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2 评选优秀保留剧目的意义和作用/蔡武

——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作品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9 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表彰会颁奖词/王文章

10 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表彰会

致词(摘要)/徐晓钟尚长荣红线女

缤纷舞台

12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奖名单

17 荟萃舞蹈艺术精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赵琳宇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综述

工作研究

23 奖优秀促多演的重大举措/康世昭

25 戏曲现代化的成功范型/王蕴明

28 关于优秀保留剧目评选的思考/徐培成

30 一次极具意义的历史回眸/蔡体良

调研之窗

32 机制创新为“老字号”文艺院团注入活力

——上海交响乐团实现大跨步发展的启示

35 山西省话剧院坚守现实主义传统的六十年/彭一张新民

创作探讨

40 归源拓流/明哲

——“’00后现实主义”的自我解读

建国60周年

46 在伟大时代的进程中造就艺术的辉煌(下)/姚欣

——谈新中国60年的戏曲现代戏

动态信息

(27)文化部举行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表彰大会/(53)国家京剧院2009进校园/(54)中国国家交响乐团2009秋季“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纪实/(22)中瑞媒体艺术联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34)《求正——首师大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55)中国美术馆冬季书法大观奉献京城/(56)“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57)“率真瓷·李铁映工艺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57)2008——2009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终评结果揭晓/(58)重庆文化开拓美国演出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59)第四届福建艺术节圆满闭幕/(59)福建京剧院赴法传播京剧艺术

(61)《艺术通讯》2009年总目录

评选优秀保留剧目的意义和作用

——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作品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蔡武

同志们:

大家好!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文化部首次举办了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保留剧目。我代表部党组向获得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艺术院团表示热烈祝贺!向参与创作演出的艺术家表示诚挚的敬意!

优秀保留剧目是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磨砺、经受了时间和观众检验的优秀艺术作品。开展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对于正确引导剧目创作,鼓励艺术院团多为人民创作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刚才,三位老艺术家以数十年艺术实践之感悟,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优秀保留剧目对于艺术创作的促进作用,道出了他们对文化部设立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鼓励创作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作品的欣喜之情。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是对新时期艺术创作成果的全面展示和检阅

本次评选活动,以1978年以来首演并且演出超过400场为起点,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舞台艺术创作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筛选。这项活动从5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文化主管部门和艺术院团的积极响应。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各地申报的作品近1200部。正式报送音像及文字资料的作品多达350部以上,最终荣获“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18部作品就是“多中选好、优中选优”的结果。纵观这次参评获奖作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材广泛、艺术品种多样,既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包括现代戏,充分体现了“双百”方针和“三并举”剧目政策。

获奖的优秀保留剧目,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这些剧目脍炙人口、雅俗共赏,多部作品已成为经典之作。这18部作品中,包括戏曲9部,话剧2部,儿童剧2部,木偶剧1部,歌舞杂技类作品4部。仅以9部戏曲为例,既有改编的传统戏,也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其中京剧《盘丝洞》、《三打陶三春》、河北梆子《钟馗》都经过新的改编,剧本文学和舞台表演都有新的创造。莆仙戏《春草闯堂》、越剧《五女拜寿》、闽剧《贬官记》从60年代、80年代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演出,并有许多剧种移植上演。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多部现代戏成为优秀的保留剧目,如川剧《金子》、眉户《迟开的玫瑰》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吕剧《苦菜花》等,都久演不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主旋律的作品可能不会有众多的观众,但实践和事实证明,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同样能赢得观众,关键是剧目本身的质量是否“三贴近”,是否精益求精。

(二)揭示了继承与创新的深刻内涵,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老一代剧作家陈仁鉴编剧的莆仙戏《春草闯堂》诙谐幽默,表演精湛,被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的60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曾经轰动全国。川剧《金子》对川剧各种传统表演形式、语汇进行了精到的选择与组合,同时又多方面吸收与借鉴其他剧种优长,舞台呈现新颖,更具现代气息,为戏曲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典范。舞剧《丝路花雨》,以崭新的舞蹈语汇为舞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创作观念和舞台样式上突破了中国民族舞剧原有的局限,成为中国舞蹈史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品佳作。改革开放后复排改编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保留了原作精华,恢宏激荡、气势磅礴,被誉为中国合唱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鸿篇巨制。木偶剧《火焰山》造型生动、制作精美、独树一帜地采用“天桥高台”舞台形式,融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掌上木偶多种技艺为一炉,堪称新时期木偶戏的扛鼎之作。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传统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发展的关键。没有继承,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传统艺术就没有生命力,更何谈继承。

(三)造就了名角、名团,促进了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这些剧目催生和锻造了一大批艺术人才,艺术人才又为优秀保留剧目增光添彩,人才与作品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此次入选的剧目星光闪烁,多个剧种的领军人物担当主角。《苦菜花》中的郎咸芬、《五女拜寿》中的茅威涛、《父亲》中的宋国锋、《金子》中的沈铁梅、《一二三,起步走》中的顾芗……这些剧目的持续演出,还为一代又一代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学习、成长的舞台。几代“小百花”、“钟馗”、“母亲”和十几位“英娘”,用无悔的青春、赤诚的心血,凝聚出一台台优秀剧目的赫赫威名,铸造了一个个艺术院团的闪亮招牌。实践证明,优秀剧目不仅可以造就名角、名团,而且,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引领,可以有力地促进艺术人才队伍建设,为艺术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剧目的久演不衰和广泛移植演出,不但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而且生动地诠释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剧目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现实关照、独特高超的表演技艺、一批又一批青年演员的精彩演绎,使得这些剧目常演常新,常演不衰。舞剧《丝路花雨》诞生于1979年,演出跨度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该剧出访过朝鲜、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演出1600余场,深受欢迎。话剧一向是演出市场的难点,但是,从2004年到现在,短短五年时间里,话剧《立秋》走遍大江南北,轰动宝岛台湾,首演至今共演出500多场,投资150万元,实现演出收入1000多万元, 创造了话剧演出史上的奇迹。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演出4000多场,全国近一百个院团移植,受到小观众的热烈欢迎。杂技剧《时空之旅》每天都有演出,2005年首演至今,演出1600场,演出收入1.7亿元,是总投资3000万元的5.6倍。实践证明,一部好的剧目,不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没有好的经济效益,也谈不上有什么社会效益。在这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高度的、辩证的统一体。

