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治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对于水产病害防治中的抗药性产生原因

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学

年级:2010级

编号:

学号:

姓名:

成绩:

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对于水产病害防治中的抗药性产生原因的

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病原体在反复接触抗病原体药物后,其反应不断减弱,以至最后能够抵抗药物而不被杀灭或抑制,即被称为抗药性,亦称耐药性。抗药性的本质是耐药病原体的产生和获得性遗传性状的传递。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防治病害药物的大量频繁使用,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和范围均呈上升趋势。耐药性的产生导致生产上用药量的不断增加,抗生素类药物不断的升级换代,而药效越来越差,并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说,抗药性已成为影响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和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抗药性

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抗药性是病原体适应环境和化学药物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先天耐药和后天耐药2种。先天耐药是遗传学中个体差异和种群差异的一种表现,同一病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以及同一群体中的某些个体对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差异均与先天耐药有关,先天耐药主要是病原体对药物代谢过快所致。后天耐药通常与用药有关,生产实际中,用药量不足、疗程不够、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以及滥用药物等是导致后天耐药的主要原因,如液化气单胞菌对低剂量土霉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以至于以后大剂量应用时也没有效果。具有类似化学结构和类似抗菌作用机理的药物之间,通常会产生交叉耐药现象,如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后,对土霉素同样会产生耐药;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之间有时也会产生交叉耐药现象。

减少抗药性产生的对策:

1.科学诊断鱼病,及时用药治疗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管理措施,密切注意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对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发现鱼体患病后,应根据发病症状、发病条件、病原体等准确判断病因,一旦确诊就要及时用药。因为水产养殖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养殖,其防治病害是群体用药,而不是针对生病个体用药,鱼类发病后,一方面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原体的数量会影响药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其食欲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减弱,影响鱼类对药物的摄取量。如果用药不及时,病原体容易产生抗药性。

2.合理选用药物,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针对一种病原体选择药物时,有条件者应作药敏试验,优中选优,以筛选出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条件者应根据生产实际中使用药物的经验,尽量选用疗效高、抗药性小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最佳疗效。同一类商品鱼药,因生产厂家不同,其剂型和有效成分等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防治病害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应当选择剂型好、有效含量高的药物,切勿贪图便宜而使用劣质假药,也容易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也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使用高价新药,对抗生素类药物应遵循“先用普通药,后用新特药;先用传统药,后用换代药”的原则。此外,在选择药物时,还应注意了解鱼类的发病史,因为鱼类发病时往往伴随着肝、肾的损伤,而有些药物能够在这些部位产生蓄积,对鱼类的肝、肾等器官造成更大的损伤,加重病情。

3.确保药物的有效剂量药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剂量时才会产生药效,产生药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内服药物的剂量应根据鱼体的体重加以计算,外用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水体的体积准确计算。大多数抗菌素只有抑菌作用而不具杀菌作用,无论是治疗鱼病或者防治鱼病,其用量都必须达到最小抑菌浓度。在确保药物作用有效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磺胺类药物治疗鱼病时,其首次用量或者第一天的用量需要加倍,以后每天给以维持量。投喂药饵时,应注意药物混合的均匀度以及鱼类摄食的均匀度。

4.确定合理的用药疗程和日投药次数当鱼体生病时,应持续用药,以彻底杀灭病原体,一次用药的总天数称为疗程。对鱼药而言,投药疗程短的为3天,长的为10天左右,一般以5天~7天较为适宜。生产实际中,当病情消除后,应继续用药2天~3天给予巩固。使用杀虫剂时,还应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合理调整用药疗程。外用药物一般每天只用1次。网箱养鱼治疗鱼病时,因水体交换次数多,一天可以多次用药。内服药物应根据其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来确定每天投药次数,磺胺类药物每天投药1次即可;半衰期较短的抗生素药物每天可以投喂2次~3次,以保持鱼体体内有较高的、稳定的血药浓度。

5.交替使用药物防治鱼病时,当一种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要主动更换药物的品种,选择结构或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物交叉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药物。同时,还应在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穿插用药。无论是交叉用药或是穿插用药,2种抗生素之间不能有交叉耐药性。

