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东长安街16号《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毕,重新开馆之际举办的重要专题展览之一,旨在通过本馆所藏的一批古代青铜器以展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之美轮美奂。早在5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我们祖先即开始使用青铜制品。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夏代纪年范围内,青铜铸造已较为发达,不仅冶铸武器、工具、装饰品,而且铸造了鼎、斝、盉等礼器群,后经商、周礼制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核心。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作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顶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青铜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孟鼎周康王时期清道光初年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于1951年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雄伟庄严,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样式。大孟鼎内壁铭文19行291字,记述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孟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孟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孟要效法其祖先,中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用字

波磔分明,体现了用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通篇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后母戊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此器物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经检测,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子龙鼎商末周初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是商代体积最大的圆鼎。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子龙鼎颈部所饰纹带由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每个单元的饕餮纹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作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伸展,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高浮雕式饕餮纹卷角如羊,愈显动感,既

与鼎颈部所饰饕餮纹带相呼应,又增加了此件重器的稳定感。饕餮纹尊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南新乡出土此器通体以繁密云雷纹为地,浮雕式饕餮纹、龙纹作为主题凸起其上,同时,饕餮纹、龙纹自身阴刻线纹,其目部尤为鼓张。这种使用阴刻与浮雕两种技法以打造高低不同阶次的表现方式,既突出了主题纹样,又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改变了平面装饰的单调。夔龙纹觚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60年黄静涵捐此器圈足内铸有圆形,为人荷物乘舟之状。日纹角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鋬下铸图形,状如大人托举小人。爵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通高20.6厘米器菌状柱,杯体较长,壁较直,兽首鋬,圜底,下承三棱锥状足。器柱上饰涡纹,杯体上部饰两周弦纹。器尾内壁铸有铭文2行6字:“作父癸尊彝”。父癸是作器者先考的庙号。后麁母斝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口缘下内壁铸铭文“后麁母”。饕餮纹觥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饕餮纹编铙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铙始见于商代后期,西周初年继续沿用,敲击时器口向上。编铙一组数枚,有5枚、4枚与3枚之分,形制、装饰相同,大小相次,用于演奏不同音阶。象纹铙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壁铸一象纹,其下铸铭文“祖辛”,是作器者先人的庙号。此型青铜铙高

大厚重,主要出土于今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地区,尤以湖南宁乡沩水附近所出为多,其时代约在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天亡?周武王时期清道光年间陕西郿县出土此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述天亡助武王祭祀,武王赏

“从赐天王之事。鼒簋周昭王时期此器内底铸铭文2行10字:

王伐荆,孚用作?。”“荆”即楚。此篇铭文所云即史书上记载的周昭王南征荆楚之事。[录见]?周穆王时期传陕西宝鸡出土此器内底铸铭文11行110字,记述周穆王廿四年久月庚寅之日册命琱生?西周晚期传清代陕西出土1959年张少铭捐此器内底铸铭文11行104字,记述琱生与其他贵族之间因土地引起的纠纷级诉讼。此篇铭文用字线条匀称,连贯一气,章法规整,显示了西周中期之后,文字的形象程度进一步降低,趋向线条化、平直化。钟西周中期钟西周中期1981章立凡捐逨钟西周晚期此器物钲部与鼓部两侧铸铭文15行128字,记述作器者逨继承祖考职事,主管山林川泽。蔡侯申鼎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蔡侯申鼎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墓中出土此型鼎7尊,大小相次。蔡侯申?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编钟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春秋时期,编钟的数目比西周时期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得到极大丰富。句鑃

