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第21课清朝中期后的社会危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理解封建帝国出现危机的原因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学习概括、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了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认识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若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教学重点】

“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清朝康熙乾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这时,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盛世之下却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

机。乾隆中期以后,危机逐渐凸显,奏响了泱泱大清帝国由盛及衰的悲歌。为什么强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这一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一、吏治败坏

教师:1、说说乾隆后期吏治败坏的表现。

学生:乾隆后期,上层社会奢靡之风盛行。各级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腐,无吏不行贿,官吏普遍敷衍塞责,不求进取,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2)军队腐化,军纪松懈,军备废弛,战斗力削弱(3)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和反清斗争此起彼伏

教师:2、想一想,吏治的腐败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吏治败坏加重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人口膨胀与耕地不足的矛盾

教师:1、议议人口增长曾是清初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表征.为什么到清朝中期以后却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加深社会危机的原因呢?

学生:清朝中期以后,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到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均耕地面积下降2.25亩,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尖锐。

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致使整个社会日益动荡不安。18世纪末,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教师:2、议一议人口膨胀与耕地不足的矛盾带来的影响?

学生: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教师:3、从清朝向上回溯,历代强盛的王朝发展到其鼎盛时期都会盛极而衰,各种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灭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是不可避免的吗?

学生:统治者开始贪图安逸享受,而不能居安思危,不重视政务和民生。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这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居安思危,爱恤民力,注重民生和勤于政务。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三、“闭关锁国”政策

教师:1、说说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学生:(1)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违禁者处以死刑

(2)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王朝又施用“海禁”旧招。乾隆帝下令加强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

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此后,清朝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教师:2、议议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闭关锁国政策在清朝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切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3、议一议“闭关锁国”的原因

学生:(1)前提: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本抑末”的政策。(2)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3)主观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清统治者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教师:4、“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

学生: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弊: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师:5、议一议我们在理解清朝的闭关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课堂小结

庞大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努力,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随着奢侈之风的加重,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又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导致我国近代社会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的重要原因,这一切不能不引起后人的警醒。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清朝初期40年的对外政策是()

A.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百姓擅自出海贸易

B.四口对外通商,但有严格限制

C.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D.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

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3、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①完全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古老的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危机开始于()

A.乾隆后期

B.康熙时期

C.嘉庆时期

D.雍正时期

5.探讨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

B.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C.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D.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6.下面史实能够说明大清王朝出现社会危机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答案

1-6、AABAAC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 报告范本 指导老师:张建南 小组组长:王秀娟 小组组员:洪鑫张丽萍吴惠婷陈月燕吴茜娟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这三十年来,珠海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我们小组讨论时: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对红旗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工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以及红旗镇的实地调查,从而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

变化的报告。 红旗镇的新楼(实地调查):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组员分工任务负责: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及经验(陈月燕)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吴茜娟) 3:珠海改革开放30周年政治、经济大事件 ( 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吴惠婷) 4:负责照片的处理(张丽萍) 5:资料整理和组合,与各组员交流和反馈。 (王秀娟) 6:后期修改,负责上交作业和反馈老师的建议。 (洪鑫) 成果展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度持续维持30年,中国是一个奇迹。以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看,会出现经济循环,中国好像打破了此经济循环的命运,一直持续发展且没有减慢的迹象。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一篇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七 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如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言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 A、照相机 B、电影与照片 C、《申报》 D、课本与字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归功于(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发展》教学设计

复与发展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课堂探究: (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得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得表现与影响 表现: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引导学生观察《明朝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教师讲述引入与推广得过程,说明高产作物与经济作物引种推广 得意义。 影响:农业生产得发展,有利于社会得稳定与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与产量得增加,也对手工业与城镇商品经济 得发展起到了推动得作用。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 产发展得表现与影 响。 观察《明朝主要 经济作物分布图》, 了解明朝主要经济作 物引入与推广得过 程。 果,同时培养 学生得读图能 力,掌握基本 得史学方法。 二、手工业与商业得发展 (一)手工业 1、通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清代手工业发展 得基本情况。(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 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得手工业工 场。)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得一个小 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就是购 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 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得祖先在成祖 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 “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 二十余张。 2、观察《清代纺织图》,概况手工工场得特点,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得出现。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从店铺、船、人等角度观察图片,从而认识到乾 隆时代苏州高度繁荣得盛况。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读 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得条件就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得发展促进了商品得 流通;陆路与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得表现)引 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得表现: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组成得商业网;②形 成了一些大得商邦,比如:晋商与徽商。 播放《乔家大院》介绍视频 材料分析。 观察图片,总结 手工工场得特点。 总结清朝商业发 展得表现。 观瞧视频。 情景教学 法,师生互 动,演绎历史, 通过《清代纺 织图》引导学 生总结手工工 场得特点,认识 到资本主义明 芽在纺织业中 产生。 视频教 学,激发学生 得历史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 课堂学习得主 动性与积极 性。

初中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最新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 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 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 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二)商业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 的条件)读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3.(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目标导学三 人口的增长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2.(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一,讨论工清朝人口增长 提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人口增长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答案提示: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是教材分析。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至要。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至点课。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巳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四说教学流程。导入:针对授课对象是我市学生,以自己所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地区具体变化的真实照片为主,山点到而,也选取了北京及祖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变化的纪实影像来展示这种生活的变化。提出问题:你看完短片有何感想。设计意图:给课堂增亮点, 瞬间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有亲切感,减轻大赛课给学生的压力感,引发学生兴趣,避开乏味的导课并创设历史情境、直接进入课堂。 展示一组照片,学生活动:你来猜猜看这些照片分别反映什么时期人们服饰的照片。学生争先恐后地PI答。设计意图:选取本校学生真实照片,如穿校服在校门口的、在本校艺术节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说课稿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英雄街初级中学于爱玲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特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19课。需要阐明清朝经济发展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前者给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清朝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这一课既展现了清朝经济的繁盛,中国农耕经济的顶峰,也为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这一课承上启下。上承《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清朝的社会矛盾一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基本状况 (2)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2)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2.教学难点: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对比法和引导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理念: 1.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2.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指导法和史料教学法: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多媒体提供的历史材料,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问题引导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如,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关系的认识。 情境创设: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对手工作坊和手工业工场的不同有直观感受。

