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8348教学文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8348教学文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8348教学文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8348教学文稿

第一课《认识土壤》

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保护)土壤。

2、如何做实验来研究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呢?

实验方法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手捏土壤发现手是湿湿的,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从这些现象中得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

水分、空气、

细沙、粘土和生物腐殖质等。把土壤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发现水中的土壤会分层,说明土壤中有

粘土和细沙。

用火烧土壤

会闻到糊味,说明土壤中有各种生物的腐殖质

3、如何保护土壤?答:①多施生物有机肥防止土壤板结②减少白色污染

③禁止焚烧秸秆。

第二课《种子发芽》

1、植物大多是由(种子)发育来的。种子体内有(胚根)和

(胚芽)两个主要部分,胚根会长成植物的(根),胚芽会长出植物的(茎和叶)。

2、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答:需要——水、空气、土壤、温度、阳光等条件。

3、

①号种子完全暴露在空气中 4

、温度对种子发芽有没有影响?②号种子一半水中一半空气中答:温度对种子的发芽有很大影响。

③号种子完全浸入水中实验方法——把两盆一样的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种子分别放置①自然界②冰箱中答: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分和空气。

同样的浇水、施肥,过些天后发现自然界的种子渐渐发芽,第三课《向上长还是向下长》

而在冰箱中的种子却未发芽。

1、种子发芽后根会向什么方向生长?为什么?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

答:植物的根会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受地球引力,会向土里长,这种特性叫植物的向地性。设计的实验是这样——①把纸巾连续对折

3次,打湿纸巾,把玉米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放

在上面。②再从纸巾的一端开始卷,把种子卷在里面。③保持纸筒的朝向,放入一个塑料袋中,封上袋口后悬挂起来。④等待几天后打开,看发现了什么?记录如下表:

种子摆放的方向

根的生长方向

实验说明

第一粒种子向上向下种子无论朝哪个方向摆放,它的根永远是向下生长。

第二粒种子向下向下第三粒种子向左向下第四粒种子

向右

向下

第四课《根朝哪边长》

1、植物的根生长有什么特点?

答:①植物的根会向下生长。——这种特性叫植物的向地性。

②植物的根还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叫植物的向水性。第五课《茎往哪边长》

1、植物生长具有哪些特性?植物的这些特性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植物的茎则具有向光性的特征。

植物的这些特性说明了——植物与人类一样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领和意识。第六课《植物怎样喝水》1、植物的根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相同的特点?(举例说明)

根的种类举例说明根的不同特点

所有根的共同的特点直根如:玉米、萝卜、白菜的根——具有主根粗,侧根细的特点。

根的数量多而长,根的尖端还有许多白色的绒毛。

须根

如:葱和麦苗的根具有根须粗细差不多的特点。

2、将植物的根浸入盛有红色水的瓶子里,

往瓶子里倒一层食用油后,

在瓶壁上做水位标记,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然后将瓶子放到阳光下。——实验研究“水到哪里去了?”(书本第15面)

①水面上为什么要倒一层食用油?并在瓶壁上做水位标记呢?

答:为了防止水会从其他地方蒸发跑掉。做标记是为了看清瓶中的水是否下降了。

②过一段时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我发现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茎、叶脉里都有红色。——这说明了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又被输送到植物的全身。

3、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答:植物靠“根”来吸收水分,并利用“茎”来输送水分到植物的全身。

◆第一单元《自由研究》1、(大地)是植物的母亲,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

们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了许多植物。

2、什么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已成功的作物有哪些?

答:无土栽培——是以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轻质材料做育苗基质固定植株,让植物

的根系直接接触营养液,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成苗的现代化育苗技术。

蔬菜有——生菜、番茄、青瓜、甜瓜、空心菜等

现今世界上无土栽培最多的植物有

花卉有——百合、月季、米兰、君子兰、茶花等

4、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想办法进行无土栽培,把研究过程记下来。

选取的植物栽培的方法栽培的效果黄豆用温水或营养液把黄豆放入碗中浸泡一段时间生出了黄豆芽

第七课《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

1、学习用品按不同标准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学习用品

分类标准类型举例

按用途分

书写类圆珠笔、钢笔、毛笔、蜡笔、彩笔

装用品类文具盒、笔袋、书包

绘画类直尺、三角尺、圆规、量角器

清洁类橡皮、改正纸、涂改液

按名称分

笔类中性笔、铅笔、蜡笔、彩笔

纸类白纸、信纸、卡纸、复写纸、草纸

刀类小刀、剪刀、卷笔刀

盒类文具盒、铅笔盒、彩笔盒

按形状分

长方体文具盒、尺子

圆柱体铅笔、钢笔、圆珠笔

半圆形量角器

三角形三角

第八课《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

1、弹簧为什么能使笔芯很方便地伸缩呢?弹簧究竟有什么特点?

