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21)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是指( ) A.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B.意大利——萨拉热窝事件

C.德国——慕尼黑阴谋D.苏台德区——慕尼黑阴谋

【答案】A

2.(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23)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灾难和痛苦。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但都以失败告终的国家是( )

A.德国 B.意大利C.奥匈帝国 D.日本

【答案】A

3.(2013·云南德宏·20)发生在一战中,因为战役极其惨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B.凡尔登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答案】B

4.(2013·广东·22)恩格斯说:“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长达3-4年,将有800-1000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导致欧洲贫困普遍化。”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战争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5.(2013·江西·1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截图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A

6.(2013·辽宁辽阳·13)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D.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答案】D

7.(2013·湖南常德·2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这两大军事集团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B.轴心国集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三国协约、三国同盟D.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答案】C

8.(2013·江苏无锡·20)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D.德国闪击波兰

【答案】C

9.(2013·四川乐山·26)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表2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2 1860—1910年英、法、德、美实力变化表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10.(2013·山东济宁·15)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属于同盟国的是( )

A.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B.英国、法国、俄国

C.德国、俄国、意大利D.英国、奥匈帝国、法国

【答案】A

11.(2013·四川雅安·10)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时的欧洲“火药桶”具体指( )

A.巴尔干半岛B.伊比利亚半岛

C.小亚细亚半岛D.亚平宁半岛

【答案】A

12.(2013·四川凉山·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战役C.葛底斯堡战役 D.索姆河战役

【答案】A

二、材料解析题

13.(2013·云南普洱·27)(12分)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它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学习了一战、二战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同学们归纳出以下知识:

(1)在表中字母的相应位置填入相关的内容。(6分)

材料二二战中中国作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中国人民为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九年级下《世界历史》中华书局版材料三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之歌》(2)根据材料二、三请回答,什么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2分)写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写出年份即可)。(1分)

(3)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3分)【答案】(1)A:同盟国(三国同盟)(1分) B:协约国(三国协约)(1分)

C:斯大林格勒(1分)

D:杜鲁门主义(1分) E:苏联(1分) F.多极化(1分)

(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分) 1945年(1分)

(3)珍爱生命,远离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让和平永驻人间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3分)

14.(2013·云南昆明·28)(15分)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摘自华东师大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从以上图表中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他们出于狭隘的私利,互相勾心斗角,大搞秘密交易。和会签署的凡尔赛条约非但没有如它的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

—戴维·辛克莱

(2)材料二中提到的条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2分)

(3)这次会议在中国问题上如何“大搞秘密交易”?(2分)戴维·辛克莱为什么认为条约的签订“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2分)

材料三

(4)材料三反映的主题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概括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3分) 材料四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5)材料四反映了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

【答案】(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2)巴黎和会。(2分)

(3)和约把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2分)

和约损害弱小民族的利益;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导致二战爆发。(答出两点2分。 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4

)“冷战”(两极格局或美苏争霸)。(1分)

图九 《北约和华约对峙图》

“杜鲁门主义” 出台;推行“马歇尔计划”(或帮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长期对峙的局面。(答出三个方面3分)

(5)多极化。(1分)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答出两点2分。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2013·湖北襄阳·36)【欧洲,联合之路】(共8分)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共和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

【战争之痛】

材料一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1分)依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灾难?(1分)

【统一之路】

材料二“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2)近现代史上有人试图用武力统一欧洲,结果都失败了。请举出两位历史人物。(2分

(3)欧洲是通过哪些具体进程实现联合的?(2分)

【欧洲意识】

材料三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欧洲实现联合有什么好处?(1分)欧洲的联合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1分)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

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大量人员伤亡;等等。(评分说明:回答正确一点即可得1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拿破仑(1分)希特勒(1分)

(3)进程: 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1分)

1993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盟(1分)(评分说明:答案中包含有“欧洲共同体”和欧盟即可给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4)好处: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评分说明:回答正确一点即可得1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等。(评分说明:回答正确一点即可得1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16.(2013·福建泰宁·27)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被打破。20世纪世界格局出现过三次大变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1分)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摘自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材料二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而到了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三(见右图)