6.探索科学合理的联合用药联合2种以上的药物防治鱼病,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抗药性。联合用药时,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累加作用,避免无关作用、拮抗作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的药物品种不宜过多,否则药物之间的作用过于复杂,作用结果难于彻底掌握。应积极探索中西药结合的用药新方法。

7.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中草药中草药属纯天然药物,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无残留、抗药性不显著等优点。我国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价格低廉,中医理论和实践为开发中草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用“三黄粉”治疗病毒性鱼病;用大黄、大蒜、五倍子、穿心连等治疗细菌性鱼病;用苦楝、槟榔等治疗寄生虫鱼病均已卓见成效。应用研究表明,中草药在防治鱼病的同时,不仅能够增强鱼类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还对鱼类的肝、肾等内脏器官具有保护作用,这是化学药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今后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药物筛选、配伍、应用范围、制剂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加大探索和研究力度,

大力开发中草药。

8.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开展生物防病微生态制剂也称微生态环境调节剂,是一类根据微生态学原理而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剂,它能够克服传统化学药物、抗生素对养殖环境、鱼类和人类健康安全的种种负面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研究进展较快,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开展生物预防就是在养殖水体中、饲料中加入有益的微生物制剂,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过量繁殖,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以及稳定性,加速降解有机废物和有害毒物,增强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通过有益微生物来改善体内外生态环境,达到预防鱼病的目的。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EM、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乳酸杆菌等。

9.提倡健康养殖,减少鱼病的发生健康养殖是根据养殖对象正常活动、生长、繁殖所需的生理、生态要求,选择科学的养殖模式,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技术,使其在人为控制的生态环境下健康快速生长。解决抗药性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开展健康养殖,减少鱼病的发生。鱼类属变温动物,其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机制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鱼类的许多疾病也往往是由于其生存环境的恶化而致。因此,采用合适的养殖密度、健康的苗种和高品质的饲料,努力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保持适宜的酸碱度、低含量的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硫化物等,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大大减少鱼病的发生,达到少用或者不用化学药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海安县农业委员会,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介绍

[2] 汇波,浅谈六七月之后湖北洪湖淡水鱼出血病为何反反复复

[3] 中国水产养殖网,秋冬季谨防池塘养殖鱼类细菌性皮肤病

[4] 王振利,高温季节鱼塘管理与鱼病防治三个注意要点

[5] 中国水产养殖网,淡水鱼簇管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多种细菌耐药的分析

2014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分析与对策 院感科检验科药学部 2014年7-9月份共监测多重耐药感染或定植患者80例次,涉及22个科室。检出多重耐药菌96 株(含重复送检),占全院送检有临床意义的细菌总数阳性比例的16.45%,同比上升2.22个百分点;其中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17株,占多耐菌株的17.71%。 一、多重耐药菌分离通报 2014年7月至9月共计分离多重耐药菌71株。主要分布在ICU、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及神经外科等。 二、前五位的多重耐药菌株标本分布 表一:2014年第三季度前五位多耐菌株标本统计 细菌名称 标本名称 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引流液脓液其他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1 15 2 1

三、多重耐药菌中发生院内感染科室分布 表二:2014年第三季度多耐院内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科室统计 图二、2014年第二季度与第三季度常见多耐菌院内感染检出变化 四、多重耐药菌病例用药合理性情况 本季度共审核使用抗菌药物的多耐病例70份,其中用药合理病例66份,用药合理率为94.29%。病程中对多重耐药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分析记录的病例57份,记录合格率81.43%。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前期用药与药敏结果不一致,未做具体分析,也未更改用药,(2)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

