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帝王陵概述

陕西帝王陵概述

陕西帝王陵概述
陕西帝王陵概述

陕西帝王陵概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我们熟悉的名句,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作者高歌吟诵了历史上五位著名的帝王,而他们中有三位都是在陕西长大成人、建功立业,并且最终在陕西黄土大地宽广浑厚的胸怀中,找到了自己永远的归宿。“俱往矣”,数千年历史的风云叱咤,为陕西留下了七、八十座帝王陵墓,占全国现存帝王陵的近乎一半。

一、陕西古代帝王陵的数量与规模

陕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有关部门和专家们认为,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外,经田野调查能基本确定的有39座,即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3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1陵;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苻坚、大夏赫连勃勃、西魏元宝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各1陵;隋代文帝杨坚1陵;唐18陵。还有虽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19位先公、3位先王;后秦1位、北魏1位、西魏1位、北齐2位、北周4位;隋1位,共计39位。以上合计79座帝王陵。其中,已正式发掘或局部试掘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秦雍城秦公陵区;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铜车马坑;西汉杜陵陵园遗址、阳陵阙址、丛葬坑;北周孝陵;唐代的乾陵羡道、三出阙遗址,让皇帝惠陵、靖陵地宫等。

陕西的帝王陵不仅数量浩繁无可比拟,而且有着光耀千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它们都是陕西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中国震撼世界的民族瑰宝。

不论中外,帝王陵都是古代最重要的国家工程项目,在中国,秦始皇活着时就开始修建陵墓,并且动员了多达七十万人的惊人规模;西汉时明确规定,帝陵从新皇帝登基的

第二年就开始建设,耗用国家每年财政预算的三分之一。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他的茂陵就修建了整整五十三年。到晚年他人还健在,但茂陵内却已塞得满满的,再也放不进去任何陪葬品。由于古代陕西长期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所以陕西的帝陵一般都是所属时代最重大的工程项目。

从规模上讲,陕西帝陵很多都属于特大型的,其中如秦始皇陵陵区占地54平方公里;汉陵一般都在十多平方公里以上,至于唐昭陵陵区范围更广达200平方公里,不但在中国绝对第一,即使在全世界也难寻其俦。正因为陕西的帝陵如此重要,所以经国内外历届评定,陕西众多帝陵中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34陵)、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都居全国第一。

从陕西古代帝陵的分布看,其绝大多数位于关中,主要围绕着古都西安;在关中又主要分布在渭北,著名的西汉九陵、唐十八陵都是如此。

综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古代帝陵的价值意义,既体现了国家的最大投入,也代表整个国家的最高水平。这种水平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也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所以,对帝陵的评价往往就是对王朝的评价、对帝王的评价,有什么样的王朝和帝王,才能有什么样的帝陵,帝陵就是王朝的一面镜子、一扇窗口。由于陕西的帝陵绝大多数尚未发掘,陵内情况不明,所以成为众说纷纭的巨大谜团,这就更为陕西帝陵增添了强烈的神秘色彩,也增加了其对外界的吸引力。

二、帝陵的选址、设计过程和营建过程

帝陵建设一般是由皇亲国戚或朝廷重臣领衔挂帅,并由最优秀的建筑师、礼仪专家、艺术家和堪舆师(风水专家)团队负责选址和工程设计的。选址是最优先考虑的项目,并且是重中之重。其过程非常漫长、复杂,选择的重点当然首先是风水,即地理、地质、

土壤、水文等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须考虑陵址对国家、对民族的长远影响,以及对政治、军事、交通的多重影响。这样的选址体现的已不仅是个人智慧与能力,而且是民族的大智慧与国家的大智慧,大的帝王陵都已成为包括风水在内的规划、建设典范,具有教科书甚或里程碑般的意义。其中乾

唐十八陵中有14座是“依山为陵”,这一数字和比例超过任何其他帝陵组群,这里有其特殊的原因。从整个唐朝其他方面的情况看,唐朝所有的大项目,除了实际的功能需求外,还有着占很大比重的精神需求,如长安城的宏大规模、城中极为宽阔的马路等,都不是单纯的功能需求能解释的。像帝王陵这样的实际功能与精神需求并重的特殊项目,更是有着超乎比例的精神因素。依山而建的帝陵,巍峨的山丘就是墓冢,高耸的山梁就是神道,其俯览大地、傲指苍穹的“高山仰止”的雄强气势,是人工所筑、最多几十米高的土筑陵丘所望尘莫及的。按照唐朝的时代气息和唐人的精神风貌,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帝王们以大山为陵而不是筑小丘为冢,要的就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恢弘气势,这比单纯建一个死后的栖息之所更重要。这些王陵所凝聚的“精”、“气”、“神”不会随风而逝,反而在漫长岁月的延宕中固化为一种历史的永恒。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前,一大批时代杰出人物的墓葬,形成古代历史上最密集最有影响的中华英魂安葬区,更使人感到有一股浩然正气直冲苍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令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寄托无限的景仰和怀念。从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主导帝陵建设的,首先就是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汉唐时代气壮山河的帝陵,就是气壮山河的汉唐文化的产物,没有汉唐文化,就很难有汉唐帝陵。