(1)请写出材料一中两大侵略集团的名称。它们的较量最终

导致使世界陷入巨大灾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26国的联合宣言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

响?文中“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什么?它导致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4分)

(3)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请指出材料三“不平衡的跷跷板”图反映了当今世界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格局?(2分)

(4)面对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应怎样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2分)

【答案】(1)三国协约、三国同盟;(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

(2)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2分)冷战;(1分)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1分)

(3)苏联解体;(1分)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政治局面(或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2分)

(4)我国应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引进国外的投资、

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等。(答出一条,即可得分)(2分)

17.(2013·广西南宁·34)(7分)阅读下列材料:

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是两个最大的城邦……由于相互猜忌,不能友好相处,反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后人把修昔底德的这种总结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从世界范围来看,能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国家,法国和德国应该是个典范。法国和德国有很深的历史积怨……经过数百年你死我活的斗争之后,德国和法国人民都深刻地进行反思,认为这样你死我活的对抗下去对双方都是个灾难。于是双方决定重归于好,永不再战……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说》请回答:

(1)历史上法德之间有很深的“积怨”。请举出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双方两败俱伤的战役。(1分)

(2)法德“双方决定重归于好,永不再战”,20世纪60年代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到90年代成立了什么组织?它的成立有何意义?(2分)

(3)近代历史上中日两国也有很深的“积怨”,请写出其中日本发动的两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名称。(2分)

(4)法德两国成功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你认为中日两国应如何正确面对过去的历史?(2分)

【答案】(1)凡尔登战役(或索姆河战役。1分)

(2)欧盟。(1分)意义:经济上,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政治上,大大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地位。(答任意一点即可。1分)

(3)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只要答出其中两次战争即可。2分)

(4)日本应深刻反省过去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停止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人,放弃军国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

1分)中国应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努力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提高综合国力,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1分)

18.(2013·新疆·16)(1O分)战争影响世界政治格局。20世纪以来,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格局不断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 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的局面……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依据材料一,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危机”指的是什么?德国和日本1938年以后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你认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3分)

【答案】(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1939年对波兰发动进攻;日本:1941年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经济实力。

19.(2013·吉林·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材料二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摘自《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联盟体系”指的是哪两大军事集团?(3分)(2)材料二中为实现“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写出一例这一组织成员国协同作战的战役。(2分)

(3)材料二中“同盟国”因“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产生分裂,其正式分裂的标志是什么?(1分)

(4)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1分)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同盟国协约国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诺曼底登陆

(3)杜鲁门主义出台

(4)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0.(2013·山东威海·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

材料二11月7日,晚9点45分,伴随着一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雄交响曲》是德国哪一位伟大音乐家的作品?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的一项重要科技发明。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属于哪一个帝国主义侵略集团?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标志着哪一地区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德国是如何“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

(4)根据材料二,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于哪一年?“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什么?

(5)列举材料二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两次重要战役的名称。

【答案】(1)贝多芬(1分)卡尔·本茨(本茨)制成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等(或内燃机的发明)(1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发明均可)

(2)三国同盟(同盟国)欧洲(2分)

(3)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70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1000万。(1分)(意思对即可)

(4)1917 “斯大林模式”(2分)

(5)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战役等。(1分)(答对两个即可)

三、简答题

21.(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21)请写出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历史知识。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从此,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2)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3)印度反英大起义的民族女英雄是。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答案】(1)西域都护(2分)

(2)《南京条约》(2分)

(3)章西女王(2分)

(4)萨拉热窝事件(2分)

(5)斯大林格勒战役(2分)

22.(2013·辽宁大连·3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地图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和掌握。仔细观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如需填国家,请将图中代

...........

