于脑瘫未及早诊治而致残的孩子。再加上50万以上孤独症患儿,这不能说不是家庭的痛苦,孩子的不幸。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儿童群体,这些孩子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是他们行为违常,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较差,致使学业滞后甚至发生破坏行为,令家长头痛、学校无奈。这是一个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率约30%左右的大群体。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孩子受不良成长环境和失误教养方式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不能消失,而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这个群体,包括多动症和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仅就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令人触目惊心。如北京市学龄儿童发病率为46.2%(其中重度占10.3%),南京市为34.9%,上海市为52.7%(其中重度占16.1%)。

怎样才能使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孩子尽量减少,使已经发生问题的孩子向正常发展,并拥

有幸福的人生呢?这不仅是医生的事,而且是需要全社会、多学科人士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事。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回避,只有早发现、早动手帮助孩子,才是对孩子负责。

第一章

第2节序(2)

每一个小生命,都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小精灵,他们都来自一个单细胞生物体——受精卵,由一个最原始的细胞发育成最高级的生物体——人,要经历生物进化历程中的风风雨雨。当前,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制造着伤害人类自身的副产品——环境污染、竞争压力等等,这必然会殃及孕育着胎儿的母体内外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胎儿的

正常生长发育。好容易到了临产期,又面临着围产期缺氧、早产、感染、脑损伤等风险的考验,成长发育期又要面临来自家庭微观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句话,造成婴儿脑损伤和发育障碍的原因很多,永远不会消失,这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必然。但是,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各成长期保健和出生后监护得到一定的预防及最大限度的减少。如果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采取科学而系统的矫治措施,孩子是可以向理想方向发展的。只要您是一位勤学习、善思考、豁达明理的父亲或母亲,您一定会在专业人士的热情帮助下,改变和创造孩子的美好未来!

在本丛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融医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神经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为一体,在保证丛书的科学性、前沿性的基础上,力争做到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尽量以表格形式展示需要冗长文字叙述才能说清楚的内容,使读者看起来不累,便于理解和记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书稿完成后,我们请一些训练师和家长进行评审,深受赞誉,都认为这是一套新颖、实用、看了能懂、学了就会的好书。

本套丛书由我构思,拟订框架,并拟写了《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让学习障碍儿童突破学习困难》《让分心多动儿童摆脱烦恼》各章、节的写作条目及部分章节。具体的主要编写分工为:《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人生》由刘振寰等教授撰写;《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由刘全礼副教授撰写;《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由贾美香、陶国泰、张俊芝等教授撰写;《让学习障碍儿童突破学习困难》由刘翔平等教授撰写;《让分心多动儿童摆脱烦恼》由王永午教授撰写;丛书插图由孙茉芊副研究员绘制。丛书由我负责统稿。本套丛书还得到了董奇教授、林庆教授、王玉凤教授的关注和指导,中国妇女出版社的几位编辑为本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工作,谨致谢意。

作为医生,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在呼吁社会关注弱势儿童的同时,努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将艰涩的专业研究结果转化为能让百姓读懂、会用的科普知识和实用性操作技术,尽早、尽可能多地救助父母,救助儿童。这就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如果能对家长们起到一点儿作用的话,我们就深感欣慰了!

在本套丛书陆续出版后,我们将对已经出版的部分图书进行修订。我们将广泛征集各方面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并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日臻完善丛书,使之编排更加合理,观点更加科学,内容更加实用,方法更加有效,使之能够更好地帮助需要这套丛书的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孩子。

戴淑凤

2007年12月

于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章

第1节孤独症与运动发展落后

运动可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改善症状,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及调节。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儿童来讲,更是如此。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体格健壮,身体健康;使大脑对外界反应灵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使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有助于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树立信心,敢于克服困难。

由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问题,他们的身体软绵绵的,走路东倒西歪,好像缺乏支撑点;手的肌肉抓握无力;精细运动表现得很差,不会穿珠子、系扣子,穿脱衣服困难;有的患儿三四岁还不能独立上下楼梯,不会两只脚相互交替,不会踢球,更不会接抛球;去游乐场,连滑梯、转椅也不敢接近。由于他们的运动能力较差,从而也影响到他们的语言发育及认知水平。

在幼儿的生长发育期,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缺乏爬行的训练。爬行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与智力的开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好多家长在孩子七八个月学习爬行运动时,怕摔着、碰着,怕出危险,怕孩子爬行时弄脏了衣服及手脚,错过了孩子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

孤独症儿童运动发育落后

对儿童来说,爬是一种较好的全身运动。在爬行中,孩子的头颈要抬起,胸腹离地,并要用双手及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腰腹背与四肢的肌肉,并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站立和行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当孩子学习爬行时,他所得到的刺激要比躺着和坐着多,视觉和听觉范围得到扩大,思维、语言及想像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与提高。爬行可促进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对大脑控制,眼、手和脚的协调以及神经发育有较大好处。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运动,包括全身的活动及人体的姿势,如抬头、翻身、爬行、行走、滚动、跑步、跳跃、弯腰等等。由于大部分孤独症儿童伴有运动发育落后,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较差,动作不灵活,手脚笨拙,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他们大脑皮层的活动,通过感官系统提供外界刺激,丰富大脑的感知信息,刺激和增进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增强肌肉活动的频率,增强信息反馈,也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调节控制机能的发展。运动训练不仅可以发展感觉器官、肌肉关节活动的机能,更重要的是,使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使他们在感知、情绪、行为方面,语言发育、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形成并得到提高。

第二章

第2节孤独症与多动症(ADHD)

活动过度,但有很强的求知欲及好奇心;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感兴趣的事也可以集中片刻;好冲动,但做错事又后悔。他们大多数没有智力发育落后,这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ADHD)儿童的主要表现。

表3 孤独症与ADHD比较表

比较内容

孤独症

ADHD

起病年龄

3岁以前

3岁以后

发病率

0.8%~1?

3%~5%

智力发育水平

明显落后

智力正常

交往障碍

明显

不明显

语言障碍(刻板、重复语言)

明显

不明显

刻板行为

明显

不明显

兴趣范围狭窄

明显

不明显

孤独症儿童对指令往往没有反应

毛毛,男孩,5岁。上幼儿园才三天,老师就反映,上课坐不住,不会听指令。老师让他坐在椅子上,他根本不理睬,也不注视老师,好似没听见。老师只好让他坐在老师旁边,随时纠正,但也毫无效果。毛毛对老师的指令没有任何反应,随后离开座位,看看这儿,摸摸那儿,一刻也闲不住,或不停地看手、玩手。在小朋友的集体游戏中,他一个人不停地跑来跑去,或搂抱、推拉小朋友。他很少用语言与小朋友们沟通。老师多次试图去接近毛毛,纠正毛毛的问题,但毛毛根本不接受老师的指导。结果对班上的纪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干扰了老师的讲课。幼儿园老师只好劝其退园。

妈妈带毛毛来到了医院。有关医生诊断其为“孤独症”,并告诫毛毛的家长:“孩子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他存在明显的交往障碍及对语言的理解困难,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对老师的简单指令不理解,对周围环境表现为迟钝、回避,缺乏兴趣;喜欢沉湎于自己独特而怪异的活动中。这种患儿表现得孤僻、不合群,刻板、单调的活动过度,多数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要早期对其进行干预和训练。”

第二章

第3节孤独症与严重的视听觉障碍

眼睛、耳朵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感觉器官。严重的视听觉障碍是一种病理性损伤,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测试到损伤的严重程度。

许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最早发现的是,他们叫孩子,孩子不理,也不看父母;在与同伴游戏时也是如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家长怀疑他们有视觉、听觉的问题。他们多次带孩子去眼科、耳鼻喉科看医生,但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使家长感到迷茫。这到底是为什么?