答:①圆珠笔内主要有个弹簧和笔芯,当我们压下弹簧,弹簧会变短,把笔芯送出笔筒外;

当我们松开弹簧开关时,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把笔芯拉回笔筒内。②弹簧具有弹性。

2、研究类似弹簧特性的物体实验

研究

物体

研究方法看到什么现象手上有什么感觉

弹簧拉弹簧拉时弹簧变长,松手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向外拉时,弹簧也有

一种力量在向里拉。

压弹簧压时弹簧变短,松手后弹簧又回到原来的长度。向下压时,弹簧也有

一种力在向上顶。

橡皮筋拉橡皮筋拉时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又回到原来的长

度。

向外拉时,橡皮筋也

有一种力在向里拉。

钢尺压钢尺压时钢尺向下弯,松手后钢尺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或弹到更高。向下压时,钢尺也有一种力在向上顶。

弓箭拉弓箭拉时弓变弯,松手后,弯弓变回原来的样子,并

把箭射出很远。向外拉时,弓也有一种力在向里拉。

气球挤压气球挤压时气球会变形,松手后气球又变回原来的样

子。挤压时,气球也有一种力在向外顶。

篮球挤压篮球用力挤压时篮球变形,松手后,篮球又变回到原

来的样子。挤压时,篮球也有一种力在向外顶。

3、什么叫做物体的弹性和弹力?答:①像弹簧、橡皮筋等物体这样:受到力的作用时,

形状发生变化;取消受力后又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做弹性②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反方向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4、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

答:射箭——利用弓的弹性把箭弹射出去。自行车座——利用车座下弹簧的弹性减震。

打网球——利用网线的弹性把球弹出去。跳杆——借助跳杆的弹性把人送到高处。

第九课《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1、准备两支笔杆上有橡胶套同样的笔,将其中一支的

橡胶套取下来,然后滑动两支笔,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说明笔杆上的橡胶套有什么作用?

答:有橡胶套的笔杆很难推动,用劲比较大;没有橡胶套的笔杆就很容易推动。——这说明笔杆上的橡胶套有增大摩擦力防滑的作用。

2、什么叫做摩擦力?橡胶套为什么会增大摩擦力?答:①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

面滑动时,在这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滑动的力。——这是一种摩擦力。

②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因为橡胶套的

表面是粗糙的,所以会增大摩擦力。

3、不同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答:实验材料——木板、玻璃、砂纸、毛巾、橡胶板、木板、弹簧秤

实验方法——①把小木板分别放在木板、玻璃、砂纸、毛巾、橡胶板上用弹簧秤拉动。

②记录下每次弹簧秤上所用的拉力。(摩擦力从大到小排列)

毛巾------砂纸--------橡胶板-------木板-----玻璃

实验结论———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4、物体表面的摩擦力与哪三个条件有关?

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①物体表面是否光滑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就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②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积小,摩擦力就小。

物体的质量(即重量)大,摩擦力就大;

③物体的质量多少物体的质量(即重量)小,摩擦力就小。

5、举例说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根据需要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

答: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①雪天车胎上安装的防滑链②带齿轮的轮胎

③带齿纹的鞋底④乒乓球拍的橡胶表面⑤运动员手摸镁粉⑥瓶盖上的螺纹

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有——①锁芯里加油②自行车的链条和轴里加润滑油

③旅行箱、溜冰鞋上装的小轮子。

第十课《各种各样的纸》1、常见的纸有哪些?这些纸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常见的纸——牛皮纸、卫生用纸、铜版纸、卡纸、复写纸、箱板纸等。

纸的特点——纸都是由植物纤维构成的,易燃烧,浸泡后变软易破,还能在上面写字。

2、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些纸的共同点呢?