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第3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其所受的阻碍。 二、思想教育目标: 1.康熙帝实行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2.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3.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所增长,但发展非常缓慢。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影响,以提高辩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对比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农业的发展 二、清朝前期工商业的繁盛 1.手工业的发达 2.商业的繁荣 三、闭关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2.闭关政策的影响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2.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课型: 综合课 方法: 讲述法和学生自学 教具: 知识结构框架投影 教学思路: 1.明确目标:本节讲述的是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和闭关政策。教材共有四部分,其中“清朝前期农业的继续发展”是清朝封建剥削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清朝前期工商业繁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三部分“闭关政策”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其根本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 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 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 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 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 等;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5.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 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学习此节内容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认识到:粮食产量大幅度 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概述火车、轮船、电报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到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要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清朝晚期, 轮船 、 火车 、 汽车 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始。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 铁路建成通车。 (2)近代通讯业的发展是从 电报 开始的。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 有线电报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电报的运用,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 商务印书馆 。1912年创办的 中华书局 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杂志等。 3.照相和电影事业 (1)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 1844 年。20世纪初,中国的照相业有了较大发展, 上海 等大城市有很多两三层楼的照相馆。 (2) 1896年 ,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是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 4.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原因: 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法令,包括 剪辫 、 禁缠足 、 变称谓 、禁烟、禁赌等。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1844 1872 19世纪70年代 1881 1896 1897 1912 辛亥革命后 摄影技 术传入 创办《申报》 轮船招商 局成立 出现有 线电报 建成唐 胥铁路 电影正 式传入 中国 创立商 务印书 馆 创办中 华书局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试题】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A. B. C. D. 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祖父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3.谚语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谚语由“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了( ) A.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B.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C. 古代北方经济的发展 D. 古代南方成为工业中心 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 纺织业 B. 采矿业 C. 运输业 D. 餐饮业 5.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A. 发展海外贸易 B. 推行垦荒政策 C. 发展手工业 D. 改进生产工具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 洛阳和长安 B. 开封和临安 C. 北京和南京 D. 北京和洛阳 7.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④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8.以下不属于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 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9.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A. 皇太极 B. 顺治帝 C. 康熙帝 D. 乾隆帝 10.清朝前期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的商帮是() A. 晋商 B. 徽商 C. 鲁商 D. 浙商 11. 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盛世潜伏危机” 二、非选择题 12.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7412845188.html,][ 来 源:xYzk https://www.doczj.com/doc/7412845188.html,]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必考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19.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 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 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 因与带来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到清朝前期国力强大、幅员辽阔。一方面,政治的稳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繁荣的经济,反过来为政治统治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清朝前期的经济领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课,一起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明朝末年,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使不少地区人口骤减,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清 初,社会经济满目荒夷、百废待兴,当时统治者认识到经济对政治的重要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段材料,请一位同学阅读。 生: (略) 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推行什么样的措施? 生:(略) 师:积极吸引人口,鼓励开垦荒田,这就是清朝时期的垦荒令。 为了确保垦荒令的有效落实,清政府还颁发了开荒执照,我们来看这幅图片是乾隆年间的开荒执照,这上面就注明了农民开垦出来的荒地可以免受赋税,也就是用政策给予农民开荒一定的保障。实际上,奖励垦荒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策,这种由清政府引导的、自上而下的垦荒,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各地农民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垦荒活动中,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接下来了解一下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 请同学们做一道数学题,从1661年到1766年这一百余年中,耕地 面积增加多少? 生: 师:大家知道1 920 919顷换算成平方公里是多少吗?128061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个沈阳市,将近整个辽宁省的面积。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则材料,请一位同学阅读。 师:靳辅是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他的这条上奏,向统治者提出了什么建议? 师:他阐述了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实际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生产规模小,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发生涝灾、旱灾等,对农业生产的伤害是致命的,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尤其重视河流治理。靳辅组织了大批民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淮河和黄河等大运河进行治理,还修建了堤坝,使河流沿岸地区成为沃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师:自然条件完善后,清初的粮食种植也出现了新发展,我们来看这两种农作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上图是玉米,下图是甘薯,首先请同学介绍一下玉米的引进,再请同学介绍一下甘薯的引进。 生: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 太和三中王素敏 教学目标: 认识近代中国在社会生活反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片段,由此导入。 设问: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 讲述新课: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提问:近代以前,人们出行有哪些交通工具?学生思考回答。 近代以来有哪些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除了书上提到的还有哪些?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2、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电话)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展示一些老照片,提问: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哪些乐趣和作用?

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播放视频《渔光曲》片段,提问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堂练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 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四十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四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2010·南京学业考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大生纱厂的创办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 ) A、大学生不能“舍本逐本” B、要把个人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 C、下海经商是实现“实业富国”的必由之路 D、大学时期应多开办工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你可以做些什么:(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②报考北京大学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末年,南通有个规模较大的大生纱厂,那里的老百姓都以在大生纱厂工作为荣,这个纱厂的创办者是( ) A、冼星海 B、詹天佑 C、张謇 D、侯德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面是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方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