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鼓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玉具剑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西周晚期,剑上开始以玉装饰;春秋晚期,出现“玉具剑”,即剑体上的“首”、“镡”与剑鞘上端的“璏”、末端的“镖”均以玉制作。嵌绿松石饕餮纹剑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墓m015出土五年相邦吕不韦戈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戈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鼎战国(公元前403年-前221年)1973年广东四会鸟旦山出土此型鼎流行于今湖南、广西、广东地区,使用者是当时聚居在这一地区的越族。甗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敦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綯纹敦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鼎战国早期·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卷云纹鼎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错金银云纹车饰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人像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错金银龙凤纹车饰战国晚期·魏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龙虎纹盘战国早期·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18号墓出土嵌铜兽纹豆战国早期·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虎足器座战国早期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嵌绿松石勾连云纹钫战国晚期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嵌铜鸟兽纹壶战国中期1957年河南陕县后传出土蟠螭纹提链壶战国晚期·魏1951

年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剑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蔡侯申戈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此器胡部铸铭文:“蔡侯申之用戈”蔡侯申方鉴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蔡侯申尊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此器内壁铸铭文23行95字,记述公元前518年蔡昭侯为大孟姬作媵器之事。铭钟语句“敬配吴王”,是蔡、吴两国通婚的证明。蔡侯申豆蔡昭侯时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刀西周早期镂空蛇纹鞘剑西周早期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侯戟西周早期河南浚县辛村出土戈西周早期潶伯卣西周早期1972年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艹緐]罍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高24.9厘米口径15.5厘米器敞口翻唇,束颈,圆肩体宽,兽首耳衔大环,腹部较矮,圈足低且外侈。器以云雷纹为地,肩部间饰穷曲纹与涡纹,腹部饰8组穷曲纹,分界规整。此器口长思盉周穆王时期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此器盖内铸铭文6行56字,记述三月丁亥日,周穆王在下淢举行飨礼,期间又行射礼,作器者长思受到穆王勉励。启尊周昭王时期1969年山东黄县归城小刘庄出土此器内底铸铭文3行19字,记述作器者启随周昭王南征。铭文用字错落有致,用笔刚劲,结字方正,书风雄健。铭文下

又铸一钺形图案与一箙形图案。饕餮纹觚周穆王时期1954

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伯吴盨西周中期此器盖内铸

铭文:“鲁司徒伯吴敢肇作旅?,万年永保用。”重环纹簠西周中期簠出现于西周中期,沿用至春秋时期。饕餮纹甗西周早期山西洪洞坊堆出土穷曲纹鼎西周中期南宫柳鼎西周晚期

传陕西宝鸡虢镇出土此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记述作器者南宫柳接受周王册命,并得到赏赐。饕餮纹房鼎西周早期鸮卣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饕餮纹方彝商武王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口缘内壁与器盖内均铸有铭文“亚启”。目雷纹壶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底铸一立鸟侧像图形,其下铸铭文“父己”,是作器者先考的庙号。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饕餮纹鬲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饕餮纹尊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底铸一象形,其下铸铭文“祖辛”,是作者先祖的庙号。作册般甗商代末年此器内壁铸铭文3行20字,记述作册般随商王征人方,并得到赏赐。乳丁纹?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底铸铭文“竞”。器腹部装饰乳丁纹,图案由一个纹样单位向上下左右四方重复连续扩展构成。此种花纹的组织方式适宜较大面积的分布,多施于器物

腹部。乳丁纹方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此器内壁铸铭文:“小子父己。”商代前期,方鼎腹部作正方深斗形;商代后期,方鼎腹部呈长方槽形,更显稳定。饕餮纹鬲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钺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65年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此器物上透雕面纹,这种虚实处理方式相对减弱了庞大器物的厚重感。玉援青铜内戈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上前绿松石作饕餮纹,青铜内后段向下弯曲,顺势作鸟形,通体嵌绿松石。整器色彩明亮,制作精致,应为礼器。此器使用的“青铜嵌玉”工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从中可见夏商时期铸造工艺的传承。龙纹刀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

