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个案分析

心理个案分析

心理个案分析
心理个案分析

习得性无助案例

【摘要】本案例是对一个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辅导个案。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取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方法进行心理辅导。经过十次咨询后,使当事人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咨询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

1.求助者的一般情况

求助者:林文(化名);男;14周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2.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我评价低。感知觉正常,记忆力下降。

3.个人成长史

独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11岁时父母离异,他判给了父亲,母亲改嫁,但实际上父母离婚后,他一直与祖母(现已65岁)一起生活,由于父母很少照管他,祖母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像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他印象不好,老师亦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4.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受损,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无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5. 心理测验结果

(1)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结果显示:

其最显著的是焦虑分值达到4.0分,其次是人际关敏感因子、抑郁因子分值较高,均已超过中国常模的2分。

(2)智力评估:韦克斯勒智力测验(WISC-R,6~16岁)IQ为91,智商平常。

(3)自我意识评估:经《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6~16岁)测试,其自我意识水平总分为23分,远低于正常值范围,行为、合群、智力、学校情况与正常值的差异非常显著,焦虑、幸福与满足的差异显著。

(4)教育学评估: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无积极性,上课不专心,作业经常无法完成。

二、求助者自述

1.主诉:林文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又觉得自己很笨,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无力控制的。

2.个人陈述: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因成绩不佳受惩罚、挨批评。渐渐的就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上课听不懂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同时,父母关系的变故给自己打击很大,自卑多疑,也不好意思与同班同学一起玩。由于成绩和人际关系不好,常常与各种“好事”如:评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活动等无缘,这就更增添了自己的受挫感。现在常常觉得烦躁、绝望、害怕、心灰意懒,对人也冷淡、退缩、被动。这种状态已持续半年多了,自己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但又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前来求助。

三、我的观察和班主任反映的情况

1.我的观察:林文来咨询室时,衣饰整齐,眼神忧郁,神情紧张,情绪十分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言语不是很流畅,看到他手在冒汗,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的,对咨询者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2.班主任反映的情况:林文刚入学时,学习比较认真,上课也较专心,作业都能完成,但可能智力不太好,又缺乏必要的辅导,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等偏下,他非常自卑。从七年级下

学期起,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也越来越不认真学习了,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低头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批评就是屡教不改。与同学关系也较疏远。最近还常常逃学,真是无药可救。每个老师提到他时,都是摇头、叹息、抱怨甚至愤怒。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求助者的精神低沉、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自卑,感到极度痛苦。

2.诊断与鉴别诊断

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想改变目前的状况,有主动求医行为,因此排除精神病。现在不愿意和人交往,与人说话时脸红,紧张,手心出汗,悲观失落等,现在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结合韦克斯勒智力测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SCL-90量表结果显示:其IQ91,智力正常;自我意识水平总分为23分,远低于正常值范围,行为、合群、智力、学校情况与正常值的差异非常显著,焦虑、幸福与满足的差异显著;SCL-90显示其总分、阳性项目数、大多数因子分都高于健康分数的水平,抑郁程度属中等偏上;并且根据教育学评估,其主要表现是对学习没信心,没动力,上课不专心,无法完成作业。综合上述各项指标,林文的问题可诊断为习得性无助。

3.诊断依据

1)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导致其努力避免失败,力求避免无法实现的目标,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

林文智力正常,只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同学和老师的消极评价使林文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久而久之林文就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自信心受到伤害,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产生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并引起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习得性无助。

3)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双方经过讨论协商,达成以下目标:

1. 具体目标(近期目标)

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使他能够从抑郁的低谷中走出来,消除焦虑、害怕、紧张、痛苦等负向情感,增强自信,重新找回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最终目标(长远目标)

让求助者能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实现人格的完善,学业取得进步,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在对来访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听取专家的建议的基础上,我征得来访者的同意,采用认知疗法和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1.方法与原理

认知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

期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看作失败者,他可能会变得抑郁;如果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某种环境,他就会尽力躲避这种环境。认知行为治疗就是要通过改变患者关于自身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患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行为疗法(或称行为矫正疗法)是实用并且常用的方法。它以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一般采用正负强化的奖惩手段来改变或塑造人的特定行为。其中正强化手段包括口头奖励(如公开表扬)、实物奖励(如发奖金、奖状)等,它旨在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负强化手段则包括口头惩罚(如当众批评)、实际惩罚(如取消参与某种愉悦经历的资格、实施纪律措施等)。

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适当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教育程度和受训背景,告诉他心理咨询的作用、意义及局限性,让对方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并再三强调保密原则。3.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种,根据咨询的情况进行调整。。