在古代,修建帝陵,除了为死后的帝王建栖身之所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修建帝王陵来保持原有的政治权威,并且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秦始皇在选择自己的帝号时,除了要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择出“皇帝”二字外,特意又在前边加了一个“始”字,即从他

开始,要二世、三世一直传下去,直到千世、万世,永远无穷。其陵墓称始皇帝陵,就是这种传之永恒的心态的流露。

总之,帝陵是在一种特定的思想文化与精神追求指导下建成的特殊工程项目,不能用一般的工程项目简单去类比。

三、陕西帝陵的一般状况

陕西帝陵的一般状况,分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

地上部分,早期如西周到战国早期是“不封不树”,即地面没有陵丘封土和树木,但应有供祭祀的寝殿之类建筑,因为年代久远,现地面已很难找到痕迹;到战国后期,陵寝开始有了封土堆。到秦始皇时,出现空前绝后的巨大封土陵丘,高达50丈,至今残高仍有76米。秦始皇陵建有巨大的陵园,分为内外两区,因建筑众多而占地广阔,所以又称“城”。唐代帝陵的规制基本模仿首都长安,以乾陵为最典型,有内城、外城之分。

帝陵陵园内有多种功能性建筑,包括寝殿、献殿、阙、宫墙等;到西汉时,这种形制进一步明确,而且开始在陵园以外建设陵邑。现汉阳陵南阙遗址已经发掘,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而阳陵献殿为正方形攒尖顶建筑,中心有一圆形巨石,上刻十字纹,是中心脊柱的基础。

到西汉武帝时,在陪葬墓前首次出现石刻,即著名的茂陵石刻,但那时在帝陵前尚无石刻;秦始皇陵有“收天下之兵”而铸成的巨大铜人,号12金人;汉武帝时又铸铜人,至曹魏时迁往洛阳,但到长安以东“重不可致”,遗弃于野,因此该地直到唐时仍名“铜人原”,著名诗人李贺有《金铜仙人辞汉歌》专咏此事。

直接置石刻于帝陵前,是魏晋以后的事。现有西魏文帝等帝陵前的石刻存世。

从唐代开始,帝陵前甚至陪葬墓前置石刻,已成为定制或惯例,而其中以乾陵石刻规

模最大、数量最多,包括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六十一王宾,总计127件;顺陵、昭陵、乾陵和桥陵石刻,其精美程度远非后代可比,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石刻作品。石刻中有些为后世各朝继承,如石像生;有些只在本朝延续下去,后世再不见踪影,如石鸵鸟;还有些如乾陵的述圣碑、无字碑等碑石后世也很少出现。

帝陵的地下部分,因现在已经开掘的极少,故不能详知具体情况。从秦公一号大墓看,其墓穴为一逐渐收分的敞开式大坑,规模十分惊人;东西两端均有倾斜的墓道,总体呈“中”形状,从东到西总长达350米、深24米;在较小的墓穴中也有“??”字、“甲”字、“凸”字型等形状。棺椁和诸多陪葬品安放好以后,再加木结构棚架并填土,最后封平地面。棺椁为木制,另有代表最高级葬式的“黄肠题凑”,现尚存巨木80余根。

至于其他陪葬品不能备述,应随时代与国力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其豪华、贵重和数量巨大则毫无疑义。

陕西帝陵中有人殉现象,秦公一号大墓殉人达176具。但后代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四、帝陵的思想主题与文化特色

帝陵的思想文化主题,是一个以前很少有人论及的话题。现在能看到的事实是,只要条件许可,不是在兵荒马乱仓促慌乱的情况下,或者社稷动摇、山河残破的危亡之际,帝陵一般还有其特别的主题,也就是建陵时人们最关注、最想表达的主要想法。这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大帝王陵中尤其看得清楚:

黄帝陵:黄帝陵的主题就是祭祀黄帝。由于年代久远,能表达感情说明问题的其他东西都不存在,况且史籍上明确说黄帝陵只是衣冠冢,因之黄帝陵所保留最古老的就只是多达十万株的柏树群。黄帝陵最大的一棵柏树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号称黄帝手植柏。虽然未必黄帝手植,但它5000年的树龄却差不多与黄帝同时代,故此,这株柏树已经

被当作历史证明和情感的载体,已经变成文化标志,黄帝陵满山遍野的柏树都被当作历史文化来看待。

秦始皇陵:主题是庆祝国家的统一,并且保持对六国复辟的高度警惕。秦始皇兵马俑坑表现的是胜利之师,但仍排成严阵以待的战斗队形,并未因胜利而有丝毫的懈怠。从现在的发掘情况看,秦始皇陵周围有多个陪葬坑,除兵马俑坑外还有文官、百戏、珍禽异兽等。但所有这些俑坑全部加起来的总和,也无法同兵马俑坑的规模与气势相比。所以,秦始皇陵的主题肯定是军旅题材;