中国青铜艺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少版)第十一册第19课 中国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艺术作品有所了解。 技能目标:能用大胆地将自己的欣赏感受表达给大家听;尝试用雕塑的形式仿制青铜作品。 情感目标: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鉴赏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并说出感受。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作品的说出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 具有上网条件的电脑教室、多媒体课件、黏土、白板、实物投影仪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屈原问渡》,学生欣赏。 师:天籁般的乐曲,知道这是用什么演奏的吗?(生答)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学生欣赏。 师:这就是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看过后感觉如何?(生:气势宏大……)它架长7米48,宽3米35,高2米73,我们的教室大概长8米多,宽7米多,高3米左右,也就是它放进来就是半个教室大小了,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历史还给了它们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青铜器。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青铜器。(点击课件,揭示课题) 师:这组编钟均是青铜佳作,不仅要做的美观,而且要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实在不易,编钟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灿烂的文明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灿烂的文明 ——参观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有感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拥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消亡的国家,世界最早的铜冶炼技术、农业、造船技术、酿酒技术、乐器、哲学著作和军事学著作都是在这里起源。现在的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挖掘文献记载等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中国的大门,使我们对中国历史有着更清晰更深刻的了解。 去年寒假,我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开启了“古代中国”的程。“古代中国”分“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期”“明清时期”8个部分,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我参观了从远古时期到南北朝约3000多年的历史,共五个部分。我仔细参观了各个时期考古所挖掘出的物品以及这些物品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可谓是一一俱全,红山文化的玉龙、商朝的四羊方尊、汉朝的击鼓说唱陶俑、战国时期的尖足布都是各个朝代的代表文物,以前我都是在历史书上看它们的图片,这回终于看到了实物。虽说有些可能是仿制的,但它的历史价值却毫不受损。我一直很喜欢商朝的“四羊方尊”,因为它造型奇特,雕刻精细,比其他固

定形状的青铜器要有趣得多。这次既然见到了实物,当然是要大饱眼福了。方尊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其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在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出土的器物,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说明当时的商文化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个暑假,我再次来到了国家博物馆,接着上次“古代中国”的旅程,继续了解“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唐朝作为当时与阿拉伯帝国并列的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所以被称为“大唐盛世”。跟许多人一样,我也很喜欢唐朝,喜欢当时的文化,“隋唐时期”自然成为了我要仔细学习了解的部分。通过参观,我看到了许多唐朝的手工艺品,骑驼乐舞三彩俑、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三彩马等都是其中有名的物品。还有一些农业工具,如曲辕犁、筒车等。我非常佩服当时的人们,在那个年代也可以做出许多精细的工艺品,用各种巧妙的方式耕作,即使是现在,有些也是我们难以达到的。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小学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 古代的青铜艺术》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的情感。 2、知识目标: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 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3、能力目标: 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 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flash 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相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像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 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师生共同搜集青铜工艺。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乐器吗?刚刚我们所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它 的名字叫编钟。这件是曾侯乙编钟,它距今已经有2400 多年的历史了,还可以演奏出这么优美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三、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19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课题:19 中国青铜艺术 课时:一课时 教材出处及分析:本课时苏教版第十一册十九课的教学内容。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一切都充满着神秘,充满着新鲜与好奇。《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一课将带领学生进入到这个古老、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里畅游一番,让他们领略祖先遗留下的艺术瑰宝。本课以欣赏为主,教学从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导入,在欣赏的同时,简单了解青铜器皿的造型与用途,顺着欣赏这一条线,着重从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来了解青铜艺术。再将视点引向作为国之象征的鼎,历经几千年演绎,凝练了浓郁的“鼎文化”,学生在通过视听感受这厚重文化的同时,去挖掘其造型、纹饰之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验,着力培养学生感知美的眼睛,让学生学会感知、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尝试着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语言来赏析青铜器,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本课具有综合性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融入文学、历史、音乐等学科,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与整体综合性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作用、工艺等相关知识,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并能初步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潜在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欣赏、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先导,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创设直观丰富、探究实践的教学情境,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学科综合,尊重多元文化和个性感受,激励艺术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青铜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 解决方法:多媒体视频展示、欣赏探究、讲解分析。 教学难点:领略青铜器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境,能感受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解决方法:“欣赏.评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艺术作品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视听欣赏教学,激活学生的感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心理审美需求,达到共鸣。教学准备:青铜面具、青铜爵、教学网页。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谈话导入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03.doc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要求是学习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在学生青铜艺术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探究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用一个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和铸造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指导学生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在别的学科中对青铜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难点是:运用所学欣赏方法,来赏析青铜作品。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欣赏课中更好的掌握方法,并学会运用,我准备了以下