表国家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最早结盟的国家是图中的①和

②,结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图中的③。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的国家是图中的④,

它分别与图中的⑤、 E 两国签订了军事协约。这些军事同盟的形成对世界造成的后果是。

(2)从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8日,法德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近百万,展开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激战。德国出动了飞艇、飞机,首次使用了毒气弹。一时间,凡尔登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德国工兵在法国阵地下面挖洞,爆炸了威力很大的爆破地雷,炸成了许多有十层楼深的坑。密集的高爆炮弹,把人体、装备和瓦砾像谷壳那样飞掷到天空。战役进行得极为惨烈。在凡尔登,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没有遭到炮弹袭击的土地,人马尸体随处可见,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这段材料反映了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可概括为战役持续的时间长、对城市的破坏力大、、。

(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请回答:

①促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②列举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后,盟国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联合作战的事例各一例。

(4)写出你学习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后的感悟。

【答案】(1)①-A、②-B、③-E、④-D、⑤-F(各1分,共计5分),⑥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或战争一触即发,意思相近即可,1分)

(2)人员伤亡惨重(1分),新式武器应用的杀伤力大(1分)

(3)①苏德战争(1分)和太平洋战争爆发(1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分)

②诺曼底登陆(或第二战场开辟)(1分)、苏联对日宣战(或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1分)

(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以史为鉴,不要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加强合作交流,谋求共同发展,等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1分)

23.(2013·江苏南京·33)(12分)阅读教科书及相关历史材料,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延续与变迁等概念,在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活动。

版)

【答案】(1)①哥伦布;②大西洋。(2分)

(2)③蒸汽;④电气,⑤德国。(3分)

(3)⑥欧洲;⑦美国;⑧1914;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4分)

(4)美国的扶持(美国的军事采购)。(1分)

(5)启示:避免战争,维护和平;重视科技,发展经济。(2分)

24.(2013·湖南常德·25)二十世纪,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2分)(2)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坏了中国的利

益?(3分)

(3)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何不同?试各举一例加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在政治、军事上进行了哪些合作?你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哪些作用?(7分)(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答案】(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2分)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3分)

(3)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2分)

政治上: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反法西斯同盟或召开雅尔塔会议。开罗会议等;军事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等。(2分)

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3分)

(4)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25.(2013·辽宁辽阳·17)观看下面三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战争中,法国被德国攻陷,几乎亡国,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在此情况下,戴高乐将军仍领导法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法国战后仅仅是恢复了大国的名号而已,就实力而言已经沦为三等国。

图二战后,根据当初达成的协议,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统治,他们一起摧毁了纳粹党庞大的军火工业,并开始了清除纳粹工作。德国被一分为二,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图三战争使英国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创伤。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大下降,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战后的英国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持其在欧洲第一的地位,借此来挽救帝国的没落。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3分)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2)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与哪场战争有关?(1分)(3)请你根据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写出一个战胜国名称。(1分)

(4)根据三幅图片和解说文字,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2分)

【答案】(1)可从经济状况、国际地位、破坏程度、国家、历史时期、战争结果等方面回答。(2)第二次世界大战

(3)英国(或法国、美国、苏联)