气势宏大的兵马俑坑秦兵马俑,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无比的雄浑壮观、无比的气势逼人。秦俑体现的不仅是高超的雕塑技术,它还是当时人们的气质风范与时代精神的整体展示。秦俑是典型的群体艺术,这几千人马组成的是一个庞大的军阵,每一个人、每一匹马在军阵中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它们在这一艺术构思中是共同存在的,互相依赖和陪衬,好比万里长城上的一块块砖石,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展示宏大气势和高昂精神一样。中华民族有一种勇于自我牺牲、以服从整体需要为荣的自我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了一种全民共识,这也就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长期保持统一的认识基础和心理基础。而这种意识正是伴随着秦走向统一之路才开始形成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去对比公元前后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作品,譬如西方世界的“七大奇迹”,可以说秦兵马俑更多、更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把秦兵马俑看做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作,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就完全是当之无愧的。

汉阳陵:主题是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财富,给予特别的关注。陪葬坑中有大量的家畜、家禽以及粮食,满坑满谷,动辄以千百计,总数量达十数万件,是中国数量最大的陶俑群。以羊为例,就有山羊、绵羊;大羊、小羊;公羊、母羊等区别,这在别处是从未见过的。汉阳陵出土有金银玉器等奢侈品,然而所占比例很

小,同巨大数量的一般社会财富相比,显然重点绝对是后者。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景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发展高峰,而景帝本人也以节俭而著称,所以重视一般社会财富也与他这种个人特点相一致的。

汉武帝茂陵:主题是击败强敌匈奴。这在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马踏匈奴”中看得特别清楚。马踏匈奴是一匹立马,在其腹下压着一个人,此人络腮胡须,一看就是“胡人”的形象。他一手握弓,一手执箭,被马压住动弹不得。这件作品名为“马踏匈奴”,是中国国宝级的重要文物,非常著名。从这件作品看,这里的马已经不再是只代表一匹马自身,而是代表霍去病,代表强大的汉军,甚至代表汉王朝、代表汉民族。一匹马能有如此强烈的象征性含义,这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是第一次。

茂陵的主要文化标志就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茂陵石刻并不是只有大写意一种艺术风格,它还有着刚健质朴、粗犷豪放、恢弘大气的另一面,这应当是来自本土的周秦文化的一贯传统。其中的卧马卧在地上犹十分警觉,并没有因为“卧”而失去气魄;跃马的雕造极其豪壮,神态也生动无比,闪现的是马正准备从地上一跃而起的那一瞬间的动态。这是当时人们对马的动态熟悉程度的完美表达,也是人们对自己的动物朋友的亲情流露。茂陵石刻是写实同写意并重的、艺术语汇是丰富多彩的,它完成了外来的楚文化与本土的周秦文化的衔接与融合,所以除了时间上的“中国第一”外,用艺术水准去衡量,称它们为“第一流”的作品也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唐太宗昭陵:主题是政治大团结,是历史教科书式的政治告诫。昭陵陵园有皇亲、勋臣陪葬墓200余座,以关系亲疏和功绩大小作由近而远、犹如众星拱月般的扇形排列。昭陵与其陪葬墓共同展示了唐初空前的政治大团结,以及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艺术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将自己生前骑乘过并壮烈战死的六匹骏马以高浮雕形式刻画上石,作为自己陵墓的主要纪念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石刻艺术杰作——昭陵

六骏。这样做与一般帝王陵上安置粉饰太平的吉祥瑞兽完全不同,听起来也似乎很不“吉利”,但昭陵着力营造的不是祥和太平的气氛,而是要重温大唐创业的血与火动荡历程;它们凝结的是一位老军人对救过自己命并殒命沙场的战马的生死之情,是对大唐创业艰难的深情眷顾,但更多的是,它们以杰出的艺术风范和动人的情感魅力,以具有浓郁悲壮色彩和启迪性的英雄史诗,一扫空洞、无聊的帝王丧葬形式,给子孙后人提出“毋忘历史”的肺腑告诫。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用世界眼光看待世界,用大中国视角看待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神道上及陵园四门分布着壮观的石刻群,有天马行空、鸵鸟伫立和雄狮双峙,各具特色又神采不凡。陵园南门内侧还有当时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的国家及民族首领石像61尊,如真人大小恭然肃立在内阙尊荣无比的重要位置,说明了唐王朝对他们的特别礼遇和敬重,如此众多的陪葬石像也是所有帝王陵中绝无仅有的。这些都是唐代空前的大外交和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写照。在乾陵的陪葬墓中,又有很多反映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文物,三彩、陶俑、壁画中的胡人、胡马、胡服形象比比皆是,还有其他场合罕见的猎豹、猞猁、猎鹰、猎犬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出土于章怀太子墓的《客使图》,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政府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情景,也是以往唐墓中绝无仅有的特殊题材。