眼睛、耳朵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器官,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劳动,都离不开眼睛、耳朵。盲童的眼睛看不见,只能靠耳朵、手来获取信息、认识事物、分辨声音,因此,他们的听觉、记忆力更发达。如听到熟人的说话声就知道是谁,听到别人说话的语调就知道是生气还是高兴等等。聋哑儿童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只能用视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一切,用脑子去记忆,由此他们的视觉、记忆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孤独症儿童存在严重的视听觉障碍

孤独症儿童尽管视觉、听觉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病变,但由于存在明显的交往障碍,有些孩子从婴幼儿期就缺乏对人、对物的依恋和注视,就连母亲哺乳时也很少有微笑和对视,也不愿被亲人抱起爱抚。大一些学会站立或走路时,对母亲和抚养人仍非常缺乏依恋,亲人离开时,很少追逐、哭闹,表现得无所谓。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他们很少注视别人的动作,更缺乏语言的沟通和表达。有些孩子上了几年的幼儿园,回家从不会学舌,不会告诉父母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多数患儿不能叙述一日三餐的内容。老师反应他们上课很少听指令,不懂得注视老师。少数孩子还有斜着眼、歪着头看人看物的症状。老师教儿歌,他们很少张嘴,多数情况下是自娱自乐,自己翻书玩或玩手、看手,迷恋一些不是玩具的物品,如一张商标卡片、一个小盒子、一根线绳儿等等。这些孩子的兴趣范围很狭窄、局限。一旦他们听到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及某个音乐歌曲节目的时候,他们会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专注地看着,或哼哼歌曲中的某个片断。有些孩子还可随着天气预报中播出的各个城市、地区,名字的出现,一个不漏地背出,使人们感到非常奇怪。尽管他们的听觉、视觉器官没有损害,但由于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愿望,所以好像生存在与人隔绝的、另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对于上述的表现我们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及干预。

第二章

第4节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思维联想障碍,不协调的情感活动以及幻觉妄想的典型表现。

表4 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比较表

鉴别内容

孤独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

起病年龄

婴幼儿期(一般在3岁以前)

童年中期(一般在7岁以后,多见于10岁以后)

性别

男>女

男=女

病前发育情况

大多数无明显正常发育期

有明显的正常发育期

智力水平

60%~70%伴有智力发育落后

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合并癫痫

青春期前有1/3

极少

病理变化(EEG、脑CT、MRI)

部分存在器质性变化

无器质性变化

幻觉妄想症状

病程

不明显

明显

丁丁,男孩,7岁,圆圆的脸上长有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看上去十分可爱。可是,他的妈妈说:“他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他上幼儿园两年了,先后转了三所,他都从不与小朋友玩儿;上课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讲故事也不听,自己干自己的事;经常擅自离开座位,影响别人。有时,一个人自言自语。”据丁丁的妈妈讲,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被有关专家诊断为“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有时喜欢招惹别人

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精神分裂症的患儿起病后可以表现为自言自语、自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与同学关系逐渐疏远、与亲人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行为表现异常等,但精神分裂症患儿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觉及思维的异常表现,如觉得耳朵里或脑子里有人讲话,或认为有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以及产生对亲人的不信任等。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系统治疗,上述的幻觉及思维的异常表现,以及对亲人的情感反应,可以得到治愈或明显的改善,社会功能及适应能力逐渐恢复。

但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目前还尚未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某些抗精神病的药物选择,只能改善患儿的某些症状,但尚不能得到有效的治愈;社会功能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明显异常,可能将伴随孩子终身。

第二章

第5节孤独症与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早期发育正常,起病于7个月~24个月,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程,最终导致严重的精神残疾。“RETT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清、较为罕见的渐进性脑病。此症只见于女孩发病,以运动技能及智力进行性衰退为其临床特征。她们的早期发育是正常的,但从一两岁起,逐渐丧失双手拿东西及操作东西的能力,如不再会用手拿东西吃,拿起玩具等;常常出现双手无目的地反复动作,如搓手、拍手、扭动、敲打及摩擦手的动作;精细运动衰退。她们原来获得的语言表达、理解、运用能力丧失;原来会讲的话、会提的要求渐渐减少,以至失去语言,对别人的讲话内容也渐渐不会理解;很少有反应,且出现过度换气、深呼吸及磨牙现象;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总是用一副面带微笑的面孔看着周围的人。这种特殊表情又称为“社交性微笑”。

有些孩子还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共济失调,肌张力过高,重症可呈强直状态:站立或走路时下肢僵硬,呈现基底步态。也有些可出现脑电图或核磁共振检查的异常,或伴随有癫痫的发作。尸体解剖显示,患儿大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并有明显的运动神经元和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RETT综合征的预后要比孤独症更差。它是一种衰变性疾病,使孩子原有的多种能

力丧失,晚期往往死于合并症。

第二章

第6节孤独症与婴儿痴呆

“婴儿痴呆”是一种发生于婴幼儿期,以语言、智力和行为迅速倒退为特征的儿童期精神障碍。

患儿大多数起病于2岁~3岁,症状在半年内会十分显著,原已获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及言语功能迅速衰退。

“婴儿痴呆”常大发脾气

龙龙,男孩,4岁半。一年来,他的语言能力明显倒退,自言自语,孤僻离群。

龙龙3岁上幼儿园时,语言发育与同龄小朋友没有差异,有要求会用语言表达,会提问为什么,而且会背诵多首儿歌及唐诗;能看懂简单的童话故事,能准确地认读看图识字卡片中的物品,辨别不同颜色及形状;对亲人有明显的依恋。3岁半以前,龙龙的智力发育很好,喜欢与小朋友交往,在幼儿园可以自己控制大小便,自己如厕、进餐等,幼儿园老师及邻居都说他很聪明。3岁半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家长发现,龙龙的主动语言明显减少,看见熟悉的人也很少打招呼,原来喜欢提问题,后来也不提了,渐渐地不喜欢与小朋友玩儿了。4岁后,龙龙的语言倒退更明显了,偶尔讲一两句话,而且极为简单,对玩具和听讲故事的兴趣明显下降,经常一个人发出无意识的、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喜欢一个人独自转圈儿或突然发出尖叫,表现得任性、冲动,要求达不到时,就大发脾气、哭闹;对亲人的依恋减少;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有时大、小便在裤子里;智力检查明显倒退,社会适应能力中度落后。

对龙龙进行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无既往史和家族史。龙龙在父母的陪同下进行精神检查。步入诊室,龙龙对环境及大夫并无陌生感,活动较多,在诊室中跑来跑去,对玩具汽车兴趣不大,推两下就扔在了一边,偶尔可见自言自语,但听不清内容。对大夫的问话,他不回答,不理睬也不注视;让其父母离开诊室,也无相应情感的反应。他被诊断为“婴儿痴呆”。