二、开展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改进文艺评奖的积极举措

文艺评奖对于促进新剧目创作、推出优秀艺术人才具有很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已历十余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进入新世纪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国家财政的鼎力支持下,扶持、打造了数十部精品剧目,塑造了舞台艺术的国家形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由于各种“评奖”的指挥棒作用,舞台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有的院团编演新剧目只重视参评获奖,而不重视剧目的长期演出。有的剧目在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能在舞台上流传;有些作品专家们欣赏品评,但观众并不买账,“叫好不叫座”。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戏剧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演出,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观看、鉴赏和审美的需求,那种只为评奖创作、制作剧目,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祟,既不符合戏剧创作的目的,更不符合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开展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重视观众和市场的评价,提高对演出场次的要求,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评奖导向,鼓励优秀剧目面向观众、面向市场,接受检验。从这次评选情况看,有上千台剧目达到了要求的场次,说明好的剧目完全能够做到“叫好又叫座”。

与以往的文艺评奖相比,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评选着眼于演出,着眼于传承和继承,着眼于在演出实践中接受时间和观众的检验,更加符合艺术规律,有利于建立艺术生产的长效机制,

有利于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积累,有利于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这一评奖导向的重大变化,反映出政府部门对艺术规律、市场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与此相应的在文化管理手段上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对今后的艺术创作和生产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由于是第一次开展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难免还有遗珠之憾。一些优秀作品因为名额所限没能入选。在基层农村厂矿深受百姓欢迎的小戏等小型作品,申报数量较少,这次评选出现了空缺。

今后,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将作为文化部常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今年没有入选的作品,还可在继续演出、接受观众检验、提升艺术质量后,参加明年的评选。文化部明年还将举办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进一步扩大这些优秀作品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不断完善评奖机制,力争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办成文化部的又一个品牌项目,使之真正发挥为促进舞台艺术和演出市场繁荣的导向作用。

三、充分发挥优秀保留剧目的示范作用,推动艺术创作的持续繁荣发展

优秀保留剧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舞台艺术的珍贵财富,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在新中国舞台艺术史上留下了色彩斑斓的一页,是文艺工作者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心血结晶。优秀保留剧目创作生产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汇到全部文艺创作实践中去,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才能创作出经得住时间和观众检验的优秀作品,才能开创文艺工作的新局面。优秀保留剧目所描写的爱国敬业、诚信立仁、惩恶扬善、孝老爱幼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全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而且在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得更加珍贵。

(二)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文艺创作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观念,始终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要求放在首位,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观众欢迎不欢迎作为衡量艺术成败的重要尺度,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人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是观众给了优秀保留剧目响亮的名声,是市场赋予了优秀保留剧目可观的回报。

(三)只有坚持紧跟时代步伐,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善于学习新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善于从世界多样化的文明成果中学习和借鉴,勇于探索创新,才能创作出独具个性与魅力的艺术作品。齐白石曾讲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优秀保留剧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够在数年、数十年的时间里始终生机盎然,常演不衰。

(四)只有坚持长期不断的演出、倾听观众的心声,积累艺术经验,锤炼艺术品质,才能够实现舞台艺术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演出市场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试金石,更是艺术作品成长的良田沃土。优秀保留剧目高达数百、上千场的演出实践,为优秀作品异地共存、异时共享提供了可能,最终使作品深入人心,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五)执着拼搏、艰苦奋斗的人才队伍是艺术发展的根本保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艺术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板凳坐得十年冷”,更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优秀保留剧目所推出的艺术领军人才再一次证实: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才能迈向成功彼岸。

今天出席大会的除获奖院团的代表、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活动的艺术家代表、2008-2009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院团代表之外,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解放军艺术创作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借此机会,我向全国的艺术院团和艺术家们提出几点希望:(一)学习优秀保留剧目的创作经验。首先,从艺术决策机制上看,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论证,

要把能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不能单纯为了获奖而创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获奖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不能急功近利,为了迎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迎合市场,而降低艺术品位,丢失艺术的尊严,搞媚俗低俗的东西。其次,要把有没有艺术创新,有没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当作重要指标。要摒弃浮躁、沉心静气。要力图准确把握时代潮流,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主题和人物;要勇于创新,既要不断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要积极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不断创造新的优秀保留剧目。在今年夏天召开的国家艺术院团创作工作会议上,我曾经说过,有没有保留剧目、有多少保留剧目是一个院团实力、水准的重要指标。优秀保留剧目更是如此。从本次评选看,入围院团中,有的拥有多部优秀作品,形成了自身的保留剧目。如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等。但也有的院团是“单打一”,仅有一两部剧目维持日常演出,对艺术生产和院团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各艺术院团要赶快行动起来,抓紧研究论证,尽快组织、创作出能够长期保留下去的新剧目。今天的创新,在明天就成为传统。现在的新创作作品,可能成为以后的保留剧目。我们不仅要传承前辈的优秀保留剧目,更要不断创造新的剧目,为当代、为后人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积累。

我国现有数千家艺术院团,每年创作的艺术作品数以千计,能够成为院团保留剧目经常演出的不在少数。但是,距离优秀保留剧目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狠抓新剧目创作之外,还要盘活已有资源,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和挖掘各院团原有保留剧目的潜力,多听取观众和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加工,在大量演出中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提升现有保留剧目的艺术质量,把普通的、一般性的保留剧目提高、转化为优秀保留剧目。

(三)建立保留剧目演出制度。演出是艺术院团的生存之本。艺术院团要坚持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的原则,牢固树立演出意识,发挥保留剧目的品牌效应,使之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建立演出季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演出规划。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增加演出场次,服务人民群众。要积极研究剧目移植推广的方式方法,发挥移植演出的独特魅力,扩大优秀保留剧目的影响力。还要借鉴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做大做强,面向国际市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展示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的风采与实力。

(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人才是创作、演出、管理的第一资源。各级政府和艺术院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伯乐识马的眼力,用事业吸引人,用感情打动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用制度和法规管理人,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创作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新高潮而努力奋斗。

新年将至,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为新中国60华诞献礼演出和创造欢乐、祥和、热烈的社会文化氛围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代表文化部向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09年12月15日

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

剧目大奖表彰会颁奖词

王文章

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评选活动,全国共有1200部作品参加申报。经过专家委员严肃认真的评选,文化部决定对18部入选作品授予“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称号,并对每部作品给予100万元的资助奖励。

对获得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剧目的表彰,目的是动员和号召全国艺术院团遵照“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站在时代要求的高度,坚持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在弘扬优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艺术创造的新境界,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把最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蔡部长在讲话中对做好优秀保留剧目评选推广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全国的艺术院团坚持“三贴近”,不断深入生活,反映时代,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群众要求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获奖单位创作生产优秀保留剧目和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的宝贵经验与举措,值得其他院团借鉴和学习。

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表彰会致词(摘要)

著名导演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徐晓钟

今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优秀保留剧目的评选”,经过严肃、公平的评选,根据“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原则,有18个优秀保留剧目荣获大奖。这意味着,今天,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上到下鼓励和表彰能够长期保留并轮换上演自己的优秀剧目。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迈进了新的阶段。