帝陵有了特定的主题,于是就有了文化特色,使陕西的帝陵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化色彩。气魄宏大的汉唐时代,才会去考虑“依山为陵”,但汉代山陵仅有文帝霸陵一座,而唐代却有13座,超过了全国各朝各代全部山陵加起来的总和。另外,即使同一个时代,其帝陵的文化特色也绝不雷同。例如,唐太宗昭陵有陪葬墓超过200座,但唐玄宗泰陵、唐德宗建陵却各只有一座陪葬墓,晚唐帝陵甚至一座都没有。这种差别不是差在国力、技术方面,而是差在不同的理念上。

帝陵建设逐渐形成一套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完备,一般认为是从乾陵开始的,乾陵形

成了帝陵的一般规范。但就乾陵而言,仍然存在若干不合制度的情况,这里又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如前所述,重要的帝王陵有自己的特定主题,因此就会有合于主题而未见得合于制度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是乾陵的鸵鸟。鸵鸟被置于神道的前端,根据“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标示,这里本该放置的是神话中的神鸟朱雀,但却被来自“蛮夷番邦”的凡鸟鸵鸟所取代,这就是乾陵“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大主题在起作用;

二是帝王个人的特别喜好,如唐高祖李渊生前特别喜欢林邑国进贡的犀牛,特意下诏将这对犀牛的形象雕成石像放置献陵;

三是在不违背制度的大原则的前提下,出现与制度不合的局部调整情况。这又体现在镇墓石狮上。中国不产狮子,用外来的狮子取代中国的“百兽之王”老虎,做为陵墓最主要的守护神,即从顺陵、乾陵开始。以后逐渐推广,变成涉及陵墓以外所有方面的中国第一守护神。

唐陵的差别是最大的,首先18座帝陵中有13座山陵,每一座的形制都会因地形而出现重大差别,这就不可能有统一模式,高低大小全然没有可比性;乾陵有一条理想化的神道,而昭陵正面是陡峭的高崖,故只能将神道选在九?旧降谋逼拢?不仅太短不符合神道的要求,而且坡度太大,看起来不像是一条神道。

五、帝陵的社会影响与历史影响

1、已经揭示的信息令人震惊,而蕴藏的信息更无可估量。

历代对建设陵墓的态度,实际就是完整的生活观: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都包括在内。不仅要保持原有生活,而且要保持原有政治地位和权威。西汉十一位帝王中的九位,把自己的陵墓选择在咸阳原上,而这九座陵墓中,又有五座设有陵

县,因此咸阳原也称为五陵原。陵邑的设置就是要让帝王在入土之后依然有领地可供统治,实际是将在世的统治延长了。五座陵邑的住户都是天下富豪或有地位的人,从全国各地迁到关中,大学者司马迁就是同父亲一道从故乡龙门迁到茂陵县的。这五座陵邑都有相当规模,如茂陵县人口就多达27.5万人。因为五陵邑多官宦富户,所以其子弟往往游手好闲、滋事生非,以后成语“五陵少年”就由此而生,作为纨绔子弟的代称。

2、一座帝陵就是一个艺术宝库,文化内涵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乾陵、昭陵附近大量唐墓都出土有墓葬壁画,由于墓主人身份很高,故作画者多为专业画家甚至著名艺术家,就我们目前所见,唐墓壁画中的优秀作品比之传世的唐代文人画,其水平丝毫不见逊色乃至有所超越,甚至有海内外学者把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一位捧杯仕女评价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乾陵陪葬墓壁画中,有五组被评定为中国最高等级的国宝,是对这种独特绘画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陕西是一个很少产马的地方,尤其不产良马,但由于汉唐时代它是各方面绝对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得中国各地甚至亚洲各地的良马,源源不断地向长安集中,长安成了中国最主要、最著名的良马集中地。与此同时,陕西成为整个中国有关马的艺术品的集中出产地,而最优秀、最著名的作品,一般都与帝陵有关。如秦的大陶马和铜车马,出自秦始皇陵陪葬坑;西汉杨家湾兵马俑出自长陵或阳陵陪葬墓;西汉鎏金铜马和霍去病墓著名的三马都出自茂陵之侧;西汉玉雕马应与昭帝平陵有关;十六国时的大夏石马出自赫连勃勃长子赫连?Y墓前;唐的昭陵六骏被称为“悲壮的英雄史诗”、乾陵天马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有力量感的马雕作品”……,等等。古代中国雕塑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真正得到世界认可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各种马雕,1989年一匹三彩马在国际市场拍出中国古董的天价,十多年中再无可以望其项背者,就是世界对中国古代马雕水平的一种认可和激赏。

3、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中国是一个极端重视传统的国度,如历代不绝的祭黄陵(包括历代帝王、少数民族首领、国共双方等)、种植与养护柏树等行为,都形成传统。通过这种传统,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始祖认同和血缘认同得到不断强化和延续,民族心理被固化下来,使后代对先祖及其文化保持足够的敬意,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历数千年而从未中断的原因之一。这种文化认同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致国家有关部门,在并没有可靠考古依据的情况下,也只能以传统舆论为根据,以人心所向为前提,将黄帝陵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古墓葬第一号。这实际就是帝陵巨大的社会影响与历史影响在起作用。

