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第25-32章

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第25-32章

第二十五章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考点

一、放线菌属二、诺卡菌属

放线菌

一群呈分枝状生长的G+杆菌。按对氧的需要可分为需氧性放线菌、兼性厌氧放线菌和厌氧性放线菌。

对人致病的放线菌可按是否含有分枝菌酸分为两大类,一类不含分枝菌酸,如放线菌属;另一类含有分枝菌酸,如诺卡菌属。

放线菌属——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分枝状无隔菌丝,但不形成空中菌丝。

有时断裂成短杆状或球状。

染色:G+;抗酸染色阴性。

特殊结构:无芽胞、荚膜和鞭毛。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培养困难。气体环境:厌氧或微需氧。

菌落特点:初次分离加5%CO2可促进生长。培养基(牛心脑浸液琼脂):3~4d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或瓷白色、表面粗糙而不规则的菌落。液体培养基:37℃3~6d后,在下层或底部白色或灰白色生长。

放线菌属——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标本采集:主要采集脓液和痰液或活检组织。

形态学检查:

在患者病灶和脓汁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颗粒”,是放线菌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的菌落。镜检可见颗粒呈菊花状,中央为革兰阳性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革兰阴性棒状菌鞘,呈放射状排列。

分离培养

糖类发酵试验触酶试验尿素分解试验吲哚试验

能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大部分- - -

放线菌属——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多为动物体表面,特别是口腔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衣氏放线菌是人类放线菌病最常见的菌种,牛放线菌主要引起牛放线菌病。

衣氏放线菌在机体抵抗力减弱或受伤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续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常出现多发瘘管,排出的脓性物质中含有硫磺颗粒,此即为放线菌病。

诺卡菌属——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与放线菌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培养早期裂解为较多的球状或杆状,分枝状菌丝较少。

在病人脓、痰、脑脊液中本菌为纤细的分支状菌丝。染色:G+;抗酸染色弱抗酸性。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菌落特点:

普通培养基或沙保培养基、脑心浸液琼脂:25~37℃培养均可生长,5~7d可见菌落表面干燥、有皱褶或呈颗粒状,不同种类可产生不同色素(黄、橙或红色等)。

诺卡菌属——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标本采集:采集痰液、支气管冲洗液、组织渗出液、脓液和脑脊液标本。

形态学检查:如标本中有色素颗粒,取其用玻片压碎涂片,用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检查。镜检有革兰阳性(有时染色性不定)纤细的菌丝体和长杆菌,抗酸染色具弱抗酸性,可初步确定为诺卡菌。

分离培养

诺卡菌属——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主要为外源性感染。

星形诺卡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引起人的原发性、化脓性肺部感染,产生类似肺结核的症状。也可引起脑脓肿、腹膜炎等。在病变组织或脓汁可见黄、红、黑等色素颗粒。

巴西诺卡菌可因外伤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慢性化脓性肉芽肿组织,表现为脓肿及多发性瘘管,好发于足、腿部,故又称为足分枝菌病。

第二十六章螺旋体及检验

考点

一、概述

二、疏螺旋体属(一)伯氏疏螺旋体(二)回归热螺旋体(三)奋森螺旋体

三、钩端螺旋体

四、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

一、概述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原浆柱=细菌菌体,由细胞壁,胞质膜及胞质内容物组成,胞质中含有核质(原始核);中轴丝=螺旋体的运动器官;外膜=细菌荚膜相当。螺旋体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较困难。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螺旋体所致疾病主要有性传播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螺旋体科有8个属,其中致病性螺旋体主要有3个属:疏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

二、疏螺旋体属

又称包柔螺旋体属。螺旋稀疏,有3~10个螺旋,不规则呈波纹状,运动活泼。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奋森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生物学特性

形态:螺旋稀疏,运动活泼。染色:G-,不易着色。Giemsa染色呈紫红色,Wright染色呈棕红色。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需长链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和牛血清蛋白等。

气体环境:微需氧,5%~10%CO2促进生长;温度环境:适宜温度35℃;

菌落特征:生长慢;液体培养基中需培养2~3周可观察到生长情况。

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早期取皮损组织、淋巴结抽出液、血液、关节滑膜液、脑脊液和尿液等。

形态学检查:染色镜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标本中螺旋体的形态和运动。

分离培养:改良的Kelly(BSK)培养基,33~35℃孵育。

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免疫印迹技术。核酸检测:PCR

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莱姆病的病原体。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储存宿主主要是野生或驯养的哺乳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是硬蜱,叮咬部位出现移形性红斑。未经治疗者发展至晚期主要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系统或皮肤异常。

(二)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急性传染病。

引起该病的疏螺旋体有两种:回归热螺旋体,以虱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性回归热;赫姆疏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引起地方性回归热。

(三)奋森螺旋体

革兰染色阴性,专性厌氧。

常与梭杆菌寄生于人类口腔牙龈部。一般不致病,只有当人体抵抗力显著降低时,这两种菌大量繁殖,协同引起咽峡炎、牙龈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三、钩端螺旋体

