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0894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0894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0894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0894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0894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在微型计算机中,软件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2.从通信资源的分配方法来看,_________是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通话的全部时间里,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_________。

3.通信子网由一些专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所组成。

4.在计算机通信中,数据和信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据是________,而信号是________,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5.通信系统传输的目的不是要了解所传送信息的_________,而是要正确无误地把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就是_________传送到信宿中,让信宿接收。

6.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中,广泛采用的信号同步方式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7.在循环冗余码编码方法中,生成多项式为X4+X2+1。若信息位为101110101,则冗余位为_________;若接收端收到的信息为1010111011110,则接收到的信息是_________。

8.流量控制的目的是指在传输介质负载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使发送站以不超过接收站的能力发送数据,常用的实现方法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9.HDLC中常用的操作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异步响应方式ARM三种。

10.在数据报服务方式中,网络节点要为每个_________选择路由,在_________服务方式中,

网络节点只在连接建立时选择路由。

11.服务质量是指在运输连接点之间所出现的_________的特征,服务质量反映了运输质量及

服务的可用性,它是用以衡量_________的。

12.常见的两种死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13.(11000011)2-00101101B=_________,10011011B+(01010111)2=_________。

14.网络操作系统有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对等式。

15.防火墙是在被保护的________之间竖起的一道安全屏障,用于增强________的安全性。

16.基本ASCII码用_________位表示,其最高位一定为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

1.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硬件资源和解释执行用户命令的软件是( )。

A.数据库管理程序

B.解释器

C.编译器

D.操作系统

2.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切换到MS-DOS方式后,若要再次进入到Windows环境,可以使用( )命令来实现。

A.QUIT

B.HALT

C.EXIT

D.BACK

3.当一个应用程序的主窗口被关闭后,该应用程序将( )。

A.被终止执行

B.继续执行

C.被暂停执行

D.被转入后台执行

4.要将整个桌面内容存入剪贴板中,应按( )键。

A.Ctrl+P

B.Alt+P

C.PrtSc

D.Alt+PrtSc

5.使用快捷键Ctrl+F4,则( )。

A.关闭当前应用程序

B.关闭窗口处于最大化的应用程序

C.关闭当前文档窗口

D.运行中的应用程序

6.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 )的系统,称为计算网络系统。

A.资源独占

B.资源共享

C.资源回收

D.资源封锁

7.普通信件投递网络采用的通讯方式是( )。

A.广播式

B.电路交换

C.分组交换

D.报文交换

8.BISYNC是属于( )通信控制规程。

A.面向字符的同步

B.起止式传输

C.面向比特的同步

D.异步传输

9.采用“0”比特填充法进行位同步控制,同步位模式为01111110。如果接收到的比特串为10011111001111101,则原先未填充的比特串为( )。

A.10011111001111101

B.100111110111111

C.1001111101111101

D.111111*********

10.在现行TCP/IP协议中,IP首部包括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长度是( )。

A.32字节

B.48字节

C.20字节

D.64字节

11.CSMA/CD协议在站点发送数据时,( )。

A.一直侦听总线活动

B.仅发送数据,然后等待确认

C.不侦听总线活动

D.当数据长度超过1000字节时需要侦听总线活动

12.IEEE802.4标准采用的是( )协议。

A.CSMA

B.CSMA/CD

C.TOKEN-RING

D.TOKEN-BUS

13.TCP协议提供的是( )服务。

A.无连接的数据报

B.无确认的数据报

C.有确认的数据报

D.虚电路

14.URL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

A.协议、域名、路径和文件名

B.协议、WWW、HTML和文件名

C.协议、文件名

D.WEB服务器和浏览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分布式计算机网络

2.单工方式

3.信元

4.以太网交换机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传输数据和传输语音对通信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2.简述会话和运输层连接的关系。

3.能否使用中继器无限制地延长以太网的长度?