(4)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析_陈从阳

第27卷第1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27,No.1 2007年2月 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Feb.2007文章编号:1006-5342(2007)01-0065-05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析* 陈从阳1,高永鑫2 (1.咸宁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长江委陆管局学校,湖北 赤壁 437300) 摘 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不仅希望参战剪除自己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最危险的敌人,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而且希望摧毁德国军国主义专制政权,将美国信奉的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原因;现实主义;理想主义 中图分类号:K704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美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经历了两年零十个月的中立后,美国正式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同盟国作战。对于美国参战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有 安全威胁说 、 潜艇战恢复说 、 死亡商人说 、 维护均势说 、 国家利益说 等。[1](P9~15)有的学者如阿伦 米利特则强调 美国之所以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由于经济上切身的利益。而且是出于支持 民主 (法国和大不列颠)反对 独裁 (德国)的炽热的义务感 。[2](P332)而对于威尔逊总统来说,美国的目标则追逐着理想主义目标:不仅维护自由与国际法的原则,而且要在战后运用美国的实力来确保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持久和平。笔者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作战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如战略安全、经济利益等)的考虑,也包括对理想主义目标的追求。 一 一战爆发后,美国拘泥于不与欧洲国家结盟的外交传统;害怕卷入欧洲引起不同族裔的分裂;屈服于国内和平运动的压力;受限于有限的军事力量;自恃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拱卫;寄希望于利用欧战,巩固在拉美、远东的阵地等种种利益权衡,对欧洲战争采取了 中立 政策。从全局来看,由于美国同欧洲列强双方矛盾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都不利于美国。1914年8月豪斯上校在给威尔逊总统的信函中,表达了这种忧虑: 如果协约国战胜, 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而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是说,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不言而喻的专制。 [3](P43)暂时袖手一旁,让欧洲国家厮杀火并、相互削弱,以便利用矛盾,坐收渔利,为美国霸权铺平道路,不失上策。1914年10月美驻英大使佩奇在给豪斯的信中,不禁幸灾乐祸: 几乎欧洲所有的政府都破产了, 经过十年以后,将难于回忆十年以前的欧洲是个什么样子。那时,世界的整个前途将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多落在我们手掌中了。 [4](P341) 美国在 中立 期间,以 仲裁人 的身份,进行了一系列调停。但是这种调停注定命运多蹇。首先美国的调停并非 不偏不倚 。由于美国与交战双方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亲英、抑德、扶法是美国的既定策略。在德国初战节节胜利的情况下,1914年9月威尔逊通过驻德大使杰拉尔德开具的调停方案却是:德国同意在维持欧洲领土原状的基础上与法国媾和,德国可以向法国索取战争赔偿和殖民地作为补偿,该方案遭到德国断然拒绝。1915年豪斯上校的 调停-干涉 计划的抑德色彩十分明显, 威尔逊和豪斯设想由美国和协约国进行密切合作以迫使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如 *收稿日期:2006-06-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05Z163) 作者简介:陈从阳(1965-),男,湖北汉川人,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国近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研究。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人民版选修3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1.重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主要战场及战争状况;掌握 1915~1916 年一战的主要战场。 2. 难点:理解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目标: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认识德奥军事集团失败的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战线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德、奥 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塞尔维亚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 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 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ft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 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 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 年2 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 70 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 2 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 100 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 年 12 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 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 年 4 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08历史董源 一.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二.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俄奥矛盾:

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道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四.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同时,对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2020版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师用书人民版选修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材整理1 大战初期的状况 1.主要战场 (1)欧洲战场 (2) ①南高加索:俄土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3.主要战况 (1)西线: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 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东普鲁士,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加里西亚战场:俄军击败奥军,1914年底,整个东线转入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国境。 (4)其他战场 ①1914年,日本夺取了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山东半岛,占领青岛。 ②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疆。 ③英国派兵攻占波斯湾,占领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拉伯、埃及。 教材整理2 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①1915年,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退出了大片土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②1916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战况 ①经过:1916年2月,德军向凡尔登发动了疯狂进攻。霞飞命令法军坚守并迅速组织增援,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 ②结果:由于法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想在2月底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了。 (3)地位: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 2.索姆河战役 (1)目的:配合凡尔登战役。 (2)概况 ①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双方共损失兵力100多万人,是一次巨大的消耗战。 ②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德军很快就发明了反坦克炮。 教材整理3 海战与空战 1.海战——日德兰海战 (1)背景:英军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从海上封锁德国,德国企图打破海上封锁。 (2)结果:双方互有损失,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制海权。 (3)影响:德、奥海军困守在海港内,海运几乎全被封锁,物资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2.空战 一战中,飞机首次被使用,它使人类又多了一种作战工具,对人类战争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材整理4 美国参战 1.背景 (1)经过两年多的大战,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协约国逐渐占据优势。 (2)1916年1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3)1917年初,德国与墨西哥欲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 (4)美国认识到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正式参战 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影响 美国的参战带动了一大批中立国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课中思考]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文学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坛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 “迷惘的一代”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同步练习: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选择题 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西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 2.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德国为此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被喻为“绞肉机”的战役。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 ) 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C.规模最大的战役 D.最大的一次海战 解析: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战役中,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 答案:B 3.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C.远离战火,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解析:美国实行“中立”政策,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其目的是借与交战双方贸易之机大发战争横财,故选C项。 答案:C 4.下列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答案:A 5.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北洋政府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 6.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道“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20年”和“《欧游心影录》”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使得战争更加残酷,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美国总统选举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公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同江三中王云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和欧洲的三条战线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国二月革命美国参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 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2)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资料, 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 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学法分析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过程与方法:(1)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 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 解 (2)利用影视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 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3)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 性质、结局、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辩论情景 问题一: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对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正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会发生。 反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不一定爆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一定就爆发大战。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九下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和进程;知道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新旧知识分析大战的爆发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模拟报道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的概况,培养学生综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历史的领悟能力;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讨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对大战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以凡尔登战役为例,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人类命运之情。 【重点难点】 一、重点:凡尔登战役。 二、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并复习前一课的知识; 2.收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3.整理“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的简介,最好能够提供图片或视频材料,准备对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表看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二、教师准备 1.提前指导学生了解资料收集的相关知识; 2.对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进行处理,剪辑相关视频,自制课件,使用多媒体; 3.提前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以便在课中处理; 4.设计备选活动发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有选择地使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多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媒体】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引导回顾)新课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渡)1、根本原因;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3、导火线(直接原因)。(课件显示本课标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战争爆发 教师过渡:斐迪南的死,实际上是对战争狂人的一个惩罚,是对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一个警告。但事件的发生,却使那些渴望战争的帝国主义分子极为兴奋。 象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就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家想想,是什么机会啊(学生们答:战争的机会)对,是挑起战争的机会。德奥把它看作战争的极好借口,决定挑起战争。1914年7月底8月初,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随即参战,大战爆发。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时的欧洲战场形势图》,阅读教材小字,思考如下问题,了解战争初期战况) 第一,战争开始后欧洲形成了哪三条战线?交战双方分别是谁?哪条战线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一战的主战场在什么地方?战争分为哪三个阶段?分别发生过哪些着名战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其中的凡尔登战役。 二、凡尔登战役