生物学特性

形态: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密而规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似细小珍珠排列成的细链,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运动活泼,沿长轴作旋转、扭转及菌体伸缩匍匐状运动,因而常使菌体呈C、S、8等字形。

染色:G-,不易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及荧光抗体染色法。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深褐色。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气体环境:需氧;

温度环境:28~30℃;pH7.2~7.4,低于6.5、高于8.4生长不良。

菌落特征:液体培养基:表面1cm内的部位生长最佳,28℃培养1周左右,呈半透明云雾状混浊。

含有兔血清(如Korthof培养基)和含白蛋白、脂肪酸的培养基:28℃培养2周后形成菌落。

抵抗力:耐冷,不耐热和干燥。对化学消毒剂极敏感。对青霉素、金霉素及庆大霉素极敏感,但对磺胺类药物耐药。

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从临床标本、携带者和自然界的水中分离获得。发病1周内血液的阳性率高,1周后尿和脑脊液等的阳性率高。

形态学检查

分离培养抗体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免疫印迹技术。核酸检测:PCR。

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钩体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常见的有黄疸出血型、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胃肠炎型等。

鼠类和猪是最常见的储存宿主。钩体在感染动物的肾中长期存在,持续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主要感染途径是接触了疫水。

四、密螺旋体属

螺旋细密,有8~14个规则的螺旋,两端尖。

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对人致病的密螺旋体有苍白密螺旋体和品他密螺旋体两个种。苍白螺旋体又分为3个亚种:苍白亚种、地方亚种和极细亚种,它们分别引起人类梅毒、地方性梅毒和雅司病等。

梅毒螺旋体——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密螺旋体,菌体纤细,两端尖直,有8~15个呈锐角弯曲而规则的螺旋;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运动活泼,方式有蜿蜒前进,沿纵轴旋转或前后移行。

染色:不易着色,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菌体变粗易于查见。

培养特性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抗原

特异性抗原:表面特异性抗原具属特异性,无种特异性。

类属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沉淀素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抵抗力: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离体在外环境中1~2h即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亦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均敏感。

梅毒螺旋体——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一期梅毒取硬下疳渗出液,二期梅毒取梅毒疹渗出液。

形态学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核酸检测:PCR

血清学检测:

1)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多用牛心类脂质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为非特异性试验。

①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②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2)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特异性试验。

①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②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微量血凝试验(MHA-TP);③

ELISA;④免疫印迹试验。

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分为后天性梅毒(性接触或输血)和先天性梅毒(母婴胎盘)两种。

先天性梅毒可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和死胎。若能出生,也会出现锯齿形牙、鞍鼻和神经

病原体特征所致疾病传播途径

①沙眼衣原体

②鹦鹉热衣原体

③肺炎衣原体

·能通过细菌滤器

·细胞内专性寄生

·有独特发育周期

·细胞壁缺乏肽聚糖

①沙眼、泌尿生殖道感

②非典型肺炎

③呼吸道感染

①接触传播

②人禽共患空气传播

③空气传播

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②恙虫病立克次体

③贝纳柯克斯体

④埃立克体

⑤汉赛巴通体·大多专性细胞内寄生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G-,不易着色;吉姆萨染色、

Macchiavello染色、Gimenez染色

①地方性斑疹伤寒

②恙虫病③Q热

④埃立克体病

⑤人类杆菌性血管瘤-

杆菌性紫癜和猫爪病

①啮齿类动物储存宿主,传播

媒介鼠蚤或鼠虱

②恙螨幼虫叮咬

③不借助于节肢动物传播

①放线菌属

②诺卡菌属·分枝状生长G+杆菌

·抗酸染色阴性或弱阳性

·脓性分泌物中含有硫黄颗粒

①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放线菌病、瘘管

②原发性、化脓性肺部

感染、足分枝菌病。

①内源性感染

②外源性感染

①肺炎支原体

②解脲脲原体

③人型支原体

④穿通支原体·无细胞壁

·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

生物

·G-不易着色,吉姆萨染色淡紫色

·“荷包蛋”样菌落

①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②生殖道及新生儿感染

③泌尿生殖道及新生儿

感染

④加速AIDS进程

①飞沫传播

②性行为传播和垂直传播

③接触传播

①伯氏疏螺旋体

②回归热螺旋体

③钩端螺旋体

④梅毒螺旋体·螺旋状,运动活泼

·G-不易着色;Giemsa染色、Wright

染色、镀银染色法及荧光抗体染色法

①莱姆病

②回归热

③钩体病

④梅毒

①储存宿主哺乳动物,传播媒

介是硬蜱

②节肢动物传播

③鼠类和猪是储存宿主。接触

被排泄物污染的疫水传染

④人是唯一宿主,性接触传播

后垂直传播

第二十七章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考点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各类病毒感染的简介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DNA或者RNA)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的基本性状——形态结构

大小和形状

大小:单位用纳米表示。

1nm=1/1000μm 大型病毒(200~300nm)中型病毒(80~160nm)小型病毒(18~30nm)形态: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状、砖形、蝌蚪状等。