教具:多媒体资料、图片资料静物等。 学具:有关青铜器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多媒体播放中央十套探索·发现关于吴培文老人讲述国宝司母戊鼎被发现、挖掘、保护等曲折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相关情况以及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国宝及探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导课环节通过了解国宝司母戊鼎的曲折经历,直接引出课题。用时约10分钟) (二)、赏析作品、探究学习 1、多媒体动画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让同学们说说认得哪一件作品,并说出名称。 然后根据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小组讨论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 商代前期,青铜器上多有铭文,用于记录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商代中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高峰,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中晚期,有衰落趋势。器物轻薄简陋,种类也有所减少,纹饰走向简化。 春秋时期,王室铸器减少,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铜器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多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 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青铜制品仍有所创新,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比如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马型轻盈矫健;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生动而又实用。 运用收集到的青铜器相关资料,探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块范法、失蜡法。 2、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第一组青铜器图片,重点赏析长信宫灯和铜奔马,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赏析铜奔马: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小学美术《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智育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 [素质发展目标]: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 [教学难点]: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三、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小学美术教案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课时,正好是让学生感受我中华民族古代优秀艺术文化的契机。虽然条件有限,不能带学生亲临博物馆参观,但可以运用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影片来了解我们祖国古代青铜艺术。作为一节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课前头脑中有一定印象,应该让学生课前首先预习美术课本,在课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像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象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五年级美术《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课题: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珍爱国宝——古代青铜艺术。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2、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教师了解青铜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2、搜集古代青铜艺术的照片供学生欣赏。 3、上网搜集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加强常规教育,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环境情况及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件青铜器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什么是青铜”、“你认为我国古代青铜器皿是怎样制造的?”、“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自己的见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1)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红铜加锡后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2)我国古代青铜器皿的铸造? 使用泥陶模具(块范法)或者腊模具(失蜡法)制作 (教师分别对什么是块范法和失蜡法进行介绍) (3)我们可以从哪写方面来欣赏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品? 我们主要从器形、纹饰、铭文等方面来欣赏古代青铜工艺。 三、展示讲解,引导欣赏: (一)教师示范欣赏: 1、课件展示青铜器《四羊方尊》,师介绍:这是件商代青铜器,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高58.3厘米,口长52.4厘米,重34.5公斤。它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重最大的一件。尊的四肩、腹部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2、课件展示青铜器《司母戊鼎》,师介绍:这是件商后期青铜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3、课件展示青铜器《莲鹤方壶》,提示学生欣赏,然后师作介绍:这是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新郑,高122厘米,宽54厘米,这件巨大的青铜酒器,采用了圆雕、浮雕、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而成,壶身通体布满了盘曲的龙形装饰纹,两侧并铸有圆雕的龙形细长双耳,底部两只伏兽,负壶而走。在壶盖周围并列双层向外展开的莲花瓣中,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神秘的气氛中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 (二)学生自主欣赏: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总结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 2010-2011年学年(下期)内容总结 1、根据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将人类生活的时代划分为: 石器时代、陶瓷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人工合成材料时代。 2、新材料是指新近研制成功或正在研制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加优异的特性和 功能,能够满足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一类材料。 3、复合材料是由二种以上化学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4、复合材料的特点是性能比组成的材料优越,改善或克服组成材料弱点,能按 零件结构和受力情况合理的进行最佳性能设计,创造单一材料不具备的双重或多重功能,或在不同时间或条件下发挥不同的功能。 5、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00nm之间的超细微粒. 6、青铜—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 7、陶范是以泥作造型材料,经自然干燥脱水,不经过人工焙烧或仅用低温烘烤 而制作的范。 8、青铜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 铜,硬度为红铜的倍,性能良好。 9、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青铜艺术品比较: 中国青铜艺术品更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首先是数量大,从汉代出土的青铜艺术品至今,仅刻铸有铭文青铜艺术品就已发现万件以上,这只占青铜器总量的少部分。众多的青铜器令人目不暇接,真有眼花缭乱之感。中国青铜艺术品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其次是质量很高。 10、青铜的起源是从天然金属开始,在制陶技术的影响下,具备了冶铸技术的