这次“优秀保留剧目”评选给我们的启示是宝贵的:凡是在群众中传得开、留得下来的作品,都是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塑造了有丰富内涵的人物形象,又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们一般都正确地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同时,力求雅俗共赏,取得专家和群众的共同认可;努力适应观众和市场的需要;这些作品总是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努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

我感佩于文化部首次推出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体现了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评奖机制、激励机制。文化部这一重大举措带有明确的导向意义,必将对全国艺术创作产生广泛的影响。我相信随着文化部这一重大举措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将会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剧院团剧目生产决策上的短视和功利偏向;将会引导他们建立起剧目创作、生产与演出的长效机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剧目建设、队伍建设和优秀保留剧目有效积累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为剧院团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夯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引导他们把立足点真正定位于服务人民、服务大众、服务基层,不是去迎合、媚俗,求取廉价的票房价值,而在于引导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我感佩于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重大举措的高瞻远瞩,体现了政府在文化管理中宏观调控和引导的战略性决策。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红线女

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评选着眼于演出场次;着眼于1978年以来连续演出400场以上,而且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着眼于观众评价和市场评价。这是极其正确的评价导向,符合艺术创作规律,有利于剧院团建立起艺术生产长效机制,有利于艺术积累和剧目建设,有利于剧院团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我衷心地拥护文化部这一重大举措的深远意义。我真诚地期望这一评奖活动尽快制度化,对引导和推动全国艺术创作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繁荣发展,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在文化部这一具有导向意义的评奖机制激励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优秀保留剧目涌现出来,明年还会有更多的剧院团获此殊荣!我殷切地期望全国各地的剧院团强化演出意识、服务意识,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我们的人民!奉献给我们的伟大祖国!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奖名单

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项目组

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一等奖(空缺)

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二等奖(2个)

双人舞《夜巷》上海歌剧院编导:马涛

三人舞《爸爸的画笔》武汉歌舞剧院编导:熊涛李翔

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三等奖(3个)

三人舞《生命的空间》东莞市长安音乐舞蹈协会编导:刘影裘华松邱宏陈灵独舞《尼苏妹诺》杭州歌舞剧院编导:田露

独舞《打鼓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王天佑

文华舞蹈节目优秀创作奖(12个)

独舞《呐喊》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编导:高成明王盛峰戚岳独舞《乘风归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编导:胡磊

双人舞《同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钱鑫王思思

双人舞《两点一线》无锡市歌舞剧院编导:汤成龙

独舞《两岸的情书》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导:赵小刚

双人舞《心碰心,脸碰脸》中央民族歌舞团编导:赵梁

双人舞《给我一点空间》杭州歌舞剧院编导:肖苏华李青帅小军

独舞《太平·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编导:张晓梅

双人舞《白桦林的哨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编导:赵小刚独舞《白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编导:黄蕾

独舞《木兰卸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李青

独舞《下一节课…》郑州歌舞剧院编导:刘震崔睿

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一等奖(2个)

独舞《乘风归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表演者:苏鹏

独舞《两岸的情书》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者:李艳超

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二等奖(2个)

独舞《弦情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表演者:孙秋月独舞《香妃戎装像》中央民族歌舞团表演者:刘芳

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三等奖(3个)

独舞《下一节课…》郑州歌舞剧院表演者:张丝蕊

独舞《日昂祖》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者:何柳

独舞《情醉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者:陈功

文华舞蹈节目优秀表演奖(15个)

独舞《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表演者:王圳冰

独舞《莲心》中央民族歌舞团表演者:苟婵婵

独舞《木兰卸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表演者:秦朗

独舞《白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表演者:汪小舟

独舞《越人歌》台湾金门县立舞蹈协会表演者:闫冰轩

独舞《妙龄少女》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表演者:优丽吐孜·艾山

独舞《太平·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表演者:郭一歌

独舞《呐喊》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表演者:张坤

独舞《打鼓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表演者:吴昊

独舞《纳曼祁勒(祈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表演者:斯仁道力玛

独舞《时迁盗甲》深圳艺术学校表演者:曹乾尧

独舞《铜雀女》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者:高雯倩

双人舞《夜巷》上海歌剧院表演者:陈涵杨晶晶

独舞《那场雨》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表演者:叶翔

独舞《琴缘》西藏日喀则地区民族艺术团表演者:次仁旺堆

群舞项目组

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一等奖(1个)

《红蓝军》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导:张继钢徐惠冬崔恩全

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二等奖(2个)

《叭一口》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导:王海洋姚丹

《过早》武汉歌舞剧院编导:王舸臧馨熊涛

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三等奖(3个)

《梦里寻她千百度》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编导:高志毅

《且吟春雨》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编导:刘洋丁莉莉张蕊

《女儿花》深圳艺术学校编导:童婷婷胡刚陈禹霏

文华舞蹈节目优秀创作奖(12个)

《镜中花》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编导:黄蕾

《如影随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编导:赵小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编导:关一毅

《破·立》深圳市龙城街道办事处、深圳市大围屋舞剧团编导:蒋晨光《我的长征》河南省歌舞剧院编导:张晓东许淋淋邹艳彭姝

《行走的家园》武汉歌舞剧院编导:肖向荣

《武当和韵》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编导:魏汉萍兰天文

《河灯祈福》云南省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编导:杨洲马莎马艳

《驾嘿驾》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编导:李良

《为了一九四九》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导:余粟丽

《怀念战友》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导:刘帆汪斌

《咏蝶》河北大学编导:张冬梅孙姗姗谭壮

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一等奖(1个)

《刀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

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二等奖(2个)

《东归兄弟》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

《鸽子花开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

文华舞蹈节目表演三等奖(3个)

《砺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阿细跳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羌山红》江南大学艺术学院

文华舞蹈节目优秀表演奖(12个)

《绣鞋垫》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桃花扇随想》江苏省戏剧学校

《淮河水长长》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土家阿哥苗家妹》湖北省民族歌舞团

《喜酒歌》山西省歌舞剧院

《吉祥颂》西藏拉萨市歌舞团

《热萨玛》西藏自治区歌舞团

《鲁日格勒》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民族歌舞团

《迁徙记忆-蜡染》广西百色市隆林民族歌舞团

《芦花香香鼓儿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石油魂》中国石油艺术团

《扇风》安徽省淮南市歌舞团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会特别奖(5个)

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组:

独舞《雪·梅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独舞《田野》解放军艺术学院

群舞组:

《汉宫秋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编导:王舸王玉

《他们·她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编导:赵明

《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徐小平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组委会特别奖(3个)

《飞快的舞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

《筷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歌舞剧团

《猎人》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组织奖

湖北省文化厅

荟萃舞蹈艺术精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综述

由文化部主办、湖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于2009年11月15日至20日在武汉顺利举行。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岱梨等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本届全国舞蹈比赛以精湛的艺术、创新的机制、一系列惠民举措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了本届舞蹈比赛“荟萃舞蹈艺术精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宗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是一次高水平、有特色、精彩难忘的舞蹈艺术盛会。