龙龙在起病前有明显的3年正常发育阶段,在起病后很快出现明显的智力、语言、社交技能及适应行为严重倒退,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病情发展迅速,这种病往往在几个月以内即出现所获得的各项技能的丧失,预后往往很差。

孤独症患儿在3岁以前,大多数表现为语言发育的落后,交往及兴趣范围的狭窄或伴有明显的刻板行为。他们很少出现所获技能的严重退化或丧失,没有明显的智力倒退。经过早期干预训练,患儿的各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将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预后将比婴儿痴呆更为乐观。

第二章

第7节孤独症与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他们大多数喜欢与人交往,并会模仿别人的活动,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及角色游戏,语言表达落后,但社会化功能相对较好。

表5 孤独症与智力发育迟滞比较表

比较内容

孤独症

智力发育迟滞

性别

男>女

男=女

智力问题

有少部分儿童智力正常

全部智力发育落后

交往问题

有明显的交往、沟通障碍

无明显的交往、沟通障碍

刻板行为

明显

不明显

特殊能力

很少

社会适应

经特殊训练后有所改善

经特殊训练后有明显的改善

智力发育迟滞的患儿,沟通和交往方面的障碍不明显。他们喜欢与人接触,看到熟悉的人会亲热地打招呼,且会关心照顾别人。虽然他们的能力有限,但他们的表现欲望尚好,能理解大人的心理,会看父母的表情,听到表扬和恭维的话,会有愉快的表现。他们比较注意观察周围人及环境的变化,很少出现怪异的行为,智力测试明显落后。有些患儿可以出现特殊的面容和伴随有先天性畸形,有的孩子会有染色体的数目及结构的异常,如先天愚型,另外有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先天性遗传代谢异常所致。

孤独症患儿则不同,他们无特殊面容,而且外表十分漂亮、可爱。他们存在有明显的交往、沟通障碍,对周围的人及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少关注,对亲人表现得冷漠、不关心,而且伴随有明显的行为怪异,如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怪异行为、这些都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二章

第8节孤独症与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的患儿讲话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家与家人交谈正常,但在社交或公共场所拒绝讲话。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他们的听觉器官及发音器官无任何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良好。他们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已具备了讲话的能力,只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引起言语交际的障碍。一般多见于女孩及胆小退缩、缺乏自信心、怕受挫折的孩子。他们往往在人多或公共场所拒绝主动讲话,或伴随有刻板、僵硬及活动减少,但在家中或熟悉的亲人面前,如父母、兄弟姐妹面

前讲话并无障碍,活动也很随意,可以用语言交谈,并不存在语言理解障碍。他们会恰当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在家中不拒绝与伙伴的沟通,而且兴趣很多。

文文,女孩,4岁,从小由外公外婆照顾,家住六楼,平时很少下楼和小朋友玩。但家里来了熟悉的亲戚或邻居小朋友,她显得非常高兴,并会将玩具、零食拿出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她语言发育好,表达清晰,在家中表现很活泼,跳舞、唱歌样样都行,还会有声有色地讲故事。来过文文家的亲戚及邻居,都认为文文非常聪明、伶俐。

但自从文文上了幼儿园以后,老师却反映,文文在幼儿园里一天都不讲话,自己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小朋友、老师与其讲话,只是被动地用点头或摇头表示,表现得十分胆怯、害羞、胆小,曾有几次小便在裤子里。小朋友做游戏或唱歌、跳舞,她只是默默地在一边看着,很少参与,显得很拘谨。后来老师家访,看到文文在家和在幼儿园简直就是两个孩子,表现截然不同。老师与家长多次沟通,找到了原因: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文文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由于文文从小很少接触外界,家中来了陌生人就紧张、害怕,看见客人就一定要躲到外公外婆身后,不敢看人,有时候吓得哭闹,一定要大人抱着或趴在大人背上,直到客人离开为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文文的上述症状有所改善,哭闹减少,但是见到陌生人仍不讲话。

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多次带一个与文文住得较近的小朋友到文文家来玩,时间一长,文文与老师、小朋友建立了感情,逐渐大胆起来,可以和老师、小朋友讲故事、唱歌,做游戏也主动多了。看着文文的进步,家长和老师都很高兴。随着对幼儿园环境的逐渐熟悉,文文终于讲话了。

相比之下,孤独症患儿不讲话,多数是存在有语言发音障碍,只会张嘴,但不出声,或者是可以发声,但多为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使别人不能理解其意思。有些孩子会讲话,但主动语言少,多为广告词或鹦鹉学舌式的语言。他们对环境的改变,表现为烦躁不安,同时伴随有刻板的行为及动作,如不满意即表现出冲动或自伤(咬手、打头)等行为。孤独症患儿大多数伴随有智力发育落后,他们在集体环境中很难进入角色,不会与同龄儿童交往。

第二章

第9节孤独症与Asperger综合征

“Asperger综合征”的全部兴趣活动具有孤独症的典型特点,同样存在社会相互交往的实质性损害,以局限刻板、重复为特点的障碍,但没有语言和认知发展方面的全面迟滞。

它与孤独症在临床上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把“Asperger综合征”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个亚型”,又被称为是孤独症的轻度变异。

Asperger综合征的儿童不会与人交往

斌斌,男孩,10岁,独生子。母亲孕期体健,足月顺产,体重5.7斤。混合喂养,1岁4个月开始走路讲话,既往无重大病史,也无家族史,躯体检查无明显异常。

斌斌上小学五年级,上课经常不遵守纪律,干扰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多次提出劝

其退学。据斌斌的母亲讲,从开始上学各科老师就经常找家长反映,斌斌上课根本不听讲,小动作多,擅自离开座位,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好像没听见一样,就连校领导来听课时,也敢大声讲话,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在学校里,他很少与同学、老师打招呼,不会与同学交往,看见同伴玩得热火朝天,也想凑上去玩,但不懂游戏规则,也不会征得对方的同意。他动作协调性差、笨拙,使得同学们不愿与他玩,还常受别人欺负,但回家从来不会学舌,不会告诉父母。他经常一个人独处,有声有色地哼着小调。他有时不高兴,会表现为发脾气,伴有冲动、破坏行为,如把同桌同学的学习用具扔到地上,或突然推、掐同学。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很难像别的同学一样去强调自己是对的,不会为自己申辩理由,讲话时也很少注视对方。

斌斌的学习成绩中上等,数学成绩突出的好,计算速度快,于是总给同学提些数学方面的怪问题,使别人无法回答。他总是跟在老师后面,问一些数学的难题、怪题,有时老师正忙于备课,他不打招呼就闯入办公室问问题;有时老师在找同学谈话,他也会跑过去,不适宜地问数学题。他除了谈论数学有话,其他的聊天他则很难参与。老师一度想培养和训练他一些解题思路,但他又不能听从老师安排,不按照老师的思路走,而是随心所欲,使老师辅导很困难。他记忆力非常好,语文、字词及英文单词很少写错,但作文及造句表现困难,表达能力较差,很难根据作文题目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反应。斌斌擅长音乐及绘画,一次可以弹琴、画画一两个小时。父母曾尝试着找老师辅导钢琴和绘画,但他上课时却不专心听讲,画画时,常常不按老师的要求画,而是自己独创地画,别人不能改变他的意愿。如画动物,就只画一种动物,绝不画其他内容,表现得极为刻板;学弹钢琴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弹,喜欢一首曲子则总弹这首,以致教课老师认为他很怪,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斌斌9岁时曾进行韦氏智力测验:智商120,社会适应能力为边缘。

