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原理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原理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原理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原理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原理简答题汇总

一、分组交换的优点:

(1)交换设备存储容量要求低

(2)交换速度快

(3)可靠传输效率高

(4)更加公平

二、OSI七层参考模型以及每层的主要功能:

物理层:主要功能是在传输介质上实现无结构比特流传输。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是实现相邻结点之间数据可靠而有效的传输。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数据转发与路由。

传输层:(第一个端到端):传输层的功能主要包括复用/分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等。会话层:会话层是指用户与用户的连接。

表示层: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应用实体间交换数据的语法。

应用层:应用层与提供给用户的网络服务相关。

三、TCP/IP参考模型以及每层的主要功能

应用层:在Internet上常见的一些网络应用大多在这一层。

传输层:面向连接、提供可靠数据流传输的传输控制协议:TCP。无连接、不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用户数据协议:UDP

网络互联层:整个TCP/IP参考模型的核心。

网络接口层:提供给网络互联层一个访问接口。

四、网络应用体系结构分类及其特点:

1、客户/服务器(C/S)结构网络应用:最典型、最基本的网络应用。

特点:客户与客户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

客户主动发起,服务器被动接受;

服务器为了能被动接受通信,必须先运行,做好通信准备。

2、纯P2P结构网络应用

特点:

没有一直在运行的传统服务器,所有通信都是在对等的通信方之间直接进行。

通信双方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与服务器之分,“地位”对等。

每个对等端是一个服务器与客户的结合体。

3、混合结构网络应用

存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统的C/S结构通信;

存在:客户和客户之间直接通信;

五、网络应用通信的基本原理

以传输报文M为例:实质通信中,按照应用层协议组织好应用层报文后,通过层间接口(如应用编程接口 API)将报文传递给相邻的传输层。

六、DNS递归解析过程:

提供递归查询服务的域名服务器,可以代替查询主机或其他域名服务器,进行进一步的域名查询,并将最终解析结果发送给查询主机或服务器;

七、DNS迭代解析过程

提供迭代查询的服务器,不会代替查询主机或其他域名服务器,进行进一步的查询,只是将下一步要查询的服务器告知查询主机或服务器。

八、SMTP发送邮件的过程:

通过3个阶段的应用层交互完成邮件的传输:握手阶段、邮件传输阶段、关闭阶段。

六、电子邮件分构成部分:首部、空白行、主体

九、FTP的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的用途

控制连接: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控制信息。如用户标识、口令、改变远程目录,上传下载文件命令等。

数据连接:实际传送文件内容。

十、基于TCP客户与服务器的典型SocketAPI函数调用过程。

十一、基于UDP客户与服务器的典型SocketAPI函数调用过程。

十二、实现数据可靠传输的措施(可靠数据传输基本原理)

1、差错检测:利用差错编码实现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比特差错检测。

2、确认:接收方向发送方反馈接收状态。ACK(肯定确认);NAK(否定确认)

3、重传:发送方重新发送接收方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

4、序号:确保数据按序提交。

5、计时器:解决数据丢失问题。

十三、回退N步(Go-Back-N,GBN)协议工作过程

1、GBN协议的发送方端缓存能力比较高,可以在未接到确认前连续发送多个分组。Ws≥1 接收端缓存能力很低,只能接收一个按序到达的分组,不能缓存未按序到达的分组,Wr=1

2、GBN发送方必须响应3种类型事件:上层调用。收到1个ACKn:GBN协议采用累积确认方式。计时器超载

3、当发送方收到ACKn时,表明接收方已正确接收序号为n以及序号小于n的所有分组。如果n 在当前发送方发送窗口范围内,则表明至少1个已发送未被确认的分组得到了确认,发送窗口滑动到基序号为n+1的位置。窗口滑动后,如果还有未被确认的分组,则重新启动计时器,否则停止计时。

4、GBN协议只使用1个计时器,且只对当前发送窗口的基序号指向的分组进行计时。如果出现超时,发送方重发当前发送窗口中所有已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分组。