三大要素,即找矿、造型、熔炼,形成初期“偶然青铜”进入到有意识、人为配方的青铜冶铸时代。 11、中国古代青铜的起源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受陶器的熏陶而产生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因当地资源条件不同,有青铜、红铜、黄铜。 12、青铜的发展时期: 青铜的萌生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初);青铜的成熟时期(商中期---西周初);青铜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春秋战国)。 13、 14、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 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15、青铜器铭文的意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证;为失载或记载甚少上古国家 提供了宝贵资料;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商周时期的军制与战争。 16、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 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17、古代中原各国的青铜器艺术特征:古朴典雅, 古代楚国的青铜器装饰艺术特征:细腻秀丽。 18、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特色: 1)、重视调谐2)、重视颜色的和谐3)、纹饰的图案化 4)、青铜器上没有任何肖像5)、青铜器上有动物形象 19、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多凝重而神秘,充满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迷蒙。 商代青铜是中国青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许多青铜艺术品已经举世闻名。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新部编本0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要求是学习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在学生青铜艺术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探究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用一个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和铸造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指导学生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在别的学科中对青铜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难点是:运用所学欣赏方法,来赏析青铜作品。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欣赏课中更好的掌握方法,并学会运用,我准备了以下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2012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青铜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从而化解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老师:首先请同学们聆听一段音乐。播放一段编钟音乐,让学生感受青铜器乐的美感。同学们猜一猜,这么美好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2、引出编钟,幻灯片播放编钟进行简单讲解。 编钟只是我国众多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我国古代青铜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堪称为国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二)发展阶段: 1、师:什么是青铜?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青铜器是用什么

方法铸造的?你想了解一下吗?那就请你跟我一起走进课文。接下来请观看一个短片。 师:看完影片,你知道了什么?谁来说说?(学生举手回答) 2、师讲述: (1)青铜器的产生:我国古代青铜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代和西周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 (2)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 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3)青铜器的用途可以概括为:生产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四大类。现在我们就这几个种类逐一进行了解: 生活或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皿如:鼎、鬲(lì)、 尊、爵、壶、利簋(guǐ),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 时的陈设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青铜礼器, 有:鼎、鬲、尊等。 乐器:通常也是奴隶社会礼制的组成部分,尤其到了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如钟、铙、镈、铃 等。 兵器:有戈、钺、矛、剑等。 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3、课件一一展示各种青铜器图片,学生交流并欣赏。 从造型角度欣赏:根据不同的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姓名:陈大鹏学号:1015161203 专业班级:10环艺本2 写作时间:2011年11月20日 指导教师:彭水清