一、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基本情况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报名情况十分踊跃,参赛作品多,涉及范围广。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台湾地区以及解放军和各部委所属院校、院团的559个节目报名参赛,其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节目289个,群舞节目270个,最终有116个节目参加现场决赛。经过4天8场决赛的激烈角逐和评委的严格评审,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分别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组和群舞组两个组别评出文华舞蹈节目创作奖和表演奖。其中,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组文华舞蹈节目创作奖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创作奖12名,文华舞蹈节目表演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表演奖15名;群舞组文华舞蹈节目创作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创作奖12名,文华舞蹈节目表演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表演奖12名。同时,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还评出评委会特别奖5名,组委会特别奖3名,组织奖1名。

二、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主要特点

在文化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舞蹈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本届舞蹈比赛呈现出内容丰富、参与广泛、氛围浓厚、亲民惠民、接待周到、安全有序等诸多亮点。

(一)参赛节目精彩纷呈

参赛节目整体水平较高。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作为我国舞蹈专业领域的权威赛事,集聚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编导、演员和节目,参赛节目有的曾摘取“荷花奖”,有的捧过“桃李杯”,有的在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上大展风光。参赛演员表演水平普遍较高,一批条件优秀并具有扎实舞蹈表演功底的舞蹈新秀崭露头角,部队群舞演员也体现出较高的整体水平。

参赛节目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116个决赛节目集中展现出我国广袤土地上多民族、多地域、多风情的鲜明特色,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彝族、回族、傣族、土家族、佤族、达斡尔族、羌族、苗族、傈僳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舞蹈均有所展现。台湾地区第一次派选手参加比赛,其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舞蹈令人耳目一新。

参赛节目题材丰富。本届舞蹈比赛参赛节目在题材选择上十分丰富,既有革命历史题材,又有现实生活主题;既有反映民族特色的作品,又有展现军旅生活的节目。与往届全国舞蹈比赛相比,本届比赛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较多,涌现出像《刀锋》、《叭一口》、《我的长征》、《怀念战友》在内的一批精品佳作。编导普遍对现实题材给予高度关注,注重表现当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值得鼓励和提倡。汶川大地震成为本届舞蹈比赛参赛节目的焦点主题,独舞《下一节课》、《生死不离》,双人舞《回家》,三人舞《生命的空间》,群舞《生命之火》等作品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当灾难来临时,人们团结一心、不离不弃、顽强求生的人文精神。

参赛节目注重创新。注重创新,是本届舞蹈比赛众多参赛节目的一大特点。此次比赛有很多大胆创新的作品。历史题材方面的《汉宫秋月》、民族民间舞《翻身农奴把歌唱》、原生态形式的《羌山红》、《吉祥颂》,以及《破·立》、《+/-》、《镜中花》等一批作品,在创新上都有重要收获,动作设计更加富有张力,光影效果更加炫人耳目。群舞《他们·她们》在军事题材舞蹈方面独辟蹊径,打破往常军旅作品主要表现军事训练的固有模式,把视角转移到男兵女兵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他们之间的朋友情、战友情,独具艺术的感染力。

(二)办赛机制不断创新

本届舞蹈比赛在办赛机制上深入探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努力创新办赛机制,收到明显成效。

一是建立社会筹资工作机制。本届舞蹈比赛在合理使用文化部专项经费的同时,充分运用全国舞蹈比赛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承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新途径,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以赞助、冠名、协作、捐赠等形式支持赛事,本届比赛累计得到近百万元的经费支持和物质支持。通过有效合作,达到了文企双赢的效果。

二是建立票务营销市场化运作机制。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执委会将全部票务营销工作委托当地演出公司负责,建成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演出票务营销网络,采取邮政快递、网上购票、网点销售、电话订票等方式,开展票务工作。新建立的网上购票、选座、支付系统,方便全国观众网上购票,争取了大量的外地观众,效果十分明显,网上购票比例高达60%。据统计,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开闭幕式和8场决赛演出共出票13260张,观众上座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票房总收入585770元,票房净收入527193元。

本届比赛还充分利用湖北移动的12580、手机报、移动梦网等信息化手段,为活动提供宣传和参与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关注者送去信息、为参与者提供渠道、为选手提供平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舞蹈大赛的魅力。在加大售票力度的同时,比赛认真落实“文化惠民”精

神,对军烈属、60岁以上老人、在校大学生实行半价票制,保证更多喜爱舞蹈艺术的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高水平的舞蹈赛事中来,能够欣赏到高雅的舞蹈艺术。

(三)宣传造势氛围浓厚

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进一步扩大全国舞蹈比赛的影响力,文化部、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比赛宣传工作,湖北省委宣传部专门研究、制定出《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宣传报道方案》,明确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宣传报道重点,明确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工作要求,要求湖北省和武汉市主要新闻媒体全力做好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宣传报道工作。10月27日和11月5日,组委会分别在北京和武汉召开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和湖北、武汉的主要新闻媒体记者参与本届舞蹈比赛的宣传报道。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全国舞蹈比赛未赛先热,社会知晓度明显提升,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突出重点,深入组织专版专题宣传。组委会组织各新闻媒体记者深入赛事第一线,对领导、专家、编导和演员进行了重点采访报道,形成新闻焦点,彰显本届赛事特色。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以“让更多老百姓享受艺术盛会”为题,舞蹈理论家冯双白以“舞蹈进入最好发展时期”为题接受有关媒体采访,全面阐述了本届舞蹈比赛的目的、意义和特色。各媒体分别以“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巡礼”、“一票难求折射舞蹈热”、“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汉巅峰对决”、“和着文化强省建设鼓点起舞”等为题,对本届舞蹈比赛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中国文化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共用8个专版聚焦舞蹈比赛,介绍赛事盛况。湖北卫视录播了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闭幕式暨颁奖晚会。

新闻媒体为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的宣传舆论支持。本届舞蹈比赛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卫视等26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记者60余人对本届舞蹈比赛的盛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报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浓厚艺术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各主要报纸媒体共计发稿68篇。其中,人民日报3篇、中国文化报6篇、湖北日报27篇;电视台播出20余次,其中,中央电视台首播2次,湖北卫视首播7次;电台发稿60篇,其中,中央电台发稿3篇、湖北文艺广播发稿24篇、武汉电台发稿10篇(含专题)。各媒体互相配合,联合互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反响热烈。

(四)接待工作周密细致

为保证参赛选手能够赛出水平,赛出风采,本届舞蹈比赛组委会高度重视比赛接待工作,成立了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组委会接待组,提出了“接待热心,安排细心,服务贴心,宾客舒心”的要求,根据此次比赛来宾人数多、周期长、活动多、变数大等特点,组委会接待组群策群力、周密组织,共迎送领导、嘉宾、评委、参赛人员2000余人。比赛接待工作紧张有序、运转协调,赢得了各参赛代表团的肯定与赞誉。