基本结构

指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两部分。

辅助结构

包膜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增殖

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若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组装或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称为缺损病毒。

病毒的基本性状——噬菌体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在其中增殖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称噬菌体。

噬菌体具有识别细菌表面特异受体的功能。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建立溶菌周期;二是建立溶原状态。

病毒的基本性状——非寻常病毒

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分类的依据和原则是病毒的基本性质。

病毒分类的一般系统是科、属、种3级。将病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逆转录病毒三大类。目前认为有24个科的病毒能感染人和动物。

按传播途径: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

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病毒学实验诊断有三个方面:

①直接检测和分离鉴定;②检测病毒蛋白抗原成分和核酸;③检测抗体。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标本采集

(1)采样时机:应在病人急性期或发病初期采集标本。

(2)标本种类: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集不同标本。

标本的运送及保存

大多数病毒抵抗力较弱,在室温中易被灭活,所以标本要快速运送,立即处理和接种。采集和运送保存均在4℃,长时间保存需置-70℃。

标本处理

根据不同种类的标本,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

分离培养

(1)组织培养:包括器官培养、组织块培养和细胞培养。针对不同的欲检测病毒,选择适当的培养细胞。细胞培养分:①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②二倍体细胞株;③传代细胞系。

(2)鸡胚接种:鸡胚常用于黏液病毒、疱疹病毒、痘类病毒等的原代分离。

(3)动物接种:常用新生小鼠或乳鼠进行病毒分离。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需选择相应的敏感动物,还需接种相应的合适部位。

病毒鉴定

(1)初步鉴定: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标本来源、易感动物范围、细胞病变特征及生物学特征、理化性质可初步判断病毒的科及属。

(2)最终鉴定:在初步鉴定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血清学方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最后鉴定。常用的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免疫试验等。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病毒感染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

(1)用光学显微镜直接检查病毒包涵体。包涵体检查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不是特异性试验。

(2)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病毒颗粒,数小时即可从病毒形态上作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应用免疫电镜灵敏度更高。

病毒抗原检查利用特异性免疫血清检测标本中病毒抗原。

病毒抗体检查利用特异性抗原检测病毒感染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出现在病毒感染的早期。IgG抗体检测需采集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恢复期IgG效价必须比急性期增高4倍或4倍以上时,才有诊断意义。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核酸杂交和PCR技术检测病毒特异基因片段。但检出病毒核酸并不等于检出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性状

分节段的单负股RNA病毒。形态:球形或丝状。

结构:分型:

核心:由核酸和核蛋白组成。

基质蛋白(M蛋白):保护核心与维持病毒外形。

包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变异: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变异的物质基础是HA和NA,两者变异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培养特性:

鸡胚接种培养;原代猴肾细胞或犬肾传代细胞培养;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确定病毒的存在。

抵抗力: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等均敏感。

流行性感冒病毒——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和处理:在发病急性期,以前三天为最好。合理采集相应标本,如鼻腔洗液、咽拭子、鼻拭子等,置于Hanks液中。低温运送保存。

分离培养与鉴定:接种于鸡胚羊膜腔,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

快速诊断:①免疫荧光技术和酶免疫技术。②分子杂交技术。③PCR技术。④免疫电镜技术。

血清学诊断:需同时检测急性期(5d以内)和恢复期(2~4周)血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或4倍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流行性感冒病毒——临床意义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传播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副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

单负股RNA,不分节段。

包膜上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一种为HN,具有血凝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具有流感病毒HA的吸附作用;另一种为F,具有使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和使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传播的作用。

副流感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对热敏感。副流感病毒——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和处理

分离培养:最敏感的细胞是原代人胚肾和原代猴肾细胞。

病毒鉴定:最常用的方法是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亦可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对病毒进行鉴定。

直接检测病毒抗原: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放射免疫和电镜技术。

血清学诊断

副流感病毒——临床意义

副流感病毒经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通过人与人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可引起儿童和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生物学性状核酸为单负股RNA,不分节段。球形,单个病毒颗粒具有多形性。

包膜上的G蛋白作用类似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HA,包膜上的F蛋白是融合蛋白,介导病毒穿入和细胞融合。

呼吸道合胞病毒——微生物检验

标本采集和处理

分离培养与鉴定: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可在人类上皮细胞传代细胞系内增殖。细胞病变特点为合胞体形成即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直接检测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

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酶免疫试验检查血清中IgG、IgM及IgA。

呼吸道合胞病毒——临床意义

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飞沫传染,最易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较大儿童和成人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

中等大小的无包膜病毒,核心为单一线形双股DNA。可在细胞核中形成嗜碱性包涵体。

感染可常年流行,常引起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普通感冒、咽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疾病有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也可引起其他器官感染。

麻疹病毒

病毒呈球形,核心为单负链RNA。

三种衣壳蛋白(L、P、N)。

包膜内面为M蛋白,包膜表面有血凝素(H蛋白)和融合蛋白(F);H蛋白与细胞表面病毒受体CD46结合,感染宿主。可在受感染细胞产生细胞融合和多核巨细胞,胞质和胞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冬春季易发病。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麻疹病毒还可引起较为少见的远期并发症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风疹病毒