答:准备复写纸、卫生纸、牛皮纸、卡纸、铜板纸、箱板纸各一张做如下实验

①把这六种纸各撕开一角,仔细观察——放大镜,发现都有毛边即植物的纤维。

②把这六种纸均放在火上烧——均容易燃烧③用橡皮擦——有毛毛即植物纤维。

④浸泡在水中——都能吸水并被泡软。⑤在纸上写字——都能写。

3、常见的六种纸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按照它们的不同排序。

答:纸的不同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如下:

①厚度不同(由薄到厚):复写纸---卫生纸----牛皮纸---卡纸---铜板纸----箱板纸

②吸水性(由差到弱):复写纸---铜板纸- ---牛皮纸---卡纸--- 箱板纸---卫生纸

③抗拉力(由小到大):卫生纸---复写纸----卡纸--- 铜板纸---牛皮纸----箱板纸

4、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不同的实验设计?

答:实验材料——盛有红色墨水的水槽、玻璃棒、不同的纸条等。

实验过程——①把一个盛有红色墨水的水槽放好。②将粘有不同纸条的玻璃棒架在水槽上,

让纸条末端同时浸入红水中。③注意观察不同纸条上红色水痕上升的高度。④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不同的纸吸水性不同。(吸水性最强的是卫生纸、最弱的是牛皮纸。)

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①纸条宽窄一样,长度也要一样。②纸条浸入水中的深度一样

④浸泡时间相同,并用记号笔做上标记。④测量吸水的高度后并及时记录。

⑤水槽一定要放在水平桌面上。

6、说说下面这些物品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答:①水泥袋子—用抗拉力强、吸水性弱的纸②风筝—用抗拉力强、吸水性弱的薄纸制作

③酒盒——用抗拉力强的板纸制作④餐巾纸——用吸水性强、非常柔软的纸制成

⑤包装衬衣用的衬垫——用承受弯曲性能好,使衣服定型的的特点制成

⑥贺卡——用承受弯曲性能好的特点制成

7、你能利用纸的某个特点,设计制作一件纸制品吗?

答:我能用牙膏盒制作一个小汽车。

具体方法是——①在盒上画出车形②剪下③按上车轮

第十一课《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1、(木材)和(芦苇)等植物是主要的造纸原材料。

2、造纸厂是怎样造纸的?

答:准备木材原料→蒸煮→制浆→烘干→造出纸。

3、人们利用废纸制作“再生纸”的过程?答:①把废纸撕成碎片,泡入清水中。

②把泡软的纸片放入搅拌器中,加水搅拌成均匀的浓稠物。③把浓稠物过滤出水

④晃动过滤网,使纸浆均匀地覆盖在上面。⑤用旧报纸吸干水分,晾干即可。

4、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答:①回收废纸②书本循环使用③废旧报纸练毛笔字。

5、为什么要节约用纸?答:造纸的原材料是木材,消耗纸张实际就是在消耗森林资源。森林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

护森林、保护环境,节约1吨纸,就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而且还减少了污染。

◆第二单元《自由研究》◆ 1、有时笔芯里还有许多墨汁,却写不出字?怎样让这些笔芯能再写出字来?答:可能是:①靠近笔头处的笔油干了。②笔油里有杂质,将笔头塞住

了滚珠不能灵活转动。③笔芯里有空气,笔油下不来。④笔头中的滚珠掉了。

办法有:①把笔芯泡在热水里②对着笔芯尾部用力吹气,排出空气。③换个笔头。

四年级科学的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的工作总结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教学互动的桥梁。小学科学新教材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加强对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解读新教材,树立科学新思维 新教材从知识结构体系、编写意图、内容设计到版面结构等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X.完整性新教材以单元形式进行编写,使得它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再是零星的、分割的、断续的,而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一整体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完整严密,有利于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和科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改变一种孤立地理解科学的旧模式。显而易见,它的完整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连续性起到了一种整合作用。因此,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教新教材的过程中,对单元的理解、处理要有整体性,要有单元教学观。 X.层次性单元编写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过程,任何单元教学的脱节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无论是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的应用、教学的指导,还是从观察到探究都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本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机结合,真正体现新教材的特点。