种(万古霉素)作局部用药。记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未记录培养结果和用药情况、更改用药未记录分析、对多重耐药菌的性质未做具体分析(考虑为致病菌、定植菌或污染菌)。 表三: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和或记录存在问题 五、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科室管理存在问题: 1、第三季度多耐患者临床管理经督查仍存在许多问题,涉及科室有脑外、心胸、肝胆、骨二、泌外、肾内、东呼吸、西呼吸、东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肿瘤、东神内、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皮肤、微生物等18个科室。主要存在问题: (1)不能及时开立隔离医嘱;不能及时上报多耐报告卡; (2)抗菌药物使用、多耐培养结果无分析记录; (3)多重耐药患者解除隔离未进行讨论; (4)多耐患者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无隔离标识等); (5)MDRO定植或感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时,未在转科交接单或出院小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福建金谷科技专栏 由福建金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供搞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梅景良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随着磺胺药和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使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株已逐年增多,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差。如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开始使用时仅有+,,近年来已达--,,有的报道认为在.$,以上。因此,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细菌性疾病化学治疗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的研究在临床兽医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存在的致病菌种类繁多,人们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也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也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级为复杂。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人们发现细菌耐药性的生成只不过是细菌在生存中发挥其对药物的适应性或细菌偶然发生遗传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后果。具体地说,细菌有可能是自发的,也有可能是在外界药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遗传基因的改变,产生了耐药基因,然后在耐药基因的介导下,进行/0*1的转录和蛋白质及酶的转译,从而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等发生了变化,使细菌获得了耐受抗菌药的能力。由此可见,遗传基因发生改变并产生耐药基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一步骤,在耐药基因介导下转录/0*1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二步骤,以/0*1为模板转译合成蛋白质或酶,并最终导致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机能发生改变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第三步骤。当然,这三个步骤的划分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而人为界定的,其实这三个步骤是不可分的,因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过程。 2细菌遗传基因发生变化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3*1和0*1两种,其中3*1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也有少量3*1存在于质粒当中。不管是染色体中的3*1,还是质粒3*1,都能单独地进行准确地复制,将其遗传信息稳定地传给下一代。但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或自发突变,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并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导致细菌的某些性状发生了改变,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根据引起细菌3*1遗传基因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同,可将之分为三种情况:!天然存在耐药基因;"突变产生耐药基因;#质粒传递产生耐药基因。 2)2天然存在耐药基因这是在细菌与任何抗菌药接触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染色体3*1或质粒3*1之种的遗传基因,它是细菌的遗传特征,由细菌的遗传信息所决定,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天然耐药基因的出现和存在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无关,因此,天然存在的耐药基因所介导产生的细菌耐药性我们称之为先天耐药性。如对许多抗生素具有屏障作用的细菌细胞壁,就是先天耐药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2)#突变产生耐药基因各种理化因素,如各种超短波辐射、高温诱变效应、低浓度诱变物质及细菌自身的代谢产物,尤其是过氧化氢的长时期综合作用,都可诱发细菌发生基因突变。除此之外,突变也可为细菌3*1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条件下自发变化所产生。突变以后,新形成的突变基因中就有可能出现耐药基因。有人认为,自发突变是产生突变耐药基因的主要方式。2)%质粒传递耐药基因质粒是存在于染色体外的3*1。质粒常带有多种耐药基因而成为耐药质粒,它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并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座等方式将耐药基因从耐药菌转移到敏感菌体内,由此而使敏感菌产生了耐药基因。 一般来说,先天存在的耐药基因所介导产生的先天耐药性是造成抗菌药具有不同抗菌谱最主要的原因,对细菌而言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耐药性。由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基因介导产生的耐药性由于具有横向传播性,可在短期内造成耐药菌的大量出现,因此,这种耐药性是人们在进行临床化学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耐药性。由突变耐药基因介导的耐药菌的生长和细胞分裂变慢,对其它细菌包括未发生突变的细菌的竞争力也变弱,因而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仅居次要地位。 #细菌/0*1发生变化细菌3*1遗传基因因变化而产生了耐药基因后,就可以耐药基因为模板进行转录,并形成相应的/0*1,这是细菌体内原先所没有的新的/0*1。新的/0*1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所必需的,它是连接耐药基因和最终耐药性之间的桥梁。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同的耐药基因其转录/0*1的状态是不相同。有些细菌虽然具有耐药基因,但因其尚未进入转录状态,不能合成相应的/0*1,因此,细菌就不具备抵抗抗菌药的能力,即不具有耐药性。有些细菌从一开始,其耐药基因就处于不断转录之中,从而导致细菌产生了天然耐药性。另外,有些细菌则必需要有抗菌药的存在,其耐药基因才进入转录状态而产生耐药性,一旦抗菌药不再存在,其耐药基因的转录就停止,从而导致耐药性消失而恢复敏感性。因此,根据研究结果,现在一般认为,当细菌处于生长状态下,在任何特定时刻仅有大约",的基因组是处在高活性和转录之中,其它基因组或者沉默,或者以十分低