十四、选择重传(Selective Repeat,SR)协议工作过程。

1、通过让发送方仅重传那些未被确认接收的分组。SR协议的接收方对每个正确接收的分组进行逐个确认。SR协议的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大于1。一般两者相同。

2、SR发送方主要响应3个事件:上层调用。定时器超时。收到ACKn

3、SR协议在发送方对每个已发送的分组进行计时。当某个已发送未被确认分组的计时器超

时时,发送方重新发送该分组。

4、发送方收到ACK后,需要对确认序号n进行判断。若n在当前发送窗口范围内,则SR 发送方将该序号标记为已接收。进一步,若n等于发送基序号,则发送窗口向右移动到具有最小序号的未被确认的分组序号处。

十五、TCP连接建立过程。

第一次握手:主机A向主机B发送连接请求段。

第二次握手:主机B收到TCP连接请求段后,如同意,则发回确认报文段。

第三次握手:(此次可携带数据)主机A对主机B的同意连接报文段进行确认。

十六、TCP连接断开过程。

第一次挥手:主机A向主机B发送释放连接报文段。

第二次挥手:主机B向主机A发送确认段。

第三次挥手:主机B向主机A发送释放连接报文段。

第四次挥手:主机A向主机B发送确认段。

十七、TCP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服务的工作机制:

1、应用数据被分割成TCP认为最适合发送的数据块。

2、TCP发出一个段后,启动一个计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

3、TCP首部中设有校验和字段,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差错。

4、TCP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如果必要,TCP会重新排序。

5、存在网络延迟和重传机制,接收端可能会收到多个重复的报文段,这时接收端需要根据序号把重复的报文段丢弃。

6、TCP能够提供流量控制。

十八、TCP拥塞控制方法

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恢复。

十九、简述虚电路的要素构成。

一条虚电路由3个要素构成:

1、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之间的一条路径。

2、该路径上的每条链路各有一个虚电路标识。

3、该路径上每台分组交换机的转发表中记录虚电路标识的接续关系

二十、网络层常采用的拥塞控制措施:流量感知路由、准入控制、流量调节、负载脱落。二十一、简述路由器的转发功能。

路由器在收到IP数据报时,会利用IP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检索匹配路由表,如果路由表中没有匹配成功的路由项,则通过默认路由对应的接口转发该IP数据报;如果除默认路由外,有一条路由项匹配成功,则选择该路由项对应的接口,转发该IP数据报;如果除默认路由外,有多条路由项匹配成功,则选择网络前缀匹配成功位数最长的路由项,通过该路由项指定的接口转发该IP数据报

二十二、网络地址转换(NAT)工作原理:

对于从内网出去,进入公共互联网的IP数据报,将其IP地址替换为NAT服务器拥

有的合法的公共IP地址,同时替换源端口号,并将替换关系记录到NAT转换表中;

对于从公共互联网返回的IP数据报,依据其目的IP地址与目的端口号检索NAT转

换表,并利用检索到的内部私有IP地址与对应的端口号替换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

口号,然后将IP数据报转发到内部网络。

二十三、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不同。

拥塞控制主要考虑端系统之间的网络环境,目的是使网络负载不超过网络的传送能

力。

流量控制主要考虑接收端的数据接收与处理能力,目的是使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不超

过接收端的接收能力。

另外,拥塞控制的任务是确保网络能够承载所达到的流量:而流量控制只与特定的

发送方和特定的接收方之间的点到点流量有关。

二十四、网络振荡现象的解决方法。

解决网络振荡现象的成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路径路由,即两个区域间流量

的传输分散到两条不同的链路上,从而使得其中任一链路上的负载都不会太大;另

一种是将负载过大的链路上的流量,缓慢地转移至另一条链路上,而不是一次性将

全部流量从一条链路转移到另一条链路上。

二十五、简述分类寻址。

IPv4设计了3种长度的前缀,分别为8、16、24位,整个地址空间被分为5类,A、

B、C、D和E类,并规定A、B、C三类可以分配给主机或路由器使用,D类地址作

为组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该方案被称作分类寻址。

二十六、简述IP数据报分片的重组。

目的主机在重组分片时,首先根据各分片首部的标识字段来判断这些分片是否属于

同一个IP数据报,即同一个IP数据报分出来的IP分片具有相同的标识字段;其

次,目的主机通过各分片首部的标志字段可以判断某个分片是否是最后一个分片;最后,目的主机根据各分片的片偏移字段,判断各IP分片的先后顺序,综合每个IP分片首部的数据报长度字段,还可以判断是否缺少IP分片。