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自然铜也称为红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点是很高,红铜熔点是1080多度,不易熔化。所以在出现的时期,只能是用锻打的方法来制造一些小件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在那个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绝大多数还是石器。所以那个时期在考古学上称为铜器石器的并用时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摸索,生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这个发展。因为对陶器来讲,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逐渐地就认识到了在铜料当中掺上锡和铅可以降低它的熔点可以降到八九百度。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铸造用它来铸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铸造一些器皿。这些被造出的东西称为青铜。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的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皿,就是所谓礼器,礼器,青铜的,乐器。一直到车马上的装饰,建筑上的花纹,最后到武器。那么前面讲的这些都是维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的。当时的武器,就是直接和国家机器、军队直接相关的。所以古书上就有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这所谓的“祀”和“戎”,这就和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么样地广泛地使用,在其他的国家应该说是少有的。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等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都有青铜器,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是以青铜为很突出的 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青铜器,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可以无愧地展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个光辉灿烂的历史时代——青铜时代。我们知道,最早的青铜器,或为权力的象征,或为庙堂之礼器,或为历史事件的纪念物,无不显示其神圣与庄严;西周以后,随着“明上下,别等列”的礼乐制度衰败后,青铜器皿的使用范围都已经逐步扩大到贵族的生活当中。作为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的青铜器,造型、规格和纹饰都有明显的差别。 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虽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它的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都凸显出了它的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都是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到了商代的前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河南的郑州偃师都发现了当时的都城,相当规模的都城和宫殿的基址。那么这个时候的铸铜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除了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这类东西已经发现了有十多种,有做烹饪的东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在郑州一个窖藏里边发现的铜鼎,这个铜鼎已经有1米高了。一个窖藏里面发现了还不止一件铜鼎,好几件铜鼎,还有些别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合范的技术,有了相当的水平。器壁都比较均匀,花纹还是很素朴的。当然它这个当中是有这个一般地还是有这个兽面纹,花纹都很清晰,但是显得很粗犷。 早期的青铜器造型主要师受到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原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

3《沉雄瑰丽的中国青铜艺术》教案

《沉雄瑰丽的中国青铜艺术》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放在青铜器的鉴赏,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欣赏方法上。 三、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这节课,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2、讲授新课 青铜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青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流传的"夏铸九鼎"的历史故事,说明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在夏代已经开始了。商代和周代,是它的鼎盛时期,秦、汉两代还有所发展。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中国古代青铜器品种繁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礼器包括: 食器:鼎、鬲、簋、簠、敦、豆、铺、匕、勺等: 洒器:爵、角、斝、盉、尊、卣、壶、罍、兕觥、方彝、瓶、瓿、觚、觯、斗等;

水器:盘、匜、鉴、盂、盆等。 乐器包括:钟、铙、铎、铃、磬、缶等。 兵器包括:戈、戟、矛、剑、铍、匕首、刀、斧、钺、镦、镞、胄等。 杂器包括:炉、铲、虎子、樽、节、铜镜、阳燧、带钩、车马器、度量衡器等。 (3).青铜器的造型美和纹饰美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欣赏《铜和尊》《人面纹方鼎》《龙虎尊腹部纹饰》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欣赏《凤纹尊》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欣赏:《乳钉纹爵》、《树形灯》、《兽面纹方鼎》、《长信宫灯》、《青铜纵目面具》、《虎噬鹿铜器座》、《铜奔马》、《四羊方尊》、《莲鹤方 壶》、《宴乐攻战纹壶》、《利簋》、《司母辛鼎》。 2、创作与表现:绘制创作设计一个青铜器。 教学目标:1、认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2、情意: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 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3、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内容,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电脑、博物馆等)对古代的青铜艺术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 本课所要作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的青铜工 艺。这一课的知识点属于科学领域,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科学探索一类的东西,所 以,我对每样鉴赏品进行层层知识挖掘,希冀以此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教学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青铜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2.搜集古代青铜艺术的照片供学生欣赏。 3.上网搜集青铜艺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1、学生对几幅图片感受、欣赏效果很好,不仅理解了图片所表现的内容,而且更加深了他 们对“青铜器艺术”单元主题的理解。 2、学会了用线条创作描绘青铜器,表现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3、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美术造型的理解、表现能 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通过本课学生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热爱民 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