浅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42050272.html, 浅谈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作者:漆怀梅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7期 摘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看,是为了谋求世界霸权;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实施,使美国的对外贸易损失重大;同时还有经济方面、舆论方面、与德国矛盾的升级等原因。众多的因素,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原因 一、国际大背景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已经称霸全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实力上,欧洲列强都处于优势地位。 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工商业、农业迅速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36%,相当于英、德、法、日四国工业生产量的总和,美国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1914年,俄、 法、德、英的陆海军总人数分别为135万、91万、89万和53万,是当时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国。而新兴的美国在1900年时陆海军总人数为9.6万人,1914年增至16.4万人,相对于欧洲这几个大国,美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跳跃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势力对比的变化较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更加复杂。从1870-1913年,英国、法国的经济实力呈下降趋势,美国、德国的经济实力呈上升趋势。英国与德国实力对比的突变,也使得两国的矛盾加深,尤其在殖民地和海军方面。德国在19世纪90年代便将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抛弃了既定的“大陆政策”,开始施行“世界政策”。1于是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德国与法国的积怨由来已久,德国担心法国东山再起,因此极力的想要削弱法国,而法国一直在寻找机会复仇。俄国与德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贸易摩擦较大,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摩擦也较大。除此之外法国与意大利在突尼斯问题上也存在很大的矛盾。种种矛盾与冲突,演变为两个军事集团,大战一触即发。 二、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17年底,美国总统试图利用沙俄的崩溃、英法集团、德奥集团在战争中两败俱伤的形势,收拾残局,迫使他们在战后按照美国的设想建立世界和平,企图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宰2。一战之前,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美国都可以称作世界大国。到19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文字版

The Great War 金融(二)班尚润泽 Part.I When we were buying or partying on double-11 day a few days ago, Is there anyone know a disaster in human’s history has been ended for 100 years? And now,I will lead you back to it. That is –The Great War,which is ended for 100 years. This is Macron,the president of France.He did a speech on double-11 day this year,which is the cease fire day of the Great War.In is speech, he said,“……Patriotism is the extreme opposite of nationalism. Nationalism is the betrayal of patriotism. If someone says, "Our benefits are first, who cares about others?“He has erased what is most valuable to a country, what gives it life, what makes it strong.