(五)安全保障有序得力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组委会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专门成立安全保卫组,制订安全保卫总方案、系列子方案和应急预案。赛前,接待组、安保组、食品卫生组联合相关宾馆、交通运输公司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安全保卫、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工作,同时对防治甲流感进行了专门部署,确保比赛期间治安、交通、食品、卫生等工作万无一失。决赛期间,组委会对演出、住宿、就餐、交通等各个环节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和督办。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决赛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停电停水事故,创造了重大活动“零事故”的佳绩。

三、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主要经验

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本项赛事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文化部高度重视,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

文化部高度重视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自比赛筹备之初,部领导便多次听取阶段情况汇报,开幕前夕,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莅临湖北检查指导筹备工作。文化部和湖北省联合成立了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组委会,负责对本届舞蹈比赛的各项工作进行整体把握,实施宏观决策和检查监督,确保了本届舞蹈比赛的顺利进行。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省文化厅关于比赛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要求文化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承办好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

(二)场馆设施齐备,赛事服务周密

湖北省良好的场馆设施为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届比赛的开幕式和决赛分别在武汉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和洪山礼堂举行。这三个剧场都拥有良好的舞台演出条件,是湖北省举办全国性重大艺术活动的主要演出场馆。按照舞蹈比赛专业技术的要求,湖北剧院和洪山礼堂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修缮和增添,为参赛作品充分展现艺术魅力创造场地条件。

为做好比赛场地服务工作,舞台技术服务部门研究制定出周密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装台、走台时间表。为了让每个参赛作品都能有足够的走台时间,舞美工程部必须在每天晚上比赛结束后立即开始第二天参赛作品走台的准备工作,大家克服天气寒冷、交通不便等困难,提前到达演出场馆,做好装台、走台的准备工作。在走台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尽量给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的参赛选手更多的走台时间。全体舞台技术工作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和高超的技术受到了参赛单位和演职人员的一致好评。

(三)宣传声势强大,办节氛围浓厚

自开展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筹备工作以来,文化部和湖北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保持了密切的互动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比赛筹备进展情况均由组委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借助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新闻宣传工作把握导向,加强策划,分段推进,合力聚焦,形成了恢宏大气的宣传声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多角度聚焦呈现,为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营造了隆重热烈、喜庆和谐的良好氛围,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参与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热情,扩大了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影响和效果。

(四)工作作风扎实,体现高度责任感

在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多姿多彩、高潮迭起的活动背后,有一支作风过硬的工作人员队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精诚团结,密切配合,连续作战,无私奉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效率和业绩,为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全国舞蹈比赛作为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舞蹈专业领域的最高赛事,自1980年创办以来,在推出舞蹈艺术精品、发现优秀创作表演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其精彩的参赛节目集中展现了我国舞蹈事业的辉煌艺术成就,圆满践行本届比赛“荟萃舞蹈艺术精品、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宗旨,向祖国母亲献上了舞蹈儿女最真诚的祝福!

奖优秀促多演的重大举措

康式昭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目标,规范了促其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这无疑是

文艺佳作的催速剂,加快发展的助推力,更加繁荣的动员令,给了文化战线极大的鼓舞。为落实中央提出的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就文化部而论,除了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中国艺术节奖(含“文华奖”)及相关奖项,继续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之外,最近又推出了“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这是一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奖励厚重的全新奖项。可以预见,其实施必将产生强烈的积极影响,促使优秀剧目更加接近民众,更好地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向和方针。

这一奖项的特点和重要性,我以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着眼于“保留”,即:促使优秀剧目更好地保留于舞台,借助演出市场,实现戏剧艺术从创作到舞台的真正繁荣,进而让观众得到实惠。

毋庸讳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出现了艺术生产链的畸形:只管创作,忽视观众;只为争奖,不问市场。形成:对上不对下,争奖不争观众,看领导不看票房的倒错。评奖轰轰烈烈,市场冷冷清清;佳作虽不断涌现,舞台却难觅踪影。1992年文华新剧目奖的设立,在剧坛“百花凋蔽”的情势下,的确起了鼓励创作,促进繁荣的关键作用。但只评当年新作,不计演出场次的规定,却无助于推向市场,推向民众。1995年第四届起,作了重大改革:时间扩大到五年中创作剧目,场次要求至少30场,京、昆、歌剧、舞剧等适当放宽,还规定获得“文华新剧目奖”的剧目,再加工提高,精心演出,五年内还可申报“文华大奖”。后来场次要求又提高到至少50场(京、昆、歌剧、舞剧等至少30场),更加看重舞台实践和市场检验。

今年以来,这一要求更为强调。如:2009年参加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申报资格一律提升到演出100场,而新设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则要求自新时期以来(按1978年计),必须演出400场以上。要旨都是“奖优秀,促多演”:鼓励好戏常演,好戏多演,用好戏占领戏剧舞台。可谓旗帜鲜明,目标明确,树立了一个好戏为民的标杆。

以这次获奖的十八台剧目为例,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或文华大奖的剧目过半,还有许多戏创演在这些奖项设立之前,如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京剧《三打陶三春》等,可谓满目优秀。而长期“保留”更足珍贵,如:苏州市滑稽剧团的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从前身《小城故事多》到新版,累计演出达4053场;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舞剧《丝路花雨》,是新时期舞剧艺术的扛鼎之作,30年来,已演出1592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眉户剧《迟开的玫瑰》自1999年搬上舞台以来,送戏下乡,送戏进校,省内巡演,国内巡演,已演出600余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两台话剧,辽宁人艺的《父亲》和山西省话剧院的《立秋》,也给予了我们重要启示。在人们心目中,话剧是“小众”艺术,难以常演多演。但《父亲》和《立秋》,以443场和500场的实例,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树立了新的典范,给同行们极大的鼓舞。

这一奖项还关注和鼓励进取和更新。常演常磨,常演常新,是这批剧目的又一特色。奖励办法规定,新时期以来新创剧目为评选对象,同时,又明确有重大修改者也有参评资格。中国儿艺的儿童剧《马兰花》,原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哺育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给他们以美好的艺术愉悦和心灵导引。新时期以来,他们又作了重大修改,利用了新的科技手段,增强了表现力,增加了可看性,使之更受小观众的欢迎。该剧演出达819场。这就杜绝了既往有些剧团只求新创,不求保留的狗熊掰棒子的旧习——掰一个,扔一个。

据了解,西方国家剧团一向通行的办法是:积累保留剧目,丰富保留剧目;在演出安排上用“一年早知道”、“两年早知道”的办法,把今后两年的演出计划和档期,早作宣传,以便观赏者及早拟定观看及旅游计划。我以为,这套经验,在我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相继试行。