在进行精神检查随父母进入诊室。他对大夫及周围环境无任何陌生感,不能主动打招呼;随手拿起诊桌上的玩具摆弄,片刻后问大夫还有玩具吗?大夫告诉他没有,他不相信,乱翻诊桌上的每个抽屉。妈妈制止他,给他一本故事书。他大声地朗读,并说太简单了。很快读完后他又到处乱翻,很难安静。大夫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画,他动作很快地在纸上画满十多只大小不同但面部表情完全一致的小兔子,而且每只兔子都是在草地上吃萝卜和青菜。再让他画其他动物,他表示不同意,却自己在纸的背后作出十几道算术题来。

大夫得出的临床印象是:全面发育障碍——Asperger综合征。从患儿的临床表现看,虽然他的语言发育正常,智力水平正常,但就其语言的表达技能还是存在明显的障碍。虽然他喜欢提问题,但问题过于单调,不会与同学聊天,进行有来有往的互动,热衷于单方面交往。他的动作过于笨拙,协调性差。另外,患儿存在有明显的社交技能障碍,不能与伙伴建立自然、轻松、和谐的关系。他喜欢并有愿望与人沟通,不甘寂寞,但往往不会适宜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理念和意图,从来不考虑这样做别人能不能接受,时间、地点是否合适。他在与人交往中,会表现出怪异的举止,甚至对他人有攻击性的侵犯,同时兴趣又有局限,表现刻板。

Asperger综合征在我国的患病率不高,目前没有确切的疾病调查报告。一方面是由于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的问题被家庭忽视;另一方面,这类孩子可能被认为是性格或个性问题被忽视,所以及时到医院就诊的情况较少。从门诊的就诊率来看,其患病率明显低于孤独症的患病率。此病与孤独症一样,男孩患病明显高于女孩。这类患儿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他们在语言和认知能力方面发育是正常的,而且多数患儿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为超常,尤其对文字、地图、火车时刻表、交通路线、历史年代以及数学的记忆方面有独

特的兴趣。他们的语言能力尽管正常,但仍然可以发现,Asperger综合征的患儿,口头语言存在异常,给人感觉为语言过于教条或像卖弄文字。动作笨拙也是他们的特征。在集体环境中,他们难以与同学建立友谊,通常在学龄期才被发现。目前病因尚不清楚,药物治疗只对改善患儿的某些症状有所帮助,如兴奋剂在治疗冲动、多动和注意力维持短暂方面有效果。对于预后的问题,有研究报道,随着患儿的逐渐成长,症状会有所改善,但同时也有相反的意见认为这种异常可能会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和成年。

第二章

第10节孤独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不自主的、突发的全身性抽动,同时伴有喉肌抽动,不同程度的干咳样喉音,有时还带有谩骂的言语,症状时重时轻,持续时间较长。

孤独症患儿可同时合并“抽动秽语综合征”。

例如,一个5岁的孤独症患儿,母亲为了让其接触更多的小朋友,把他送入幼儿园。因环境的突然改变,加上母亲的离开,上幼儿园两周后,家长及老师均观察到患儿有不自主的面部抽动,表现为频繁地眨眼、挤鼻子、咧嘴,伴有喉部的不自主发声及讲脏话、骂人。开始家长误认为是上幼儿园跟小朋友学的,但仔细观察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往,多一个人独处,也很少参加集体游戏。母亲带孩子去看医生后了解到,他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抽动在白天发作

这是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可能与环境的改变,患儿还不能适应有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与癫痫发作相区别。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抽动,只在白天发作,夜间入睡后不发作。这种抽动的发作不伴有意识的丧失,脑电图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口服氟哌啶醇,可有效地治疗和改善症状。癫痫的发作一般无明显的规律性,大发作时有意识丧失,发作过后,患儿无精神,疲乏无力,易困倦,脑电图可有明显的癫痫波,给予氟哌啶醇治疗是无效的。

第二章

第11节孤独症与严重剥夺

被严重感情剥夺了的儿童,尤其是被剥夺了与看护及抚养人的密切接触及交流的婴幼儿,在社会化、语言及智力发展方面都会受到阻滞。

被严重感情剥夺的儿童会表现得非常退缩、胆小和没有反应,类似于孤独症的印象。但对整个行为模式进行仔细对照观察,就能显示出区别。被严重感情剥夺的孩子,在给予几周或者几天的爱心关怀及爱抚的护理之后,孩子就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明显进步。例如,在婴幼儿时期,环境的突然变故,亲人的不幸去世、离开,使得孩子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表现为害怕、紧张、焦虑不安、主动语言及要求明显减少。他们在与伙伴的交往中,显得退缩、无助、孤僻、离群。但只要家长能及时发现,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及爱抚,使孩子很快找到安全感及依恋感,

上述症状会明显得到改善。

孤独症的患儿则不然,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建立得非常缓慢,在经历了同样的挫折后,即使给予他们相同的关爱、护理和耐心训练,其基本的残疾依旧。

孤独症与“严重剥夺”患儿对亲人依恋不同

要在两者的区别上做出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观察和给孩子提供较好照顾及更广泛的情感关爱之后的效果。被严重感情剥夺的患儿和孤独症患儿对抚养人的感情寄托及感情依恋是有所不同的,前者较后者更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及对抚养人建立依恋。当然在区别两者时,还要注意剥夺的时间要持续多久,对孩子的影响才无法逆转这样一个未曾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第1节帮助孩子时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孤独症不是您给带来的,但是您可以改变孤独症。为了改变孩子,您必须首先改变自己。假如您不懂孤独症,您就无法带领孩子走出孤独。

(1)正视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就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孤独症。不懂孤独症就不能带领孩子走出孤独。

(2)孤独症不是您给带来的,但是您可以改变孤独症。为了改变孩子您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您会看到由于您的变化而带来的令人欣慰的结果。

(3)期待孩子的未来,只能从不同于正常孩子的发展轨迹去规划。要做最坏的打算,但是更要不遗余力地争取更好的未来。

(4)为了孩子的康复,应该让必须知道的人知道孩子的疾患,同情和理解会帮父母们的大忙。

(5)要留意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什么方式介入是孩子可以接受的。打开孤独症内心世界的一扇门窗,走近他们,要求我们要有一份深厚的爱和一份责任感。

(6)温和地跟孩子说话,对他笑,由衷地夸赞他,给他充满爱意的抚摩和拥抱。做游戏使他快乐是稳定孩子情绪所必须做的事情。

(7)要帮助周围的孩子,让他们能理解和容忍孤独症儿童的不正常行为,使他们对我们的孩子好一些,不受他们的取笑。

(8)语言理解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即使孩子不说话,也要坚持不断地跟孩子说话。

(9)学知识和全面的康复训练不能划等号。全面的、系统的行为干预训练,才是孤独症

儿童的康复之路。

第三章

第2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内容

按儿童发展的领域规划课程,对儿童开展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训练,促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行为发展训练与行为矫正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有以下十个方面:

1.模仿能力训练

模仿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操作物品模仿、动作模仿、声音模仿。训练最好从粗大动作的模仿开始。对于没有语言的孩子,从动作模仿逐渐进入到声音模仿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2.感知能力训练

感知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听觉训练、视觉训练及触觉训练。听觉、视觉与认知功能关系最为密切。

3.粗大动作训练

儿童的粗大动作的发展先于精细动作的发展。粗大动作训练是整个教育训练中的重要部分,最理想的方案是把粗大动作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组织到孩子的课堂和家庭教学活动中。

4.精细动作训练

精细动作涉及手和手指的活动,是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画画、书写以及职业技能的基础。

5.手眼协调训练

手眼协调即指双手和双眼的协调合作。训练中主要通过画画与操作物品来实现。

手眼协调训练

6.非口语认知训练

非口语认知训练包括对语言、手势和象征性符号交往的理解认知及对物品的辨别、配对、分类、排序等操作训练。没有口语的孩子也能学会这些技能。

7.口语认知训练

口语认知训练就是我们统称的“语言训练”。语言理解及模仿是语言训练的基础。没有口语的孩子,在开始教他们学语言时,手势及言语要同时使用。语言训练的内容包括:发音、用单词表达、说短语、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描述活动和事件、社会性对话、问问题、回忆、复述、语言技能等。

8.生活自理技能训练

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训练内容应包括:穿脱衣服训练、饮食自理训练、洗漱训练、大小便习惯训练,以及帮助做家务、培养兴趣和获得休

闲娱乐技能的训练。

9.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应该说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是孤独症患者进入现实社会的一张门票。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性游戏技能;社会性互相交往技能。社会性游戏技能训练包括:与人和物的接触;操作物品的技巧;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等候、排队、轮候);参与假扮游戏;接电话;独立完成任务。社会性互相交往技能的训练应包括:与人接触的正确方式(对视、呼叫反应、接受别人的亲近);社交沟通的能力(表达需求、愿望、遵从指令、请求帮助、征求意见、表示意见、交换信息);建立适当的社交反应(表达感谢、亲热、反对、自我控制、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

10.行为矫正

对于孤独症儿童频繁发生的一些行为问题的处理也常是特殊教育训练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行为矫正涉及的重要问题是:自伤行为、破坏行为、攻击行为、自我刺激、重复刻板行为及其他缺陷行为。

第三章

第3节关于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

波特奇(Portage)早期教育方案是一套适合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有特殊需要的家长的教育方案,能具体指导家长直接参与儿童教育训练。

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出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的Portage市。这是一套适合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有特殊需要的家长的教育方案。这套以家庭为中心(以家庭的自然环境为训练场所,以家长为主要训练者)的理念设计的早期教育方案在1975年正式出版后,曾引起世界各地专业工作者的重视,被转译成十多种文字介绍给几十个国家及地区。1992年,我国由苗淑新等人编译了这套早期教育方案。不少教育工作者把这套方案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

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内容详尽、具体,共分六个领域:婴儿刺激活动、社会行为、语言、生活自理、认知、运动,列出了儿童各个年龄层发展的行为目标600多条(中文版),并对指导方法作了具体的说明,适合家长直接参与儿童教育训练时使用。此方案既可以评估儿童的现有发育水平,又能为教育训练计划的制订提供具体的内容。如果您使用该方案,您会看到方案中除了“婴儿刺激活动”这一领域的年龄段是在0岁~1岁外,其余5个领域(社会行为、语言、生活自理、认知、运动)都包含了0岁~6岁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每个领域的各年龄段列有至少10项以上的发展行为目标。

◎以认知发展领域1岁~2岁的发展目标为例:

◎从容器中分别取出6件物品;

◎听指令,让孩子指出自己或玩具娃娃身体的各部位;

◎模仿搭3块积木;

◎配对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品;

◎任意涂写;

◎听到问“××在哪儿”时,会指自己(××指儿童名字);

◎遵从口头指令,把5根圆棒插入洞板;

◎图片、照片与实物配对;

◎指出图片、照片上的图画。

当你逐一核对出孩子在某领域的某年龄段的行为能力(已具备的和不具备的)就可以对孩子作一个评估。以上表为例,如果孩子在这10项目标中,已有8项(即80%)都通过了,那么你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基本达到了2岁的水平,如果只通过了一半(50%),则只达到1岁半的水平。如果只有两项通过了,则基本上还处于1岁的水平。

除了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案之外,家长们还可以参考另外一种方案,“早期训练指导纲要”,简称“260项”。此纲要按照儿童0岁~5岁心理发展的顺序,共列出260项五大领域的适应性技能的训练项目。使用此纲要既可以了解患儿在各个领域内与正常儿童的差距,又可根据纲要提示来确定具体的训练目标。

第三章

第4节教育训练计划的制订

教育训练计划的制订必须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一份好的、结构化的个别教育训练计划,会给孤独症儿童康复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对孩子做出评估之后,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发展不足来订计划。一般可有针对性地选出两个至三个领域中的1个~2个项目作为训练内容。(见下表)

表6 个别训练计划举例

儿童姓名

年龄

指导老师

领域

项目

通过日期

备注

认知

1.配对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品

2.图片、照片与实物配对

生活自理

1.用一只手拿杯子喝东西

2.脱袜子

运动

1.模仿将球推向对方

2.模仿画圆的动作

对于比较复杂的行为,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一开始要用辅助技巧(后面有文专门介绍),帮助儿童完成任务。

记录训练计划实施的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通过记录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检查出计划中有什么项目需要修改。记录一般每次一张表格,记录内容有儿童姓名、训练老师、日期、教学目标、记录方式及指导方法。(见下表)

表7 训练记录表举例

儿童姓名

童小晓

辅导老师

刘老师

日期

2004.3.1~2004.3.8

教学目标

小晓独立配对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品(3种)、5次/每天、连续做3天

记录方式

×:情绪不好或不愿意学

F:需要辅助

D:独立完成配对

3月1号

3月2号

3月3号

F F D

D×D

DDD

FDD

×FF

记录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用简单具体的方式(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过于复杂)呈现出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是设计记录表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三章

第5节关于结构化教学法

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辨别及记忆优于听觉辨别及记忆,也就是说“看”比“听”更容易。结构化教学正是扬孤独症儿童之长,避孤独症儿童之短,利用图片、相片、数字、文字、符号这些可视性媒介来帮助儿童学习。

结构化教学法是1972 年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在“自闭症与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与教育计划”(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Handicapped Children)中提出来的。结构化教学法,也称系统教学法,它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视觉辨别及记忆优于听觉辨别及记忆),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并运用实物、图片、相片、数字、文字、符号这些可视性媒介来标明学习的内容及步骤,帮助儿童理解环境的要求和教师、家长的要求,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学习。

结构化教学法针对的对象是那些不适应学习环境的孤独症儿童,或者学习新事物有困难的儿童。当儿童不断进步,已掌握某种技能,会独立完成某项工作时,部分结构化教学的策略就要慢慢改变。

结构化教学法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紧密配合,构成一种模式,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有机地形成一体,全方位地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学习。