4、今天的现状:陕西重要的帝陵基本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秦始皇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单独一座帝陵申报世遗成功,这在全国还是唯一的。明清帝陵是集体申遗,与秦陵是不同的。陕西帝陵在世界上有极大影响;依托帝陵建成诸多的博物馆,得以扬名世界,所以,这些博物馆可以看作是帝陵文化的外延,帝陵成为陕西重要的文化招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具有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帝陵文化的历史影响也在不断异化:秦始皇陵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而对外国人来说是一种特别的艺术文化。它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兵马俑而不是秦始皇。

作者简介

王世平,男,1945年生,1970年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陕西省博物馆工作,先后从事讲解、陈列工作;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唐长孺先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从1987年起,担任陕西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1991年调入陕西历史博物馆,任宣教部部长;1996年起改任馆科研处处长、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馆刊副主编;2005年退休,仍接受返聘,任学术总监、馆刊总编审;先后被评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台湾中正大学客座教授;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市委、市政府特邀专家组成员;西安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常务理事;任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宣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撰写有大量学术专著、论文;曾多次应邀在国内外讲学;其中去台湾讲学达四次。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基本概况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 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 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 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 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 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 32.7℃,极端最高气温 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男性 1939.6万人,占 51.42%;女性人口 1832.4万人,占 48.58%,性别比为 105.8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全年出生人口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变化幅度在-16.79%~+98.46%之间。 2006年度甘肃省保有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二、地质矿产勘查 2007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有35家,投入地勘资金33656万元。其中,国家6625万元,省补2850万元,大调查2134万元,地勘单位自筹7029万元,社会资金14190万元,外资828万元。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1个,完成钻探223111米,坑探33400米,槽探171636米。2007年,全省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1、宁县中部煤炭资源普查完成钻探53孔,总进尺61365.09米,见煤层厚度0.70~28.34米,平均10.98米,新增煤炭资源量30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2、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2006年完成普查, 2007年开展详查工作完成钻探31个孔,工程量21397.53米,获得煤炭资源量17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3、正宁县罗川煤矿普查找矿获得重要进展。2007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钻探7个孔,工程量5849.09米,获得煤炭资源量9880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经过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陕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一、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大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 1978年以来,陕西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经济模式,国民经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跃,从1978-1995年,长达17年之久,跨上1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5%;第二次跨跃,从1995-2001年,用了6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第三次跨跃,是十六大后,从2002年至今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亿元的规模,分别跨跃了3000、4000和5000亿元的历史大关,2007年达到5465.79亿元,年均增长12.6%。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4倍,翻了4.1番,年均增长10.4%。1994年以来,除2001年增长9.8%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增长速度创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国居11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51.9: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比重大幅度提高,二产比重稳定上升,一产比重下降,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30.5%下降到10.8%,下降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上升2.4个百分点为54.3%,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占总量的比重突破30%,达34.9%,上升17.4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比2000年的40.1%提高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仅291元,经历了10年风雨,到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经过17年奋力拼搏跨上万元大关,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4607元,是1978年291元的5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倍,翻了3.6番,年均增长9.1%。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1美元,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财政实力增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30年经历了两个飞跃阶段。第一次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全省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递增速度低于同期经济总量1.1个百分点;第二次由1996-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以20.3%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比前18

陕西省情+地情市情

综合介绍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 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

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死亡率为6.21‰。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乡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自然增长率为4.08‰。 【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

四川省矿产资源概况

四川省矿产资源概况(2008年) 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东部毗邻重庆;南部连接云南、贵州;西部与西藏接壤;北部与青海、甘肃、陕西交界。地理坐标:东经97°21ˊ~108°28ˊ;北纬26°03ˊ~34°19ˊ。全省东西绵延1 075 km,南北宽921 km,面积48.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居全国省、市、区的第五位。 四川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横断山脉,大部分地区海拔均在4000m以上;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东部属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盆地海拔小于1 000m,盆周山地海拔1000~3000m。省内最高点是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m。 四川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国内外人士注目的投资热土。四川省有21个市、州,市辖区43个,县级市14个,县120个,民族 自治县4个。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映秀-北川断裂上。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地震中,四川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财产损失达到8451亿元。受灾严重的德阳、绵阳、广元所有矿山设施损毁严重,全 部停产。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全体人员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奋力投入抗震救灾的斗争。灾区的国土资源职工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迅速投入排查搜救幸存人员、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工作。省厅及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冒着不断的余震,对由地震引发可能危及灾区群众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协调无人驾驶飞机开展都汶路航空拍摄和受灾群众安置点地灾危险性评估、组织编制震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等工作。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应 有贡献。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又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安宁河断裂带 上。 两次地震对我省生产能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我省经济发 展面临巨大的困难。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在遭受“汶川5.12”大地震的情况下,仍比上年增长9.5%,但增速比上年