这次评奖是成功的,开了一个好头。期盼坚持办下届,越办越好,减少遗憾,再创辉煌。

戏曲现代化的成功范型

王蕴明

俗云: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水浒”、“三国”。中国戏曲近千年的生命历程中,有数以万计的剧目产生,然而当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不过数百个。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创作(含改编)的剧目亦数量可观,当以千计,然而能够长演不衰的不及十一,足见成为保留剧目诚为不易。这是因为戏曲作为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古典艺术,在进入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舞台之时,面临着经济、政治、伦理道德、信仰风习、社会制度等巨大差异,必须进行变革,即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化,以便在内容与形式上适应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这对于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和完美固定的表现形式的戏曲来说,必然带来巨大的困难,需要进行坚韧不拔的探索与创新。在文化部战略性地举办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评奖活动中,由全国各地申报的近200出新时期以来由一个剧院(团)持续演出400场以上的戏曲剧目中,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评选出川剧《金子》、越剧《五女拜寿》、莆仙戏《春草闯堂》、吕剧《苦菜花》、眉户《迟开的玫瑰》、闽剧《贬官记》、京剧《盘丝洞》、《三打陶三春》、河北梆子《钟馗》共9出戏曲剧目获得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可见其达到了雅俗共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成就不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一,传统理念的现代转换,即传统的题材、样式中内蕴着当代意识与时代精神。今人阅读和观赏古代的作品,总是希望由作品中获得人生的经验、感悟和审美愉悦,凡是流传至今的古典作品无不都能够满足今人的此种审美需求。改编自传统剧目的《钟馗》、《三打陶三春》、《春草闯堂》,新编的古装戏《贬官记》、《五女拜寿》,神话剧《盘丝洞》,尽管题材是古代的,但其中所包蕴的对封建皇权和官场腐败的嘲讽鞭笞,对下层人民伸张正义,聪慧机敏的褒奖,对人间真、善、美的颂扬,以及对传统美丑观念的重新审视等,都是与今天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精神一脉相承的。舞台体现上在传统艺术大框架下融入了现代的美学理念与技艺,艺术景观雅而能俗,活泼轻盈,洋溢着新颖的时代气息和今人的审美情趣。

其二,戏曲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即准确地把握创新的度,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处。现代戏《金子》、《苦菜花》、《迟开的玫瑰》,剧中所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仅仅套用传统的程式是难以表现的,单纯套用旧程式就会闹笑话、出洋相,这就必须在表现形式上予以突破和创新。这几出现代戏的成功在于它们的这种突破和创新没有照搬话剧、影视模仿生活的艺术理念,而是遵循戏曲的美学精神,恰切地处理了真与美、虚与实、自由与规范的关系,人物的形体、身段、音容笑貌、唱、念、做、舞都充溢着诗化的韵律和节奏,令观众既为剧中的情理所感动,又为其美轮美奂的艺术景观所陶醉。由曹禺的名篇话剧《原野》改编的川剧《金子》尤为突出。剧作本着“借鉴立足本体,创新不失本色”的理念,在声腔、音乐、舞蹈、表演形式上都做到了与现代生活相谐调的创新,人物是灵动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但舞台呈现是简洁写意的,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变脸、藏刀等川剧绝活,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而且强化了人物性格的鲜明性。

其三,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即由传统戏曲的类型化升华为现代的典型化。传统戏中的人物除少数表演大师的个例外,大多是类型化的,不同的人物类型划分为行当,生、旦、净、末、丑,同一行当人物的舞台行动有着划一的程式。现代的美学理念强调人物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追求人物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典型性。在这9出优秀保留剧目中,不论是古代的钟馗、陶三春、春草、边一笑,还是现代的冯大娘、乔雪梅、花金子等,既传递了彼时彼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意识、伦理道德和时代精神,又各具其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为方式。《贬

官记》中的边一笑,因娶沦落风尘的良家女为妻而由知府贬为县令,但他仍不屈不挠地笃行职责,为办案不惜夜间越墙察奸,还本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忠心,好为人师地收微服私访的青年巡按为徒,笑料百出而心态怡然。此一清官形象,实为罕见。《金子》中的花金子,在成功地实现了地域化、川剧化的同时,不仅保有话剧《原野》中独特的性格内涵,而且在突出其火炽般的情爱和真率、泼辣的人格时,适度地弱化了原著中强烈的复仇意识与朦胧的宿命色彩,强化了金子的纯朴、仁爱、善良,使人物形象更加充盈饱满,更具有时代感。其四,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表演和新的综合艺术。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中心,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的匠心都需要通过演员体现在舞台上。这9出剧目的首创主演不论是渐入老年的郎咸芬、裴艳玲,还是风华正茂的茅威涛、沈铁梅、李梅等,都是当代的名家,他们都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像顶梁柱一样支撑着一座座巍峨的艺术殿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门类不重要,现代戏曲已不再是传统的唱、念、做、打,而是编、导、演、音、美的新综合。文本是根基、演员是主体、音乐是生命、舞美是容妆、导演是统帅,缺一便难成精品。而且历来是“戏保人”、“人保戏”,剧目与人才是双面体,优秀剧目需要优秀人才来创作,优秀人才有待优秀剧目来造就,这9出优秀保留剧目的成功正是这一艺术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关于优秀保留剧目评选的思考

徐培成

文化部于2009年9月举办的优秀保留剧目评选的结果公布以后,在全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好戏是演给人看的;演出超过400场的好戏才有参评资格,有的戏演出超过了5000场,给这样的剧目定位评奖,才能真正强化演出意识,倡导全国的院团多演出好戏、精品剧目,占领市场。代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市场,是检验剧目质量高低,评价优劣的试金石。“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牌、银牌不如老百姓喜爱”……谁给梅兰芳大师评过奖?谁给京剧界老祖师爷们评过奖?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又是谁评的?是广大的观众,广大戏迷……也就是市场评出来的。

这次优秀保留剧目评选工作首先把演出场次放在硬性指标的头一项,就是严格遵循了艺术品的市场规律。何为优秀?好为优,优中选优方出独秀。何为保留?保存下来,流传下去即为保留。改革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族戏曲艺术出现过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一些好戏没有参加过重大赛事,也没有获过奖。而这次评奖活动给这些真正优秀的保留剧目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历史评价,让人心服口服,拍手叫好。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象莆仙戏《春草闯堂》、越剧《五女拜寿》、京剧《三打陶三春》等剧目的上演,不单是本剧种、本剧团,当时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无数个剧团都争相移植演出,三十多年来这些剧目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成为相当一部分院团的看家剧目,保留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的格外喜爱。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这些优秀保留剧目的一代接一代的传承演出,也一代又一代的培养了各个剧种、各个剧团的尖子人才、后备人才……象《春草闯堂》已成为“花旦”行的学习提高常演剧目。《五女拜寿》成为“闺门旦”行的常演剧目,《三打陶三春》是“武旦”与“花衫”行的常演剧目。今天,给这些真正的优秀保留剧目以获奖的光环、名份是深得民心的,当之无愧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以新的思考:如何选择好剧目创作题材?如何排好精品剧目?如何把精品剧目推向市场服务全社会?毛泽东主席早在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千百年来,中国戏曲艺术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礼、智、