七、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

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分为心理诊断阶段(1-2 次);心理咨询阶段(3-8次);结束巩固阶段(9-10 次)。

2.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第1次: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一次见面时,林文对我有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当中,我时时以微笑、目光、点头表示自己对她的理解和关注和鼓励,通过关注、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使他内心的痛苦能够得到宣泄,能放松心情。如此,我也能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第2次:确定咨询目标。通过林文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生活史以及一些容易让他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使我对林文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我让他做了几个心理测验(前面已有阐述),我结合他的描述,仔细分析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习得性无助。然后确定咨询目标和制定方案,第二次咨询后,他逐渐的信任我了,与我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表示要尽力的配合。

第3-6次:认知疗法。帮助林文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与他学习成绩不良和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使他明白正是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了他处处感到“我不行”、“我很笨”,成为学习不努力的借口和成绩不理想的直接原因,还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后果。如针对“我很笨”这一观念,我建议他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鼓励他做一些简单的,容易见效的事情。比如,一起分析林文的各科考试卷,找出部分题目重新做一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他看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其次,我用事例介绍认知疗法的合理情绪理论,使林文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可以有效保护他的自尊和自信。再通过演练合理情绪理论进行思维巩固训练,例如:积思想和消极思想的自我辩论,朗读自己的优点等。通过多次客观化的过程的训练,林文对自我的看法有些改变,认为自己不是很笨,认真学习后成绩也在慢慢的进步。

第7-8次:行为矫正。通过认知疗法,林文习得性无助问题中的成就动机低和认知障碍有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但如果林文的学习不良状况得不到改变,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接下来可以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例如:用行为治疗代币法矫正林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辅导老师、任课老师及班主任认真监督,当其一旦出现了上课专心听讲的行为,就给予强化(表扬),获得一定的代币量,然后再根据商讨的代币标准,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

买某本书、吃肯德基等等。治疗到此,林文的不仅情绪得以稳定,而且学习动机增强。

第9-10次:巩固咨询效果。结合考试进行操练,巩固合理信念和正确的行为。在考试前,帮助他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确立合理的目标,摒弃以往不合理的,爱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卸下包袱,调节心态,并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嘱咐他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姿态投入考试,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八、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10次的心理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林文情绪低落明显好转,抑郁的状态得到缓解并渐渐消除,并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开始以积极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学业当中。

他本人也也觉得心情放松了许多,最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并不比别人笨,明白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

通过量表测评显示:其SCL-90自评量表中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下降明显,都达到了正常值的范围,测验结果显示咨询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 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 1、家庭因素。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缺失。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常州市雕庄中学沈杜一、学生基本情况: 戚威:男,13岁,自小父母对其管教不严,小学就读的多为民办学校,学校对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不够完善,导致该生行为上自由散漫,缺乏自我约束性。但其本质良好,与同学相处也较为融洽,能为班级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辅导前表现分析: 1.问题表现: 上课时,精神不能高度集中,有时会自言自语;在课堂上还坐不住,经常喜欢趴在桌子上,并且上课时喜欢寻找时机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讲话;如果老师点名批评,他会很反感,认为老师是在故意刁难他;下课后,经常和同学在教室里打闹。 2.诊断分析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非常复杂。因此,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的方面: 1、客观因素。 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间接影响着他们。例如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2、主观因素。 这主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与童年时代的学生相比,少年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由于学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