X.实践性综观新教材,每一单元、每一教学板块的内容都由图片、问题、任务型的提示展示在学生面前。这些直观的任务型教学素材都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题材,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媒介。教师要进行教学就要充分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科学,发现科学,体会探究的乐趣,形成科学思维与科学学习的习惯,而不能光说不做,或提供非典型的材料进行教学。 二、大胆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完成的。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新教材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X.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的重要理念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做到多元化。如一位教师上《乐器的研究》一课,竟让学生拆开钢琴研究,非常生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这种全方位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充满互动、和谐、思考与交流、创造与发展。那么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中该如何做呢?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提问、发言,关注他们的课堂活动、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导体与绝缘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和猫叔简单的实验现象。换而言之,本节课的大部分教学目标达到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即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第二部分:检测区分多钟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三部分:是教室里电气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第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采用观察简单电路的连接,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随之提出“导线剪断,如何重新接亮小灯泡,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从中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学生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 二、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虽然学生会很快地学会且节省了许多的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制定探究计划,让学生经历了“预测——检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是否通过电流能使小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书本上是要求检测20种物体,由于地域限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减少数量至8种物体。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张检测记录表以及安排了给予学生温馨小提示等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强调,会存在许多学生会凭借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而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拓展内容,即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部分设计的活动是针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对插头、老虎钳等物体分离导体和绝缘体与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四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2课时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四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细细回顾一学期来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为了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现在对本学期四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话很精辟,我在教学中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

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 1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要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亲自观察体验感悟。勤动手动脑,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的思维和精神。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他们就会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doc

最新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我国有女蜗造人的古老传说。 5、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6、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从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 7、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8、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式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进化论" 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9、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0、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亚洲东部主要生活着黄种人 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 1 > 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2、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3、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4、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

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

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篇二: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任

何事物有兴趣去探究,探究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能利用感官、工具和方法来对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四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 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

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思想汇报专题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4月22日,科学组开展了“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味”的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种子的萌发》,在科学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也顺利的上完了,上课结束后,科学组的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课进行一定的反思。在今天的课堂中,我觉得存在以下问题:1、在第一部分,探究种子浸泡过程中需要水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上讲台用量筒来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我的预设是想通过两位学生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来反映种子浸泡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测量水是三年级的实验,很多四年级的同学对于量筒的使用出现了问题,当时我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但是却是在同学们错误数据的前提下,得出了种子浸泡需要水分这一个科学道理。在这里,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问题,经过了两天,烧杯里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发的,而学生测量结果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导致的。2、第二部分:解剖蚕豆种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用镊子解剖蚕豆种子,并将实验结构记录在记录单上。这一部分我计划10分钟完成,实验完成后,让小组成员来讲台上汇报;但是学生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位同学解剖的蚕豆以及他们记录的结果,因此这一部分我觉得没有安排好,应该把实物投影仪很好的用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看到每个同学的解剖结果。3、解剖花生和绿豆种子。这部分实验实在解剖蚕豆种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种子结构的再次巩固,但是同时解剖两种种子有点拖沓,可以让学生们两种种子选择一种进行实验。4、种子的发芽,这一部分我是单独进行教学的,观察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情况。但是由于这是本节课的第四部分,所以整个时间上把握不够,这部分内容被压缩了,时间不够。因此,我认为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蚕豆种子解剖之后没让学生们边解剖边观察蚕豆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节课上完了,但是总体上还是有点准备不足,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这是以后教学中急需改进的。 1 / 1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1.1 石头 教学反思

1《石头》教学反思 《石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石头与土壤为主题展开。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他们已经对石头有了一个最初始化的印象。对“石头”的研究是属于物质科学,一二年级对此项领域的要求是“观察、描述这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材料”所以本节课要教导学生对石头有一个全面的观察,进而深化学生对石头的认识。 本课在设计中,我基于在科学课堂对石头的观察中,融入了语文的写话、数学的分类以及美术中的绘画等想法充分利用了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完成观察石头这一目标,并能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所观察的对象,最终以“科学创意写画”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各环节。这一过程的实施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及优点。 但认真反思这节课,同样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纠正和深思: 1.我的课堂中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这节课中,我在很多环节,都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很多结论,都是由于我自己需要赶时间,需要学生完成自己预设的各个环节,便草草地下了结论,至于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真正落实,我是无法得知的。并且本节课应当是以科学课程为主,创意写画为辅,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2.在课堂中我对学生的分类活动没有予以及时的指导和适当调控。由于给石头分类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会用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所以,部分小组的分类活动就会出线多个标准。当我在让学生进行错误演示时,只是点出了错误,并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就会部分小组会受到示范小组的影响,错误率提高。 3.科学课堂应当要有科学的严谨性,语文中的感性的表达在我的课堂中出现得较多,这样是和“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这一目标是相违背的。所以规范的科学用语,也是我的课堂必备的素养;此外在面对学生课堂中一些意外的回答,课堂机智不够,容易在课堂中冷场。 4.由于之前的科学课上,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所以学生在课堂拿到石头等器具时中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样即使在讲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学生也听得不够仔细,一些学生甚至都已经游离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科学课,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学期即将结束,今天我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一直以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但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基础较高,想再向前提高,需要做的工作就相当大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本学期我试着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我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在每次操作实践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基础知识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 - 知识汇总大全 全国通用