4.简述分组交换网络中虚电路子网的通信过程和数据报子网比较的特点。

5.对于IP通信子网,在不同子网内的主机如何相互寻址?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已知海明码的监督关系式为:

S2=a2+a3+a4+a6

S1=a1+a4+a5+a6

S0=a0+a3+a4+a5

接收端收到的码字为a6a5a4a3a2a1a0=1010100,问在最多一位错的情况下发送端发送的码字是什么?(写出推演过程)。

2.某通信子网采用如下服务方式:当源主机需要传输一个大的报文时(报文长度大于子网分组

长度),该子网源节点首先将报文分成若干个分组,然后为每个分组分别选定路由并将其传输到目的端节点,目的节点收齐所有分组后再恢复成原报文提交给目的主机。请问这种服务方式是否会产生死锁?若能产生死锁,请举例说明死锁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给出解决方法。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894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2.电路交换固定传输带宽

3.通信处理机或交换节点或节点交换机或路由器连接这些节点的通信链路

4.信息的表现形式数据的具体物理表现

5.内容数据

6.位同步字符同步

7.1100 错误的

8.停等方式滑动窗口法

9.正常响应方式NRM 异步平衡方式ABM

10.分组/数据报虚电路

11.运输连接运输层性能

12.存储转发死锁重装死锁

13.10010110B或(10010110)2 11110010B或(11110010)2

14.集中式客户/服务器模型

15.Internet和Intranet Intranet

16.7 0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D

2.C

3.A

4.C

5.C

6.B

7.D

8.A

9.B 10.C

11.A 12.D 13.D 14.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不存在一个处理控制中心,子网中的节点至少和另外两个节点相连。

2.通信双方信息只能单方向传输。

3.固定长度的分组。

4.在MAC层进行主机和网络互连的设备。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数据通信必须满足可突发性和带宽可自动分配,无实时性要求;

(2)语音通信要求固定的带宽和时延确定。

2.(1)一对一关系。每一次会话对应于一个传输层连接。

(2)一对多关系。每一次会话可以跨越多个传输层连接。

(3)多对一关系。在一个传输层连接上可以先后出现多次会话。

3.不能。因为以太网采用CSMA/CD协议,网络的直径不能使两倍信号的传输时间大于

最短帧的发送时间。

4.(1)通信过程:发送请求连接分组,确认请求连接分组,分割及传输分组,发送释放连

接分组,拆除连接;

(2)传输特点:虚电路网络有建立连接和拆除连接的过程,连接建立后,所有分组按相

同路径传送到终点,分组不需要带有完整的控制信息。

5.(1)源主机首先按子网掩码确定目标主机不和自己在同一子网内;

(2)源主机进行ARP 广播,解释缺省网关的物理地址;

(3)将IP 分组装入数据链路帧,广播到缺省网关;

(4)缺省网关将IP 分组取出后,决定IP 分组的路由;

(5)目的网络的网关收到该分组后,进行ARP 过程,决定目的主机的物理地址;

(6)目的网络网关将帧发送给目标主机。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将a6a5a4a3a2a1a0=1010100分别代入海明码的监督关系式

得:(其中“+”号表示异或运算);

s2=1+0+1+1=1

s1=0+1=0+1=0

s0=0+0+1+0=1

即s2s1s0=101

(3)查表可知:接收到的比特序列第4位有错,正确的应是:

a6a5a4a3a2a1a0=1011100

2.(1)能产生死锁。这是典型的重装型死锁。

(2)原因是:每个分组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节点,其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很有可能先发送的分组最后达到目的节点。目的节点必须在收齐所有分组后才能组装成原报文,这需要占用目的节点的资源。当目的节点在等待某一分组时,而这时资源已经用尽,无法处理其他分组,就有可能产生死锁。

例:设三个报文A 、B 和C 经过路由器P

、Q 和R 发往主机H 。每个报文由4个分组构成。又设每个路由器的缓存只能容纳4个分组。从下图可以看出,路由器R 已成为报文A 预留了4个分组的缓存。由于分组A3还未到达,所以目前还不能交付给主机H 。目前分组A3暂存于路由器P 的缓存中,它无法转发到路由器Q ,因为路由器Q 的缓存已占满了。路由器Q 的缓存中的任何一个分组都不能向前转发,因为路由器R 的缓存全是给报文A 预留的。