摆脱自卑心理,走出学习困境——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94?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一、案例叙述 2010级的陈某来自广东汕头潮阳农村家庭,家庭经济情况较为困难,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家中还有三个弟妹。陈某平时较为内向,入学一个学期后,仍与班中同学交往较少,对自身的认可度也较低,一直觉得自己家境贫寒,也没有特殊才能,自卑感较重。 在大一第一学期里,陈某多次找到辅导员,提出自己从入学以来心中的一些困惑,主要集中在宿舍内部关系和人际交往问题上。陈某认为,由于自己家境贫寒,宿舍其他七位同学家境比较好,所以自己跟她们没有办法沟通,也找不到共同语言。但是由于自己胆子较小,也看到其他新生同学常常是集体活动,所以还是什么事情都跟着宿舍同学一起做,以免别人认为自己“脱群”,但是由于内心又很排斥与同宿舍同学一起活动,所以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她形容自己为“跟屁虫”,什么事情都跟在宿舍同学后面,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也不敢直接表露,内心十分压抑十分痛苦。她觉得自己无论在什么方面都低人一等,宿舍其他同学都很活泼外向,也有很多才艺,但自己什么都不会,在宿舍常常不敢多说话,怕说错了让人取笑,也觉得同学们有时候说一些话是在讽刺、挖苦自己。 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后,陈某也多次找到辅导员,倾诉她在学业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多次表示本专业学习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对这个专业的学习显现出很大的恐惧感,导致常常失眠。她也指出由于自己是家中的大姐,家中经济困难,学费、生活费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其妹妹由于要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她这个大学生,主动出门打工,生活十分辛苦。其父母对[收稿日期]2011-11-26 [作者简介]张东萍(1984-),女,硕士研究生,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1—0094—02 于她读大学也一直持迟疑的态度,曾表态如果读不下 去,就直接退学出去打工赚钱,以帮助家中两位弟弟继续读书。 宿舍人际关系、专业学习障碍、家长要求退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陈某。经过系里书记、辅导员的多次座谈,最终陈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明确了自身的优势特长,她申请了转专业,选择了另一个自身喜欢的,也比较擅长的专业进行学习。在转专业之后,现在读大二的陈某也多次主动找到辅导员,感谢系里对她的关心,表示她现在生活的很好,学习也适应的不错,与班级同学的关系也好很多。辅导员明显感到陈某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善。 二、案例处理 辅导员多次找陈某交谈,平时也主动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在其反映与宿舍同学关系不佳的时候,也私下找宿舍其他成员了解情况,发现主要问题在于陈某自身自卑感较重;陈某曾有多次因为心理过于压抑导致多日失眠,并且情绪崩溃的情况。当她出现这种情况时都会主动找到辅导员谈心,也多次表示在谈完之后心理感觉好很多。辅导员发现,陈某只是缺乏一种与人沟通的途径,对自身内心的压力和痛苦没有地方得到宣泄,一般通过倾诉和谈话后便可以得到适当缓解。 在思想与精神方面,一方面,辅导员经常在工作之余找陈某谈心,了解其近期的心理变化与生活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通过了解得知,陈某平时只与班中一位郑同学交往较多,喜欢与这位同学在一起,有什么心事或者困惑也会向该同学倾诉。辅导员一方面对 摆脱自卑心理,走出学习困境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张东萍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 摘要: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的形式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以发生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的生活事件为研究素材,全面 剖析学生心理,最后指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对待心理问题学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自卑心理;学习困境;贫困生;心理辅导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分析 他出身工人家庭,有一个弟弟。父母对他和他弟弟在生活上管束较严,但在学习问题上对孩子们无过分要求。吴某上高中以前身心 状况良好,性格开朗而倔犟,好学上进,成绩优良,与同学关系很好;入高中后,由于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使其受到长时间的精神刺激。 心理医生:“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怎么会如此心境。比如,回忆一下哪件事情曾给你很大刺激。” 而我的父母听到了这些流言后,不加辨析,也根本不听我的申辩,就是一味地训斥、打骂。父母还勒令我除上学时间以外,一律不准 离家门一步。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苦苦熬过了高中生活。那时候,我的心情十分苦闷、沮丧,但又无处诉说,时时刻刻都感到压抑。 高中三年级下期,我感到身心已极度疲惫,经常失眠,睡着了也是 噩梦不断,这一切使我觉得生不如死,很想自杀。但我又有所不甘,我想,如果我自杀了,大家不会同情我,只会说我果真是个没出息 的人,我就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学习上,发誓要考上大学。我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为自己争一口气,也才能离开那个鬼地方和那 些小人。 吴某在作上述陈述时,表情麻木,面容憔悴,两眼无神,说话吃力,语速缓慢,但意识清楚,能有条理地自诉病史。 分析诊断: 治疗方案: 一.幼儿状况分析:王世博,女,四岁,性格内向,安静,各项 能力都均衡发展,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中能照顾好自己,但孩子对 新环境融入的比较慢,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主要表现在;1.开学入园 一直到现在伙伴很少,基本都是原来小班的伙伴;与老师之间开始不