That's the most improtant thing: Moral values ……” In his speech we can experience a strong feeling to stop the war and work for it together. Part.II While what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War? Let’s rewiew the process of the war frist.The left 4 are Central Powers:Germany, Austro-Hungary,Ottoan and Italy. The right 4 are Allied Powers:the United Kingdom,France,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But the league are not always strong.In May,1915, Italy broke with Austro-Hungary,and joined the Allied Powers) In the end,the Allied Powers were win,and the Central Powers were lose. After the war,4 empires were overturned by revolutions.They are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学号:成绩: 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对中国及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中立”是美国从建国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爆发,对欧洲战争或纠纷采取的基本政策。“中立”可以使美国能够在欧洲列强的历次争夺战和纠纷中与纷争双方做生意,保证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在建国短短160多年后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重要因素。“中立”,是美国针对欧洲发生战争(或纷争、争执)时,采取的不介入战争任一方,不与任一方结成政治联盟(包括军事联盟)的外交政策。不可否认,起初,美国实施中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自身力量弱小,介入欧洲纷争任一方都无异于引火烧身,以至危及自身的安全。到20世纪初,美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与欧洲列强直接对抗的实力后,美国对欧洲战争继续实行中立则成为保持行动自由,实现美国经济扩张、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 【关键词】:一战二战美国中立政策美国外交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在论及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时的表现和作用时,是这样论断的:一,战争初期,为了垄断资产阶级坐收渔翁之利,利用世界大战大量销售军火和剩余物资,以积累财富,获取巨额利润,美国采取“中立”的立场,坐山观虎斗。二,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获得最大的利益,战争末期,美国不失时机地积极参战,以战胜国的姿态掌握称霸世界的先机和主导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中立宣言》。这不是当时政府临时的决断,而是由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和固有国策所决定的。华盛顿在离开总统职位时说过:“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他对于我门毫无或者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事端,其起因基本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入欧洲事物,与他们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者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者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相对地保持对国际事务的中立,以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致力于发展美国的经济,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这是美国建国以来所奉行的极为明智的孤立主义国策。美国正是依靠坚决地贯彻执行这一国策,才避免过多过深地卷入欧洲事物,避开了历次战乱,没有陷进两次世界大战的血污和破坏中,保证了自己国家的兴旺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复习提纲

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一战的背景(原因)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世纪初) 2.原因: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矛盾表现: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法德矛盾:报仇——压制,争夺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争夺焦点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俄奥矛盾:争夺焦点是: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过程: 三国同盟: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具有明显的反俄和反法的性质。 三国协约: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 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二、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 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 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1.交战双方: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 亚、土耳其。 2.协约国——英国、法国、 俄国、日本、意大利。 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第二讲__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第二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 伍德罗·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1910年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12年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占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 1916年,“以他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而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参战,于1918年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大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1920年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失败。四年后,他在睡眠中死去。 一、中立原则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尔南德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随之爆发。威尔逊不仅公开宣布了美国的中立立场,还在战争一爆发就呼吁民众,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偏不倚。 1,中立原因: [1]国内改革的深入 [2] 孤立主义原则 华盛顿《告别演说》: [3] 国内民众复杂的心态 [4] 经济上的原因 2,“中立”的实惠: 二、“为世界和平与民主而战”——参战 1,参战原因: [1] 无限制潜艇战; [2] “卢西塔尼亚号”被鱼雷击沉; [3] 担心经济利益受损; [4] 获得德国与墨西哥密谋的密电。 4月6日,国会通过了战争决议。美国正式参战。 美国参战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美国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不仅表现在战时,也体现在战后。 2,进行全国动员:经济动员,政治动员、人力动员。 [1] 政治动员: 为了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威尔逊成立“公众信息委员会”,向民众宣传美国参战的目的,为了结束战争,为了世界和平。委员会向媒体提供精心选择的战争报道;75000名志愿者——其中一部分是知名演说家——每人4分钟,在教堂、学校和剧院里向听众发表爱国演讲,总共做了75万次的关于支持战争的演讲;文章、小册子及广告如潮水涌来。 对不同意见的进行严厉的惩罚,对反对战争的社会主义者和世界产业工人联盟的领导人进行监禁;在讲话和文章中对进行战争努力的人进行威胁的要严厉惩罚。 [2] 经济动员: 国家控制经济,将政府引入商业,几千家工厂接受了军需合同,军事机构通过优先权和固定价格控制了各种原料的流量,监督食物和燃料贸易,以防止囤积,保障供应,联邦政府成为船务局所建造和购买的两千多艘船的所有者,国家接管了全国的铁路、电报、电话、海底电线和无线电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