陕西帝王陵墓志概述

概述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中心之所在。自西周建立至唐灭亡的近两千年间,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按照“陵随都移”的规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城在陕西,帝王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归宿地陵墓修在陕西。因此陕西有80余座帝王陵,被称为“东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数量还多,属世界第一帝王谷。这里位于诞生人类文明的北纬34度线,作为人类文明中唯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埋藏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基因密码。这些帝王们生前叱咤风云、留下英名;死后仍然像生前一样,俨然继续统治着地下世界。因此历史上的周、秦、汉、隋、唐既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上文化,同样也为陕西创造了辉煌的地下文化。 陕西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既出现了传说时期的黄帝、炎帝这样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涌现了历史时期的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俗语云:“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充分反映出陕西帝王陵的影响之大。这众多的帝王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陵,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到这里表达祭祀与敬仰。1987年,秦始皇陵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地下埋藏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之一。还有29座汉唐帝陵像金字塔一样迄今巍然屹立在渭河南北的高原上,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文物甲天下”。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留给后代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帝王陵墓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要求营建的,帝王陵地上、地下宫殿中随葬品应有尽有,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尽管由于古代社会所发生的众多战乱、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地上与地宫中的文物大多被盗掘,地面上雄伟建筑也大多荡然无存,但是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陕西古代帝王陵仍然为复原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关中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本文首先简介陕西省"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以及"一线两带"建设的提出的背景,并对"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作出分析。 关键词:一线两带背景分析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important ways. shanxi"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guanzhong grow to hav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group.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tion in shanxis province,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concept and range and "a line two belt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posed, and "a line two bel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make analysis. Keywords A line with two back ground analysis 一、"一线两带"的概念和范围 陕西是中国的腹地,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又是中心的中心。从中国地图上看,陕西的版图很像一个跪式的兵马俑,关中地区似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这就是“一线”的概念。2002年3月和7月,国家科技部相继批准了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此为“两带”的概念。 "一线两带"就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涵盖整个关中地区。包括关中地区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地级市和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3个县(市、区),

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 文) 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3月2日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克服了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努力探寻促进发展新空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超预期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00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45亿元,增长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第二产业增加值5403.53亿元,增长18%,占53.9%;第三产业增加值3629.55亿元,增长11.7%,占36.2%。 二、农业

抽样调查显示,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64.9万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夏粮产量449.3万吨,秋粮产量715.6万吨。 继续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产业。全年造林面积36.5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8%;板栗产量5.2万吨,增长12.4%;核桃产量6万吨,下降31.9%。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植被覆盖率达到71.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生猪存栏减幅趋缓,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年水产品产量6万吨,增长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59.51亿元,增长19.7%。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593.66亿元,增长20%;轻工业565.85亿元,增长18.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1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08.8亿元,增长33.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5100.14亿元,增长34.3%;装备制造业2607.01亿元,增长34.8%;有色冶金工业1259.72亿元,

陕西产业结构

关于产业结构现状、成因和对策的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7414458822.html, 2010-3-29 8:30:53汪海波中国经济时报 两市齐创新低“国家队”再次精准抄底揭秘重仓股 叶荣添:迎超级反击!基金经理5次加仓1股(速查) [字体:大中小] 收藏订阅RSS 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 改革前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但是改革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第二产业增速,使一系列战略在实践上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甚至加剧其失衡。作者认为,在市场化取向改革没有整体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同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是有联系的,而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 从“六五”时期直到“十一五”时期,我国把结构调整问题放在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但迄今成效并不明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形成这个“矛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要做出什么结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结构调整涉及众多方面,本文只拟涉及其中的一个基本方面,即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现状 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到3.8%),由28.2%下降到23.9%。这些数据表明: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

平利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

平利县工业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平利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介于北纬31°37’—32°39分、东经109°—109°33’之间,东邻湖北竹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居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县城距安康市中心城区76千米,距省会西安市453千米。平利县是“女娲故里”,全县拥有生态茶园15万亩,绞股蓝3.8万亩,是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2018年,平利县下辖11个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99.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69亿元,第二产业69.9亿元,第三产业19.03亿元。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平利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5113.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418.4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6.40%;流动资金695.4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60%。 达产年营业收入6223.00万元,总成本费用4705.06万元,税金及附加90.68万元,利润总额1517.94万元,利税总额1817.99万元,税后净利润1138.4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679.5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9.68%,投资利税率35.55%,投资回报率22.26%,全部投资回收期5.99年,提供就业职位123个。 报告根据项目工程量及投资估算指标,按照国家和xx省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对拟建工程投资进行初步估算,编制项目总投资表,按工程建设费

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固定资产借款利息等列出投资总额的构成情况,并提出各单项工程投资估算值以及与之相关的测算值。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急产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无人机、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救援产品研发进展顺利,逐渐崭露头角,前景可期。 报告主要内容:概况、项目背景研究分析、项目市场研究、投资建设方案、选址可行性分析、项目工程设计研究、工艺原则及设备选型、环境保护说明、项目安全管理、建设风险评估分析、项目节能说明、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方案计划、项目经营效益分析、总结说明等。