球形,核心为单正链RNA。包膜表面有血凝素。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可协助诊断。

风疹是全身麻疹样出疹伴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后,通过病毒血症播散全身。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冠状病毒

正链单股RNA病毒,含包膜。

鉴定方法:荧光免疫法,电镜检查法,核酸序列检测法等。

成人和较大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主要引起普通感冒和咽炎。大约10%~30%的普通感冒由该病毒引起。

SARS冠状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可引起禽流行性感冒。目前发现感染H5N1亚型的患者病情严重,致死率高。

病毒核酸类型所致疾病

流行性感冒病毒(-)ssRNA 流行性感冒

副流感病毒(-)ssRNA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ssRNA 婴儿支气管炎、肺炎

腺病毒dsDNA 感冒、咽炎、扁桃体炎、肺炎

麻疹病毒(-)ssRNA 麻疹

风疹病毒(+)ssRNA 风疹、胎儿畸形

冠状病毒(+)ssRNA 感冒、咽炎、SARS

肠道病毒

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由粪-口途径传播。

肠道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由简单的病毒衣壳和单股正链RNA组成。

培养要求:能在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HEP-2、HeLa细胞中增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6~37℃。

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及粪便中可生存数月。对酸及乙醚稳定,对紫外线、干燥及热敏感,56℃30min 可灭活。

肠道病毒——微生物检验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直接检测病毒:电镜检查及酶免疫法、PCR。

病毒分离:猴细胞系对脊髓灰质炎病毒、B组柯萨奇病毒和ECH0病毒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人类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如WI-38和HELF适合于A组柯萨奇病毒的分离。

病毒鉴定:中和试验、PCR及免疫荧光法。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

肠道病毒——临床意义

病毒的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

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可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

手足口病:柯萨奇A16病毒,新型肠道病毒71。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病毒。心肌炎及心包炎:柯萨奇B病毒。

无菌性脑炎:柯萨奇B病毒、ECHO病毒。

新生儿全身感染性疾病:柯萨奇B病毒、ECHO病毒。

黄病毒

是指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小球形,+ssRNA,有季节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致病性强,病情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简称乙脑病毒,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培养特点:出生2~3d的乳鼠脑内接种后3~5d即可发病;可在地鼠肾,幼猪肾等原代培养细胞内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很少变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微生物检验

标本直接检查: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核酸探针等。

分离培养与鉴定:乳鼠脑内接种、原代金色地鼠肾细胞等培养细胞。根据细胞病变、红细胞吸附试验证实病毒的增殖,阳性即可传代或鉴定。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补体结合试验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临床意义

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猪为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病毒流行主要在夏秋季节。

人感染后,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只有少数发生脑炎。病毒侵入脑组织内增殖,造成脑实质病变,表现为高热、惊厥或昏迷症状。

森林脑炎病毒

形态结构、微生物检验与乙脑病毒近似。

可经蜱传播,引起人类森林脑炎。森林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亦可经胃肠道传播。

人感染后,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发病者潜伏期约10~14d,然后出现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昏迷等。

登革病毒

病毒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

蚊体胸内接种培养,白纹伊蚊的传代细胞(C6/36株)或地鼠肾细胞进行培养,初生小鼠动物接种。

血凝抑制试验、ELISA及斑点免疫测定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等方法鉴定。

储存于人和猴体内,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

临床上分为普通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两个类型。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单负股RNA。

培养特点:

人肺传代细胞(A549),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及地鼠肾细胞中增殖,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易感动物有多种。

抵抗力:对脂溶剂敏感,对酸抵抗力弱,60℃1h可被灭活。

汉坦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常用Vero-E6细胞、A549细胞分离病毒。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胞浆内的病毒抗原。血清学诊断:免疫荧光染色检查病毒特异性IgM或IgG抗体;ELISA检测特异性IgM。

汉坦病毒——临床意义

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病毒侵入人体后约有2周的潜伏期,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和肾损害。伴有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及红(面、颈、上胸部潮红)。眼结膜、咽部及软腭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处有出血点。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新疆出血热病毒

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毒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

可引起新疆出血热,属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野生啮齿动物及家畜是主要储存宿主,硬蜱是该病毒的传播媒介,亦是储存宿主,潜伏期2~10d,大多数感染者突然发热,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痛、中毒症状和出血。

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共同特征

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病毒基因组为线性dsDNA。

病毒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有包膜的DNA病毒,为双股线状DNA。

培养特性:

能在多种细胞内增殖,细胞被感染后出现肿胀、变圆、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可感染多种动物。

单纯疱疹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免疫电镜检查病毒颗粒或病变细胞,或吉姆萨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多核巨细胞和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