愿沟通,在老师的引导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只能做到问了说,不 问从来不和老师说多余话;2.签到工作:孩子每天签到时,回答完老 师的问题后,都要先看一下老师,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才敢去操作, 只要是关于单个操作·提问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及肯定,其实她的回 答和选择是正确的;3.孩子会因为家长看似很平凡的一句玩笑话闹情绪。 二.观察事例: 三.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当我们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妈妈时,妈妈说了一句看似很平常的话:“可能是因为早上孩子爸爸再给她开玩笑时说了一句,今天你去幼 儿园,我们就都到亲戚家喝酒,你就不能去了。她还惦记着,所以 闹情绪,······。”通话结束后,在询问孩子情况时,孩子 边哭边点头,害怕爸爸妈妈丢下她。利用放学接送时间,给妈妈交 流孩子近段情况时,妈妈说:“孩子胆小,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时,遇到有小朋友争玩具或欺负她时,孩子就只是哭,问了也不说。只 是用摇头和点头来表达;有时候回家问她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或问一些 儿歌时也不说,但在我我们不经意时会发现她一个人在表演些什么,一看到我们就停了;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遇到陌生人时就紧紧地拉 着我的衣服,表现出不愿接近的行为。不愿上学的谜团揭开了,新 的问题出现了,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在意这句话,对这句话表现出这 么强烈的反应,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缺乏安全感。 四.给家长的建议: 因为孩子内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在遇到新环境,新事物时需要家长做到: 1.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少批评。在日常生活中如做作业或做一些琐事时,尽管孩子做的不是很好,也要挑出好的一点来鼓励表扬她,及时给与孩子肯定,慢慢地引导,帮助孩子尽力自信心。 4.特别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表达的意思要是:妈妈爱你,不会离开你,你是我们的心肝宝贝儿等,一些亲近感情,建立安全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_案例分析

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裕展希望小学 一、案例描述: 杨某某,女,12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都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我看了日记后,心被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六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A、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定和分享。 2、原因分析: A、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从而陷入失望、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生都有极强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其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

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严重了。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还遭到弟弟的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缺乏自信,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喜欢学校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转折期,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谈话中知道,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让自己读幼儿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如此的脆弱和敏感。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为接下来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我用朋友似的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家访。与孩子父母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 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

初中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案案介绍: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介绍: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

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 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 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 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 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 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 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 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 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 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 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 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 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 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 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 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 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 轨道。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案例: 王某,男,10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俩多是再婚的,但他父亲仍不珍惜这段婚姻。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

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

自卑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自卑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资料 1、案主姓名:许× 2、性别:女 3、年龄:11岁 4、籍贯:浙江 5、辅导时间:2003年12月——现在 6、个案来源: 案主的母亲因觉得她不可救药,把她的事情向老师反映。得知她学习成绩较差,并多次偷偷拿家里的钱,还撒谎不肯承认错误。通过几次辅导交流,我发现案主的问题根源于她的认识偏差,便决定对她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二、主要问题表现在四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具体表现: 1、孤立无助。班上同学都看不起她,不愿与她交谈。 2、厌学。因为学习习惯差,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所以讨厌学习生活。 3、自卑心理和虚荣心较强,总觉得父母、师生不关心她,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她要改变现状。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案主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 2、学校背景:

案主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案主本人情况: 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四、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自卑感强烈,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针对一例自卑情绪问题的案例,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结果显示:来访者的自信心得以提高,同时人际关系明显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来访者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感、幸福感。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能够改善来访者的自卑情绪,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卑情绪;认知疗法;行为训练 1.资料收集 一般资料 余某,女,20岁,未婚,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云浮市一个农村家庭,家中三姐妹,自己是老小,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 主诉 出现莫名的抑郁情绪,感到自卑、焦虑,持续一月。 个人陈述 觉得自己长得矮小不漂亮,所以从小玩伴较少,爸爸有时会打骂她们,所以自己从小性格温顺,但由于身体较弱,所以在家做事不多,妈妈对自己较为保护。自己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所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大,时常对自己说20岁的大学生啦,该懂事了,在家要求她有大学生的样子。自己也希望能够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做过太多事的缘故,自己一做起事情来,就遭到妈妈的批评,这让自己觉得压力很大,同时看到周围与自己同年龄的人都已为人妇,做起事来也有模有样的,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回到学校,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自己却没有一样技能可以拿得出手的,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不敢表现自己,还担心自己用语不当无意中会得罪同学,所以和同学交流较少,不敢主动与他人讲话,老师上课提问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觉得很丢脸,由此更加自卑,觉得活了二十年的时间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做。希望自己能够像别的同学那样开朗、自信,上课能自如的回答问题,能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例一般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报告