陕西省宝鸡市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陕西省宝鸡市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宝鸡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市域面积18143平方千米。 宝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26处,探明储量的85处;发现各类矿产26种,探明储量的18种;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有:金5.242吨、铜8.6万吨、铅锌250万吨,另外还有大量的硫、磷、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煤、石墨等非金属矿种,其中:铅、锌、金是宝鸡的优势矿种,已探明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今后探明储量可能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铅锌5.3亿元,金37.4 亿元。 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质变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23种,产地255处,以有色金属矿占优势。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铂、汞、黄铁等金属矿产212种,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43种。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联游北马坊也有分布。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与秦岭山前断裂之间的狭长地带,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金:2007年全市生产矿石约181.80万吨,生产黄金约2095.59千克,可以满足我市市场需求。5个主要金矿企业设采能力接近150万吨/年,按目前金矿设采能力和保有储量可开采12年,由于多年的强化开采和近年来勘查找矿力度不足,使我市金矿后备资源初显紧缺苗头,为稳定黄金生产,急需开展大、中型矿床的深部探矿,扩大资源储量,并补充新的金矿开发基地。我国对黄金矿产资源及矿产品在今后30年内都会出现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局面。我市在规划期间,必须加大勘查投入,促进黄金产业发展壮大,保持其支柱产业地位。 铅锌:2007年生产矿石约130.55万吨,铅锌金属产量约10.0485万吨。5个主要骨干铅锌矿山企业设采能力75万吨/年,以目前保有储量可开采15年以上,从现有全市总体生产能力和今后发展趋势看,尚可满足规划期的需要。但相对一些矿山,资源储备不足,仍须加大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力度。宝鸡市境内的风太地区,铅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在规划期可通过加大有色金属矿产的勘查找矿力度,解决规划期和2020年以后我市对铅锌矿产资源、矿产品的需求。保持和壮大其作为我市矿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地位。 铜、铁:铜、铁矿资源主要以小型贫矿为主,利用难度较大,富铜矿、富铁矿资源仍将长期短缺。除加快我市境内富铜、富铁找矿勘查步伐外,我市对铜、铁矿及矿产品的需求将主要依靠市场外购解决。 锑:有小型锑矿床1处,资源量仅为732吨,需合理规划,限量开采。 汞、银、镉、镓:均属铅锌矿的伴生矿产,特别是镉、镓属稀散元素矿产,资源十分宝贵,在铅锌冶炼过程中对其伴生矿产必须予以回收。 此外,铝土矿、钛矿、优质锰矿、铬矿仍是我市紧缺矿产,需长期依赖省内外调配或进口。 水泥用灰岩:市内水泥用灰岩资源十分丰富,探明资源量比较大,目前全市水泥用灰岩矿山设采能力约1000万吨/年(含目前开始筹建矿山水泥企业),以目前保有储量可开采100年以上,按现有生产能力和今后发展趋势看,完全可满足规划期的需要。但目前陇县、千阳、凤翔等县区水泥用灰岩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资源闲置。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水泥等建材市场需求量将会逐年增大,把水泥产业作为我市支柱性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 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帝王陵寝的建制,按照时间顺序和先后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 方上, (二) 以山为陵, (三) 宝城宝顶。 方上,即在帝王地宫上部的地面上,以黄土层层夯筑,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封土。这始自周代礼仪的建制,历经秦汉,到唐代终止。至今规模最大的方上,就是秦始皇陵封土,它远看如同一座不小的山丘,在岁月之流的冲刷下不复有当年的形态。西汉帝王也沿用了方上建制,只是规模已经无法和秦始皇相比了。 以山为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创。他借用长孙皇后的遗言“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唐太宗借助自然山川营造自己陵寝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一点连秦始皇如此巨大的方上亦难比拟。以山为陵,对于防盗也是大有裨益的。太宗的昭陵虽然被盗掘,但是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却因为山石坚固而至今未曾开掘。以自然伟力抗拒自古以来猖獗而神通广大的盗墓贼,唐代皇帝在这一点上远比历代帝王幸运。 宝城宝顶,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意。此后的明清两朝帝王都采用了这样的建制。这种建制兼具了以山为陵和方上的特点。陵墓依山而建,在帝王地宫之上建起围城,城上有明楼可驻守陵官兵,围城中填入厚土,仅露出一个圆顶。宝城宝顶的说法因此而来。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 "子随父葬,祖辈衍继" 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

陕西市场基本概况

陕西市场基本概况分析 一、陕西地理位置、市政规划 陕西主要地形分三部分即北部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地,中部关中平原。 二、陕西省农业分布情况 粮食分布区域分为 1、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2、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3、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4、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 5、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 6、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 7、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 8、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水稻、小麦、油菜区, 9、巴山中山药材、马铃薯、春玉米、小麦、杂豆区 1铜川市: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林木为主 油料11.18万亩,小麦51万亩,玉米37.6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3000多亩,苹果35万亩,大樱桃连片栽植近3000亩(是全省最大的大樱桃基地),以鲜食红提和加工酿造品种为主的葡萄4500亩,桃