结构化教学法的五个组成部分。

1.视觉结构

视觉结构就是按合理的空间位置安排学习材料,并用文字、图片、实物标明学习的内容及步骤,突出材料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使儿童一看便明白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

2.环境结构

环境结构就是用清晰的界限为儿童划定不同的活动和学习空间,使儿童慢慢了解哪些地方可以玩、可以去,哪些地方不可以玩、不可以去;他的学习用品、玩具、衣物应从什么地方拿取,用完后再放到哪里。

3.常规

常规就是帮助儿童建立起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及掌握做事的规律。常规是结构化教学法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步建立起有意义及有次序的行为习惯,无疑地会给他们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好处。

建立常规的内容:

◎建立“做事要有先后顺序”的概念。比如,先学习再玩耍,先看指示说明再做事。

◎建立“完成工作”的概念。比如,把老师给的5张纸条全剪完,表示工作完成(工作完成后会有奖励或报酬)。

◎建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工作步骤概念。比如,写字、清扫、取东西。

◎学会看个人时间表。比如,每天活动开始之前去看时间表,按安排做事情。

◎根据个人工作系统中的安排去工作。

4.程序时间表

程序时间表即一日活动先后顺序的安排(课表或活动表),或是个人工作时使用的工作程序表。每日的程序安排都应略有不同,训练儿童适应不同的生活程序(以防刻板)。活动表可以用文字来制作,也可以是文字加图片。

程序时间表举例:

◎按程序表上的物品指示,到有相同物品的地方活动;

◎按工作程序表上的图卡指示,找出贴有相同图卡的项目。

5.个人工作系统

个人工作系统就是根据儿童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工作计划。它包括了结构化教学法的各个要素。无论是学校、训练机构还是家庭,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需要,为其制订一份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 CARS评定的可以利用不同的观察资料来源,诸如心理测验或教室活动等场合下中的观察,父母的报告,以及有关儿童病史纪录等。只要这些资料包含评定中所需要的信息,均可在进行评定时加以利用。在获取必要的观察资料时,可以在CARS纪录纸上简要纪录相关的行为。本书后面附有这一纪录表格,可用于` 组织各种相关信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充分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才可进行相应评定。在进行观察前,评定者应熟悉所有15个项目的描述和记分标准。记录表的信息仅仅旨在提供某种提示线索,而不可替代以下关于项目描述和记分标准。 再进行观察时,应将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与同龄正常儿童的行为加以比较。在观察到某位儿童的行为与其同龄儿童相比不正常时,应进一步考虑这些行为的特异性、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CARS的目的旨在评定行为,而不涉及因果解释。由于源于儿童期自闭症的一些行为,类似于因其他一些儿童期障碍所导致的行为,因此重要的是评定儿童行为偏离正常的程度,而不是评判该行为是否可由注入脑损伤或智力落后等障碍加以解释。总成绩和缺损模式,才可以将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发展障碍儿童区分开来。 观察阶段一旦完成,评定者就可以利用记录表上的纪录帮助进行实际的CARS评定。实际的评定是在CARS记分纸上进行的。在决定成绩之前,评定者最好阅读每个项目的所有行为描述。CARS的记分中,每个项目有1~4等级。1分表示该儿童的行为在该年龄儿童中属于正常范围内;2分表示该儿童的行为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轻微异常;3分表示行为中等异常;4分表示该儿童的行为严重异常。除了这四个等级外,在儿童的行为似乎处于两个等级范畴之间时,也用1.5、2.5、3.5加以表示。例如,如果某一行为是轻微至中等异常时,应记 为2.5。因此,某个项目有7个评定等级: 1 落入正常范围 1.5 非常轻微异常 2 轻微异常 2.5 轻微至中等异常 3 中等程度异常 3.5 中等至严重异常 4 严重异常 要记住,在确定异常程度时,评定者要考虑的不仅有儿童的实际年龄,而且还要考虑该行为的特异性、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某一儿童在这些维度上与正常儿童的差异程度越大,其行为越异常,得分将越高。 下面将对15个项目逐个加以界定。这包括关于所欲观察行为的描述,也包 括儿童可能做出反应的条件。在这些考虑之后是4个评定等级,以及各个等级评定的行为观察基础。 (Ⅰ)与他人的关系:孩子在各种环境怎样与人交往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2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2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自闭症儿童评估量表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评定量表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又可简称为ABC量表。全部量表包括57个题目,每项选择依次从0~4分为五等,其中0分表示该事件不发生,4分则表示这个事件在该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其余类推。当总分累加达到53分为临界,大于67分则可以诊断为孤独症。 序项目分组评记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 2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 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 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 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 6 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 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 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 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 10 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 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 12 长时间摇摆身体 13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计不足。 14 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

15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 16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 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感情没有反应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 19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20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 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 22 经常拍打手 23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 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 26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 28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他不紧贴抱他的人) 29 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 30 常用脚尖走路 31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 33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 34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 36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

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二 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开展的“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主要结合自闭症儿童

ABC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

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 孤独症行为检核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本量表由Krug(1978)编制,共列出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症状表现57项,每项选择是与否的回答,对"是"的回答,按各项负荷分别给予1、2、3、4的评分。原作者研究提出筛查界限分为53分,而诊断分为67分以上,其阳性符合可达85%,两位评分者间一致性相关系数0.94,同一评分者先后评定的一致性为0.95,本表由家长或抚养人使用。 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 1.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 2.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很快就"忘记" 3.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来这儿等) 5.不会玩玩具等(如没完没了地转动或乱扔、揉等) 6.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或位臵等的辨别能力差等) 7.无交往性微笑(无社交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 8.代词运用的颠倒或混乱(如把"你"说成"我"等等) 9.长时间的总拿着某件东西 10.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致怀疑他/她有听力问题 11.说话无抑扬顿挫,无节奏 12.长时间的摇摆身体 13.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自身与物体距离估计不足) 14.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 15.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对呼唤他的名字无反应 16.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 17.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情感没有反应 18.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 19.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20.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把球放在盒子里) 21.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的反应(可能让人想到儿童是聋子) 22.经常拍打手 23.发大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24.主动回避与别人进行眼光接触 25.拒绝别人接触或拥抱 26.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 27.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如打挺) 28.当抱着他时、感到他肌肉松弛(即他不紧贴着抱他的人) 29.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用语言表示) 30.常用脚尖走路 31.用咬人、撞人、踢人等来伤害他人 32.不断地重复短句 33.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和目标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和目标 孤独症儿童是发育障碍的一种。其两大特征是幼儿期的社会性孤独、对他人(尤其是孩子)漠不关心和复杂的,重复的生活常规。 适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孤独症儿童最大的变化通常在社会与情感问题方面。这些孩子变得更有情感,更爱交往,较少抵制变化,少一些不必要的恐惧,能更多地意识到真正的危险,在公共场合表现也好些。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方面的困难也变得不那么显着,只是这些领域的变化不如一般行为方面那么大。但是,在这些点滴进步的同时我们更不可忽视的是该阶段的儿童要适应九年义务教育,要适应与他人的群体教育,适应学校生活,所以我们还应在不同领域为其制定教育训练目标。只有有了切合某个孤独症儿童个体特征的目标,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使其有更大进步。 以下是我们从不同领域为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孤独症儿童拟订的教育训练目标的描述。 一、认知 认知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认知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思维等几部分。一个孤独症儿童要适应教育的前提,首先就应以不同的感知觉、思维等进行训练。如果其注意听的能力很差,那么也就无法适应课堂教学,就应在注意听、听的记忆、听的敏锐度等方面训练。认知是一切活动的前提。 (一)视觉的运用,应达到能追视视野内任何方向的物体;能以视觉辨别不同形状和颜色;眼手协调能对准目标敏捷地操作;能指出前一个活动看到的物品三种以上;能分辨各种空间位置关系。如:里外、上下、左右、斜正,能仿写文字。 (三)听觉的运用,应达到能听到声音马上抬头,并做出相应反应;能分辩两种以上声音或口语;能实行上一活动预定的命令;能依序反应刚才听到的三个命令。例:xx,请你关上门,把笤帚拿来,把这堆垃圾扫走。 (三)触觉的运用,应能以手指触觉分辨各种物体;能指出一个活动摸到物品。