小学科学知识汇总大全 1、我国历史上“代父从军”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花木兰) 2、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 3、水是白色透明的液体吗(不是) 4、能增强土壤肥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种植绿肥) 5、月亮是光源吗?(不是) 6、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7、人体中有206块骨头,共同组成人体的支架,这个支架叫什么?(骨骼) 8、正常情况下,人呼吸次数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人年龄大小 9、科学就是什么?(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10、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乘坐的宇宙飞船叫什么名字?(东方一号) 11、人体内含有最多的成分是骨头吗?(不是,是水) 12、嘴是呼吸器官吗?(不是) 13、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哪六部分?(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14、海洋中的鱼类被分为三种,是哪三种?(软骨鱼、硬骨鱼、软骨硬鳞鱼)。 15、昼夜的形成是由于太阳东升西落原因吗?(不是) 16、小磁针停止转动时N极指向是哪一边(是北边) 17、蚂蚁有几条腿?(六条)

18、气味和味道是一回事吗?(不是) 19、在圆盘上凃上七种颜色,快速旋转,看到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白色) 20、火山喷发是在地壳的什么地方?(较薄并有裂缝的地方) 21、同一纸张纵向和横向的结实程度一样吗?(不一样) 22、美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哪一年?(1969) 23、用于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温度计) 24、拱桥、平桥、吊桥哪个桥梁的承受力较强?(拱桥) 25、最早发现太阳光是有七色构成的科学家是谁?(牛顿) 26、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颜色?(蔚蓝色) 27、苹果树用哪种方法繁殖最好(种子) 28、自行车采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链条) 29、做眼镜和放大镜镜片的矿物是(白云母) 30、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的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31、活动扳手是利用了什么机械的原理来工作的?(轮轴这种简单的工作原理) 32、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质是(金刚石) 33、鸭子是胎生动物吗(不是是卵生动物) 34、力的单位是千克吗?(不,是牛顿) 35、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吗?(是四个)

青岛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师:赵磊课题 1.我们的食物 反思内容改进措施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是记录食物。第二部分是给食物分类。在第一部分的 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对食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食物是每个人都吃的,但是四年级学生对于食物的认识还 是无意识的,还很片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你今天早上 吃了什么?”和“包子里面有几种食物?”两个问题的自然 过渡和启发,使学生很轻松就能意识到食物是混合物,在研 究时应将他们一一分离开来,这样就避免了后面在给食物 进行分类时发生交叉的现象。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当同学们汇报了一天吃的食物 后,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分类,而是通过“这么多的食物,怎 样汇报别人听得更清楚、明白”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 深入发展。当学生对食物进行分类后,我又让学生对食物分 类方法的优劣进行评析,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分类方法,从 而选出第3组的同学分类方法比较好,分类方法多,这时课 堂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学习氛围高涨,体现了新课标 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师:赵磊课题 2.我们的营养 反思内容改进措施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 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 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 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 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 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 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 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 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 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 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 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 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 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 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 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可以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 建作准备。 教学反思 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师:赵磊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我任教四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一点小小总结吧. 现将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二、抓好教学五认真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 三、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与他人交流,以适应新时期课改发展的需要。 有句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我们学校的综合学科教师少,有时一些问题不能得到较好解答,这时候我就向“大象版教材交流群”、“科学教师之家”的网络QQ群上的高手讨教。如找齿轮组的模型,不同材料的饮料瓶性质的实验等问题。通过网络研讨,明白了科学知识和道理,更让我明白了科学老师是需要全面的素质作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以上列举是我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基本做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诸如:对学生分析不透彻,实验分组麻烦,课堂纪律难以调控维持等现象,今后还要多多与同班老师多沟通,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切实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尽心尽力!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 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 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 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 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 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3.①米饭咀嚼一段时间会变甜的原因:米饭里含有淀粉,唾液里含有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这一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气温对于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每天都在变化。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三年级时,我们已经用过了温度计,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在本堂课中,我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判断云的种类的练习中没有出现错误,得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未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