信”等优秀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为传承民族精神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提出了戏曲艺术在新时期的大目标、大任务。而如何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这将是一个大课题。我个人以为这次优秀保留剧目的评奖活动的重要之处就在评出了一个导向:告诉大家要重视演出市场,研究演出市场,开拓演出市场,占领演出市场,让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大放光彩。演出场次的多少,意味着服务面的大小,演出剧目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剧目的生命力。只有强化演出市场意识,才能使精品好戏服务于广大观众,让好唱腔、好唱段流传于民间,让健康向上的好戏为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欢乐,让精品剧(节)目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将是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我们这一代戏剧工作者的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一次极具意义的历史回眸

蔡体良

评选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是推进、繁荣戏剧舞台创作,建设当代文化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当代戏剧需要创新,需要富有时代感的作品,但也不能忽视传统舞台的积累,和已取得的卓然的成果。它们之间,构成了互补互动、互为因果的舞台景观,并打造起多种形态的创造平台。无疑,将有益于促进我们当代戏剧艺术良性和持续的发展。

首届评选出的18台优秀保留剧目,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样式,是从三百多台舞台演出作品里遴选胜出的。我认为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三十多年来我国舞台优秀作品的面貌。它们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展现出应有的艺术水准;既让人看到各个剧种舞台的现状,也体现了不同剧目的市场成绩。与其说是展示艺术创造的成果,毋宁说是极具意义的一次历史回眸。这让人们看到了一道沉积历史的风景线,也勾勒了一幅未来戏剧行进的线路图。

我国是名符其实的泱泱戏剧大国,戏剧资源博大丰富,沉积的舞台作品不可胜数。清理一下这样的“家当”,是让人十分振奋和自豪的。就拿本届能够符合参评条件的剧目来说,即便已设置了多道的门槛,作了筛选,但仍能入围数百台之多。获奖的18台,更是凤毛麟角的作品了。我认为这些作品,风风雨雨,都经受了历史的、时代的、观众的、市场的考验。也就是说经过了多次的、全方位的“体检”,至今仍焕发着强劲的生命力。如川剧《金子》,十余年的舞台磨练,不仅荣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也成了当代川剧的品牌。《五女拜寿》、《贬官记》、《立秋》、《马兰花》等其他剧目也如此,它们都已成了自己剧种、自己土地上的一面艺术旗帜。

评出的优秀保留剧目,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自己艺术特色,也具备了鲜明、深刻的主题思想,生动的戏剧艺术形象,和丰厚、多姿的审美价值。例如,舞剧《丝路花雨》和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诞生几十年以来,影响有口皆碑,已成了一个时代或时期的艺术声音、舞台形象和文化品牌。我们保留这批作品,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责任感;同时,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保留和再现它们的舞台形象,也可以作为当代舞台创作的标杆,成为一种导向,利于当代的舞台市场。

保护优秀的舞台作品和它的演出成果,其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评选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我国戏剧品种多,地域广,差异大,因而它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现状也千差万别。然而,舞台作品最好的“保留”,则应该放在舞台上,活在舞台上。通过舞台演出(当然也包括影视媒介),让已经成功和成熟的优秀作品,走近更大的观众群体,走进百姓人家;让尚未成熟

的,或新生的宁馨儿,有个发展、成长的平台;让成千上百的优秀保留剧目(尤其是优秀的传统剧目),重展昔日的风采。这才是最好的保护,最有效的继承。譬如,我觉得可以强化倡导保留剧目演出制,有定向的,有季度性的,有巡演的,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剧种或每个时期的优秀剧目,不应该只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应该在舞台上去体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和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

舞台的艺术要创新,优秀的成果要保护。现在的“首届”,我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可喜的起步,但需要持之以恒,加以调整、梳理,更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有制度化的保证,才能健全它的文化生态,使这方百花园中,四季鸟语花香!

机制创新为“老字号”文艺院团注入活力

——上海交响乐团实现大跨步发展的启示

经过一年多的机制创新试点,具有130年悠久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于今年9月完成了大规模全球招聘考试,确定最新阵容,迈出发展新步伐。专业人士分析,上交试行的理事会制度、总监制、全球招考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乐团注入了活力,对“老字号”文艺院团如何发展累积了宝贵经验。

理事会制度:制度创新成为“老字号”院团发展的坚实后盾

2008年7月,上海交响乐团成立了理事会。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说,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在资金、人才和整体发展战略上成为乐团的坚实后盾。专业人士认为,理事会是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比照国际化知名交响乐团运营管理模式的一次机制创新。

上海交响乐团理事会由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主要资助人和知名音乐专家等9人组成。理事会职能主要包括:乐团运营资金的募集、审议乐团整体发展规划、审议年度艺术发展计划、审议乐团年度收支预算及决算、遴选和聘任乐团音乐总监、审议乐团团长建议人选和协调乐团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等。

在理事会成立大会上,上海交响乐团明确了自身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在3到5年内成为国内顶尖、亚洲一流,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交响乐团,从而早日跻身世界优秀乐团之列。陈光宪说,理事会制度有助于筹措乐团建设发展资金,可以从社会和企业得到更大帮助,政府则在保证原有拨款不变的情况下,为乐团增加专项投入。

在理事会成立的基础上,2009年初,上海交响乐团完成了新总监聘任,国内两大著名指挥家陈燮阳、余隆完成交接捧。

全球招聘:“老字号”院团人才建设实现与国际对接

今年9月中旬,上海交响乐团正式公布全新乐团名单。103位演奏员中有26人是通过全球招聘考试加盟乐团的“新鲜血液”,包括国内其他名团的演奏员、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和院团工作经历的华裔演奏员等。

在此前的5个月中,上海交响乐团进行了大规模、高规格的全球招聘考试。新总监余隆说,不拘一格、广纳贤才,是上交成为国际名团的基础性工程之一。陈光宪说,全球招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组,而是希望在乐团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此次全球招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招聘模式国际化。历时5个月的全球招聘,分柏林、纽约、上海3站,吸引了600人报名参加考试。由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全球顶级乐团声部首席组成的“评审团”对考生高标准、严要求。海外考点的运作,上交聘请美国哥伦比亚艺术经