(完整word版)自闭症儿童训练计划纲要

自闭症儿童训练计划纲要 一初级训练计划纲要 (一)参与能力 1、独立坐在椅子上 2、叫名字有目光对视 3、听到指令“看这我”有目光对视反应 4、对“放下手”有反应 (二)模仿动作 1、操作动作模仿(如:敲积木、用杯子喝水、把物品放到篮子里等) 2、粗大动作模仿(如:拍手、跺脚、摸头等) 3、粗细动作模仿 4、嘴部动作模仿(如:口型模仿) (三)、语言理解能力 1、听懂一步指令(如:过来开灯关门) 2、识别身体部位(如:手机肚子肩等) 3、识别物品 4、识别卡片 5、识别熟悉的人(从家庭到生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6、听懂动词指令 7、识别卡片上的不同动作(如:睡觉喝水吃走拍等) 8、识别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如:冰箱、电视、桌子。椅子等\ 9[、指出书中的图画 10、识别物体功能

1l、识别身体部位功能 12,识别方位(如:上下、甲.外、中间,旁边,前后,左右等) (四)语言表达能力 1、听到“你想要什么?”能用手指出相应物品 2,在有愿望时能指出所需要的物品 3、模仿声音和词语 4、命名物体 5、命名卡片 6、用语言表达想要的东西 7、说出“是”或“不是”(或用手势)表示想要或不想要的东 西 8、叫出熟悉的人 9、作出选择 10、各种打招呼(如:嘿!你好!早上好I中午好!晚上好!晚安!再见等) 11、回答社会性问题 12、说出卡片上的其他人和自己 13、说出物体的功能 14、说出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那里、这里、里外, 中间、旁边、高低 等) (五)、学业配备 1、配对 (1)、完全相同的物品 (2)、完全相同的卡片 (3)、物体到卡片

(4)、卡片到物体 (5)、颜色、形状、拼音、数字 (6)、不完全相同的物体 (7),物体之间的联系(如:牙刷和刷牙、笔和文具盒、书本和书包等) 2、独立完成简单的活动 3、识别颜色 4、识别形状 5、以别拼音, 6、识别数字 7、唱数1—10 8、点数 (六)\精细能力 1、在形状箱内找出三个同等大小的物体 2、把10件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入碗内 3、穿5个大孔的珠子 4、仿搭3块积木 5、正确握笔乱写乱画 6、把橡皮泥撮尖、搓圆、压扁、做成球状 7、正确撕纸 8、把一张纸延着折痕对折 (七)飞大肌肉运动能力 l、独立行走 2、从站立的姿势蹲下再站起来 3、扶着一只手上下楼梯约2次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评估表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试行) - 学年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年月日 康复机构: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制 河北省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中心

填写说明 1.《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应按照使用手册的要求,每学年评估三次,每次评估结束,须填写《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记录表》。(康复训练时间达一学年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可将上一学年最后一次评估结果,作为下学年第一次评估结果使用。) 2.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评估表》每学年填写两次,第一次在第一学期结束进行评估,第二次在学年结束进行评估。 3. 本评估表由康复机构根据儿童康复训练状况及评估结果据实填写,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档案留存,以备检查。

目录1.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1.1孤独症儿童感知觉评估表 1.2孤独症儿童粗大动作评估表 1.3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评估表 1.4孤独症儿童语言与沟通评估表 1.5孤独症儿童认知评估表 1.6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评估表 1.7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评估表 1.8孤独症儿童情绪与行为评估表 2.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记录表 2.1第一次评估 2.1.1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 2.1.2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 2.1.3孤独症儿童评估结果分析表 2.2第二次评估 2.2.1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 2.2.2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 2.2.3孤独症儿童评估结果分析表 2.3第三次评估 2.3.1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

2.3.2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 2.3.3孤独症儿童评估结果分析表 3.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评估表 3.1孤独症儿童感知觉训练效果评估表 3.2孤独症儿童粗大动作训练效果评估表 3.3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训练效果评估表 3.4孤独症儿童语言与沟通训练效果评估表 3.5孤独症儿童认知训练效果评估表 3.6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训练效果评估表 3.7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训练效果评估表 3.8孤独症儿童情绪与行为训练效果评估表 4.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折线图 一、孤独症儿童感知觉评估表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知识讲解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闭症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融合教育是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诚心接纳;爱心帮助;耐心引导;悉心教育;细心交流;留心追踪。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说话有障碍、语速缓慢、语音低沉、行动迟缓、不愿与人交流、不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尖叫,有时候对他人或对自己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被人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传说中的外星人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对于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1年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我国0~6岁精神残疾的儿童已有10.4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自闭症儿童,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发现,通常他们是孤立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18页)DOC.doc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CARS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 CARS时间:2006-10-23 08:15来源:转载作者:佚名点击:686次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如表11-4由评定者使用,包括15个评定项目。每一项都附加说明,指出检查要点,让评定者有统一的观察重点与操作方法。] 本量表是按1、2、3、4四级标准评分。每级评分意义依次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每一级评分又有具体的描述性说明,以期不同的评分者之间尽可能一致。 本量表最高分为60分。总分60分。总分低于30分则评分为非孤独症:总分等于高于36分并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则评为重度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并且低于3分项目不到5项,则评为轻至中度孤独症。 表11-4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一、人际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害羞、自卫及表示不同意 2分轻度异常:缺乏一些眼光接触,不愿意、回避、过分害羞,对检查者反应有轻度缺陷3分中度异常:回避人,要使劲打扰他才能得到反应 4分严重异常:强烈地回避,儿童对检查者很少反应,只有检查强烈地干扰,才能产生反应 二、模仿(词和动作)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模仿 2分轻度异常:大部分时间都模仿,有时激动,有时延缓 3分中度异常:在检查者极大的要求下才有时模仿 4分严重异常:很少用语言或运动模仿别人 三、情感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情境相适应的情感反应(愉快、不愉快)和兴趣,通过面部表情姿势的变化来表达 2分轻度异常:对不同的情感刺激有些缺乏相应的反应,情感可能受限或过分 3分中度异常:不适当的情感意示,反应相当受限或过分,或往往与刺激无关 4分严重异常:极刻权的情感反应,对检查者坚持改变的怀境很少产生适当的反应 四、躯体运用能力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适应的利用和意识 2分轻度异常:躯体运用方面有点特殊(如某些刻板运动、笨拙、缺乏协调性) 3分中度异常:有中度物殊的手指或身体姿势功能失调的征象,摇动旋转,手指摆动,脚尖行走 4分严重异常:如上所述的情况严重广泛地发生 五、与非生命物体的的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适合年龄的兴趣运用和探索 2分轻度异常:轻度的对东西缺乏兴趣或不适当地使用物体,像婴儿一样咬东西,猛敲东西,或者迷恋于物体发出的吱吱叫声或不停地开灯、关灯 3分中度异常:对多数物体缺乏兴趣或表现有些特别,如重返转动某件物体,反复用手指