一例高中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单位:姓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高一男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评估与诊断, 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 属于新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与来访者沟通协商后, 确定了咨询方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咨询技术, 使其改变了绝对化认知倾向, 消除了仅凭两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等不合理认知和对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走神的过度焦虑状态。经过六次咨询, 引导来访者建立了合理认知, 增强了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了不良心理状态, 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学校适应不良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优异,被学校免学费录取。性格内向,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情况一般。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根据最近一次学校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李某出生在农村家庭,是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自幼懂事,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照顾妹妹。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高中入学时,因中考成绩优秀被免费录取。性格内向、好强,做事认真仔细。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 意识清醒,略微有点焦虑,人格较稳定。近两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较差。 (四)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测试结果:焦虑,抑郁:,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以优异的成绩被高中免费录取,但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年级前10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觉得自己很失败,担心自己再也不会考好,得不到老师的赞赏,感觉对不起父母,最近两周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故而前来寻求帮助。 (二)个人陈述 因家境不好,觉得父母不容易,从懂事起就帮着父母照顾妹妹,上学后想通过取得好成绩使父母感到欣慰。从小成绩就很好,深得老师和家长喜欢。升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免费录取。可是入校第一次月考却没能进入年级前十名,老师也没有给予任何鼓励,非常失落,担心自己再也考试不好了,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感觉对不起父母。月考后两周一直头昏脑胀,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都不好,对学习没有信心,内心又非常着急。求助者渴望咨询师帮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现状,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但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说话清晰有条理,语速稍快,情绪略显焦虑。无躯体症状,自知力完整,无幻想、妄想。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同学反映,李某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性格内向,自从月考完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三、评估与诊断

大学生心理健康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 A同学是某知名高校的一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善于唱歌主持,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自从上大学后,他的这些业余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一第一学期就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并且经常主持学校的晚会。由于能力出众,A同学很快就被老师任命为学生会干部,就在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暗自高兴时,同宿舍的其他三位室友却开始慢慢疏远和孤立他。 A同学说。以前有他电话时,室友还会比较热情地帮他转一下,但是后来,明明他在宿舍,室友却说他不在,然后就擅自把电话给挂了。刚进大学时,室友们每次都结伴一起去食堂吃饭,可是后来。其他三个室友就把他冷落在一旁了,前两天,他上完晚自习回宿舍。大老远便听见室友们在聊天。可是他刚进门,所有的谈话立刻就终止了。他忍不住问了其中一个同学缘由。想不到对方竟然阴阳怪气地说道:“你是名人,我们哪能和你聊天啊。”气得他一个晚上也没睡好。现在,室友们几乎不和他说话,无视他的存在,有时候,A同学主动和他们搭话,他们也总是说些酸溜溜的话来刺激他。为此,他十分痛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室友处好关系。 分析: A同学追求上进的态度是好的,他对生活有乐观积极态度。在校期间他把自己的特长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 但是A同学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暗自高兴”的时候,很有可能忽略了在自己进步的这个过程中,舍友可能产生的孤单、失落感,以及生活中舍友情感的变化,或许他的舍友在同一竞争领域上失败了,而A同学在不经意中表现出的自豪让舍友产生了反感。可能在自我发展中由于熬夜等原因,对集体生活的舍友产生了生活规律上的影响。他总是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心自己室友的校园生活,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也没有腾出时间和室友交流一下彼此的心事,更没有大家一起出去的时间,导致寝室关系逐步恶化。由于有了挺好的名声,所以招到了同房的嫉妒,这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林海的问题,只不过他处在的社会是一个“仇视优秀之人,见不得人好”的变态社会。但面对室友的排挤,A同学所去做的就太少了。除了主动去找室友讲话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努力。适当请吃饭、喝水、唱K都是可选择的。要很好的化解那些有刺的话的攻击,用自己的慷慨来重新得到朋友,并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放弃,真要到了无法承受时就直接申请换房,这也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 A同学的室友存在一些自卑的心里,他们觉得跟A同学一个宿舍,光环都被他给夺去了,反倒自己成了他的陪衬。他们在对A同学有所意见的时候,不但没有态度平和的交流,而且进行了排外行为,这对宿舍其他成员构成了一种病态的团结,并且面对A同学试图重新融入的行为时,他们采取了冷暴力的方法,这不利于案件中所有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doc

一、个案研究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徐鹏,男,坨里中学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总在最后几名里徘徊。上课爱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二)家庭生活背景 徐鹏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来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 (一)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徐鹏的父母都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徐鹏的成绩让他们在村里、邻居、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家长也十分着急。孩子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性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此时徐鹏正为自己的学习苦恼。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会交往现状。 (二)同学的排斥 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错题订正,考试经常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肯定是他。在班级里面他感到非常的不光彩,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会交往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徐鹏在班级里一直就像一个陌生人,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 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一)个人疏导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会交往心理。 1、发现优点,树立自信心。 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几次的与他谈心中,我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 我就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引导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意志消沉,自我否定,而要冷静下来,辨证地看待自己,接纳自我。引导他有回忆从小到大的的人生经历,把每一次获得赞扬的内容、过程、和感受记录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