路由器P 路由器Q 路由器R

(3)解决方法:一是不要用完所有资源;二是必要时丢弃一些分组,释放资源;三是预

防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一、填空题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10、教学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8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元件是(A ) A.电子管 B.晶体管 C.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集成电路 2.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的英文简写是(C ) A.BCD B.BIG5 C.ASCII D.EBCDIC 3.C语言是(C ) A.机器语言 B.汇编语言 C.高级语言 D.解释语言 4.在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中,可以快速安装程序的选项是(B ) A.性能和维护 B.添加/删除程序 C.辅助功能选项 D.打印机和其他硬件 5.在Windows XP中,要快速查找指定的文件或文件夹,可使用的命令是(B ) A.运行 B.搜索 C.收藏夹 D.我的文档 6.下列不属于按作用范围划分的计算机网络是(D ) A.广域网 B.局域网 C.城域网 D.专用网 7.传输信号的通道称为(B ) A.信息 B.信道 C.数据 D.总线 8.IPv4中,源地址或目的地址的长度为(B ) A.16位 B.32位 C.64位 D.128位 9.表示层的目的是处理有关被传送数据的(A ) A.表示问题 B.应用问题 C.传输问题 D.同步问题 10.网络通信结点的功能不包括(D ) A.主机接口功能 B.交换功能 C.监测功能 D.数据处理功能 11.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是(B ) A.网关 B.桥接器 C.路由器 D.转发器 12.下列不属于常见的网络互连设备的是(D ) A.网桥 B.路由服务器 C.协议变换器 D.域名服务器 13.用于网络规模大而网络数量小的是(A ) A.A类地址 B.B类地址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试题和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 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2018年10月自考0089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试卷 (课程代码0089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中,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属于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2.下列计算机硬件中,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等组成的是 A.控制器 B.运算器 C.存储器 D.输入设备 3.在Windows中,如果用鼠标选择多个不相邻项目,应同时按住的键是 A.Alt B.Tab C.Ctrl D.Shift 4.作用范围一般为几米到几十千米的网络是 A.广域网 B.局域网 C.城域网 D.互联网 5.信息可以同时在两个相反方向上传输的通信方式是 A.单工方式 B.半双工方式 C.全双工方式 D. 混合方式 6.在传输过程中,每发送一个字符其开头都带一位起始位,以便在每一个字符开始时 接收端和发送端同步一次,这是 A.同步传输 B.异步传输 C.低速传输 D.协同传输 7.IPv6是为适应当今网络的高速化趋势和数据融合趋势而设计的,它的地址字段长度为 A.16 bit B.32 bit C.64 bit D.128 bit 8.TCP/IP协议中,运输层最常用的协议是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60分,每空2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 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20分,每题4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 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 (20分,每题4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B )。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 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 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 )。 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练习题及答案2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复习题B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__、人本性。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的 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__。 3.目前来看,教育办学主体主要由__、社会、个人三类主体构成。 4.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管理。 5.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__、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1.普及性 2.教育公平 3. 政府 4.上级机关领导 5.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1)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分) (2)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一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3分) (3)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3分) 2.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1)公开原则。(3分) (2)合理原则。(3分) (3)客观原则(4分) 3.简述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核心内容。 (1)1978—1985:课程秩序的恢复与学科课程主导地位的确立;(3分)(2)1986—1993:学校课程权力分化与结构多样化;(3分) (3)1993—1998:新课程的孕育与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2分) (4)1999年至今: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2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00894笔记整理_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 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第一代: 1946 年从 ENIAC 开始,电子管。(2009/2010/2012单选) 第二代: 1956 年,晶体管。( 2011 单选)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目前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计算机的分类 按计算机原理分类:电子数字式计算机;电子模拟式计算机;混合式计算机。 按用途分类:通用机;专用机。( 2011 填空) 按规模分类:巨型机;大中型机;小型机;微型计算机。 数据的单位与存储 在计算机内部,数据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运算的。(2012填空) 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二进制的 1 位数( Bit )( 2010 填空) 通常将8 Bit 编为一组,叫做一个字节(Byte )( 2009 填空) ASCII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2009单选)