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势及沟通训练作业(1)

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势及沟 通训练作业(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势及沟通训练 一、孤独症儿童的视觉特点是什么? 孤独症儿童,常通过视知觉较快的掌握环境,他们喜欢观看发光的或旋转的物体,如旋转的车轮、锅盖、伞等。另外,还过分关注细节,他们能看到地上十分微小的东西,或者看图画书时只把注意力放在图画的某个细小的角落而忽视了画面整体,这都是他们过分关注细节的表现。所以,在视知觉上发展良好的孤独症儿童,其整体学习效果更好。 二、请简述图片沟通系统的六阶段 在进行训练前,先进行强化物评估,找出孤独症儿童最喜欢、喜欢和最不喜欢的食物和玩具。 阶段一:以图片为交换物体,用图片交换表达需要 1、目标 (1)当孤独症儿童看见某件很想要的物品时,能拿起唯一的图片,递向训练者,并把图片放在训练者手中。(2)第二训练者在孤独症儿童身后,负责提供身体提示。 2、方法 (1)将孤独症儿童的喜欢物体放在第一训练者身边,第一训练者伸出手。 (2)第二训练者在孤独症儿童身后用手协助他拿起图片,递给第一训练者,并放在他手中。 (3)第一训练者接触到图片时,便回馈道“啊,你想吃薯片”跟着将食物交给孤独症儿童。 阶段二:提高自发性:提高沟通及适用沟通簿的自发性

1、目标:当孤独症儿童看见想要的物体时,能走到沟通簿那里,从板面撕下唯一的图片,然后走到沟通者面前,将图片交给他。 2、方法 (1)先让孤独症儿童自由拿去训练物,在十至十五秒后,将训练物移走。 (2)孤独症儿童需在沟通簿上取走图片,走进训练者并将图片交给他以换取训练物。 (3)稍后再增加孤独症儿童和训练者的距离,要他拿着图片走到训练者处。(4)跟着又增加他与沟通簿的距离,要他先走到沟通簿处拿取图片。 (5)若需协助,可使用身体协助或开手提示。 阶段三:辨别图片;分辨图片以进行要求 1、目标:当训练者出示物体,学生能从数幅图片中找出该物体之图片,并且交给训练员。 2、方法 (1)在沟通簿上贴上很喜欢物体和不喜欢物体的图片各一张,再向孤独症儿童出示他的喜欢物体。 (2)当他交出适当的图片时,便将喜欢物体交给他。 (3)在沟通簿上贴上很喜欢物体和次喜欢物体的图片各一张。 (4)当孤独症儿童选出其中一张图片交给训练者后,训练者向他说:“好,你取吧!”后,孤独症儿童便选出与图片相应的物体(相对检查) (5)稍后,在沟通簿上贴上五张喜欢物体的图片,孤独症儿童选出其中一张图片进行交换,在自行选出相应的物体。 (6)然后,训练孤独症儿童在看不见喜欢物体的情形下,自己拿出图片来与训练者换取物体。 (7)如果孤独症儿童拿错与图片相应的物体,可以向孤独症儿童做出提示。例如:孤独症儿童拿起薯片的图片,但却伸手去拿巧克力,训练者可以用手指指着薯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使用手册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使用手册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孤独症儿童发展能力评估手册 (训练师用书) 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修订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编制说明本量表的编制以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生态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等为依据,参照香港协康会编制的《儿童发展评估量表》和《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等,将心理评估、生态评估及功能性评估等评估方法进行整合,采用观察、测试、访谈等方法,凭借一系列的评估材料对0-6岁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康复需要进行评估,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康复提供依据。 一、评估表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对孤独症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需求的了解,将评估与教育康复训练相结合,在充分分析发展水平、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并对训练效果进行动态评估,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目标和计划,保证教育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对象及评估时间 评估表适用于年龄在0-6岁,能力与发展处于学前阶段的孤独症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的每个领域都可以独立进行评估,整套量表可以按领域分开评估,可以在2周内完成全部评估项目。 三、评估表的结构 本评估表由感知觉(55)、粗大动作(72)、精细动作(66)、语言与沟通(79)、认知(55)、社会交往(47)、生活自理(67)以及情绪与行为(52)八个评估领域493个项目组成,每个评估领域都是一个评估的独立体,评估时不受其它评估领域的影响。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转载)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测评表cars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测评 表c a r s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测评表----C A R S 用法指南:本测评表包含了15项内容,请根据每项内容相关的行为表现来对孩子进行评估,选择最接近你孩子的选项。每项内容对于正常孩子是1分,最严重的是4分(所以最低15分,最高60分),如果你孩子的表现处于两个选项之间,可以用半分来表达,比如、或者。根据最后相加得到的分数进行测评。 15-30分:不是自闭症 30-36分:轻微或中度自闭症(可怀疑HFA或Asperger,对于Asperger,很可能在30-33分之间) 36-60分:重度自闭症 第一项:Relating to People:(和他人的交互) 在与他人交互上没有困难或异常的表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他/她的年龄相当。当被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出现一些羞涩、急躁或者厌烦的情绪,但是没有到反常的程度。 与他人交互有轻微的异常。孩子可能回避与大人眼神交流,躲避大人,或者在被强求进行交互时产生急躁厌烦的情绪,或者过度害羞。不能象正常孩子一样对大人作出响应,或者和大多数同龄孩子相比更加依附父母。 与他人交互上有中度异常。孩子时常会处于超然度外的样子(似乎不意识到大人的存在)。时常需要用持续和强制的努力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孩子极少发出主动接触。

与他人交互上有重度异常。孩子一直出于超然度外的样子,毫不关心大人在作什么。他几乎从不对大人发出响应或主动发起交互。仅在极度持续的努力下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项: Imitation:(模仿) 合适的模仿行为。孩子能够模仿声音,词句和动作,这些行为和他的应有的能力水平相当。 轻度异常的模仿行为。孩子在很多时候能模仿简单的动作(比如拍手)或者简单的语音,偶尔只能在受激励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或者时间上有所延迟地做到。 中度异常的模仿行为。孩子只能在部分时间里做到模仿,并且需要大人持续大量的帮助才能做到,或者仅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频繁地模仿。 严重异常的模仿行为。即使在激励和帮助下,孩子也极少或者从未模仿过声音、词句或者动作。 第三项:Emotional response:(情绪反应) 与年龄相符的或者和情境相符的情绪反应。孩子能够表现出类型和程度都合适的情绪反应,并体现在面部表情、姿态和行为上的变化。 轻度异常的情绪反应。孩子偶尔会表现出某种在类型上或程度上不合适的情绪反应。他的反应有时和周围的事和物不相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