济公司担任顾问并执行,由于前期在专业网站杂志刊登了招聘消息,仅柏林一个考点就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115人报名。

二是考试制度化。上交方面设想,面向全球的招聘考试将变成制度,乐团内大约每年有一次“小考”,3年预计有一次“大考”。考试制度化之后,一方面向外来人才敞开大门,另一方面促使原乐队的演奏员上下浮动、优胜劣汰,实现新陈代谢。

上交乐队队长宋国强说,对国内中青年演奏员而言,全球招考是一次与世界名家面对面的好机会,考试过程也是普通演奏员“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的活力得到释放,考试还使乐团中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乐团工作17年、此次通过考试以优异成绩继续担任双簧管首席的张欣说,在近期的排练中,可以体会到通过全球招考最终组成的新乐团综合素质整体得到提升。

在全球招聘103名演奏员的基础上,上交还与国际接轨,特聘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出任首位“驻团艺术家”;聘请10位来自欧美各大名团知名首席出任“客席首席”。王健认为,上交的一系列新举措遵照国际惯例办事,对于海内外交响乐人才具有吸引力。

文明工程:以职业素养为抓手切实提升院团“软实力”

加强和提升乐团内部管理,是上海交响乐团这一轮机制创新的重中之重。陈光宪说,乐团通过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演奏员职业素养和艺术追求的培养,以提高院团整体“软实力”。乐团对员工上下班时间、上班着装、排练时坐姿站姿,乃至排练期间手机使用等制定了详细规章,并对业余时间参加“伴宴”演出等明令禁止。一旦发生违规,员工还可能被处以罚款等。

宋国强表示,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后,演奏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张欣说,上世纪90年代初自己刚进乐团时,曾看到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良好传统,现在好传统又回来了。比如,上交要求每位演奏员在正式上班前半小时到1小时必须抵达排练厅,进行“早自习”和“热身”。张欣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科学的,符合音乐演奏规律。

据了解,上交在实行严格日常考核的同时,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改革也齐头并进,使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辅相成。

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交响乐团是一座国际城市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130年历史的上交关乎上海形象。目前,上海交响乐团正在朝着打造世界优秀乐团的目标继续努力。

山西省话剧院坚守现实主义传统的六十年

彭一张新民

我们山西省话剧院,于1949年4月24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向前部解放太原进城,至今整整60春秋,又逢共和国60华诞,真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60年风雨历程,对于人类的文明史来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在几代山西话剧人的心灵深处,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一段段永难忘怀的思念与回顾。

山西省话剧院诞生于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之中。其前身是晋绥、晋察冀边区先后成立的“前哨”、“火线”、“红星”、“大众”、“湫水”、“人民”等剧社。1948年,剧社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地方,改编为晋中文工团;1949年随军解放太原,又改编为太原文工团;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改编为山西省文工团第一团;1953年4月,改编为山西人民话剧院;1972年1月8日,因“文化大革命”受迫害,被下放到吕梁地区,改编为吕梁文工团话剧队;1977年11月27日,调回省城太原。1978年1月1日,重建山西省话剧团。1984年更

名为山西省话剧院。历任剧院的主要领导有洛林、张键、李克、杨威、彭一、张新民、史启发、贾茂盛等。60年来,我们认真执行文艺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路线,始终坚守革命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艰苦奋斗,殚精竭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在风雨中成长,在竞争中前进,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抒写了一笔又一笔的壮丽篇章。

回首60年,剧院先后排演了500多部古今中外的歌剧、话剧、儿童剧,共演出1万余场,观众达5千多万人次。其中自创大型剧目50多个。许多精彩演出,受到历代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爱与重视。《同样是敌人》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演出一等奖,导演、演员二等奖等多项奖;《刘胡兰》被文化部推荐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中央军委礼堂、全国政协礼堂,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委员会演出。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邓颖超主席、谢觉哉副主席和中央军委陆、海、空三军将军等观看了演出。周总理在接见我院全体演职人员时,还对该剧修改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黄河魂》赴京参加了纪念建国三十周年演出,获演出二等奖,由国务院推荐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中央领导演出,王震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没法说》参加了纪念建国三十周年的纪念演出,薄一波副总理、康克清副主席等观看了演出,儿童剧《朱小彬》在全国第一届儿童剧展演,获优秀创作、优秀演出双优奖、并由文化部推荐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大会演出。《老宅》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文华奖”评奖演出,山西籍领导华国锋及原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及陶音笳、王谦、池必卿、黄志刚,还有著名艺术家欧阳山尊、徐晓钟、赵寻、兰光等观看了演出。该剧演出后在北京特别是山西引起了强烈反响,山西日报为此开设专栏讨论了40余天。《天职》应中宣部、司法部、文化部邀请进京汇报演出,被评为全国法制题材优秀剧目。《孔繁森》在中南海、广电部剧场为党中央、国务院机关党委、各部委和首都各界人士进行了演出,受到丁关根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宣部、文化部召开研讨会,新华社、人民日报分别给予高度评价,演出超百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孔繁森的饰演者杨念生获“梅花奖”。《元朝帝师八思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演出中,叫响京华,获得优秀剧目奖,并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舞台美术等七项奖。八思巴饰演者张治中获“梅花奖”,并光荣地出席了中共十七大党代表会议。

这些年,剧院的杨威等老领导,先后在全国第一届群英会、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分别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代中央领导核心的亲切接见。这给山西话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鼓舞和推动力量。200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常委李长春观看了由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纪念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展演剧目《立秋》。观看演出的领导还有刘云山、王刚、徐才厚、陈至立、陈奎元等。演出结束后,胡总书记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并祝演出成功。目前,《立秋》已经走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在全国83个城市,演出500余场,创造了建国60年来中国话剧史上的“舞台奇迹”,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文华大奖”、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多项大奖。

在电视剧艺术上,我们也业绩显著,成就不凡。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省市的话剧团体中,我院是第一个被批准并纳入计划的影视剧拍摄制作单位,也是全国省级表演艺术团体首先获得“飞天奖”的单位。这些年,我院独立摄制的150部集电视剧,其中《葛掌柜》由一级编剧黄冲创作,一级导演史启发执导,著名影星李保田主演,荣获“飞天奖”二等奖,还有由著名影星温玉娟、宋春丽、杜源等主演,和作曲家徐沛东合作的《黄河情》、《刘胡兰》等多部电视剧分别荣获“飞天奖”二、三等和提名奖。2000年以来,在以话剧演出为主的同时,仍有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在全国各地参加了《西游记》、《笑傲江湖》、《喜耕田》等4000余部影视的拍摄,其中多部获得大奖。我们还向全国影视剧界输送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有中国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著名制片人张纪中,中央电视台编导高小莉,中国教育电视台编导、总编助理白娟,北京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高级录音师蔡方云,珠影厂一级剪辑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