数据和信息的概念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表达含义。( 2013 判断) 信息处理的本质就是数据处理,其主要目标是获取有用的信息。( 2012 判断) 数制计算 数制转换(2012/2013简答) 十进制( 0,1,2,3,4,5,6,7,8,9) 二进制( 0,1 ) 八进制( 0,1,2,3,4,5,6,7) 八进制的 1位数相当于二进制的 3 位数: 0=000、7=111 十六进制( 0,1,2,3,4,5,6,7,8,9, A,B,C,D,E,F ) 十六进制的 1 位数相当于二进制的 4 位数: 0=0000、F=1111数制的算术运算 加法运算( 2009/2010/2011简答) 减法运算 乘法运算 除法运算 数制的逻辑运算 逻辑加法(“或”运算) 逻辑乘法(“与”运算) 逻辑否定(“非”运算) 逻辑加异或运算(“半加”运算)

自考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题 一、电子邮件 1、电子邮件特点 答:方便迅捷、费用低廉、功能齐全、传输信息量大 2、电子邮件服务的工作过程 答:1、发送方将写好的邮件发送到对方的邮件服务器中2、发送方的邮件服务器接受用户送来的邮件,并根据收件人地址发送到对方的邮件服务器中3、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接受发送来的邮件,并根据收件人地址分发到相应的电子邮箱中4、接受方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从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中读取邮件,并对他们进行处理。 3、电子邮件系统的功能 答:1、创建于发送电子邮件2、接受、阅读与管理电子邮件3、账号、邮箱与通信簿管理4、发送邮件使用的协议?读取邮件使用的协议? 答:发送邮件: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读取邮件:POP3或IMAP 5、电子邮件的格式? 答:电子邮件包括邮件头和邮件体。 6、电子邮件的工作模式? 答: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二、远程登陆服务 1、远程登陆:是指使用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 2、远程登陆协议? 答:telnet协议和Rlogin协议 3、远程登陆的工作原理 答:远程登陆过程中,用户的实终端采用用户终端的格式与本地Telnet客户机进程通信,通过NVT格式传输到远程主机,远程主机采用远程系统的格式与远程Telnet服务进行通信。 4、远程登陆具备的条件? 答:1、用户的计算机要有Telnet应用软件2、在远程计算机上有自己的用户账号 5、远程登陆的工作模式? 答: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三、文件传输服务 1、文件传输服务使用的协议? 答:文件传输协议(FTP) 2、文件传输服务的的工作工程? 答:1、访问FTP服务器前先进行登录,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用户密码2、登录成功后可以访问FTP服务器,并对授权的文件进行查看与传输。3、文件从FTP服务器传输到客户机的过程称为下载,文件从客户机传输到服务器的过程称为上传。 3、按使用的用户账号分,FTP服务可以分为哪些? 答:普通FTP与匿名FTP 4、常用的FTP客户端程序的类型? 答:传统的FTP命令行、浏览器、FTP下载工具。 5、匿名FTP服务的实质?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单选(20题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B ) ?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 )?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最新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精品文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填空。(60 分,每空 2 分)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国家 )、( 地方 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 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 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 感性认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 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 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 年龄特征相符 )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 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 、与他人沟通,开展( 直接) 和(独立 )的学习,发展个人的( 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 习惯) 和(责任 )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 )和 (拓展性 ),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 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满分: 100 分) 姓名: 成绩: 1、新课程整体设置( 九年一贯制 )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 综合课程 )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 劳动与技术教育 )。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核心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一、填空。(14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下列说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加以改正。(5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 B)。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 C)。 A版式的设计 B特殊效果的处理 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B网页制作 C网络通信基础 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20%-22% )、数学(13%-15% )、英(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7%-9% )、体育(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B上课) A 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B教师C校长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A充分的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 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D改革教学方法 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的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