二十七、简述拥塞的解决。

网络出现拥塞就意味着负载暂时大于网络资源的处理能力,因此对于拥塞的解决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增加网络资源或者是减小网络负载。

增加网络资源,就是在网络出现拥塞前为网络中的各个结点分配更多可用的资源,从而降低拥塞出现的可能性,即拥塞预防;

减小网络负载,一般是指在网络中已经出现负载大于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减小当前网络的负载来实现对拥塞的消除,这种策略一般被称作拥塞消除。

二十八、简述差错控制的概念和引起差错的原因及差错的种类。

差错控制就是通过差错编码技术,实现对信息传输差错的检测,并基于某种机制进行差错纠正和处理。

信号在信道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从而导致传输差错。随机噪声引起的传输差错称为随机差错或独立差错,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称为突发差错。

二十九、简述CSMA/CD的基本思想。

当一个节点要发送数据时,首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就发送数据,并继续监听;如果在数据发送过程中监听到了冲突,则立刻停止数据发送,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开始尝试发送数据。

三十、简述码分多路复用。

码分多路复用简称码分复用,通过利用更长的相互正交的码组分别编码各路原始信息的每个码元,使得编码后的信号在同一信道中混合传输,接收端利用码组的正交特性分离各路信号,从而实现信道共享。

三十一、简述差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差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待传输(或待保护)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冗余信息,该冗余信息建立起数据信息的某种关联关系,将数据信息以及附加的冗余信息一同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可以检测冗余信息表征的数据信息的关联关系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没有错误,否则就有错误。

三十二、简述令牌环的操作过程。

1)网络空闲时,只有一个令牌在环路上绕行。

2)当一个站点要发送数据时,必须等待并获得一个令牌,将令牌的标志位置为“1”,随后便可发送数据。

3)环路中的每个站点边转发数据,边检查数据帧中的目的地址,若为本站点的地址,便读取其中所携带的数据。

4)数据帧绕环一周返回时,发送站将其从环路上撤销,即“自生自灭”。

5)发送站点完成数据发送后,重新产生一个令牌传至下一个站点,以便其他站点获得发送数据帧的许可权。

三十三、简述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简称时分复用,是一种时域划分,即将通信信道的传输信号在时域内划分为多个等长的时隙,每路信号占用不同的时隙,在时域上互不重叠,使多路信号合用单一的通信信道,从而实现信道共享

三十四、简述频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简称频分复用,是频域划分制,即在频域内将信道带宽划分为多个子信道,并利用载波调制技术,将原始信号调制到对应某个子信道的载波信号上,使得同时传输的多路信号在整个物理信道带宽允许的范围内频谱不重叠,从而共用一个信道。

三十五、简述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是实现物理信道共享的经典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将信道资源划分后,分配给不同的结点,各结点通信时只使用其分配到的资源,从而实现了信道共享,并避免了多结点通信时的相互干扰。

三十六、简述反馈校验的优缺点。

反馈校验方式的优点是原理简单,易于实现,无须差错编码;缺点是需要相同传输能力的反向信道,传输效率低,实时性差。

三十七、简述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和信道的概念。

1、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因变量完全随连续消息的变化而变化的信号。模拟信号的自变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但其因变量一定是连续的。

2、数字信号是指表示消息的因变量是离散的,自变量时间的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数字信号的因变量的状态是有限的。

3、信道是信号传输的介质。

三十八、简述网络安全的概念及网络安全攻击的常见形式。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主要面临安全威胁有:从报文传输方面,主要包括窃听、插入、假冒、劫持等安全威胁。比较常见的网络攻击还包括拒绝服务DoS以及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等。还包括映射、分组“嗅探”和IP欺骗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