4700 亩,枣10000 亩,梨3500亩樱花4562亩。 2宝鸡市:旅游、矿产、工业为主 全市中药材种植适生区,以秦艽、红豆杉、越菊、柴胡、地灵、党参、花椒等品种为主,建立市级中药材种植基地,每个品种基地规划种植10-20万亩。 3咸阳市:水果、蔬菜及鲜奶产量居全省第一,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 棉花种植面积0.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7.5万亩,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2.2万亩,果园种植面积406.2万亩,泾阳县新建大棚9886亩(8956个),正在建大棚1974亩。 4渭南市: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 渭北五县市苹果优生区建成了6.67万公顷优质苹果基地,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华县大葱、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远销国外,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7万公顷,核桃、板栗花椒、红枣、柿子等面积达11.43万公顷,大荔县棉花。 5延安市:苹果、枣、荞麦、梨 延川县的狗头枣,枣园面积8000公顷,富县、洛川县人称“苹果之乡”“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延长和宜川种植4万余亩酥梨,延安北部各县种植面积约百万公顷荞麦。 6榆林市:能源、煤化工基地、绿豆、小米 160万亩玉米、17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346万亩马铃薯、36万亩蔬菜、181万亩豆类,定边、绥德、清涧和子洲等县的向日葵。 7汉中市:商业、旅游、天麻、黑米 洋县盛产黑米,也是黑米的原产地,陕西省天麻的分布,以汉中为中心主要产于宁强、勉县、留坝,城固、南郑、西乡、镇巴和商洛地区的丹凤、山阳等县。城固县主导产业的基本布局是南山茶叶,北山杂果。 8安康市:旅游、矿产 汉阴县药材主要为黄姜,供给当地皂素厂作为加工原料。旬阳县以黄姜、药材为主。 9商洛市:林木、药材、矿产、旅游 商洛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板栗集中分布在镇安、柞水、山阳、商南等县,商南县是陕西省茶业基地县。 10西安市:旅游、商业为主 关中的周至县发展猕猴桃和苗木花卉。沿汉江两岸蔬菜蚕桑,平川优质米。 三、陕西省竞品信息 1联宇硫酸钾镁(永泰丰),在榆林有一家做陕北总代,其他区域代理不明确,但有大量的货 2国安硫酸钾镁(国安),在咸阳有仓库,通过咸阳向全省发货 3高端盐湖硫酸钾镁(辉田) 4山东硫酸钾镁,在陕西省各地区均有销售,主要是市级代理,汽运发货 5新疆罗布泊硫酸钾镁(国投),在西安有硫酸钾总代,硫酸钾镁有少量发货 6山东、石家庄和山西硫酸钾在当地也有一定量的销售 7德国红牛硫酸钾,在榆林有总代,但量不大,主做高端产品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序号朝代帝号及姓名在位时间陵号地理位置 传说有熊氏(轩辕)黄帝前26世纪黄帝陵陕西黄陵 1 时代神农氏炎帝前26世纪炎帝陵陕西宝鸡 2 高辛氏帝喾前26世纪帝喾陵陕西合阳县 3 周王季历周王季陵陕西户县渼陂湖景区内(县城正西面1.5公里处) 4 周文王姬昌前1115年---前1066年周文王陵陕西咸阳 5 周武王姬发前1066年---前1063年周武王陵陕西咸阳 6 西周成王姬诵前1063年---前1027年周成王陵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西北 7 周公姬旦前1063年---前1056年周公陵陕西咸阳 8 周康王姬钊前1027年---前1001年周康王陵陕西咸阳 9 周穆王姬满前997年---前922年周穆王陵陕西长安县场里村和恭张村之间(地图上郭杜镇附近) 10 周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10年周共王陵陕西咸阳 11 周懿王姬囏前910年---前885年周懿王陵陕西咸阳 12 周幽王姬宫涅前781年---前771年周幽王陵陕西临潼县东15公里代王镇宋家村 13 郑桓公前806年---前771年桓公墓陕西华县城关镇西关街西头 14 东周周赧王姬延 15 秦公陵园及一号大墓 16

秦穆公嬴任好前 , 年---前621年陕西凤翔县城内东南角(地图上为秦穆公墓,县城正下方) 17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公陵陕西咸阳市秦都区 18 秦悼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6年永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政府北边 19 秦秦庄襄王嬴子楚前 , 年---前246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大冢 20 秦始皇嬴政前221年---前210年秦始皇陵陕西临潼 21 秦二世胡亥前209年---前207年秦二世陵陕西西安 22 汉太上皇刘灿万年陵陕西西安临潼区谭家乡村与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县城正下方23 偏东一点) 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长陵陕西咸阳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 24 汉惠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安陵陕西咸阳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25 西汉高后吕雉前187年---前179年吕后陵陕西咸阳 26 汉文帝刘恒前179年---前157年霸陵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即灞桥区毛西乡杨家圪塔村 27 汉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40年阳陵陕西咸阳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 28 汉武帝刘彻前140年---前87年茂陵陕西兴平县南 29 汉汉昭帝刘弗陵前87年---前74年平陵陕西咸阳 30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杜陵陕西西安雁塔区曲江乡三姚村南 31 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渭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新庄村 32 汉成帝刘骜前33年---前7年延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颜家窑村 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