分子生物学诊断:可利用核酸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出HSV。

血清学诊断:ELISA或胶乳凝集试验检测HSV抗体。

单纯疱疹病毒——临床意义

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也可经飞沫及垂直传播。

HSV-1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引起口咽部疱疹、疱疹性角结膜炎、脑炎等。多见于半岁以后的婴幼儿,大多数呈隐性感染。HSV-2的原发感染多见于青春期以后的患者,主要通过生殖道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生殖器疱疹。孕妇在胎儿胚胎期感染HSV,有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或先天畸形、智力低下等危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基本特性与HSV相似。

VZV能在人胚二倍体肾细胞(HFDK)或人胚二倍体肺细胞(HFDL)培养中增殖。受感染的细胞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

引起水痘(儿童-原发感染)和带状疱疹(成人-复发感染)。

巨细胞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有包膜的DNA病毒,为双股线状DNA。

人CMV(HCMV)只能感染人。

培养特性:

体外培养HCMV只能在人成纤维细胞中才能增殖。细胞病变特点为肿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有致密的嗜碱性包涵体,形似猫头鹰眼特征。

抵抗力:加热56℃30min,低pH、乙醚、紫外线、反复冻融均能灭活。

巨细胞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HE染色等观察巨大细胞和细胞核内的包涵体。也可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标本中的HCMV抗原,亦可利用酶免疫法检查。利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检测HCMV的核酸。

血清学诊断:ELISA或IFA来检测HCMVIgG抗体或IgM抗体。

巨细胞病毒——临床意义

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正常人感染: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通常呈现隐性感染,少数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免疫功能缺损的个体的感染:HCMV感染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是骨髓移植受者的首位死因。AIDS患者HCMV感染以肺、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感染最为常见。

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EB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病毒颗粒为球形。

培养特性:不能用常规的疱疹病毒培养方法进行培养。一般用人脐血淋巴细胞或从外周血分离的B淋巴细胞培养。

抗原性:根据病毒抗原表达时所处的病毒增殖周期的不同阶段,将EBV抗原分为3类。

EB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接种人脐带血淋巴细胞对EB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孵育4周,病毒阳性培养物,通过抗补体免疫荧光法进行EB鉴定。

血清学诊断:嗜异性抗体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临床意义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因输血传染。

EBV流行广泛,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但终生携带病毒,或引起轻度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青春期发生原发感染,约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主要侵犯B细胞,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病和其他某些淋巴瘤。

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小RNA病毒科,无包膜,核心为单正股RNA。

培养特性:一般不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抵抗力:

HAV的抵抗力较其他小RNA病毒强,60℃加热10~12h后仍具有感染性,85℃加热立即灭活,对乙醚、氯仿及pH为3的酸性环境有抵抗力。

甲型肝炎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一般不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血清学诊断:感染早期一般可用RIA或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对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需检测抗HAV-IgG。也可利用ELISA或EIA、RT-PCR、核酸杂交技术直接检测抗原。

甲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

粪-口传播,传染源多为人,潜伏期15~50d,平均28d。可造成散发式大流行。病毒常在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前5~6d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清和粪便中,2~3周后,随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清和粪便的传染性逐渐消失。

引起甲型肝炎。典型的甲型肝炎常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

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双股环状DNA。

①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呈球形,又称Dane颗粒;

②小球形颗粒:为HBsAg,不含病毒核酸DNA及DNA多聚酶,无传染性;

③管形颗粒:多个小球型颗粒“串联而成”。

抗原性:

主要有HBsAg、HBcAg及HBeAg。

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cAg免疫原性强,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HBeAg作为HBV复制及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

乙型肝炎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一般不进行病原学分离鉴定。

血清学诊断:主要靠RIA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其中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员筛选的必检指标。近年来,PCR检测HBV DNA 也用于乙肝的临床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

血液、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致乙型肝炎。肝炎的症状可以是轻度而短暂的,也可以是重度和迁延性的。病人可以完全恢复健康。也可因急性重型肝炎而致死或成为慢性肝炎。部分HBV持续感染者可发生原发性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小的有包膜的单正股RNA病毒,可感染黑猩猩并在体内连续传代,引起慢性肝炎。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酸、热均不稳定。沸水煮5min或60℃加热30min均可使感染性丧失。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丙型肝炎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毒分离与抗原检测:尚不能用体外细胞培养进行分离。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以EIA测定抗-HCV。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HCV RNA。HCV抗体检测主要是ELISA法作为筛选试验,采用条带免疫法作确认试验。

丙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

经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共用针头、血透析等)传播。

可有HCV的亚临床感染,临床上无自觉症状,而ALT不正常,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HCV感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慢性化的几率很高,感染过程很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病变,并呈慢性进行性。丙型肝炎根据临床病程可划分为急性和慢性(6个月为区分界限)。可发展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十分密切。

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外被HBsAg包绕,核心含HDV抗原(HDAg)和HDV-RNA基因组,基因组为单负链环状RNA。HDV不能独立复制,需要HBV辅助才能增殖。

培养特性:对HDV敏感的动物有黑猩猩、东方土拨鼠等。

丁型肝炎病毒——微生物检验

通过检测HD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以及HDV RNA,结合HBV感染的检测,可作出HD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HDAg检测:RIA或ELISA。HDV RNA检测:核酸杂交或RT-PCR技术。