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 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关键词 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 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 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多动的、意志薄弱的和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的等等。不管属于哪一类,他(她)们都厌学。这些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有该如何应对,以及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等。 一、学困生的界定: 1、确定依据: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的学生。 (1)平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速度太慢和正确率较低的学生; (2)基础知识较差,许多知识点都记不住。因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时对时错。 (3)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正常测试成绩在70分到45分左右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1、基础差,底子薄的“学困生”。他们主要因为基础薄弱,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记得少,用什么知识都是糊里糊涂。所以总是跟不上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态度是好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时间一长,他们会觉得学习不好是自己天生太笨,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学困生”。 3、意志薄弱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比如做题,一遇到难题就等着抄袭答案。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学困生”。 4、多动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掉头与别人讲话,就是玩学具等。因此他们的听课效率低,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5、对授课老师缺乏好感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对上课老师没有好感,上课自然就没了兴趣,日子一长,也就成了“学困生”中的一员。 三、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在的意志力、学习意识,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小官庄中心小学“学困生” 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数学学科的特点造成的 数学与其他学科比,最大的特征是抽象,逻辑性强,这也是“学困生”最怕的。而学生中有的属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思维层次低;有的先天不足,很多

细菌耐药性机理分析

细菌耐药性机理分析 卢嘉程 1142042005

抗生素的杀菌机理简介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某些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能与细菌细胞壁上一种叫PBPS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分裂中的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使细菌因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而在渗透作用下裂解死亡。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某些抗生素(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能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改变膜的通透性,让细菌因体内的有用物质大量流失到胞外或者电解质失调而死亡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 ?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后与细菌的核糖体或者是tRNA,mRNA等反应底物相互作用,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某些重要的蛋白如结构蛋白或酶等无法合成,则细菌必死 ?阻碍核酸的复制和转录(人工合成喹诺酮类抗生素) ?通过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可以阻止其分裂繁殖。而阻碍DNA的转录则可以导致后续的翻译无法进行,使细菌因缺乏生存所必需的蛋白质而死亡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细菌抗药性的五种机制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有的细菌能产生相应的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掉或修饰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就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青霉素类抗生素被水解掉,而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则可以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点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对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进行修饰,使抗生素无法和结构改变了的蛋白结合发挥作用。

?改变细胞膜特性 ?细菌发生突变后改变了质膜的通透性,某些原来需进入细菌细胞内发挥作用的抗菌药物被隔离在细胞外 ?改变代谢途径 ?通过大量增加某些代谢底物的产量,稀释抗生素的作用,让细菌对该种抗生素不再敏感。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 产量增加,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却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等心理和性格。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了解很少,又不注重与他们进行内心的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沟通。试问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怎能教育好孩子,怎能对孩子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学校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讽刺,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打击不断,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消失了,就会从学习上的困难者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甚至会做出各种反常的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在一些诱惑面前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了“破罐子破率”。 高度自尊而得不到满足 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而有些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别人有时无意中一句话,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波动。他们自尊心很强,但又由于他们不优秀得不到别人足够的注视,所以又得不到他们所认为的尊重,他们对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学习情绪低落,不思进取。 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软硬不吃,无自尊心可言。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其实不管对学生如何,其目的都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软硬不吃,那是一种消极的抵抗。一般人认为,后进生普遍都很自卑。但其实自卑是自尊的另一种表现,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他们不喜欢被人看不起,被忽视。因此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便被人认为是问题学生了。 三、社会因素 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离婚家庭日益增多,形成许多单亲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的孩子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这种学生在学校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对学习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空虚,这时他们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致使他们学习情绪更加低落,对学习更没有兴趣。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的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而有些青少年在辨别是非的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那些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致使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都失去了作用。他们为了讲“哥们“义气,做出一些违法犯纪的事。 我觉得对待后进生,关键是要尊重他们,对他们有爱心和耐心,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 一、尊重后进生 后进生的自尊心很强,极其敏感。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教过他的老师都知道,他非常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惹事生非,可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因为他时常不遵守纪律,所以那次选拔河队员时我故意不选他,谁知他竟然犟在一边哭,并斜视着我,握着拳头说:“我力气大的,你不选我,不公平!”我对他的表现感到惊讶,也感到尴尬。于是,我让他和那位最后选上的孩子比一比,谁赢了谁参加比赛……从这件事情以后,我知道:后进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不冷落他们,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说他们,不设置前排突出的单人桌。关注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关爱后进生