抗-HDV抗体检测: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DV IgM或抗-HDV IgG。HDV感染后两周左右产生抗-HD IgM,一个月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抗-HDIgG出现较迟,在恢复期出现。

丁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

经血传播、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

HDV可引起与HBV相关联的急性和慢性肝病。HDV感染只有在感染了HBV的人群或是与HBV同时侵入才能发生。根据与HBV感染的关系,可将HDV感染分为两种类型:同步感染指与HBV同时或者先后感染;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发生HDV感染。重叠感染极易导致慢性化。

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球形,无包膜,单正股RNA。

培养特性:体外培养不易获得成功,敏感动物为灵长目。

抵抗力:

HEV对高盐、氯化铯、氯仿和反复冻融敏感。

戊型肝炎病毒——微生物检验

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颗粒,也可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HEV RNA。

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清中的抗HEV IgM或IgG。

戊型肝炎病毒——临床意义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可引起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为10~60d,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病人粪便中病毒量较大,传染性最强,是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多数患者发病6周即可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病毒形态结构核酸类型检验诊断传播途径

HAV 球形,无包膜(+)ssRNA 抗-HAV IgM 粪-口

HBV 大球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dsDNA

HBsAg、HBeAg、抗-HBs、抗

-HBc、抗-HBe

血液、血制品传播、性传播、

母婴传播

HCV 球形,有包膜(+)ssRNA HCV抗体;HCV RNA 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传播

HDV 球形,包膜

HBsAg

(-)ssRNA HDV抗原;抗HDV IgM

血液、母婴、性传播与HBV

同步感染或重叠感染

HEV 球形,无包膜(+)ssRNA 抗HEV-IgM 粪-口

逆转录病毒带有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逆转录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RNA病毒,呈球形,核心含有单正链RNA。

培养特性:在体外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T细胞、巨噬细胞。实验室常用新鲜分离的正常人T细胞或患者自身分离的T细胞培养病毒。

抵抗力:病毒抵抗力较弱,56℃30min可灭活。可被消毒剂灭活。但在室温病毒活性可保持7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微生物检验

病毒标志:病毒培养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从感染者体内分离HIV或其基因物质。

免疫标志:检测HIV抗原及抗体等免疫复合物。

①初筛试验:酶免法(EIA)、免疫荧光法(IFA)、凝集试验等。②确证试验:免疫印迹试验、放射

免疫沉淀试验。

相关标志:与艾滋病病情发展或HIV感染密切相关而存在于体内的某些生化或化学物质。如CD4细胞、白细胞介素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临床意义

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

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AIDS是以侵犯CD4细胞为主,造成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并继发体液免疫功能缺损为基本特征的传染病。

从HIV感染到发展为典型AIDS分为4个时期,即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艾滋病(艾滋病完全型)。

其他病毒

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细小病毒B19

朊粒

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双链RNA,双层衣壳,放射状排列。

培养特性:常用原代猴肾细胞和传代猴肾细胞。

抵抗力:抵抗力强,耐酸碱,耐乙醚。56℃30min可灭活。可被消毒剂灭活。

轮状病毒——微生物检验

标本直接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血清学检测:常用ELISA法、胶乳凝集试验。

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用于病毒分型);检测核酸。

轮状病毒——临床意义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A组感染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感染以温带地区的秋冬季为主。B组引起成人腹泻,无明显季节性。

狂犬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外形似子弹状,单负股RNA。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

培养特性:该病毒可感染的动物范围较广。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在诊断上很有价值。

狂犬病毒——微生物检验

隔离观察动物:7~10d。

印片、切片检查:海马回部组织作切片或涂片,用HE染色查内基小体或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病毒抗原,或用ELISA法查抗原。

细胞培养:接种敏感细胞培养后,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病毒抗原。

血清学诊断:常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等方法。

分子生物学:RT-PCR检测标本中狂犬病毒RNA。

狂犬病毒——临床意义

人类狂犬病大多数是由病犬咬伤所致,有时也可因猫、狼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咬伤所致。

狂犬病病毒可引起人类狂犬病。人发病时的典型表现是神经兴奋性增高,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痉挛,甚至闻水声或其他轻微刺激包括光线均可引起全身痉挛发作,又称恐水病。发病3~5d后患者转入麻痹期,最后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死亡率几乎达100%。

人乳头瘤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无包膜;由病毒衣壳和双链环状DNA组成。

培养特性: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只能感染人的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在易感细胞核内增殖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目前HPV组织培养尚未成功。

人乳头瘤病毒——微生物检验

病理学检查或用免疫组化技术等方法检查病变组织中的HPV抗原。

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有:核酸分析、原位杂交、DNA印迹、PCR。

人乳头瘤病毒——临床意义

性接触感染,引起尖锐湿疣。婴幼儿可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或与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

病毒感染仅局限于局部皮肤和黏膜中,引起该部位多种疣,不产生病毒血症。

HPV-16、18、31、33等型别可引起宫颈内瘤样变,组织学变化可由宫颈上皮的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严重者可发展为浸润癌。