2016年第三季度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分析

2016年第三季度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分析 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工作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结合检验科《2016年第三季度常见细菌耐药性统计、分析》报告,对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提出以下预警: 一、细菌培养情况 2016年07-09月临床共送检细菌培养标本1178份,共检出病原菌389株,阳性检出率为%。排在前五位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118株、大肠埃希菌75株、铜绿假单胞菌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鲍曼不动杆菌13株,其他细菌162株。 二、全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及用药建议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2009]38号文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2.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现根据我院第三季度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检出率居前五位的细菌根据该要求及抗菌药物的特点进行推荐用药。 1、肺炎克雷伯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是产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代表菌种。本季度共检出118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如下: ①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氨曲南、呋喃妥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30%,可以作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的首选治疗用药。 ②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超过30%,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③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达到99%,应暂停其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2、大肠埃希氏菌 本季度检出大肠埃希氏菌75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5例,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如下: ①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30%,可作为初始经验治疗和首选用药。 ②对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超过30%,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③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西丁、氨曲南的耐药率超过40%,建议临床慎重经验用药。 ④对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高于50%,需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在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例中,不宜作为经验和治疗用药。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1 概述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 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大一下”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一下”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本文针对“大一下”现象呈现出种种消极表现这一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第二,在大学社团中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第三,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期从源头上遏制“大一下”现象在大学校园中的蔓延。 标签:“大一下”现象;生涯规划;实践活动;可持续学习能力 在历经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很多学生带着考上大学的激动之情,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开始了大一新生的校园生活。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生仍然保持着中学时代的习惯,记笔记、写作业、参加早晚自习等,“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意气风发”“活力四射”是许多老师对大一新生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的学生受到大学自由灵活的时间安排、专业课程的难度、人际关系的处理、宿舍的学习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的第二学期许多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有的学生还是保持大学第一学期的本色,勤奋刻苦、探索创新,而有的学生则开始厌倦大学生活,出现逃课、频繁打工等现象,与大一上学期判若两人。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大一下学期,故称为“大一下”现象。 一、“大一下”现象的表现及危害 1. “大一下”现象的种种表现 (1)学习上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出现“低头一族”,对老师的提问毫无兴趣,玩手机、睡觉、空想……神游于课堂之外,导致的后果就是通过抄袭勉强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完成相应的科目作业,考试挂科。 (2)生活上懒散拖沓,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宿舍里常常出现脏乱差的状况。使用金钱没有计划性,经常就会过上“月光”甚至“半月光”的现象。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在宿舍里度过,过着“学校—宿舍—食堂”这种与中学无异的生活。 (3)在学习生活中,有的人沉迷于校园恋情二人世界中不顾其他,有的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可自拔,有的人逃课做兼职还美其名曰到“社会大学”學习。 2.“大一下”现象的危害 (1)在学习上长期处于虚空状态,专业课程内容生疏,不仅不能通过科目考试,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特别是一些在内容上有递进关系的专业课程,大一学的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没有学好,到了大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就会更吃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2)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人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规划生活,不注意培养