细小病毒B19

属于细小病毒科的细小病毒属。是目前已知唯一对人类致病的细小病毒。

朊粒

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

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

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

朊病毒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最终不治而亡。(疯牛病)

第二十八章真菌检验

考点

真菌的基本特性真菌的基本微生物检验方法病原性真菌

一、真菌的基本特性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于真菌界。

具有典型细胞核,有完整细胞器,不含叶绿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细胞壁含几丁质和(或)纤维素;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

分类

绝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如食用真菌及能产生抗生素的真菌等。能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真菌仅150余种。分为黏菌、真菌两个门。其中与医学有关的真菌主要属于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鞭毛菌门中仅腐霉属在医学上有重要性。绝大部分致病性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

结构基本结构为菌丝和孢子。

菌丝:真菌在适宜环境中,由孢子生出芽管逐渐延长或呈丝状,称为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向两侧分支,交织成团,称为丝状体。营养菌丝:伸入到培养基内的菌丝。

气中菌丝:露出培养基表面的(部分气中菌丝可产生有性或无性孢子的称为生殖菌丝)。

孢子

有性孢子:同一个菌体或不同菌体上的两个细胞融合形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区别

无性孢子:菌丝直接生成,并不发生细胞融合。致病性真菌多为无性孢子。

区别要点真菌孢子细菌芽孢

形态大小大小

产生数目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

形成部位细胞内、外均可形成只在细胞内形成

热耐受性不强,60~70℃短时死亡强,煮沸短时间内不会死亡

生物功能重要的繁殖方式非繁殖方式

特征真菌细菌

结构核真核细胞(有核仁和核膜)原核细胞(无核仁和核膜)细胞浆有线粒体和内质网无线粒体和内质网,有中介体细胞膜含固醇缺少固醇(除支原体)

细胞壁几丁质或葡聚糖为主肽聚糖为主

孢子或芽孢有性和无性孢子,是繁殖方式芽孢,是一种生存方式

双相性有(某些真菌)无

代谢需碳有机物;无专性厌氧菌某些不需要碳有机物;某些为专性厌氧

培养与繁殖

气体环境: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氧气。

温度酸碱:22~28℃,

某些深部病原性真菌在37℃生长良好,pH 5.0~6.0。

培养特点:最常用沙保弱培养基,生长缓慢。

多数真菌是以出芽、形成菌丝、

产生孢子以及菌丝分枝与断裂等方式进行繁殖。

抵抗力

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一般60℃1h即被杀死。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多数化学药品的耐受性较强;对1%~3%苯酚、2.5%碘酒、0.1%的升汞及10%甲醛比较敏感;对常用抗生素均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致病性

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过敏。

真菌毒素中毒:真菌中毒、真菌毒素致癌。

二、真菌的基本微生物检验方法

直接检测法

1.不染色标本的直接检查: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检查,观察时有酵母型细胞、菌丝、菌丝体和孢子。

2.染色标本检查:观察酵母型细胞、菌丝、菌丝体和孢子。

(1)革兰染色:适用酵母菌和类酵母菌,酵母型细胞和菌丝、孢子被染为G+紫色。

(2)墨汁负染色:适用隐球菌。可见新型隐球菌宽厚荚膜。

(3)乳酸酚棉兰染色:适用各种真菌的检查。酵母型细胞、菌丝和孢子被染为蓝色。

(4)瑞氏染色:适用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荚膜组织胞浆菌。

3.直接检测抗原:可以用乳胶凝集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的隐球菌抗原。也可以用胶乳聚集试验检测标本中白色念珠菌抗原。

培养检查法

1.常用真菌培养基:沙保弱培养基:深浅部真菌的常规培养;

皮肤真菌试验培养基:分离皮肤真菌;左旋多巴-枸橼酸铁和咖啡酸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观察真菌菌落色素,用于鉴别真菌;脑心葡萄糖血琼脂:培养深部真菌,使二相性真菌呈酵母型;尿素琼脂:鉴别酵母菌和类酵母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玉米粉聚山梨酯-80琼脂: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

2.培养方法

试管培养:是真菌分离培养、传代和保存菌种最常用方法。

玻片培养:主要用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自然形态和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可用于真菌菌种鉴定。平皿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只能培养生长繁殖较快的真菌。

3.鉴定:主要依靠菌落特点、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点,菌丝体上有无特殊的结构。

生化反应:常用的有糖类发酵试验、同化碳源试验等。

真菌毒素检测:生物学方法、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间接竞争ELISA法等。

药敏试验

定量试验:观察最小抑菌浓度。定性试验:将受试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分级。

根据培养基不同主要分为液基法和固基法。

三、病原性真菌

(一)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染色:G+,着色不均匀。繁殖与培养:

出芽繁殖,称芽生孢子。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菌体脱离,形成较长的假菌丝。

在普通琼脂、血琼脂与沙保弱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需氧、室温或37℃孵育1~3天,菌落呈典型类酵母型菌落。

微生物检验

1.直接镜检:镜下可见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2.分离培养及鉴定

常用白色假丝酵母菌鉴定方法:

1)芽管形成试验2)糖同化或发酵试验3)厚壁孢子形成试验:玉米粉琼脂。

4)商品化产色培养基可用于快速鉴定。

临床意义

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有: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等。其中以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最为常见。它们大多是人体正常菌群,感染既可以是内源性,也可以是外源性的。

浅部假丝酵母菌病:鹅口疮、阴道炎、角膜炎、甲沟炎等。

全身性感染:支气管、肺假丝酵母菌病、假丝酵母菌性肠炎,假丝酵母菌性膀胱炎或肾盂肾炎、假丝酵母菌性心内膜炎等。

(二)隐球菌(新型隐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圆形的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常见出芽现象。

染色:一般染色法不着色,印度墨汁作负染色镜检。

繁殖与培养:新型隐球菌在沙保弱和血琼脂上25℃和37℃均可生长,典型酵母型菌落。

抗原: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分4个血清型。

微生物检验

1.直接镜检:标本中菌体较大,呈较大的球形,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印度墨汁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及鉴定

常用隐球菌鉴定方法

(1)尿素酶试验:新型隐球菌可产生尿素酶,而白色念珠菌为阴性;

(2)糖同化及发酵试验:新型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可同化纤维二糖、肌醇等,但均不能发酵糖类;

(3)酚氧化酶试验:接种左旋多巴-枸橼酸铁和咖啡酸培养基,经2~5d,新型隐球菌呈棕黑色菌落。

3.直接检测抗原:乳胶凝集试验、ELISA。

4.PCR检测

致病物质:新型隐球菌的致病物质是荚膜。

临床意义

隐球菌属中新型隐球菌为主要的人类病原菌。其感染属外源性感染。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由血流播散至脑及脑膜,也可侵犯皮肤、骨和关节。隐球菌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

(三)曲霉菌

生物学性状具横隔的分枝菌丝;分生孢子。

繁殖与培养:在沙保弱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鉴定曲霉菌常用察氏琼脂,菌落气生部分和基内菌丝体以及培养基的颜色是鉴定菌种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检验

血清学诊断:可用ELISA、RI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也可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抗原。

皮肤试验:对过敏性支气管肺炎患者可用曲霉抗原提取液作皮试。

临床意义

曲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呼吸系统曲霉病:引起支气管哮喘或肺部感染,主要有三种即过敏型、曲霉球(又称继发性非侵袭性肺曲霉病)和肺炎型。

全身曲霉病:原发病灶主要是肺,可随血播散至脑、心肌和肾等。有些曲霉菌能产生毒素引起机体食物中毒,黄曲霉毒、杂色霉素有致癌作用。

(四)卡氏肺孢菌

有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态。包囊为感染型,滋养体为繁殖型。痰液涂片吉姆萨染色检查包囊。利用单抗查血清中的卡氏肺孢菌抗原。也可检测核酸。

可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体。主要是空气传播,在健康人体内多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卡氏肺孢菌在病人肺内大量繁殖扩散,导致间质性浆细胞肺炎,又称卡氏肺孢菌肺炎(PCP)。卡氏肺孢菌病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

(五)马尔尼菲青霉

双相真菌,在自然界中以菌丝形式存在,在组织中则可形成小圆形至椭圆形细胞。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典型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常在巨噬细胞内。

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感染),最初通过吸入而致肺部感染,随后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及其他部位感染。

(六)镰刀菌

大分生孢子是镰刀菌的特征;有无小分生孢子及厚壁孢子是镰刀菌分类的主要特征。

标本直接检验,可见分支、分隔的透明菌丝,偶见镰刀状大分生孢子。

镰刀菌生态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植物的地上及地下部分。

(七)毛霉目真菌

标本直接镜检可见折光性强的粗大菌丝,无隔或少数分隔。在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初起菌落表面呈棉花样、白色,渐变为灰褐色或其他颜色,顶端有黑色小点。

常引起毛霉病的以根霉属最为常见。毛霉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的系统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临床上常见眼眶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毛霉病。该病起初多发于鼻黏膜或鼻窦,继而扩散。

(八)组织胞浆菌

双相性真菌,标本涂片吉姆萨染色可见在巨噬细胞内卵圆形较小的一端有出芽,为可疑标本。

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有时也可由血行播散而侵犯全身各脏器。引起三种不同临床表现:原发急性型组织胞浆菌病、慢性空洞型、严重播散型。

(九)浅部感染真菌

毛癣菌属:感染的皮屑等经10%KOH溶液消化后镜检,可见有菌丝,其病发内、外可见菌丝或孢子。易侵犯人体皮肤、指(趾)甲、毛发的角蛋白组织并生长繁殖。

表皮癣菌属:对人致病的只有絮状表皮癣菌。

小孢子菌属:感染皮肤和毛发,很少感染指(趾)甲。

其他浅部真菌: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皮肤表面真菌感染;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可引起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第二十九章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

考点

血液、脑脊液、脓液、痰液、粪便、尿液、生殖道标本。

(1)标本采集(2)常见的病原体(3)临床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