细菌的耐药性 试题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各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multiple resistance 2、acquired resistance 二、填空题 1、耐药性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表示。 2、细菌耐药性分为和。 3、获得耐药性的发生有三个因素、和。 4、转座因子包括和,前者仅编码转移位置时所需的,后者常带有。 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和。 6、最早使用人工消除R质粒的方法是。 7、最常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菌是。 8、耐药质粒在细菌间可通过和方式传递。 9、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包括和。 10、在耐药谱方面,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是,而R质粒导致的耐药性是。 三、选择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耐药 A、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B、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C、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等于其最小抑菌浓度 D、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小于其最大抑菌浓度 E、药物对细菌的治疗浓度大于其最大抑菌浓度 2、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的首位条件是 A、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 B、抗菌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内

C、抗菌药物在细菌细胞内分解 D、细菌具有抗菌药物的靶点 E、细菌不携带耐药基因 3、细菌的耐药性突变特点 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突变无关 C、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回复突变 D、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E、以上都是 4、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其原因是 A、节约抗菌药物 B、使耐药基因发生回复突变 C、按照病程要求 D、使疗效最好 E、可将细菌彻底杀灭 5、关于β—内酞胺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霉素和头胞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 B、革兰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位于胞外 C、只能由细菌染色体编码 D、1940年首次发现 E、分为四类 B型题 (1~5题) A、磺胺药 B、利福平 C、链霉素 D、唾诺酮类药物 E、红霉素 1、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S12蛋白 2、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 3、靶部位是细菌DNA旋转酶 4、靶部位是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5、靶部位是细菌RVA聚合酶的β亚基 (6~10题) A、插人序列 B、R质粒 C、耐药性传递因子 D、耐药性决定子 E、转座子 6、与耐药性基因或非接合性耐药质粒结合形成多重耐药的接合性质粒 7、以接合和转导方式转移 8、只编码转座酶 9、插入基因中,是细菌产生耐药性 10、即非接合性质粒

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日期: 2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多动的、意志薄弱的和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的等等。不管属于哪一类,他(她)们都厌学。这些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有该如何应对,以及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等。 一、学困生的界定: 1、确定依据: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的学生。 (1)平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速度太慢和正确率较低的学生; (2)基础知识较差,许多知识点都记不住。因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时对时错。 (3)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正常测试成绩在70分到45分左右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1、基础差,底子薄的“学困生”。他们主要因为基础薄弱,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记得少,用什么知识都是糊里糊涂。所以总是跟不上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态度是好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时间一长,他们会觉得学习不好是自己天生太笨,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学困生”。 3、意志薄弱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比如做题,一遇到难题就等着抄袭答案。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学困生”。 4、多动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掉头与别人讲话,就是玩学具等。因此他们的听课效率低,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5、对授课老师缺乏好感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对上课老师没有好感,上课自然就没了兴趣,日子一长,也就成了“学困生”中的一员。 三、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在的意志力、学习意识,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小官庄中心小学“学困生” 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数学学科的特点造成的 数学与其他学科比,最大的特征是抽象,逻辑性强,这也是“学困生”最怕的。而学生中有的属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思维层次低;有的先天不足,很多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肺炎克雷伯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呼吸道和肠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代表菌种,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和耐药性日益突出[1]。为了解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状况及产酶株的耐药情况,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研究分析了我院年1~12月临床分离的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并按全国统一操作规程。标本主要包括血液、尿液、痰。 1.2仪器试剂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ID-GN鉴定卡、AST-GN09药敏卡由法国Bio-Merieux公司生产;VITEK比浊计(V1210)由日本生产。 1.3菌种鉴定、药敏所有实验菌株分离纯化后按VITEK-2的使用要求配制成菌悬液和稀释液,分别填充到ID-GN和AST-GN09卡中,用VITEK-2仪器自动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 1.4质控菌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药敏质控结果符合NCCLS药敏质控要求。 1.5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2]按照NCCLS2000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阳性对照,肺炎克雷伯菌ATCC2592为阴性对照。

1.6统计学方法细菌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进行分析,耐药率显 著性差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产ESBLs细菌与非产ESBLs细菌两组耐药率比较应用χ2检验。 1.7多因素分析将281例肺炎克雷伯菌分为产ESBLs组及非产ESBLs 组。影响产ESBLs细菌感染的因素为:(1)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 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2)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的使用;(3)医院感染(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是在医院发生的感染);(4)基础疾病(包括重型肝炎、红斑狼疮、 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各种癌症);(5)治疗性操作(泌 尿道插管、气管插管、腹穿、腰穿和呼吸机等);(6)应用免疫抑制 剂包括放、化疗。 2、结果 2.1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来源于住院患者,按标本分为:血(47株)、痰(202株)和尿(32株);按科 室分:内科系统(196株)、外科系统(41株),其他科室(44株)。 2.2血、痰、尿标本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见表1。在血、痰及尿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生素 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8.6%,47.9%和42.4%,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 肺炎克雷伯耐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标本中分离的菌 株耐药率较低,与血、痰标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 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在50%以上,而尿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除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大于50%外,对其他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小于50%。说明不同标本来源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3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见表2。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 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β-内酰胺和碳青霉烯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从生理性抗性和环境因子两方面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概述害虫抗药性特点,并根据当前使用害虫防治剂的防治手段、用药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从而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防治措施 自从1908年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蚁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Melander ,1914),害虫抗药性已有百年的历史。到1948年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达14 种,到1964年增至224种,1976年增至364 种,1984年增至447种。至今至少有600多种昆虫及螨类已产生了抗药性, 这些害虫中以双翅目与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量最多(张友军等,1998 )。我国有45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 其中农业害虫36种,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 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镰等, 它们对多种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 并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最为严重的是北方棉区的棉蚜和南方蔬菜地的小菜蛾, 它们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达到万倍以上(姚洪渭等,2002 )。害虫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 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为害,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人畜中毒; 减少某类农药市场的寿命等, 这成为当前植保中一个重要问题。 1.害虫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 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农化新世纪,2005) 。也指害虫对某一种化学农药或某一些化合物的耐受量增加,抵抗力增强的现象(胡淑霞,2002)。而且这种由于使用了杀虫剂所产生的抗药能力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害虫抗药性主要表现,就是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时所需要药剂的浓度和剂量,大大超过原来所需要的浓度和刹量,而要成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增加,才能达到原来的防治效果,那么这种害虫对这种药剂已经产生抵抗能力了,也就是产生了抗药性。这是昆虫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的一种进化现象。

空心村形成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

关于空心村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长治市北委泉村的空心化为例,探讨空心村的形成原因,现状,以及解决空心化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空心村土地的闲置、占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钳制了本就薄弱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阻碍了村庄的治理与发展,严重迟滞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村庄规划与村庄居民点土地和空间利用水平,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促进村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我国的农村建设。从而为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资料准备。 二、调查时间:2014年7月23日到8月6日 调查地点:长治市西井镇北委泉村 调查对象:北委泉村民 调查方法:农民调查问卷采用随机走访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收入、土地经营、劳动力就业、空心村整治和新村建设意愿等方面。调研采用定量化访谈和自由回答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背景 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剪刀差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

自从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变化迅速,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方式发生改变,农民与农村,农民与土地的矛盾逐渐加深,农村空心化问题也逐渐加深。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农村空心化的问题,随着对空心村的不断深入了解,学者们对空心村问题的认识逐步由侧重土地废弃浪费上升为关注乡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空心村是包括土地、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经济等要素在内的乡村发展矛盾现状。 北委泉村,全村共有451户,1350口人,耕地1068亩,劳力687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边缘的太行山中南段,相对华北平原呈强烈隆起,地势突兀,村庄呈带状分布在九龙山和性空山之间,山下有潺潺流水,九龙山为红色旅游景区。村内有一条公路,村庄分布在公路两侧。本村新建房屋都延村公路两侧延伸,旧房多处于村中心或远离公路,靠近河流的地区。本村新建房屋占总房屋数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中百分之三十左右长期无人居住,这些无人居住的房屋一部分是主人外出打工,一部分是为了建气派房屋光耀祖宗门第。 (二)、出现原因:1.经济上,由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身份由农民转化为农民工,有的人获得了城市户口,并逐渐将子女、住房、乃至父母迁移到城市,很少甚至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作者:————————————————————————————————日期: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姓名:王欢 学号:201101130062 专业:11 设农 教师:袁盛勇 时段:周一、6 7节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